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隋唐英雄5鲁王扮演者
王举饰演《隋唐英雄5》中的程咬金,长寿鲁王,娶花大脚,裴翠翠为妻,在隋末天下大乱之时投奔李世民旗下,追随其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以功封宿国公,而后又在玄武门之变后改封为鲁国公;
个人简历:
王举;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54年1月
职业:演员、编导、大庆市文联名誉主席
代表作品:《高粱魂》
演艺经历:
王举2015年出演《英雄诀》饰演道衍;2月出演《隋唐英雄5》饰演程咬金;
同年出演《永乐传奇》饰演道衍;12月出演《地雷英雄传》饰演骆嘉轩;
2016出演《乞丐大掌柜》饰演王继堂
剧情简介:
大唐高宗永徽年间,奸臣武三思为所欲为,欺压百姓,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的平辽王薛仁贵之孙、两辽王薛丁山之子通城虎薛刚好打抱不平,得罪了武三思,武三思陷害忠良,薛家三百八十多口惨遭杀害,薛刚也被关进大牢,纪鸾英与九环公主冒死救出薛刚,薛刚不肯屈服,三祭铁丘坟,此时武三思阴谋夺位,薛刚为了大唐江山,与程咬金之孙、程铁牛之子程越虎,罗通之孙、罗章之子罗昌,秦怀玉之孙、秦汉之子秦方,秦文,尉迟宝庆之孙、尉迟青山之子尉迟景,徐美祖,马登等隋唐小英雄共同对付武三思势力,保驾庐陵王,最后击败武三思,随后薛刚辅佐李旦,平定四海,百姓安居乐业,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❷ 《盗墓笔记》里的“它”是什么意思为何九门的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呢
陈文锦口中的“它”指的是汪家。由于汪氏家族的存在,老九门和张家后代非常谨慎。大概3千年前,一颗陨星划破天空,散落在中国大地上,一个关于“长寿”的家庭诞生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家家族逐渐壮大。张家人学以致用,世世代代保守着这个秘密。
原来解九爷打算把考古队灭口的,因为消息不能泄露。结果被突然出现的盘古谋害了整个队伍。陈文锦和霍玲在水下,所以他们逃过了灾难。揭发杰九爷抢劫尸体的事实后,他被“它”追杀。他别无选择,只好逃到杭州,向吴老狗求助。在知道谢九叶的计划后,吴邪决定加入。当时正好他在准备盗取一处东夏皇陵,两人一合计干脆把那具抢来的尸体和陵墓中的尸体来了个调换。
❸ 经历了何事的老年孙权,导致他性情大变和以前不同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无论是同时代的曹操、刘备,还是后来的苏轼、辛弃疾,大家对孙权的评价都很一致——英雄!
有这个评价一点都不意外,从孙坚、孙策开始,老孙家就都是猛人,猛人基因顺着传到孙权手里,一点都不奇怪。江东这块地盘,也正是在他手里,发扬光大,三分天下,从而成就帝王霸业。
而曹操、刘备、孙权三人中,又是孙权活的最长:曹操死于220年,刘备死于223年,孙权则活到了252年,比他两个老对手足足多活了30年之久。
但是,短命有短命的洒脱,长寿却也有长寿的烦恼。对于早早离世的曹操和刘备来说,他们逝世之后,再也不用管身后事了,可长寿的孙权却在晚年陷入了人生的挣扎。
一、公孙渊的反复
赤壁之战打败曹操,夷陵之战打败刘备,之后又多次挫败曹丕的小规模进攻,再后来连曹丕都被熬死了,眼瞅着老朋友、老对手们一个个到异世界报到,孙权的人生太寂寞了!
他想找点新鲜事来刺激一下。诶,刺激这种事,说来就来,只是这个刺激来得有点远:
公元233年,割据辽东的公孙渊居然渡海来向东吴报到。
这让孙权兴奋坏了:什么叫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啊?连远隔几千里的辽东都来称臣了,这就是威加海内!起码也能说明名声在外!对孙权来说,这一南一北,互相呼应,共同对付庞大的曹魏,怎么看,这都是好事。
孙权的小算盘打得是噼里啪啦乱响,可这事在别人看来,就没那么乐观了:丞相顾雍、辅吴将军张昭等人举朝劝谏,说:公孙渊的独立必然失败,辽东那么远,咱也帮不上忙,大东吴跟这种人结交,是丢面子、惹骚气。
可是孙权却坚持要和公孙渊结成“一被子”的好基友,派遣张弥、许晏等人,去册封公孙渊为燕王。
为这事,老同志张昭,干脆赌气罢工不干了!孙权、张昭俩人玩起了赌气大比拼!
