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陽節要不要上墳,2020年重陽節日子可以祭祖嗎
重陽節要不要上墳?
關於重陽節要不要上墳問題,具體還是根據實際的當地習俗決定,同時也有家庭式祭祖需要等方面考慮哦!2020年重陽節日子可以祭祖嗎?
農歷:二0二0年九月初九日
公歷:2020年10月25日,星期曰,天蠍座
【今日老黃歷所宜】
【日值紅紗 大事勿用】
嫁娶納財開市作灶齋醮求嗣求財
赴任解除修造動土治道
【今日老黃歷所忌】
【日值紅紗 大事勿用】
破土築堤放水移徙上樑安葬豎柱
祭祀祈福栽種掘渠安床造床入殮
移柩啟鑽開倉納畜置產納采入宅
經絡
查詢老黃歷可知,由於這天日子屬於【日值紅紗 大事勿用】的破日,因此2020年重陽節日子不適合祭祖哦,建議可以提前一天祭祖哦!
重陽節習俗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 菊花 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 菊花 節。賞菊習俗源於菊文化。2. 重陽節要祭拜死去的人嗎
重陽節是老人節,不是祭拜死人的節。
3. 潮汕節日習俗
潮汕人過年
農歷年的最末一天稱歲除,這天晚上稱除夕,潮汕習俗謂之「過年」。
除夕前人們便忙碌張羅備辦各式年貨了:買雞、鵝、鴨、魚、肉;添制新衣飾;新購傢具、器皿;選購年畫、春聯等。尤其要買柑桔、青橄欖等水果作象徵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舊俗過年前,男必新理發,女必「挽面」,現女子多為燙發整容。
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職」之時。是日起,家家戶戶大掃除,用物和被帳都行清洗,謂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戶戶製作各式品,以備過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趕回家團聚。除夕夜全家圍爐吃團圓飯。飯後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壓歲錢」。是晚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徵「歲歲有餘」、「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過年夜守歲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來臨,新年鍾聲敲響,家家戶戶鳴放鞭炮。春節農歷正月初一日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於桔,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綵,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這天多數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葷。早餐後大人攜小孩帶上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賀發財添福等吉利話;主人請客以大吉、檳榔(古俗敬檳榔,今以青橄欖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贈上大吉賀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贈,俗謂轉敬或換吉,意在回敬美好祝願。
初一早,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戶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還有手搖萬年青葉(俗謂搖錢樹)或手執書有「招財進寶」等吉利句小紅紙貼於人家門上的;或是吹嗩吶、敲竹板、唱歌謠、做四句、說吉利話挨家賀年的,都趁著討點賞錢。初二、初三日很多鄉村圩鎮組織慶新春文娛活動,除搭戲棚演潮劇、山歌劇、做皮影戲外,還有大鑼鼓隊、虎獅隊、英歌隊、舞龍隊等沿街挨村寨遊行表演。今還有映電影、賽球、書畫展、猜謎等。白天夜晚人們成群結隊盡興游賞觀看,一片迎春的熱鬧喜樂氣氛。
端午賽龍舟
端午賽龍舟是中華民族的一項古老習俗,而在潮汕地區,這一傳統習俗被保存得最為完美,也發揮得最酣暢淋漓。在汕頭市金平區,有一個地方就因為龍舟而聞名遐邇,她就是素有「龍舟村」美稱的 鮀江街道橋頭社區。
130年初衷不改
橋頭以「龍舟村」享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代。當時的橋頭村還是一片汪洋,村民世世代代討海為生,大風大浪的洗禮,把村民們個個鍛煉成「浪里白條」,男孩子長到八九歲,就都識得好水性。
為了增強村民們抗擊風浪的能力,同時增進村民之間的團結,大家合力造出龍舟,並於每年端午節舉行龍舟大賽,至今已有130年的歷史了。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潮汕民俗稱為五月節。五月初夏,金鳳花開,驕陽似火,萬物欣欣向榮,這時節,天氣、地氣、人氣,三氣貫通,氣旺乾坤。這時節,老百姓好歡喜,賽龍舟,顯威風;插艾花,驅瘟毒;吃大粽,消疳積。節為時而設,人為節而歡。過端午節,最令人激動的,還是賽龍舟。
清明舊俗不用針
清明節,舊時潮汕各地有個習俗:女人不做針活。
為什麼女人不做針活?
