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朗读者》为什么火 “读什么”,“谁来读”
中新网北京5月23日电 (记者 马海燕)自《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首次担任制作人的央视大型文化情感节目《朗读者》无疑是2017年春天最火的电视节目。《朗读者》为什么火?董卿23日表示,“读什么”、“谁来读”是《朗读者》的两个重要问题。
《朗读者》第一季研讨会23日在北京举行。面对多位官员、专家、学者、作家、媒体人士对节目的褒奖,董卿说,《朗读者》的走红首先是一个时机问题。无论大屏还是小屏都被同质化节目霸屏很久时,《朗读者》以清新隽永的面目出现了。我们需要在文字构建的世界里安放内心需求。
《朗读者》录制现场董卿采访翻译家许渊冲。
“谁来读”是该节目创作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董卿说,最早想过全明星阵容,但后来发现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一定不是光环,而是情怀。有独特的人生、有饱满的情感、有深邃的思想、有质朴的品格、有顽强的精神、有高远的志向向,后来就成为挑选朗读者的标准。
参与过《朗读者》节目录制的作家毕飞宇说,该节目最精彩的部分不是谁读、为谁读,而是为什么读。主持人尽可能把嘉宾人生最有价值的、最有戏剧性的部分理出来,通过一段文字一段朗诵充分表达出来。
12期节目,68位朗读者,节目中选了很多老人。从第一期96岁的翻译家许渊冲到最后一期八位老先生道出心中对“青春”的理解,他们中最年长的102岁。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赵白生说,从这个角度说,该节目是“以老创新”的老人秀,节目中的老年嘉宾都是“国宝”;节目也是静心秀,比如许渊冲先生几十年静静地从事一件事情,让人们感受到什么是静心。
“读什么”和“谁来读”是联系在一起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据介绍,节目组建立的读库大概有1000多篇文章,但到底选择哪一篇,要根据朗读者本身的经历选择,同时又要被大多数观众所理解。
2. 朗读者的“零差评”什么意思
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各方好评不断。在2月18日第一期节目播出后,该节目在豆瓣上的评分就已经高达9.0分,在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榜上连续两小时排名第一,张梓琳、许渊冲等嘉宾的名字纷纷登上微博热搜,许渊冲先生多部作品也登上当当图书板块热搜榜……《朗读者》收获了观众“零差评”的好口碑,被追捧为“综艺节目的一股清流”。
将值得尊重的生命与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
《朗读者》采用“明星结合素人”的嘉宾阵容,既有著名作家麦家、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等人们熟悉的名人,也有来自四川金堂县的周小林、殷洁夫妻俩这样的普通百姓。节目将他们的人生故事与文学佳作相结合,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这是节目制片人、主持人董卿在《朗读者》中的开场白。
“做《朗读者》,一方面是因为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应该承担起文化传播的职责和使命;另一方面是我个人的兴趣,我对文学很感兴趣,同时对人也很感兴趣。”董卿认为,“从《朗读者》中像是寻找到了其高吻合度,因为这档节目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结合在一起,让时代背景和个人兴趣同步共鸣。”
总导演之一田梅认为,真诚是《朗读者》最大的特点。事实证明,“非市场化手段”一样能够赢得收视率与口碑双丰收。当下,艺人参加真人秀综艺的片酬水涨船高是公认的事实,但田梅认为,《朗读者》在邀请嘉宾时更多是靠真诚与情怀而非其他,“很多人是花钱请不来的,比如马云先生,他很愿意参加我们的节目”。
“节目为观众打开了斑斓的情感世界,情感是人类共通的,它让我们团结在一起。”对于这样一个清新脱俗又平易近人的节目的走红,另一位总导演刘欣并不感到意外,他认为随着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升级,文化类综艺确实迎来了“突围”的时机,“直击观众内心最深处的那份感动,才能引发最大程度的共鸣,做到这点很难,但是却很重要。”
从文学出发,走向情感和生命体验
饱含书卷气,是这档综艺的另一显著特征。朱自清在《文学的美》一文中写到:“文字的艺术,材料便是‘人生’。”当一对来自四川的普通夫妇念起《朱生豪情书》中的语句,“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也一定很可爱”,我们很难不被感动;翻译家许渊冲已96岁高龄,却仍坚持每天工作至凌晨三四点,说到动情处,他感慨“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我们心中也很难不起敬意。
“理学家朱熹说,凡读书需字字读得响亮。朗读是一种学习方法,但更多时候,朗读也是传播思想、传递情感、传承精神的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成风化人,也正是我们做这个节目的初心。”董卿表示。
