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孝敬父母關鍵詞

孝敬父母關鍵詞

發布時間:2022-12-26 11:41:33

A. 讀關於孝敬父母的故事或傳說有感

陳毅孝敬父母
曾讀過許多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如:烈火救母,吸痰救母……最讓我感動的是「陳毅探母」的故事。
1962年,陳毅元帥出國訪問回來,路過家鄉,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親。
陳毅的母親癱瘓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陳毅進家門時,母親非常高興,剛要向兒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換下來的尿褲還在床邊,就示意身邊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陳毅見久別的母親,心裡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這問那。過了一會兒,他對母親說:「娘,我進來的時候,你們把什麼東西藏到床底下了?」母親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陳毅聽了,忙說:「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邊伺候,心裡非常難過,這褲子應當由我去洗,何必藏著呢。」母親聽了很為難,旁邊的人連忙把尿褲拿出,搶著去洗。陳毅急忙擋住並動情地說:「娘,我小時候,您不知為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我就是洗上10條尿褲,也報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說完,陳毅把尿褲和其它臟衣服都拿去洗得乾乾凈凈,母親欣慰地笑了。
陳毅元帥是個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務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親。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癱瘓在床的母親,為母親洗尿褲,以關切的話語溫暖撫慰病中的母親。雖然陳毅元帥為母親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從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對母親濃厚的愛。他不忘母親曾為自己付出的點點滴滴,理解母親的艱辛和不易,知道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他的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兒女學習效仿。
孝敬父母關愛幫助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先輩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每個兒女應盡的義務,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父母恩情重如山,深似海,人生莫忘父母恩。朋友,我們孝敬自己的父母了嗎?我們給了他們什麼呢?
其實父母親想要的真的不多,他們需要的只是我們的孝心和關愛,希望我們在需要時伸出扶助之手。
當父母還年輕力壯的時候,你常回家看看,一句隨意的問候「爸、媽,你們好嗎?」隨意買的宵夜,親自煮一頓家常的晚餐,陪母親逛逛街,嘮嘮家常,幫爸爸捶捶後背揉揉肩...... 這些都能讓他們感到欣慰溫馨。
隨著時光的流逝,我們漸漸長大成人,父母卻愈來愈老。他們變成了老眼昏花,動作遲緩,手腳不靈便,思維遲鈍,沒有記性,說過的話以為不說,重重復復,嘮嘮叨叨,甚至患上老年痴呆,像三歲的小孩。說話時,他們會突然想不起要說什麼,甚至極可能最後連要做什麼,都一並忘記;他們會重復又重復教過我們的故事和兒歌,沉醉在那些和我們一起度過無憂無慮的童年的回憶中!他們會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帶;吃飯時,會弄臟衣服,梳頭發時手還會不停的抖;有時還會感到孤獨寂寞,痴痴呆望遠處。看到父母慢慢衰老,我們應該想到兒時父母為我們所做的點點滴滴:父母不厭其煩為我們洗了多少的尿布,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教我們慢慢用湯匙、用筷子吃東西;教我們系鞋帶、扣扣子、溜滑梯;教我們穿衣服、梳頭發;每天教我們背兒歌,還要絞盡腦汁,去回答我們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的古怪問題。當時,父母做這些多麼的耐心,多麼的溫柔,總覺得有了我們再苦再累也是一種幸福。
朋友,人們常說父母恩最難回報。願我們能以當年父母對待小時候的我們那樣,耐心、溫柔地對待漸漸老去的父母,體諒他們,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順父母!哪怕只為父母換洗衣服,為父母喂飯送湯,為父母搽搽風濕油,按摩酸痛的腰背,握著父母的手,扶著他們一步一步地慢慢散步......讓我們的父母幸福快樂地度過餘生。學學陳毅元帥孝敬父母,給他們創造一個充滿愛的和諧家庭以安享晚年,那是父母的幸福,也是我們的幸福!