于是,什么“和霸之争”、“废长立幼”,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削弱吴中四姓,平衡东吴的朝堂势力。
可是,孙权没想到的是,这一通折腾,把东吴半条命都折腾没了!曾经人才济济的东吴朝堂,已经冷冷清清,若干年后,甚至出现了人才断层。而在三家归晋的前夕,东吴已经基本上无人可用,除了孙皓的嘴皮子厉害之外,再也没有什么看家本事了。
❹ 历史问答
武则天这一举动,想举贤任能,使人才向着自己,以保自己的江山稳定。
值得后人称颂的地方:
1.从传统上和舆论上打击和削弱一贯反对自己的士族官僚集团,扶植和依靠新兴的庶族地主阶级。这样使士族官僚不再有人仕做官的优越条件,也不能因出身豪贵而为所欲为。而对庶族出身的官员,也不再因门第贫贱而受耻受辱于人。
2.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她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为了广揽人才,她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此外,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比如,中唐名将郭子仪,就是“自武举异等出”。这样,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始终有一批“文似仁杰”,“武类休武”的能臣干将为其效命,有力地维护着武周的政权。
3.重视农业生产。她说:“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她规定,能使“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升任;“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这样,在她执政的年代里,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据当时统计,永徽时全国户数为38O万户,到则天临终的神龙元年,渐增为615万户,几乎增长一倍。仅此一点即可看出这一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4.在抗击外来入侵,保护边境安宁,改善相邻各国的关系方面,则天施政时期也做了很多努力。对吐蕃贵族的入侵和骚扰,则天给予坚决的抵御和反击。长寿二年(692年)她派大将王孝杰击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之后,又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防,打通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坚持边军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间,娄师德检校丰州都督“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凉州都督,坚持屯田五年,“军粮可支数十年”。武氏的这种大范围的长期屯田。对边区开发、减轻人民转输之劳,以及巩固边防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❺ 朱元璋最长寿儿子,与云南沐王府争斗多年,为何最终失败收场
景泰元年三月,朱元璋个儿子中,最长寿的一个去世,享年72岁,这个人就是岷王朱楩。朱楩是朱元璋庶十八子,齿序第十七子,生母为周妃。
身为朱元璋的儿子,可以说自出生起,就注定不平凡。事实也证明,朱元璋能活到成年的儿子,个个都有值得一说的故事。而朱楩最值得一提的事迹,就是他与云南沐王府多年的争斗。
而这场争斗,最终以朱楩失败告终。他作为明太祖的亲儿子,与云南沐王府争斗多年,为何最终却以失败收场呢?一个明朝直系藩王,为何斗不过外姓功臣?这就要从头说起了。
朱楩13岁的时候,就被封为岷王,封地在甘肃岷州。他除了有自己岷府的护卫官军外,在鲁王朱檀去世后,朱元璋还将兖州护卫,也调任岷王府。那么朱楩是如何与沐王府交恶的呢?
朱棣将沐晟召进京训斥了一番,同时告诉朱楩,沐晟父亲沐英对明朝有功,骂一顿也就算了,便让沐晟回去继续镇守云南。朱棣为了安抚朱楩的情绪,还特意为他加了岁禄。
然而在与沐王府的争斗中,朱楩最终还是以失败收场。永乐元年,朱楩被告发“擅收诸司印信,杀戮吏民”。
随即朱棣将其罢免,并收回三护卫。虽然不久他又被朱棣原谅,可是由于他屡教不改,最终朱棣于永乐六年,彻底将其罢免。
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便不再采取让亲王坐镇云南的策略,便让人将朱楩送到武冈居住。朱楩到了武冈很久,侄儿朱高炽才允许他修建自己的王府。