文汇报首席记者王彦谈道:“汉语之雅驯,文化之宽广,情感之丰厚,全都在节目不疾不徐的节奏中渐次打开。”
为了让《朗读者》能拥有期望中的独特气质,董卿邀请了北京奥运会闭幕式导演陈维亚、作家刘震云、导演陆川等人,一起加入策划,还邀请了著名作家铁凝、王蒙、余秋雨、冯骥才担任文学顾问。在朗读者的选择上,不管公众人物或普通人,唯一的标准是必须具有阅历和感染力,这样才能很好地勾勒出文字所描绘的情感。而至于读什么,节目策划之一的刘震云认为:每个人都有朗读的原动力,他们读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要读这段文字,这段文字会与我们产生怎样的共情。说到底,《朗读者》想做的是从文学出发,走向情感和生命体验,将每个人连接到一起。
文化类节目未必“冷”
“我参加《朗读者》,是因为看了第一期以后,闻到了它的气息,这是一个在泛娱乐时代下的反时尚节目。如今我们正缺少这样的节目。”节目嘉宾麦家说,“《朗读者》让你可以感觉到它在向经典致敬,那种庄重性正是时下所需要的东西。”
目前,每个省会城市的电视台都有一两档自称为“金牌节目”的综艺节目,各地方台也或多或少“跟风入市”,砸钱做综艺、搞真人秀,但真正值得一看的节目却寥寥无几。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发文点评:“如今越来越多没营养的综艺节目占据了市场的主体,而《朗读者》却别具一格,‘慢下来’用朗读做电视,这才是真正稀缺而有价值的电视文化。《朗读者》证明文化类节目未必‘冷’。”
“其实文化类节目该怎么突围,我觉得首先还是我们期待着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有所改善。”董卿说。《朗读者》节目组除了把这份对精神文化的尊重移植到节目中来,还在节目之外扛起了更多责任。节目组在北京、广州、杭州等城市设置的流动朗读亭引起很大反响。作为节目的一个“强设置”,在刘欣看来这能起到情感上的纽带作用,“走到朗读亭,借助朗读,把我们每个人联系到一起”。而这也是节目贴近性的一种体现,他说:“我觉得很多人都有倾诉情感的欲望,我们只是帮他们找到了一个出口而已。”
3. 百岁翻译家许渊冲逝世了,他为什么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许渊冲先生被世人称为“翻译界泰斗”,很遗憾在今年6月17日,许渊冲先生与世长辞,享年一百岁。愿先生一路走好,先生千古!
即使在耄耋之年,许渊冲先生任然严格要求自己,有人劝他不要那么辛苦,可是他还是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对翻译的热爱,真真正正把自己热爱的事情刻到了骨子里面。
我觉得许渊冲先生参加在参加央视综艺《朗读者》时说了这样一句话;“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要让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记忆。”许渊冲先生致力于用敬畏之心去对待生命,生命是有光的,许渊冲先生一生都致力于翻译事业,照亮了我国翻译事业的道路。
在得知许渊冲先生离开的消息之后,网友们纷纷用先生的译文缅怀他,伟人逝去,后人用心怀念。许渊冲先生一生都致力于翻译,即使归去任是少年。
4. 别人对许渊冲的评价
别人对许渊冲的评价:
许老在处理一些中西方文化差异方面,还是存在着瑕疵。比如文中“江山如画”一句的处理。但是这应该是汉语为母语的译者天生存在的短板,我们都习以为常的东西,翻译的时候难以捕捉,或者我认为这与其说是一种瑕疵,不如说是一种遗憾。
不过汉语为母语的译者也有着天生的优势,那就是在汉语文本解读上深度是母语为英语的译者赶不上的。外国译者,如也翻译过《赤壁怀古》的王红公(Kenneth Rexroth),其译本中对于周瑜,小乔,诸葛亮的描写有着明显的错误,因为他对文化背景了解不足。但是杨戴夫妇和许老对文本的解读十分细腻,基本还原了原文的意义。
最后,我认为既然古诗英译,其作用更多的是给不懂汉语的人看,而并不是在中国的翻译圈子里自我高潮,像现在这样关于许老,杨戴夫妇的中文论文满天飞,本科硕士毕业论文扎堆讨论,这里好那里好,但是真正的目的读者,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却对这些人鲜有研究。
古诗翻译的质量好不好,更多的是应该将其作为一个独立文本来判断,欣赏独立文本的艺术价值,而非单纯醉心于所谓的翻译手法,翻译处理方法都是为了独立文本最后的价值而存在的,为了炫技,比如为了押韵而随意增删文本内容,实属本末倒置。美国翻译学家艾略特温伯格也指出,他认为不成功的翻译,就是译者以己意增益原文。而且,若是读者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译者身上,那么可以认为这位译者显形度非常高,在翻译中不是好现象。
最后,我认为诗歌翻译有四重境界。
第一重,看到不知道怎么翻,无从下手。
第二重,能翻,作为信息传达告诉别人这首诗是在说什么,但是翻译过程基本是诗歌-白话文解释-英文。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都停留在这一层。
第三重,能翻,信息传达+艺术处理。这就成家了。
第四重,完美的翻译。
我觉得许老是徘徊在三重到四重之间的人,因为许老有一些作品的处理在我看来虽然不是不可替代,但是已经是完美。不过由于两门语言在音韵和文化背景上巨大的差异,不可能做到每一首诗都完美翻译。
我也不太相信有人能够每一首诗都完美地翻译出来,估计永远不会有。
