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作為兒子怎麼孝順父親
很多人認為現在的年輕人早就不像以前那麼重視父母了,孝順也不是傳統的概念了。那麼在現代社會, 在中國的傳統家庭中,男人多半不和自己的兒子做過多的交流,尤其是在三妻四妾的社會,男人只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去問問自己孩子的功課。成人成家後就更少過問了。而男人們作為兒子也同樣更少去用更多的精力去關注父親。其實你的父親需要你這樣孝順:偶爾陪他們下下棋 如果一個老父親喜歡下棋或喝酒 ,亦或是討論討論經濟之事,不妨融入他們,也發展自己和父親相關的愛好,你馬上就會發現他們就像一個那方面的專家,能說會道侃侃而談。這樣能幫助他們快樂,做兒子的這樣的孝順做起來簡單易行,而且可操作性強哦!跟他們說說你的麻煩 你事業上阻礙,你的心得,你的成長和你的困惑,他們都是過來人,你的父親往往會幫你看開很多事,而做父親的也願意幫你解答這些問題,這些會讓父親更親近兒子,也讓他們操點他們能操的心。這也是一種孝順,不要拒絕和自己的父親談論困擾,讓他們操些能操的心,他們會更放心。 照顧好你的母親和妻子 不論家裡的父親是否健在,他們都有一個心思,就是要你照顧自己的母親,這是男人的一種對家庭的保護欲。而作為兒子一旦有了自己的妻兒,做父親的自然就會讓兒子照顧好母親和妻兒。這也是一種孝順。 兒子孝順父親的途徑其實要根據自己父親的特點和需要去指定,如果你的父親拮據,那麼不妨給他們生活幫助,如果你的父親健壯且樂觀,不妨多跟他聊聊。這孝順往往是因人而異的。
Ⅱ 女孩陪躺在病床上的父親看夕陽,這是一種怎樣的孝順
這名女孩對於父親的孝順是一種陪伴的孝順,她不會覺得不耐煩,而是靜靜地陪伴,相信父女倆心裡一定是暖暖的。
Ⅲ 向父母不斷「索取」,也是一種孝順
我跟我媽,不像一些城裡長大的母女那麼親密,比如她們會經常相互撒嬌賣萌,微信PK表情包之類,我們不會。
我跟我媽,我們倆就普通農村母女之間的關系。偶爾打電話或視頻通話,過節給她發紅包送點小禮。
畢業以後我就再沒問她拿過生活費了,像一朵獨立盛開的小黃花。
嚴格說來, 我心裡的孝順首先就是「不索取、不惹麻煩、自力更生」 。
後來才知道, 有時候索取也是一種愛 。
我結婚的時候,按我們當地風俗,嫁妝或多或少都行。不需要像某些高彩禮高嫁妝地區那樣豪華奢侈,我打算隨便買幾件物品意思一下就好。
但是買東西的時候,老媽卻執意問:「這個要不要?那個要不要?大紅的被子啊肯定要買質量極好的!還有日常的四件套也得備著...」
我不要她不開心,我要她反而開心。
為了不拂我媽心意,當時挑了店裡很貴的大紅色四件套。往常買什麼都嫌貴的她,付錢卻是格外眉開眼笑,像寵一個寶寶。
而後懷孕。雖然已經是奔三少婦,我媽仍然把我當做無知的小女孩,交待多吃什麼,不吃什麼,注意什麼。
她買了一箱土雞蛋寄給千里之外的我,疫情期間那郵費都快趕上蛋的錢了。可每次電話得知我經常都有吃她買的土雞蛋,也是一副滿意又滿足的樣子。
有時候突然想吃小時候老媽做的肉丸湯或者粉蒸肉,就會連環call問她怎麼做。電話那邊總是一絲「你真笨這都不知道」的竊笑,更多的卻是很開心我能問她這些小問題。
孕期每次電話都必問我:「最近有沒有很想吃的,我給你買來寄過去?」
最初我的回答都是,什麼都買得到,不用不用。
後來我才發現了 「標准答案」——提一樣需求,向她索取 。
我說:「我想吃你那邊的一家鹵牛肉,你有空寄點給我,這邊真買不到。」
這時候老媽就會很上心也很開心:「好好好,疫情好點就給你寄,真空包裝的,放心。」
原來,我們雖然年紀不小,但在他們身上仍有所求,這樣的「索取」真的能換來他們的開心。
孕期,和婆婆討論育兒經驗的時候經常會爭論起來。
本來我倆都是好脾氣,但對寶寶的養育方式上存在很大差異。
其實產生差異的緣由很簡單:我是看現在的書和App,她是按幾十年的老經驗,有些方法早就更新換代了,她確實不知道。
有一次我們又有不同意見時,我有點生氣說:「算了算了,我會找個月嫂,到時候都聽專業人士的,她說什麼就是什麼。」
她似乎更為生氣:「你居然不信家裡人卻信外人!」
這件事暫時擱置。而後我在思考:我婆婆一直是個好脾氣的人,我們相處數年都沒有矛盾,為什麼針對小寶寶的事情上就那麼大差異呢?
