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对于独生子女的教育,要注意哪些方面
因为成长环境的影响独生子女会有这样的问题。为了不让独生子女家庭陷入尴尬的境地,独生子女的教育方法,可以列举如下独生子女的教育方法。父母的美好愿望、希望和理想往往集中在独生子女身上。然而,为儿童所做的努力应该基于对儿童能力、天赋和兴趣的现实分析。目标和期望太高,只能让他们无所适从,导致苦涩自怜的结局。
父母必须安排一些完全由自己分享的特殊活动,不包括孩子。这些活动应该与各种面向儿童的活动相平衡。如果父母把所有的时间都集中在孩子身上,婚姻生活的结构就会被削弱,遭受痛苦。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一致的纪律要求。认为严厉管教孩子会让孩子反过来对付自己是有害的。其实,不怕因为管教而失去孩子的爱的父母,是可以赢得孩子的爱的。独生子女的父母往往因为赢得孩子的好感而无意识地竞争。父母必须避免这种竞争,否则处于这个位置的孩子会通过操纵大人来控制父母和其他长辈。
⑵ 我们怎样做父亲读后感
[我们怎样做父亲读后感]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家庭的重中之重,当前社会背景下,教育体制及学校管理不尽完善,道德的缺失也是社会问题,更是教育问题,这一代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如何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优秀的道德品质,如何让孩子即成人又成才,是摆在每位家长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每位家长的迫切希望,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遇到很多问题,很多困惑,不知如何是好,不知用怎样的方法化解,我们怎样做父亲读后感。其实,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意识是重点,家庭教育是关键! 天边那颗启明星的系列博文《我们怎样做父亲》,教你如何从小培养孩子习惯养成,如何面对教科文卫孩子时的困惑,如何让孩子自尊、自强、自爱,如何培养孩子的毅力和抗挫折能力,如何指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方面。只有孩子具备健康的心理,优良的品质和超强的能力,将来走向社会、独立生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 我们怎样做父亲》是每个为人父,为人母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明星结合亲身经历,具体事例,对教育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并提出了具体的方式方法,对于家长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明星都能够掰开揉碎说个明白。 从他的博文可以看得出,明星智慧,有才华,有热情,有责任心,有毅力,明星做父亲很称职,他提出了《父亲应当具备的十大基本素质》,他能够从方方面面想到并做到对孩子的教育,他对儿子的教育是成功的,这在《我与儿子的一段聊天记录》及明星儿子的博文中可以看得出! 作为母亲,我自始至终的伴随着明星博文的刊出,逐篇的咀嚼、体会、思考,读后感《我们怎样做父亲读后感》。对明星提出的观点和建议,比较赞同,与《 我们怎样做父亲》有相见恨晚之感!《 我们怎样做父亲》立意高远、说理透彻、举例充分,可读性强,关键是从细节和点滴入手,合情合理,具体详尽,适合对大多数孩子的教育和管理。此篇填补了当今社会背景下独生子女教育的空白,是不可多得的家教经典。 在此建议每位为人父为人母者,每位与教育孩子有关的家长、老人,包括能够阅读的孩子,能够学习《 我们怎样做父亲》。并从中有所感触,有所醒悟,有所借鉴,从中体会精妙的教育智慧和技巧。帮助大家解决许多在子女教育遇到的难题和困惑,更希望孩子们从中学会怎么做人。 当然对于孩子的教育,方法很多,每位家长受教育程度不同,所处的环境和具备的条件各异,每个孩子也有独自的个性差异,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能提练出比较好的,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但能够全面系统的,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强调对孩子的培养教育和习惯养成,明星算是破天荒,愿大家能从中体会点什么,学点什么,做点什么,只要有所收获,就算是成功的! 读明星的系列文章《 我们怎样做父亲》,感受颇多,当然,这些方式方法不是对每个孩子都适用,希望家长朋友能够从中吸取精华,根据孩子的自身特点和性格,摸索到更好的教育方法,希望明星的文章能够造福更多的孩子,更希望所有的孩子健康成长,将来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最后,感谢明星的辛勤劳动,感谢明星的良苦用心,感谢明星的无私奉献。 〔我们怎样做父亲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⑶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你最重要的事业读后感
