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长寿老人 > 贾母的长寿之

贾母的长寿之

发布时间:2022-05-31 03:52:08

㈠ 贾母八旬之庆有哪些阔气之处

贾母八旬之庆的阔气是所有贾府人过生日阔气之最。
贾府人丁众多,每月都有人过生日,
但阔气的程度均与贾母无法比拟。
首先是寿宴大肄排场

贾母为朝庭一品诰命夫人,元春又是贵妃,寿宴自然排设不开,于是八月初三的生日,便由七月二十八日一直安排到八月初五,足足八日排得满满的。这是宝玉生日,元妃省亲无法比拟的。
其次寿礼如山。
寿礼多得看不过来
。皇帝,礼部送礼,
元春送礼,
所有皇亲贵族莫不有礼。这场面无人能比。

㈡ 为何贾母对林黛玉那么疼爱,甚至超越了自己的亲孙女

贾母又称史太君,在贾府,人们还称她为“老祖宗”。由此也可以看出,贾母非常长寿,并且在贾府德高望重。书里一开始出场的时候,贾母就已经是贾府辈分最高的老人了,她下面有数不清的孙子和孙女。但是读红楼梦我们都知道,在众多的孙子和孙女中,贾母只疼爱贾宝玉。后来外孙女林黛玉来了之后,贾母对黛玉的爱一点不比贾宝玉少,超过了除贾宝玉之外所有的孙子和孙女。

贾母对贾敏的一番思念还有对黛玉后来的种种关心和照顾,完全是慈母的舐犊之情。纵观贾敏这一辈的人里,贾母似乎只对贾敏有过这种感情。很多人说,贾母也偏心贾政。但是纵观全书,贾母对贾政没有透露过一点母亲的慈祥,贾政对贾母也完全是毕恭毕敬的孝敬,这对母子很少有那种母慈子孝的温馨瞬间。这一点在贾宝玉挨打那次,贾母和贾政之间的关系就完全体现出来了。

㈢ 刘姥姥与贾母的谈话有详有略的好处

详略得当,略处着重突显周围环境,让事物发展更为流畅,衔接上下文,而详细处,以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具体

当然,贾母之所以和刘姥姥相处得非常好,老吕认为,原因其实也很简单。想当初,在那个封建社会,女人们都是不敢轻易说笑的。因此,在刘姥姥见到了贾母之后,她那些充满幽默的话语,马上就给贾府当中那些每天深居简出的太太、奶奶、小姐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欢乐,释放出了她们被禁锢的天性。
同时,又由于刘姥姥和贾母都是长寿之人,所以,她们都有着丰富的阅历、过人的睿智、浓厚的人情味、人情世故上的炉火纯青。只不过,一个是来自庙堂,带着奢华的风范;一个是来自乡间,裹挟着泥土的芬芳。
也正因如此,在贾母因为刘姥姥感受到了少有的快乐之后,她便在刘姥姥出府之际,特派鸳鸯转交给刘姥姥好多东西:“这是老太太的几件衣服……昨日叫我拿出两套送你带去,或是送人,或是自己家里穿罢……这盒子里是你要的面果子,这包子里是你前儿要的药:梅花点舌丹也有,紫金锭也有,活络丹也有,催生保命丹也有,每一样是一张房子包着……”而这也说明了贾母与刘姥姥的关系,确实是非常融洽,甚至可以说是其乐融融。