明宣宗朱瞻基即位之初,朱楩的世子朱徽焲,因为诬告弟弟,以及诽谤仁宗皇帝和朝廷,从而被朱瞻基废为庶人。不仅如此,朱楩的另外两个儿子,也在景泰年间,因意图与苗人勾结谋反,被明代宗朱祁钰废为庶人。
景泰元年三月,朱楩去世,朱祁钰辍朝三日,赐谥号曰庄,因此朱楩也被称为岷庄王。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曾为子孙拟名二十字,规定:“所立双名,每一世取一字以为上字;其下一字,临时随意选择(但必须以五行为偏旁,以火、土、金、水、木为序),以为双名,编入玉牒。至二十世後,照例续添,永为定式。”
岷王位下为: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理原谘访,宽镕喜贲从。因此大家可以想想,我国哪位著名人物,既姓朱,又是按照明朝祖制起名的?他就是岷王朱楩的后代。
❻ 三国时期的孙家四兄弟中谁是老二 为什么
《三国演义》中孙权四兄弟排行老二的是孙权。孙权统治江东51年。他的一生,正是吴国创业的黄金时代。到他的晚年,有才华的太子孙登不幸早逝,其他儿子们为了王位明争暗斗吴的元气大伤。太元二年,孙权,这位雄踞江东的杰出政治家在失望中与世长辞,终年71岁,葬在蒋山之阳。赤壁后,孙权与曹操多次在合肥、濡须一代对峙,各有胜负。其间孙权联合刘备,将妹妹嫁入荆州。又从鲁肃之计,将荆州暂与刘备。215五月,征皖城,虏获庐江太守朱光。同年刘备取蜀成功,孙权讨还荆州,刘备不从。盛怒下的孙权以吕蒙为将,连下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刘备亦起兵五万赴公安,关羽将三万于益阳与鲁肃对峙,大战一触即发。然曹操于此时拔汉中,刘备面临着极大的威胁,与孙权议和,归还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土地。
孙权自统领江东到逝世为止,前后共52年,长达半个世纪左右,是三国时代在位最久、最长寿的帝王。众所周知,28年之后孙吴政权才灭亡,这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本应发生很多事,留下很大故事,但由于此后历史的焦点已不在孙吴这里,孙吴也没有再出现过非常出类拔萃的人物,所以,这28多年给人的感觉是弹指一挥间。
❼ 明朝最长寿的藩王是谁
明朝是古代封建王朝中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朝代,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朱元璋在建立明朝时候,为了让朱家江山能够天长地久,封了自己儿子在全国各地做藩王。所以,明朝藩王之多,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如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把各个儿子镇守四方,希望朱家的天下可以稳固。虽然藩王在名义上没有兵权,但是可以养兵,这也为后世埋下了隐患。
在这里,就说明朝一个藩王,寿命特别长,儿子孙子又不幸特别短命,这样也出现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凄凉场面,以致后来差点没有人继承他的藩王之位。
当时朱钟铉非常伤心,甚至怀疑是不是自己命太硬,才先后克死了儿子和孙子。后来这个藩王之位是由朱钟铉的曾孙来继承的,也算后继有人。
最后,朱钟铉活了七十五离世,算是历史上比较长命的藩王了
❽ 平叛之后高宗怎么的封薛丁山,一虎,罗章,秦汉,秦英,小四,等诛将
封薛丁山为两辽王,大夫人窦仙童为定国夫人;二夫人陈金定为保国夫人;三夫人樊梨花为威宁侯一品夫人。追谥薛仁贵为文定侯,柳银环、昭阳封为一品太夫人。
程咬金为开国长寿鲁王,程铁牛为鲁国公,程千忠为平西侯。
窦一虎为镇国侯,薛金莲为一品夫人,夫妻镇守白虎关。
秦汉为定西侯,刁月娥为一品夫人,夫妻镇守青龙关。
罗章为越国公。
秦英为护国公。
尉迟青山为鄂国公。
徐梁为英国公。
江虎、小四为四品左右千牛卫。
陈云、刁应祥已经亡故,立庙祭祀。
刘仁、刘瑞为都督,出守河南。
❾ 有个历史问题一直想不通~~~~~
南明政权有好几个呢!整个就一垃圾!值得一提的就是史可法战死扬州,郑成功收复台湾。南明政权就是在上演一出内讧闹剧,根本不理八旗军队,郑成功,知道吧,他老子郑芝龙主动让出战略要冲——仙霞关,自动投降,当时可以说是一鼓作气咸鱼翻身最好的机会,可惜呀,可惜呀!最后有些皇室逃到缅甸去了,还不是被吴三桂抓住了!
回答第二个问题
迁都只是客观条件,首先你要了解崇祯的性格特点,天性多疑,刚愎自用,嗜杀成性。他整个就一刚愎自用的典型代表,他一直标榜自己是一个明君,对于整个紫禁城以及朝廷而言,非常勤俭节约,节约的银子他宁愿存在国库也不愿当军饷发给拖欠工资N久的明朝军队,你说他脑子是不是有病,为了一个毛文龙,他竟然自毁长城,杀了袁崇焕——明末的最后一根中流砥柱,在煤山上吊之前他还一直固执地说,都是那些文臣武将害了我呀,殊不知,正是他自己的性格毁了自己!死之前都还要推卸责任,你说,即使迁都,又有何用?只不过晚几天死罢了!
