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請問佛教如何能對婆婆心一起孝心
婆媳一來起信佛學佛,源每個人由於生活習慣,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做事的方式方法難免不同,這個時候媳婦對婆婆就要體現順,而婆婆對媳婦要體現愛。大家相互尊重,在一個和諧的氛圍下商討事情的處理方式。
學佛了,就要雙方都拿出愛心來,坦誠相待。當有好事的時候,婆婆要把兒媳婦當成自己女兒一樣疼愛;當婆婆批評兒媳婦的時候,兒媳婦要把婆婆當成自己親媽一樣的不計較。只有這樣才能相處的越來越融洽,越來越親密和諧。
『貳』 為什麼有人講,學佛的根本在於孝順父母
應該說做人的根本是孝順。父母是我們生命的根源,愛父母是人最自然,最初始之情。專如果一個人連屬對父母之情尚不能出,如何可能將真情通向其他人?如果情不能通,又豈能有感於眾生?對眾生無感無情,有何能生慈悲之心?無有慈悲又何能稱佛?
所以學佛做人之根本是孝順。
末學合十。
『叄』 孝順與學佛
汗,樓主好像有點誤會了,放下不是放下事相,是心裏面放下,就是心裏面不執著。
事相上放下,那釋迦牟尼佛也不用講經說法49年了,他放下了,什麼都不做好了。
然而,什麼是真學佛?真的學佛,是學佛的行為,佛都語言,佛都念頭。最後成佛,做佛。
然,學佛,先要把人做好,人都做不好,就不用說學佛了。
孝順是學佛都基礎,說沒用,要落實,怎麼落實?有規矩的,建議看看蔡禮旭老師的《弟子規》系列講座。
萬事起頭難,開始修行的話,的確相關要吸收都部分很多,才不會誤會,走冤枉路,甚至誤入歧途。
正信系統的修學,個人建議可以從凈空法師的:《認識佛教》和《三皈傳授》開始著手。
引用資料如下:
轉自凈空法師網站,(Q&A 訊問台)http://www.amtb.tw/section2/qa.htm?web_index=1&web_sub_index=1
給新進的同修-初學導引
問:我對佛教還不認識,如何著手?
答:請先於網站上收看凈空法師講的「認識佛教」及「三皈傳授」的講演,此能幫忙您先對佛教有正確的認識,以及明白學佛之目的與意義,以提高學佛之興趣與信心,進而能深入學習。
問:初學要如何修學?
答:凈宗修學是以「凈業三福」為基礎。
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如何落實?我們採取儒家的《弟子規》。《弟子規》的內容,就是在家做一個孝順的兒女,在學校做一個好學生,真正將這兩句話落實在生活當中。「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則落實在《十善業道經》,一定要認真努力學習。
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在家同學至少要學習《五戒相經箋要》和三皈傳授。三皈傳授有錄相帶,也有文字教材。出家的同學一定要學《沙彌律儀要略》,最低的水平是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具足眾戒」,就是十條戒圓圓滿滿。「不犯威儀」,是二十四門威儀落實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中。
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落實在《地藏菩薩本願經》。「地」是心地,「藏」是心地的寶藏。這一條就是《地藏經》的宗旨,我們要從學習《地藏經》來開發心地寶藏。這是前兩年的基礎課程。
佛言:「凈業三福是三世諸佛凈業正因。」這句話說得多重!多麼重要!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我們從凡夫修行作菩薩,將來成佛,真正根本的因就是這三條。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皆以此三條為基礎。若無此基礎,就不能成就;猶如蓋房打地基一樣,無論蓋什麼房子,地基一定要堅固,有了堅固的基礎,才能學法門。