㈣ 红楼梦中的贾母和刘姥姥为何这么长寿

贾母被荣宁二府里上上下下尊称为“老太太”,只有凤姐称她为“老祖宗”,刘姥姥称她为“老寿星”。这两个称呼都很有意味。首先说“老祖宗”这个称呼是因为在辈分上贾母是最高的。在嫡传的“代”字辈里面,贾代化、贾代善以及贾代化之妻均已作古,因此硕果仅存的她自然就是贾家合族上下的老祖宗了。而“老寿星”这个称乎也名副其实。贾母出场时便已是七旬老人,却身体硬朗,眼不花,耳不聋,尤其是思维敏捷,越老越精明,最终以八十三岁的高龄辞世。要知道那是个人活七十古来稀的时代,能够活八十三岁的高龄可谓罕见了。
有人认为贾母的长寿是因为她生活条件优越,而且医疗有保障所致。这自然是原因之一,但也不是主要原因。贾府里的老爷少爷,太太小姐们哪个不是过的锦衣玉食的生活呢?哪个缺医少药呢?但却有那么多的人英年早逝。比如说贾母的女儿贾敏,贾敏的女儿林黛玉,还有贾珠、王熙凤、秦可卿、贾元春、贾迎春等等。而生活水平不高的庄稼人刘姥姥却同样长寿,甚至活过了贾母,可见生活水平并不是长寿与否的主要原因,有时候花再多的钱也买不来健康。
仔细分析刘姥姥与贾母的长寿之道,可以堪称尽管两人的身份地位悬殊,但在养生上却也有一些相似之处。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刘姥姥的长寿原因。刘姥姥是庄稼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数十年,始终劳动不辍。多年的劳动也使她的身板越来越硬朗,对疾病的抵抗力也越强。在饮食上虽说吃的一般,但却都是自家栽种的纯天然绿色无公害食品。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带了很多刚摘下来的新鲜瓜菜,贾母也很高兴,说“外头买的,不像你们田地里的好吃。”再有就是刘姥姥性格随和,心态乐观,在大观园被一帮太太小姐们调笑,却一笑而过。这样的豁达与洒脱也使得她始终能保持心情的舒畅,这对于健康是极有益处的。

㈤ 红楼梦中贾母80大寿,谁来拜寿

贾母的八十大寿,南安太妃和北静王妃都来拜寿。
贾母的生日是八月初三,但从七月二十八日开始的一连八天,贾府都是连开大宴。按照贾政、贾赦、贾珍、贾琏等人事先的商议,宁府这边单请“官客”(男客人),荣府这边单请“堂客”(女客人)。
寿礼呢,从七月上旬就络绎不绝的有人送来。有礼部奉旨替皇上送来的,有元妃送来的,“余者自亲王驸马以及大小文武官员之家凡所来往者,莫不有礼,不能胜记。”头一两天,贾母还有兴致把些精细物件看上一看,后来就懒得看了。
对于这一连八日的大宴,作者并没有都去详写。只把七月二十八日和八月四日的宴席作了较详尽的交代。前者主要是请的皇亲国戚,后者是贾家的合族家宴。其实写家宴也算是“醉翁之意”,这里主要还是要安排邢夫人的一场戏:当众给凤姐难看的那一节。
二十八日这天,王公、驸马等“官客”都在宁府;荣府这边是“南安王太妃、北静王妃并几位世交公侯诰命”,都是“堂客”。贾母大礼相迎后,先请入大观园的嘉荫堂吃茶,茶毕更衣,方是到荣庆堂拜寿入席。南安王太妃主动提出来要见贾府的小字辈。贾母命把宝玉、湘云、宝钗、宝琴、黛玉五个人叫了来。大家欢喜。这五人得了礼物不提。

㈥ 有多少农村老人能活到八十岁原因是什么

刘姥姥就是生活在贫苦之家的农村人,而贾母则是生活在养尊处优的城里人。刘姥姥平时吃的都是自己田里种的,也就是一些常见的家常菜;而贾母吃得很讲究,很多东西做法也很讲究,贾府做的茄子,让刘姥姥都吃不出是茄子来。刘姥姥喝酒也厉害,在宴席上,可是用大碗,喝了一海又一海,也只是醉了醒来就和没事一样。最后,刘姥姥也是比贾母长寿许多。

第一:他们吃的那些虽然不是很值钱的食物,但是,都是自己种的,纯天然无污染和危害!经常吃的粗粮,反而对身体更有益处哦!

