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一轮院士制度改革后会怎么样
备受瞩目的院士退休问题迎来最新进展!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院士退休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分批办理退休手续,稳妥有序推进院士退休工作。
在今天举行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上,中科院院长、中科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白春礼作工作报告时透露了这一进展。
白春礼表示,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中科院党组和学部主席团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改进完善院士制度的方案》。如今,最新一轮的院士制度改进完善任务“已总体完成”。
在当天举行的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也表示,4年来,该院进一步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包括改进院士候选人提名方式,实行院士和学术团体双渠道提名;完善增选工作机制,实行全院全体院士大会终选投票;完善候选人公示和投诉的分类调查机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等。
在2014年、2016年分别举行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出制度等已经相继“落地”。
2017年,在中国工程院新当选的67名院士中,年龄最小的49岁,最大的67岁,平均年龄56.37岁。60岁(含)以下的57人,占85%;61岁至70岁(含)的10人,占15%,更多优秀的中青年工程科技专家当选。
同年,中科院完成新一轮院士增选。新当选院士61人,平均年龄54岁,60岁以下的达到92%。
白春礼说,院士队伍年轻化问题从源头上得以解决,新兴交叉学科候选人推荐与评审相结合的名额调配机制也得到进一步完善,2017年通过该机制推荐的正式候选人全部当选。
白春礼今天透露,中科院学部从改进完善院士制度的要求和院士队伍的现状出发,对实施院士退休制度需要关注的问题和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调研分析,主动向有关部门提出了政策建议。近日印发的通知就采纳了其中不少的建议。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李依依说,所谓“分批办理退休手续”是指根据年龄层次,以5岁为间隔,即先80岁,再75岁,最后70岁,分批依次办理院士退休手续。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印发的相关文件,院士年满70周岁退休。李依依说,等当下这些年届80岁、75岁、70岁的院士都办理完退休手续,以后院士年满70岁即可直接办理退休,“当然,如果还有能力,可以继续做,按相关规定申请延长退休年龄”。
来自中国青年报
⑵ 周济免职原因
高校间等级差别(211、985、省属高校、市属高校)教授间的等级差别(院士、博导、硕导等),是当前所有教育问题的症结所在!学校为了升格,或举债千亿,或大兴土木,或到京城行贿;教授为了职称,或行贿,或论文造假,或悲愤自杀。学校和老师都追名逐利,没人干实事。教育到退了10年。
只要被定为211、985国家重点大学,教学质量、校风、科研再差也被看做好学校,如中国政法大学;只要是普通高校,教学质量、校风、科研再好,也被看做差学校还会受到嘲讽,如曲阜师范大学。如此,211大学可以躺着个睡大觉无须担心被淘汰根本不用实干,普通高校根本也就失去了干劲.教授之间情况类似,因此近10年,是中国高等教育荒废的10年。诺贝尔奖,成为中国教育的梦幻!!
⑶ 翻译 节选《宋史欧阳修传》
一、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等到成年时,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
宋朝立国已有百余年,而文章体裁仍然承袭五代之陈规遗风,行文措辞刻意雕琢,追求对偶,以至于文风污浊不振,士人大多因循守旧,所作文章见识浅薄,格调不高。苏舜元、苏舜钦、柳开、穆修等人都曾想创作古文并借此大力提倡,以改变当时的文风,但因笔力不足而未能如愿。
欧阳修随叔父欧阳晔任职于随州时,在当地一大姓李氏家的废书筐中发现了唐代韩愈的遗稿《昌黎先生文集》,读后十分仰慕。于是用心寻求其中的精义,以至于废寝忘食,决心要追赶他,和他并驾齐驱。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正月,晏殊主持礼部考试,欧阳修列为第一名。三月,崇文殿御试中甲科第十四名,荣选为甲科进士,并被任命为西京推官。
此时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又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以后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章为他解救,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对此欧阳修写信对高若讷进行谴责,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以致欧阳修被贬出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迁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
范仲淹任为龙图阁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后,聘请欧阳修为书记官。欧阳修笑而谢绝说“:我昔日的举措岂是为了一己之利?我们虽然同时被斥退,但也不必同时升迁。”过了很久,欧阳修复任为馆阁校勘,以后又改任为集贤校理。庆历三年(1043),兼掌谏院。
