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25-30岁的女孩子处女和非处女的比例大约为多少,我写文章用
中国青年报记者日前独家获得中国社科院《第一代独生子女婚恋观念及教育观念研究》报告。报告认为,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早恋不早,结婚较晚,生育不多。”
研究者进行的调查显示,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平均20.45岁初恋,22.8岁发生初次性行为,24岁初婚,他们平均希望在25.7岁生育子女,认为最理想的生育子女数量为1.8个,但迫于经济、精力等因素平均计划生育子女的数量减少为1.18个。
这份报告是根据课题组2007年在上海、河南、湖南三地进行的问卷调查和网络虚拟调查完成的,共对2888位1976~1986年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进行了有效调查。课题调研由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室和国家人口计生委直属机关团委共同完成。
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初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备受关注。2005年1%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中国30岁以下的独生子女已占总人口的29.3%。目前,在1976~1986年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陆续进入婚育期。研究者称,这项研究是在全国范围内首次针对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婚恋和教育等主观意愿进行的研究。
“早恋不早,结婚较晚,生育不多”
调查数据显示,独生子女初次恋爱的平均年龄是20.45岁,其中男性平均为20.25岁,女性平均为20.58岁。报告认为,20岁这个年龄是已经进入大学或者走上工作岗位的时间。所以说,多数独生子女并没有“早恋”。
报告认为,自由、晚婚正在成为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婚恋态度。
调查发现,超过80%的第一代独生子女选择“自由恋爱”为择偶的主要方式。
高等教育逐渐普及,个人就业年龄推后,而结婚又可能带来新的生活压力,这些因素使得结婚年龄一再推迟。此次被调查者平均初婚年龄超过了24岁,已经基本符合我国法律规定的晚婚年龄标准(男年满25周岁、女年满23周岁的初婚为晚婚)。
被调查者中,96.8%的独生子女都打算要孩子。被调查者期望的最佳生育年龄平均为25.7岁,学历越高,期望的最佳生育年龄越晚。
大部分被调查者的理想子女数为1个或两个,被调查者的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8个。在不考虑现行生育政策的条件下,61.1%的受访者表示“希望生育两个孩子”,31.8%的受访者“希望生育一个孩子”。
考虑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双独家庭中理想生育数量和政策生育数量一致的比例上升为42%。符合2孩政策的被调查者的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86个,略高于不符合2孩政策的被调查者的1.78个。
报告表明,“儿女双全”依然深深地存在于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生育观中。在有一个男孩的被调查者中,有67%希望再生个女孩;在有一个女孩的被调查者中,有65.2%无所谓,31.4%希望生个男孩。
尽管大部分人认为两个孩子最理想,但是被调查者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量仅为1.18个。有65.2%的被调查者表示只生一个孩子就够了。在育龄夫妇的生育计划中,经济因素比政策因素更为重要,而没有精力带孩子也是育龄夫妇不愿意生育两个孩子的重要原因之一。
“道德品质”仍是择偶首要标准
在择偶标准上,研究发现,第一代独生子女总体上继承了我国传统美德,“道德品质”是其择偶首选的要素,比例高达81.8%。在细节上,农村独生子女更看重职业,城市独生子女更看重个人收入和能力;从性别看,男性更看重对方的相貌和生活习惯,女性更看重对方的学历和收入;从受教育程度看,受教育程度低的独生子女更看重地域,受教育程度高的独生子女更看重学历;从收入看,收入高的独生子女更看重相貌,收入低的独生子女更看重身体条件。