第二:他们面朝黄土的劳作,身体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看起来就比较硬朗。而那些总是啥事也不做,只是坐着享福的老人,反而抵抗力会下降,平时容易感冒发烧,久了器官容易变得不灵活。

第三:农村生活环境好,作息习惯好,心态好。在农村生活的老人,他们呼吸着最新鲜的空气,一般都是早睡早起,几乎没有熬夜,十点左右就入睡了。并且,在农村的老人,心态往往也比较好,吃饱喝足,儿孙健康,他们也就知足了。

第四:至于农村老人喝酒和抽烟,他们也是有一个度的,并不是烟鬼或是酒鬼。

㈦ 古代老人的岁数都不长,为何《红楼梦》独独贾母这么长寿

贾母在贾府中的地位就是最高的,一切有营养的东西都会给她服用,小病小灾也会请最好的医生,还是有钱有权的原因。

㈧ 《红楼梦》中养尊处优的人多了,为何独独贾母这么长寿

因为她在贾府之中地位最高,儿子官场仕途顺风顺水,元春在宫中独得盛宠,贾家皇恩正胜,面子上有光,活的自然顺心,想不长寿那些孝顺的子孙也不会答应的,家有一老,说明儿孙孝顺,官场才会更顺畅啊。

在那个皇权至上女子地位地下的情况下,能成为贾府老祖宗的人也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老了功臣身退了也没有什么事情能刺激到她了,就只剩下享福。

生活富足,可以当家做主,同时孩子有出息,孙儿绕膝。人一辈子追求的也就是这些了,面子里子贾府老祖宗都有了,只剩下放开了享受就行,没理由这个时候不好好活着享受。

每天忙忙碌碌的追求的终极目标不也就是这个么,真的是很羡慕那个老祖宗啊。貌似她是贾府中结局最好的一个了,享受了贾府的风光,也不用见证贾府的落寞,走完自己的一生就可以了。

㈨ 红楼梦里的贾母为什么能活到83岁

这里且不说贾母功绩,只说她的养生。贾母活到80多岁,至少相当于今人活到百岁以上,真可谓奇迹了。因为在那时,连皇帝女儿平均寿命也只有二三十岁!贾母年轻时劳心劳力,夙兴夜寐,损耗不少,她却能龟年鹤寿,洪福齐天,有何养生秘诀?曹雪芹除了一句“鬓发如银”外,再无一字句描写贾母的外貌特征,可是我们却分明看到了贾母的表情:

1.满脸都是轻松
贾母是宁国府荣国府的老祖宗,伴随着家族的创业与兴旺,她经历过无数风险,见识过无数的刀光剑影,风霜雨雪,明枪暗箭。同辈人都倒下了(贾府还有几个老妯娌仍然活着,但是远离中心),她却幸运地硕果仅存。“胜利后”本该掌握大权了,可她不,在《红楼梦》故事开始以前很久,她就自认年事已高,把家族大权交给了儿媳妇王夫人。王夫人虽然不是个能干人,但鹤发童颜雍容娴雅的贾母也决不越俎代庖。很快,王夫人又交权给了王熙凤,贾母对孙媳妇王熙凤的工作更是全力支持。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是贾母最为疼爱的三个孙辈。但你发现了吗?她对宝黛,更多的是疼爱;对王熙凤,则更多的是欣赏。
关键词:该放权时则放权。无官一身轻,万岁老百姓。

2.满心都是欢喜。贾母喜欢热闹,“日习功课”就是和孙子孙女孙媳们说说笑笑,吃喝玩乐。或是听戏,或是听书,或是打牌,或是散步,或是聚餐,或是“讲课”。贾母甚至叫来一个农村老太太刘姥姥陪着聊天,从中体验了成功者的快乐,富裕者的快乐,施舍者的快乐。刘姥姥二上荣国府的日子,是贾母最开心最快乐最开怀大笑的日子,其原因并非仅仅是刘姥姥会说笑话,更深层的原因是,贾母找到了“陪衬人”。贾母因美园华屋而快乐,刘姥姥因大开眼界而快乐;贾母因锦衣玉食而快乐,刘姥姥因得到资助而快乐。贾母高端大气上档次,刘姥姥贫穷土气其实最聪明。两位老太太既老到又天真,有趣极了。贾母年事已高,却过得不寂寞,有乐趣,有品质(品位和质量兼备)。
关键词:与其在病床上躺着呻吟,不如趁早锻炼身心,自己找乐,硬硬朗朗地活着!
3.满眼都是慈祥

