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重陽節是什麼節日啊 重陽節是怎樣節日
1、重陽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季秋豐收祭祀演變而來。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
2、重陽節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② 重陽節是什麼節日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其日期在九月九,又叫重九節、曬秋節、踏秋。和除夕、清明節、中元節合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重陽節來源
源自《易經》中九之陽數相重
在中國人的觀念里,雙九代表著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古人都十分看重這一天,並且都會在這一天舉辦隆重的宴會。在《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又為「極數」,指的是天之高為「九重」。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雙九,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曰之「重陽」。所以九月九日為重陽日。
豐收祭天
重陽節作為一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最早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在當時已有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古代祭祀火星儀式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祭祀的是家居的火神。雖然現今早已沒有祭火的習俗,但人們對於九月因陰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覺。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各朝代沿用至今。
重陽節習俗
賞菊
採菊的習俗最晚在東漢時期就已經有了,到了三國時期重陽節的文獻開始集中涌現。
魏文帝曹丕的《與鍾繇書》中寫道:「至於芳菊,紛然獨榮,非夫含乾坤之純和,體芬芳之淑氣,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將老,思食秋菊之落英,輔體延年,莫斯之貴。謹奉一束,以助彭祖之術。」還送給鍾繇一束表現情誼的菊花。
重陽節賞菊還有一定的傳統文化和寓意在其中。
(1)菊花花期正好是深秋時節,是全年中最佳的賞菊時期,並且古人常用「梅、蘭、竹、菊」來寓意聖人高尚的品德
(2)菊花象徵著正直,中國古代認為黃色是中華民族最高貴的顏色,認定黃色祭祀正色,所以菊花象徵著做人正直、不偏斜。此外菊花還有著吉祥、長壽的寓意。
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習俗大概是南北朝時期才出現的,南朝吳均《續齊諧記》中記載:「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以代矣。』」
在重陽節登高是具有很多寓意的。
(1)遠古時期,人們對山嶽很是崇拜,認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九月九日這天是「陽極必變」的,要登山拜神以求吉祥。
(2)重陽節登高還有辟邪氣之說,古人認為重九之時,清氣上升而濁氣下降,天地二氣相交,不正之氣彌漫大地,為避免接觸不正之氣,需要登高以避重九之邪氣。
插茱萸
《風土記》記載:「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頭上,避除惡氣而御初寒。
重陽節的時候天氣就已經比較涼了,古人認為在重陽節時,身上佩戴或者插上一些茱萸,具有辟邪,驅蟲、消毒等功效,茱萸,是中草葯的一種,有驅蟲,消毒的功效,佩戴茱萸更多的是應節和傳承傳統文化。
吃重陽糕
重陽糕,也叫花糕、菊糕、五色糕。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糕點。重陽糕講究的是要做成九層寶塔形狀,上面還做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意。在重陽節這天,以片糕搭在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
放紙鳶
《漳州府志》記載:「九月登高,童子作紙鳶放於野,方言謂之,放公叉」。古人認為重陽放紙鳶是「放吉祥」、「放福氣」,所以重陽節放的紙鳶飛得越高,寓意越好,在放紙鳶的過程中不能將紙鳶的絲線弄斷,人們認為絲線斷了,「吉祥」、「福氣」也會隨之飄向遠方。
曬秋
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中國南方地區還存在此現象,在重陽節這天,人們將農作物晾曬,寓意豐收。
③ 重陽節是什麼節日呢
重陽節是一個紀念先人及掃墓的節日。重陽節,亦稱登高節、重九節、九月九、茱萸節、菊花節等,是農歷的九月初九。重陽節的習俗有登高、賞菊、飲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陽糕等。現在我國將九月初九日定為敬老節。
重陽節的起源:
重陽節起源於上古時期,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秋收、祭祀活動,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
重陽節的習俗:
1、飲菊花酒:菊花酒漢代已見。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2、吃重陽糕: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3、登高: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④ 重陽節是個什麼節日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其日期在九月九,又叫重九節、曬秋節、踏秋。和除夕、清明節、中元節合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重陽節
重陽節來源
源自《易經》中九之陽數相重
在中國人的觀念里,雙九代表著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古人都十分看重這一天,並且都會在這一天舉辦隆重的宴會。在《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又為「極數」,指的是天之高為「九重」。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雙九,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曰之「重陽」。所以九月九日為重陽日。
豐收祭天
重陽節作為一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最早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在當時已有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重陽節
古代祭祀火星儀式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祭祀的是家居的火神。雖然現今早已沒有祭火的習俗,但人們對於九月因陰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覺。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各朝代沿用至今。
重陽節傳說
辟邪
