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重陽節對已故的父親思念的詩句
欲斷魂,難斷魂,鏡若水月不染塵,風亂琴心焚。怕傷神,偏傷神,流雲不解舊事痕,故人是路人。先人愁奈何橋上雨茫茫,先人歸園行匆匆。只思兒女可無恙,夢回故里看村莊。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②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中哪一句詩表達了詩人離家鄉遠的繼母和思念親人的心情;
獨在異鄉抄為異客,每襲逢佳節倍思親;這一句詩表達了詩人離家鄉遠的繼母和思念親人的心情;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原文: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白話翻譯:
獨自離家在外地為他鄉客人,每逢佳節來臨格外思念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2)重陽節緬懷親人擴展閱讀:
王維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載於《全唐詩》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劉學鍇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和他後來那些富於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這種力量,首先來自它的朴質、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中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遊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
③ 重陽節對已逝親人思念的句子
1、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2) 門外若無南北路,人間應免別離愁。——唐·杜牧《贈別》
3) 凄涼別後兩應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納蘭性德(清)-《虞美人》
4) 相思樹底說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啟超(清)-《台灣竹枝詞》
5) 一種相思,兩處閑情,在無數個想你的日日夜夜,魂牽夢縈;一種情緣,兩種相思,思念和激情並肩戰斗。憂心如酲的我,囅然而笑,忘乎了所以,徜徉在美麗的西雙湖畔,拉著你的手,彳亍而行。
6) 一夜思親淚,天明又復收。恐傷慈母意,暗向枕邊流。
7) 一夜的雨,一夜的你,都在失眠人的心裡,點點滴滴,猶如芒刺,一觸碰,便陣陣痛惜;雨敲的窗,雨敲的你,都在黑夜間的空隙,飄飄盪盪,彷彿回憶,一念起,就冷冷相離。
8) 想起了母親,志向消沉的我就會意氣風發;想起了母親,虛度年華的我就會豪情萬丈;想起了母親,羈旅漂泊的遊子就會萌發起回家的心願;想起了母親,彷徨無依的心靈就找到了棲息的家園。
9) 我們對親人的思念是永不會停止的,而思念卻是多種的,阿婆的傷痛,媽媽的文字,我的小女兒情緒,不管怎樣,已故的親人永遠活在我們的心裡。
10) 我回到兒時的記憶,滿山的杜鵑花開的很艷麗,奶奶會帶我去摘茶葉。每一顆嫩綠的茶尖,美的很純粹。奶奶小心翼翼的放進布袋裡,回家給我做茶葉餅。1
④ 9月9日憶山東兄弟9月9日指重陽節這天作者怎麼樣想起了家鄉的親人倍感孤獨寫下
因為每年的9月9日是重陽節,讓我們很想念自己的家人。
⑤ 王維的什麼詩中來表達對家人的思念
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中來表達對家人的思念。
出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篇之一。此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
原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
一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滿茱萸只少我一人。
(5)重陽節緬懷親人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是王維十七歲時所作。王維少年時就與胞弟王縉離開家鄉蒲州到西京長安和東都洛陽客游。在詩歌創作方面的久負盛名。
使他成為王公、駙馬、達官貴人的座上清客,這使他有機會大量接觸上層社會的生活,對世態炎涼和統治階級的生活有了深刻認識,並且產生了深深的厭倦。
久而久之,思鄉懷親之感不斷襲擾他。特別是在他十七歲那年的「九·九」重陽佳節之日,達官貴人們都以家宴自娛。
胞弟王縉也回蒲州去了,一種難以排遣的孤獨感和思鄉之情突然在舉目無親的詩人心中爆發,遂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了。
賞析:
起句一個「獨」字,造境突兀,既刻劃出了詩人舉目無親、孑然孤單的形象,又傳達出抒情主人公寂寞凄涼的心境。兩個「異」字迭用,更加強了詩人的孤獨之感。
為詩的畫面增添了凄楚的色彩。第二句是全詩的詩眼和感情主線。這里的「每逢」二字,突破了「九月九日」這一特定時間的局限,使人體會到詩中之情醞釀日久。
今年九月九日的爆發只不過是碰到了重陽佳節這一導火索罷了,一個「倍」字,既渲染了今日思親之情的強烈,又表明了平日思親之經常。
這兩句詩著重在寫詩人節日的感受,由於詩題已經點明時值重陽佳節,埋下了熱鬧歡愉的節日場面的伏筆,因而就愈使人感到身「在異鄉為異客」的孤寂的遊子形象,更加鮮明。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由自己思親,想到親人節日必然也在想念自己,從而更加深了詩人珍視兄弟手足之情、思念家鄉親人的情思。
古時有重陽節佩茱萸登高飲菊花酒可以消災避邪之說。這里,詩人巧妙地通過兄弟重陽佳節佩茱萸囊登高這一富有典型意義的生活細節來使兄弟思己之情具體化、形象化。
用兄弟對登高行列缺了一人的遺憾心情來反射出詩人思親的心曲,更使人感到詩情真摯:委婉動人。這首詩注重感受和細節的典型性,「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受。
既是詩人日常感受的升華,又是長期客居異鄉的遊子節日感受的概括和總結,有相當的普遍性和代表性。登高插茱萸的細節,體現了節日兄弟聚首的歡悅,同時也具有濃厚的時代和地方色彩。
正因為這首詩注重感受、細節、時間、環境諸方面的典型選擇,因而就形象逼真地表達了詩人具有典型意義的感情。因此千百年來屢經傳誦。
⑥ 我要找王維寫的那首重陽節詩懷念家人的心情,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釋】 這是作者17歲時寫的一首思念家人的詩。一個人在他鄉做客,
孤單寂寞,每遇節日,見別人家歡聚一堂,就更思念親人。
今天重陽節又到了,遙想登高的兄弟們,在插茱萸時少了我,
一定會難過的。
九月九日: 重陽節。
山東: 指華山以東地區,作者的故鄉。
茱萸: 香味植物。古風俗重陽節插茱萸避災疫
⑦ 遠離他鄉的遊子每逢佳節格外思念家鄉和親人,會想起王維的哪首詩
九月九日復憶山東兄弟
唐代:制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⑧ 重陽節是不是死去的人上來看親人的
重陽節是登高節,是為了登高吸收天地之間的陽氣。因為古人認為9是數里邊最大的回,又是陽數,那麼兩個答9的重陽一定陽氣非常充足。後來又有了懷念親人的意義。1989年國家又規定九月初九為老人節,提倡尊老敬老的社會風氣。所以,這一天不是去世的人來看什麼親人的。
⑨ 關於重陽節 思念親人的古詩詞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謝新恩》
【南唐】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滿階紅葉暮。
又是過重陽,台榭登臨處,茱萸香墜。
紫菊氣,飄庭戶,晚煙籠細雨。
雍雍新雁咽寒聲,愁恨年年長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