宁国府荣国府,男仆女仆上百人,哪能不犯错误,可是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贾母训斥打骂过哪个仆人。对于贫困者,潦倒者,弱小者,贾母很有同情心。那一年端午节前,全家到清虚观打平安醮。走到门口,可巧有个十二三岁的小道士儿,不小心一头撞在凤姐儿怀里。凤姐一扬手,把那孩子打了一个筋斗,众婆娘媳妇也都喝声叫“打,打,打!”贾母忙道:“快带了那孩子来,别吓着他。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哪里见过这个阵势?可怜见的,倘或一时吓着了他,他爹妈岂不疼得慌?”说着,命贾珍拉他起来,叫他不要怕,又向贾珍道:“给他些钱买糖吃,别叫人难为了他。”一个多么慈善的老太太!王熙凤虽然聪明能干,却缺少贾母的善良宽容,用因果报应来解释,怪不得王熙凤下场悲惨。
关键词:扶危济困,扶老携幼,怜贫惜老,靠的是菩萨心肠。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4.满身都是佛性

贾母崇尚佛教,注重修身养性,有一颗向善的心。且看她如何过生日:
一是捡佛豆。第71回贾母做生日。贾母对宁国府荣国府当家人尤氏、凤姐儿道:“你两个在这里帮着两个师傅替我拣佛豆儿,你们也积积寿,前儿你姊妹们和宝玉都拣了,如今也叫你们拣拣,别说我偏心。”贾母又叫把喜鸾、四姐儿二人也叫来,洗了手,点上香,捧过一升豆子来。两个姑子先念了佛偈,然后一个一个地拣在一个簸箩内,每拣一个,念一声佛。明日煮熟了,令人在十字街结寿缘。
二是抄写《金刚经》。第88回,鸳鸯道:“老太太因明年八十一岁,是个暗九。许下一场九昼夜的功德,发心要写三千六百五十零一部《金刚经》。这已发出外面人写了。但是俗说《金刚经》就像那道家的符壳,《心经》才算是符胆。故此《金刚经》内必要插着《心经》,更有功德。老太太因《心经》是更要紧的,观自在又是女菩萨,所以要几个亲丁奶奶姑娘们写上三百六十五部,如此,又虔诚,又洁净。”

关键词:手(活动得)好,脑子就好。有信仰,有目标,才能健康长寿。
5.满口都是随缘
除了宝玉挨打那一回,我们没有见过贾母生气。贾赦欲娶鸳鸯为妾那回,贾母虽然批评邢夫人王夫人,但并没有真正发火。贾琏招花惹蝶王熙凤告状那回,贾母也是百般劝说安慰了事。荣国府财政下滑,家里好大米不多了,只能供应贾母一人,其他人只能吃普通米。贾母知道后,一个玩笑了之。她不生气,不着急,不上火。她知道自己年老体衰,生气着急也没有用,只会适得其反。贾母本来给贾宝玉看中的妻妾人选是林黛玉,晴雯,并且早早做了一些安排,但当她知道王夫人看中的是薛宝钗,袭人后,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放弃有时比坚持更难。贾母却选择了放弃。她聪明,睿智,慈祥,充分尊重宝玉母亲的意见。
关键词:不生气,不执拗,顺其自然。

6.满肩都是担当
贾府被抄家后,经济上的巨大亏空暴露出来,关键时刻,贾母除留下自己未来的丧葬费外,提前拿出了全部私房钱分给儿孙:贾赦、贾政、贾珍以及王熙凤,每人3000两银子;宝玉,李纨,贾兰,也都各有一份;连已经去世的林黛玉,贾母也拿出500两银子,让贾琏送她的灵柩回南方老家。可谓面面俱到,四角俱全。
在家族遭到巨大灾难后,贾母面对菩萨,上香跪下磕了好些头,念了一回佛,含泪祝告天地道:“我今即求皇天保佑:在监逢凶化吉,有病的早早安身。总有合家罪孽,情愿一人承当,只求饶恕儿孙。若皇天见怜,念我虔诚,早早赐我一死,宽免儿孙之罪!”(第106回)关键时刻,宁国府荣国府的顶梁柱不是别人,而是八旬老人贾母!