B.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詞

《忠、孝、仁、義、禮、智、信》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

「忠」就是熱愛祖國,忠於職守。

「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賢。

「仁」就是以人為本,富有愛心。

「義」就是堅持正義,保持節操。

「禮」就是注重禮儀,尊重他人。

「智」就是提高素質,服務社會。

「信」就是誠信守法,一諾千金。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七大核心
這是我們做人的准則,也是我們所要傳承的文化思想,也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只有做到這些才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心懷善念,能利人,心懷感恩,能利己。

學會換位,人生才有和諧,知道感恩,歲月才有溫暖。活著,就是一場修行,真正的修行不在一張能言的嘴上,而在一顆向善的心裡;人生之光,是一顆寬容的心。

歲月之好,是一份隨緣的愛,懂得,才會不怨、不恨、不燥、厚德載物、德行天下!!!

C. 關於孝順的精彩語句

孝經上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這無疑是對行孝意義的最高詮釋。由人的性情中發出來的一切美德,而行為中最大的就是孝。論語上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就是說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一切道德的基礎。可見,孝是所有愛之本源

D. 「孝」與「忠」有什麼關系

摘要:「孝」是儒學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之一。孔孟時期,出現了闡發儒家孝道觀的經典著作《孝經》。歷代儒學之士都大力宣揚「孝道」;封建帝王也利用「孝道」來為自己的統治服務;這二者的合力在民間的影響就是《二十四孝》的產生和流傳。

關鍵詞:孝 儒學 倫理道德 《孝經》

以孝事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在當今社會孝悌觀念出現了日下的勢頭,因此,重新探討和正確闡發儒家孝道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 「孝」字簡釋

「孝」的觀念產生較早。「孝」字,古作 ,上面為一老人,下面為一小孩。康殷說;「象『子』用頭承老人手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表示『孝』。」 [1](P39)東漢許慎則解釋說:「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清段玉裁註:「《禮記》『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謂畜。」 [2](P398)這些解釋雖然是從不同的角度出發,但是意思完全一樣,都認為「孝」是尊敬長輩,侍老奉親。《禮記·禮運》也說;「何為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因此,「孝」首先是一種社會道德原則,是處理家庭中長輩和兒女間關系的准則。然而,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演變,「孝」被封建帝王利用來為他們的統治服務。這樣,「孝」就由道德范疇擴展到了政治范疇。

二 闡發儒家孝道觀的主要經典著作《孝經》

在儒家經典十三經中,《孝經》「是一部字數最少,內容最淺,而影響最大,引起的爭議最多的著作」。 [3](P1)其巨大的影響不是在學術價值上,而是在社會價值上。以致其面世以來,上自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爭相傳習,備加尊崇,影響所及遠至日本、朝鮮等鄰國異族。

《孝經》成書於何時,歷來有不同的觀點,但「今文《孝經》經過劉向整理後,才確定了後來流行本的規模」。 [3](P11)東漢時,《孝經》就被列為儒家七經之一,當時流行的是孔安國傳鄭玄注。自那以後,《孝經》一直受到歷代統治者的高度重視。到唐代,玄宗親自為之作注,更是大力倡行。宋朝學者邢昺為之作疏。現今流行的《孝經》本子,就是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的本子。由於《孝經》將家庭與社會人倫道德緊密結合,加上統治者的積極宣揚,故《孝經》幾乎成了封建時代家喻戶曉的儒家經典。

對於《孝經》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因而也引起了一系列證偽的官司。筆者則認為《孝經》是孔子和曾子所作,我們且看兩例有力的證據。西漢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曾參,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死於魯。」司馬遷是位大史學家,治學嚴謹,考證確鑿,加上離春秋戰國時代較近,資料轉抄訛誤甚少,當不會有錯。東漢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也說:「《孝經》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漢書》言「為曾子陳孝道」,即《史記》載「故授之業」。從馬、班兩位史學大家的記載可以看出,《孝經》的最初作者實際上應為兩人:一是孔子;一是曾子。孔子將孝道口述給曾子,曾子將其記錄整理下來,間或插有自己的心得體會。這就是所謂的孔子「述而不作」。他們兩人的關系類似於當今某篇文章口述者和整理者的關系。故筆者認為《孝經》的最初作者應是孔子和曾子。當然,曾子的門人可能也參與了整理《孝經》的工作,於是也有他們的觀點及其在書中對他們先生的尊稱。

今本《孝經》僅一千七百九十九字,凡十八章。

對於《孝經》的內容,宋代理學家朱熹認為「篇首六七章為本經,其後皆傳文」。 [4](卷八十二)