東漢末年,瘟魔肆虐,所到之處,百姓就會病倒,因此百姓飽受蹂躪。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喪了命,於是他辭別父母,決定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於是在東方一座仙山上找到了一位法力無邊的仙人。仙人被恆景不辭勞苦、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動,決定收恆景為徒,並給恆景一把降妖寶劍,於是恆景廢寢忘食、日夜苦練,終究練出一身的非凡武藝。
在一年的九月九日前夕,仙長給了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瓶菊花酒,並授以避邪秘訣,讓恆景回鄉除魔。回到家鄉的恆景把鄉親們領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瘟魔到來後,臉色突變,瑟瑟發抖,不敢前行。於是恆景趁機將瘟魔刺死,瘟疫消失了,於是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風俗便年復一年的流傳了下來。
求壽
漢高祖劉邦的愛妾戚夫人被呂後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賈佩蘭也被逐出皇宮,並嫁給了扶風人段儒。說她曾在皇宮時,每月九月九日配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辟邪延壽。
關於重陽節的習俗,大概是因為重陽節不似元宵的熱鬧,也不似中秋節的團圓之意,到今天已經少有人關注了。但重陽節的習俗我們不應該忘記。
重陽節習俗
賞菊
採菊的習俗最晚在東漢時期就已經有了,到了三國時期重陽節的文獻開始集中涌現。
魏文帝曹丕的《與鍾繇書》中寫道:「至於芳菊,紛然獨榮,非夫含乾坤之純和,體芬芳之淑氣,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將老,思食秋菊之落英,輔體延年,莫斯之貴。謹奉一束,以助彭祖之術。」還送給鍾繇一束表現情誼的菊花。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重陽節
重陽節賞菊還有一定的傳統文化和寓意在其中。
(1)菊花花期正好是深秋時節,是全年中最佳的賞菊時期,並且古人常用「梅、蘭、竹、菊」來寓意聖人高尚的品德。
(2)菊花象徵著正直,中國古代認為黃色是中華民族最高貴的顏色,認定黃色祭祀正色,所以菊花象徵著做人正直、不偏斜。此外菊花還有著吉祥、長壽的寓意。
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習俗大概是南北朝時期才出現的,南朝吳均《續齊諧記》中記載:「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以代矣。』」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重陽節
在重陽節登高是具有很多寓意的。
(1)遠古時期,人們對山嶽很是崇拜,認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九月九日這天是「陽極必變」的,要登山拜神以求吉祥。
(2)重陽節登高還有辟邪氣之說,古人認為重九之時,清氣上升而濁氣下降,天地二氣相交,不正之氣彌漫大地,為避免接觸不正之氣,需要登高以避重九之邪氣。
插茱萸
《風土記》記載:「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頭上,避除惡氣而御初寒。」
重陽節的時候天氣就已經比較涼了,古人認為在重陽節時,身上佩戴或者插上一些茱萸,具有辟邪,驅蟲、消毒等功效,茱萸,是中草葯的一種,有驅蟲,消毒的功效,佩戴茱萸更多的是應節和傳承傳統文化。
吃重陽糕
重陽糕,也叫花糕、菊糕、五色糕。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糕點。重陽糕講究的是要做成九層寶塔形狀,上面還做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意。在重陽節這天,以片糕搭在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重陽節
放紙鳶
《漳州府志》記載:「九月登高,童子作紙鳶放於野,方言謂之,放公叉」。古人認為重陽放紙鳶是「放吉祥」、「放福氣」,所以重陽節放的紙鳶飛得越高,寓意越好,在放紙鳶的過程中不能將紙鳶的絲線弄斷,人們認為絲線斷了,「吉祥」、「福氣」也會隨之飄向遠方。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重陽節
曬秋
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中國南方地區還存在此現象,在重陽節這天,人們將農作物晾曬,寓意豐收。
重陽節,是我們不能忘卻和丟棄的傳統節日。
⑤ 重陽節是做什麼的
重陽節的意義是敬祖、敬老、感恩。重陽節是指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就已出現。據文獻記載,當時民間就有登高、飲菊花酒的風俗。我國人民對重陽佳節歷來有著特殊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佳作。如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重陽節主要節俗活動是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每到重陽節正是登高遠眺,舒暢胸懷的好時光。重陽節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是家人團聚的佳節;也是一個紀念祖先的家人。不僅如此,在我眼中的重陽節還代表著人們各種各樣的豐富情感。
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後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
唐朝時,重陽節才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宋代,重陽節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曾記載了北宋時重陽節的盛況。《武林舊事》也記載南宋宮廷「於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遊樂一番。
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時就開始一起吃花糕慶祝。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以暢秋志。
清代,明代的風俗依舊盛行。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1989年,中國政府將農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曹丕《九日與鍾繇書》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傳說重陽節吃重陽糕可消災除病,佩茱萸登高,可避邪惡。《齊人月令》重陽之是日,以糕酒登高眺遠,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遠。」唐代王維《九月九憶山東兄弟》獨為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晉代陶淵明詩菊花如我心,九月九開,客人知我意,重陽一同來。」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京師謂重陽九月九日。每屆九月九日,則都人士提壺攜磕,出郭登高……賦詩飲酒,烤肉分糕,淘一時之快事也。」
重陽節來源
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這一天,正值仲秋季節,天高氣爽,是登高遠眺,舒暢胸懷的好時光。中國歷代許多文人雅士,每當此時,登上高處,一面飲菊花酒,一面吟詩取樂,留下無數詩篇。九月,嚴寒的冬關即將降臨,人們開始添置冬裝,他們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時燒紙衣,讓先人在陰間過冬。這一來,重陽節便演變為掃墓及為先人焚化冬衣的節日。
