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子女父母 > 抱怨的子女父母怎么办

抱怨的子女父母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1-10-29 03:39:33

⑴ 对父母有怨恨,已经无法沟通怎么办

让家长看这篇文章:

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

一、学会和孩子聊天

什么是“代沟”?“代沟”是家长平时沟通无效,致使孩子与家长产生隔阂的现象。它是家长与孩子之间不能拥有共同兴趣或共同思维的表现。“代沟”使家庭失去“磁性”,不再温馨。消除“代沟”的方法是家长学会和孩子聊天,努力营造“家长的事情孩子乐于听,孩子的事情家长听着乐” 的氛围。 据调查:家长主动与孩子摆谈工作和生活中的悲与欢的占32%;不让孩子知道家庭经济状况的占28%。这样的结果就导致孩子不主动与家长摆谈同学间趣事的占61%;当受到委屈时,向家长倾诉的竟只有16%。

和孩子聊天,应选择具有针对性和共享性的话题,这样有利于孩子的参与,使孩子觉得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爸爸、妈妈很相信自己,愿意和自己分享家里的事,自己也有责任和义务分担家里的事。

和孩子聊天,应讲究技巧,讲究手法,讲究环境。下列做法是错误的:有孩子的同学在场,你大肆叫苦说家里没钱交学费;当孩子兴冲冲地与你聊同学间的趣事时,你却因工作原因心烦而不闻不理;孩子与你谈论网上的事情时,你却马上追究上网的时间,网上都做了些什么等等。这些错误的做法多了,孩子便以“没有共同语言”或“自找惹事”为由,而不愿与你聊天了。所以,家长要想学会和孩子聊天就应该做到:①认同孩子的观点,别以成人思维去审视他;②收集孩子关心的话题;③聊孩子感兴趣的事情;④别斥责孩子。必须斥责时,也一定用建议的口吻;⑤自思:我和孩子之间三天说了多少话?笑了多少次?⑥学会检讨自己的过失;⑦在孩子面前学会妥协。

二、学习与孩子沟通的艺术

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实际是两个生命体的碰撞。每一位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都要学习教育的艺术。

根据许多成功的经验,家长与孩子沟通的艺术包括:倾听、发现、童心未泯、老谋深算、哪壶先开提哪壶、说话算话等几个方面。

许多聪明的家长就是注意了倾听(即使自己不感兴趣的话也要耐着性子听),诱出了孩子一串串的心里话,使沟通变得畅通无阻。有一位家长向我“孩子太不爱说话怎么办”,奇怪的是他的孩子在和我谈起时却是口若悬河。后来我终于发现了原因:母亲说话太多,不注意倾听。在半小时的里,只是母亲一个人在讲,孩子刚要说话,却被母亲抢去了话茬,孩子只好在一边苦笑。

还有个例子:一位母亲,有一天得了喉炎,嗓子哑了。儿子放学回来后说:“妈妈,老师批评我了。”接着就诉说老师怎么怎么不对。当时,这位母亲特别想批评儿子:你错了,老师是对的。可是因为嗓子哑,说不出话,就只好瞪着眼睛,看着儿子说。等儿子终于说完了以后,突然儿子又说了一句:“妈妈,我谢谢您。”她当时一愣,不知儿子是什么意思。儿子又说:“谢谢您,今天听我说了这么多话。”第二天,儿子又对妈妈说:“妈妈,你昨天虽然什么都没说,但是我已经明白了,我错怪了老师。”

所谓倾听,就是不但要努力地听进去,而且要思考,注重发现孩子谈话中的闪光点。发现孩子第一次正确运用成语时,要给予赞赏;第一次引用了一首古诗,要表示受感动;发现孩子能够慷慨陈词,有理有据地争辩,就应该有意地惊呼:“我家出了一个雄辩家!”。这样,孩子不但愿意经常和家长沟通,而且还会自动提高沟通的质量。 两代人沟通的艺术,在于家长既是“童心未泯”,又会“老谋深算”。做不到“童心未泯”,孩子对家长就会敬而远之,没有共同语言;而只有“童心未泯”,没有“老谋深算”,则无法引导孩子。

