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重陽節,人們有登高、賞菊、插茱萸和喝什麼酒的風俗
重陽節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的習俗。重陽節節期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1)清代人怎麼過重陽節擴展閱讀
重陽節在歷史延續過程中,既融合了眾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眾多文化內涵,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采中草葯、遍插茱萸、擺敬老宴、吃重陽糕、制葯酒養生、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時節,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於是「重陽登高暢享清氣」便成了民俗事象。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每到九九重陽這一日,各地都有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交流感情、鍛煉身體的活動。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重陽節其民俗活動甚多,文化內涵豐富。
⑵ 傳統節日期間可否掛清朝黃龍旗比如春節 重陽節 中秋節等
1888年(光緒十四年),清政府認定「黃底藍龍戲紅珠圖」(即俗稱的清朝「黃龍旗」)為大清國旗。
從以上可知,現在的中國是不適合掛黃龍旗的,只能掛五星紅旗。
⑶ 誰知道重陽節的來歷嗎
重陽節的來起源:
九九重陽自,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⑷ 清代重陽的習俗
菊花歷來受國人的喜愛,在重陽節(菊花節)到來之時,人們都會以各種方法與方式親近它。清代,古人玩、賞菊花,最為有趣。清時的京都重陽節,玩、賞菊花很是熱情奮放,《燕京歲時記》中記載了京都的「菊花山」與「菊花塔」。
何為「菊花山」?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曰:「九花者,菊花也。每屆重陽,富貴之家,以九花數百盆,架度廣廈中前軒後輊(車前高後低叫「軒」,車前低後高叫「輊」,用於喻高低優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
何為「菊花塔」?《燕京歲時記》曰:「四面堆積者(菊花),曰『九花塔』。」
可見清人重陽節玩、賞菊花之規模與情趣,這些情趣,不以原野為淡雅,而以都市花繁為時尚。人為地造菊花之山與菊花之塔,望之若山,品之若塔。這些,都是與重陽登高的「高」有關。清代的菊花山、塔風象,直至如今然在京城遺流,每每看到國慶節天安門廣場上的花山花塔,不能不令人想起清時的菊花山、塔。
清代顧祿在《清嘉錄》中,也記載了清代蘇州人玩、賞菊花的活動:「畦菊乍放,虎阜花農,已干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孟擔入城市。居人買為瓶洗供賞者,或五器七器為一台,梗中置熟鐵絲,偃仰能如人意。或於廣庭大廈堆壘千百盆為玩者,縐紙為山,號菊花山。」
如果說《燕京歲時記》記的是清人玩盆菊,那麼,清代沈復《浮生六記》記載的是瓶菊:「惟每年籬東菊綻,積興成癖。喜摘插瓶,不愛盆玩。非盆玩不足觀,以家無園圃,不能自植,貨於市者,俱叢雜無致,故不取耳。其插花朵,數宜單,不宜雙,每瓶取一種不取二色,瓶口取闊大不取窄小,闊大者舒展不拘。自五、七花至三、四十花,必於瓶口中一叢怒起,以不散漫、不擠軋、不靠瓶口為妙,所謂『起把宜緊』也。或亭亭玉立,或飛舞橫斜。
花取參差,間以花蕊,以免飛鈸耍盤之病;況取不亂;梗取不強;用針宜藏,針長寧斷之,毋令針針露粳,所謂『瓶口宜清』也。視桌之大小,一桌三瓶至七瓶而止,多則眉目不分,即同市井之菊屏矣。幾之高低,自三四寸至二尺五六寸而止,必須參差高下互相照應,以氣勢聯絡為上,若中高兩低,後高前低,成排對列,又犯俗所謂『錦灰堆』矣。或密或疏,或進或出,全在會心者得畫意乃可。」
我國的插花歷史悠久,早在六朝時,《南史》中就有插花的記載。插花是表現花自然美的一種造型藝術。我國插花藝術在明代有很大的發展,技藝精進,廣泛流傳,著名文學家袁宏道創出了一部插花專著《瓶史》。清代,插花藝術更進一步,沈復在《浮生六記》中,把瓶菊之插的特點、插技、插藝直至插菊的意韻等等描寫得淋漓盡致。後人說,沈復的插菊之藝,是清人玩、賞菊花雅緻之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