父母如何培养教育孩子真的是一门功课,需要不断学习,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一万个家庭,就有一万种培养教育孩子的方法,又会培养出一万种孩子。
父母的言行就是无声的老师,自觉或不自觉的榜样,强有力地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要想取得理想的教育功效,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时时、处处、事事都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孩子人生的好榜样。
英国教育家洛克也主张在教育孩子时,与其让孩子记住规则,还不如给他树立榜样。他强调示范和环境的教育作用,反对单纯的说教。他说:“无论给孩子什么教训,无论每天给他什么样的聪明而文雅的训练,对他的行为能发生最大影响的依然是他周围的同伴,是他监护人的行动榜样。”
日本教育家井深大认为,父母的言行是子女最好的教材,一流的父母造就一流的孩子;要让孩子进一流幼儿园和一流学校,但更重要的是必须要使孩子在一流家庭里接受熏陶。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孩子最初的模仿对象,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到的品质、人格、习惯和处世态度,对他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极大影响。
另外不仅要以身作则,成为榜样,和孩子成为好朋友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比如和孩子一起玩游戏,识字类游戏,讲故事,这里我推荐【猫,小,帅识汉字】上面比较全面,经常陪伴着孩子一起学习,人们对于画面的记忆是非常深刻的,相比起枯燥的文字,需要一行一行进行练习,图片记忆法就让孩子感兴趣很多。
这里只是一种方法,还有许多能和孩子沟通教育的方法,这两点如果能做到,那离孩子的成功还会远吗
⑷ 如何正确把握独生子女的教育
我认为对于孩子的教育,知识教育是次要的环节,重要的是教给他如何做人,做个怎样的人,如何与别人相处,如何善待自然和他人。德育是关键。可以让他多交几个小朋友,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在与同龄人相处的过程中,适时把握教育的时间。最重要的是教育机智,也就是随即应变。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感染他,而不是单纯的说教。总之,独生子女的教育过程中,同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很重要。
⑸ 如何对独生子女进行正确教育
现在很多独生子女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因为只要一个小孩,所以会把所有的爱都放在他的身上,不仅仅是自己的父母,还有姥姥,外公外婆之类的,也会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唯一一个孩子身上。当所有的疼爱及一生时,小孩就会过于娇纵和,得意忘形应对于独生子女,我觉得应该要严有教,慈有度,不可太过于严厉,也不可太过于宠爱。
还有很多的长辈对他溺爱过度,什么都给他买。什么都让她吃不管,对他身体有没有好处,只要小孩一闹一哭,马上就把东西放到他的眼前,我觉得大人应该做的就是不要对他妥协,规矩绿了就是绿了,怎么样都不能改变,有些东西说不能吃就不能吃什么,不能买就不能买不,要惯着他。不要见他一哭就马上心软,家长的心软,对小孩儿是一把双刃剑。
⑹ 怎么教育孩子读后感3篇
怎么教育孩子读后感3篇
第一就是新型的家校关系。我本人也认为老师和家长应该是朋友,家长应该经常和老师沟通,以便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早解决;而不要以为孩子上学了,就是学校和老师的事,与自己就没有关系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太小,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这就要求我们给他一个正确的标准,告诉他正确的做法,小孩是很容易改的;而如果发现问题不及时,错误的观念一旦形成,要改就为难了,要知道改造一个人可比教育一个人要难得多。