有些家长和孩子沟通失败的原因,就是“恨铁不成钢”,“哪壶不开提哪壶”。其实沟通成功的艺术在于“哪壶先开提哪壶”。有个平时动作总是慢腾腾的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对父亲说:“爸爸,今天体育课上我跑了第一名!”父亲有点纳闷,但还是说:“小冠军,快把比赛的实况给爸爸描述一下吧!”原来是上体育课的时候,全班同学分成四组比赛,这个孩子在小组跑了最后一名。然后每组最后一名同学再比赛一次,这个孩子就是这次“安慰赛”的冠军。孩子明明是小组比赛的最后一名,只是可怜的败将中的冠军,还值得高兴吗?但是通过谈话父亲发现的是孩子可贵的自尊心,于是决定和孩子一起庆祝“过五关斩六将”,闭口不谈“败走麦城”。试问,哪个孩子不愿意和这样一个能理解自己的父亲沟通呢?

有些家长在和孩子沟通上过于急躁,总幻想一两次聊天就能和孩子成为知心朋友。这不可能,因为两代人年龄差异很大,又成长在不同时代,理解需要有一个过程。如果只有急切的心情,缺少扎实的行动,那就只好在亲子关系上吃着“夹生饭”。和所有的友谊一样,两代人的沟通关键是一个“信”字。“说话算数”道理很简单,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如果不肯学习“曾子杀猪教子”,那就只能在家中成为整天高喊“狼来了”而无人理睬的可怜虫了,哪里还谈得上两代人的沟通呢?

许多家长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小时候喜欢跟家长说些学校里的事———谁惹老师生气了,谁和谁打架了等等,可孩子上了中学后,话就变少了,家长问起学校的事,孩子也只有简单的两个字:“还行!”为什么到了中学之后,家长和孩子之间就好像有了一条鸿沟呢?怎样才能走近孩子呢?我们在做调查时曾让学生用五分钟写出家长常说的话,出现频率高的是:“快起床!都快6点了!”“你真不争气!你要是有×××一半我也没白受累!”“上课注意听讲!”“嘴皮子都磨破了,你怎么就不长记性!”“别磨蹭!快写作业!”“现在不好好学,将来怎么办!”“怎么又考这么点分!”“不是这道题错就是那道题错,就没有全对的时候!”“把电视关了!有什么好看的!”家长可能觉得这些话都是必须要叮嘱的,但却忽略了孩子的心情。这种简单的说教在内心世界日益丰富的孩子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天天讲,月月讲,不把孩子说烦才怪呢!

下面是孩子们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请给我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因为我长大了!”“别整天唠叨我!”“严格要求,我没意见,可太严了我受不了!”“请支持我做些我喜欢做的事!”“让我有点自己的小秘密,好吗?”“我希望得到鼓励,别总是责备。”“别老当着别人的面指责我,我也有自尊心!”对于家长来说,要教育好孩子,必须要了解他们,要接纳他们已经长大的事实,否则只会增加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

下面是几个实际可操作的方法:和孩子平视———蹲下来看;与孩子商量———相互尊重;让孩子决定———学会选择;给孩子写信———巧妙地表达;替孩子着想———留点面子;放孩子出去———认识社会;向孩子道歉———说声“对不起”;向孩子学习———能者为师。

三、正确批评孩子

家长批评教育孩子,是对孩子的深切关爱,也是家长应该履行的职责、义务。但家长在批评教育孩子时,要注意这样几点: 1、避免夸大事实。不要用“你总是”“你肯定”“你从来”这样的句式。凭心而论,你的本意并非认为自己的孩子真的“总是如此”、“肯定如此”、“从来如此”。所以应避免。 2、避免笼统模糊。如果你对孩子的某种行为不满,要避免笼统的指责“你这个孩子......”而应该具体地说“你这个行为......”“你这件事......”因为你真正不满意的是他的某个行为,而不是他这个“人”。 3、善于认错。家长也有无理的时候,认错时不要说“好了,好了,都是我的错!”“反正你总是对的,我都是错的!”准确的表达应该是:“也许你是对的”“也许是我错了。”

