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子女父母 > 美国父母如何教育独生子女

美国父母如何教育独生子女

发布时间:2021-01-03 17:48:20

『壹』 看看美国虎妈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岁末年初,没想到又爆出一条轰动世界的“虎消息”:美籍华人教授蔡美儿的作品《虎妈妈的战歌》,高调赞誉被称为“虎妈”的中国母亲严苛的育子之道,“中国妈妈战胜美国妈妈”的说法一时喧哗.这几乎是自去年年末PISA测试上海学生获全球第一之后,美国遭遇的第二颗教育“原子弹”,然而,“虎妈战歌”不过是一曲中国母亲的悲歌、中国教育的哀歌. “虎妈”在国内是以“疯狂妈妈”闻名的.中国的“疯狂妈妈”们奉行苛教,大多是因为独生子女、“小升初”政策、择校竞争特别激烈等不得已而为之,对孩子往往心怀歉疚.蔡美儿在美国面临的教育环境、教育问题与中国佷不相同,但她理性总结并高调肯定的这一家教的“中国模式”的确具有共性. 她管教两个孩子的方式,在国内可谓司空见惯,她为孩子规定的“十不准”,包括不准夜不归宿、不准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不准有科目成绩低于A、除了体育与话剧,其他科目不准拿不到第一、不准不练习钢琴及小提琴;甚至规定不准参加学校的小组娱乐活动、不准参加校园演出、不准抱怨没有参加校园演出、不准擅自选择课外活动、不准练习钢琴及小提琴以外的乐器等. 蔡美儿总结,与美国家长认为孩子是脆弱的、需要经常鼓励和赞誉相反;中国妈妈认为孩子天生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可以用训斥甚至威胁的方式对他们施压.中国虎妈得以成功的三大特质是:不理会孩子的自尊心,认定孩子必须孝顺父母,坚信小孩不懂事,需要父母指引. “虎妈”的教育之道,在很多方面颠覆了教育学的基本价值、基本原理.毫无疑问,严苛管制、强化训练、高压和惩戒通常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这与军体、杂技训练并无二致.在国内,这种应试训练已经发展到占用孩子所有可用的时间,包括睡眠和休息时间,不允许玩乐和看“闲书”,而且完全不鼓励批判性思维,通过“题海战术”反复训练,对考试要求达到“一看就会,一做就对”的极致状态. 这一模式的严重后果,就是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想像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从小就严重厌学.一个生活在压力和威逼之中、没有梦想和内在学习兴趣的孩子,长大后虽然可以谋取学位和职业,却不大可能成为有高度智慧的优秀人才.所谓“高分低能”、“钱学森之问”的症结端在于此. 退而求其次,有的“虎妈”会说,孩子将来有高学历和好工作就行了,没指望非要成为爱因斯坦、比尔·盖茨.但是,这种教育还存在另一种风险:单纯追求学业导致的社会化程度不足和个性缺陷. 中国家长往往对孩子参加学业之外的活动、游戏、学生之间的交往,视为不务正业、浪费时间.殊不知,这是比学业更为重要的成长过程.蔡美儿甚至抵制孩子参加校园演出,超越了中国家长的常规.在从小到大单打独斗的考试竞争中,中国孩子更多地把同伴视为你上我下、“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优秀学生之间更是如此.家长对孩子的严格管制、越俎代庖,造成许多学生缺乏生活能力、性格乖张、人格不健全,成人之后问题就暴露无遗. 如果说,赴美留学生卢刚枪杀师长同胞的悲剧或属例外,一些高分学生缺乏自立能力,拙于表达、甚至不会交友和恋爱,却有一定的普遍性.当我们似乎培养出一个“人才”时,他却还没有成为一个合格的“人”,这样的“才”难有大用甚至没有幸福,从而丧失了最重要的教育目标. 是培养“人”还是“才”,是追求表面的“成功”还是孩子的终身幸福,不完全是方法问题.支撑“虎妈”的是一个古老而强大的价值观,就是追求出人头地、望子成龙.五四时期“救救孩子”的呐喊,开启了发现儿童、保护儿童、解放儿童的现代教育之路,主张把儿童当做儿童来对待,而不是作为大人或成人社会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陶行知在谈到公民教育的价值时,特别强调要培养“人中人”而非“人上人”,没有这种公民意识就没有对待儿童的“平常心”. 当今社会,“打造优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商业蛊惑如雷贯耳,“24小时记下1000个英语单词”、对4岁幼儿的“思维训练”等铺天盖地,“虎妈战歌”歌声嘹亮,全社会教育价值观的扭曲,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触目惊心.