凈空法師 簡體站 http://www.amtb.cn/
凈空法師 繁體站 http://www.amtb.tw/
佛學分類問答 http://www.amtb.tw/section1/fl.asp
彌陀網路教育學院 http://www.amtbcollege.org/amtbcollege/index.asp
『肆』 「百善孝為先」,沒有盡好孝道,學佛也就無從談起
幾天前,晴冕的父親逝世了。每到夜深人靜,她都輾轉反側,心裡五味雜陳。
十年前,晴冕父親突患腦梗,打破了晴冕一家人的溫馨生活。晴冕眼睜睜看著父親的身體由魁梧挺拔變得骨瘦如柴,性格由熱情開朗變得沉默怪戾。曾為體育老師的父親,病後生活起居都要依賴他人,要強的他,內心幾乎是崩潰的。特別是在大小便失禁後,他的情啟和緒更是反復不定,脾氣暴躁,常常無理取鬧。如果說父親在地獄,陪護的晴冕便身在火海。看到敬愛的父親遭受痛苦,她心如刀絞;終日照顧病人,又讓她心力憔悴。有一次,晴冕和母親做好了幾個菜剛擺上桌。不知哪句話惹急了父親,他突然大發雷霆。「我養你干什麼,這么不孝!是不是嫌我是病人,不願意伺候?你和你媽都給我滾!」「怎麼了,爸爸?我沒有嫌棄你啊。是菜不合你胃口嗎?」 晴冕陪著笑臉,試探著問。「我不吃了!」只聽「咣當」幾聲,幾盤菜全摔到了地上……
類似的「找茬兒」常常發生,父親發起火來甚至還拿拐杖打得晴冕和母親青一塊紫一塊。「又不是我害你生病的,為什麼要這樣對我?」面對生活,晴冕節節退敗。當時晴冕經濟壓力巨大,父親情緒不定,孩子不到一歲,丈夫又常年在外地上班。有段時間母親也生病住院了,剩她一人咬牙支撐,更加感到筋疲力盡。鄰居都羨慕晴冕的父親有個好女兒,什麼臟活累活都不嫌棄,其實晴冕心裡的苦水只能往肚裡咽。但她還是得咬牙堅持,誰讓她遇到了癱瘓的父親呢?可夜深人靜時,她感覺自己就像夜色苦海中,看不到燈塔的無助孤舟。好幾次,她真想放棄對癱瘓父親的照顧。
一次偶然機緣,有位學佛的居士告訴晴冕,學佛能解決很多問題。正當晴冕有疑惑時,一次放生活動中,遇到了一位師兄,他給晴冕講了許多人生無常的道理。看到他這樣一位被大火燒傷的殘疾人,能那麼積極帶領大家放生,又能把對佛法的道理講得很明了,晴冕對他敬佩不已,於是就跟隨來到了這位師兄辦的佛堂。去佛堂聞法的第一天,師兄師姐們的熱情就深深感染了晴冕。這是幾年來,她第一次感受到的久違的溫馨和關愛。
南無羌佛深入淺出的說法,如雨露般滋潤著幾近枯萎的心。淚眼婆娑中,晴冕彷彿一下子打開了多年的心結。「萬事萬法皆是因果。我們這個身體就是一個業報身,所謂享受好的,遭遇壞的,都是在償還無始劫以來的因果業力……」在師兄師姐們不厭其煩的啟發下,晴冕漸漸明白自己與父親的因緣關系,沒有相欠就沒有相見、相伴,報恩也好,還債也罷,她應該接受現實,愉快地了卻業緣,這樣才能走向最後的解脫。「人生極為難得,只要活著一天,就要善待一切生命,廣結善緣;在家裡更要盡到為人子,為人母,為人妻的責任與義務,父親曾經對我的關愛,是因緣;如今他生病,需要我照顧也是因緣。這些都是我修行的契機,需要我直面對境。」 晴冕這樣想,也這樣做著。心境改變後,行為也跟著改變,順緣也隨之而來。
2016年10月,晴冕皈依了三寶,成為佛弟戚旁帶子。非高蘆常幸運的是,她還參加了觀音大悲加持法會,深切體會到了佛法真實不虛的加持力,這更增添了她對佛法的信心。她似乎變了一個人,開始了嶄新的人生……
晴冕從此擺脫了悲傷哀怨的情緒,漸漸地,從苦瓜臉變成了開心果。以前的做飯、喂飯、擦身,盡孝心是迫於為人子女的無奈,所以怨聲載道。現在,她把照顧父親看成是修孝道感恩,慈悲忍辱的機會。當她邁著輕盈的步伐,推著父親曬太陽、看風景時,微風拂面,陽光暖人。當她哼著佛樂,歡喜為父親打扇擦背、燒菜喂飯時,親情流動,耐心不減。她的心境是享受的,父親的眼神是欣慰的。她雖然忙碌,卻快樂著!她除了照顧父親,還積極參加一周兩次的聞法共修,並加入到了放生、護生的行列。每月還去養老院做義工 「送人玫瑰,手有餘香!」幫助他人,獲益最多的是自己。她體會到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她還把平時聞法,誦經,放生,供燈,參加法會的一切功德迴向給父親和家人。一逮著機會,她就分享一些佛法的道理給家人聽。因晴冕的改變,父親的脾氣好了許多,焦躁的情緒慢慢變得平和。家裡又有了久違的歡聲笑語。