傳說是,如果清明節這一天,女人做針線,不但自己眼睛被針尖刺瞎,大野里各種墊蟲,如青蛙等,也會被刺害。
女人一般有善心,認為自己眼睜傷害,已是不好了,還刺害各種墊蟲,有惡。於是這一天,最勤勞的女人也不做針活。
清明這個習俗,盡管帶有迷信色彩,但反映了我們祖先很早就有保護環境、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五穀主生日
潮州人十月十五日為五穀主生日。家家戶戶到了十五這一日,要用米粉拌紅花末和上水捏成一尊尊頭盤發暨身飾以豆麥的「五穀主「,還有扁擔、籮筐、稻穗,蒸成果品,並殺五牲,挑到自己那塊剛收割過的土地上,焚香、點燭,祭拜「五穀主」,報告五穀分手,答謝「五穀主」的慷慨賜予之恩。同時並告訴孩子們五穀為「五穀主」所賜,告誡他們平時要珍惜,不要暴食天物。
相傳「五穀主」為神農氏。有的廟宇還有「五穀主」的偶像,赤身露體,只用樹葉或獸皮扎於下身,形同原始人。正因為這樣,所以羞於見人,故祭祀時總在天亮之前進行。
童容節
九月九日重陽節(潮州話也有叫童容節,「童容」實為「重陽」音變而來)。重陽之得名,是因九屬陽數,且日與月並應,故叫重九,也就重陽。
潮汕民間在重陽節,沒有學士文人那種登高賦詩、庭園賞菊的雅興,在潮州一帶卻有結緣的習俗,就是在親朋之間互贈油麻丸。丸與緣在古潮語中同音,人們以贈油麻丸來增進親朋之間的情誼。
重陽節在潮汕,不是每家每戶都拜祖先的。在揭陽及潮州,拜重陽節的都是家境較清貧者,他們無力在祖先每個忌辰都祭拜,故在這一天,做一次總的祭拜,希望祖先應諒解,說明各自的忌辰就不再奉祀了。九月風信好,兒童也喜歡在這時候放風箏(俗稱風禽)。童謠說:「九月九,風禽線斷滿天走。」這也是兒童們的一件樂事。
4. 重陽拜山的風俗,廣東重陽節拜山
1.重陽掃墓祭祖的,有廣西陸川、玉林、貴港一帶的客家人、福建莆仙人、台灣東莊裡鍾氏、饒氏族人,甚至有部分新加坡華人。
2.深圳下沙黃氏族人、香港新界廖氏族人是春秋二祭,春祭拜祠堂,秋祭拜祖墓、祠堂。
3. 重陽拜山是香港人特久的風俗。
4.重陽到,香港市民或舉家登高,或掃墓祭祖。
5.由於香港的主要墓園都在山上,掃墓的同時也實現了登高,頗切合時節。
6. 這些掃墓人士大多以一個或數個家庭為單位,帶上豐富的祭品和香燭來拜祭先人。
7.許多香港人掃完墓、看望過先人之後,再舉家帶上吃喝,去野外郊遊。
8.所以清晨去墓地的各公路特別擁擠。
9. 據史料記載,香港重九祭祖的習俗,源自在新界最早定居的大族之一的上水鄉廖族。
10.廖族時至今日仍然保留此習俗,其秋祭的場面甚為浩大。
11.不過,在參和人數和祭祀形式及規模方面,均有別於新界原居民以族為單位的祭祖活動。
12. 資料記載,新界原鄉民重九祭祖,通常分為三次:第一次是私人掃墓,即小家庭式祭祖;第二次是房份掃墓,由數家至十餘家人不等;第三次是大眾掃墓,即全村同姓,無論已遷出或分居各地都共同祭祖,結隊前往掃墓。
13. 族人一般都帶備燒豬、三牲酒禮,及碗筷、杯盤、鐮刀等用具。
14.抵達祖墳時,部分人取石堆砌爐灶,煮備傳統的盤菜,另一部分人則清理墳旁雜草,掃除垃圾。
5. 9月9需要上香拜神嗎
9月9需要上香拜神。
上香拜神禁忌
1、拜佛的時候不用必須位於中間,只需要虔誠拜佛。
2、一般我們到寺廟拜佛的時候都回有很多佛像,而我們不用每一個都去禮一道,我們只用虔誠跪拜由此即可。不用每一個佛都去行大禮,這樣以免影響大眾的秩序,且不合威儀。
3、拜佛的時候動作應該規范不應該慌張或者太隨意。動作應該慢一點也不應該太快。
4、作不緩不急、內存虔謹、外現恭敬,則能感應道交。
5、如果有人禮佛則不能從前經過。
6、禮佛的時候不能表現得虔誠而內心不虔誠要知道佛是只萬物的。它也知道你內心的想法。
7、若有出家眾正在禮佛,不得與師並行,當位於師之後。
(5)汕頭重陽節要拜嗎擴展閱讀:
九九重陽節上香注意事項:
上香時,用大拇指、食指將香夾住,餘三指合攏,雙手將香平舉至眉齊,觀想佛菩薩顯現在我們的眼前,接受香供養。如果人很多時,將香直豎向上,以免燒到他人,然後走到距佛像三步遠的距離,舉香觀想拜佛。
