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孙思邈是如何养生长寿的呢
在中国历史上的神医貌似不少,有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不过放在五千年历史来言,神医其实还是太少。因为能配得上神医称号的,除医术精湛,医德无双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长寿。(华佗是被曹操所杀,属例外)
这一条就把许多有潜质的神医,挡在门外了。孙思邈号称药王,主要事迹都出自《新唐书》、《旧唐书》等,至于具体活了多大?没有定论,但公认的却是一百岁以上。这在古代时期已经称为奇迹了。
总的来说,这五难关,都是在讲究一个“节制”,要求不可走极端。其实这便是养生长寿的关键吧,等于又绕回到咱的“中庸之道”上了。
天下事,即人事,养生长寿也是如此,其实从孙思邈谈养生长寿来看,还是一个做人的问题。
2. 艾灸续命是真的吗
不是真的。艾灸如果能续命的话,那么都是这个社会都是长寿的人了。艾灸能起到补充能量,补阳促进微循环,起到保健养生的辅助作用。所以,并不能起到续命的作用。
7,注意事项。
艾灸的时候要注意集中精力,且不可分散注意力,以免让艾条移动的时候伤害到皮肤。艾灸时需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冬季要做好保暖工作。若艾灸的穴位多且分散的话,先背部后腹部,先头部后四肢。注意艾灸的时间,饭前空腹及饭后不能艾灸。第一次艾灸时要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循序渐进的进行,这样才能达到辅助养生的效果。
3. 古人对艾灸的评价
评价很高啊艾灸评价很高啊,艾灸保命第一,附子第二,丸药第三 !所以坚持艾灸能够有效的延长寿命
4. 古书里面真的有那么多艾灸的记载吗
1、艾灸的历史
灸的起源非常神奇。研究表明,原始人用火时,某一部位的病痛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便主动用火烧灼治疗更多的病痛,这就是最早的灸。艾草在古时候又叫冰台。古人在占卦之前,制冰取火,以艾为引。就在这种引天火的仪式氛围中,巫者从龟甲兆纹与人体的血脉中取得模拟想象,思索中医的火论与气论,进而产生了艾灸这种神奇的治疗方法。
俗话说,“家有艾火不求医”。艾灸,这种利用艾绒熏灼体表穴位,来固护阳气、调节气血的保健方法,起源于上古时期,古书云:“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灸之”,为什么艾灸在针药不到时能发挥效果呢?于振中介绍道:“大家都知道,是药三分毒,古人崇尚用针灸。而灸跟针相比,更具有优势。这里的‘针之不到’有两种解释,一是有些病用针效果不好,二是有些部位不能用针深扎。中医方法各自都有适用范围和局限,要互相弥补、互相帮衬,才能达到治病救人的效果。”
无论你现在受困于何种疑难杂症,只要机体的自愈力存在就可重获健康。自愈力既是天生的,也是可以被激发提高的。就跟人的某些潜质一样,需要被激发,自愈力才能充分发挥它的神奇,有效抵抗疾病;反之,弃它于不顾,一味寻医问药追着疾病跑,它就会越来越弱,被放逐于身体的角落……
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增强和复原人体原本的自愈能力呢?
答案是肯定的。宋朝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明确指出:“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中医几千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唯有艾灸这种方法具有增强、提高和复原人体自愈力的能力。
艾草是纯阳之物,艾灸时通过皮肤、经络的能量传递与渗透,可驱散寒气,温通经脉,气血痹阻不通的各种疾病症状得到缓解和消除。但其本质在于艾灸从内部为身体补充阳气,滋补脾肾,健肾助脾,培元固本,提高人体自我修复和防御的自愈力。大量的临床实践也佐证了这一点。
简而言之,艾灸的实质功用在于其激活人体原本就固有的自愈能力,是其它任何药物和疗法所不具有的作用。
如需关注更多专业辟谷知识及养生之道,
可关注公众号:羲皇宗道;订阅号:羲皇养生
5. 赞美艾灸的诗词
艾灸作为最简单最有效的治病方法,解决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医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老百姓也能用的起,人人都可以自救。我们必须要传承下去了。
1.《医学入门》讲“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2.《黄帝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黄帝内经》对于灸法的治疗范围和原则有着明确的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具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3.《黄帝内经》记有:“大风汗出,灸意喜穴”
4.《孟子》“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
5.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6.一炷着肤疼痛即止,一次施灸沉疴立除。
7.俗语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
