『壹』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父爱与母爱的特点
一作者认为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有什么根本区别?各有什么积极面和消极面?联系实际对作者的看法做一番评析。
设题意图:旨在调动学生的经验和知识,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并联系实际对作者观点做出自己的判断。
参考答案: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母爱从本质上说是无条件的,而父爱是有条件的。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母爱的积极面是,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消极面是,母爱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父爱的积极面是,父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消极面是,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给予适当肯定。下列几点可供参考:1.母爱也是有一定条件的,理由见“课文研讨”。2.父爱和母爱一样,也有一定的无私性。3.父爱和母爱的差别除了上文提到的外,还有一些:母爱比较细腻,父爱比较粗犷;母爱比较着眼于眼前,父爱比较着重于未来;母爱以情感来感染和引导孩子,父爱以理智和行动来教育孩子。
二作者认为,成熟的人不依赖父母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说一说,父亲、母亲这两个世界给你哪些影响?你怎样努力在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
设题意图:让学生联系自己实际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意旨,而且能把课文所宣扬的思想应用到实践中去。
参考答案:略。
三本文是一篇译作,在遣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纯粹的汉语写作有所不同。你认为哪些语句反映了译文的特点?可结合前几册学过的译文跟同学一起讨论。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注意译文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
译文在遣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纯粹的汉语写作有不少不同。例如,译文中常有一种复句,组织严密、信息量大,在汉语中极为少见。最典型的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一个长句子:“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又如,译文中有一种插入句,汉语很少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有这样一句:“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本文没有像《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那样典型的例子,但有一些近似的例子可供揣摩。
『贰』 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爱可以说是相爱吗
“爱”这个字真的是没有高下之分的 只能说各有区别 恋人之间的爱是两个人从相遇相识相知相惜到相爱相守 经营一段感情要耗费不少经历 更需要缘分来遇见 父母与儿女的爱浑然天成 血缘的联系 父母生命的延续 十月怀胎的辛苦养育数年的恩情,
应该说成爱就可以的。
『叁』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读后感
长期以来, 孔子的哲学、 理念和思想一直影响者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孔子得到了中国及东亚等中外人士的推崇。 直至现在, 孔子的话语还常常在很多文章中被引用。 联合国大会的会场内也有孔夫子的语录。 孔子有个学生叫宰予, 他对当时的人们在其父母死后要守三年的孝表示了不满。 孔子就说: 宰予不仁; 因为人生下来后要三年才离开父母的怀抱; 父母死了要居丧三年是普天下人所共同遵守的治丧礼仪。 我虽然不赞同古时守孝三年的礼法, 但想想婴儿出生后确实要三年才离开父母的怀抱。 人们常说, 婴儿是最需要母爱呵护的时期――他需要父母温暖和安全的怀抱、 需要父母给予哺食和关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这篇文章, 从一开始就着笔渲染母爱: 母爱是一种祝福、 是和平、 不需要去赢得它, 也不需要为此付出努力。 我们就是沉浸在母爱的蜜乳里泡大的孩子。 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 人类从猿进化到人后, 形成了以母亲为中心母系氏族社会(即母系社会)。 它是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部落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的。 这是人类刚形成时, 社会生产力低下, 人类为了生存所必须经历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活动开始广泛, 也就是说各部落间的社会交往开始发生,人类社会也随着生产了的发展, 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部落衍化。 人的成长经历恰恰与人类社会的演变相似。 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这篇文章中, 作者向我们描述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 在婴儿期特别需要能无条件得到的母爱。 但是到一定时期后, 随着孩子的成长, 其在社会中需要进入“思想的世界”、“法律、 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就开始需要父爱。 而父爱是有条件的爱。 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 通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这篇文章, 我们不难理解, 作者所指的“母爱”和“父爱” 是广义的, 并不是母爱就是母亲给的, 父爱就是父亲给的。 同时我们也可以把“父爱” 和“母爱” 进一步引伸。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 我们享受到父母、 社会、 党和国家给予的“母爱”, 使我们在祖国的怀抱里健康地成长。 但是, 如果我们仅仅沉溺于“母爱” 之中, 也就是沉溺于“任何罪孽, 任何罪恶都不会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 你的幸福的祝福” 的母爱之中, 那么从小处说, 会失去基本的生活能力, 就会失去迎战困难的心理素质, 稍有挫折, 就会一蹶不振, 甚至“自杀”; 也会象社会上出现的“啃老族”, 到三十来岁还沉溺于“母爱” 之中; 从大处说, 我们就会失去社会责任感, 失去对社会、 对祖国、对人民服务的能力和信念, 甚至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指出: 父亲是“代表思想的世界, 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爱是有条件的”, 它是双向的、 互动的。 