《孝經》一書,對於從帝王將相到黎民百姓之間的各個階層的孝行都有明確規定。但其基本傾向是以倫理道德教育為政治服務,那就是以孝勸忠,以孝治天下,從而達到《大學》里所說的「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高政治目的。正因為如此,它才得到歷代帝王的極力推崇。

三 孝為德之本 歷代儒學之士大力宣揚

孔孟儒學認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源泉。《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就載: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為德之本的思想在儒家其他著作里也有所反映。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5](P71)認為孝是仁的基礎。孟子則說:「親親,仁也。」 [5](P430)又說:「仁之實,事親是也。」 [5](P359)將侍老奉親之孝作為仁的實質。《大戴禮記·曾子大孝》載:「夫孝者,天下之大經也。夫孝,置之而塞於天地,衡之而衡於四海,施諸後世,而無朝夕。」指出「孝」是一切德行的起點,是一切德行的大經大本,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根本法則。[6](P475)

「仁」是孔子倫理思想的核心。「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5](P171)「仁者愛人」是孔子對仁的簡明概括。而他又認為 「孝」是「仁」的基礎,「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5](P71)既然孝道觀是孔子倫理思想的最高道德准則,那麼,為了這種理念價值的推行,就必然有一些最具體最直接的行為要求。

儒學創始者非常重視父母子女間的感情交流,並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尊敬、愛戴和贍養。[7]誠然,行孝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子女對父母的物質奉養,但是孔子並不停留在物質奉養上,他認為僅是物質上的奉養是不夠的,還得在感情上對父母表示真誠的尊敬和愛戴。所以他又說:「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5](P79)如果對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愛戴的話,僅是物質上的奉養,又與犬馬有什麼區別呢?不過,孔子對「孝」的最高闡述是要求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在父母死後繼承他們的遺志立身。所以孔子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5](P74)周武王和周公旦繼承文王的遺志討滅了商紂王,故孔子贊揚他們說:「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5](P44)司馬遷著《史記》,班固著《漢書》都是立志完成其父遺留下來的未竟事業,是孔子孝道觀最高要求的體現。

孔子對於要求子女孝敬父母做的一些具體行為,典籍中還有如下一些記載: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5](P79)父母在世時,要以禮侍奉;死了,要以禮安葬,並且按禮儀祭祀。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5](P79)關心父母的病痛是講求孝道之關鍵。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5](P98)就是要求子女經常在父母面前盡些孝心。

孟子對孔子仁孝思想作了進一步的發揮,他認為孝是仁的實質。因此,「事孰為大?事親為大。」 [5](P357)又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 [5](P385)。推已及人,把最初產生和存在於家庭中的孝悌觀念推廣到整個社會,是孟子孝道觀的獨到見解。故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P253)

孔孟以後,宣揚孝道觀的大儒不乏其人。北宋中期,理學領袖關中張載、洛陽二程都大力闡發孔孟儒學孝道觀,從而使孝悌觀念在民眾中得以迅速傳播,並打下深刻的烙印。

張載則把孟子推已及人的孝悌觀念作了更深層次的引申。他提出了「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聖其合德,賢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殘疾,煢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於時保之,子之翼也。」 [8](P180)

二程對「仁」與「孝」的關系有了新的認識。他們指出「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言為仁之本,非仁之本。」[9](卷十一)「為仁之本」與「仁之本」是有區別,仁是本,孝是用,不能混為一談。又說:「人無孝悌不可,而不全力以赴盡孝盡悌也不可。」[9](卷二十三)不僅要有孝悌觀念,而且要有孝的行動。

清朝名儒魏源也對孝道有所闡發,他說:「君子之言孝也,敬而已矣;君子之言敬也,孝而已矣。一舉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10](P14)把侍奉雙親的「孝」和「敬」緊密結合起來。這是魏源的新見解。

四 孝為政之本,統治者對孝道大力提倡

孝悌觀念也是統治者為政的根本。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5](P82)有人問孔子為什麼不從政時,孔子引用《尚書》里的話來解釋自己用孝悌觀念來影響社會政治,就是參政了。這一則對話就說明了儒學創史人孔子一開始就將宣揚孝悌觀念的活動看成是政治行為。