『贰』 美国父母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和中国教育有哪些不同

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有他们自己特有的教育方式,因为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不同,所采取教育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就拿美国来说,他们肯定也有属于自己国家的教育方式,那么美国的父母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其和中国教育有哪些不同?美国的父母教育孩子是放任型,让他们的孩子去实践中寻找答案并锻炼自身。和中国教育相比有教育方法、范围以及程度等方面的不同。

每个国家都会有他们自己对于孩子教育的方式,根据所处环境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美国所用的就是放任型,而中国的是严格—溺爱型,严慈相济。所以,美国的教育孩子方式和中国教育孩子肯定是有不同的。

『叁』 美国父母是如何在餐桌上教育孩子的

美国爸爸妈妈把吃饭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他们以为,让孩子从小自己决议吃仍是不吃,回吃多少,是答培育他们思想独立的开端。
从孩子能够拿起动勺子起,就开端自己吃饭了,尽管孩子的和谐才能还不可,勺子里的食物会弄得浑身慢地都是,但是美国爸爸妈妈并不在意。孩子一岁左右,爸爸妈妈喂饭的作业根本完毕,孩子得自己一个人把自己喂饱。在美国家庭经常能够见到这样的场景,爸爸妈妈把他们放在高高的餐椅里,放上食物就走开忙去了,比及时刻差不多的时分,爸爸妈妈过来拾掇东西。就算没吃完也是如此,不能让孩子花上一个小时的时刻吃一顿饭

