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吐谷浑的灭亡过程
吐谷浑啊,tu yu hun
吐谷浑,是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名,原为人名,是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涉归之庶长子,涉归分户700使别部以牧。4世纪初,涉归死,其嫡子奕(一作若)洛环继为单于,与吐谷浑不和,吐谷浑遂率所部西迁上陇,止于佨罕(今甘肃临夏桴罕山,即大力加山),以此为据点,子孙相承,侵逼氐羌,成为强部。
吐谷浑死,长子吐延继位。昂城(今阿坝)羌酋姜聪刺吐延,伤致命,死时嘱咐其子叶延迅速保卫白兰(今青海巴隆河流域布兰山一带)以巩固其统治。叶延在沙州(今青海省贵南县穆克滩一带)建立慕克川总部,设置司马、长史等官。以祖父吐谷浑为其族名,从此,吐谷浑由人名转为姓氏和族名。
叶延传子辟奚。辟奚传子视连,通聘于西秦,被封为白兰王。视连传弟视罴,西秦封他为沙州牧、白兰王。视罴传弟乌纥提,曾败于西秦,求保持于南凉。乌纥提传位于视罴之子树洛干,势力复振,率部落数千家奔慕贺川,自称大单于、吐谷浑王。曾败于西秦,被西秦封为平狄将军、赤水都护。
自吐谷浑至树洛干,经6世8传,其中多具才略,且留心吸收士人、司马、博士等官,均用儒生。而其时正当16国割据混乱,吐谷浑部得据甘、青间,实控东至洮河、龙固(今四川省松潘),西达赤水、白兰,北界黄河,南至大积石山。北邻南凉,东为西秦。
420年左右,树洛干传弟阿才,兼并氐羌数千里,居浇河(清海省贵德县),处诸羌中,号为强部。曾登上西倾山,寻找江源,以求至长江下游的通路,派使至健康,通贡于刘宋,被刘宋封为沙州刺史、浇河公。阿才传弟慕瞶,宋封为陇西公、陇西王。慕瞶曾擒获与北魏为敌的赫连定,送至北魏,魏封慕瞶为西秦王,占有金城、陇西等郡。慕瞶传弟慕利延。这时吐谷浑土地广袤,除总部在沙州外,还有4座大城,分别在清水川、赤水、浇河、吐屈真川等地。慕利延传位于树洛干子拾寅,始邑于伏罗川,总部西移。拾寅受宋封为河南王,又受魏封为西平王。拾寅传子度易侯。度易侯传子伏连筹。伏连筹传子夸吕,居伏俟城(位于清海湖西15里,遗址即今共和县石及亥铁卜加古城),始称可汗。后来隋朝两次征战吐谷浑,曾在吐谷浑地区设河源、西海、鄯善、且末4郡。隋末,吐谷浑渐复故地。夸吕传子世伏,娶隋朝光化公主为妻。不久,世伏死,弟伏允立,依照风俗,仍以公主为妻。唐初,吐谷浑累为边患,唐贞观九年(635)伏允兵败,奔走至鄯善,自杀。从此吐谷浑分成东西二部。西部由伏允子达延芒结波率领,居鄯善,后来降伏吐蕃,吐蕃称作"阿柴"或"阿辖"。东部由伏允长子慕容顺率领,居伏俟城,唐朝封为西平郡王。不久,慕容顺死,子诺曷钵继位,唐朝封为河源郡王,号乌地也拔勒豆可汗,贞观十四年(640)唐朝以弘化公主妻之,加封青海国王。他的两个儿子又娶唐朝的金城县主和金明县主为妻。
❷ 慕容吐谷浑的人物生平
慕容吐谷浑,鲜卑慕容部首领慕容涉归的庶长子。慕容涉归在世时,分出七百户牧民给吐谷浑,吐谷浑和异母弟慕容廆两部都放牧马羊。马相互争斗,而慕容廆的马受伤,慕容廆非常愤怒,派人对吐谷浑说:“先父把我们分开,你放马为什么不走开,而让它们互相斗伤?”吐谷浑说:“马是畜生,吃草饮水为生,春天气息发动,所以马群争斗,怎么能对人发怒呢?彻底分开很容易,现在便离开你一万里。”于是赶着马群向西而行。每天走一顿,每顿八十里,在几顿之后,慕容廆非常后悔,深深地责备自己,派堂伯父和长史乙那楼追回吐谷浑。