《孝經·開宗明義章》雲:「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這就指出了「孝」是倫理道德和政治行為的結合體。而「孝道」對封建政治的重要性在《孝經·三才章》里則體現得更為具體。《孝經·三才章》寫道:「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治理國家以道德教化為基礎,道德教化以孝行為根本,故孝道既行,天下自然垂拱而治。《孝經·孝治章》載:「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只要推行孝悌,就會國泰民安,政治清明。有子也言:「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P70)歷代帝王深知提倡孝道孝行對於穩定其統治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對儒家孝道孝行推崇有加。漢代統治者為表示推崇孝道,自惠帝始,給多數皇帝謚號前都加一「孝」字,如「孝惠帝」、「孝文帝」等等。《漢書·藝文志》載:「漢文帝時《論語》、《孝經》皆置博士。」《孝經》受到重視。同時將行孝與否作為選吏的依據,行孝者可以被舉為「孝廉」,由朝廷任命為官。更有甚者,以皇帝九五之尊,撰集註解《孝經》的也屢見不鮮,如晉元帝、梁武帝、唐玄宗等都曾為之作注。

封建統治者重視「孝道」的宣傳,主要是為了達到以孝勸忠的目的,其理論基礎來自於《大學》里的「三綱八目」。

《大學》開篇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是為三綱。就是一要修明天賦善德,二要治國安民,三要達到以上兩項所應當達到的目標。

《大學》的「八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載:「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統治者利用孝道來教化百姓,就是修其身的過程。向廣大民眾宣揚孝行,就是希望以此影響人們,以齊其家。而這兩項措施最終都是為了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

「治國必先齊其家」[5](P12)指出了以孝齊家對治國的重要性。「孝者,所以事君也」,[5](P12)把人們行孝的對象直接指向為君主。《禮記·祭義》則說 「事君不忠,非孝也。」更加明確地指出對君主不忠,就是不孝的表現。

當然,統治者要推行孝道,還需以身作則,廣敬博愛,規范天下。「所謂平天下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5](P14)正因為如此,歷代帝王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也做出了許多諸如上述一些宣揚孝道孝行的姿態。

除了用一些非強制性手段外,統治者還運用了強制性手段來推行孝道,那就是將儒家「孝」的倫理思想滲透到刑律中,制訂了對「不孝」作出懲罰的法律條文。秦代便繼承先秦「懲治不孝」的傳統,專有懲罰不孝的規定。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就載:某甲控告其子不孝,要求官府懲治,官府按其所告查辦,「將其子斷足,遷蜀邊縣,令終身毋得去遷所論之」。其後歷朝都有對「不孝」作出懲治的法律條文,而且更加繁密嚴厲。

歷代帝王推崇「孝道孝行」,其終極目的是為了穩定其統治。但不可否認這一行為在客觀上對社會也有一定的良性作用。

五 儒家孝道觀的民間影響

歷代儒學之士在理論上的大力闡發,封建帝王在行動上的推崇,這二者的合力在民間的影響就是《二十四孝》的產生和廣為流傳。

《二十四孝》始成於元代,多數人認為是郭居敬撰輯。

《二十四孝》在民間的影響巨大,流傳甚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兩點:一是它適合中國封建社會地主階級穩定統治的需要,歷代帝王不遺餘力地加以提倡;二是經過幾代儒學之士的闡發,孝悌觀念作為一種社會道德原則在一般民眾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宣揚這一觀念的《二十四孝》自然容易被民眾接受。

《二十四孝》所選孝子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從時間上說,包括了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孝子;從社會地位來說,上自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從年齡上說,孝子中有幼童,有成年,還有老人;老萊子戲綵娛親,漢文帝親嘗湯葯等等典型事例,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總之,《二十四孝》為各式各樣的人物樹立了孝行榜樣。

然而,《二十四孝》的流傳具有雙重性,它既對社會人倫秩序的維護起了重大的良性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扭曲了人們心目中人道性的「孝」的觀念,從而導致了「愚忠」「愚孝」現象的發生。

總之,孝悌觀念既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優良美德,也是儒學倫理道德的重要內容之一。儒家的宣傳和統治者的提倡,自然有它合理的內核。但不可否認其中也必然雜有不正確的成份,也即後人所說的「愚忠」和「愚孝」。正確地看待孝悌觀念和推崇孝道孝行,就是我們現代人應該引起注意和重視的。
參考資料:http://www.confucius2000.com/confucius/zggdrjxdgqt.htm

