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陽節來歷簡短介紹
來歷: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相傳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關於重陽習俗活動的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呂氏春秋·季秋紀》:「(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
可見當時已有在九月農作物秋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遠古時期,重陽節作為一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的宴會發展來的。拜神祭祖及求長壽、飲宴等,構成了重陽節的基本內容。
重陽節在歷史延續過程中,既融合了眾多民俗事項,也融合了眾多文化內涵,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中國傳統節日。
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采中草葯、擺敬老宴、吃重陽糕、制葯酒養生、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時節,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於是「重陽登高暢享清氣」便成了民俗事項。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的目的。重陽節其民俗活動甚多,文化內涵豐富。
2. 九九重陽節還叫什麼節日
九九重陽節還叫什麼節日
九九重陽節還叫什麼節日,農歷九月初九一到,就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但是不少人都是感到十分的好奇,為什麼它是叫做重陽節呢,我為大家整理好了九九重陽節還叫什麼節日。
重陽節,又叫 老年節、重九節、登高節、祭祖節、雙九節、曬秋節、敬老節、九九重陽 等。
「重陽」之名稱由來,得名於古籍《易經》中的「陽爻為九」。在《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
「九」為老陽,是陽極數,兩個陽極數重在一起,九九歸一,一元肇始,萬象更新。因此古人認為重陽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飲宴祈壽之俗。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謂「兩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謂之「重陽」。
重陽節的民俗活動
重陽節在歷史延續過程中,既融合了眾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眾多文化內涵,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采中草葯、遍插茱萸、擺敬老宴、吃重陽糕、制葯酒養生、飲菊花酒等活動。重陽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時節,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於是「重陽登高暢享清氣」便成了民俗事象。
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每到九九重陽這一日,各地都有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交流感情、鍛煉身體的活動。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重陽節其民俗活動甚多,文化內涵豐富。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近年又被稱為老人節。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
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只是近年來,人們對老人的推重,故此節日又被稱為老人節。
在《易經》裡面「六」是陰數,「九」是陽數,重陽節在農歷的九月初九,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古人覺得這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九九重陽節又叫什麼節
九九重陽節又叫:重九節、曬秋節、踏秋節、菊花節、茱萸節、老人節、登高節、敬老節、女兒節等多種說法。
目前官方認證的是老人節,從2013年開始,重陽節就成為了國家法定的老人節,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3. 重陽節敬老的風俗,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未來會延續下去嗎
重陽節敬老的風俗,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未來會延續下去嗎?中國政府在19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敬老節」。未來我認為會,因為孝道是中國傳統美德,常回家看望父母。現在兒女留在父母身邊工作的比較少,即使在同一個城市也基本上不在一起居住。所以,離家比較近的每個周末最好都回家看望父母,和他們嘮嘮家常,敘敘舊。離家遠的爭取一兩個月回家一趟。使老人不感到孤獨。 經常給父母打電話。隔三差五,給父母通通電話,讓父母放心你的事業與生活狀態。當然要報喜不報憂哦,免得父母為你擔憂。
4. 重陽節是什麼節日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中收錄,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 重陽節來歷和風俗傳統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
《呂氏春秋·季秋紀》中收錄,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盂蘭盆節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重陽節在歷史延續過程中,既融合了眾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眾多文化內涵,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采中草葯、遍插茱萸、擺敬老宴、吃重陽糕、制葯酒養生、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時節,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於是「重陽登高暢享清氣」便成了民俗事象。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每到九九重陽這一日,各地都有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交流感情、鍛煉身體的活動。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重陽節其民俗活動甚多,文化內涵豐富。
民間歌謠:
菊花黃,黃種強;菊花香,黃種康;九月九,飲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陽。九月九,是重陽;放紙鷂,線愛長。八月中秋哥送餅,九月重陽妹送鞋。
重陽節,又試話登高。究竟年年如是,雖則系如畫嘅秋山,游嚇亦好,做乜偏要嚮往重陽個日,至曉得風騷。你話敢樣就可以避災,亦何不大早。點解你單身前往、又試剩落個的妻孥。開講話一部通書,都唔睇得到老。
況系個的區區陳跡,重駛乜咁心操。既系你上日唔知,我亦唔怪得你去做。唉!慳嚇腳步,何苦去尋煩惱。不若靜坐思量,想嚇邊一樣可圖。
九月九,個個都去登高,你睇個班嫩仔,走得氣嘈嘈。放起個只紙鷂在高處舞,扶漢聲聲(響弓聲),喚起個的懦夫,總系企在個處風頭,須要努力正好。雖有聲威,可惜你未滿羽毛,怕只怕失足雲霄,個陣就遺恨萬古。
咪估個條包索,可以把天箍,既替得個佬流災流難,邊處唔流到。唉!難把身世顧,只望得天憐憫,俾你有點功勞。
6. 為了保護和延續重陽節的風俗,國家做了哪些努力
我們知道,為了保護和延續重陽節的風俗。國家在重陽節的時候制定了固定的休息日。讓大家來過節,這就是關於這種風俗已流傳下來一個最好的辦法。
7. 重陽節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形成於什麼時期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8. 重陽節如何延續到了今天
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日。「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1][2][3][4][5]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4][5][6][7][8]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9][10]201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11]
