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部小說,主角小名叫陽陽(生於重陽節),拜了個師傅是個道士!
都市小道士 作者:河帥
沈七從未想過,一個混吃混喝的小道士,竟然也能成為一個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大人物。可是,大人物的生活彷彿並不是那麼簡單,所以,成為了大人物的小道士沈七,卻還在繼續著忽悠人的勾當,只不過,他的目的已經不再是混吃混喝了!
還好,這個社會適合騙子生存,所以,小道士沈七活得很瀟灑。
Ⅱ 重陽溯源有哪些
重陽一詞,據說是與《易經》中的「以陽爻為九」有關。以九為陽,兩九相重即為重陽,故農歷九月九日被稱為重陽。重陽節,又稱重九節,還有登高節、茱萸節、菊花節等稱呼。這些稱呼,均由九月九日舉行的節日活動而得名。
重陽節的起源十分久遠,早在戰國時期,屈原《遠游》詩中就有詠重陽的詩句。晉朝著名道士葛洪輯錄的《西京雜記》一書中記載:西漢初年,皇宮中就有「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的習俗。
重陽節在唐朝時被朝廷確立為法定節日,官方正式宣告重陽節為「三令節」之一。
重陽節成為法定節日後,迅速在民間流傳開來。到了宋朝,重陽節活動已經遍及全國,成為廣泛流行的重要節日。明朝的重陽節活動依然盛行,明人劉侗、於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一書對此有詳細記載。
重陽節的節日習俗有登高、賞菊、插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等。
重陽節登高習俗始於漢朝,到唐朝時廣泛盛行。唐詩中有很多描寫重陽節登高的詩句,最為今人所熟知的是王維所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此外,還有李白的「九日天氣晴 登高無秋雲」,邵大震的「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月生夕風。」等等。
重陽節賞菊之習俗由來已久。《禮記.月令》中就有「季秋之月,鞠有黃華」的記載。晉朝時,重陽賞菊之風已十分盛行,如陶淵明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至今膾炙人口。唐朝時,重陽賞菊之風大盛,如王維《奉和重陽節上壽應制》詩:「無窮菊花節,長奉柏梁篇」,直稱重陽節為菊花節。古典長篇小說《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林瀟湘魁奪菊花詩,薛蘅蕪諷和螃蟹詠」,描寫了賈府重陽節期間賞菊吃螃蟹的情形。
重陽節插茱萸的習俗在晉朝道士葛洪輯錄的《西京雜記》一書中就有記載。唐朝王維的著名詩句「遍插茱萸少一人」,使這種古代重陽節習俗為今人所熟悉。古人認為插茱萸或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茱萸其實是一味中草葯,明朝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中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驅寒解毒。
重陽節飲菊花酒的習俗在古代非常流行。晉朝道士葛洪輯錄的《西京雜記》記有菊花酒的釀制方法:「菊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古人認為重陽節飲菊花酒能延年益壽。《風土記》中說:「漢武帝宮人賈佩蘭九日佩茱萸飲菊花酒,令人長壽。」而道書《神仙傳》則說:「康風子服甘菊花、柏實散,乃得仙。」
重陽節吃重陽糕的習俗起源很早,到宋朝時正式稱為「重陽糕」。「糕」字
Ⅲ 重陽節的來歷是什麼有什麼習俗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與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酒為名,寫的詩為後人傳頌,也以愛菊為名,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他的詩。
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酒為名,寫的詩為後人傳頌,也以愛菊為名,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他的詩。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民間農歷九月稱為 菊月,賞菊成了一項重要內容,賞菊配美酒,清代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Ⅳ 重陽節的傳說和誰有關