E. 好家庭事跡材料

好家庭事跡材料(通用6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事跡材料吧,事跡材料可以起到宣揚特定的時代精神、引導讀者認識先進,學習先進的作用。一般事跡材料是怎麼起草的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好家庭事跡材料(通用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好家庭事跡材料1

同志系xxx局黨組書記、局長,愛人系xxx辦公室科員,兒子xxx一在校高中生。該同志家庭在開展「廉潔家庭」創建活動中,愛國守法,模範遵守廉潔家庭行為公約,廉潔奉公,家庭成員有較強的廉潔意識、法律意識及自警意識,崇尚廉潔、遵紀守法、尊老愛幼、團結鄰里,熱心公益,積極為受困有難群

眾捐資獻物,在單位中有較高的群眾威信;崇尚科學,努力學習,愛崗敬業,家庭學習氛圍濃厚,具有積極向上的生活情趣,帶頭移風易俗,凡事節儉,家風良好,是單位職工及家屬學習的榜樣。

主要事跡:

(一)遵紀守法,摒棄特權。該同志及其家屬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擁護改革開放政策,模範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和廉潔自律有關規定,忠於職守、克己奉公,不使用手中的權力做有悖於黨紀國法的事,不利用職權謀私利、辦私事,敢於同不正之風作斗爭,在單位有較高的威信。

(二)勇於監督,嚴把家門。該同志及其家屬在自覺接受其他幹部群眾監督的同時,也做到了家庭內部相互監督、互相察看,做到了防微杜漸、自警自勵,不取份外物,不收義外財,不接受有礙執行公務的禮物、禮金和宴請,構築了一道家庭反腐保廉的堅固防線。

(三)勤儉節約,移風易俗。該同志及其家屬堅持勤儉節約的原則,不慕奢華,不比闊,不講排場,弘揚新風,積極提倡新事新辦,處處發揮表率作用,樹立科學、文明、健康的家庭生活方式,淡泊名利,勤儉持家,在家庭內部營造了一種清廉、純正、和諧的良好家風。在今年我局開展的「慈心一日捐」、「愛心助殘」、「愛心捐物」等慈善活動中,該同志都能夠積極主動地捐款捐物、獻愛心,為全局職工做出了榜樣。

(四)努力學習,愛崗敬業。崇尚科學,努力學習,愛崗敬業,家庭學習氛圍濃厚,具有積極向上的生活情趣,該同志及其愛人積極參加上級舉辦的業務培訓班,不斷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和綜合素質。一年來,認真學習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有關同志的重要文獻及講話材料,尤其著重加強了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學習,從思想上增強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緊迫感,不斷提高自身政治理論水平。同時,在深入開展以創建「廉潔家庭」活動中,他認真學習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行黨風廉政建設的規定》、《中國共產黨員領導幹部廉潔從政若干准則(試行)》等反腐倡廉的重要文件精神。通過學習,提高了自身素質,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強了自身及家人抵制各種利益誘惑的能力,提高了家庭成員拒腐防變的意識,營造出崇尚廉潔、學習先進、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良好家庭氛圍。

好家庭事跡材料2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最美家庭一定有最動人的風景、最優良的家風,王永革夫妻結婚多年來,夫妻恩愛,孝敬老人,熱心助人,鄰里和睦。他們用平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詮釋了家與愛的真諦。奮斗、嚴謹、孝老是王永革家庭的關鍵詞。

一、奮斗。戶主王永革1990年進入綜合執法局工作,時任中隊長,任職期間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受到領導的器重和同事的贊譽,由於工作成績突出還連續多年榮獲"先進個人"的榮譽稱號。妻子張會超1988年參加工作,就職於石化供銷公司,1991年因公司效益不好而下崗,她並未因此消沉,而是積極地自主創業,在1991年至1995年之間的五年當中,她先後開過自行車專賣店,做過酒代理,開過電話亭,還跑過出租,她勤奮自強的事跡影響著她身邊的很多人,她的丈夫王永革和兒子王思都在背後默默地支持她,做她堅強的後盾,在1995年她開辦了物業公司,2005年至今在美景嘉園經營恆中物業公司,任總經理和法人代表,公司自成立以來,經營有方,管理嚴謹,受到廣大業主的一致好評。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兒子王思也十分勤勉上進,大學畢業後在華龍區綜合執法局工作,並任優勝教育顧問,表現出傑出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才能。