四、理解尊重孩子

被尊重、被关爱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当一个人觉得被理解、被尊重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温暖的、安全的、放松的。因此,“理解、尊重孩子”能够有效地拉近你与子女之间的心理距离,缩小“代沟”。但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长往往缺少理解、尊重子女的态度。而青春期的孩子又是非常敏感的,这就很容易产生矛盾。比如,有一位母亲,她出于担心和爱护,常常唠叨女儿要少与男生来往。有一次,母亲竟臭骂了几个来邀女儿去过朋友生日的同学。这使女儿受到极大的伤害:她在同学面前好没面子,同学不再跟她来往。她因此怨恨父母:“你们不让我好过,我也要让你们难受。”她向父母喊叫“我就是要气你们!就是不好好读书!就是要把你们的钱拿去花光!”但她内心又很孤独,很苦闷。作为父母,本来唯恐伤害了子女,但却在不经意中伤害了子女。结果,即推开了子女,也被子女所推开。父母与孩子虽天天相处一屋,心理却相隔很远。做子女的视父母如同“冤家”,有的动辄跟父母顶嘴发脾气,有的闭琐自己疏离家庭,有的甚至离家出走;做父母的欲恨不能,欲爱无从入手,看着自己亲手抚育、一点一点长大起来的孩子,竟是如此陌生!无论父母也好,子女也好,其实彼此心里都渴望被对方理解。但很多父母却不知怎样去理解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孩子,而成长中的孩子更不懂得如何去理解自己的双亲。理解是一种无条件的喜爱与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无私和爱心。这在亲子之间,本来应该没有问题,但事实并不是没有问题。作为父母,我们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们往往希望子女无条件的服从我们,我们却不能无条件的去尊重子女。当然,这并不是要求家长去认同孩子的一切观点和行为,而是我们要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们的眼睛去看,用他们的耳朵去听,用他们的头脑去想。理解孩子也并不是娇宠孩子。如前面这个例子中,父母如果能够站在女儿的角度思考(毕竟我们做父母的也年少过),至少不会做出“臭骂前来邀请女儿的同学”这样过于伤害女儿自尊心的行为来!父母应该知道: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说,他们比任何人都更“看重”同龄朋友而“忽视”成年人。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他们,孩子就会向外寻找理解他们的人。反之,父母若能理解他们,他们就会感到家庭的温暖、安全,就会愿意与父母沟通。各位家长应切记: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只有先去理解,而后才能正确引导。没有理解,一切教育、引导都难有真正好的效果!因为他们再不是那个儿童期的孩子了。对上面那个被同学前来邀请参加生日宴会的女儿,家长完全可以这样做:先要肯定“社交”对于女儿是重要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不仅是因为同龄人能使孩子更开心、更快活;更重要的是,孩子需要在于同龄人的交往中,来增进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再给孩子指出,时间安排上要适当,社交活动不可没有,但也不可占太多时间,毕竟读书学习是主要的。给孩子讲清道理,孩子一定也会理解,这样不是很好吗?

家长与孩子之间需要理解,理解是爱心和尊重的具体体现。无论父母对子女,还是子女对父母,一般都不缺少爱心,但往往欠缺尊重。因为欠缺“尊重”,结果连“爱心”也感觉不到了。现在你不妨从“理解”开始,一个戏剧性的变化就会出现:你与孩子的心理距离马上就缩小了,你与孩子的口角冲突马上就减少了。那么,理解子女,你需要付出什么呢?不过是一句老话“将心比心”,你说是吗?下面的练习,请大家思考一下:如果你的孩子对你抱怨他的母亲:“妈妈最讨厌了,一天到晚唠叨个没完!”你的反应是什么? 1、不孝子孙!妈妈这么辛苦,从小把你养大,你还嫌讨厌,像话么? 2、你觉得,妈妈讲话很干扰你?3、你怎么会有这种感觉?还亏你讲得出口! 4、我不敢肯定,你最近似乎心很烦?有什么事可以跟爸爸说说吗?