『肆』 美国人如何教育孩子

美国父母管孩子吗?答案是肯定的。美国孩子到了18岁,要和父母脱离得干干净净吗?答案却是否定的。2001年,在我居住的城市圣路易斯,有一位考上哈佛大学的美国女孩。这个女孩为家中独生女,父母都有体面的工作。为了照顾爱女上学,这对夫妇不仅辞了工卖了房,还把家干脆搬到了哈佛大学附近并在波士顿重新就业。瞧吧,儿行千里母担忧,上了大学的美国孩子依然是父母掌中的宝贝儿。 在美国多年的移民生活中,和我打交道最多的美国人就是那些美国父母了。根据我多年的观察和了解,美国父母对我心灵触动的最大之处是,他们教育孩子一般会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对孩子采取量体裁衣的方法。 无论是谁,只要一谈教育,特别容易走进条条框框的说教。基于此因,我以几个真实的故事来简单直接地说明一下这个问题。 泰勒和克拉是两位可爱的美国女孩儿。遗憾的是,她们两人分别患有语言和视物障碍。虽然医生的治疗缓解了她们各自的症状,但无论如何,她们都无法恢复到正常孩子的健康水平。泰勒说话发音不清,克拉阅读特别困难。在学业上,不管怎么追赶,她们也赶不上同龄的健康人。放弃她们的教育吗?这不可能。那可怎么祢补呢?我想,她们的父母肯定相信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哲理。结果呢,泰勒在四岁时被扔进了游泳池,克拉在六岁时被送进了体操馆。经过她们各自父母多年的接接送送,这两位女孩现在分别变成了游泳和体操健将。记得有人说过,不管是谁,至少有一样应该是出色的。泰勒和克拉虽然语言和阅读不尽人意,但她们却做到了在体育方面出色。美国全民热爱体育,泰勒和克拉的成就令人刮目相看。 白兰蒂是个早产儿,长得又瘦又小,她的母亲又是个单身妈妈。在单亲家庭中,孩子的教育总是令人担忧。虽然美国全民热爱体育,但如果想让白兰蒂像泰勒和克拉一样在体育方面有所建树,实在是难为这位弱不禁风的小女孩儿了。在白兰蒂五岁时,她的妈妈开始为她设计未来,主攻小提琴和舞台表演成了白兰蒂课后的主要功课。每次,当白兰蒂就读的学校有舞台剧上演时,在台上蹦蹦跳跳的,总会有白兰蒂活泼的身影。也许是舞台表演的经历,增加了白兰蒂的自信心。上初中以后,她开始竞选学生会主席并荣获竞选胜利。最近,白兰蒂代表美国中学生,带上陪伴她多年的小提琴,又去欧洲巡回演出了一圈。白兰蒂出色的才艺和领导才能,肯定会为她几年后申请大学时添上亮丽的一笔。 也许你会问,除了体育和音乐,美国父母就不抓孩子学习吗?当然抓啦,美国父母也有分数挂帅的思想。而且,他们一旦抓起来,他们的那股认真和执着,令我咋舌。尼娜是位美国护士,也许是职业习惯,她每天进进出出把孩子管理得井井有条。尼娜坚信,美国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对孩子的素质教育不如私立学校。于是,她先把自己的双胞胎女儿送进了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又帮助宝贝儿子挤进了竞争极其激烈的培养神童的学校。当我向她讨教育儿秘诀时,她为我列出了一个长长的书单。阅读与词汇的写作书,数学和科学习题集,哪家出版社好,哪套丛书出色,她讲的条条是道。我想,以抓学习为主的中国父母们,也不过如此吧。 从上面的三个例子可以看出,美国父母并不完全以抓学习为主。审时度势,量力而行,充分挖掘孩子的潜力,是他们典型的育儿经。此外,无论是对孩子的体育,音乐,学业训练,美国父母比我们中国父母更爱鼓励孩子。Good job, good try, you are great, 类似鼓励孩子的话,常常会从美国父母的嘴中脱口而出。和美国父母相比,我们中国父母对孩子普遍要求相对严格。以我本人为例,我对自己孩子的鼓励常常做的很不够。美国父母对孩子的这种乐观鼓励法,值得我们借鉴。 与中国教育相比,如果非要找出美国父母与中国父母不同的独特的教育装备,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美国的家庭学校(home school),二是美国的主日学(Sunday School). 据教育资料称,美国至少有一百一十万的孩子,完全脱离公立或私立学校的束缚,只在家里接受父母提供的全面教育。笔者目前所在的城市,家庭学校似乎很有市场。每次去社区图书馆,我几乎都会看到家庭学校的妈妈和孩子们在那里上课。有一次,我与一位家庭学校的妈妈交谈时,她直言不讳地告诉我,美国公立和私立学校的课程进展太慢了,她在家里全职教孩子,就是想把孩子在学业上喂饱,让他加快步伐早日成材。以前我读过一篇新闻报道说,美国有一位本是初中生的美国孩子考上了大学。我想,这和家庭学校的快马加鞭教育肯定密切相关。美国的家庭学校,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家庭作坊。美国教育部门有专门为家庭学校设置的教学大纲,家庭学校的孩子们不仅有自己的团体,也有自己的活动圈子。虽然家庭学校的利与弊并不是本文讨论的话题,但有一点儿可以肯定,为了让孩子早日成材,美国父母有选择家庭学校的权力和可能性。 美国是个宗教国家,据统计大约有80%左右的美国人都是基督徒。不管在哪个城市,美国学生每天上学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全班背诵这篇国旗宣言:我宣誓为美利坚合众国的旗帜和它所代表的共和国效忠。上帝庇佑下的国家不可分割,民众自由平等(I Pledge Allegiance To The Flag,/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And To the Republic For Which It Stands,/One Nation, Under God, Indivisible,/With Liberty And Justice For All)。从这篇誓词中,我们看到了上帝这两个字。上帝,在美国孩子们的眼中并不陌生。不管他们是否接受上帝的存在,但他们能欣然接受国旗宣言中上帝庇护美国这个说法。以前,笔者在我的拙文美国教育的三件宝中提过,教堂是美国教育的三件宝之一。美国的教堂遍布各个城市,其密集度甚至可以达到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地步。每周日上午,美国那些虔诚的基督徒去教堂时,总会带上他们成长期的孩子们。当大人们在做礼拜时,孩子们则参加为他们准备的主日学。在日积月累的熏陶中,通过那些深浅不一的圣经故事,主日学的老师们在向孩子们传递着爱人如己的道理。身为父母们常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要无私要有爱心。在美国,主日学就是美国孩子们爱心教育的大课堂。即使是在我们华人教会,孩子们也有在圣诞节为穷人捐献圣诞礼物,为非洲难民绝食30小时筹备捐款,为美国无家可归者送衣送饭等慈善活动。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家庭学校很具美国特色,但它并不是美国中小学教育的主流,大部分的美国孩子还是会去公立或者私立学校求学。至于主日学对孩子们心灵的塑造作用,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不过,据笔者所知,至少在美国的华人教会中流行一种说法,在教会长大的孩子有爱心,也比较懂事。