重陽節的傳說和桓景有關。桓景出自南朝梁吳均所作的志怪小說集《續齊諧記》,是中國傳統習俗重陽節里的關鍵人物,重陽節的起源與桓景密不可分,民間故事繼承了《續齊諧記》的故事梗概,再添上民間藝人想像創造的情節,又產生了很多重陽節傳說的異文。
重陽節的傳說和桓景有關。桓景出自南朝梁吳均所作的志怪小說集《續齊諧記》,是中國傳統習俗重陽節裡面的關鍵人物,重陽節的起源與桓景密不可分,民間故事繼承了《續齊諧記》的故事梗概,再添上民間藝人想像創造的情節,又產生了很多重陽節傳說的異文。
Ⅳ 求網路散文《重陽品菊》。
重陽品菊
又是一年重陽節了,想起了孟浩然的詩句:「待到重陽節,還來就菊花。」所以又很自然地想起了菊花。
如果能夠在重陽節這天閑暇之時,到園中領略一下菊花的風采,邊喝茶邊賞花,細細地品味一番,倒也真有一番情趣。可惜,由於現在學習忙碌,便很少有這種雅興了。
菊花,說實在的,我沒有見過真花。只是從資料圖片中,我領略到了菊花的風采,了解到了菊花的外觀和屬性。
然而,我們接觸最多的,而是與菊花有關的詩歌或文章了。無不贊美了菊花的別有的品格魅力。
菊花花瓣鮮艷,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宋代遺民詩人鄭思肖曾在詩中寫道:「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墮北風中?」贊揚了菊花那種桀驁不馴,堅貞不屈的個性。其實,也抒發了作者的高尚愛國節操,不屈膝於元朝統治者的凜然決心。
也許,文人雅士對於菊花情有獨衷吧!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愛菊成癖。罷官歸來,種菊賞菊,自得其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何等的愜意!那自然是一種隱士意趣。魏晉風流,在陶淵明身上體現的真是淋漓盡致了。從他以後,菊花便被賦予隱逸高潔的品格。
秋風蕭瑟,菊有黃華。清香四溢,令人陶然。「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後更無花」。菊花在暮秋時節,尤其重陽前後,菊花綻放,讓人欣喜。因為冷落的清秋,大雁南飛,草木枯黃,鄉思綿綿,給人們平添了許多憂愁和感傷。惟有菊花仍舊恪守時令,堅持著自己的節操,高風亮節,給人們以鼓舞和寬慰。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菊花怒放在這清秋時節,遭嚴霜侵襲,依就巋然不動,把芳香送給人們。那是一種凄冷的美,是一種悲愴的美。然而,她卻從不在乎這些,身處逆境,而鬥志愈堅。「本性能耐寒,風霜豈奈何?」她能夠坦然地笑對自然,笑對人生。
菊花,給人的不僅僅是清香芳馨,也不僅僅是賞心悅目,她的魅力所在,正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
重陽品菊酒
作者:蘇麗梅
重陽佳節,正值金秋。菊花茂盛地開放著。
對菊花,我有著一種天生的喜愛。那淡淡的清香,那高雅的姿態,足夠攝人心魂。古語雲:「在霜降之時,惟此草盛茂。」正因為菊花的這種獨特品質,才使得她成為生命力的象徵。
一直以來,菊花酒被看做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所以每到重陽佳節,我國很多地方都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
在屈原筆下,早有了「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記載。梁簡文帝《採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採菊釀酒之舉。到了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
一看到菊花,我的頭腦中馬上想起一個眾人皆知的名字:陶淵明。東晉詩人陶淵明隱耕田園,跟菊花結下不解之緣。每當秋季來臨,他家門前的山坡上到處綻開野菊,競艷爭芳。他時常踏露採菊,和酒而飲,對菊當歌,寫下許多詠菊的美麗詩篇。「秋菊有佳色,衰露輟其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些流芳千古的詩句,描述了他忘情於世事、悠然而自得的淡泊與閑適。
不但如此,陶淵明還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頹齡」之說。後來,飲菊花酒逐漸成了民間的一種風俗習慣,尤其是在重陽時節,更要飲菊花酒。《荊楚歲時記》載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蓮耳,飲菊花酒,令長壽。」
每年九月初九這天,母親總會採摘一些初開的菊花和一點青翠的枝葉,摻和在准備釀酒的糯米中,撒上酒麴,經過幾天的發酵,遂成菊花酒,以備來年的九月初九飲用。而每年的重陽節,我總要回去陪父母,家人圍坐一桌,品嘗菊花酒,再佐以幾串飄香的烤肉。那份團圓的趣味,那份天倫的快樂,足能讓你體會到生活的美好!