比如:当你的孩子对你说:“老师偏心,别人讲话不批评,就批评我”时,你的反应是什么? 体谅理解的反应应该是这样:“也许老师是偏心了,你觉得不公平?但我想,也许老师是没有看见别人说话。再说,你讲话也是事实,批评你讲话这一点是没错的,是不?这样你理解了孩子的感觉,也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是有错的,孩子就会心服口服。而不体谅理解的反应往往是:“不要说老师偏心,你自己讲话难道是对的?不要去管别人有没有讲话,先问问你自己有没有讲话?你还好意思说老师偏心!”。有的家长可能认为,这样才是对孩子的严格要求,错了!其实,这样你就否定了孩子的感觉,也否定了可能的事实。结果孩子觉得连父母也不公平,不讲道理。他被这样的负向情绪困扰,再不会去考虑自己有没有错,更加认定老师批评自己是不公平的。

五、少看电视,少上网

为了孩子养成早睡早起和坚持运动的习惯,全家人最好少看电视,并尽量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最好将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控制在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以内。

父母有时抱怨自己的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太多。其实,一个家里有一个看电视的“小东西”,这个家里一定有几个看电视的“老东西。”有些人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大电视打开,下班回家后的第一件事情也是把电视打开。这些人没有别的兴趣和爱好,没有别的主题,电视是他们唯一的依靠。有些年轻的夫妻最初感情还不错,两人经常聊天、后来没什么可聊的了,只能过无聊的生活,只能过着看电视的生活。电视就有这样的功能,它能够让全世界那些不想交流的,没有情趣的人默默无语地守侯在那个“黑匣子”面前。他们不愿意去跟同伴交往,他们不愿意去阅读,他们不愿意去运动,他们只想看电视。

电视机的发明对人类的生活习惯是一个破坏,接下来更严重的问题是,后来又发明一个遥控器。遥控器意味着人可以在离开电视很远的地方,像个土豆一样蜷缩在舒适的沙发里。有些人实在没什么出息,每天蜷缩在沙发里,手里拿着遥控器,不断地抖动,不断地挤压按钮,不断地转换频道。人们无法确切地知道他究竟想看什么节目。其实他对哪个节目都不感兴趣,他唯一感兴趣的就是表示自己还活着,还能够活动。

美国育儿教育专家斯波克说:“我强烈反对的一件事情就是看电视。即使是高质量的儿童电视节目也会束缚孩子的想象力,因为为孩子做好了一切,几乎不需要孩子做什么。如果孩子离开了电视之后就无法过正常的生活,则说明这个孩子的阅读能力比较低下。”

“那些从来没有养成看电视习惯的孩子就不会思念电视,他们会用其他的活动来填补自己的生活。”如果家里的电视机坏了,不必急着修理。偶尔过几天不看电视的生活,可以为家庭带来新生活的乐趣。那样的话,孩子和家人就不能依赖被动的娱乐方式,而学着人类几千年来的做法,通过读书、写作或者交谈来积极地创造和发展他们的兴趣。如果你的孩子的卧室有电视机的话,最好把它撤掉吧。

不过,无论电视有多少坏处,毕竟它能够给人带来娱乐和消遣。既便电视使人堕落,人有时倒需要偶尔堕落一下。“不做无益之事,难遣有涯之生”。如果为了孩子的成长而完全不看电视,既不必要也不正常。

除让孩子尽可能少看电视外,父母最好让孩子少玩或不玩网络游戏。电脑游戏是理想的教学工具。不幸的是,这些游戏教给孩子的常常是如何快速而准确地射击。在电脑游戏中,开枪射击的次数越多,孩子们想到杀人的时候就越不害怕。

不必完全禁止孩子上网,因为孩子许尽早学会利用网络学习资源。不过,既便网络可以提供有意义的学习资源,家长也最好控制孩子上网的时间和主题。在电脑普遍流行的时代,人们容易以“网络时代”“读图时代”的名义夸大电脑和网络的功能。事实上,无论电脑技术多么发达,网络以及读图永远不可能成为所谓的“时代精神”真正的时代精神依然在纸介质的经典名著和孩子自己宁静致远的个人思考中。