『伍』 美国家长如何教育孩子

美国不鼓励家长指导孩子学习
因为美国家长认为学习是孩子的责任不是他们的责任。他们从小就鼓励孩子为自己负责任。
最好的方法是鼓励。批评是孩子自信心最大的敌人。尽量强调孩子的优点,忽略他的缺点,孩子的自信心才会提高。这点中国父母要好好向美国父母学习。中国父母以批评为主,美国父母以表扬为主。因此美国孩子自信心比中国孩子强。
对于小孩子必须鼓励他们才会进步才会做得更好。在鼓励声中成长的孩子充满自信不断进歩我们要学会做给孩子鼓掌的父母。
无论成绩好坏不要督促。鼓励和信任孩子会做好,孩子就会做好的。要让孩子知道读好书是他的责任不是家长的责任。前途和生活是属于孩子自己的。父母如何爱孩子也不能代替孩子走他的人生路。告诉他读书好和不好的人将来到社会上的等级差别。告诉他你对他百分百有信心只要他努力一点一定有优异成绩。不要具体督促让他自己安排如果你具体督促就
喧宾夺主了。孩子会认为学习是你的事。即使是在你督促下做了但是是认为为你学习而不是为他自己学习.那么一旦失去你的督促他就不学习了.你能督促他一辈子吗?
相信孩子,不断表扬
孩子我非常欣慰地看到你已经在努力学习了。希望再接再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你有很大的潜力,要充分发挥。你是好样的。

『陆』 美国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一天中午,儿子在吃饭时耍脾气,妈妈就说:“不吃就算了,晚上也不要吃了。”2岁多的小儿子也很倔强,不吃就不吃。于是到了晚上,晚餐开始了,小儿子忘了中午说过的话,问妈妈怎么没有他的餐具?妈妈说:“你中午自己不吃的,还说了晚上也不吃的,说话要算数。”到了晚上快睡觉的时候,孩子饿得肚子咕咕叫,知道不吃饭就得挨饿,这滋味真不好受。于是主动跟妈妈道歉,承认自己不对,不该闹脾气,以后一定好好吃饭,现在能不能先给他一杯牛奶喝,因为他实在饿极了。妈妈倒了一杯牛奶给孩子,孩子喝完之后就乖乖睡觉了。从那天以后,这孩子吃饭每次都表现很好。
美国人在吃饭这件事上的态度和作法,体现了美国儿童教育学的一个核心目标:培养孩子独立思维的能力。
还有一次,儿子准备出门玩耍时,把鞋子穿反了,妈妈看到了也不做声。没过多久,孩子就跑回来了,说:“妈妈,我的鞋子坏掉了,穿着不舒服!”妈妈说:“你把两只鞋调换一下左右脚看看呢?”孩子马上听话地自己脱鞋,然后调换左右脚穿上,果然就舒服多了,这下他才明白,原来是自己的鞋子穿反了!
美国父母认为孩子的路要让他们自己走,即使犯错,即使摔跤,也要让他自己去体会,去改正。
儿子有一辆非常漂亮的自行车,小朋友都非常羡慕他,总是希望能借他的自行车骑一骑。可是儿子非常爱惜这辆车,不舍得借给小朋友们骑。久而久之,小
朋友们都不喜欢和他一块玩了,大家也不和他交换玩具了。过了一阵,儿子对自行车的新鲜劲过去了,他开始想念和小朋友们一起疯玩的感觉,他甚至愿意把自行车借给大家骑。可是,孩子们似乎也记仇,大家都不再愿意和他一起玩了。儿子没有办法,只好跑回家跟爸爸说:“小朋友都不和我玩了,爸爸能帮我去跟小朋友们说一声吗?我愿意把自行车借给大家骑。”爸爸听了之后立即拒绝了他的要求,说:“你已经是一个小男子汉,自己犯下的错,要自己去承担,要自己去解决问题。你可以自己去和小朋友们商量,一次不行,就多试几次,大家会原谅你的。”结果,儿子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能灰溜溜地跑到小朋友当中去,给大家道歉,请大家重新接纳他,后来,小孩子们又玩成一伙了。
相比之下,中国家庭就很不一样。孩子在外面被排斥,或者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中国父母第一个反应就是:谁敢欺负我们家孩子,我们找他算账!
我不能说美国的教育都好,都成功,但是,他们教育孩子的很多理念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喻德声2011.