上香時以一支為宜,若要上三支香,則將第一支香插中間(口念,供養佛)、第二支香插右邊(口念供養法)、第三支插左邊(口念供養僧)、合掌(供養一切眾生,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
6. 潮州重陽節習俗是什麼
重陽節,潮州人除保持中國傳統的風俗,如高人雅士登高游賞,飲酒賦詩外,還有放風箏,食「九皇齋」等習俗。
一、祭祖
潮俗在重陽節祭祖的都是家境比較清貧者,他們無力在每個祖先的忌辰都祭拜,便在這一天做個總的祭拜,求得祖宗諒解。
在潮屬地區,用「油麻團」作為祭品,也有一定的來歷。因為「油麻團」的「團」,潮人在這里不讀「妥彎」,而是讀為「緣」,「團」正好與「緣」的讀音相同,因而古時候的潮人,便有了在重陽節「結緣」的重要習俗,其意是結個良緣。是日,左鄰右舍之間互相探訪,互贈「油麻團」。這是潮人重禮儀,講團結友愛的具體表現。又因潮人對此節日的傳說,與全國各地有所不同,主要的:一說是日是太陽公公生日;另一說是「九皇誕」。相傳「九皇誕」是以紀念「九皇爺」來紀念漢族封建政權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的隱語。故自古以來,潮人便有以「油麻團」和應時水果祭祀太陽公公或「九皇爺」,並有持素一天之俗。由於「油麻團」的製作不僅要把握好用白糖煮成糖漿的火候,還要合理配比好糖漿與油麻等原料,並在糖漿與原料粘結後,不停地將其搓成小團塊;若是錯過了最佳的時間,糖漿與原料凝固了,就不可能將其搓成如梭狀小團塊。因此,一般的家庭是不可能也極少自己動手製作此祭品的,只有專門做此買賣的攤檔或餅食店才有可能製作「油麻團」。別說「油麻團」是用白糖和油麻、花生等為主要原料製成的,吃起來會有香甜酥脆之口感而令人垂涎,就是單純的地豆(即花生)也很是惹人喜愛的,在民間便有「地豆香(讀為蜂),嘴頭熱」之說法。但是,「油麻團」吃多了是易於「上火」,故平時很少見到有人做此買賣,只有到了重陽節的前幾天,市面上才有出現做此買賣的攤檔,餅食店也才擺出「油麻團」來。這是到了重陽節才能見到「油麻團」的緣故吧。
二、登高
在潮汕,至遲到南宋初年,就有重陽登高宴集的風俗。潮陽東山方廣洞側,有一處紀游的
摩崖石刻,文曰:「泉南楊壽翁,福唐梁允成,玉牒趙安民,天台王商老,溫陵吳信行、王文中,莆田劉仲宣,紹興戊午重陽,同集於高明亭。新泉題。」摩崖處為高明亭舊址。這里石崖嵯峨,眺望山下,林野蒼茫,遠接溟海,正是登高的絕好去處。明代本地重陽登高的風氣仍很熱烈。文人們在這一天登高宴遊,賦詩言志,作品被選入順治《潮州府志》的,就有六首。這幾首詩,繪出了一幅明代文人重陽節日風俗圖。節日活動仍不外乎登高,「重陽不負登高興」 (鄭良璧《九日東山新廟落成》),「躡屏登臨逸興生」(郭廷序《九日登韓山》);飲酒,「且攜杯酒對流川」(同上鄭詩),「遍插茱萸酩酊歸」(陳天資《九日游普陀岩》);插菊,「只應共盡登,臨興,醉插菊花弄舞衣」(賀一弘《九日壁墩和杜》)。 清代潮汕的重陽:節日風俗,各縣志書的記載也基本相同。其中澄海、普寧兩縣志,講述較為詳細。《澄海縣志》載:九日為「重陽節」。登高燕飲,簪菊泛萸,猶古人遺俗也。諺雲:「九月重九,登高飲酒。」是月竟放風箏。《普寧縣志》則說:重陽登高,各選勝地眺賞。文人墨客或攜酒入
山寺遊玩為樂,小兒咸於高處競放風箏。與前代的重陽節日習俗相比,「登高燕飲、簪菊泛萸」等舊俗之外,清代又有「競放風箏」的新時尚。
三、放風箏
放風箏,潮州人叫做「放風禽」或「放風琴」。這是因為風箏都是以飛禽或相似飛禽的形狀製作而成的,所以有此稱謂。又因潮語的「禽」與「琴」諧音,故又稱之為「放風琴」。潮俗的重陽節放風箏之所以盛行,是因為此時節,天高氣爽,正是放風箏的最佳時期;再說潮州的韓江每到此季節,又有大片的沙灘露出江面,更是放風箏的難得場所啊!因此,放風箏便成為潮人過重陽節的特色活動,有「九月九,風禽仔,四散走。」和「九月九,風琴斷線半天走。」的俗諺可為之佐證。