8.《名医别录》载“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9.《扁鹊心书》中说:“人之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背,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则心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10.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11.《小品方》云:“夫针须师乃行,其灸凡人便施。”(晋隋时代陈延之)
12.古语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
13.《针灸资生经》说:“若要安,丹田(关元)三里莫要干。
14.《千金要方》中提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穴”。(唐代孙思邈)
15.《针灸易学》甚至强调:“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
16.宋《备急灸法》:“仓促救人者,唯灼艾为第一”
17.《宋史?太祖本纪》:“太宗病,帝往视之,亲为灼艾。”
18.《庄子》“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19.《神灸经纶》云:“夫灸取于人,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刚用,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治百病,效如反掌。”
20.《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
21.唐代王焘指出:“是以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熨,随用一法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奇能”。
22.李时珍之父李言闻的《蕲艾传》称赞艾叶“产于山阴,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
23.《养生一言草》记载:灸治确为养生诀,年逾四十灸三里。施灸不为寒暑限,疲劳施灸为上策。小儿患病应施灸,胜似服药有神效。(日本--八偶景山)
24.《东医保健》称脐灸有“养丹田,助两肾,添精补髓,返老还童,祛病延寿”之功。(朝鲜--许浚)
25.《谴疟鬼》诗云:灸师施艾柱,酷若猎火围。(唐代韩愈)
26.《诗经-王风》:“彼此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27.孔璠之《艾赋》“奇艾急病,靡身挺烟。”
28.常言道:居家常备艾,老少无疾患。
29.“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这首诗歌
深入艾灸的历史渊源,振兴中医灸法
6. 古代灸法有哪些
古代的灸法形式没有现在的五花八门,古人主要是直接灸、隔药灸和雷火神针灸(太乙神针灸)。直接灸现在用的很少了,但直接灸的效果好。现在的灸法多属于温和灸,由于灸具的众多,所以显得种类多。
艾灸的调理范围甚广,寒热虚实均可灸之。
7. 艾灸在历史上都有哪些救人案例与典故
1、《左传》载,鲁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晋景公患重病,求医于秦,秦伯遣精于针灸术的太医医缓前往。医缓诊后说“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此“攻之不可”
的“攻”字,即指当时的灸法。
2、《汉书?艺文志》中综合我国古代治病方法为“箴、石、汤、火”,火灼是古代治病四法之一。灸法在古代曾是帝王、诸侯、将相治病诸法之上乘。临床实践证明,灸效不亚于针效,故灸法在历史上曾列箴、
石、汤三法之前。
3、三国时魏王曹操之子东平王曹翕善研灸法著《曹氏灸经》七卷,为最早的灸疗专著,所载施灸孔穴
增多,施灸的禁忌也较以前诸书具体,并申明禁灸原因。
唐朝的孙思邈就经常用艾叶温汤洗浴足三里。他幼年多病,中年时开始用灸法健身,常令“艾火遍身烧”,93岁仍“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因孙思邈有功于医道,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曾多次召见了他。
4、灸法在宋代皇宫中得到宠遇,宋太祖曾亲自为太宗皇帝施灸并取艾自灸《宋史》(“太宗尝病亟,
帝往观之,亲为灼艾,太宗觉痛,帝亦取艾自灸。”此事后人传为佳话。
5、明代医学家李言闻,李时珍之父!称赞艾叶“产于山阳,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李时珍称艾叶“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弃也”,故蕲艾因此而闻名全国。李时珍的父亲还专门写过《蕲艾传》。湖北蕲州是我国著名药物学家李时
珍的故乡,蕲州出产的艾又称“蕲艾”。蕲艾与蕲竹、蕲蛇、蕲龟被称为时珍故里的“四大奇珍”。
李时珍在艾叶运用上,有两条宝贵的经验颇能启示后人(一是艾袋,选细软熟艾用布缝成袋子,围在肚脐腹上,对中老年人脐腹冷痛、妇女寒性痛经有很好的疗效;二是艾垫,将细软熟艾制成如鞋大小、厚度3,5毫米的鞋垫,能治疗和预防寒湿脚气、足癣、冻疮等。在此基础上,后人又制出了艾枕,就是把细
软的熟艾用布包起做成枕头,对风寒湿引起的头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6、清代廖润鸿所著《针灸集成》中记载,广西有一人,“少时多病,遇一异人,教令每岁灸脐中,自
后康健,竟年逾百岁而甚健壮”。这一保健方法还传至日本。
7、日本《文库名家漫笔》里说,元保十五年九月十一日,要推荐几位老人从桥上走过,最先走过的是满平及其一家三代老人,当问及满平的长寿秘诀时,他答道(“无他妙法,惟我家自祖先相传,灸三里。其
灸法为(每月自朔日灸,至八日止,年中逐月无间断。”。