『柒』 看美国家长是怎么教育小孩子的

一、注重培养孩子的平等意识
走进美国家庭,你会看到各式各样的玩具和儿童读物放在令孩子能拿到的地方,墙上门上贴满孩子们的“美术作品”,父母亲很少强求孩子的言行,甚至不强求孩子称呼他们爸妈,孩子们像伙伴似的直呼长辈的名字是很自然的事。父母与孩子说话永远是蹲下来,他们认为,孩子虽小,但也是独立的人,所以应蹲下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充分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无论结果怎样总是给予认可和赞许。
二、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美国父母看见孩子在墙上乱画,用嘴咬玩具,拿剪刀在书本衣服等物品上乱剪乱画,他们会笑嘻嘻的,很高兴孩子学会了某种技能,而不是痛惜某件东西被孩子损坏了,然后耐心地告诉孩子一些操作上的技巧和知识。在美国,孩子7-8个月就可坐着特制的桌子自己抓饭吃。他们不担心孩子弄脏了衣服。
三、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在美国,父母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从小睡小床,稍大后单独有一间房子。在孩子处理日常事务上,父母只帮孩子做一些当时年龄还无法做到的事,凡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都尽量由孩子自己去完成,比如两岁孩子洗澡时,妈妈只帮孩子放好水,脱下衣服,然后孩子自己爬进澡盆,在水里玩一会就自己抹香皂,洗干净后再自己爬出澡盆。绝大多数18岁以上的青少年,都自己挣钱读书。因此,美国社会上的一个清洁工人、一个跑堂的,也可能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一分子。
四、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美国小学在课堂上对孩子从不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而是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是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肯定孩子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

『捌』 美国家庭教育方法

qq2495049 ,您好!
您提的问题,是涉及到广大家长和老师都非常关心和渴望解决的家庭教育难题。在此,诚挚推荐您观看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大型公益论坛系列纪录片《圣贤教育改变命运》,能在快乐和感恩的氛围中感悟人生的真理,认识灾难事故因何发生,能做到趋吉避凶,真实不虚!当中一定有您需要的答案,的确是难得的家庭教育经典节目!这个节目里有许多精彩的事例分析,探讨解决孩子教育的种种方法,真是我们和孩子的一位最佳的、一对一的家教老师,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家庭教育网络资源,而且是完全免费的,对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极大的帮助。生活中,小孩甚至大人都容易出现没有恒心、悭贪、叛逆不听话、上网成瘾、依赖性强、注意力不集中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不是能从某个简单方法或措施就能从根本上教育改正过来,变成一个孝顺听话的小孩,而是需要我们全面而系统地进行家庭教育,从根本处下手才能治标又治本。这部片里面有很多专家、老师、家长亲身说法、以其独特的心得体会向大众汇报,启示家长的教育观念会直接地影响到孩子的家庭教育,所以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看,从小接受的家教会影响小孩子的终生,从中一定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片中有一句经典的警世名言:人是能教得好的!好人是教出来的,坏人也是教出来的!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可是,当前我们面临的种种现实状况是:社会诚信严重缺失!各种媒体的夸张渲染、错误引导,孩子成长的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和染污,要做好家庭教育谈何容易呢!家长是越来越不好当了,说实话,很多家长也不会如何当家长,就将小孩出生到这个世上,将很多的教育责任都推给了学校和社会,然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很多成长经验是需要家长言传身教的,推卸责任的话怎么能将小孩教育好呢?确实悲哀啊!
而我们做子女的往往不能理解父母的心意和真实体会,只图自己的方便和享受,说实话,真是有点大逆不道啊!到哪一天我们都为人父母了,才能真正领悟这种感受,但往往悔之已晚,哎...
很多我们生活当中存在的所谓代沟,都是因为一代一代的接受的教育脱节了,没有很好的连贯所造成的,现在的人太多急功近利、唯利是图,只顾自己的享受而妄顾他人的感受。
我们必须知道,一切教育要从根本做起,就像树要有根才能长树干树枝和树叶,才能枝繁叶茂呀,如果丢弃了根本的德行教育,其他的都只是空中楼阁。在此,推荐各位有缘的朋友,无论看过或没看过的也好,都敬请尽量抽多些时间观看大型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优秀论坛节目: 《圣贤教育 改变命运》(可以在网络视频或者优酷土豆搜索播放),但愿看过的人都能够从中得到真实不虚的利益,并且继续利益他人,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创造和谐共存的社会大环境。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和启示。
衷心祝福您!