其次就是素质教育。其实不论何时,素质教育都是重要的,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品行,学习成绩再好,对社会对家庭都是没用的,他迟早会犯错误。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检查自己是否做好,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是榜样,家长的一举一动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好的榜样起好作用,坏的榜样则起坏作用。在带孩子的过程中,我总有一种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感觉。
孩子健康成长是所有家长共同的心愿,愿所有的孩子都能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正所谓“兵无常法,水无常势”,从独辟蹊径的郑渊洁到中国式强权的刘墉;从以柔克刚的梁晓声到霸气慈爱的陈道明;从国学大师梁启超到史可的洋老公。他们的育儿经有的是大相径庭,有的却是相去甚远,却是殊途同归,让我深受启发。
要爱孩子:教育,是一门学问。你千万不要把孩子当花花草草来养,喜欢叫她怎样就怎样。尊重也是必须的,跟她说话时,请蹲下来,和她平视;不要命令式的,而是要看着她的眼睛说话,同样要求她也看着我的眼睛;孩子表现好,或者受伤了,不要吝啬你的拥抱。当老师要爱学生,作父母要爱子女。也许你会说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了,哪个做父母的会不爱自己的孩子呢?但有些父母的爱并不能被孩子接受和认可。常常给孩子一个个亲切的拥抱,一个个浅浅的微笑,一次次循循善诱的开导,一件件小小的礼物。这会使孩子很自然地感受到爱,也增强了她的信任感。所以说爱心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爱人经常说我不会爱孩子,想想也就是,我的表达方式高兴的时候对孩子说,来,叫爸爸打你的屁屁或者是吗,来,咬你。女儿还不太会说话的时候见到我就说,“走边儿”这也难怪,爱人经常抱着她、陪她唱歌、做游戏、串珠子、讲故事、教她说话等等,有时爱人抱怨我,我就开玩笑说,现在亲她他不知道,等到她懂事了、记事了,我再亲她。我爱人经常说“外国人在教育上划分得很清楚,爸爸是爸爸的责任,妈妈是妈妈的责任,而中国的爸爸把责任都推给了妈妈。”话虽然这样说,我也确实有些惭愧。
要鼓励孩子敢于迎接挑战。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敢于迎接挑战的精神。学习上我爱人尝试着鼓励女儿“你太棒了,真聪明,这么难的知识你都能答对,好佩服你啊!”她一听就美滋滋的,总是主动思考问题,还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当她遇到困难时,我不断地给她打气让她努力,用实际行动感染她,也达到了品德教育的目的。
善于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从兴趣出发,才能让孩子乐学。现在社会上有种怪现象,那就是小小年纪,大多数孩子要学很多门知识,很多家长不去考虑孩子学习效果如何,总以为是地以为学的内容越多,孩子就离成功越近,完全不考虑孩子是否愿意去学,有没有兴趣,结果既浪费金钱又浪费精力,更浪费了孩子天真、快乐的童年时光。所以说孩子不喜欢的我绝不强求,而是在生活中发现她的兴趣,加以引导,然后再给她的兴趣去点温加油,让它们燃烧起来。这样才会获取最佳的效果。
⑺ 怎样看待独生子女的教育
北京教育界流传着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中国青年报的青春热线主编陆小娅曾在年“老三届子女教育研讨会”讲过这个故事:一位母亲带着小孩子去到商场里买玩具,看到商场的琳琅满目的玩具,母亲本以为孩子会兴高彩烈,却不料孩子闹着要回家。母亲很纳闷,当她蹲下来哄孩子时,她才突然发现,原来在拥来挤去的人群中,孩子什么玩具也看不见,看到的只是无数条腿。
由于孩子与成人的视角不同,他们常常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东西。就像这个故事,在玩具店里,成人看到的是玩具,孩子看到却是腿。尽管大人是为了孩子来玩具店,但孩子被拥挤的气氛和无数条腿压迫着,烦躁不堪,他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
为此陆小娅告诫家长,要蹲下来与孩子说话,要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孩子的问题。《少年儿童研究》杂志还提出一个口号:“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我们在开始描述独生子女的人格之前,想先将孩子们的一些想法告诉家长和教师。同时也想说明,为什么在这项研究中我们会特别关注一些问题,如学习压力、伙伴关系、家庭关系等等,不仅仅因为它们是影响孩子人格发展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在目前状况下,它们正在成为孩子人格发展的障碍。