翻看很多孕媽寶媽的分享,都說「 婆媳問題是從生娃開始的 」。
試著分析一下。
婆婆做飯時候,會在意家人這一餐吃得多不多;打掃衛生的時候,總喜歡提一句「今天的地真有點臟」;我問她什麼東西怎麼做的時候,她總是很開心來分享;要是問她要一點土特產,更加高興了...
所以,她只是想讓自己在家裡的存在感再強一些。
很多婆婆,為什麼一定想要把自己的育兒理念傳達並執行?因為她經歷了很多年辛苦,覺得那是寶貴且獨有的經驗,是加強自身存在感的特質,甚至應該值得讓全家人佩服、誇贊。
如果我用自己的新知識否定婆婆的所有老經驗,無疑,是對她的不認可,不需要。
就跟我媽一樣, 他們年齡越來越大,離社會最流行的東西越來越遠,就越希望有人可以依賴自己,需要自己,認可自己。
畢竟,我婆婆雖不識字,玩微信和抖音是那麼認真。她也想做個潮人。
我有一個七十多歲的奶奶,每年都給她的子女和孫子女們做臘肉香腸,說起來這些東西她已經做了一輩子了。
但今年的香腸有點失誤,肉沒有壓緊,煮出來切的時候容易鬆散。
加上疫情原因,寄給小姑的香腸路上耽誤太久,發霉壞掉了。
當奶奶知道小姑香腸吃不了,以及我們其他人吃的香腸會散開,居然失眠睡不好。
她大概覺得,自己唯一能做的東西,已經不被子女喜歡了?
其實這些東西,外面也是可以買到的;就算超市買不好,還有萬能的淘寶,四川地道口味的也不少。
但是我們都喜歡接收她寄來的。
這樣, 從臘月買肉開始,她就有了期待;到寄出去的那一刻,她就有了快樂;如果子女說一句「還是你做的好吃」,她一定會更幸福些。
七十多歲的老人,本來可以不用做這些的。可是,這種小的索取,我相信也是孝順的一種。
圖源網路
孕期我給自己買東西,便宜的就好,能用就好;但是給寶寶買東西總是相信一件事:貴的才會好。
難怪人家說,寶媽的錢最好賺,倒不是智商不在線,我看純粹是被愛糊住了腦子。
一想到小寶寶什麼都不會,最需要媽媽的關心,媽媽們心都軟了吧。
確實,許多媽媽都喜歡寶寶的小嬰兒時期,他們對媽媽有強烈的依賴感和信任感。所謂人母,大抵是願意付出一切的。
可是,寶寶總會長大,獨立,離開。他們源於我們的身體,流淌我們的血液,最後成長為完全獨立的個體。
他們越來越走在社會前列,知道的越來越比長輩多,越來越不需要長輩的「指手畫腳」。
此時,全世界都在教每一對父母如何 「體面地退出」子女的生活 。這是對的,也是殘忍的。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是今生的漸行漸遠。
而正是因為如此,子女表現出的依賴感和適度索取,才是年邁的父母們最期待的。
適度的「索取」,讓長輩不會覺得自己沒有了價值,不會覺得自己沒有了存在的作用和意義。
畢竟,若父母在100歲的時候記得你10歲喜歡吃的糖,還是會給你留在兜兜里,然後疼愛地送給80歲的你。
所以,能撒嬌的時候撒嬌,能索取的時候適度索取吧。付出是孝順,索取亦然。
你好,我是圓寶媽,90後新手媽媽。來來來,一起聊聊夫妻感情、婆媳感情、孩子成長問題、育兒知識吧~
Ⅳ 你認為「網路孝順」是真的孝順嗎
我想在網上發說說,朋友圈祝福母親節的,只是為了在朋友面前的一份來自於內心的渴望,因為人在內心深處都是傾向於好聽的話。當朋友圈的評論誇 ta是一個孝順的子女,其內心的自我安慰也就已經達到了。真正的孝順從來都不需要表現,因為在日常生活相處的細節足以說明。
Ⅳ 有個健康的身體也是一種孝順