『玖』 看美国父母是怎样教出有教养,有礼貌的孩子(内附礼仪

看到这个标题,你是不是会问,米粒妈,你也太崇洋媚外了,为啥美国父母能把孩子教育得有礼貌,中国家长也一样可以呀!
其实我不是这个意思。写这篇文章是因为上周末,米粒妈的亲生闺蜜Rebecca回国探亲。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她已经定居纽约12年了,从当年青涩的女大学生,变成了一儿一女俩娃妈,纽约的几家便利店店主,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我俩在咖啡馆聊天的时候,她的一双儿女(儿子3岁,女儿5岁),安安静静地在一边自己玩、看书、画画儿。用iPad看动画片的时候,不用提醒,就双双戴上耳机,不影响周围的人。上了一盘点心,俩孩子对服务员说谢谢,然后自然而然地递给妈妈先吃,自己才开动。

我的天!啥情况!这俩孩子是天使么?
如果带了米粒来(周末米粒爸带他去上冰球课了),他估计是上蹿下跳,追跑打闹,不到半小时就吵着要回家了。因为闺蜜一直带着孩子在美国生活嘛,自然受美国育儿理念的耳濡目染, 我正好问问她,美国育儿理念跟中国有啥不一样的地方。
Rebecca说,她觉得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隔代育儿。
在美国,不管是白人还是华人家庭,基本都没有老人帮忙带娃,必须妈妈亲自上阵。美国老人非常潇洒,退休后很多都搬去了佛罗里达养老,天天坐游轮啊、环游世界啊,几个月见不了孙辈一次。爸妈教育孩子,没有老人做“挡箭牌”。

国内呢,如果不是妈妈亲自带,又不放心保姆,就只有老人帮忙带了。老人带娃受苦受累,功不可没,但毕竟隔辈亲,比父母直接带更宠溺些。
我闺蜜说,她家俩娃,一见到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马上“熊”多了,眼瞅着大变样儿。她一教育孩子,姥姥就上来拦着,说“你小时候,还不如他呢!”这杀手锏一出,她的各种教育方法就瞬间失效。
Rebecca说,另一个很重要的事儿就是同龄人的影响。
她刚回国,她一个特别好的大学同学,带儿子去她家做客。她跟同学在客厅聊天,她同学的儿子,在小屋跟她家孩子玩。
聊到一半,只听“咚”的一声,估计哪个孩子磕着了。Rebecca屏气凝神,没听见哭声,估计不严重,就想继续聊。她同学跑进屋,她儿子(这会儿已经磕了半分钟了)看到妈妈来了,赶紧放下玩具,准备开腔大哭。

Rebecca说,这不没啥事嘛,看见妈妈才开始哭啊?同学儿子被“揭穿”了,恨恨地跟Rebecca喊:“你滚开!”
没一会儿,Rebecca三岁多的小儿子也学会了,跟妈妈说“你滚开!”,被Rebecca拎到角落就给了一巴掌。她说,这同龄人影响力真大,往上学得慢,往下学可快了。。。
Rebecca还说,其实都是学校教得好!美国的学校和幼儿园天天教礼仪。
美国幼儿园大量强调,要孩子把thank you(谢谢)、please(请)、sorry(对不起)、excuse me(劳驾/打扰了)挂在嘴上,老师、家长对孩子说话也都是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了习惯。
美国家庭一般两三个孩子,家长也从小教sharing(分享)、taking turns(轮流来)、helping(帮助别人)这样的概念(要不就真乱了套了!)
Rebecca朋友圈,美国学校的礼仪海报:

上周,Rebecca跟女儿、姥爷一起过马路。姥爷一看是红灯,也没车,就想直接过马路,Rebecca一把拦住她爸,说:“爸,你怎么闯红灯啊!万一来个车呢!”
最逗的是,她女儿特认真地跟她说:“你怎么能这么跟你爸说话啊!太没礼貌了!”旁边的人都逗乐了。这,就是学校教育的力量。
其实米粒妈总结啊, 除了Rebecca提到的这些,还有几个重要的原因,比如“区别对待”。
像咱们有娃的家庭,或多或少,孩子都有些特权。比如买的高级水果啊,有机蔬菜啊,只给孩子吃;比如自己吃快坏了的香蕉,给孩子吃最好的;比如吃的掉地上了,扔了觉得可惜,就自己吃掉,久而久之,孩子只要掉了东西,就指着地上的吃的喊,“妈妈吃”。

我们刚回国的时候,米粒姥姥也经常这样,超市里很贵的有机蓝莓,只舍得买给米粒吃。后来,我怕这样的特殊待遇会让米粒觉得,自己比其他家庭成员重要,就特意跟米粒姥姥“约法三章”:如果舍不得买,就不买。否则,就大家一起吃。不能给米粒同学搞特殊。
我想,得让米粒从小就知道,他不是家里的皇帝,更不是宇宙的核心。他和我们一样,是家里平等的一份子。
还有一点,米粒妈觉得,是美国孩子“社会化”得特别早。
美国不是没有老人带娃么,如果妈妈是职场妈妈怎么办呢?宝宝出生没多久就可以送去daycare(日托中心),很像咱们小时候去过的“托儿所”。一般几个月、1岁左右就可以送去daycare,最早甚至2个礼拜的婴儿就可以送(每家daycare规定也不太一样哈)。
中国现在普遍取消了大院里的托儿所,3岁才送去幼儿园,之前其实“社会化”程度比较低。兄弟姐妹又少,所以更容易以自我为中心。
美国孩子,1岁,甚至2周就被送去daycare,家里也有兄弟姐妹,更早学习秩序和规则。再加上daycare和幼儿园也在教礼仪,孩子就更容易彬彬有礼。
总结完毕,客观的说,在中国,独自带娃,不需要老人帮忙的家庭确实非常少;像美国那种daycare也非常少见;但是我大天朝可是礼仪之邦啊,我们带孩子坚决不能输给歪果仁,是吧。
或许你在朋友圈读过这样的文章《穷养富养都不如教养》《没人告诉你,你家孩子没有教养》《孩子,我允许你没出息,但是不许你没教养》……是的,孩子的教养,体现的是父母的格局。身为父母,给孩子留下几套学区房,不如教给孩子立足于社会的规则――教养。

米粒妈碎碎念
昨晚,米粒妈写稿写到2点半,今儿早上6点就被米粒捏鼻子、揪耳朵、在床上蹦蹦跳跳地弄醒了。我现在非!常!不!爽!我顶着熊猫眼,正在制订一份计划,立志要把我家上蹿下跳的皮猴子,变成彬彬有礼的小绅士,哼!
你有什么心得体会,或者见闻,在评论区分享下吧!我要再去补个回笼觉了。。。:P
米粒妈推荐礼仪书单
这些绘本,能帮你培养出一个彬彬有礼的孩子:
1、《Learning to Get Along》情商绘本

虽说绘本不是药,但却可以一点一滴改善孩子的“体质”。咱们团过的这套《Learning to Get Along》是美国各大幼儿园和众多家庭必备的一套书,是不少学校机构的必备“宝典”。
这套书涉及到15个孩子经常遇到的问题:分享、倾听、诚信、坚持不懈、理解他人、克服恐惧、情绪和愤怒管理、安全意识……让这些力量,像种子一样埋在孩子心里,静待它生根发芽,等孩子独自面临挑战的时候,成为他的力量。

