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十月初七是中國傳統什麼節日
節日名稱 節日時間
春節 正月初一
元宵節 正月十五
上巳節 三月初三
寒食節 清明節前一天
清明節 4月5日前後
端午節 五月初五
七夕節 七月初七
中元節 七月十五
中秋節 八月十五
重陽節 九月初九
寒衣節 十月初一
下元節 十月十五
臘八節 臘月初八
冬至節 12月22日前後
祭灶節 臘月廿三或廿四
除夕 臘月廿九或三十
『貳』 重陽節習俗
1、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古人在重陽節前後幾天製作的松糕稱作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
2、飲菊酒
早在屈原筆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五曾在重陽贈菊給鍾蹈,祝他長壽。
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採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採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3、吃糍粑
吃糍耙,是我國西南地區重陽佳節的又一食俗。食用時,把芝麻炒熟,搗成細末,把糍耙團搓成條,揪成小塊,拌上芝麻、白糖等。其味香甜適口,稱為「軟糍耙」(溫食最佳)。
硬糍耙又稱「油糍耙」,做法是糯米蒸熟後不搗爛,放在案上搓成團,擀開後放些食鹽和花椒粉做成「餡芯」,再卷條切片,再入油鍋中炸制,成色金黃美觀,咸麻香脆,回味無窮。
4、吃蟹
在我國的一些地方重陽節有吃蟹的習俗。中秋剛過,北方的蟹正是肥碩之時。俗話說:「九月團臍十月尖,持螯飲酒菊花天。」重陽時節捕捉的蟹最為上品,長得十分矯健,脂滿膏肥,名揚天下。
5、蒸米果: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
『叄』 重陽節是鬼節嗎
重陽節不是鬼節。「鬼節」是對祭祖節的民間稱法,准確地說應該叫做「祭祖節」。
在我國歷史上,重陽節有著豐富的過節習俗,因此,也就有了不同的叫法,比如叫菊花節、登高節、茱萸節、女兒節、老人節等。
寒衣節是指農歷十月初一,又叫十月朝、十月朔、祭祖節、燒衣節。民間有「十月一,送寒衣」的說法。這一天,人們要為祖宗送寒衣,寄託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
古代傳統節日都有各自定位,即使有想通相似之處,但也不會完全相同的。比如同為祭祖節,也是各有側重。
『肆』 重陽節是什麼節日都做什麼
重陽節是指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據現存史料及考證,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古時季秋有豐收祭天、祭祀大火星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有載,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重陽節起始於上古,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在重陽節人們要干什麼
在重陽節人們要干什麼
登高遠眺
重陽節,也叫做登高節。由此可見登高遠眺活動是重陽節必須進行的活動,也就是說在這一天裡面你登高山眺望遠景了,那才算是過了重陽節。這點住在城市裡面的人們應該利用這個時機好好外出登山,一來鍛煉身體,以景養情,二來過一個真正意義的重陽節。
佩茱萸
茱萸微毒,有除蟲作用。重陽節佩茱萸和端午節佩菖蒲的作用相似,都是在於除蟲防蛀。重陽節後被稱為:十月小陽春,小陽春的意思是說重陽節後天氣有一陣回暖;重陽節前降雨多、天氣潮秋熱也尚未退盡,衣物容易霉變,配茱萸可以防蟲。
賞菊
農歷九月是菊花盛放的季節,所以,農歷九月又稱菊月。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菊花寓意著長壽,與重陽節的尊老內涵不謀而合,而且重陽節歷來有賞菊的習俗,每年的重陽節各大省會城市均有大小菊花展,三國魏晉時期,重陽節還有聚會、飲酒、賞菊賦詩的習俗。
『伍』 重陽節究竟是不是鬼節呢
據史料記載,民間在重陽節不但有登高習俗,還有祭墓習俗,因此很多人都在傳重陽節是鬼節,這是真的嗎?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關於重陽節的相關知識介紹,希望對你有幫助。
重陽節雖然有祭祖的習俗,但不是鬼節。中國四大鬼節包括清明節、三月三、七月十四/十五(根據各地風俗,有的地方認為七月十四是鬼節,有的地方則認為七月十五是鬼節)、十月初一。
《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後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重陽節祭祖的習俗,叫做“秋祭”。重陽這一天是敬老的日子,也是中國部分人的祭祖大事,也就是廣東人所說的“拜太公山”。這一天對於家族的人來講是一年最重要的日子,所有家族成員都要回來“拜太公山”,特別是男丁。
《福建省志·民俗志》記載,仙游舊時習俗,重陽節祭祖墳的開支來自“介田”。“介田”指兄弟分家獨立時分剩餘的田產。“介田”輪流種,祭祖之後若還有盈餘,再按丁平分。
香港,每逢重陽當天,政府有關部門及公共交通機構便會實施一系列相應措施,以方便及管理上山掃墓人士。這些掃墓人士大多以一個或數個家庭為單位,帶同少量祭品和香燭來拜祭先人。
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在中國漫長的五千年歷史中,祭祖的重要性僅次於祭天。《史記。禮書》中說,“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意思是祭祀天地,是報答天地覆載之德,而祭祀祖先,則是在盡孝道,感謝賜予生命之恩。祭祀這個社會習俗,具有深刻的文化意義。
