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論語的有關詩句
三人行必有我師
Ⅱ 論語中 闡述幸福的詩句
【原復文】子曰:「制飯疏食①,飲水②,曲肱③而枕④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注釋】①飯疏食:飯,這里作動詞用,指吃飯。疏食,粗糧。②水:古代以「湯」和「水」對舉.「湯」指熱水,「水」就是冷水。③肱(gong):上臂,這用泛指胳膊。④枕;用作動詞。
【譯文】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過手臂當枕頭,也自有快樂在其中。不仁義的富有和尊貴,對於我來說,就像天邊飄浮的雲一樣。」
【讀解】這一段夫子自道,我們在《雍也》篇里孔子贊美顏回時已經說到過。無論孔子還是顏回,都是安貧樂道的典範,這一段文字與《雍也》里孔子贊美顏回的那一段文字一樣,也都成了安貧爾邁精神的著名表述。
錢財如糞土,富貴如浮雲。
正因為有了這樣的認識,所以才能夠做到吃粗茶淡飯而樂在其中,閑居而「申中如也,天天如也。」具有曠達樂現的個人生活情懷。
Ⅲ 論語中有關文明的詩句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見危授命,見利思義」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Ⅳ 關於節孝悌詩句有那些,
1、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孔子《論語》
譯文:你知道這個孝道的本源,是從甚麼地分取法來的?它是取法於天地的,天有三光照射,能運轉四時。以生物覆幬為常,是為天之經。地有五土之性,能長養萬物,以承順利物為宜,是為地之義。人得天之性,則為慈為愛。得地之性,則為恭為順。慈愛恭順,與孝道相合,故為民之行。
2、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遊子吟》
譯文: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譯文:尊敬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孩子,推廣開去也愛撫別人家的孩子
4、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孟子·盡心上》
譯文:親愛父母親,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
5、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離婁上》
譯文: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那麼,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Ⅳ 論語的古詩
《論語詩》二首
啟厚
《長沮桀溺耦而耕》
孔丘先生,你老了
你管不了這混噩的世道
不如讓自己在泥土中生得干凈些
思考大地才是生命的事業
孔丘先生,聽說
你今年未參加春耕
只是偶爾去田裡拔幾株野草回來
也罷,射箭的准頭倒如往日
哪怕四體力竭,雙目漸盲
仲尼,你老了
沒有多少時間可以追得上了
又何必執輿來此與稱之為人的傢伙
不得已費下幾番口舌
就把這斯文傳下去
於人又能如何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二三子,生活在這見凌的世間
我何嘗不想詩意地棲居著
也去那舞雩台上吹吹風
只可惜,四月的的河水太冷了
這地方我一個人也待不久
何況眾人還在世間呻吟
二三子,去細致入微的生活中經營時間吧
回去幫助流著血,渴求糧食的人們
教會他們勇敢
勇敢而正確地應付血和糧食
學著愛自己的家人
你們的詩就在其中
雖然,我已知曉生活是虛妄
勇敢是人間的夢幻
詩亦是泡影
Ⅵ 有關友誼的論語的詩句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1、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唐·高適
2、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做兩家春。——白居易<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
3、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王維<渭城曲>
4、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談。——清·蒲松齡
5、人生得一知己足也,斯世當以同情視之。
6、不論是多情的詩句,漂亮的文章,還是閑暇的歡樂,什麼都不能代替親密的友情。——普希金
7、交心不交面,從此重相憶。——白居易<傷唐衢二首>
8、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李白<送友人>
9、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春秋·孟子
1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西晉·付玄
11、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12、君有奇才我不貧。——清·鄭板橋
13、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唐·白居易
14、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15、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漢·無名氏<別詩四首>
16、人生交契無老少,論交何必先同調。唐·杜甫<徒步歸行
Ⅶ 關於孝敬父母的名言警句古詩句
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禮記》
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長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
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子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