身體受傷了,爸爸媽媽會很擔心。但是德行有虧,就會使父母臉上無光。古人說身體發膚,受之於父母。所以現在來說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健康,也是對父母的一種孝順,免得父母對你擔心。
而說起來德行這個事情,從教這十幾年,見到了真的絕大部分都是好孩子。但也真有那麼兩三個,手腳不幹凈。現在的科技那麼發達,哪兒哪兒都有監控。看那孩子拿別人東西的那種神態自若,身手敏捷的勁一看就是老手。這是什麼樣的家長才會疏於管教?讓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這走上社會怎麼得了?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家人愛你,所以你愛家人。但是如果你的親人不愛你,而做到毫無怨言的去付出,這就不是容易做到的。
蘆衣順母講的周閔損的繼母,給他在冬天用蘆花做的厚厚的棉襖。他冷得直打哆嗦後媽卻說這孩子偷懶兒,不想幹活兒。他父親於是很生氣,拿鞭子抽他。結果鞭子抽破了衣服,裡面飛出了蘆花。父親要休掉繼母,他跪到地上,懇求父親。說後母在我一個人挨餓受凍,但如果後母不在,您和後母所生的孩子,我的兩個弟弟加上我就會變成三個人挨餓受凍。繼母聽了之後非常悔恨,後來待他如同親生。
孔子曾經教訓曾子說,小仗受大仗走。父母在氣頭上。打的輕了就受著打的重了,就跑開!不要一味的愚孝。
每個人都會犯錯,父母也不是絕對的正確。所以他們有了錯誤之後,要和顏悅色的給他們講。如果他們不接受,就找個合適的機會再次勸解,哪怕是痛哭流涕去勸。哪怕是被父母責打,也不要心有怨恨。
Ⅵ 返鄉人員指從外地返回農村地區人員,特殊時期不返鄉是不是也屬於一種孝順
現在雖然國家正在努力控制新冠病毒的傳播,但是新冠病毒還是以一種緩慢的趨勢在傳播,那麼為了遏制住新冠病毒的傳播,國家建議在外務工的人員不要返鄉,因為在返鄉過程中會接觸到很多不同地方的人,非常有可能從別人的身上感染上新冠肺炎,有很多在外務工的人員覺得春節一定要回家,這是一種孝順的表現,但是在這個特殊時期,不返鄉反而也是一種孝順的表現,因為如果你萬一將新冠病毒從外地帶回了你的家鄉,那麼首先被傳染的就是你的家人,其次可能會傳染給身邊的好友,將會變成一傳十十傳百的現象,如果發現的不及時,很有可能會害了整個縣城的人,所以特殊時期不返鄉不僅是一種孝順,還是對家鄉人員的一種負責。
如果身處的地方已經出現了新冠肺炎患者,那麼還是不要選擇回鄉,最好是有陪同著的朋友,可以一起在務工的地方過春節,這樣有一個人一起陪伴著,也會覺得沒有那麼孤單。如果對於今年不能回家陪父母非常愧疚的話,其實是有很多方式來彌補這種愧疚的,比如給父母打錢,再比如明年的時候多陪陪父母,畢竟來日方長,有什麼事情是時間彌補不了的呢,所以沒有必要操之過急,急於一時,現在這種特殊時期正是需要大家齊心協力渡過難關的時候,不要總是給國家添亂。
Ⅶ 少讓父母操心,也是一種孝
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長大後,我要孝順爸爸媽媽。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是骨感地讓我們一直履行不了自己的諾言。
殊不知,少讓父母操心,也是一種孝。
1.