从年龄差别来看,分别有60%和31.7%的第一代独生子女选择“男大女小”和“男女差不多”的年龄组合方式。近年来比较“热”的姐弟恋只有2.8%的人愿意选择。
在文化程度方面,超过半数的人希望双方的文化程度相同,而男性文化程度略高于女性。
性观念开放与保守并存
伴随着质疑长大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始终面对着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双重影响。他们的性观念也表现为开放与保守并存。
调查发现,第一代独生子女性观念比较开放。多数人均表示可以接受婚前性行为、婚前同居、试婚。但较之开放的性观念,在具体行为上却相对保守。比如,可以接受试婚的比例为53%,但愿意尝试的则下降为33.75%。
此外,对特殊性行为的规避也说明第一代独生子女在性行为上的保守性。他们对一夜情和同性恋等行为接受程度较低,特别是对同性恋,73.76%的人表示抵制或坚决不尝试。
报告认为,低龄化的初次性行为和稳定的性关系也从另一个方面表明第一代独生子女处在性观念和性行为的矛盾之中。
调查发现,第一代独生子女发生初次性行为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0~26岁,发生初次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为22.8岁。还有19.4%的人在20岁之前就发生了初次性行为。
由于发生初次性行为的平均年龄要早于结婚平均年龄,因此较大部分的人存在婚前性行为。调查发现,96.32%的人第一次婚前性行为的对象都是恋人,这说明在中国当代青年中,性滥交的比例并不很大。同时,在这方面,男女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婚前性行为比例明显高于女性。
『贰』 父母45岁左右,我19岁,独生子女,如果我死了,再生几率会有多大
生命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因为所有的财富都可以失而复得,而生命只有一次。
一个人,一辈子,一条路,随着年龄的增长,观点,心态也随之改变。不一样的环境酝酿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风景影响不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态度就会有不一样的结局。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站得高,才会看得远。
人只能活一次!千万别活得太累!如果我们能持有一颗平常心,坐看云起云落,花开花谢,一任沧桑,就能获得一份云水悠悠的好心情。做平常事,做平凡人,保持健康的心态,保持平衡的心理,如果我们能以这种最美好的心情来对待每一天,那每一天都会充满阳光,洋溢着希望。
每天每夜人们都在庸庸碌碌的忙着自己的生活,不管你付出的贡献或大或小,不管你的职责或轻或重,这些都是你的使命,不要那么不满足,想想自己已经很幸福了,还有许多许多人根本连生命都似乎都无法维持住,可他们还是那么顽强的坚持着,珍惜自己那无比宝贵的生命。在考虑问题时,要多些知足少些计较,只要知足就会快乐。
身体累,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总会恢复的。可是心累,真的是好难复原,好难,好难!在生活中充满了酸甜苦辣,面对这些问题,只有接受,只有忍耐,这是生活对我们的考验,对于生活给予我们的压力有两种态度需要我们去接受:一种是快快乐乐地主动接受,还有一种就是闷闷不乐地被动接受。你接受的态度不同,所造成的结果当然也不同。人生在世不过短短数十年,为什么我们不能浪漫潇洒,快快乐乐的活着呢?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脆弱的一面,活得累也是我们经常的一种心态,但我们还得活下去。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要好好珍惜!
人的一生,穷也好,富也好;浪漫也罢,风骚也罢;再怎么过也是一生,到头来,都会化为青烟一缕,黄土一堆!人这一生,我们谁也逃不了恐,惊,忧,思,愁,苦,悲,伤,喜,怒,乐;免不了生老病死。所以,生命就是上天赐给我们的最大礼物,好好珍惜你的生命,珍惜你自己的健康,珍惜亲情,友情,爱情!