我们是这样了解孩子们的想法的:在全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调查问卷中,我们设计了两道自由填答的题目:“生活中你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和“生活中你最烦恼的事情是什么”,然后请被抽中的独生子女自由填答。孩子们对回答这两道题很踊跃,95%的独生子女(3075人)填答了第一个问题,93%(3058人)的独生子女填答了第二个问题,总共收集了6133条独生子女对最高兴和最烦恼的事情的表述。我们认真阅读了全部的表述(约20余万字),根据表述内容做了大致的分类,写出每类的主题词,然后利用计算机对这些主题词进行了检索。应该说,用自由填答的方法了解儿童的想法是很难深入的,但它最大的好处是:由于是一个抽样样本,通过这些儿童的回答可以看出独生子女状况的整个趋向。下面就是主题词检索的结果。
1.生活中你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
检索发现:独生子女最高兴的事情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玩。高达21%(633人)的独生子女在描述最高兴的事情时使用了“玩”这一词汇,7%的独生子女(202人)使用了“球”,包括足球、篮球、乒乓球等;6%的独生子女(180人)说看课外书是最高兴的事情;4%的独生子女(124人)则觉得看电视是最高兴的事情。其它被叙述成最高兴的事情的还有:旅游、唱歌、玩电脑;游泳、听音乐、体育运动、聊天、郊游、看卡通、过生日和探险等。独生子女对“玩”的典型表述是:“生活中我最高兴的事情是能出去玩”;“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出去玩”;“能玩得痛快”;“玩的时候不受干扰”;以及“和父母许多朋友友善地在一起聊天、看电视”等。在与被调查的独生子女交谈时,我们发现,他们最高兴的事情是玩,并不是他们真正得到了“玩”的满足,而恰恰因为不能经常和痛快地“玩”,结果使“玩”成了一种生活中的渴望或期待。
第二类是关于提高学习成绩的。17%的独生子女(528人)说生活中最高兴的事情是学习成绩提高了;7%的独生子女(202人)说得到了老师或家长的表扬;4%的独生子女(135人)说当他们获得了成功的时候他们最高兴。其它有关的主题词还有:好成绩、第一名、名列前茅、奖(一等奖、夸奖、得奖等)、100分、优异成绩、三好学生等。独生子女对学习成绩的典型表述是:“考试成绩第一名”;“考试顺利,成绩好”;“我的学习成绩超过平时比我强许多的人”等等。同第一类“玩”一样,许多独生子女将学习成绩提高列为最高兴的事情,因为他们缺少好的学习成绩,总是达不到老师和家长的期望。第一名在全班只有一个,那么,没有获得如此优异成绩的孩子就幻想也能得到第一名,结果这也成了儿童生活中的一种期待。
第三类关于朋友的。19%(586人)的独生子女说他们最高兴的事情是获得了朋友,6%的独生子女(181%)说最高兴的事情是同学理解或信任他。因为“朋友”与“同学”同时被选择的机率极低,我们可以将两个百分比合并,得到25%,也就是说,至少有25%的独生子女认为他们最高兴事情是与朋友有关的。至于是他们渴望获得朋友还是已经获得了朋友,我们还难以准确判断。从答题来看,这两种情况可能都有。独生子女对朋友的典型叙述是:“生活中最高兴的事情是与朋友交谈”;“认识许多新朋友”;“朋友能理解自己”;“与朋友一起玩”等等。
第四类是是关于家庭的。我们检索了五个主题词:爸爸、妈妈、家长、父母和家庭。其百分比分别是:爸爸6%(186人);妈妈7%(227人);家长4%(117人);父母7%(213人);家庭2%(66人)。除了“爸爸”、“妈妈”同时被选中的机率较大,其它词汇很难被选中,所以,可将“妈妈”、“家长”、“父母”、“家庭”五词的百分比合并,得出20%,说明至少有20%的独生子女关注家庭,希望家庭生活快乐,或者已经从家庭生活中获得了快乐。他们对家庭的最典型的描述是:“温馨家庭”、“温暖家庭”、“快乐家庭”、“父母疼我,爱我”、“父母理解我”、“父母和我一起玩”等等。
2.生活中你最烦恼的事情是什么?
独生子女最烦恼的事情也分成四类。与“最高兴的事情”不同的是,所有独生子女所叙述的烦恼都是现实生活已经发生的,而不是他们的一种期待。
第一类:学习压力。20%的独生子女(610人)最烦恼的事情是学习;20%的独生子女(601人)为考试发愁;15%的独生子女(463人)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9%的人(268人)则感到作业的压力。其它相关的主题词还有:失败、功课、分数、名次和学习压力。独生子女对学习压力典型的表述是:“考试不及格”;“考砸了”;“分数不好”;“上课回答不出问题”;“功课不好”;“繁多的”、“堆积如山的”、“大量的”、“一大堆”以及“做不完的”作业。