同學說把我QQ告訴了她的小夥伴,於是人家加我QQ的時候我就通過了。
還沒有聊幾句,男的就很直接明了地告訴了我他家的情況,他的戀愛史,包括他的工作等等。然後我什麼都沒說就靜靜地聽著,他繼續告訴我他母親現在年紀大了,快七十歲了,父親又不在了,他現在就很想快點找個女孩子結婚,實現他母親想抱孫子的心願,還說,現在若是有那個女的願意嫁給他,他會非常感激她。
聽完他的話,我雖心裡非常感慨,卻還是當即回絕了他,因為這明顯就是為了結婚而結婚。於是我給他發了一條信息,大意就是祝他早日早到自己的那個良人。
雖然拒絕了他,但心裡卻在一方面感嘆:你終於捨得長大了,知道父母的不容易,焦急地想要在母親的有生之年滿足她的願望;另一邊卻在心裡罵他,嘿,你小子現在知道著急了,這么多年,你幹嘛去了?
不由得在心中感嘆: 少讓父母操心,也是一種孝順!
2.
昨天晚上有個長輩打電話給我,讓我趕緊幫忙聯系一下她女兒,她已經幾天聯系不上了她了,離得又遠,如果連我也聯系不上她的話,看看能不能第二天一早抽個空去她住的地方看看。
聽完電話我趕緊打電話過去,對方電話卻傳出暫無人接聽,好吧,也許對方正忙,我待會再打吧。過了幾分鍾,我再打過去,對方還是無人接聽,不甘心,開啟我的瘋狂撥打模式,一直撥一直撥,後來聽到對方電話傳來語音:您播叫的電話正忙。想著,也許正給她媽打電話吧。
我再打電話去找前輩確認,前輩說還沒有聯繫上,我心裡就納悶了,明明前天還跟她聊天來著,聊我滿臉痘痘的事兒,應該不至於出事兒呀。
可是轉念一梳理思緒,好像是不對勁兒喔。我昨天晚上就發微信給她了,讓她給她媽媽去個電話,她媽媽正找她(註:前輩是不會玩微信的),到現在也沒回我信息呢。
於是心下更是著急,趕緊又打電話聯系她的朋友,看看有沒有誰能聯繫上她的。電話一個個地打,時間越來越晚,我的心變得好焦灼,今晚要是聯系不上,我睡覺都會睡得心不安。
臨睡前,前輩打了個電話過來,說她女兒剛剛來過電話了,人暫時沒事。
為什麼說是暫時沒事呢?因為她女兒實在是膽兒肥,一個女孩子家家的,在自己還在做美容學徒的時候不夠錢花,硬著骨氣,說要從此獨立,不依靠家裡,不伸手向家裡要錢,於是,就辦起了信用卡。
現在工作還沒有穩定,人家銀行的人卻追上門來了。她已經幾個月時間沒有按時還貸了,欠下銀行一大筆錢。
如今若不是銀行的人打電話找上門來了,她家裡人都現在還蒙在鼓裡。
她的父親知曉此事後,當即就劈頭蓋臉地罵了她一頓,然後說要親自帶錢過去找她,幫她還了這筆錢。
她被罵了一頓,心裡既是委屈又執拗。一氣之下便誰的電話都不接,任何人的信息都不回。
於是便有了前面她媽媽四下尋女之事。其實我不並想勸她,因為她自己太過固執。
照如今的情形看,她自己肯定是解決不了,而她既已打定主意不想他人知曉此事,斷然不會找朋友幫忙。
其實她的父親要幫她又罵她,顯然都是因為愛她,正所謂, 愛之深責之切!
罵就罵嘛,自己做錯事挨下罵是應當的,如此以後才會長記性,吸取教訓。而且挨罵完之後,主動承認一下錯,這個麻煩也隨之解決了。
吃一塹長一智就是了,只需把此事當做青春成長遇到的曲折插曲一段。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切都將變淡。
何苦為了逞一己之能,賭氣不接受家人的幫助?
這樣耗下去又有什麼好處?是銀行的錢不用還?還是自己能立馬想到辦法?還是說利息會自己停止滾翻?
殊不知這樣下去,利滾利,自己要還的錢就更多。自己是想從此做個黑戶,打算此生不還這筆錢?
既然想要臉面,那就遲早得還,為什麼不速戰速決?
就當做是向父親借了筆錢嘛。與其這樣東躲西藏的耗時間,不如無債一身輕地踏實賺錢還給父親……
難道,這就是所謂的叛逆;這就是所謂的有性格?我竟不懂!