如果你能够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的渡过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在短暂的一天中,每个人都会面临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以及家庭的和谐,还有亲朋好友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你去经营去妥善的处理。要想面面俱到,或者是恰到好处,其实真的好难。不管是哪样你处理不好,都会给自己带来不快和烦恼。
人生的道路谁也不可能一帆风顺,每个人都可能遇到一些挫折和失败,也会遇到不尽人意的事情,问题是要看你怎么去面对。要想做个快乐的人也并不难。首先要保持一个乐观向上的心态,其次就是要有个平常的心,对于名利,金钱和爱情不要看得太重,也不要刻意的去追求,应该抱着得之淡然,失之泰然的态度。
其实一个人快不快乐完全在乎他自己,如果你要找快乐也许它就在你的身边,否则烦恼也会光顾你。再说世上根本没有完美的人生,其实一切都是守恒的。要学会遗忘,快乐的空间越多,烦恼的空间就越少,只要你自己过得开心活得自在,你的生活就会很精彩!你累了,请将心靠岸;错了,别想到后悔;苦了,才懂得满足;伤了,才明白坚强;笑了,才体会美丽。 篇二:生命只有一次好好珍惜
昨天没事和几个同学小聚,晚上8点多回来刚进小区大门,就听见有人在我身后说,大姐又去哪潇洒了?我回头一看是我们一楼的邻居叫我的,我说跟几个同学小聚一下。她接着就跟我说,我们后面那栋楼的飞行员昨天早上跳楼自杀了,你不知道?我说不知道。她说你没看到设有灵堂吗?我说,想起来了,看见有人拿着花蓝来,不知死的是哪家的人。她说就是那个飞行员。我说他为什么要跳楼?她说,是抑郁症。我说他为什么抑郁?她说,原因是他是团级干部,年龄大提不上去了,后来就退下来了,由于待遇问题,他心里不平衡,整日想不开,后来....。
听了一楼邻居的话,上楼后我一直为那个男人想不开不值。因为这夫妻俩在我们小区里条件算是不错的人家,家里只有一个女儿也工作了,男的是飞行员工资很高的,老婆有退休工资,家里没有什么负担。而且这夫妻俩男的长的帅,女的长的漂亮,经常在小区里出双入对的,让人羡慕着呢。怎么这么好的日子不好好珍惜,就这样轻易放弃了呢?难道就因为那一点待遇?我觉得不值不值,实在不值。还听一楼邻居说,那男人跳楼前是早有准备的。一,他早上起来就梳妆打扮了一番,还穿了一套新衣服。他老婆问他干什么去?他说有点事,一会就回来。二,他并不是在他自己家跳的楼,而是选择了另外一栋楼的9楼跳的。由此看来他也是事先看好的。他自己家住的是三楼,可能是怕摔不死,也可能是怕被家里人发现,所以才选择了别的楼。说他是早上出去的,一直到中午还没回来,家里人就开始找了,到处找也没找到他人,后来物业人意外的发现监控里有他的身影,顺着他走的线路查下去,消逝在9楼上。后来经过一层一层查看,才发现他的尸体是掉在了二楼伸出的大平台上,是一个很难让人发现的地方。物业查看监控的人说,他临死前也是犹犹豫豫的,上上下下好几次,最终才跳下去的。可想而知,他在死前也是很纠结的。
说到男人自杀这个话题,让我想起我家老房子的二楼邻居,我当时住三楼。二楼的女人跟着自己男人的堂弟跑了,家里留下了三个孩子,说实话,也真的为难了那个男人了,又要上班还要照顾三个孩子。也许是因为担子太重压的他喘不过气来,最后选择了上吊自杀。不过,这个男的走上绝路我还能理解,他是不堪重负被逼的。只是他死的有点早了,要再坚持一些日子就好了,因为那个女人又回来了。但上面那个男的选择此路,却有点让人不可思议。只能说明一点,这个男人的心胸不够大,心里装不下事,他就没想想这个世上不如他的人多的去了,而且他也没有想过他的选择就是在毁灭一个家庭。他自己死了,一了百了。可家里人呢,让活着人面对的是伤与痛。
总之,不管怎样,我们都不应该随随便便贱踏自己的或他人的生命。因为,生命只有一次,好好珍惜!