四、食「九皇齋」
舊時潮劇班每年九月初一至初九晚上,各班全體人員吃素,俗叫食「九皇齋」。在這九天里,潮州的梨園公所里供設祭壇,祭拜九皇菩薩和斗姥天尊。祭祀儀式很特異:用一米斗插一木柱,木柱上面置九個小環,每個小環吊上一盞豆油燈,在此期間日夜點燃,並焚香、供花果、表演潮劇來拜祀九皇菩薩、斗姥天尊等神。這時,班眾食齋十分嚴格,食具要全部新置,有的童伶還散發穿素,像居喪般。若有人誤吃葷腥,或罵人、打破器具,便違反禁忌,應到神前叩首懺悔,求神寬恕。童伶們對這個齋戒日子倒是很歡迎,因為這時的齋菜比往常的飯菜更覺好吃,加上這期間不會挨打挨罵,心情頓覺舒暢。
7. 2021年重陽節要祭祖掃墓嗎重陽節上墳掃墓有什麼講究
2021年重陽節要祭祖掃墓嗎?
重陽節是我國傳統祭祀節日,現在很多地區還保留著祭祖掃墓的習俗。農歷: 2021年九月初九; 公歷: 2021年10月14日,星期四,沖牛煞西
【今日老黃歷所宜】
今日冰消瓦陷,大事勿用
【 今日 老黃歷所忌】
今日冰消瓦陷,大事勿用
從2021年重陽節的黃歷來看,這天為冰消瓦陷日,忌修造。重陽節上墳掃墓有什麼講究?
一、貢品方面8. 潮汕有什麼風俗文化 重陽習俗有哪些
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們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也叫做重九節。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了,到了唐代被定為民間節日。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定為法定節日放放假。那麼潮汕在重陽的時候有哪些習俗呢?本期的 汕頭文化 ,為你解析。
祭祖。重陽節習俗。潮俗在重陽節祭祖的都是家境比較清貧者,他們無力在每個祖先的忌辰都祭拜,便在這一天做個總的祭拜,求得祖宗諒解。
登高。隨著歲月流逝,重陽登高習俗中的迷信觀念日益淡漠,而登高習俗被賦上新氣息。九月九日正值仲秋季節,天高氣爽,雲淡山青,金桂飄香。當此之時,邀請親朋好友,欣然結伴出遊,登高環望,極目天舒。那漫山紅葉,金黃果實,各種風光盡收眼底,頓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
放風箏。潮俗說:「九月九,風箏仔,滿街走。」說的是潮汕人在這一天的一項特殊習俗:放風箏。潮汕地區春夏多雨,冬天太冷,秋天最宜室外活動。金秋季節,秋風送爽,藍天下飄著一隻只造形別致的風箏,使人覺得生活充滿生機,全然沒有北方秋天的蕭瑟景象。潮汕地區的風箏不似濰坊風箏有名,但放風箏之俗較為普遍。風箏多是小號的,削竹篾為架,糊上各種質量的白紙,再在自紙上畫上各種圖案。
食「九皇齋」潮汕重陽節保持中國傳統的風俗,如高人雅士登高游賞,飲酒賦詩,老百姓翻曬衣物書籍、椅櫃頗有古意。潮安、澄海且有一處結緣風習,即炸油麻丸分送親友。丸與緣同音(粵語讀音),意在結緣。另舊時潮州戲班自初一日起至初九晚上要食齋,稱食九皇齋。自初一日起全班人員穿白衫褲,天天焚香敬奉,初九晚上,全體敬拜(連同玄武山佛祖和戲神田元帥一起拜)。民間也有拜九皇者。但在泰國潮籍華僑裔食九皇齋卻很隆重,自初一至初九或初十,普遍有食九皇齋,祀拜皇神之俗。他們所祀的九皇神,與中國神書上所說的北斗辰宿不同,也與潮汕本土民間傳說的人皇九個頭,有九個兄弟,分管九州的九皇神不同。他們拜的九皇神,傳說原是九個賊,後被觀音大士收服,改邪為正,大慈大悲,做了許多善事,成為佛門的大弟子,而受人們的崇拜,構成了有異於本土的潮汕華僑民俗的一部分。
9. 重陽節可以去燒香嗎
當然可以。
上香跟復日制期沒有必然的關系,跟自己是否有虔誠心才有關系,上香不在於次數的,一般都是早晚各一次,也不用講究確定的時間,其餘時候隨自己心意和方便,關鍵是要懂得上香的真義:
1、表示虔誠恭敬供養三寶,以此示範接引眾生。