家长也不必为了让孩子适应所谓的“同伴文化”而鼓励孩子玩网络游戏。如果周围的孩子都有玩网络游戏的习惯和玩网络游戏的,那么,这个孩子可能因为对网络游戏的无知而暂时遭受同伴的冷落或取笑。不过,如果这个孩子既有出色的学业成绩,又有丰富的业余爱好,情趣生活来影响周围的其他同伴。不会玩网络游戏不是耻辱,没有出色的“学业成绩”和丰富的“业余爱好”“情趣生活”而只沉溺于充满或的网络游戏之中,那才是耻辱。

相比之下,看电视对孩子成长的破坏程度低于玩网络游戏。也因此,家长在解决孩子的“电视依赖症”和“网瘾”时也需要考虑不同的“治疗”思路。

如果孩子已经因为看电视而影响了阅读质量和思考质量,那么,家长最好和孩子签定“契约”。比如,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超过1个小时,每天只能在某个时间段看电视,每天必须先完成作业之后才能看电视,周末可以适当延长看电视的时间。如果孩子不幸染上了“电视依赖症”,严重破坏了阅读习惯和思考习惯,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家长和孩子一起过一点时间的“非电视生活”:切断家里的电视机“天线”,让家里的任何人都无法轻易“打开”电视;把家里的电视遥控器暂时“锁”起来,让家里的任何人都无法轻易遥控电视。在电视机普及的年代,很少有家庭能够过某种“非电视生活。”不过,如果孩子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电视依赖症”,安排几个星期或几个月的“非电视生活”倒是可以考虑的策略。

可是,如果孩子已经因为玩网络游戏而影响了孩子的阅读和思考质量,那么,家长最好不要规定“每天玩网络游戏的时间不超过1个小时”或每天只能在某个时间段玩网络游戏。每天只让孩子玩1个小时的结果是:每天准时玩网络游戏将强化孩子玩游戏的和合理性;而且,孩子每天玩1个小时,总会觉得不够,他会每天生活在对网络游戏的美好的期待之中。所以,家长最好规定:只能在周末的某个时间段玩网络游戏,其他时间禁止玩网络游戏。周末偶尔玩网络游戏,这对孩子来说,已经失去了强化作用,也失去了日常的期待效应。

如果孩子不幸染上了“网瘾”,那么,父母需要做的事情就不是签约那么简单。有严重“网瘾”的孩子不会遵守任何“家庭契约”,他将失去立志。他需要接受的不是家长的劝说,而是“治疗”。而且,让那些染上了严重的“网瘾”孩子接受治疗时,父母必须陪伴。因为,孩子之所以染上“网瘾”,本身就可能由“父母失陪”或夫妻关系不和,父母没有为孩子提供足够的成就感等因素引发。孩子病了,需要看病的既是孩子,也是父母。

⑵ 性格不合的父母总向子女抱怨对方,该如何处理这些负能量的我没有能力去解决他们之间的问题

何必为此苦恼呢?他们怎么做是他们的事情,你不要因此学他们就好了,看到别人的错误,观察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烦恼就不值得了。你又改变不了这些。对不对?何必弄得自己心情不好。

⑶ 当儿女埋怨父母没有很大家业时父母该怎么办

父母应该告知儿女,凡事应该自己努力。父母帮你,是你的幸运。父母帮不了你,是你的命运。至于你是向命运屈服还是反抗,你自己决定。

⑷ 面对孩子抱怨的时候,家长们应该如何开导孩子

孩子的行为习惯是环境的产物。父母的好与坏行为都会影响孩子的判断能力,孩子也因为好奇心模仿奇怪的新东西,如辱骂、怨恨等。会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出现,给大家带来不少麻烦。其实现代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大部分都是“有要求必听”,家长也决不吝啬对孩子的爱,但知道父母自以为是地关注孩子的一切,却忽视孩子内心的感受。因为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很多孩子心不在焉,经常以抱怨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感情。