吐谷浑说:“从我们的祖父以来,在辽右地区积德累仁,卜筮的人说:‘先父的两个儿子,福胙都会遗传给子孙后世。’我是庶生的儿子,按说没有同时兴盛的道理,今日因为马斗相离别,大概是老天爷造成的。各位试试赶马向东,马如果东还,我一定随你们回去。”乙那楼高兴地说:“你是我们的主人。”乙那楼马上让他带来的二千骑士共同遮住吐谷浑的马群要它们转去。马群走不到三百步,突然啸声大起,马群悲声大叫,突破遮拦的骑墙,向前奔去。发出山崩地裂般地响鸣,这样地做了上十次,每次都向西方走得更远。乙那楼竭尽全力,只好作罢,便跪着说:“可汗,这不是人能改变的。”吐谷浑对他的部众说:“我们兄弟俩的子孙,都应昌盛。慕容廆应传到儿子和孙子及曾孙玄孙一辈,这中间大约一百来年,我则是到玄孙辈间才会崛起罢了。”于是向西依靠阴山,恰逢晋朝发生大乱,吐谷浑再度西行到陇西一带。后来慕容廆追思吐谷浑,创作《阿干之歌》,鲜卑人称哥哥为“阿干”。慕容廆子孙称王称帝,用这首歌作为他们的国歌。
吐谷浑到陇西后,从罕开(即枹罕,今甘肃省临夏)、西零出行。从罕开向东一千多里,一直到甘松,西抵河南,南达昴城、龙涸。从洮水向西南,到达白兰,几千里中,吐谷浑都是依靠有水草的地方做小屋和帐篷居住,用肉酪作为食粮。西北少数民族称他们为“阿柴虏”。
317年,吐谷浑去世,时年七十二岁。吐谷浑有六十个儿子,由其长子吐延继位。
❸ 隋唐五代吐谷浑族的历史记载和史学是怎样的
吐谷浑的祖先是中国历史上的东胡。“东胡”这一称谓最早出现在《周逸书》里,有“东胡黄罴”“正北(有)匈奴……东胡”这样的记载。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东胡已经成了北方一支重要的少数民族力量,先后与晋、赵、燕等国争夺领土。
匈奴和东胡之间原本有一千里的无人区,是为双方的缓冲区,称之为“弃地”。东胡希望占有这块无人区。这下激怒了匈奴,于是大举进攻东胡,东胡仓促迎战,后果是全线溃败。战败后,东胡分为两支,分别逃到了乌桓山(在今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西北)和鲜卑山(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西)。
我们今天说的吐谷浑,就是逃到鲜卑山的这一支东胡的后裔
❹ 五胡乱华十九国中吐谷浑的历史
吐(tǔ)谷(yù)浑(hún),亦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西晋末,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到枹罕(今甘肃临夏)。后扩展,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部落,建立国家。至其孙叶延,始以祖名为族名、国号。南朝称之为河南国;邻族称之为阿柴虏或野虏;唐后期称之为退浑、吐浑。主要从事畜牧,产良马,兼营农业。居庐帐,后渐有城居。使用汉文。与北魏及南朝均有密切交往。
6世纪中叶,其王夸吕自号可汗,都伏俟城 在青海湖西22.5千米 )。591年,隋以光化公主妻其王。609年隋取其地,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隋末复其故地。635年唐遣军击之,立诺曷钵为可汗。640年,唐以弘化公主妻诺曷钵,加封青海王。663年吐蕃破其国,诺曷钵率残部奔凉州。670年,吐蕃尽据吐谷浑地。672年,唐迁其部于灵州,置安乐州,以诺曷钵为刺史。吐蕃占据灵州后,吐谷浑更东迁朔方、河东。五代时散处蔚州等地。936年燕云地区割属契丹,这部分吐谷浑人便臣役于契丹,后世多同化于汉族或其他民族。留在青海的吐谷浑,有学者认为即今土族的先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