現在的她根本就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其實是一種不孝的行為。
3.
不得不再次感嘆,讓父母不擔心、不操心,真的是一種孝。
說到這兒,就想起我一朋友,他老說自己工作忙,常常都是早餐匆匆簡單搞定,午餐晚餐隨便應付,就這樣已是難得。
有時候忙到一天只吃一頓正餐,就那不規律的一餐,還多數都是在別人吃夜宵那個點吃的。
長期的飲食不規律,徹底累壞了身子,身體於是發出了警告,然後因為喉嚨發炎和腸胃毛病,嚴重到要住院。
那個時候他說道:他很想有個女朋友,那樣的話平時就有人關心冷暖,照顧日常。當然最好是能有個老婆,有一個家,然後像他這次這樣——生病的時候身邊就有人照顧了。
原來,男的在生病的時候,也有這么脆弱的一面,只是我們平常看不到這加了件堅強裝偽裝內里。
聽他說後雖然覺得心疼,但更多的是怒和氣。氣他不知道好好照顧自己。
等別人來關心,那其實是對自己的不負責,對自己的漠視。自己都不照顧好自己,怎麼可能照顧得好那個想要與你攜手的人?況且,讓自己愛的人、喜歡的人為自己擔驚受怕,這真的好?
於是給他「上課」,告訴他,自己要好好地照顧好自己,這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家庭負責。不管自己有家還是暫未成家,都要記得,不讓爸媽操心,擔心,就是孝。若自己有了家,那好好照顧自己便是自己作為一家之長的責任和義務。
什麼時候,我們才能不讓父母操心勞肺,真正做一個孝子孝女呢?
如此說來,我其實也是個大大的不孝女。年齡老大不小了,如今儼然已成了家裡的一大「包袱」……
Ⅷ 人到了中年,沒有錢,該怎麼孝順父母
首先,照顧好自己對於父母而言,孩子的健康是最重要的。錢固然重要,能夠有錢給父母買好吃的,穿的,用的,父母是會很開心。但是每個人都會有低谷時期,父母是最愛子女的人,不會因為一時的低谷期就會孩子失望。
暫時沒有錢這不可怕,重要的是一定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讓父母放心。孩子健康,父母安心,這樣他們才能夠活得舒心,才能夠健康長壽,這也是一種孝順。
如果身體不好,父母成天為孩子的身體而擔憂,或者一把年紀了還要每日三餐照顧孩子,這也不能稱為孝順啊!
可是當父母一開口,年輕人立馬就拒絕了:你又不會玩,去整那個做什麼。這個時候父母自然就不敢再多說什麼了,其實如果年輕人願意幫他們下載注冊好,父母看看新聞還是可以的。
Ⅸ 《這也是一種孝》作文600字 提示:以小見大
以小見大
這是一個陽光明媚、風和日麗的星期六。鳥兒在歡樂地歌唱,小溪在靜靜地流淌,心情也越發地舒暢。我想:今天早上玩游戲,下午收拾房間,晚上做作業。一想完這個計劃,我的心情歡呼雀躍,因為想到今天有事忙碌的、充實的。
轉眼間,就到了中午。我在收拾房間。我在抽屜邊緣無意間發現了一隻快燃完的蠟燭。「嗨!這么短的蠟燭還留著幹嘛啊!」我默默的說。然後我就不假思索的隨手把它給丟進了垃圾桶里了。
到了傍晚,吃完晚飯以後,媽媽千叮萬囑地對我說:「現在我要去上班,爸爸不在家。你可要好好地管住自己,作業要早點做玩哦!」我嫌她煩,門一下子就被我關上了。之後,我來到了書桌前,開始「戰斗」
做了一會兒,突然停電了,房間頓時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我害怕極了,心裡充滿了恐懼。我想:怎麼辦?現在爸爸媽媽都不在家,這么黑我該怎麼辦?問題是我的作業還沒有做玩呢?