以下选摘自网络
清朝编纂的《明史》依旧承认他兢兢业业,勤勉勤俭。崇祯下旨停江南织造,自己用的器物都是木头铁器。他把全部的内帑都用来充当军饷,他宠爱的田妃墓葬里的金银器都是铜铁,万年灯只有上面两寸是油,内府中的人参和器具都变卖了凑军饷。
崇祯的果断是有据可查的,诛魏氏,是他十七年皇帝生涯中最光辉的事情。
崇祯对民仁慈宽容有据可查的:在最后关头分秒必争的紧急时刻,命令吴三桂进京勤王仍然要他弃地不要弃民。遗书中写着“勿伤朕百姓一人”。(崇祯遗书:“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反之的是崇祯对于官员的残暴。崇祯在当时文臣阶级乃至文人的眼中,无疑是个暴君:在位十七年通过锦衣卫等特务机关,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诛杀无辜地方官员及朝廷重臣,极大的损害削弱了明朝上层阶级的利益,加强了中央集权,然而也为时已晚,再整个动荡的大环境下为日后埋下了祸根。
崇祯的一生可以说充满了悲剧色彩,他拥有极强的政治手腕,心思缜密,果断干练,并且精力充沛,几乎拥有历史上所有明君的特征:
崇祯在用人方面存在很大的争议,他提拔了一批忠臣良将,组建了一套极具效率的政治军事框架。明朝灭亡后,南明还能够迅速建立政权,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拥有百万大军,以南明的腐败无能,也支撑到了康熙年间才最终覆灭,皆受崇祯之惠。
但同时, 崇祯在位十七年,换了五十个大学士,对比宋朝自从开国到元佑初百三十年,司马光、吕公著、吕大防、范纯仁担任宰相时,不过五十一人。崇祯提拔重用的人,入《明史·奸臣传》的就有温体仁、周延儒二人,而整个《明史·奸臣传》所列者不过十人,其余明朝两百多年中只有胡惟庸、严嵩、陈瑛等六个,而自命不凡的崇祯十七年就占了两个,极端腐败的南明也占了马士英、阮大铖两个。崇祯年间换了十一个刑部尚书,十四个兵部尚书,诛杀总督七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这其中就包括总督袁崇焕。
之所以会有这样自相矛盾的情况出现,主流观点认为,他是知人善用的,危卵般的成长经历埋下了他多疑的性格,再加上明末的文官与君权的利益及对抗,通过对官员的不断调换问罪,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及影响力,同时也为平衡各方势力不至于出现较大的动荡局面,麻痹文官集团,而进行妥协,其中冤杀袁崇焕即是例子。
崇祯的是非功过充满争议,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之一。
南明史,详细内容请见:
http://test.448.cn/bbs/printpage.asp?BoardID=19&ID=221
南明三政权:
南明第一个政权是福王朱由崧于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在南京建立的,年号弘光,史称“弘光政权”或“福王政权”。这个政权为东阁大学士马士英和阉党、兵部尚书阮大铖所垄断,政治黑暗,贪赃妄法,内部矛盾重重。史可法受排斥,以督师之名驻守江北扬州。顺治二年四月,清军破扬州,史可法被执而死,福王被俘。弘光政权灭亡。
南明第二个政权是唐王朱聿键于顺治二年(1645年)在福州建立的,年号隆武,史称“隆武政权”或“唐王政权”。次年,清军入福建,他被俘而死。
南明第三个政权是桂王朱由榔于顺治三年(1646年)在广东肇庆建立的,年号永历,史称“永历政权”。这个政权后来退守云、贵,利用李自成、张献忠的余部抗清,因之存在了十五年之久。
============================================================
‖南明政权的六个帝王‖
南明弘光帝-福王—朱由菘
弘光帝朱由菘(公元?-1646年),明神宗朱翊钧孙。崇祯帝堂弟。崇祯帝在北京自杀后,他在南京被拥立为帝。在位2年,水战中被叛将缚送清军后被杀,葬处不明。
朱由菘,福王朱常洵长子。公元1641年李自成攻破洛阳杀朱常洵时,他逃脱而流落江淮。公元1643年袭封福王。清兵入关后,逃至淮安(今江苏省淮安县)。公元1644年5月,由凤阳总督马士英和总兵高杰、刘泽清、黄得功、刘良佐等人在南京拥立为监国,壬寅日称帝,改年号为弘光,建立了南明第一个政权。
朱由菘称帝后,与农民军为敌,幻想和清军议和。他大难当头却又昏庸腐朽,不理朝政,只顾沉湎酒色,强征民女入宫,将大权委于马士英、阮大铖等佞臣宦官,排斥以史可法为首的东林党人。