当时仁宗对在朝大臣进行人事更动,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都参与执政,增加谏官,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最先入选。欧阳修每次进见皇上,仁宗都询问他以治国执政之事,看哪些是可以做的。
因其时国家政事之许多方面都在从事改革,一些小人遂势焰昌炽,大肆攻讦。欧阳修担心从事改革的一些好人难以获胜,便也多次分别就有关问题向仁宗上书进言。
当初范仲淹之被贬去饶州,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范仲淹之事而被斥退,世人都视他们为“党人”。从此,朋党的议论便产生了,欧阳修于是作《朋党论》一文以进呈仁宗。
在文中他议论道“:君子以志同道合结为朋党,小人因有共同的利益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我以为小人是没有朋党的,只有君子才有。
小人所喜好的是利禄,所贪求的是金钱财物,当他们的利害关系相同时,就暂时互相援引,结为私党,这是伪朋党;当他们见到利益时,就会争先抢夺,或者利益抢完后就互相伤害,即使是血肉兄弟,亲朋好友,也不能共存,所以说小人没有朋党。
君子则不然,他们所恪守的是道义,所奉得的是忠信,所爱惜的是名誉节操。将这些道德用于修身则能志同道合而相互得益,将这些道德品质用于效力国家,则会大家携手同心,互相扶持,始终如一,所以说只有君子才有朋党。
商纣王有臣子亿万之多,却也有亿万颗心,真可谓无朋党了,但商纣王却因此而灭亡了。周武王有臣子三千,却是一条心,真可谓一个大朋党,而周武王得以借此兴旺起来。这就是君子之朋党不厌多的缘故啊。
所以作为一国之君,应当摒退小人的伪朋党,而多多提携君子的真朋党,这样,天下就可以达到大治了。”
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对侍臣说“:像欧阳修这样的人,到哪里去找啊?”做同修起居注后,进任知制诰。按惯例,对这个官职必须先考试而后才能任命,仁宗了解欧阳修,诏令特意授予他。
二、原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
宋兴且百年,而文章体裁,犹仍五季余习。皱刻骈偶,淟涊弗振,士因陋守旧,论卑气弱。苏舜元、苏舜软、柳开、穆修辈,咸有意作而张之,而力不足。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颐,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
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庆历三年,知谏院。
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朝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劝)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谓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小人所好者利禄,所贪者财货,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反相贼害,虽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曰小人无朋。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则同道而相益,以为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故曰:惟君子则有朋。
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可谓无朋矣,而纣用以亡。武王有臣三千,惟一心,可谓大朋矣,而周用以兴。盖君子之朋,虽多而不厌故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而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同修起居注,遂知制浩。故事,必试而后命,帝知修,诏特除之。
三、出处
《宋史》
(3)周济70岁还不退休扩展阅读
一、创作背景
《宋史》最早为至正刊本,次为成化朱英重刊本。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但因体例、年号不一而未成。
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下令修辽、金、宋三史。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等七人任总裁官,还有史官斡玉伦徒、泰不华、于文传、贡师道、余阙、贾鲁、危素等23人,脱脱于至正四年五月(1344年)辞职,中书右丞相阿鲁图继任,阿鲁图虽名为都总裁,但不谙汉字。
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成书,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至正六年(1346年)在江浙行省予以刊刻。
二、作品赏析
《宋史》的特点是史料丰富,叙事详尽。两宋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学术活跃,雕版印刷盛行,编写的史书,便于刊布流传。
科举制的发展,形成庞大的文官群,他们的俸禄优厚,有很好的条件著述。加之统治者重视修撰本朝史,更促成宋代史学的发达。
《宋史》尽管疏漏较多,但仍保存了不少已失散的原始资料,是了解和研究两宋历史的重要史书。明清以来,不少人对《宋史》加以纠正或补充。
《宋史》的最大缺点是比较粗糙。由于成书时间短,只用了短短两年零七个月,而且时值元朝濒临崩溃的前夕,因此编纂得比较草率。
三、作者简介
1、蔑里乞脱脱
脱脱(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脱脱帖木儿,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人 脱脱幼养于伯颜家,从浦江吴直方学。元朝元统二年(1334年),脱脱任同知宣政院事,迁中政使、同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中书右丞相。