�蘇麗梅
重陽品菊 標簽: 菊展 2006-10-30 21:33 易安居士的《醉花陰·重陽》:「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是我最喜歡的一首詞。只是悲涼的一些,於是便去讀陶翁的「採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黃巢的「滿城盡戴黃金甲」,紅樓夢中的十二首菊花詩。。。。讀歸讀,感受不是很深,因為菊花並不是我的最愛。
聽說公園有菊展,便請母親一道去看,也算在重陽節里盡一份孝心。走進公園,彷彿進入菊花的海洋,大片大片的菊花,開的正盛,最搶眼的,是黃色。盡管紅、白、粉、金。。。。。。各色菊花爭奇斗艷,卻無法搶去它的風光。雖然黃色的菊花是最為普通的,卻形態各異,或小如黃豆,或大若碗口,或細如發絲。。。。在人們的精心安排下,以不同的姿態展現著各自的美麗。母親的臉,在菊花叢中,笑的也如菊花一般燦爛,不停地說著各種菊花的不同之處,以及它們的造型。說實話,我並不喜歡這種人工雕琢的痕跡,但在母親的笑容里,也逐漸溶入其中,去品味這秋天獨特的風景。在菊花叢中,有一塊塊書寫了關於菊花的詩牌,母親指著其中一塊寫「怡紅公子」的說:「這是誰?」我說:「就是賈寶玉。」母親笑了,說:「那該寫曹雪芹。」呵呵,想想,也對。便一路笑著,繼續前行。
也許我讀過的菊花詩中,真正寫菊的不多,多中借菊詠志,或借菊抒懷,但它的品質,卻在這「借」中得到的充分的體現,東蘺下的悠然,秋風中的孤傲,山野路旁的倔強,甚至於無人欣賞的寂寞。。。。。。一種花,並不在於它有多麼的美麗,而在於它是否有自己的精神,有自己的氣質,菊花做為花中的君子,被人們品評吟誦,是否就是它最初的意願呢?或許它並沒想那麼多,只是做好它自己,以它的堅強,以它的不屈。
今夜,給自己倒一杯菊花茶,在淡淡菊香中,品味菊的魅力。。。。。。
網上找的就這了 希望能幫助到你
Ⅵ 關於重陽節的短文
重陽節感恩父母的文章
重陽節,心懷感恩
農歷九月初九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飲酒賞菊登高望遠,思念親人。唐代詩人王維在重陽佳節時,不禁吟道:「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那種遠客思鄉之情,深切感人。宋女詞人李清照在重陽節時思念親人,寫下「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憂愁。
重陽節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日子,我們每個人都有老去的一天,關愛老人也同樣是關愛我們的將來。作為21世紀的我們,敬老愛老的道德意識就顯得更必要了。在九九重陽節到來之際,讓我們去感恩吧!
學會感恩,應當首先學會感恩父母,感恩長輩。
漢朝時,大梁有個叫韓伯愈的人,他本性純真,孝敬父母。韓伯愈的母親對他的管教很嚴格,稍微有點過錯,就舉杖責打。有一天,伯愈犯了錯,母親用拐杖打他,他的眼淚竟然像雨點一樣掉下來。他母親覺得很奇怪,問道:「以前打你時,你都是歡歡喜喜地接受,今天為什麼掉淚呢?」伯愈對母親說:「過去您打得疼,我知道母親健康有力,所以歡喜;今天杖落在我身上,我一點兒感覺不到疼了,我知道母親身體衰老,體力微弱了,所以禁不住傷心地流下了淚水,並不是不甘心忍受疼痛。」
嗚呼!體念母親情至忱,母棰輕重甚關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頓起心酸淚濕襟。伯愈的至孝不得不使我們慚愧的低下頭了。
想想我們現在:當我們用很輕松的口吻說自己蹉跎歲月時,當我們用很浪漫的心情與朋友閑逛時,當我們用很自豪的態度上課看小說時,當我們用瀟灑的姿
態應付生活時,而我們的父母呢?我們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呢?他們總是以很富裕的方式給我們掏錢,總是以很輕松的口吻對我們說上班不累,總是以很奢侈的方式讓我們吃頓餃子,總是以一種幸福的口吻對我們說擁有我們這樣的孩子他們高興。
都說隔輩親,當我們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有父母變成父母及祖父母的雙重身份時,他們把餘生都放在了我們這里,沒有時間享受,只有整日操勞,他們每天都精心地為我們准備著可口的飯菜,默默地收拾著我們雜亂的書本,然後微笑著看著我們一跌一撞地走著,並時不時地用他們溫暖的大手扶起滴著淚水的我們。
你問:那怎樣才能做到孝呢?我想反問:你是否在爸爸勞累後遞上一杯暖茶?在奶奶的生日時打個電話?在姥姥煩惱時奉上一番問候與安慰?給他們親自做一頓也許算不上可口的飯菜?你可曾記得關掉吸引你的電腦,在燈下與他們說說自己的快樂與煩惱,聽聽他們的嘮叨?