朱由菘为什么要排斥东林党人?这里面有一个小插曲。原来朱由菘的父亲,福王朱常洵是万历时期“国本之争”的失败者,当时万历皇帝宠爱郑贵妃,更是将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视若掌上明珠,加上郑贵妃整天在万历皇帝枕边吹风,万历皇帝早就有废长立幼的想法。万历皇帝先是封了郑氏为贵妃,而长子的母亲却还是妃子,这是不合古制的,其次是在朱常洛长大后迟迟不让他上学,然后又想出了三王并封的主意,将众皇子都封为王以降低长子的地位,被大臣们(主要是东林党人)所阻而没有得逞。之后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双方争夺激烈,东林党人根据封建宗法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坚决反对立朱常洵为太子,拖延了10余年,至公元 1600年长子朱常洛才被万历皇帝立为太子,而朱常洵最终被出封洛阳为福王,这个福王最后在洛阳被李自成所杀。所以作为福王朱常洵儿子的朱由菘,对东林党人从心理上就没有什么好感。自然而然地就偏向于东林党人的对头——阉党。
由于弘光帝在其内部的党争中偏向马士英、阮大铖等佞臣宦官,对外又不作防御清军的准备,这直接导致了弘光帝的失败。
公元1645年,风雨飘摇的弘光小朝廷内,又闹起了所谓的“三疑案”,即大悲案、太子案、童妃案。首先是大悲案。大悲是个和尚,俗家姓朱,潞王信佛,曾和他认做本家。由于东林党人曾想立潞王为帝,所以弘光帝对潞王一直严加防范,生怕他夺了自己的帝位。此时大悲和尚来到南京,弘光帝怀疑他是来为潞王刺探情报,便将他下狱,定成死罪。其次是太子案,有一个自称是崇祯太子朱慈粮的年轻人,从北方来到南京,弘光帝又怕自己的宝座被他夺去,匆匆定他是假太子,投入狱中。最后是童妃案,当年李自成攻下洛阳时,时为福王世子的朱由菘扒城逃脱,在开封与周王府宫女童氏私定终身,而今童妃千里寻夫到南京,他却坚不承认,将他投入狱中折磨而死。
这三案闹成满城风雨,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尤其是太子案,加速了弘光政权的灭亡。当时镇守南京上游的左良玉,早年是东林党人侯恂一手提拔起来的,跟东林党人关系很好,与马、阮等阉党和弘光帝相互猜疑,太子案为他提供了一个借口,于是他便以清君侧的名义浮江东下,与此同时,清朝豫亲王多铎率领的清军在进占西安,击败李自成农民军之后,正以狂风暴雨之势,横扫中原,直扑江北,进抵淮河一线。此时的弘光帝与马士英等人,却命令江北防线的明军回师攻打左良玉,以致江北防线大开,不战自乱。
公元1645年5月,清朝豫亲王多铎率清军血洗扬州后渡江直扑南京。警报传来,朱由菘还在饮酒作乐。他慌忙收拾行装,于10日深夜携带爱妃,暗暗从通济门出走,弃城逃至芜湖黄得功军中。第二天,清军追到,朱由菘与爱妃避入黄得功船中。两军展开了水战,黄得功被冷箭射死,部将田维乘机反叛,捆绑了朱由菘及其爱妃,送与清军邀功。5月25日被押回南京。9月,被押送到北京。第二年,被杀于北京宣武门外的柴市。
朱由菘又史称弘光帝,也称福王。
------------------------------------------------------------
南明永历帝-桂王—朱由榔
永历帝朱由榔(公元1623-1662年),明神宗朱翊钧孙。清兵入关,他于广东肇庆称帝,在位15年,被清兵追逼而逃入缅甸,后为吴三桂索回绞杀于昆明,终年40岁。葬处不明。
朱由榔,桂王朱常瀛子,袭封桂王,崇祯年间受封永明王。清兵入关后,他流徙广西,居于梧州。公元1646年1月,受丁楚魁、吕大器、陈子壮等人拥为监国,接着称帝于广东肇庆,建年号为永历。
而此时唐王弟朱聿粤称帝于广州,建元绍武。永历政权和绍武政权在关键时刻却不能团结一致,为争所谓的正统地位而大动干戈,互相攻伐。绍武政权仅存在40天就被清军消灭,朱由榔也在清军进逼下逃往广西,颠沛流离,处境极为险恶。
此时永历政权开始与农民军协同抗清。朱由榔先和李自成的大顺军余部合作。自李自成死后,他的余部分为二支,分别由郝摇旗、刘体纯和李过、高一功率领,先后进入湖南,与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合抗清。1647年,郝摇旗部护卫逃来广西的桂王居柳州,并出击桂林。年底,大败清军于全州,进入湖南。次年,大顺军余部又同何腾蛟、瞿式耜的部队一起,在湖南连连取得胜利,几乎收复了湖南全境。这时,广东、四川等地的抗清斗争再起,在江西的降清将领金声桓和在广州的降清将领李成栋先后反正,清军后方的抗清力量也发动了广泛的攻势。一时间,永历政权控制的区域扩大到了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一次抗清斗争的高潮。
但永历政权内部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势力互相攻讦,农民军也倍受排挤打击,不能团结对敌,这就给了清军以喘息之机。1649—1650年,农民军将领何腾蛟、瞿式耜先后在湘潭、桂林的战役中被俘牺牲,清军重新占领湖南、广西;其他刚刚收复的失地也相继丢掉了。不久,李过病亡,其子李来亨同其他农民军将领率部脱离南明永历政权,独立抗清。
1652年,走投无路的朱由榔接受张献忠的大西军余部孙可望、李定国联合抗清建议,在贵州安隆所投靠了农民军。这时,由孙可望、李定国已据有云南全境。这年,李定国发动反攻,率军8万东出广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广东。使驻守桂林的清定南王孔有德战败自杀;随后又在衡州杀清军统帅敬谨亲王尼堪,“两蹶名王,天下震动”。 同时,刘文秀亦出击四川,克复川南。东南沿海的张煌言等的抗清军队也发动攻势,并接受了永历封号。抗清斗争再次出现高潮。