『叁』 中国独生子女家庭大约为多少
尽管已成社会热点,但中国到底有多少失独家庭目前仍没有确切数据。据人口学专家、《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中国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会有1009万人在或将在25岁之前离世。这意味着不用太久之后的中国,将有1000万家庭成为失独家庭。
>>数量
1009万家庭可能面临失独
易富贤的数量推断来自于两组数据:一个是中国从1975年到2010年共产生了2.18亿个独生子女家庭;另一个是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每出生1万人,就有360人在10岁之前夭折,有463人在25岁之前死亡,760人在44岁之前死亡。
结合这两组数字不难算出,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中有1009万人会在25岁之前死亡。
按照医学上49岁生育极限年龄来看,这些失去孩子的母亲很少再生育自己的第二个孩子。
>>现状
生活无助“抱团取暖”
哈尔滨的一对夫妇几年前失去了他们的独生女儿。女儿当时在北京读大四,实习期间在外租房,因为长得漂亮,一天晚上回家路上遭到相识者奸杀并被残忍分尸抛到小汤山。女儿去世后的四年间,这对父母一直在寻找凶手、打官司。四年间,他们自虐般地住地下室,吃最差的饭菜,因为他们觉得女儿惨死,自己不能有任何享受。官司四年后结束,凶手绳之以法,妈妈爬上小汤山垃圾山顶放声大哭。
“坟墓里如果是我,该多么幸福。”这位妈妈说。
在唯一的孩子离去后,养老成了首要问题,入住政府养老院需要儿女签字,这让没有儿女的他们无处可去。“我不怕死,我怕老。”一位失独父亲说。此外,歧视、健康等种种问题也接踵而至。
绝大多数失独家庭最终都开始远离正常社会,以“抱团取暖”的方式聚集在一起面对未来的生活。
>>政策
经济补助难解根本问题
据2001年12月份出台的《中国计划生育条例》第27条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但对于这个“必要的帮助”究竟是什么样的标准且如何实施并没有明确说明。
从失独家庭的现状来看,政府虽然在持续推进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却一直停留在对具体的经济政策做一些细枝末节的修改,始终难以彻底解决失独群体目前面临的多重生活问题。
国家计生委原巡视员、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原理事长苗霞表示,更大的挑战还是这些父母的生活空白问题,比如未来养老怎么办?
>>建议
经济、精神共慰藉
如何解决失独家庭目前面临的问题?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秘书长史柏年日前提出了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管齐下”的办法。
“从经济来讲,要把对失独家庭这样的风险补偿标准提高。”
在生活照料方面,史柏年称:“要发展社会性的养老,包括机构养老以及社区养老。”
“第三个层面就是精神慰藉。”史柏年说,“社会公众的理解很重要。大家应该有这样一种意识,失独家庭并不是问题家庭,媒体报道也不要把他们标签化。”
苗霞认为,“帮助失独群体走出阴影政府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也有这个责任。例如像病人在医院抢救需要家属签字的规定应该考虑修改,例如社会组织可以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工作,大家一起努力让失独者走出阴影。”
『肆』 检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社会认知能力是否存在差异
独生子女和非独子女的认知能力并无差异,只是在价值观和心理承受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但是,这和独生或者非独子女的本身无关,有关系的是后天教育对及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对孩子带来的影响。
独生子女由于父母对于其倾注了特别多的爱,所以,这类孩子在心理上觉得父母特别爱自己,也特别需要自己,所以,一旦父母对其不顺,就会拿自杀自残或者离家出走来威胁。
而非独子女在这些方面,就显得温顺得多。因为,父母同时关注几个孩子,孩子会在成长过程中与弟兄姐妹对接,不会在孩子心中形成我是你的宝,你是我的唯一的太子心理。如果独生子女的父母能够以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在教育过程中不随意丧失原则,独生子女也会正常成长,不会出现差异。
中国科学院对独一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有过专门的调查和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在认知能力上并无大的差异,反而由于资源享受方面,独生子女可能更具有优势。
