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父母离婚在法律上子女满多少岁可以选择跟谁
满10岁以上可以选择。
夫妻离婚后的任何时间内,一方或双方的情况或抚养能力发生较大变化,均可提出变更子女抚养权的要求。变更子女抚养权一般先由双方协商确定,如协议不成,可通过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判决变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1、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因患严重疾病或因伤残无力继续抚养子女的;
2、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不尽抚养义务或有虐待子女行为,或其与子女共同生活对子女身心健康确有不利影响的;
3、十周岁以上未成年子女,愿随另一方生活,该方又有抚养能力的;
4、有其他正当理由需要变更的;
5、根据以上规定,只要具有上述任意一个条件,即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变更抚养权。
离婚后,孩子由谁抚育,应从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考虑,在这个前提下,夫妻离婚时可以协商确定,协商不成,可由人民法院判决。
(1)父母离婚子女扩展阅读:
父母离婚,子女财产不属于共同财产,属于子女的个人财产。
婚姻法第十七条对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应归夫妻共同所有的财产范围作出了规定,即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1)工资、奖金,指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或双方的工资、奖金收入及各种福利性政策性收入、补贴;
(2)生产、经营的收益,指的是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或双方从事生产、经营的收益;
(3)知识产权的收益,指的是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或双方拥有的知识产权的收益;
(4)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是指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或双方因继承遗产和接受赠与所得的财产。对于继承遗产的所得,指的是财产权利的取得,而不是对财产的实际占有。即使婚姻关系终止前并未实际占有,但只要继承发生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继承的财产也是夫妻共同财产,但本法第十八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
(5)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6)双方实际取得或者应当取得的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
(7)双方实际取得或者应当取得的养老保险金、破产安置补偿费。
(8)发放到军人名下的复员费、自主择业费等一次性费用的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应得部分夫妻共有。
参考资料:网络:抚养权
② 父母离婚对子女影响有多大
父母离婚对子女影响非常大。父母离婚会导致孩子因为缺爱,心理承受能力很差,想法也会很极端;做事畏畏缩缩,自卑,面对困难无法坚持,不敢面对失败,从而选择逃避。
父母离异很容易形成的几种类型孩子:
1、无动于衷
有些孩子在父母离异之后的情绪还是比较稳定的,他们心理素质过硬,对于父母离异若无其事,因为在他们的心里,不管父母怎么样父亲终究是父亲母亲终究是母亲,他自己依然是他自己,离也好合也好,既然你们不在乎我也不会在乎的。
2、嫉恶如仇
相信这是大家经常可以在电视剧里看到的,他们对待父母离异的问题上是采取仇恨手段的,因为父母的离异让孩子的心理受到了伤害,而且他们很有可能会偏向父母中的父亲或者母亲的其中一方。
一般来说孩子会这样很多是在父母离异前受了其中一方的引导对另一方产生了厌恶感,在父母离异之后,厌恶感就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仇恨感了。其实父母离异前不能这样引导孩子的,这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
3、破罐破摔
有些孩子对父母的离异会产生不解甚至抵触的情绪,在他们的眼里,家长是冷漠无情的。 这样子类型的孩子很容易出现逃学、打架、抽烟、喝酒等情况,这增加了学校的管理难度,相比所有类型,这种类型的孩子在所有类型中占的比例是最多的,他们有时候还会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关注。
4、一蹶不振
有些孩子的性格本就比较内向甚至孤僻,不喜欢和别人沟通但是自尊心异常的强,在受到父母离异的打击之后很容易一蹶不振,因为父母离异会让他觉得自己是低人一等的,自己是没有发言权的,他们会变得比以前更加孤僻,更加寡言少语。
(2)父母离婚子女扩展阅读:
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需要父母的培养:
首先,给孩子营造一个和睦的家庭氛围,父母亲带来的安全感是可以给孩子带来健康的心理素质的。
其次,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让孩子从小学会接受挫折,接受缺点,教会孩子调节情绪,学会释放压力。
最后,要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孩子自信心,让她懂得取舍,学会放弃!