当时伯颜为中书右丞相,权倾朝野,向为元顺帝所忌,脱脱恐受其累,与顺帝密谋逼退伯颜。至正一年(1341年)脱脱为相,大改伯颜旧政,复科举取士。至正三年(即1343年),脱脱主编《辽史》、《宋史》、《金史》,任都总裁官。
至正四年(即1344年),脱脱因病辞职,到至正九年(即1349年)复出为相,发行新钞票“至正交钞”,并派贾鲁治理黄河,成绩斐然卓著,赢得水患灾民的民心,上赐号答剌罕(意谓:自在),被赞誉为“贤相”。
至正十二年(1352年)九月,脱脱亲率大军镇压镇压徐州芝麻李红巾军起义,执意屠城,军事成就卓著,功封太师。至正十四年(1354年),脱脱被派往讨伐高邮(今属江苏)张士诚起义军,正酣战即将攻陷士诚之际,为朝中弹劾,功亏一篑。
事因皇太子不满“未授册宝之礼”,而支持康里人哈麻弹劾脱脱,致使脱脱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革职流放云南,后被中书平章政事哈麻假传元顺帝诏令自尽。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昭雪复官。脱脱的死使得他殚精竭虑修补元王朝统治的堤坝付诸东流,也成为元王朝走向崩溃灭亡的转折点。
2、阿尔拉·阿鲁图
阿尔拉·阿鲁图,(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儿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
元顺帝(元惠宗)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执政时期,中书右丞相蔑里乞·脱脱于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农历5月因病辞职,由阿尔拉·阿鲁图继任中书右丞相。
阿尔拉·阿鲁图继脱脱之后,主持了纂修辽、金、宋三史,颁《至正条格》等工作,特别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尔拉·阿鲁图主持的。
虽然在参与修纂《宋史》的人之中,阿尔拉·阿鲁图名为都总裁,但他素不识汉字,因而并没有参与实际编修,但他在财政、管理、史料提供上给予了莫大支持,因此在元至正五年(1345年农历10月),三史皆修成,中书右丞相阿鲁图奏进。《宋史》在三史中虽然是最后完成,但只历时两年半。
阿尔拉·阿鲁图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时间上是相当仓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尽管如此,《宋史》仍为极其重要的史书,为二十四史之一,仍然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这一方面,阿尔拉·阿鲁图功不可没。
⑷ 教育部长为何下课!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免去教育部部长周济的职务。周济任期未满被提前下课,并且没有宣布对其新的任命。 “庸者下平者让能者上”是我党和政府早就推行的用人政策,周济任职六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没有取得大的发展反倒倍受诟病,作为部长,周济难辞其咎。教育体制改革迟迟不见动静。素质教育已经提倡很多年了,但是从没有落到实处,应试教育仍然大行其道。学校官僚体制积重难返,学术腐败病入膏肓。中国的教育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才。虽然全国已经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但各种变相收费层出不穷花样百出。尤其是农民工子女在城里上学读书的问题非常尖锐。并且大学收费昂贵早已超出大多数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 周济主政教育部六年,没有就一项弊端拿出像样的解决政策,也没有推进深入的改革,反倒是问题层出不穷,所以才有了去年政府换届选举时周济竟然被投反对票384票,弃权票81票,在本届27个部长中得票最低,成了“反对票王”的结果。如此无作为的部长,毫无建树,被免职当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周济已经63岁,根据中共不成文惯例,省部级领导应该年满65岁离开实权职位,或退休或退居二线,周济离65岁的年龄红线只不过一步之遥。其实香港媒体早已报道中国政府省部级领导将面临大变动,因为现职省部级领导大多已到或接近退休年龄。
⑸ 工程院院长周济怎么还没退休都多大了
周济 周 济(1946.8.26- )。机械工程专家。上海市人。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4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博士学位。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曾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湖北省委常委兼省科技厅厅长,武汉市市长,教育部部长。现任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长期致力于机械设计与数控技术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并组织实施了发展与推广应用数控、CAD的技术路线;提出并实践了单调性分析优化、数控加工直接插补等算法理论;主持研制了华中Ⅰ型数控系统以及优化设计、机械CAD等系列软件产品,广泛应用于机械、航空、航天、能源等行业,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曾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11本。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来源网站:中国工程院网站
来源网址: http://www.cae.cn/cae/jsp/jump.jsp?oid=2011123111522740642
⑹ 周济(教育部长)怎么下台了