不幸的是,这时孙可望同李定国之间矛盾爆发,破坏了大好形势。孙可望妒忌李定国功高势大,阴谋杀李。李定国避往广东,希望与郑成功会师,收复广州,但战斗失利,实力大损。他撤到贵州,接走了被孙可望劫持的永历帝,1656年李定国拥桂王回师云南。次年孙可望率军征讨李定国,大西军内部同室操戈。孙可望兵力虽众,但骄横妒功,军心不附,阵前倒戈,被李定国所败。公元1658年,孙可望部降清,贵州、广西均为清军进占,使朱由榔失尽了地盘。公元1659年,清兵三路追逼,朱由榔无奈,于12月逃入缅甸境内,被缅甸人解除武装后安置于草房之中,十分困辱。李定国曾连连交涉,欲迎他回云南,均为缅甸国王拒绝。
公元1662年,吴三桂进兵缅甸,向缅甸国王索取朱由榔,缅甸国王哇达姆摩刚弑兄自立,内部不稳,无力与吴三桂对抗,只得答应吴三桂的请求,发兵 3000,围住朱由榔的住所,假称要与朱由榔盟誓,要他的随从出屋饮咒水。他的随从次第而出,一个个被杀,共死42人。朱由榔自知难以脱身,哭着写信给吴三桂,斥责了吴三桂叛明助清,忘恩负义。最后他却又说,我如今兵衰力弱,命运悬在你的手中,倘若能留我一条活命,我什么东西都愿意给你。吴三桂不允,仍加紧向缅甸国王催索。缅甸国王派兵士把朱由榔连人带座地抬到吴三桂军营,眷属25人哭着相随。吴三桂将他押回云南,拘禁于昆明。吴三桂担心如将他押送北京,中途有被反清人士劫夺的危险,经清廷批准,于4月14日,将朱由榔及其眷属25人押到昆明篦子坡绞死,从此,篦子坡改名为迫死坡。
朱由榔史称永历帝,又称为桂王。
-------------------------------------------------------------
南明绍武帝-朱聿擙
朱聿擙(公元?-1647年),隆武帝朱聿键弟,隆武帝被俘,他被拥立为帝,在位40天,为清军俘虏后自缢而死,葬处不明。
朱聿擙,其兄朱聿键于公元1646年8月被清军俘后,他便从福州逃奔广州。同年11月,隆武朝大学士苏观生与顾元镜、林察等人拥立他为帝,改年号为绍武。
朱聿擙即位时,竟还大讲排场。为了准备宫殿、衣冠、卤簿而骚扰百姓,并下令家家都要张灯结彩,夜如白昼。在即位后的10天之内,他就任命了几千个官吏,要他们都穿着朝服进宫参见。官吏们没有朝服,只得借戏装代用,被时人传为笑话。
朱聿擙一登上帝位,就和同月称帝于广东肇庆的桂王争夺正统地位而攻战不已。他又收编各路海盗,以图充实力。潮州有个无赖叫杨明亮的,到广州来吹嘘说,他在潮州、惠州一带有10万精兵,朱聿擙竟然封他为潮惠巡抚,将当地全部官吏的任免权都授予他,还发给官印。杨明亮回乡后,就一手收钱,一手交货,拍卖官职。
同年12月,清将李成栋乘唐.桂两王自相残杀的机会,从福建攻入广东潮.惠地区,当地用钱买来职位的官吏都纷纷降清,李成栋就命令他们仍然按时向广州朱聿擙报告民情,使朱聿擙还不知潮、惠地区已经落入清军之手。接着,李成栋挥军进攻广州。12月25日,朱聿擙正准备由苏观生陪同去检查军队的训练情况时,突然接到报告说清军已经逼近城门口,苏观生还大骂报告的人胡说八道。清兵杀入城门,朱聿擙的主力部队因调去和桂王作战,无力抵抗,只得慌忙逃到大臣王应华宅弟躲避。事中梁烘为了降清而骗苏观生自缢后,又自告奋勇带领清兵闯入王应华宅弟,搜得朱聿擙,关押于东察院。清兵送来饭食,朱聿擙说如果我饮你们一滴水,怎么去见地下的祖先,坚决绝食,当天晚上,趁守兵不防备,他解下腰带自缢而死。他死后,在广州的明朝皇族24人,都被清兵捕杀。
朱聿擙史称绍武帝。朱聿擙并不是一个好皇帝,但在被俘后却表现出了一定的气节,也是值得称道的。
------------------------------------------------------------
南明鲁王—朱以海
鲁王朱以海(公元1618-1662年),鲁王朱檀九世孙,清兵入关,他被拥立为监国。监国九年,一说被郑成功沉杀于海中,一说病死。终年45岁。
朱以海,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九世孙,于公元1644年袭封为鲁王。清兵入关后,他流徙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公元1645年5月,弘光帝被俘后,张国维、张煌言、钱肃乐等拥立他于绍兴“监国”。
朱以海刚监国,就为所谓的正统地位与福建隆武帝朱聿键的政权相互倾轧,争斗不已。
公元1646年,清贝勒博洛乘朱以海主力与隆武帝作战的机会,渡过钱塘江,张国维兵败身亡。前来投靠朱以海的原弘光帝佞臣马士英、阮大铖,乘机唆使部将劫持朱以海降清。朱以海察觉后,慌忙单身一人逃到石浦,遇到了定西侯张名振。在张名振的护卫下,他登船入海,以南澳岛为根据地,公元1649年入据舟山,和张煌言谋划复明。公元1651年,舟山为清兵攻陷,朱以海又在张名振、张煌言陪同下,取消监国名义,赴夏门依靠郑成功。郑成功原为隆武帝政权的坚决支持者,不满朱以海大敌当前还与隆武帝自相残杀,削弱了抗清的力量,但念朱以海是为明朝宗室,还是以礼相待,安排他居住于金门。公元1662年,朱以海要浮海重返南澳岛发展力量,引起郑成功的不满,郑成功就派人将他沉杀于海中,一说朱以海是病死。
------------------------------------------------------------