孩子还小,没有丰富的心灵历程和人生经历,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会使他无法认识世界,容易陷入成长的误区。父母在孩子抱怨的时候,要给他们一定的关怀和指导,转移对事物不好结果的关注,引导他们向善的一面。例如,如果孩子受到老师的批评而抱怨,父母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孩子。老师认为你可以做得更好,所以不能犯这种低级错误。转移对孩子“不满”的焦点,自然可以减少他们的不满。总之,对于孩子的成长,可能会出现更多的问题,孩子的未来人路还很长,不同的教育方式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的变化,因此,我们反而应该教孩子积极应对人生难题,而不是陷入负面情绪。

⑸ 父母对于子女总是以抱怨,不理解,数落的方式谈话时,子女如何应对

跟父母坐下来平心静气地谈一次,说说自己心里的想法,和对于父母对自己态度的看法,自己尽力不给他们数落自己的机会,也希望他们不要数落自己

⑹ 我现在出现什么问题总是埋怨父母,怎么办啊,这让我很痛苦!

都大学毕业了,肯定听过: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可正解是什么你可能没听过。我说出来你听一下,如果你认为你能理解的你就接纳,如果不能也没什么,听多一个人的意见也不是坏事。(好了,我就废话少说)
我的理解的正解是:天下父母都是人,谁没有错呢?圣人都有错,更何况是人。但是父母就算怎么错,都轮不到我们做儿女的说他们。因为为人儿女,不能没有主次,不能没有孝。所以尽管很多人反对,可我还是认为,为人儿女都应该孝。因为不了解,所以现在很多人越来越反对这个观点。
可是孝,在中国现代的教育界并没有人教它的真正含义。因为我们从小就把孝跟顺连在一起!对父母是孝,可并不一定就要顺。孝是一定的,可是顺有时是孝,有时不顺才是孝。
怎么理解,给你一个案例,相信你的大学水平听得懂其中的道理的:有些父母叫他儿子给某领导送礼打关节,好让儿子升官,可是儿子知道此时风声紧,他就先答应了父母说:好,知道怎么做了。然后自己还是一直没送,父母后面问起:怎么没动静?儿子说:不知道呀。后来,儿子单位有些人因为送礼了行贿结果被抓了。他父母就急忙问他儿子了,惨了,你当时是不是送礼了,谁谁谁被抓了?儿子回答说:没有了,我当时想想觉得不对,就没送了。只是没跟你们说!
你看,如果这个儿子听父母说什么他就做什么,结果害死了自己,让父母没有了这个儿子,这就是不孝了。你看,明知道错的还顺从,那就是愚孝。
所以父母难免会有错,他们说什么你就听好了。至于作不作反应那是你自己的事了。反正长这么大了,有自己作主的能力了。可是自己经验还是不及父母呀!你比你父母少20几岁,他们永远有那20几年的经验你没有的。况且是自己的父母,总不会害你吧?你不听他们的听谁的?
是,父母有时候的决定不一定是你所情愿的。可是这能怪他们吗?他们不都想你好么?只是说的做的不合你意,不是你接受的方式。那说明什么?到最后还不是自己在做决定?
自己走的路要自己负责,因为人生一切一切就是自作自受。好的,也是你自己作出来的。坏的,也是你自己作出来 自己受的。人家要帮你,如果你自己能力不够也是帮不了你;反之人家想害你,如果你不信他,他就害不了你了。这就是自作自受的宗旨。所以活着就要不怨天不尤人。
路是自己走的,父母是用来孝的。祝你快乐!

⑺ 已经工作了的子女经常抱怨父母是不是有病

只能说他们不懂得父母的养育之恩。和这么多年来父母对他们的付出。

⑻ 孩子抱怨父母如何化解

抱怨,是一种不良情绪的发泄,自己心里不满意,数落别人这也不对,那也不好。抱怨父母,大多是孩子对父母不理解,不宽容,不爱戴,甚至不孝敬。对父母说怪话,发牢骚,表达不满情绪。

行为表现

1、抱怨父母钱少、家穷。小斌是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学习虽然一般,但对家庭生活条件特别在意。看到有的同学穿着时尚的服装,有的背着高档双肩包,有的同学妈妈开着宝马车接送……自己特别眼馋。回到家里就抱怨父母:看看人家吃的什么饭,穿的什么衣,坐的什么车?再看看咱家呢?