关键词:对钱财看得很开,不容易;了悟生死,更不容易。贾母平时嘻嘻哈哈,其实是大智若愚,宠辱不惊。
魏紫曰:今人云,高职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贾母似乎早就明白这个道理。老太太该退休时则退休,该享乐时则享乐,该担当时则担当。福禄寿喜财,贾母可谓样样具备!

㈩ 贾母什么时候死的

贾母在续本中以八十三岁高龄去。

第一零九回 候芳魂五儿承错爱 还孽债迎女返真元

自此贾母两日不进饮食,胸口仍是结闷,觉得头晕目眩, 咳嗽.邢王二夫人凤姐等请安,见贾母精神尚好,不过叫人告诉贾政,立刻来请了安. 贾政出来,即请大夫看脉.不多一时,大夫来诊了脉,说是有年纪的人停了些饮食,感冒些风寒,略消导发散些就好了. ………

揭秘《红楼梦》中贾母之死

在高鹗后四十回续本里,贾母是很长寿的,她不仅亲自操办了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事,而且目睹了林黛玉之死,以及贾府的衰败,一直撑到贾宝玉和贾兰中了举人,贾府重新开始新一轮的“中兴”征兆才“脸变笑容”安详死去的,而且“享年八十三岁”。

然而,在我看来,这并不是曹雪芹的原意。因为如果贾母健在,那么,就不会有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姻悲剧,也不会有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悲剧。因此,贾母肯定是在之前就逝世的。那么,贾母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我曾在拙文《贾母为何难定宝玉和黛玉的婚事?》里说到,贾母得知贾妃怀孕的好消息之后,决定锦上添花喜上加喜,让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贾妃诞下皇子或者公主之后再成亲。可是,得来的却是贾妃因难产而母子双亡的消息。而正是这突如其来的打击直接导致了贾母之死。

我当然知道,得出这个结论容易,但要论证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在曹雪芹原著的前八十回,关于贾母的“暗示性描述”很少,而且,判词里并没有关于贾母的。但是,“少”并不等于“没有”,关于贾母之死的判断,还是可以找到“蛛丝马迹”的。

首先,贾母已经是年逾七旬之人。

小说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有一段贾母和刘姥姥的对话:

贾母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忙立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健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
也就是说此时贾母的年纪应该在七十岁左右,而此时林黛玉十五岁,贾宝玉十六岁。之所以要提到贾、林二人的年纪,是要通过他们的年纪推出贾母的年纪。那么,按照贾琏的小厮兴儿与尤二姐提到的话,“再过三二年”,就要办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婚事,那么可以推测出,到那个时候贾宝玉十八九岁,林黛玉十七八岁,而贾母应该是七十二三岁。

而这期间,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不能结婚的,因为前后老太妃之死,后有贾敬之死,所谓国孝家孝在身。因此,在后四十回,应该过了三年,贾宝玉和林黛玉还未能成婚,而贾母也尚健在。

而也就在这时,传来了贾妃有喜的消息,这对于贾府无疑是极端重要的,也因此,高兴的贾母决定把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期定在贾妃喜诞皇子或公主之后,那么这至少又要将近一年,也就是说,在贾宝玉接近二十岁、林黛玉接近十九岁、贾母接近七十五岁的时候,传来了贾妃难产而死的消息。而贾母死时的年纪大概也就是七十四岁左右。对于古人而言,这已经是高寿了。
次,贾母和刘姥姥的对话在我看来是“有意味”的。

我们不妨细细体味曹雪芹设计的贾母所讲的话,按照曹雪芹一贯的风格,我以为是有“意味”的。比如在得知刘姥姥七十五岁时不仅说“比我大好几岁呢”,还说“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

很明显,后一句话是“假设”。所谓我如果到了七十五岁还不知道动得动不得呢,这似乎已经在暗示贾母就是在七十五岁左右发生变故的。

第三,贾母最疼爱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而最看重的却是贾元春。

以贾母的睿智,她不可能不知道贾府的真正靠山是身为皇妃的贾元春。大家一定还记得小说第十六回关于贾元春晋升贵妃的描写吧,其实已经把贾母乃至贾府上下对于贾元春的“倚重”描写得淋漓尽致:

一日正是贾政的生辰,宁荣二处人丁都齐集庆贺,闹热非常。忽有门吏忙忙进来,至席前报说:“有六宫都太监夏老爷来降旨。”唬的贾赦贾政等一干人不知是何消息,忙止了戏文,撤去酒席,摆了香案,启中门跪接。早见六宫都太监夏守忠乘马而至,前后左右又有许多内监跟从。那夏守忠也并不曾负诏捧敕,至檐前下马,满面笑容,走至厅上,南面而立,口内说:“特旨:立刻宣贾政入朝,在临敬殿陛见。”说毕,也不及吃茶,便乘马去了。贾赦等不知是何兆头。只得急忙更衣入朝。
贾母等合家人等心中皆惶惶不定,不住的使人飞马来往报信。有两个时辰工夫,忽见赖大等三四个管家喘吁吁跑进仪门报喜,又说“奉老爷命,速请老太太带领太太等进朝谢恩”等语。那时贾母正心神不定,在大堂廊下伫立,那邢夫人,王夫人,尤氏,李纨,凤姐,迎春姊妹以及薛姨妈等皆在一处,听如此信至,贾母便唤进赖大来细问端的。赖大禀道:“小的们只在临敬门外伺候,里头的信息一概不能得知。后来还是夏太监出来道喜,说咱们家大小姐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后来老爷出来亦如此吩咐小的。如今老爷又往东宫去了,速请老太太领着太太们去谢恩。”贾母等听了方心神安定,不免又都洋洋喜气盈腮。于是都按品大妆起来。贾母带领邢夫人,王夫人,尤氏,一共四乘大轿入朝。贾赦,贾珍亦换了朝服,带领贾蓉,贾蔷奉侍贾母大轿前往。于是宁荣两处上下里外,莫不欣然踊跃,个个面上皆有得意之状,言笑鼎沸不绝。

显然,贾元春的一举一动,几乎都是关乎贾府兴衰的征兆,因此,别看贾母最疼爱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但贾母其实最看重的却是自己的大孙女贾元春,因为,这才是决定贾府荣辱兴衰的“核心”。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想见贾元春怀孕之喜以及贾元春难产之死这两个反差极大的事件对于贾母的打击,以贾母的远见卓识,她不可能不知道贾妃之死对贾府意味着什么。而这样的打击,对于贾母这样一位年逾七旬的老太太来说,几乎可以说是致命的。
第四,贾母脾气极大。

通过小说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贾母是一个气性非常大的老太太,贾宝玉被贾政暴打时的贾母的一连串表现:“颤巍巍的声气”、“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厉声”、“滚下泪来”、“冷笑”、“立刻回南京”、“抱着哭个不了”等等,都表明了贾母的气性极大。即使连贾宝玉和林黛玉怄气这样的小事,有时候也会把老太太气得大哭,小说小说第二十九回,贾宝玉和林黛玉又因为琐事吵了起来,还吵得很厉害,“林黛玉大哭大吐,宝玉又砸玉”,直到贾母来才劝歇。“过了一日……那贾母见他两个都生了气,只说趁今儿那边看戏,他两个见了也就完了,不想又都不去。老人家急的抱怨说:‘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嚈这口气。’自己抱怨着也哭了。”还有林黛玉的母亲贾敏之死,纵使过了很长时间,贾母见到林黛玉还抱着她大哭自己的女儿。

俗话说气大伤身,以贾母的高龄,这么大的脾气,是很可能导致对其身体的严重伤害的,尤其是贾母又喜欢热闹,大喜大悲之下,更何况是贾元春的死讯,这样的打击极有可能导致贾母的一时急火攻心而出现意外。
第五,贾母喜欢熬夜。

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贾母特别喜欢熬夜。小说第七十五、七十六回写中秋之夜,贾母竟然把林黛玉等众位年轻的小孩子都熬跑了,而她老人家还不尽兴,直到大家劝了才歇息。这说明贾母的生活习惯是有问题。而且她特别喜欢大家凑在一起吃宴席,这对于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来说,都是不好的,很容易导致身体出现状况。