关爱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是每个家庭的重要责任,不要本末倒置,孩子的幼小的心灵需要我们小心翼翼的呵护。
③ 父母离婚孩子已成年怎么判
孩子已经成年,不存在抚养权问题,孩子已经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因此法院会根据孩子意愿,从有利于子女的教育和健康成长进行判决。法律依据如下: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如下:
第三十六条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
第五条 父母双方对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随父或随母生活发生争执的,应考虑该子女的意见。
(3)父母离婚子女扩展阅读
离婚孩子判归男方情况
(一)女方有恶性传染疾病,或有其他重大疾病,影响孩子成长的。
(二)女方长期在外不回家,不尽抚养义务的。
(三) 男方已做绝育手术,或丧失生育能力的。
(四)男方年纪偏大,再次生育的机率较小,而女方却处于较好的生育期的。
(五)女方有不良嗜好或其他品质问题,可能会影响孩子成长的。
(六)女方收入较低,且工作不稳定,没有固定住所的。
离婚孩子判归女方情况
(一)两周岁以内的子女一般随母亲生活。这主要考虑孩子尚处在幼儿期,需要母亲的哺乳,母亲更能给孩子体贴和照顾。
(二)孩子虽然两周岁以上了,女方已做绝育手术,男方未做,且男方年龄与女方年龄差距不是很大,孩子判归女方的可能性较大。
(三)孩子一直随母亲生活,如果离婚后改为随父亲生活对其生活习惯改变较大且影响其成长的,孩子判归女方可能性较大。
(四)男女双方的抚养条件,如工作稳定程度、收入情况差距不大的前提下,如果男方对于夫妻感情破裂有过错,比如,有证据证明有婚外情等,孩子判归女方的可能性较大。
(五)男方有不良嗜好,如赌博、酗酒等恶习等。考虑到其恶习对孩子成长有不利影响,法院一般会将孩子判归女方。
④ 父母离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所有的)
您好,可爱知道朋友 能够帮助您是俺最大的荣幸 离婚,对离婚的双方来说,是一种互相解脱。但对孩子来说,无疑是种近乎天空那样重要的东西——破裂了。 父母离异,使孩子不得不生活在一个不再健全的家庭里,这已经给孩子心里投下一层厚厚的阴影,而一些感情走向破裂的夫妻,往往出于自己的某种需要,则更加重了对孩子的伤害。 比如,一些离婚夫妻或经济上的原因,仅考虑到再婚问题,在离婚时把孩子当成了包袱累赘,你推过来他推过去,使孩子成了“多余人”,小小年纪就尝到了世态的炎凉和自私者的冷漠。 有的是把孩子当成了发泄不快情绪的对象。夫妻离异了,不论对男方来说,还是对女方来说,都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身心疲惫,情绪烦躁,往往因为生活中一件不如意的小事而大发脾气。这时往往孩子就成了这些不良情绪的发泄对象,父母把孩子当成了出气筒,不问清红皂白地打骂孩子。 再有的是一味地溺爱孩子。一些离婚夫妻在良心上感到自己对不起孩子,怀着深深的内疚心理,特别是想牢固地树立起和孩子的情感,在对孩子的态度上,表现为一味地溺爱,拼命地娇惯,对孩子的不足球缺点,也因怕伤了孩子本来就在父母离婚中变得脆弱的心,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不管。 与那些因对孩子怀内疚心理而对孩子过分溺爱不同的是,另有一些离异父母,因为对自己的婚姻失去信心, 对个人的前途也失去信心,于是便把自己的人生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渴盼孩子长大成人,有所作为。因此,对孩子学习上和生活上,苛刻得不近人情。 据对1000个离异家庭子女的统计,其中,45%的孩子有自卑心理,40%的孩子性格孤僻,情感脆弱,25%的孩子情绪波动,起伏不定,24%的孩子心理早熟。 在平静的家庭里,孩子是被关注的对象。而婚姻破裂的家庭,父母互相冷战,编排对方的不是,根本不把孩子放在心上,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担心在与别人的交往中,会被对方问起家庭情况,因此,变得沉默寡言,离群索居。这些孩子还表现了对谁都不相信,对自己也缺乏信心 。 一位心理学家说:“父母离婚会造成孩子人格扭曲。有的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心,逐步陷入流氓集团,从走上犯罪道路。”据有关专家统计,在父母离异的家庭,青少年犯罪率在40%左右。前不久,北京一居民家里发生了一起盗窃案,被盗现金10万元。公安部门仅用4天时间将案犯抓获。破案后,辛苦了4天的干警竟没有一个人脸上露出胜利的笑容,因为4个案犯全是正在上中学的孩子,其中3个都生活在父母离异的家庭。 一些为父母者,用离婚的方式来解脱他们的痛苦,然而任何痛苦的解脱,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但这种代价却不应由无辜的孩子来承担。我们不能阻止离婚的发生,但我们可以也应该向社会呼吁为了孩子,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把离异家庭给孩子造成的伤害与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点。以便使这些孩子能和其它孩子一样地健康成长。 要做到这一点,最为重要的是要尊重孩子的情感和权利。男女双方缘分已尽,感情确实破裂,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离婚。