重陽節慶祝方式
重陽節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是家人團聚的佳節;也是一個紀念祖先的家人。在新加坡,仍有一部分會館保留重陽節祭祖的習俗,叫做「秋祭」。其他人士可以在這一天選擇較有傳統意義的慶祝方式,比如一家人或與友好相約到戶外活動,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風光,又能聯絡親友之間的感情。農歷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數,雙陽相重,故名重陽節。
重陽節作為一個以娛樂為主的節日,主要節俗活動是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其中最突出的節俗活動是登高,登高之俗始於西漢,劉歆《西京雜記》雲:「三月上已,九月重陽,士女游戲,就此祓楔登高」作者將重九與重三相對,並指出了登高驅邪免禍的用意。唐代詩人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中也作了描述: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又稱「重九節」「茱萸節」。今天的重陽節,將傳統習俗與現代文明巧妙結合,已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我國在19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每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民間有許多慶祝重陽節的活動,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在民間,茱萸為「避邪翁」,菊花為「延壽客」,兩者結合,給重陽習俗以吉慶之兆。重陽也叫重九,因為《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古人認為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
⑥ 重陽節是什麼節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內風俗,所容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
重陽節與除、清、孟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⑦ 重陽節是什麼節日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節日,與除夕、清明、中元三節統稱中國傳統祭祖的四大節日。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
拓展資料: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此外還有茱萸節、菊花節等說法。人們在慶祝重陽節時一般會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重陽糕。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而形成的漢族傳統節日。九月初九正值仲秋時節,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⑧ 重陽節是什麼節日
重陽節是什麼節日
重陽節是什麼節日,重陽節是自古流傳來的一個傳統節日,我們在這一天一般都會開展許多風俗活動,在近年來,我國又將重陽節定為了老人節,下面我就來帶大家看看重陽節是什麼節日。
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遍插茱萸,以表達對親人的思念。同時,重陽節也是尊老節、愛老節,晚輩向老一輩表達敬愛、關懷之情,也是我國的老人節。
首先,重陽節是夕陽紅的象徵。重陽時節,秋高氣爽,五穀飄香,是收獲的季節,是成熟的季節。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象徵年節成熟,象徵夕陽紅。清代大詩人袁枚(1716—1797)在一首自勵養生詩中寫道:放棹西湖發浩歌,詩情畫意兩如何。莫愁秋老山容淡,山到秋深紅更多。
其次,「九九」與「久久」同音,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九九重陽是雙九重疊、日月並陽,人們認為這個日子很特殊,是一個特別值得慶賀的日子,應該特別對待。用它來象徵年高德劭、年德並應的老年人最為貼切恰當。菊花是秋天的寵兒,是重陽節的寵兒,相傳菊花也是長壽的象徵。宋代給它起了一個別致的雅號「延壽客」。
重陽時節,百花日漸凋零,而菊花卻獨立寒秋,神韻高雅,嫵媚動人。用秋菊象徵老人,從形象到氣質都很恰當。老年人成熟、恬淡、寬容,為人民建功立業,有過貢獻,德高望重,猶如九九重陽,秋菊點翠——因此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也是順理成章。
重陽節發展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
重陽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
漢代
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後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三國時代
「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
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
唐朝
重陽節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宋代
重陽節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中曾記載了當時北宋重陽的盛況。《武林舊事》也記載有南宋宮廷「於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遊樂一番。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時就開始吃花糕。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
明代
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慶祝,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
20世紀80年代
中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中國在19 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2012年12月28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中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死去的先人。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中國普遍採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節日。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
西漢時候人們就開始在此時設宴求壽。19 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這可以說是重陽節在新時代中國的新表現形式,將重陽節的意義,從先人轉向了今人,從歷史轉到了當下。
對於重陽節的意義,將中華敬老傳統加以深化和外延,發見的正是作為中華傳統根本之一的孝道。你的父母或長輩也許還沒成為老人、不需要敬老,但孝道卻仍然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