第六,贾母体胖。

贾母是一个很富态的老太太,而且不喜动,而且生活优裕,这很可能导致她患有一些“富贵病”,比如现在社会流行的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以及心脏、支气管等方面的疾病隐患。当打击来临,这些平时隐藏的疾病就会总爆发。
第七,在《红楼梦》里所谓的“生气”似乎对人的打击是很致命的。

这是小说通过很多事例刻意要证明的一点,比如秦钟的父亲秦业是一气之下一病不起而死的,而且,请大家注意,秦业的年纪也是七旬,小说写道:“谁知近日水月庵的智能私逃进城,找至秦钟家下看视秦钟,不意被秦业知觉,将智能逐出,将秦钟打了一顿,自己气的老病发作,三五日光景呜呼死了。秦钟本自怯弱,又带病未愈,受了笞杖,今见老父气死,此时悔痛无及,更又添了许多症候。”我以为对一个小说中很次要的人物采取这样的描写,是具有暗示意味的。曹雪芹似乎是在告诉我们“生气”对年老之人的打击是致命的。

而且,生气残害的不仅仅是年老之人,还有很多年轻人。秦钟年纪轻轻也是气病交加而死的,晴雯的死也是气病交加的结果,还有尤二姐,是在气病交加预感来日无多的情况下决定吞金自杀的,一直想进大观园的柳五儿是气得一病不起而早夭的,还有“生气”对于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等人身体的摧残,都表明在曹雪芹看来,“极端的生气”是可以致人于死地的。这些比贾母年轻许多的人尚且如此,更何况一位年逾七旬的老太太呢?
第八,贾母肩上承担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是很大的。

我曾经在以前的文章中说过,贾母是有大智慧的人。而这样一个人对于贾府的命运是比别人看的要清楚的。因为看到了贾府的命运悬于贾元春的沉浮,所以她一天到晚总担心着皇宫里大孙女的安危,也担心贾府的一干儿孙媳妇做出失德不检点的事情来;也正因为此,她力主贾宝玉和林黛玉结合,可惜,遭到了短见的王夫人的坚决抵制,她为此也操碎了心。诺大一个家族,只有她和贾政、探春以及早死的秦可卿隐隐约约的感觉到了危险。而正是在这样长期的巨大的压力之下,贾妃之死的沉重打击直接导致了贾母的离世。

总之,在我看来,无论从贾母对贾元春的“倚重”还是贾元春对贾府的“重要性”而言,以及她自己的年龄、身体状况来看,贾母因贾妃怀孕生育一直处于巨大的喜悦之中而突然面临贾妃之死的极大反差式的打击,急火攻心,忧虑过甚,在她来不及安排好一切的情况下,骤然撒手人寰,离开了人世。

贾母是在贾府被抄家后半年死的,宝玉的婚礼在贾母死之前进行。预告片这个情节是正确的。

根据曹雪芹的意思,贾母应该是在宝玉和宝钗还没成亲前就死了,但是高鹗的续书中却写的是他们成亲的时候贾母还没死。而新红楼梦后40回是根据高鹗的续书来拍的,就成那样了~~

阅读全文

与贾母的长寿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因不养父母被起诉怎么办 浏览:741
孝顺初中报名 浏览:168
上海退休工资举例 浏览:400
上海职工退休金是多少 浏览:163
老年人捡东西吃怎么回事 浏览:943
福清马山养老院电话 浏览:763
宁波周末可以体检的医院有哪些 浏览:526
为什么要父母上门提亲 浏览:369
厦航退休金高吗 浏览:835
老年痴呆SAM 浏览:734
异地退休老人在南京办社保卡 浏览:826
重阳节出生的人起名字 浏览:568
目前老年痴呆人数 浏览:984
郑东新区招教体检哪些项目 浏览:799
长治市老年大学公众号 浏览:110
60岁以上补缴农村养老保险吗 浏览:221
父母用爱的名义毁了多少孩子 浏览:791
老人查血糖多少正常 浏览:169
职务犯罪养老金 浏览:425
新郑养老公寓多少钱 浏览: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