2、抱怨父母没文化、没地位。小霞的班里开家长会,老师要求家长发言,很多家长都讲了意见和建议,自己的爸爸却躲在角落里一言不发。小霞知道爸爸没文化,不会发言,但自己觉得很没面子,回到家里就抱怨爸爸:“同样是家长,你为什么不发言?为什么没文化?我学习不好,就怨你!”

3、抱怨父母说话啰嗦。每天上学前,家长都要嘱咐孩子: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别打架,注意安全……有的孩子听了点点头,而有的孩子却抱怨家长说话啰嗦:“哎呀!我知道了,你烦不烦?”

形成原因

1、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家情教育。有的家长没把家庭的实际情况,包括父母的工作、经济收入、主要资产等情况告诉孩子,而是碍于面子,家庭条件不好也不说差。还鼓着劲说:“面包会有的,大房子、好汽车也会有的。别人家有的,咱家都会有。”

2、孩子攀比心理太强。学生的主业是学习,由于引导不利,没有把着眼点放在学习上,而是放在了物质生活条件上。给别人攀比的不是学习进步,而是生活享受。

3、给孩子的困难体验教育不够。家长打拼创业的艰辛,不让孩子不知道;生活的坎坷艰难,也不告诉孩子。力所能及的劳动,家长更不让孩子参与;一切都是家长扛着、包着。孩子没有体验,自然也不理解家长。

潜在危害

一是孩子攀比心理太强,特别是错位的攀比心理,往往会导致心理的扭曲,事事只在客观讲条件,不在自身找不足。心态不阳光,满腹牢骚,怨天尤人。

二是孩子抱怨过多,不利于培养亲情孝心。孩子不体谅父母的艰难,不理解包容父母的低能,亲情淡漠,很难孝敬父母。

解决办法

1、耐心对待孩子的抱怨 。当孩子抱怨时,家长应该耐心一些,先不要着急,不要打断孩子的话语,了解孩子的想法后再慢慢和孩子讲道理。如果家长急躁了,对孩子进行训斥,反而会加重孩子的厌烦情绪。

2.帮助孩子分析并解决问题。 家长弄清了孩子是为什么事情而抱怨,合理且能解决的,立即帮孩子解决。不合理或暂时不能解决的,讲清道理。鼓励孩子自立自强,凭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解决家长解决不了的问题。

3.鼓励孩子客观全面地看问题。父母就是就是这样的水平,家庭就是这样的状况。要教育孩子面对客观现实,不要和别人比吃穿、比条件,要和他们比志气、比学习。靠自己的努力改变面貌才是真本事。

4.多沟通,培养孝心和亲情。告诉孩子:“孩儿不嫌母丑,狗儿不嫌家贫”,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父母虽然能力平平,家里虽然不如大款富裕,但父母给了你生命,用心血把你养大。这是多少金钱也买不来的恩情和亲情。”让孩子从小知道父(母)爱如山的道理。

阅读全文

与抱怨的子女父母怎么办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插眼是什么电影 浏览:366
穿越韩国电影的小说 浏览:177
免费观看高清电影在线 浏览:378
电影《靖康之难》 浏览:978
电影院晚班是几点到几点 浏览:35
冰海陷落国语普通话版 浏览:66
宝书网txt小说下载 浏览:769
成龙电影2016电影有哪些 浏览:121
日韩百合大尺度伦理片 浏览:179
欧美电影黄 浏览:874
欧美床戏比较多的电影 浏览:966
老年人长期腿疼 浏览:113
红羊三花经典作品 浏览:282
唯有什么才能报答父母 浏览:147
老公没主见什么都听他父母的文案 浏览:66
荐片下载的文件在哪 浏览:952
讲一家三口去护林的电影 浏览:930
西安市医保退休人员已死亡未停保 浏览:171
小学生体检单既往史哪些内容 浏览:356
孝顺父母铅笔素描画 浏览: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