中文名
9. 重陽節是什麼意思
重陽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因“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重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重陽節源遠流長,所以其不同時期的含義也是不同的。古時主要為豐收祭天,後主要是祭祖,到今天以感恩敬老為主。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中收錄,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重陽節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古時南北各地風俗各異,先秦時期,各地習俗尚未融合流傳,重陽節習俗活動鮮見於文字記載。現存有關重陽節俗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呂氏春秋》之《季秋紀》,有載古人在九月豐收祭饗天帝、祭祖的活動。“重陽節”之名稱記載,始見於三國時代;至魏晉時,節日氣氛漸濃,出現了賞菊、飲酒習俗的文字記載,倍受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列為國家認定的節日。重陽節在歷史延續過程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隨著時代的發展,重陽節的文化內涵不斷延展豐富。
重陽習俗普及於漢代,另有說,在戰國時代,重陽在一些地方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王宮中進行的活動。在魏晉時,節日氣氛漸濃,倍受文人墨客吟詠。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唐朝時,重陽節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據記載,正式將農歷九月九日列為國家認定的節日是在唐德宗李適年間(780年-785年),將重陽節列為“三令節”之一。宋代,重陽節更為熱鬧。明清,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時就開始一起吃花糕慶祝,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以暢秋志;清代,風俗依舊盛行,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
發展至近代,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1989年,我國政府將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將傳統與現代和諧地結合起來,使這一傳統佳節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新式節日。2012年12月28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在傳承發展中,重陽節以富有生命意蘊的節慶活動世代流傳,設宴敬老、飲宴祈壽主題逐漸和中國傳統孝道倫理相融合,成為當今重陽節日活動重要主題之一。
重陽節在歷史延續過程中,既融合了眾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眾多文化內涵,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采中草葯、遍插茱萸、擺敬老宴、吃重陽糕、制葯酒養生、飲菊花酒等活動。重陽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時節,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於是“重陽登高暢享清氣”便成了民俗事象。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每到九九重陽這一日,各地都有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交流感情、鍛煉身體的活動。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重陽節其民俗活動甚多,文化內涵豐富。
10. 2021重陽節是幾月幾號
2021重陽節是幾月幾號
2021重陽節是幾月幾號,充陽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很多人都會在重陽節這天舉行一些祭祀活動,重陽節的歷史悠久,各地都有許多風俗習慣,下面我就帶大家看看2021重陽節是幾月幾號。
10月14號,農歷2021年九月初九。重陽節最開始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季秋豐收祭祀演變而來。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
重陽節起源
重陽節擁有久遠的歷史源頭,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而且它與很多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都息息相關,比如說歷法、祭祀文化及天象、上古原始信仰等等。要說到最早的文字記載,那便是《呂氏春秋》,這裡面明確指出人們會在九月舉行祭饗天帝、祭祖的活動。當然重陽節這個節日名稱的由來,最早是在三國時代,那個時候人們就已經開始過重陽節了,只不過不像現如今這樣隆重。一直到了鼎盛的唐朝,重陽節才被統治者正式確立為國家法定節日。
重陽節社交習俗
重陽節一般是親朋好友集體出遊的日子,也是人們相互交流,進行社交活動的日子。古時有在重陽節之時圍獵、騎射、迎女等習俗。
圍獵
古代重陽節運動型的活動除登高外,還有圍獵。這是與北地游牧民族關系密切的一種重陽習俗。南北朝時代,北地民族發展迅速,內地重陽節俗影響了他們,而他們也在重陽節俗中融進了圍獵的活動。這種習俗反過來又影響到內地,唐宋宮廷皇室多有此舉。遼、金兩個游牧民族建立起來的王朝自然少不了此俗。《遼史·禮志》雲:「九月重九日,天子率群臣部族射虎,少者為負,罰重九宴。射畢,擇高地卓帳,賜蕃漢臣僚飲菊花酒,又研茱萸酒灑門戶以儈禳。」
騎射
南北朝時,皇帝規定:每年的重陽,人們必須練習騎馬射箭,並把騎馬射箭作為一種武舉應考項目,只有步射和騎射都及格了,才能參加其他項目的考試。唐代,皇帝曾規定:重陽節時,五品以上的官員,可以齊集於玄武門練習騎射。
迎女
重陽節,現已定為我國的老人節,而歷史上它曾是女兒節。這和重陽節時的迎女習俗有關。迎女即接女兒回娘家,古代稱歸寧。
重陽節是指農歷的哪一天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中收錄,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重陽節這一天可以做什麼
重陽節在歷史延續過程中,既融合了眾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眾多文化內涵,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采中草葯、遍插茱萸、擺敬老宴、吃重陽糕、制葯酒養生、飲菊花酒等活動。重陽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時節,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於是「重陽登高暢享清氣」便成了民俗事象。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每到九九重陽這一日,各地都有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交流感情、鍛煉身體的活動。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重陽節其民俗活動甚多,文化內涵豐富。
據千佛山風景區網站獲悉,第三十九屆「九九」重陽山會將於2021年10月10日至10月17日舉辦,共8日。
濟南民間有重陽節登高的習俗,人們認為,在「九月九」重陽節這一天「遷居高處」,可為全家帶來平安吉祥。一年一度的千佛山山會,自古便是濟南重陽佳節民間活動的中心,已有700多年的'歷史,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千佛山風景區:參加山會的商戶需符合約定條件
按照省指揮部《全面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方案(第六版)》規定,原則上中高風險區及所在地級市的人員禁止參加,其他發生本土疫情省份的來魯參加人員須持48小時內核酸陰性證明或抵達後檢測陰性方可參加。存在以下情形的人員不得參加:確診病例、疑似病例、無症狀感染者和尚在隔離觀察期的密切接觸者;近14天有發熱、咳嗽等症狀未痊癒的,未排除傳染病及身體不適者。存在以下情形的人員,原則上不得參加,確需參加的人員應進行核酸檢測,檢測陰性的方可參會:14天內有國內發生本土疫情的地級市和有擴散風險的毗鄰地區旅居史和接觸史的;居住社區21天內發生疫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