在部级非贪污原因下台的官员,能让普通民众感到拍手称快的,除了前卫生部长,也就只有这次教育部部长下课了。
在全国高校中,曾流行这样一句顺口溜“高校本科评估——洲际导弹(周济捣蛋)”,这样一位曾经的工程研究人员,平步青云般在短短十来年间升到了教育部长的高位,最后却没能熬到正部级65岁的关口,要不是有赵化勇台长在前边撑着(话说那楼要修复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的选举中倒数第一的周老师,可能是今年心里最憋屈的下台干部。
简而言之,周老师的六年教育部长之路,总体上做了这么几件事情:
1、教育贪腐化;2、学者官员化;3、大学企业化;4、校园工厂化;5、教学商业化;6、教师商人化;7、知识快餐化;8、学生商品化。
面对这位把革命样板戏扔进学校,把私人电话留给南师大舞蹈系女生,大搞教育评估、封杀校园BBS、校园合并、大学城、集体舞以及高教扩招的部长。闾丘露薇说:万圣节最好的消息,教育部大换血。
⑺ 前教育部长周济的去向
周济候任中国工程院院长
2009-11-02 00:03:30
(综合报道)(星岛日报报道)前天被免去教育部长的周济,已经获任命为中国工程院党组副书记,内定接替徐匡迪出任中国工程院院长,甚至有望因此晋身全国政协副主席。
六十三岁的周济前天被免去教育部长,由原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接替,引起强烈关注。由於正部长退休年龄是六十五岁,周济等於是提早「下课」。不过,官方新华社在报道这次人事调整时特别指出,「周济另有任用」,已经为他出任新职留下注脚。
中国工程院官方网站报道,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建华昨天下午宣布,任命周济为中国工程院党组副书记。工程院一位高层昨天在电话中对本报记者说,周济将接替徐匡迪出任中国工程院院长,「不过还需要程序,院长必须得召开院士大会才能产生。」
中国工程院是「中国工程科学技术界的最高荣誉性、谘询性学术机构」,地位尊崇,在学界地位仅次於中国科学院。现任院长、前上海市长徐匡迪已经七十二岁,退休在即。该院三任院长朱光亚、宋健、徐匡迪,都曾被安排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不排除周济将来也有望晋身「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列。
周济本人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一位机械工程专家,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工学博士,历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湖北省科技厅厅长、武汉市市长,二○○三年开始担任教育部部长。
⑻ 为什么周济被免去教育部部长职务
教育产业化,致使许多优秀人才上不起大学,高校扩招,致使大学毕业后意味着失业。教育改革的失败。老百姓付出了财富的代价。官员可以异地做官。
⑼ 周济为什么被免职
没有听说还有6年任期一说啊,一任5年,两任是10年。本来省部级退休年龄就是65,再说这个层次的官员,任期结束了还可能升,或者进人大,政协,还可以接着干至少一任。放眼看看各部委的领导,好多年龄比他大,都没免职,为什么,这里不方便说,大家想想吧。
同时传说将出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兼某一副国家级的虚职,貌似真实,现任院长都七十几了。
⑽ 教育部部长周济
63岁的周济今天结束了为期6年的中国教育部部长任期,接替他的是此前担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袁贵仁。
当天下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免去周济的教育部部长职务,任命袁贵仁为教育部部长。(10月31日《中国新闻网》) 周济自2003年3月份接替陈至立任教育部部长,在2008年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又连续任此职务。日前被免职,周济在第二任上只干了十九个多月,离五年任期相差甚远。
就政府信息公开而言,中国在干部免职、撤职、查办等问题上,还需要做出进一步的努力,以免让老百姓作无谓的猜疑。一周多前,湖南道县县委书记易光明被“双规”的消息就在民间传开了,当地老百姓放鞭打横幅以示祝贺的新闻也是近期的热点新闻,可这个消息知道今天才得到官方的正式确认,一个小小的县委书记被“双规”,有必要弄得那么神秘吗? 周济部长被免职,也有必要将原因一道公布,这也是民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由于周济此次忽然被免职,有关部门并没有说明其原因,因此令社会产生了无限的遐想。
从年龄上看,63岁的周济部长虽然显得较大,但全国人大既然在一年前任命了他任教育部部长,说明对他的年龄是认可的,这就说明周济不是因为年龄原因而被免职。
但另一方面,周济被免除教育部部长职务后,凭着63岁的年龄,再去别的部门任职,可能性也是不大。而按照以往中国免除一个官员,发布文书所遵循的惯例,如果该官员将要去其他岗位任职,免职的文书一般会增加“另有任用”,以避免民间的猜疑。其实,在周济任教育部部长的六年多时间里,中国教育在不少方面确实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如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的目标得以实现,高等教育也完成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存在的问题也是很多,虽然很多问题并不是周济任部长期间产生的。如中小学生书包越来越重的问题,笔者在几年前曾专门撰文呼吁,请周济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再比如大学扩招后,未解决“严出”而带来的中国大学生总体素质下降问题;大学学术造假、论文抄袭愈演愈烈,导致中国学术水平下降、社会诚信降低的问题;从未消停的课改问题,弄得学生无所适从;还有那个意在让学校成育人流水线的“乌托邦式”的均衡教育问题。周济究竟为何而被免职,相信不久就会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