2、表示傳遞信息於虛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寶加持。
3、表示燃燒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門弟子無私奉獻。
(9)汕頭重陽節要拜嗎擴展閱讀: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
「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檯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
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10. 汕頭那邊過節有什麼習俗嗎··
汕頭旅遊指南——節日習俗 辭年:也叫過年。農歷十二月最末一天稱歲除,是晚稱除夕,是夜也叫「過年夜」,均為辭年之意。期間,家家戶戶張帖福桃春聯,合家大小洗澡換上節日盛裝,大人給小孩、長輩送壓歲錢,擺上豐盛的祭品祭拜祖先,然後合家「圍爐」吃團圓飯。除夕晚這一餐,老人們講究要慢慢吃,吃久一點,謂吃久久,久久都有好吃;還講究上桌的菜豐盛,不宜吃完,謂盤盤有存,年年有餘。 是晚,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盛滿米,燈火不能熄,含意是象徵「年年有餘」,「財丁興旺」的好兆頭。 吃團圓飯之前,大人要在大廳公祖香爐前及家裡各處用紅盤放上大吉(蕉柑,柑大於桔,故稱大吉)「壓年」,一直放到正月初五「年徑開」,意求過年大吉、新年大吉。 吃完團圓飯之後,合家圍坐茶座,品潮汕工夫茶,嘗新鮮水果、糖果、瓜子,開始「守歲」,敘天倫之樂,成年人「守歲」多守至當夜子時,迎來新年。 每年除夕之前,各家各戶總要辦各種各樣的年貨,添購新的衣飾,男女美容美發(舊時過年前男必理發,女必「挽面」),忙得不亦樂乎。還要大搞清潔衛生。一般是在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上天」「述職」之後,各家各戶要「采囤」(清除厝頂楹桷、牆壁等上下四處污穢),之後全面大掃除,家內工具、睡具、被褥、蚊帳等全部進行清洗日曬,乾乾凈凈過年迎春。 春節:春節也叫新年,即除夕夜子時起至正月初四日,為春節日。 正月初一,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新春之始。清早,家家戶戶煮甜圓湯「拜天地」,晚輩向長輩奉甜圓湯,敬祝大人、長輩「新年合想」、「新年健康」等吉利話。並備牲米果、圓湯等祭拜祖先。早餐多吃甜圓湯,吃干飯(含意出遠門不遇雨水之天氣),老人、婦女多吃齋。這一天,人人都要謹記說吉利話,說好聽的話,不能說惡話、壞話不能吵架,不能打破碗碟之類,不能掃地,不能向人家討債。出門路遇熟人,或到親友家拜年,或至鄰居家請安,都要道一聲「新年好」或其他祝福之類的好話。此外,給人家拜年、或到鄰居做客,都要備帶大吉、糖果之類的禮品及送老人、送小孩的「紅包」,表示敬意、愛意。主人回贈大吉等,俗謂轉敬或換吉。 正月初四,民間所謂「神落天」,家庭婦女多備辦祭品迎拜各路神仙加落人間「各就各位」,很多「善男信女」有一早「念心」拜佛祖祈福求簽的習慣。 春節過後,正月初五,俗稱「年徑開」,意即年假告一段落。這一天,人們便可以撤去除夕夜(過年夜)擺放在公祖及神明爐前及米缸等四處的大吉等「壓歲」之物品。 春節過後的正月初七,俗稱「人日」、「人節「。相傳女媧開天闢地造萬物,初一造雞、初二造狗、初三造豬、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馬、初七造人、初八造谷、初九造天、初十造地。故人們把正月初七稱為人日。人日必須食一種用七樣蔬菜作成的餅食,及後為了方便,人們改食七樣菜,或把七樣菜混合煮熟後吃,謂之「七樣羹」。