人生終究無常,2020年的春天,死神還是帶走了癱瘓十年的父親。但晴冕的父親走得比較安詳,他在女兒的孝心陪護下含笑而去,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女。晴冕用她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家,父親久病十年,依然有孝女在前,學佛前的晴冕可能在孝順中夾雜著怨氣。可學佛後的晴冕,把照顧父親看成是為人子女理所當然的孝道和修行對境。慈悲喜舍不僅僅是思想上的,口頭上的,更是行動上的。就是從家人開始修,融合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
「百善孝為先」,沒有盡好孝道,學佛也就無從談起。
『伍』 學佛念經對女人的好處
學佛念經,對女槐棚鉛人的好處非常鉛好多,首先可以讓你清凈,然後對你的心靈也是有一定的幫助,不會想一些沒用的事,什麼事情知道放得下!不會太執和或著任何事情。
『陸』 為什麼儒家與佛家過分地講孝
本人智慧談不上,也常有類似樓主困惑。不妨交流一下。
這世上本身就有許多看起來非常矛盾的事。也正因如此,人生旅途上便有了諸多取捨抉擇的關口。由於每人的價值觀念不一,取捨標准和取捨方向也不盡一致。誠然如樓主所言,以天下為先,大公無私的人在面對小我與大我的取捨時,自然會以大我、兆虛以天下為先,但現實中,思想境界如此高的人又有多少呢?別忘了,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每一個人都是有私心的,也正緣於此,我們才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所謂「江胡」,無非是利益的博弈而已。而這種現象,無論在社會發展的哪個時期都是無可避免的,我們也不可能冀求所有人的心靈都高尚到路不拾遺的境界,就是我們自己,也極難做到這一點。從維護整個社會平衡和諧的角度而言,我們每個人也只能先從自我做起,從感染、影響身邊的人做起;從個人修養角度而言,我們的思想境界是要靠著不斷地自我反省而不斷進步的,而這進步也是需要一個長久的過程的,甚至長達一生。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總是不斷地在取捨、在抉擇,在內心中爭斗、掙扎。在這爭斗、掙扎中,或許我們會犧牲小我成就大我,或許會從私利出發,犧牲大我成就小我。尤其因為每個人的思想境界不同,長久形成的價值理理念、行為習慣,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取捨。
聖人立言以教化天下,是因天下並非皆聖人。修行人尤其佛家弟子不殺生,但不信佛的人又有多少?就算在佛弟子中,能以「眾生平等」觀念作為行事准則的人又有多少?修行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任何一個非如孩童般心靈純凈的人,都必須經歷思想境界由低到高的諸多階段。而佛家儒家(其實還有道家)之所以一再強調「孝」道,正是從人們固有的、自私觀念比較重的習慣、特點出發,順著我們的思維習慣,教育人們首先學會做人,知善行善,以此獲得心靈的平和寧靜,以我們能接受、能學習的法門,轉化、改善、破除固有的不好的習慣、理念、知識等,逐步提高思想境界。父母給我們生命,含辛茹苦撫育我們成人,此情高於天,厚於地,深於海。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生身父母都不知道尊敬、孝順,你能你能指望他會忠於家庭、忠於集體、忠於國家、忠於民族嗎?一個對父母的苦難無動於衷的人的人,你能指望他會憐憫、呵護他人、其他生靈嗎?孝為忠之先,孝為忠之本。感恩之心的培養,也必先從孝敬父母做起。