我起身開始尋找手電筒,我拿著點蚊香的打火機把整個房間,都沒有它的身影。我無助地坐在床上,我非常地絕望,忽然,我想起了早上丟棄的那隻蠟燭。
我跌跌撞撞地把它摸到手,如獲珍寶似的點燃了它,它就像一朵紅色美麗的花,把濃重的夜幕撕開了一角。我就像一位小寶寶受到驚嚇時被媽媽撫摸時的心情。心頓時被安撫了下來,值後,我伴隨著這微弱而又萬丈光芒的光源,又投入了「戰斗」。
從這小小的事情就可以知道世界上再微不足道的東西都有它的偉大之處。譬如這根蠟燭,雖然只燃燒了一次,但卻挽救了精神上受煎熬的我。
(摘自查字典作文網)
今天,我從少年宮出來,發現不遠處一個中學生模樣的人從背包里拿出一瓶水,咕嚕咕嚕地喝了一通後便隨手扔到馬路旁的樹下,對幾米外的垃圾桶視而不見,之後便扭頭就走。
這件事雖小,但它表現了中學生以致廣大市民普遍有的壞習慣——亂扔垃圾。他們認為:南極上方的臭氧層空洞固然危險,但遠在天邊;全球變暖固然是個大危機,但每年也就上升那麼零點幾度,對生活不造成影響;環境污染固然對人類是個大考驗,但就扔那麼個塑料瓶,沒什麼要緊。這是多麼不正確的觀念啊!
大家一定都知道「日積月累」這個詞語吧?知識積少成多,久而久之人就變得學識淵博。那麼垃圾呢?也許,在科技極端發達的未來,地球就會成為一個巨大的垃圾桶,地球也就不再是茫茫宇宙中那顆璀璨的藍寶石;也許,那時人類能改變一切,但他們能讓地球脫胎換骨嗎?環境對我們來說是多麼重要!
我還聽到過這么一條新聞:一群來自韓國的遊客在寧波景區撿垃圾,他們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都撿。從這條新聞可以看出,中國人亂扔垃圾的實在太多。外國就比我們做得好多了:比如新加坡,亂扔垃圾一次就要罰幾千元呢?在德國,幾乎沒有人亂扔垃圾,他們還規規矩矩地分類投放。要是中國人去那裡,還得准備幾萬元作罰款呢!
我認為中國應該多開展「你丟我撿」這一類的活動,徹底改變中國人的形象。
(摘自散文吧網)
動力來自學生的一句話
在擁擠的街道上,我和阿姨走著走著,意外地遇見了曾是阿姨學生的小黃。
小黃仍是阿姨印象中的那副模樣,清瘦的個子,笨拙的身材,辮子扎得翹翹的,一雙眼睛總是滴滴溜溜地轉,但裡面透露出的內容絲毫看不出一點聰慧的成分。阿姨任小黃班主任的時候,並不怎麼重視她。小黃不僅長得難看,智商也比其他孩子要弱,勉強讀到了小學三年級上半學期,她的家人似乎覺得她不是讀書的料,就乾脆讓她回了家。聽說小黃不再來學校後,阿姨在心裡悄悄地舒了一口氣,哎,終於走了一個傷腦筋的包袱!
然而此時,在這熱鬧的街道上,小黃恰巧也穿梭著。她好像是和家人來鎮上買東西吧,兩手提得滿滿的。就在阿姨無意間瞥見了她正准備轉移視線的時候,小黃也正好看見了她曾經的班主任,她神情呆板的臉上馬上掠過一絲羞澀,同時泛起了一絲喜悅。然後,她像下意識地想起什麼,急急忙忙地將一隻手裡提著的菩提送到阿姨的面前,聲音嘹亮地說:「老師,我家裡的,你拿去。」
阿姨有點猝不及防,又有些不好意思,支支吾吾地婉拒。這時,旁邊緊跟著的一個婦人有點不相信地問小黃:「你認識她嗎?」「認識,她是我讀書時的班主任啊!」小黃又羞澀又自豪地認真回答。聽到小黃這番大大咧咧的話,阿姨的臉上突然發起熱來,她像在小黃面前顯得無地自容。因為小黃的這句「她是我讀書時的班主任啊」,令阿姨十分慚愧,她心裡明白,她當時雖然是小黃的班主任,可是她對小黃並沒有過一天的「好感」。這句竟從一個曾經讓她頭疼的學生嘴裡說出的充滿了真誠和自豪的話,於是成了時時刻刻鞭打阿姨心靈的鞭子。
從此,在阿姨眼裡,再也不分好學生與壞學生了,阿姨說,只要是她的學生,她都要認認真真地對待。誰會想到,公平對待學生的那股動力,竟然是來自學生的一句平常的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