这时,首先要想想孩子,比如没有必要大吵大闹,因为大吵大闹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能协议离婚的,自行解决,协议解决不了的,诉诸法律,由法律来公开解决问题,总之要好聚好散,文明分手。离婚后,也要文明相处,宽宏大量,尽量和对方保持友好,为孩子提供和父母相处的宽松的环境。无论你对对方有什么不满,你都必须告诉孩子,我们都“很爱你”,“你是他的骄傲”等等。如果你与孩子生活在一起,那么,在对方来看孩子时,应该提供最大的方便。如果孩子与对方生活在一起,即使你不愿见到对方,但你都要抽时间看孩子,在孩子的特殊节日,你们还应在一起,与孩子共度好时光。严重的话,孩子慢慢会觉得自己不可爱,自己不值得爱,以及自卑等心理。理智的家长应该告诉孩子,父母即使分开了,但我们都还是爱你的。即使爸爸妈妈不生活在一起,你还是我们最爱的孩子。(听起来像不像美国家庭类电影里的套话?其中一个原因是西方国家的婚姻咨询、家庭咨询比较普遍,所以对孩子的处理能得到一些专业的指导)如果父母关系出现问题时,没有解决好孩子的事情,或者说非离异家庭中,因为父母的性格原因,或者教育方式问题,家暴等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将很大可能影响到孩子成人以后的婚姻关系模式。这类孩子因为缺乏爱,或者将过度索爱,或者将过度奉献,或者将延续家暴,都是将自己的家庭模式循环下去。因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她/他没有学习到如果去爱一个人,什么叫爱,如何去和爱人相处,以及和亲近的人发生矛盾如何理智得解决问题,甚至认为原生父母的关系就是一种正常的关系,再没有(不相信有)其它的模式。长大以后,她/他对爱的边界是模糊的,一直都缺乏安全感,亦不清楚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有时,即使有了很好的爱人,甚至还会怀疑自己是否值得对方那样去爱自己。对自己,对对方的爱都没有信心。上述这类孩子,亦很有可能走到自己原生家庭,父母关系模式的另一个极端。比如出自家暴家庭,或者有特别严厉的父母,自己长大后变成了溺爱孩子的父母,反而亦不利于自己孩子的成长,带来另外一系列的问题。这其实仍然延续了原生家庭的问题,并没有彻底走出循环的怪圈。他们仍然没有能脱离父母的影响。但是,另外很值得注意的还有:并不是所有的问题家庭模式都会被循环下去。主动意识到自己成长环境有问题的人,主动去打破这些模式的人大有人在。这是一种积极的,主动将负反馈变成正反馈,亦是需要经过一个学习、反思、甚至反复的过程。比如,成人独立后,渐渐理解了父母,甚或原谅了父母对自己的伤害,可以比较心平气和的对待自己的成长过程,并从中重新学习体会到健康的家庭关系模式。这样的人将会比较容易处理好自己的亲密关系,并处理好与自己子女的关系。更多的人,则是通过自己的亲密关系/婚姻关系疗伤。可以说,小时候从原生家庭中带来的伤害,一生中只有这么一次机会,就是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得到治疗和复原。最常见的例子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和一个有安全感的人建立亲密关系,在交往磨合的过程中,学习到如何去爱一个人,爱的边界,给爱人相对的空间,如何去原谅一个人等等,慢慢地会建立起对爱的信心,对对方的信任,并且渐渐懂得爱的方式,获得爱的能力。在逐渐的反思理解中,慢慢解决童少年遗留的伤害。这些人是很勇敢的,敢于刨析自己,正面父母,甚至原谅父母的(因为父母的作为也有形成的原因,多数是他们自己的原生家庭也不幸福)。他们的后代将会幸福许多。还有,相比较家庭的形式,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更大。那些坚持不离婚,以孩子为借口的,没有意识到,不健康的不幸福的家庭对孩子的伤害更大。很多单亲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反而因为父亲或者母亲比较能注意到另一半的缺失对孩子的影响,而有意识的去弥补或做些事情改善,并且从小给予孩子足够的爱,教她/他学会独立生活,这样的孩子成人以后,反而更懂得如何爱人理解人,如何处理问题。最后有一句俗话,一个女孩爱上什么样的人,往往与父亲的形象有关。但是恋爱的成功率,则和恋爱的经验有关。出自完美家庭的,父母自打有了孩子就知道如何教育的,并不在多数。但是我们都有能力去学习和完善自己,让自己有爱人的能力,也有爱人的智慧,并帮助自己的下一代健康成长。 儿童健康成长,需要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关系是否正常,对儿童心理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离婚的家庭。从夫妻
⑤ 父母离婚了孩子跟谁
夫妻离异,孩子应该判给谁。针对这个问题,法院也是有明文规定的。大意是这样说的,如果孩子不满2周岁,原则上是归妈妈抚养,但是特殊情况除外(妈妈精神不正常等)。2周岁以上的孩子法院会根据离异双方的条件,择优选择孩子的归属。孩子年龄在10周岁以上的,则主要参考孩子的意愿。
⑥ 父母要是离婚的话,孩子怎么判
夫妻离婚,一般也会导致夫妻其中一方失去抚养权。失去抚养权的一方将失去与子女共同生活的权利。不过,失去抚养权的一方仍然会享有探视权,可以在约定或裁判的时间内定期探视子女,与子女进行相对短暂的相处。
离婚时抚养权的归属,可以双方协商,一旦协商不成,则需由法院判决。法院判决抚养权归属,一般根据有利于子女成长原则进行判决。
哺乳期离婚,女方如果不想要孩子,可以跟男方协商在孩子两岁后,交由男方抚养。如果女方无经济条件,也可以要求法院将孩子判给男方,法院一般会酌情考虑。对于两周岁以上的孩子如果女方不要孩子,法院一般会判给男方。
⑦ 父母离婚对子女有啥影响
父母离婚会对未成年的孩子带来身心的巨大伤害,可能会在人格的完善,正确婚姻观的形成以及个人事业发展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