5. 翻译家许渊冲先生100岁了,他有哪些经典的作品
1921年出生的许渊冲已经100岁了,说起许渊冲真的是非常令人感动的一位老先生。许渊冲他是翻译界的泰斗,毕业在西南联大,同时他也是北京大学的教授,然后在翻译界也是非常有地位的。许渊冲他在我们国家之所以被称为是翻译界的泰斗,因为他可以用汉语英语以及法语之间去翻译各种各样的文章。他曾经参加过一档综艺节目,当时这档综艺节目的主持人是董卿,董卿介绍他,说是因为许渊冲才让我们认识了包法利夫人,认识了于连,认识了李尔王。
许渊冲确实是由我们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使国外对我们国家的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使我们国家对国外的作品有了一个了解。可以说许渊冲先生是我们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和桥梁,也希望已经100岁的许渊冲先生身体健康硬朗。
6. 翻译家许渊冲100岁了,他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许渊冲的生活中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有很多,其中有一个叫许渊冲,许渊冲在67岁的时候患上癌症,而他现在100周岁了,所以我觉得他的身体素质是非常好的。一些文艺翻译家他们的一生的时间都花在了文学翻译上,而许渊冲在文学翻译上花的时间有60余年,在4月份他的新书也即将上市。
7. 上朗读者走红是怎么回事
前几天,这部被人称为“综艺节目的一股清流”的《朗读者》。
这档由董卿担任制片人和主持的节目,2月18日刚播出第一期,口碑就直接炸了锅,豆瓣小伙伴给出了9.3的超高分!不只有董卿赏心悦耳的颜值和才华,更有李云迪伴奏,濮存昕、柳传志、张梓琳,一众大咖倾情献声,还请来了96岁的中国翻译泰斗许渊冲先生。
8. 有哪些翻译家将中文出色地翻译成了外文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中华大地上更是人才济济,不但有许多杰出的翻译大家把外国名著翻译成中文,开阔中国人民的眼界,更有许多优秀的知名翻译家,将中华文化外译,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下面列举几位杰出的翻译家。
赵彦春
赵彦春教授的最新译作《英韵三字经》已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他翻译的《英韵三字经》,风格独特,以英文“三词格”翻译中华经典《三字经》。他不仅做到了在三词形式上的吻合,也兼顾了原著的形式美。同时,在音节和押韵方面做的十分到位。
据悉,《英韵三字经》第13个英译版本。它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典籍英译做出巨大贡献。此外,他还英译了许多经典汉语歌曲,也被有名的歌唱家演唱。
这些翻译大家的经典译著历久弥新,经久不衰,经常被作为高校翻译教学的辅助教材,也是业界教师与学生用作科研的必修材料。每次读这些经典译著,都能有新的体会。他们对中华文。化外译的贡献不可磨灭,也是后人很难超越的。
微信公众号:夏夜星空梦 欢迎大家关注,这位有颜有趣又有料的翻译女。
9. 如何评价许渊冲
他是朗读者,也是96岁高龄的独行侠。最近,央视的综艺节目《朗读者》火了。充满浓浓文学气息,和之前的《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等节目一样,唤起了人们心底久违的浪漫情怀。与其说节目组出奇制胜,不如说,只是迎合了平庸的现代生活对诗意的渴望。这些美丽的语言,也告诉词汇日益贫乏的我们,原来难过时除了“蓝瘦香菇”,还有“无言谁会凭栏意”;“累觉不爱”可以是“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朗读者》还带“火”了一位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让他从学界泰斗变成了年轻人喜爱的偶像。他就是许渊冲先生。在念起1931年为心爱的女同学翻译的诗时,他仍像情感丰沛的小伙子一般动情落泪。那是林徽因为纪念逝去的徐志摩作的《别丢掉》:“一样是明月,一样是满山灯火,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
一见董卿,许先生就递上了自己的名片,上面印着“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他像个孩子一样,坦率而骄傲地说,“这是事实。”他将莎士比亚翻成中文,又将牡丹亭译作英文,在2014年,原本被医生宣布为生命终点的那一年,他获得了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许先生说,翻译的乐趣是谁都夺不走的,他至今仍每天坚持翻译至凌晨三四点。时间之神却好像忘记了把他变成老人。每天傍晚在北大畅春园,许先生总要独自骑着自行车,遛上个把小时。实际上,骑车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游泳才是他的最爱,只不过三年前,游泳馆看他九十多岁了,再也不敢放行。
10. 朗读者 做翻译的那个老爷子是哪一期
第一期节目《朗读者》请来了许渊冲先生,他和董卿的一席对谈感动了无数网友。这位96岁的翻译界泰斗瞬间上了热搜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