分析思路如下:第一步分析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几率上的差异。考虑到在子女进入大学之前,其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背景影响不可忽视,城乡教育水平的差异比较明显,因此,重点分析社会和家庭背景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上的差异的影响。第二步分析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在初职收入和婚姻年龄分布上的差异。考虑到除了固有的社会和家庭背景外,教育状况也是影响收入和婚姻年龄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重点观察是否接受高等教育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收入和婚姻年龄差异的影响。第三步是分析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就业后职业流动的状况。如果非独生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几率低的情况下,又无法实现向上的职业流动,那么势必会出现社会流动性的丧失,独生子女会进一步巩固之前获得的优势,导致社会结构的固化和新的不平等。
根据上述研究思路,专家提出以下四个假设。
假设1:家庭背景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是否接受高等教育有显著影响。
假设2:家庭背景和接受高等教育导致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职业收入差异。
假设3:接受高等教育对形成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结婚年龄差异有显著影响。
假设4:家庭背景和是否接受高等教育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向上职业流动有显著影响。
本文的数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于2011年7~11月开展的第三次“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 2011)。该调查在全国通过PPS抽样,覆盖了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100个县(市、区)的480个村居,共入户访问了7036位年满18周岁及以上的城乡居民。为了重点检验当代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教育、职业收入和婚姻年龄上的差异,我们选择年龄处于20~34岁之间的被调查者,共计1396个有效样本,其中已婚的样本为922个。其样本特征分布见表1。
(2)从父亲受教育年限、母亲受教育年限及两者交互项的影响来看,父亲受教育年限的影响是显著的,其系数为0.13,意味着父亲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增加13%,而母亲受教育年限和交互项的影响不显著,其原因是父亲与母亲的受教育年限相关性超过0.6,存在共线性的影响。
(3)出生时户口性质的影响也比较显著。其实农业户口居民在教育质量和生活环境上明显不如非农户口,因而户籍性质差异背后隐藏着更多的教育和社会环境信息,其系数为-1.09,意味着出生时为农业户口其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仅为非农业户口者的33.6%。
(4)从模型A(1)~A(5)的依次变化来看,在加入年龄和性别变量后,独生子女变量的回归系数基本上没有变化,而加入父亲、母亲受教育程度及其交互项后,独生子女系数明显下降。再加入出生时户籍性质时,独生子女系数再次明显下降。说明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的优势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城乡差异、家庭背景,以及独生子女身份背后的其他因素。在加入出生时户籍与独生子女交互项的A(5)模型中,独生子女变量本身的显著性消失,而交互项较为显著,虽然模型整体上与A(4)的差异不大,却也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理论上的解释,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农业户籍的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身上。总的来看,不考虑其他变量的影响,假设1是成立的,但控制了其他因素后,假设1只在部分条件下成立,故而在不考虑社会结构性因素的情况下,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往往被夸大。相较于城市家庭,长期处于城乡二元结构不均衡分配下的农村家庭,在资源上处于弱势地位。再加之如“家庭资源稀缺理论”中所说,子女数量增多,会减少父母对单个子女的投入,所以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会产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上的差异。这一点在家庭资源更为紧缺的农业户籍家庭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伍』 独生子女登记说40周岁以上包括45岁吗
40周岁以上当然包括45岁了。这个是很正常的
『陆』 现在大学生独生子女所占比例
你可以到政府网站上查。有很详细的数据。
应该是国家计生委
『柒』 请问 在中国,世界或其他国家中独生子女家庭和多生子女家庭的比吗