二、嚴謹。作為父母,王永革夫婦真正的做到了嚴謹治家,他們之間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和睦關系,對獨子王思的教育也是盡心盡力,堅持高標准嚴要求,王思從小便聰慧懂事,勤奮好學,大學期間利用寒暑假時間在外面勤工儉學,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畢業後進入華龍區綜合執法局工作,還在一家私人的教育機構優勝教育任教育顧問,表現出了非凡的教育和管理才能。

三、孝老。古訓有言: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親敬老是營造幸福家庭的基石。王永革和張會超婚後將老人接來同住,悉心照顧他們的飲食起居,二十多年間,無論工作再忙,都會趕回家為老人做可口營養的飯菜,老人們在他們的照顧下雖已八十多歲的高齡,但是精神矍鑠,身體康健,逢人就誇兒子媳婦孝順懂事,孫子王思對老人也是關愛有加,每次回來都給老人噓寒問暖,給他們添置新衣和需要的東西。

幸福是什麼?腰纏萬貫不一定幸福,位高權重也不一定幸福,王永革一家用夫妻的相敬如賓,尊老的一顆孝心,創業的同舟共濟,育人的言傳身教演繹了小家庭最溫馨的幸福,詮釋了平凡的偉大,朴實的珍貴,幸福的最真實內涵。

一個幸福、快樂、和諧的家庭需要每個家庭成員共同的努力。只有每個人都積極地奉獻和付出,家才會更溫暖,只有每個家庭都幸福了,我們的社會也才會更和諧。

好家庭事跡材料3

肖同志的家庭與千萬個家庭一樣,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但這普通的背後,卻蘊藏著一個鮮為人知的事故,她記錄了這個家庭生活幾上、自立、自強尊老愛幼的一段不平凡的經歷。

一、愛崗敬業,工作楷模

肖同志不論做什麼事情,他都充分發揮軍人的本色,認真履行職責,處處以身作則。雷厲風行,不折不扣地去完成黨交給的各項工作任務。近幾年村委會工作名列前茅,鄉年度重點目標考核第一名,縣先進黨支部,本人縣優秀人大代表,這些榮譽的取得,與他愛人理解與支持是分不開的。

二、尊老愛幼,家中模範

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肖同志還努力做一個「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協調好家庭事務,使整個家庭和諧融洽,和睦相處。他把工作之餘時間都留給了家人,陪伴家人,就算只是一家人在一起聊天,那也是他心中最幸福快樂的時光。身為一家之主,他以寬容和理解善待每一位家庭成員,做到「多一點理解,多一點關懷」。作為兒子,他尊敬老人,關心老人,孝順老人。在忙碌的工作過程中他仍然堅持抽空陪伴他人,是出了名的孝子;作為丈夫,他愛護妻子,與妻子相互關心,互相扶持,夫妻感情融洽,從不為小事爭吵;作為父親,他以身作則,注重對兒子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培養孩子節儉、謙遜、自強的良好品質,教育他們獨立自主、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三、勤儉樸素,家中賢內

肖xx的妻子吳滿鳳同志是一名家庭主婦,在她身上充分體現了中國婦女的傳統美德;作為媳婦,她恪盡孝道,對老人噓寒問暖,還經常陪件老人談心,做她精神上的支柱;作為母親,她慈愛但不溺愛,在照顧好兒子生活的同時,還擔負起教育兒子成材的重任;作為妻子,她是「賢內助」的最佳代言人。

為了減輕丈夫的工作壓力,她承擔起家庭的所有事務,把家中的事情管得井井有條,從不讓丈夫因家事分心而影響工作。為了讓丈夫做清清白白的村官,不濫用權力,不迷失自己,她建立起一般家庭更加純朴和節儉的家風,牢固地守護著自己家門。她常吹家庭廉潔風,常念家庭廉潔經,督促丈夫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在外做到「一身正氣上班去,兩袖清風回家來」。