8、清宫医案里记载(光绪34年,太医院的御医用蕲艾加以药物粉碎揉搓后,再用绫绢包裹制成六寸
宽的腰带,给光绪皇帝系在腰间来治疗腰胯疼痛,以补汤药之不及。
9、雪肤美人是古人对肌肤的最高礼赞,雪肤美人浴是慈禧御医研究的美白大浴,这个药浴方里有玫瑰
花、白芷、艾叶、菜花等。据传,慈禧常年用雪肤美人浴沐浴,肌肤胜雪~
8. 古代有那些特别喜欢用艾灸养生的人
据《宋史》记载,宋朝太祖赵匡胤,在自己的弟弟赵光义,也就是宋太宗生病后,亲自为弟弟艾灸,调理身体,在艾灸过程中,因为正邪相搏,赵光义痛得喊出声来。心疼弟弟的赵匡胤,也往自己的身体艾灸,希望能够分担弟弟的痛苦。他们北宋的一代文豪欧阳修,在长子欧阳发生病的时候,也选择用艾灸的方法为他调理,《灼艾帖》中就比较详细地记录了这一过程。到现在,《灼艾帖》依然保存得比较完整,被收藏在故宫博物馆里面,兄弟之间的深厚感情,留下“灼艾分痛”的一段佳话。
9. 艾灸在历史上都有哪些救人的典故
《左传》载,鲁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晋景公患重病,求医于秦,秦伯遣精于针灸术的太医医缓前往。医缓诊后说“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此“攻之不可”的“攻”字,即指当时的灸法。
《汉书.艺文志》中综合我国古代治病方法为“箴、石、汤、火”,火灼是古代治病四法之一。灸法在古代曾是帝 王、诸侯、将相治病诸法之上乘。临床实践证明,灸效不亚于针效,故灸法在历史上曾列箴、石、汤三法之前。
三国时魏王曹操之子东平王曹翕善研灸法著《曹氏灸经》七卷,为最早的灸疗专著,所载施灸孔穴增多,施灸的禁 忌也较以前诸书具体,并申明禁灸原因。
灸法在宋代皇宫中得到宠遇,宋太祖曾亲自为太宗皇帝施灸并取艾自灸,此事后人传为佳话。(《宋史》“太宗尝病亟,帝往观之,亲为灼艾,太宗觉痛,帝亦取艾自灸。”)
据《宋史》记载:太祖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生病了,赵匡胤急忙前去探望,并亲自手持艾条替弟弟灸疗,赵光义体有寒湿,温热的气息通过艾灸送入体内,寒热交织产生疼痛,叫了出来。太祖于是将热艾往自己身上灼烧,的确很痛,这样做可以分担弟弟的痛苦,赵匡义感到十分感动。
古人赞赏赵匡胤对弟弟的深情厚谊,于是用成语“灼艾分痛”来颂扬他的美德,赞赏兄弟之间的情分。赵匡胤亲自为弟弟艾灸、也取艾自灸,可见其对艾灸操作熟练,并且相当信任。
北宋大文豪欧阳修传世墨宝不多,但是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却收藏着一份“灼艾帖”,其内容是说欧阳修的长子欧阳发曾经接受过艾灸的治疗,欧阳修认为艾灸是一门学问,值得探讨与研究。
南宋著名的画家李唐,擅长山水和人物画,在他流传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就有一幅《灸艾图》,图中描绘的是一位村医坐在小板凳上,正在为病人灸灼背部。此图是我国最早以医事为题材的绘画之一,现存于中国台湾省的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代医学家李言闻,李时珍之父,称赞艾叶“产于山阳,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还专门写过《蕲艾传》。李时珍称艾叶“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在清朝以前,上至皇 家 宫 廷、下到普通百姓,都十分喜好艾灸,几乎人人都认可这种既能防病治病、又可养生保健的医疗方法。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弃也”,故蕲艾因此而闻名全国。湖北蕲州是我国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故乡,蕲州出产的艾又称“蕲艾”。蕲艾与蕲竹、蕲蛇、蕲龟被称为时珍故里的“四大奇珍”。
李时珍在艾叶运用上,有两条宝贵的经验颇能启示后人(一是艾袋,选细软熟艾用布缝成袋子,围在肚脐腹上,对中老年人脐腹冷痛、妇女寒性痛经有很好的疗效;二是艾垫,将细软熟艾制成如鞋大小、厚度3,5毫米的鞋垫,能治疗和预防寒湿脚气、足癣、冻疮等。在此基础上,后人又制出了艾枕,就是把细软的熟艾用布包起做成枕头,对风寒湿引起的头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清宫医案里记载(光绪34年,太医院的御 医用蕲艾加以药物粉碎揉搓后,再用绫绢包裹制成六寸宽的腰带,给光绪皇帝系在腰间来治疗腰胯疼痛,以补汤药之不及。而清代廖润鸿所著《针灸集成》中也有记载:广西有一人,少时多病,遇一异人,教令每岁灸脐中,自后康健,竟年逾百岁而甚健壮。这一保健方法还传至日本。
在日本《文库名家漫笔》就有记载,元保十五年九月十一日,要推荐几位老人从桥上走过,最先走过的是满平及其一家三代老人,当问及满平的长寿秘诀时,他答道:无他妙法,惟我家自祖先相传,灸三里。
10. 艾灸虽好,但是哪种情况之下不能做呢
艾灸是中医常用的保健养生疗法,很多时候可以通过艾灸治病,还可以通过艾灸提高身体素质,这是一种非常良好的方式。但艾灸属于一种温补的疗法,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进行选择,否则不仅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反而会给身体带来影响。
艾灸历史悠久艾灸利用从艾草制取出的纤维给予皮肤轻微的烧伤。胃溃疡、心脏病、高血压、神经痛等疾病,多因疲劳和压力引发,这是阴阳平衡被破坏所致。根据最近的研究结果发现,艾灸对于这种因疲劳和压力所致的疾病非常有效。
艾灸虽然是很常见的一种养生方法,但也不可以盲目进行,否则对于身体的伤害也是非常大的,想要进行艾灸养生,可以先到医院向医生进行询问,由医生来安排养生以及治疗方案是最稳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