到2004年中国有8000万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逐渐成为中国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据权威机构统计,到1995年,中国3.2亿个家庭中,独生子女家庭占20.72%,独生子女已达6600多万。据国家计生委统计处统计,2003年,我国已有8000多万孩子领取了独生子女证。
http://wengshenghua.blogcn.com/
北京市18个区县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为7∶3
独生子女现象
2004年12月读摘:由于在家庭享受了太多关爱而被称为"抱大的一代"的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目前正以每年数以百万计的规模渐次步入生儿育女的生命周期。由昔日的"小皇帝"变成今天的"责任人",这种"角色转换"在中国构成了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学者们将这一群体定义为一个新词汇——"独生父母"。"独生父母"使中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人口专家预测,未来10年,包括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组成的"独生父母"家庭在中国至少会达到上千万个,并将成为社会主流。数据测算,到2035年,双方都由独生子女构成的家庭比例,北京为70.54%,上海达72.88%。 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全国已领取独生子女证书的家庭有8000多万个。其中,1979年第一批领取独生子女证的610万人以及比他们年长的独生子女已经进入婚育期。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今年公布的《"独生父母现象"及其对未来中国社会的影响》表明,"独生父母"的共同特点是"恋爱不迟、结婚不早、生育不急"。多数人持"顺其自然"的生育观,更多地从个人层面来理解育儿的社会意义。对于家里的第二代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更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细心养育。同时,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独生父母"们更懂得理性育儿,从而使科学育儿不再是空话。令专家忧虑的是,"独生父母"家庭未来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赡养老人。若干年后,一肩是双方的年迈父母,一肩是年幼孩子,"四二一"家庭的这种"压力滞后"现象必将对李伟们的生活构成严峻考验。
2004年7月读摘:社科院新近公布的《关于进入婚育期的中国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最新调查》显示,首批进入婚育年龄的独生子女面临诸多问题。......调查显示,"完全靠父母"的在独生子女中占18.10%,非独生子女占10.10%。独生子女在婚礼操办上对长辈的经济依赖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 ......在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上,调查显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态度有明显差异:不反对婚前性行为的独生子女占58.6%(持赞成态度13%),非独生子女占50.9%(持赞成态度11%)。除此之外,独生子女的恋爱时间比非独生子女早,调查显示,初恋在20岁以前的独生子女占33.6%,非独生子女占28.0%。 ......近一半已成为父母的独生子女把孩子交给长辈照料,非独生子女中这一比例为28.1%。有了孩子后选择三代同堂的独生子女有50.5%,非独生子女为42.5%。
2004年7月,读摘中国人口网关于独生子女现象的一篇文章:据调查,和非"独生"父母相比,"独生"父母的年龄明显偏轻。他们更早步入为人父母的生命阶段。最值得重视的是他们与上代之间的关系———家庭结构以三代同堂为主,办婚礼更依赖父母,隔代抚养现象突出等,显示了未来城市"四二一"结构的家庭形态。...... 在这种家庭结构中,独生子女的孩子,上面最多会有12个老人,突破了中国传统的社会平衡。年龄结构老化,是现在广受关注的,将来的孩子养老压力会非常大。这是独生子女化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孩子由祖辈抚养成为普遍现象。这一比例远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但这种模式有弊端。主要是父辈和祖辈之间,现代和传统观念之间会有冲突。具体表现在价值观、认知的统一性受到挑战,两辈之间文化差异太大。......社会做好多方面准备,一些公共服务、政策要提前制订。养老、保障、住房、教育,从物质到观念都要做好准备。其次,针对独生子女婚育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婚育年龄提前、心理准备不足,这的玩大的一代怎么应付婚育这样的大事?需要有大量新婚学校等开设,给予他们足够指导。......上海是全国独生子女比例最高的城市。据推算,上海市区出生人口从1976年就开始转为以独生子女为主,独生父母群体形成略早于全国。