祭祖的孝道文化。中國人不像西方人,相信天地萬物和人類是由某種神靈創造的,只是實實在在的相信“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而人來源於物,物來源於天地。由於自然界給了我們衣食,祖先給了我們生命,所以要報本答恩,報答的方式便是敬天祭祖。祭祀祖先是為了發揚孝道,“家祭勿忘告乃翁”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禮記。坊記》說:“修宗廟、敬祀事,教民追孝也。“
生命來源於父母,祖上,以及自然,這是一種非常朴實的自然觀和社會歷史觀,把社會歸結為家庭,把家庭歸結為自然,基本上合乎人類演化和早期社會發展的歷史。以父子關系為軸心的家族關系是古代社會的基礎,中世紀宗法等級社會各種關系都可以看作是家庭關系的延伸和擴大。祭祖是家族社會的宗教,也是它的哲學,是它的最高信仰,在很長時期內極大地影響著中國社會的民俗和精髓。
祭祖的教化文化。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祭祖的內涵逐漸演變為紀念祖先的崇高人格和豐功偉績,成為聖賢崇拜的文化價值理想。荀子曰:“下以教誨子弟,上以事祖考。” 《慈恩天下》認為,當你在虔誠祭祀祖先時,通過對祖先高貴品德的贊頌,則會潛移默化的恪守倫理道德;通過對先祖的人格與能力的贊揚,告訴自己以及子孫後代要見賢思齊;通過對先祖拼搏奮斗的精神的弘揚,懂得稼牆之艱難,從而笑對坎坷,面對人生更加堅強、努力和從容。通過對先祖賜予生命的感激之情,領悟生命的珍貴,從而更加懂得感恩與珍惜生活中的一切。
『陸』 10月7號是什麼節日
2022年10月7日無特殊意義節日。
2022年10月7日日子好不好
10月7日是吉日,是好日子
10月7日值神是明堂,所以10月7日是黃道吉日,在黃歷上是個好日子。
『柒』 農歷十月初七是什麼節日
農歷十月初七隻是一個普通的日子;並不是什麼節日;
各民族和地區都有自己的節日。一些節日源於傳統習俗,如中國的春節、中秋節、清明節、重陽節等。有的節日源於宗教,比如基督教國家的聖誕節。有的節日源於對某人或某件事件的紀念,比如中國的端午節、國慶節、青年節等等。
另有國際組織提倡的運動指定的日子,如勞動節、婦女節、母親節。隨著時間推移,節日的內涵和慶祝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而現時節日經常與假日相混淆,事實上大多數節日都沒有法定假期,如中國部分傳統節日仍沒有假期,如重陽節。
(7)十月七號重陽節擴展閱讀:
中國主要節日如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端午、七夕、重陽等都已基本定型。一方面,一些歷史人物如屈原、介子推等成為某些節日的紀念人物,取代了原始崇拜和信仰,增強了節俗的人情味和真實感;另一方面,在節俗自身的發展中,一些風俗上升為禮俗,一些禮俗變為風俗,風俗和禮俗融為一體,被人們約定俗成地接受並沿襲下來。
形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是:首先,漢代大一統局面的出現,促進了各地區風俗的融合,先秦時期的荊楚文化圈、巴蜀文化圈、吳越文化圈、齊魯文化圈、秦文化圈等,到漢代逐漸融為一體形成漢文化,強有力的國家政權對節日風俗的統一起了重要促進作用。其次,漢代節日定型與當時科學的發展有密切關系;
猶其是「太初歷」確立了以建寅月為歲首,打破了先秦時代的原始崇拜信仰,為節日風俗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機。此外,漢代儒家獨尊地位確立以後,儒家倫理道德觀念對節日風俗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今天,許多節日禮俗大多可以在漢代找到它的源頭。四大鬼節是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重陽節。
『捌』 重陽節是鬼節嗎
重陽節不是鬼節,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是我國傳統的敬老節日。
重陽節: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日。「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鬼節:顧名思義,與鬼有關的節日、祭祀鬼的節日。鬼是在人類蒙昧時期,對生命的一種延伸。東西方文化對於生命延伸的概念略有不同,但人死為鬼一直是鬼文化的主流。我國一些地方將三月三、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四個節日,合稱為「四大鬼節」。傳說這一天鬼魂出沒,夜晚,家家戶戶在自家每間房屋裡鳴放鞭炮,來嚇走鬼、驅鬼。
『玖』 10月7日是什麼節氣
陽歷十月七日、陰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也是秋收季節,也俗稱踏秋,回在這個季節出答去旅遊是好時期,重陽節本身就是孝順老人的節日,在這個節日全家為老人擺桌酒席,那老人們非常高興和快樂,所以說,重陽節在里不管什麼節日都要抽時間看看父母,這是做兒女必須做到的事情,重陽節更是我們孝順父母的好日子!
『拾』 重陽節為何稱鬼節
重陽節雖然有祭祖的習俗,但不是鬼節。中國四大鬼節包括清明節、三月三、七月十四/十五(根據各地風俗,有的地方認為七月十四是鬼節,有的地方則認為七月十五是鬼節)、十月初一。
簡介:
重陽節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是農歷的節日。
《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