賢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惡之不可移。——《呂氏春秋》
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莊子
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莊子
禮者,斷長續短,損有餘,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也。——荀子
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孝經·聖至章》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馬遷
事親以敬,美過三牲。——摯虞
父子不信,則家道不睦。——武則天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Ⅷ 急急急!有哪些關於「孝」方面的詩句
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撫養、送終等等,是傳統社會的基本道德。從動物學上說,實質上是一種"反哺"的行為。
在我國,孝的觀念源遠流長,甲骨文中就出現了"孝"字,這也就是說,在公元前11世紀以前,華夏先民就已經有了孝的觀念。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統地論述孝道的人,《論語》、《孝經》等書記載了孔子在這方面的大量言論。
《孝經》中,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教民親愛,莫善於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認為為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人們應該身體力行的。可見孔子對孝道的看重與推崇。
在《論語·為政》里有幾位弟子向孔子問孝。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對子游的發問,孔子在這里突出了一個"敬"字,實是精僻。孟子也說:"孝之至,莫大於尊親。"(《孟子·萬章上》)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色難"是指態度不容易做好。並不是有事子女來做,有好吃的拿給父母吃就盡了孝道。孔子再明確提出在孝順父母時,還要做得和顏悅色。而不應冷淡的一句"我來"、"吃吧",這個態度問題主要還是在於為人子女者的孝心是否根於誠篤。明代袁采有言:"人之孝行,根於誠篤,雖繁文末節不至,亦可動天地,感鬼神"(《袁氏世范》卷一)。這是反過來的說法。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父母唯其之憂"這句話的歷來有兩種解釋,一種是"還是想想你自己生病時,父母那種憂愁,擔心的心情吧!"言外之意,溢於言表。還有一種解釋為"為人子女者應盡量做到只有在自己生病時才會使父母憂愁,擔心。"這句話的深意在於:為人子女者除了因病使父母擔憂外,其它的一切不致於犯法,不出去惹事犯法,這才是孝。無可否認,也因為這種孝道的外延,封建統治階級從維護封建統治和宗法秩序的需要出發,大力提倡和宣傳孝道。
自秦代後,"不孝"被定為十惡大罪之一,不肯撫養甚至辱罵毆打父母或祖父母者,都要受訓官府嚴厲處治,甚至處以絞刑和腰斬。從正面來說,就是表彰孝子,官修正史上都立有《孝義傳》,能青史留名;前面說過"孝"本不是儒家專利,而是華夏民族固有的道德傳統,所以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前,漢王朝就提倡"以孝治天下",選拔官員也把「孝"作為一個標准;唐朝時,參加醫學、算學、律學考試的人不用讀五經,但《論語》、《孝經》都不能不讀,類似現代大學的"公共課";唐玄宗曾親自為《孝經》作注,《孝經》也是《十三經註疏》中唯一一部由皇帝注釋的儒家經典;清代康熙也極力提倡孝道,以便利於三百萬人能更好地統治四萬萬漢人……
誠然,儒家孝道也有時代局限性的陳舊觀念,夾雜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漢經學大師董仲舒提出的"父為子綱"(指父親對子女有絕對權威),於今已絕對不適合我們這個人人平等的民主社會;又如"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我們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會這句話,這是因為當時聯絡多有不便,也是社會生產力限制下的說法;再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也已不足取,我們是提倡男女平等的;還有關於"三年之喪"這個問題,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與孔子討論過,這位因為白天睡覺而被夫子斥為"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的學生認為,為父母服喪三年時間過長了,一年就可以了。無論三年,還是一年,這顯然是一種弊端較多的行孝方式,我們就無須效仿了。諸如以上孝說,到了今天,無疑均已過時,我們應毫不吝惜地拋棄或予以批判。
Ⅸ 論語中有關智的詩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曰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曰乎?人不知,而不溫,不亦君子乎回?
孔子說:"學了知識以後答,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不也是高興的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相會,不也是快樂的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怨恨,這不就是君子嗎?
有字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唉;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知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