其實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很多,你做到了嗎?如果沒有趕快行動吧,相比那爬滿歲月的額頭定會舒展開吧!
在感恩的歷史長河中,還流淌著許多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故事。
古有小黃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體溫暖里席子,才讓父親睡到溫暖的床上;今有偉人毛主席邀請他的老師參加開國大典,朱總司令蹲下身子親自為媽媽洗腳,還有居里夫人寄去機票,讓她的小學老師歐陽班老師來參加鐳研究所的落成典禮,居里夫人還親自把老師送上主席台。
偉人之所以偉大,名人之所以成名,使他們都擁有美好的素質——感恩。
感恩是有意義的,愛讓這個世界不停旋轉;感恩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它能使我們增長智慧,實現夢想;感恩是一種
Ⅶ 重陽的txt全集下載地址
重陽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重陽
作者:來碗豆漿
艷陽日
更新時間2008-8-13 14:04:29 字數:2814
自那艷陽的早晨開始,重陽殘酷的訓練生涯開始了。
無盡頭的長跑,距離在每天的增加;單調無比的扎馬,負重張一天天加重;危險殘酷的站樁,動作在加快,而那樁木下面的癢痕粉絕對傷不到人,但如果可以選擇的話,重陽寧願被捅一刀,他只從那樁木上跌下過一次以後,就再也沒有跌下去過了,即使他的步子換的有多快。那感覺只有嘗過以後才會知道!,那感覺太可怕了!
但九歲以後,重陽才知道,以前的生活是多麼的美好!那可愛的跑步與站樁,扎馬,是多麼的輕松呀!雖然這些基礎訓練少了許多,但可怕的實戰,開始籠罩重陽的生活,哦,不,是挨打!
開始,只是挨一個黑皮膚大漢的打,等到他可以略作反擊的時侯,隨著他的戰力的增強,大漢開始變成三個,四個,五個。。。。。。
這些大漢都有著專門的稱呼-----「黑猛力」。當黑猛力增加到四十七人的時候,重陽已經不再在乎那增加的人數了。再多的人都是一樣,只要自己的速度夠快,只要自己能一擊編制敵要害,那麼任何時候,自己需要面對的對手就只有一個。自己要做的只是在近可能短的時間內將對手擊斃,對,是擊斃,在打鬥的過程中,死人是常有的事,這個自從他受到那殘忍得一擊之後就明白了。重陽在最初的時候,就是依靠著速度來躲避那重拳的,不過,這時,他要做的只是依靠速度來攻擊!
實戰是殘酷的,是無情的,重陽從開始的逃命……
應該是全本了
Ⅷ 《紅樓夢》中賈府的重陽節透出什麼氣息呢
曹公在第三十七回"秋爽齋偶結海棠社,蘅芙苑夜擬菊花題"章回里,通過賈寶玉安排丫環襲人讓宋嬤嬤給史湘雲送粟糕,引出賈府過重陽節一系列熱鬧而又詩意的活動。
"品糕"是賈府過重陽的第一個場景,寫得很簡單,旨在低調地道出重陽節吃糕點的習俗。
因《紅樓夢》是一部為閨閣女子立傳的長篇世情小說,就省去了重陽登高的習俗,畢竟過去閨閣女子養在深閨,一般不拋頭露面,"品糕"更貼切雅緻些。
書中是這樣寫這一場景的:
宋嬤嬤給史湘雲送去兩個小梅絲盒子,一個裝的是鮮果,另一個裝的是一碟子桂花糖蒸新粟粉糕。
這粟糕,在過去是重陽節既應景、又講究的一道美食小吃。清代才子袁枚在《隨園食單》里就專門記載了粟糕的做法:
煮粟極爛,以純糯粉加糖為糕蒸之,上加瓜、仁、松。
賈探春以"蕉下客"為筆名所寫的《簪菊》表達了重陽節古時的一個習俗:頭戴菊花,稱為"簪菊":
瓶供籬栽日日忙,折來休認鏡中妝。
長安公子因花癖,彭澤先生是酒狂。
短鬢冷沾三徑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時人眼,拍手憑他笑路旁。
詩中所指的陶令與彭澤先生,都指的是東晉時期的彭澤縣令大詩人陶淵明,以"愛菊"而著稱,他在《飲酒》一詩中所寫"採菊東南下,悠然見南山"這一名句,千古傳誦家喻戶曉。
Ⅸ 九九重陽節的來歷簡介
九九重陽節的來歷簡介
九九重陽節的來歷簡介,重陽節是我國重要的的傳統節日之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四大祭祖節日之一,重陽節最初來源於古人對天象的崇拜,下面我就帶大家了解一下九九重陽節的來歷簡介。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重九節、「老年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在這一天舉行登高賞秋、感恩敬老等諸多活動。關於重陽節的由來,有著多種說法。
《續齊諧記》中對重陽節由來的記載
《續齊諧記》,是一本古代中國神話志怪小說合集。作者是南朝梁吳均。書中記載了重陽節的由來。據說汝南郡有一個人,名叫桓景。此人志趣高潔,不慕榮華,一心只想修仙學道。他拜當時著名的道士費長房為師,苦心修學道法。
有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家裡會有一場災禍。你現在趕緊回家,通知你的家人,各自佩戴一個香囊,胳膊上還要捆紮一個吳茱萸枝條,然後登上高山之巔,在山上喝點菊花酒,才能夠躲過這場災禍。」
桓景對費長房的話非常信服,他立即起身趕回家中,按照費長房的教誨,讓家人們做好各種准備,然後在九月初九這天,帶領家人們一起登上高山之巔。一直到天色已晚,桓景才帶領家人回到家中。到家裡一看,只見家中的雞犬牛羊等畜禽已經全都死去。