对上海市"独生父母现象"的问卷式社会学调查,显示出若干值得关注的特点。......和非独生父母相比,独生父母的年龄偏轻,30岁以下的年轻父母占到36.9%,在非独生父母中这一比例只有22.9%。这一特点反映出独生父母比同龄非独生父母更早步入为人父母的生命阶段。...... 独生父母与非独生父母有5个指标存在显著差异。第一,家庭结构以三代同堂为主,隔代抚养占了将近一半。第二,独生子女小家庭的经济信赖性更强。如办婚礼的资金,父母全包和资助大部分花销的比例高达47.2%,比非独生父母家庭高出12.1%,新的小家庭也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原来的大家庭。第三,育儿模式上更依赖新兴媒体网络的力量。第四,恋爱观念更开放。第五,育儿观念上个人取向更为明显。 ......中国的独生子女群体和国外有所不同,因为占总人口比例大,这一人群能否正常发展对整个社会都会产生巨大影响。而他们的育儿观念和方式,不仅关系到家庭的成长,还会影响整个民族的未来素质和发展。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家庭变迁的反向化发展。1982年在中国进行的五城市家庭研究证实,核心家庭占家庭总数的66.41%,居各种家庭模式之首。但建立在工业经济规则与价值观上的核心家庭体制,强调小家庭的经济独立,家庭内部关系具有以夫妻轴为主的横向特点。而在独生父母家庭中,三代同堂的扩大家庭是主要模式,核心家庭退居其次;独生父母家庭经济上并不独立。还有,独生父母家庭中"亲子轴"仍旧占据核心地位。
http://cache..com/c?word=%D6%D0%B9%FA%3B%B6%C0%C9%FA%D7%D3%3B%C5%AE%3B%D3%EB%3B%B7%C7%3B%B6%C0%C9%FA%D7%D3%3B%C5%AE&url=http%3A//onthewayhome%2Eblogchina%2Ecom/&b=0&a=5&user=
『捌』 2014中国独生子女人数及男女比例
不少媒体称,中国男女比例出现严重失衡,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3000万到4000万,这意味着平均五个男性中将有一个找不到配偶,将有数千万的男子无妻可娶,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光棍”,而且这一现象从明年开始将逐渐显现出来。
与此相对应的数字是,在7月15日,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透露,目前全国男女出生性别比为116.9:100,而有的省份竟达到135:100,形势不容乐观
出生婴儿性别比的恒定值:102-107
据资料表明,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出生婴儿性别比是基本一致的,一般在102-107的范围内,即每出生100个女婴时,男婴出生数为102个-107个。人口学家把这个指标称为出生婴儿性别比的恒定值。由于男婴死亡率略高于女婴,这样到婚龄期时男女性别比例就基本持平。
中国出生婴儿性别比:117:100
然而,根据中国政府于2000年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即在出生的婴儿中,男女比率达到117:100,比正常值102至107高出很多。另据中国统计局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城市男女婴的性别比为112.8比100、镇为116.5比100、乡村为118.1比100。
上海常住人口出生婴儿性别比约为107:100;深圳市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例为120.8∶100;北京流动人口在京出生的性别比例高达128∶100;重庆现在的男女比例为140∶100,海南、广东等省出生的性别比例竟然高达130:100以上。
孩次越高,性别比越高
全国统计表明:2000年生一胎的性比别为107.1,生两胎的性比别为151.9,生三胎的性比别达159.4。而据海南省的一项统计表明,生一胎的出生性比别为118.3,生两胎的达到119.4,生三胎的则高达233.3。也就是说,生的胎数越多,选择生男孩的越多。据估计,在中国每诞生一个新生命,就有2.5个婴儿被堕胎。每年至少有30000胎儿因为是女婴而被流产。
即在不满20岁的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出2000余万人,平均每个年龄男性比女性富余100多万人。由此人口专家预测:到2020年,将会有3000万至4000万处于婚育年龄的男青年无妻可娶。出生人口的性别比形势严峻,男孩多女孩少的问题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玖』 90后的独生子女比例到底多少
中国每十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最近的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在2010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
当时女:男比例为100:105
每五年进行一次小规模的人口普查,最近一次人口普查显示0—15岁的00后中,男性比女性多出1300万(此数据非官方数据,是外媒的估计)
『拾』 2015年中国独生子女家庭的比例占中国的家庭的百分之多少
城市70%农村2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