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重陽節是什麼節日呢 重陽節是紀念誰的節日
導讀:九月初九重陽節,這是一個傳統佳節,更是屬於老年人的節日。成為老人節是現代才興起的風俗,在此之前重陽節是登高望遠的好日子,是和友人一起賞菊喝菊花酒的好時候。那麼,重陽節是紀念誰的節日呢?重陽節是什麼節日呢?想知道,就來瞧瞧我的介紹吧。
重陽節是什麼節日呢
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為重陽佳節,也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重陽節,又稱「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把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重陽節是紀念誰的節日
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載:傳說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
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於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鄉,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樣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重陽節的意義是什麼
(1)「孝」文化
中華民族素有尊老敬老傳統美德。1988年,我國重陽節正式定名為老人節。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定為全國的敬老日。目前,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老人們的知識、經驗是我們社會的寶貴財富,重陽佳節,提倡尊老敬老,呼籲傳統中華美德的現代傳承。
(2)「壽」文化
青春長駐,人生不老,是世界各國人們世世代代的共同追求,重陽佳節之時,正是楓葉流丹、五穀飄香、秋高氣爽的黃金季節,親朋好友一起扶老攜幼爬山登高,是人們的一次集體健身、崇尚長壽的傳統活動。
(3)「雅」文化
菊花和梅、蘭、竹是中國古典文化的「四君子」,古代的文人騷客常在落葉蕭蕭時節,懷鄉賦詩或踏野訪花。重陽節賞菊,是士大夫階層和文人墨客留下的古文化遺風。
重陽節傳統習俗有哪些
傳統習俗一:登高。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而重陽登高也成為中國詩畫中一個永恆題材。
傳統習俗二:賞菊、飲菊花酒。「荒岩寂寞無俗情,老菊獨得秋氣清,登高一笑作重九,挹赤城露餐落英。」重陽節賞菊、飲菊花酒也極為普遍,菊花可以祛寒、祛毒,所以重陽節又稱「菊花節」。同時,菊花也被稱作延年益壽的花,有很多畫菊花的國畫作品都題為「長壽」。齊白石93歲那一年,畫了一張《重陽生日》給生於重陽的夏衍先生慶生,畫面內容就是菊花。
傳統習俗三:親朋歡聚暢飲。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吃喝玩樂也是古時重陽節的主題。在古代,人們喜歡去寺院進行重陽節活動,在風景名勝之地修建的寺院中,吹吹風、賞賞菊,喝點小酒助興,可謂愜意之極。
傳統習俗四:吃重陽糕。因「糕」與「高」字同音,也是步步登高的意思。人們過重陽節時,除了要吃重陽糕外,還要互相饋送重陽糕。
Ⅱ 重陽節有很多習俗,現在增加了哪些新的含義
在農村,重陽節就是「老人節」,一般情況下,村支委會給60 歲以上老人發點禮物,70、80 的人發點面,給他們點慰問,你不要小看這點禮物,老人們收到後心裡會樂呵呵地,說明他們還沒有被人們淡忘,給他們點關懷,使老人們孤獨的心,感到了希望。
重陽節是指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重陽節正是秋天收獲的季節,此時湖中河裡的螃蟹正肥,這個時節正是品蟹的最好季節,不少人蒸上螃蟹,邀三五知已或親朋好友一起品蟹嘗鮮。重陽節時逢菊花盛開,有些文化風雅的人還會聚在一起賞菊斗詩,揮毫作畫。
Ⅲ 重陽節有什麼風俗傳統重陽節是為了紀念誰
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重大的一個傳統節日——重陽節。因月、日兩九相重,所以也叫重九。因在傳統文化中九為陽數,日月並陽,兩陽相重,所以叫重陽。重陽節的形成與發展,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重陽」的稱謂,早在戰國時代就已經存在了。
重陽節是為了紀念桓景,桓景劍刺瘟魔,造福百姓。
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載:傳說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
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於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鄉,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樣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
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唐代的《初學記》和宋代的《太平御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述了吳均《續齊陵鏈諧記》里的這個故事,並認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婦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災的習俗由此而來。
重陽節起源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關於重陽節習俗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呂氏春秋·季秋記》中,記載了古人在九月初九那天有豐收祭天地,祭祖的習俗。西漢時期,劉邦的寵妃戚夫人的貼身侍女名叫賈佩蘭。戚夫人跟呂後爭寵,讓呂後記恨,被做成人彘,活活折磨致死。戚尺鏈孫夫人死後,賈佩蘭被遣送出宮,嫁給了扶風人段儒。她向段儒講述了一些宮廷慶祝節日的習俗。其中提到了每到九月,宮里的人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來保佑自己健康長壽。重陽節的習俗就這樣被傳入民間。到了魏晉時期,出現了重陽節賞菊,飲酒的習俗。到了唐德宗在位時期,正式將重陽節定為法定節日並將其列為『三令節』之一。
Ⅳ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在這一天我們需要做什麼呢
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氣,在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而且古人認為重陽節是一個吉祥的日子。在重陽節的時候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會登高祈福拜神祭祖,而且傳承至今又添加了許多其他的一些活動,比如說登高賞閱和感恩敬老等等,這些活動也是在這個節日傳承至今不斷變化的一種表現,而且重陽節在歷史當中,也是乘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長久長壽的含義,而且寄託著對於老人們健康長壽的一種祝福。而且我們的法律明確規定,這個節日也被稱為老年的節日,是我們尊敬老人愛護老人的一種風氣的體現。除此之外,當她發展到現在已經有了我們賞菊花和登山的一同樂這樣的活動,而且他有一個非常好的歷史典故讓我們能夠去進行學習和追究。
Ⅳ 重陽節的由來和習俗50字左右
農歷九月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重陽節在歷史延續過程中,既融合了眾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眾多文化內涵。農歷九月九日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於是「重陽登高暢享清氣」便成了民俗事象。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中國傳統節日。其民俗活動甚多,文化內涵豐富。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擺宴敬老、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5)重陽節的現代傳承擴展閱讀
近現代,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准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在傳承發展中,重陽節以富有生命意蘊的節慶活動世代流傳,設宴敬老、飲宴祈壽主題逐漸和中國傳統孝道倫理相融合,成為當今重陽節日活動重要主題之一。
Ⅵ 九九重陽節,古代要登高賞菊,但現在的人為何還要過
大詩人王維的那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是他獨自一人在他鄉過重陽節時發出的感嘆。重陽節是一個傳統的節日,它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古人在過重陽節的時候會登高望遠、欣賞菊花。如今,重陽節就顯得備受冷落了,很多人也都有這樣的疑問我們是否還需要過重陽節?我個人認為現代人還是要過重陽節的,原因有二,一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二是對老年人的關愛。
總之,重陽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日,它有著深受的歷史,如今我們也不該丟掉它,而是應該豐富重陽節的內涵,重新燃起新一代年輕人對重陽節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