南明定武帝-韩王—朱本铉
定武帝朱本铉(公元?-1664年),明宗室,被李自成部将推立为帝,在位18年,1664年死,死因,葬处不明。
朱本铉,袭封为韩王。公元1646年,李自成部将郝永忠(原名郝摇旗)为联明抗清,推立他为帝,改年号为定武。
朱本铉政权依靠农民军的支撑,先后活动于湖南、湖北、广西、四川一带,与清兵相抗衡。公元1663年,农民军进攻四川巫山时被清军战败,郝永忠被俘杀。第二年,朱本铉死,死因不明。
南明灭亡。朱本铉史称定武帝,又称为韩王。
------------------------------------------------------------
南明隆武帝-唐王
唐王即南明隆武帝,名朱聿键(1602-1646),小字长寿。明太祖九世孙,崇祯五年(1632年)袭唐王爵,居南阳。九年(1636年)以擅自率护军勤王,废为庶人,置于凤阳。后逢弘光朝大赦,徙居平乐。弘光亡,受郑鸿逵、黄道周等拥戴,于福州监国。旋即帝位,年号隆武,曾联络各地抗清义军,并屡议出师北伐,然受制于郑芝龙,且与浙东鲁王政权互相倾轧,终无所成。隆武二年(顺治三年,1646年),清兵入福建,逃至汀州被杀。永历朝尊为思文皇帝。
回答第二个问题
迁都只是客观条件,首先你要了解崇祯的性格特点,天性多疑,刚愎自用,嗜杀成性。他整个就一刚愎自用的典型代表,他一直标榜自己是一个明君,对于整个紫禁城以及朝廷而言,非常勤俭节约,节约的银子他宁愿存在国库也不愿当军饷发给拖欠工资N久的明朝军队,你说他脑子是不是有病,为了一个毛文龙,他竟然自毁长城,杀了袁崇焕——明末的最后一根中流砥柱,在煤山上吊之前他还一直固执地说,都是那些文臣武将害了我呀,殊不知,正是他自己的性格毁了自己!死之前都还要推卸责任,你说,即使迁都,又有何用,只不过晚几天死罢了!
以下选摘自网络
清朝编纂的《明史》依旧承认他兢兢业业,勤勉勤俭。崇祯下旨停江南织造,自己用的器物都是木头铁器。他把全部的内帑都用来充当军饷,他宠爱的田妃墓葬里的金银器都是铜铁,万年灯只有上面两寸是油,内府中的人参和器具都变卖了凑军饷。
崇祯的果断是有据可查的,诛魏氏,是他十七年皇帝生涯中最光辉的事情。
崇祯对民仁慈宽容有据可查的:在最后关头分秒必争的紧急时刻,命令吴三桂进京勤王仍然要他弃地不要弃民。遗书中写着“勿伤朕百姓一人”。(崇祯遗书:“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反之的是崇祯对于官员的残暴。崇祯在当时文臣阶级乃至文人的眼中,无疑是个暴君:在位十七年通过锦衣卫等特务机关,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诛杀无辜地方官员及朝廷重臣,极大的损害削弱了明朝上层阶级的利益,加强了中央集权,然而也为时已晚,再整个动荡的大环境下为日后埋下了祸根。
崇祯的一生可以说充满了悲剧色彩,他拥有极强的政治手腕,心思缜密,果断干练,并且精力充沛,几乎拥有历史上所有明君的特征:
崇祯在用人方面存在很大的争议,他提拔了一批忠臣良将,组建了一套极具效率的政治军事框架。明朝灭亡后,南明还能够迅速建立政权,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拥有百万大军,以南明的腐败无能,也支撑到了康熙年间才最终覆灭,皆受崇祯之惠。
但同时, 崇祯在位十七年,换了五十个大学士,对比宋朝自从开国到元佑初百三十年,司马光、吕公著、吕大防、范纯仁担任宰相时,不过五十一人。崇祯提拔重用的人,入《明史·奸臣传》的就有温体仁、周延儒二人,而整个《明史·奸臣传》所列者不过十人,其余明朝两百多年中只有胡惟庸、严嵩、陈瑛等六个,而自命不凡的崇祯十七年就占了两个,极端腐败的南明也占了马士英、阮大铖两个。崇祯年间换了十一个刑部尚书,十四个兵部尚书,诛杀总督七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这其中就包括总督袁崇焕。
之所以会有这样自相矛盾的情况出现,主流观点认为,他是知人善用的,危卵般的成长经历埋下了他多疑的性格,再加上明末的文官与君权的利益及对抗,通过对官员的不断调换问罪,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及影响力,同时也为平衡各方势力不至于出现较大的动荡局面,麻痹文官集团,而进行妥协,其中冤杀袁崇焕即是例子。
崇祯的是非功过充满争议,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之一。
http://ke..com/view/115567.html?wtp=tt#4
明朝灭亡的原因
历史的确是像楼主说的那样.火枪火炮装备的明军败给了冷兵器的清军.因为,火枪火炮,尤其是火炮,虽然威力大,但是笨重,不适宜野战争锋,只有和坚固的城墙结合时,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优势.但是,明军恰恰是放弃了这一点.多次和持冷兵器的清军野战争锋.这就好比以己之短击人之长,当然是要输了.要知道,清军可北方的游牧民族,从小生长在马背上,骑兵是他的主要兵力.