桓景的經歷傳開以後,人們都效仿他,在每年九月初九這一天,舉行登高賞秋、佩戴吳茱萸等活動,「 今世人九曰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
重陽節由來的其他說法
除了《續齊諧記》中的記載,重陽節的由來還有其他多種說法。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載:「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 」,認為重陽節是人們為了養生長壽而舉行的一個節日。除此之外,重陽節還有祭祖、祭拜神靈、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等多重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意義。
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
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慶祝重陽節的活動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義,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19 89年,我國把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因此重陽節又多了一層新含意。
重陽情懷,秋風燦燦迎重陽,暖陽照耀異鄉景,心懷思念寄鄉語,獨居異鄉重陽節,明月當空思遷緒,星光閃耀重陽情,萬里藍天無雲朵,重陽佳節思親緣。10月8日迎來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陽節,也被稱之為老人節,那麼重陽節的由來是什麼?今天我就為您介紹一下九九重陽節的來歷吧。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時間在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19 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
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Ⅹ 重陽節的傳說發生什麼事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被附會上一個神話傳說作為登高習俗「起源」。該傳說見於梁朝吳均的神話志怪小說《續齊諧記》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民間演化版本: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戶戶就會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慘不忍睹。當時汝南縣有個青年叫恆景,有一年瘟疫奪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恆景病癒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恆景歷經艱險,終於在一座古山裡找到了一位法力無邊的仙人,仙人為他不辭勞苦、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動,決定收他為徒,給他一把降妖寶劍,並密傳授降妖劍術。恆景廢寢忘食,日夜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有一天,仙人把恆景叫到跟前,對他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如今你的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這時,仙人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瓶菊花酒,並授以避邪秘訣,讓恆景立即騎著仙鶴趕回家去。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囑咐把鄉親們領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狂風怒號,北風驟起,天昏地暗,隨著幾聲凄厲地吼叫,瘟魔沖出汝河,撲到山下。就在這時,瘟魔突然聞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臉色突變,瑟瑟發抖,不敢前行。說時遲那時快,恆景手持降妖寶劍,立即奔下山來,經過幾個回合的激烈搏鬥,恆景將溫魔刺死,瘟疫消除。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
顯然,這個故事「純屬虛構」,只是一個附會的荒謬傳說而已。在歷史發展演變中,大多數傳統節日被附會上「傳說」作為起源,經實際考察,這些「故事傳說」遠遠晚於節日誕生,是後代建構替入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