举例来讲,出国旅行去餐厅,点餐的时候,不要说“I want a pasta”(听起来非常粗鲁),而是“May/Could I have a pasta, please?”(谦逊有礼)。生活中,我们要求米粒,如果要让爸爸妈妈或旁人帮忙做什么事,也要有礼貌地说“请”;得到别人的恩惠,必须要真诚地感谢。

2、《No, David!》大卫不可以

每一个看过《大卫,不可以》的孩子都非常喜欢他,这个天真无邪、把家里搞得一团糟的小男孩,让他们觉得又开心又释怀,世界上哪一个孩子不渴望像大卫一样随心所欲地在墙壁上乱写乱画、把浴室变成一个沼泽地、头戴铁锅敲得叮当乱响……

最后一页,大卫被妈妈紧紧地搂在怀里,幸福地闭上了眼睛,妈妈一句“大卫乖,我爱你”,顿时就化解了大卫所有的眼泪和委屈。这温情的一笔让故事情节急转直下,一个童年恶作剧的故事就收场于这样一个爱的动作。我们身边有多少这样的“大卫”呢……
3、Karen Katz系列:《Excuse Me(劳驾您)》《No Biting!(不咬人)》《No Hitting!(不打人)》《I Can Share(我可以分享)》

卡茨的书都适合低幼宝宝。当宝宝弄坏了姐姐的玩具,该说什么?对啦,该说“I'm sorry.”孩子轻轻松松就能记住好习惯啦!

比如,去别的小朋友家做客,小朋友妈妈问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 你想喝点什么吗?如果想,可以说yes, please。之后再根据情况说具体想喝什么;而如果不想,可以回答no,thank you. 千万别简单的只说一个no哦,那样听上去很生硬、有点不礼貌。
4、《How Do Dinosaurs Eat Their Food?》(恐龙如何吃饭?)

你知道恐龙是怎么吃饭的吗?它们会狼吞虎咽,会杯盘狼藉,会糟蹋食物,还是大声打嗝?它们一定是用最狂野,最原始的方法来吞食,而且肉食性的恐龙,肯定是个爱挑食的小捣蛋!
不过,在这本书中的恐龙们却不是这样子的喔!它们不但会细嚼慢咽,各种食物都愿意尝试看看,坐姿端正,最棒的是,它们在用餐过后,还会感谢辛苦作菜的爸妈!
孩子们借着最感兴趣的各种恐龙,来学习一般的餐桌及用餐的礼仪,并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哦!

5、《Llama Llama Time to Share》(小羊驼,来分享)

新邻居前来拜访拉玛家,邻居家有一个小宝宝还有一个与拉玛年纪相仿的小女孩――奈莉。可是拉玛却不愿意和奈莉分享他的羊驼玩偶,于是在争抢过程中把玩偶给扯坏了,但这也让拉玛学会了分享。

6、《My Mouth is a Volcano》(我的嘴巴是火山)

这是美国亚马逊排名第一的礼仪绘本。
Louis是个小男孩,他总有非常重要的话说,因此经常打断别人。这本书告诉孩子如何礼貌地加入别人的对话,不要像火山爆发一样哦。

愿我们都能培养出彬彬有礼的孩子,一起做有礼貌的中国人。

阅读全文

与美国父母如何教育独生子女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长寿花疯长了怎么修剪 浏览:603
养老保险反推工资 浏览:718
老年人适合喝河蚌汤吗 浏览:307
孝敬父母义务 浏览:590
天津鹤童养老院怎么样 浏览:299
父母决定你的人生怎么办 浏览:748
村民养老认证app是哪个 浏览:136
老人嘴唇发紫是什么原因 浏览:650
上海饮食健康证在哪里体检 浏览:446
孝顺父母的演讲稿400字 浏览:212
家乡重阳节作文 浏览:729
老年人吃蜂蜜多少合适 浏览:876
长春养老院多少钱一个月 浏览:635
云南人在深圳养老怎么办 浏览:138
芜湖哪个养老院要照顾老人家的 浏览:469
教授退休年龄最新规定2017 浏览:470
自身抗体检查肝病有什么好处 浏览:67
蒙速办怎么交不了养老保险 浏览:595
和70岁老人做爱的故事经历 浏览:522
异灵术老师老年人活动是什么 浏览: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