第二类:批评压力。在现实生活中,独生子女受到极大的批评压力,当然这与他们的学习成绩有关。如果学习成绩不好,受到的压力更大。主题词检索的结果是:批评,263人,占09%;打,129人,占4%;骂,100人,占3%;责备,76人,占2%等。其它相关的主题词还有“不相信”、“指责”、“唠叨”、“嘲笑”;“挖苦”等。独生子女对批评压力的典型叙述是:“生活中我烦恼的事情是被挨打”;“当着全班的面被老师教训”;“考试失败,爸妈打骂我”;“我常被家长骂得狗血淋头”;“考试没考好,回家被父母批评,说我没上进心”等。
第三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主题词检索的结果是:在最烦恼的事情中,父母、家长,560人,占19%;妈妈,228人,占7%;爸爸,179人,占6%;不理解,217人,占7%。独生子女的典型叙述是:“父母不让我……”;“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父母限制我”;“心中的苦,无法向家长解释”;“父母不理解我”;“父母对我失望,总拿比我强的人比我”;“父母偷看我的日记”等等。
第四类:朋友。在独生子女最烦恼的事情中,与朋友的关系也占较大比例。主题词检索结果是:朋友,327人,占11%;同学,130人,占4%;吵架,100人,占3%。其它有关的主题词是:了解、看不起、孤独、闹矛盾、好友、排斥、抛弃等。独生子女的典型表述是:“朋友不和我好了”;“和朋友吵架了”;“失去了好友”;“朋友不理解我”;“朋友排斥我”;“知心朋友抛弃了我”;“同学看不起我”;“不能得到朋友信任”;“同学之间闹矛盾”等等。
看来,学习压力、批评压力、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交友是现代社会中独生子女的四大烦恼。从独生子女答题来看,前三个烦恼有连带关系。因为学习不好(不好的意义只是没有得前几名),就太有可能受到家长的批评,因为批评,形成子女对父母的戒备心理和抵触心理,结果影响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交友烦恼则相对独立于前三个烦恼。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他们更渴望同龄伙伴,希望发展亲密关系,但因为缺少经验和父母、教师的必要指导,导致独生子女在交友方面的痛苦和焦虑。
⑻ 写给独生子女的书读后感
经常有人这样说,爱的是一人,但与其结婚生子的又是另外一个人!!前版者是爱情,权后者才是生活!!你和他认识才半年,他跟她前任女友呢肯定要比你们的时间长吧?说能忘记他前女友那是骗人的,如果真的很快就忘记一个女人的男人你敢要吗?那不成了花心大萝卜了吗?他想跟你结婚已经证明他的选择,有的时候我们也要现实一点,再璀璨的爱情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也会淡化,从而转变成亲情,不可能会永恒的,那么这样的话,你尽管选择他吧,慢慢的他会淡忘她,从而融入你们的生活,到那个时候他已经是你的男人了,你还担心什么呢?即使他还会想着前女友,但是时光的无情使他们也找不到任何的勇气的。慢慢来吧,毕竟你们才认识半年,多一些宽容和忍耐,实在忍受不了的时候就拿他宣泄吧,爱你的男人会忍受的!!
⑼ 如何教育孩子读后感
带着好奇的心情读了几页,感觉真的是受益匪浅,感触良多。从智慧妈妈杨澜到放任教育的潘长江,从霸气慈爱的陈道明到言传身教的徐子健,从以柔克刚的梁晓声到狠心爸爸李嘉诚,他们的育儿经验各有千秋,但都值得做妈妈的你去欣赏与感悟。杨澜的教子经: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不成长。大家都知道杨澜是著名节目主持人,每天的工作非常忙碌非常累,但她每天回家都能要求自己细心地听孩子为她讲学校里发生的每件微乎其微的小事,这就是身为一个智慧妈妈应该给予孩子的尊重。其实做妈妈的都一样,没有谁是天生的智慧妈妈,所谓智慧妈妈也是通过不断学习成长的。只要你不断学习,让自己的视野更广阔更深邃,让自己的心再细一点,你就会成为一个智慧妈妈,你的孩子会向着你期望的道路越走越顺。梁晓声:以柔克刚,和风细雨润子心。顺其自然,物尽所能,是梁晓声对孩子成长的期望。这种辩证的观点不仅来自于他对事物认识的深刻性,更鲜明地反映了一位名作家的人生观和人才观。在一般人眼中,望子成龙是被家长们认为天经地义的事;以学分高低论英雄更为普通大众司空见惯。由此推断,一些人也会认为梁晓声是名人,他对孩子的期望值一定更高,会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一定更会看重高分、名校。梁晓声却不这样认为。他曾对孩子谈过:“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对人的一生很重要,但不是绝对的,丘吉尔、巴尔扎克上中学时都不是成绩好的学生。关键是根据个人的条件选准人生的坐标,定好位,发挥自己所长。”梁晓声的教子方法,使我们不仅联想到鲁迅先生的一段话“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但中国父母又有多少能真的做到呢?在这本书中还讲了很多名人的教子经,不管你现在是不是一个妈妈,都值得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