這七樣菜一般取蘿卜(意「清白」)、厚合菜、大蒜(意取諸事合算)、蔥(意取聰明)、韭菜、春菜(意取長久回春)、芹菜(意取勤勞),意在吃後合家清清白白,新年回春、聰明勤勞,諸事合算,萬事無忌。 清明節: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為民間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歷三月初,陽歷4月5日。 這一天,民間舊俗必備牲(米果)紙扎在家祭拜祖先。還有上墳掃墓(俗稱「桂紙」)的習慣。 掃墓時,多帶工具除草修墳,帶丹青油漆謄彩墓碑、伯爺碑,並在墳堆等處壓放錢紙,帶祭品奉祀伯爺、祖墳。旅外僑胞都有清明回鄉掃墓或寄錢備辦祭品讓親人代為掃墓的習慣,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 自古以來,人們不光紀念自已的祖先,對歷史上為人民建功立業、做過好事的人物,人民都會紀念他。建國後,機關、團體、學校組織幹部、職工、學生、祭掃革命烈士墓,緬懷先烈,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因多數祖墓葬於山地,遠離家鄉,且清明時節外到處春草青,故上墳掃墓,實際上也是民間、特別是青少年喜歡參與的一次「踏青」的活動。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俗稱「五月節」。民間舊俗多備辦粽球、粽(米果)及牲品祭祖。粽諧音「壯」,意謂吃粽,可望身體強壯。臨江河或大池塘的村寨,向有在當天及後幾天內舉行賽龍舟活動的習慣。 參加競賽的龍舟有代表一村、某一社團的,也有代表生肖年齡層的(俗稱「爬生肖」,一隻龍舟代表一個生肖;代表生肖的龍舟可多可少,最多的有12隻,代表12生肖)。一般於節前,各代表隊的龍舟,便開鑼練漿。競賽當天,競賽場圍觀者人山人海,河中岸上,氣氛熱烈。鑼鼓聲、吆喝聲、鞭炮聲、吶喊聲,此起彼伏,連成一片,甚是熱鬧,令人嚮往。明大理寺卿、邑人周肖鎬描寫玉峽賽龍舟時詩雲:「霏霏炎雨落晴空,峽底洪濤掛玉虹。鱗甲滿江看競渡,奪標眼底定誰雄。」便是賽龍舟的生動寫照。 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俗稱「七月半」。民間舊俗用糯米粉做的錢仔米果或大米粉做的谷穗(米果)及牲品祭祖拜神。 民間農歷七月,盛行「施孤」(又稱普渡)民俗活動,謂「七月初一開孤門,七月三十關孤門」。所施孤,向孤苦無依的鬼魂施捨也。民間「七月半」除祭拜祖先外,還需施孤。施孤舊俗活動高峰主要是一些鄉、社主持舉行的「施孤正日」(多為自行選日,有的選在中元節),禮儀隆重,即所謂「盂蘭勝會」,期間高搭彩台,聘僧人或道士清醮誦經,普渡孤魂,並祭祀豐盛的祭品。 施孤的彩台俗稱孤棚,凡在此拜祭的祭品,祭後概散發給窮者或讓人搶奪,此活動俗稱「搶孤」。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自古奇數屬陽偶數屬陰,且月與日均屬陽,故把九月初九稱為重陽。舊志載:「士夫登高,間作賽菊宴,兒童多作紙鳶」。 敬老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1990年廣東省定重陽節為老人節,城鄉各地始有一些集體的敬老活動。每年此日,有關單位、團體常舉行敬老或組織老年人登山、旅遊等文體活動。現時,老年人重陽節相邀爬山登高,已成風氣。 冬節:是日為節氣「冬至」,一般在陽歷12月22日,也稱圓滿節,民間有的也稱「過小年」。 民間舊俗這一天,人們必用糯米粉滲水加紅色素搓條切粒,稱「搓紅丸」,然後加姜薯片(或蘇木薯片)煮成甜丸湯,稱冬節圓(丸)。當天一早,人們就以甜丸湯祭拜神明,並加備牲(米果)品、水果、水酒這類祭拜祖先,然後人人都吃冬節圓,俗謂吃過後算添1歲,故有「過小年」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