父爱是“你做错了, 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 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 这样才能得到我的爱”。 所以, 在我们从少年步入青年的高中时期, 我们的成长不仅仅需要“母爱”, 我们也需要、 而且是更需要“父爱”。 同时我们也承载着“父爱” 的厚望。而为了得到“父爱”, 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的修养, 努力学习, 使自己在将来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从小的说回报父母的“母爱”, 从大的讲回报社会、 回报祖国。成为社会有用之材。 总之, 我们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这篇文章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迪,我们要学会爱, 也要懂得被爱的责任。
『肆』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为什么题目叫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爱是不断延续的,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爱可能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做过父母的人版都能理解这种爱,而权且会无怨无悔地付出,并不在乎孩子能不能回报自己。但是,聪明的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他们爱他,让他们懂得这份爱,这样他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一个孩子长大了,必须知道回报父母,向父母尽孝心,这种爱才是圆满的,这也许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吧。一个懂得爱的孩子会比较早成熟,也会自己的人生更顺利一些。现在很多父母只是一味地付出,却没有让孩子知道这一点,孩子或许会狭隘自私,这样不利于他的成长的。父母应该和孩子多多交流,坦诚相见,让彼此都知道对方在自己心中的位置。父母必须为孩子付出,但是别忘了,孩子也应该为父母付出,这才是完美的人生。
『伍』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为题的800字作文
Last Sunday, I had a really good day! In the morning, I was busy doing my homework.This done, I went to help mom with housework.I was greatly happy s...eeing mother's smile. In the afternoon, I went to school to attend a conforence discussing who will be the new monitor of our class. I hoped to be chosen, but Tom is the more suitable one, so at last we chose Tom to be the leader. After the conforence, our class went to play basketball.How happy we are! But the more cheerful thing was that all that I had done ring the day made sense.I grew up a lot. It was really an unforgettable day!
『陆』 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我个人认为啊,这个孩子真的存在心理疾病,我不是学习心理学的,不会用术语,但是这样的人容易产生双重人格,举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不许和陌生人说话》里面的安嘉和就是最典型的双重人格,虽然他在外人面前会谈笑风生,幽默诙谐,甚至是智力超群,但是,他内心一个地方是最敏感最不容触碰的,一旦有人或事触及到那里,真的不好说他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
这样的人,一般只会在一个人的时候或者跟他最密切但又是他最在乎和离不开的人,如爱人面前会最有可能出现不好心理的那一面,就比如安嘉和,他在外人面前是个很优秀的医生,但是,只有他的妻子才知道他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的黑暗和恐怖。
爱看书固然是好事的,不过,他在某些方面的发展并不能掩盖心理的问题,因为,如果一个尖端的科学家要是心理阴暗的话,对社会对他人是更大的威胁。我想你应该明白的。
这样的心理疾病与他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不要觉得孩子小,就什么都不懂,其实,就是因为小,因为单纯,才更容易牢记那些不好的经历,但是因为小,所以爱玩的天性使得别人不会在意他们的反常举动,长期如此就养成了双重性格,所以,我建议,既然都知道他有所反常,就应该赶紧去看心理医生,当然,要让他从心里上接受你们的帮助,否则他把自己那面阴暗的地方封闭起来,一般的心理医生也未必能够治愈他。
这些就是我个人的见解,希望能够帮助到你。如果有说的不当的地方请见谅,毕竟,关于心理方面的语言等都比较敏感。
『柒』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文章原文
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但是婴儿在生后一段时间内同他出生以前并无多大的区别;他还是不能辨认物体,还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他只有需要温暖和食物的要求,但却不会区别温暖、食物同给予温暖和食物的母亲。
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这一个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凡是能引起婴儿身体内部的满足或失望的才会对他产生意义。
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外部世界只有同他的需要有关的才是现实的,至于与他的要求无关的外部世界的好坏则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孩子不断生长、发育,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母亲的乳房不再是惟一的食物来源。终于他能区别自己的渴、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亲。他开始知道其他物体有其自己的、与他无关的存在。在这个阶段孩子学会叫物体的名称,同时学习如何对待这些物体;他开始懂得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