其实,这只是明朝灭亡的表面原因.而真正的原因则是错综复杂的.据书的作者阎崇年老师讲,明亡原因可以从长、中、短三个时间序列来分析:首先,朱元璋制定的制度和政策就是一把双刃剑,既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又埋下了后世没落的祸根;其次,万历帝的怠政、泰昌帝的短命、天启帝的阉乱等,都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最后,是崇祯皇帝亡国!
总体来说,阎老师给明亡清兴概括了两个字:“分”与“合”!明--“分”;清--“合”!
一、民族分
1、对待满洲
明朝对女真满洲的主要政策就是使女真诸部“各相雄长,不相归一”。具体说就是:“分其枝,离其势,互令争长仇杀,以贻中国之安。”明朝对女真各部一直是:支持一部,打击另一部,拉此打彼,分而治之。女真满洲本是明朝大家庭中的一员,努尔哈赤也曾经是明朝的朝廷命官,受到明朝的信任。但就是因为明朝一直坚持“分”的政策,最后真的把女真给分了出去!
2、对待蒙古
如果说,明朝只把女真满洲分了出去,不分蒙古,那么难题也许还能解决。但是,明朝对蒙古也采取了“分”的政策,使蒙古成为了自己的敌人,与女真满洲联合共同对抗明朝。
例如,漠南蒙古闹灾,明朝却不准“市米”。与明相反,清太宗皇太极则对蒙古进行救济,又采取联姻、编旗、重教、封赏等一系列措施同蒙古结盟。
在对待蒙古和满洲两个北方最大的少数民族方面,明朝先是以“东夷制北虏”,后又以“北虏制东夷”。最后的结果是“东夷”和“北虏”联合,共同对付明朝!
--------------------------------------------------
再看满洲:首先是建州女真合,接着海西女真合,再是东海女真合、黑龙江女真合,最后共同合成满洲。然后,满洲与蒙古结盟,同汉军结盟,同东北达斡尔、锡伯、赫哲、鄂温克等少数民族合,组成了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联合打明朝!
二、官民分
1、花钱买官
官员花钱买官,做官之后再搜刮百姓。“未用一官,先行贿赂,文武俱是一般。”此话出于崇祯帝之口,可见当时问题之普遍与严重。
2、两极分化
官员贪;老百姓的土地则被侵占,贫富两极分化,社会矛盾尖锐。“富者动连阡陌,贫者地鲜立锥。饥寒切身,乱之生也。”
3、灾荒严重
“抗旱四载,颗粒无收,饥谨荐臻,胁从弥众”。饥民吃泥土、吃雁粪,甚至易子而食,析骨而爨。鬻人肉于市,腌人肉于家,人刚死而被割,儿刚死而被食。
4、官逼民分
财政紧缺,官员加紧搜刮,结果是百姓被逼,铤而走险。
三、君臣分
甲申之变,明朝灭亡,农民起义和满洲的兴起只是两个外在因素,真正的内因还是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明朝宦官专权,朋党相争,到明末是越演越烈,即便是在国家危难存亡的关键时刻,朝廷上依然在争吵不休,致使大量的好时机被浪费。
--------------------------------------------------
另:明亡清兴的60年间,明清政坛上各自的三位君主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明: 万历帝长期怠政,二十几年不上朝。君臣阻隔,彼此不协;天启帝日夜贪玩,委政于宦官魏忠贤。大学士、兵部尚书、蓟辽总督孙承宗想借给天启帝祝寿的机会谏言,却不得相见;崇祯帝虽然勤政,但刚愎暴戾滥杀。
清: 努尔哈赤开创基业,兢兢业业做事;皇太极长于谋略,文治武功取得成效;摄政王多尔衮则抓住机遇,入关问鼎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