想一想,為什麼王祥卧魚千古稱頌,王祥也因此被舉孝廉?並非是教你殺生以養親,而是告訴你百善孝為先的道理。王祥之所以卧魚,除了他的孝心,關鍵也在於當神猜姿時幼小的他也沒別的好辦法。如果他當官後,他還會再去卧魚嗎?解決問題更好的辦法並非沒有,關鍵是他當時的狀況能否想到,又能否做到。同樣的道理,許多矛盾和內心的沖突,往往並非真的除此之外別無選擇,而是因為限於當事人的經驗、智慧,暫時找不到而已。而庖丁解牛,正是告訴我們這樣的道理:如何在紛繁雜亂的社會現實中分析信息、鍛煉心智、熟練技能,尋求最好的解決途徑,以做到最高境界的養生。所以,聖人立言,總是著眼天下,著眼全局,著眼和諧,學習並按照聖人的教誨行事,千萬不要斷章取義,單純地拿出兩個看似矛盾的道理來比較,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佛家也有文字相的說法,關鍵看你如何把這些道理融會貫通,舉一反三,靈活運用,不要讓自己的思維局限在某一句話、某一段文字里。也不要拿著過高境界的標准來衡量眼前得失。佛說眾生平等,這是不錯的,但佛家也講究「變通」,佛家萬千法門無不是變通,如果人人都能立地頓悟馬上轉變觀念看破知識局限,學佛的法門也就沒必要存在了。我們如果不知變通,非要以此標准來行事,那麼我們不是餓死,也要困窘而死。若不能獨善其身,還講什麼修身齊家治國?在什麼境界,就用什麼境界的標准和價值觀念去做事,這正是佛家講的「做好當下」的含義。否則就是好高騖遠,眼高手底了。
有一個佛家教育片,上面女主角的丈夫為了阻止她學佛,故意做殺豬的行當,故意在殺豬時讓妻子摁住豬腳,讓妻子成為「幫凶」,並明確地告訴她:你這是在幫我行凶,一天殺一隻豬,想想你會殺多少生靈吧!我看你還怎麼修行有成!開始這女子也沒辦法,只好含著眼淚看著豬被殺死。後來她請教了高僧,回來後,也不阻攔和怨恨丈夫了,丈夫讓她摁豬腿,她就摁,只是在心中默默地為被殺的豬念往生咒;丈夫逼她吃豬肉,她就笑著吃,一邊吃一起心中念咒,念佛。口中吃著肉,但心中不染。這樣堅持下去,她丈夫反而沒辦法了。後來她也因為念往生咒幫助被殺的豬往生極樂,而游絕獲得了無理的功德。這就是「變通」的智慧。再具體點兒說,父母的病並非非動物的心肝不能治,就算真的如此或你實在沒別的辦法,那麼與其在矛盾中痛苦,不如親自去買、或親自去殺,只要誠心念往生咒,盡最大可能消除惡業就好了。何況佛家還講究「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大慈悲,與其讓他人殺生犯下惡業,不如自己來做,把惡業攬到自己身上,同時通過念咒幫助被殺的生靈。反過來說,碰到這種事,寧願父母因病痛苦甚至致死,也不願意去殺生,說好聽是不忍殺生,尊重生靈,說不好聽的,不正是怕殺生影響自己,怕被報應,私心過重嗎?如果沒了有私心,一心為了父母的健康安寧,就算自己下世投胎作牛作馬甚至下地獄去償還業報又如何?無怨無悔!這才是真正的無私,真正的大愛呢。有時有些事,看起來是沒辦法,實際上是自己無能,是為自己的無能找借口呢。
『柒』 為什麼學佛人首先要孝敬父母
佛是本師,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所以孝是佛種。孝敬父母是根本,不孝父母就談不上奉事師長,也就談不上學佛。信佛父母反對,實際是不孝父母,真孝順父母,必然支持你學佛。學佛後變孝順了,父母必然歡喜你學佛。阿彌陀佛!
『捌』 為什麼出家學佛是大孝,在家是中孝
一人出家,九祖升天
出家的功德,無量無邊
父母培養出一個具備極大功德的人,自然也會獲得巨大功德
而人,是有「下輩子」,有輪回的
若人出家,令其父母獲得可以無數次投胎天人的福迅嫌橘報,遠離惡趣,,自然是大孝
奉養父母,令父母此生含者返笑而終,是孝順
供養父母功德,令父母無數世生活幸福,更是孝順
。
有緣閱讀《出家功德經》
不過如果有意出家,一定要考慮清楚,真正下定決心後就去做,,而不要總是掛在嘴上,或者瞻前顧後,,那樣如果障礙了出家因緣,反而有禍
如果不畝團想出家,就不要提這種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