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互相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我被人爱是因为我孤立无援。我被人爱是因为我长得可爱并能赢得别人的喜爱。简而言之就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有被人爱的资本——更确切的表达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但无条件的母爱有其缺陷的一面。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
大多数8岁到10岁的儿童他们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要被人爱,无条件地被人爱。8岁以下的儿童还不会爱,他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儿童发展到这一阶段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因素——一种新的感情,那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孩子第一次感到要送给母亲(或父亲)一样东西——写一首诗、画一张画或者做别的东西。在他的生活中爱的观念——第一次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变成“创造爱”。但从爱的最初阶段到爱的成熟阶段还会持续许多年。
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最终会克服他的自我中心阶段,他人就不会再是实现个人愿望的工具,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通过爱他就从他的由自恋引起的孤独中解脱出来,他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另外他还能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孤立无援、生病或者听话。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人生下来后的最初几个月和最初几年同母亲的关系最为密切。这种关系在人没出生以前就已经开始,那就是当怀孕的妇女和胎儿既是一体又是两体的时候。出生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这种状况,但决不是像看上去那样有很大的变化。在母体外生活的婴儿还几乎完成依赖于母亲。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休戚相关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
为了理解这种变化,必须了解母爱和父爱性质上的根本区别。我们上面已经谈到过母爱。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象,而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我在这里提到的母爱或者父爱都是指“理想典型”,也就是马克斯·韦伯提到了的或者荣格的方式爱孩子。我更多的是指在母亲和父亲身上体现的那种本质。)无条件母爱不仅是孩子,也是我们每个人最深的渴求。从另——个角度来看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人们会想:也许我并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来快乐,也许会节外生枝——总而言之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此外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鉴于这种情况,因此我们所有的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着对母爱的渴求,是不足为奇的。
同父亲的关系则完全不同。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渊源。在最初几年内孩子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在这个阶段父亲的作用几乎无法同母亲相比。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同父亲作用紧密相关的是另一个同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作用,随着私有制以及财产由一个儿子继承的现象出现,父亲就对那个将来要继承他财产的人特别感兴趣。父亲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欢心的那个儿子。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正如同无条件的母爱一样,有条件的父爱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是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父爱。父爱的本质是: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父爱的积极一面也同样十分重要。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与母爱不同,父爱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符合孩子的要求。婴儿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都需要母亲的无条件的爱和关怀。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一个好母亲是不会阻止孩子成长和不会鼓励孩子求援的。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捌』 写父母与孩子间的互爱
因为有代沟 父母和子女是生活在不同时期的两代人。由于在生活态度、价值观念、人生信仰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父母与子女之间就产生了所谓的“代沟”。代沟不仅存在于家庭之中,从更广泛的范围来看,它也存在于社会之中。 逾越“代沟”的最佳方式是相互理解。要做到这一点,父母在于孩子相处时,可以从两个方面要求自己:一是设身处地。 因为许多隔阂和冲突都源自于从自己的立场看待问题,一味要求对方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当你觉得孩子不听话,总是坚持自己的意见,不理解父母的想法时,可以先问一下自己:“我理解孩子吗?他(她)为什么坚持这样做?”二是多沟通交流。因为沟通是理解的钥匙,通过交流思想、交流感情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相互理解。在这方面父母一定要放下“架子”,主动与孩子交流,因为孩子对父母往往有更多的戒备心。 所以,代沟是客观存在的,但又是可以跨越的。父母一旦能在与孩子交往中跨越“代沟”,就迈出了成功教育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