四、以德育人,父慈子孝

在父親新的潛移默化和言傳身教之下,肖xx泉同志兒子都培養出自立自強的性格,在生活上,獨立自主,在思想上力求上進,在事業上努力拚搏。

在肖同志帶動和影響下,全體家庭成員各司其職,共同努力,精心經營出一個洋溢著溫暖、民主、文明、科學的美好家庭。

好家庭事跡材料4

我擁有一個幸福的三口之家,愛人和我,還有一個活潑懂事的女兒。我的家庭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事跡,但我們全家人用自己的勤勞、朴實和寬容守護著最真實的幸福,享受著最舒心的生活。十多年來,我和我的丈夫共同努力,建立起了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丈夫救死扶傷,愛崗敬業,女兒熱情上進,勤奮好學,受到了同事們的一致稱贊和好評。

一、愛崗敬業、共同進步丈夫是一名兒科醫生,平時對待生病孩子能夠細心、耐心、友善,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充滿愛心,常常受到病友家屬的感激。我作為一名財務人員,也是力求把經手的賬務處理的清清楚楚,不出現差錯。

二、身體力行,弘揚家庭美德在家夫妻二人相敬如賓,互相支持,互相幫助,有困難共同面對,出了問題共同協商解決,成為人人羨慕的模範夫婦。我和丈夫都來自農村,雙方父母供我們子女讀書花光了家中所有的錢,身體長年透支勞動又不好。2001年的秋天,我們女兒的出世給家裡帶來了無比的喜悅,同時使我們多了一份更大的責任,我和丈夫下定決心,孩子由我們自己來照顧,盡量不給雙方年邁的雙親再添麻煩,孩子一天天長大,現已上七年級,學習很好,也很懂事。雖然我們自己照顧孩子很辛苦,但是我們照顧過程的每分每秒都非常快樂充實。

三、勤儉持家,保護環境勤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我們二人能吃苦耐勞,勤奮工作,勤儉持家,一分一厘,一釘一鉚,一草一木,都合理使用,把錢花在刀刃上。能搞好個人,家庭和工作場所、公共場所的衛生及綠化工作。家庭環境清潔,禮貌待人,養成了良好的.文明習慣,鄰里之間互相幫助,互相關心,自覺維護居住區的公共衛生和公共利益。孩子在很小時,我們就教育她保護環境意識。在我們一家出去郊遊時,女兒會將垃圾收拾整理好後,帶回扔進垃圾箱。

四、愛國守法,廉潔奉公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能積極維護社會公德,誠實守信,自覺遵守各項法律法規和公共秩序,維護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主動履行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在工作中,堅持廉潔奉公的原則,嚴於律己,寬於待人。

「家和萬事興」,一個和睦的家庭,之所以和睦,我總結出一條經驗就是「真誠待人、和睦相處、互敬互愛」。相識是一種緣份,而能在同一屋檐下共度一生,則是上輩子修來的福氣,所以我經常告慰自己要懂得知足常樂,善待自己與家人,而我的努力也讓我收獲了幸福和溫暖。願每一天都增加一個「最美家庭」,使得我們人與人之間相處得更加和諧。

一個幸福、快樂、和諧的家庭需要每個家庭成員共同的努力。只有每個人都奉獻一點愛,家才會更溫暖,只有每個家庭都幸福了,我們的社會和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好家庭事跡材料5

有這樣一個家庭,他們夫妻恩愛、互相提攜,他們不辭辛勞、照顧家庭。他們用生活中的平平凡凡的事、點點滴滴的情詮釋了家作為愛的港灣的真諦,受到單位鄰居的一致好評,他們就是安陽市監獄劉xx一家。

劉xx曾動情地說:「家是我前進中溫柔的臂膀…」

1995年,劉xx來到安陽市監獄工作,工作期間始終勤奮努力、兢兢業業,鑽研業務,一心撲在工作上。其愛崗敬業、積極認真、甘於奉獻的精神,使得其多次受到監獄的嘉獎。1999年結婚後,劉xx和其丈夫相敬相愛、相互支持,不但工作乾的好,而且家庭和睦。2001年,家裡又多了笑聲——他們有了自己的小孩,加劉xx父母,一個三代同堂的溫馨幸福、其樂融融的家庭誕生了。

然而,困難和挫折並不會因為是幸福的家庭而不光顧,相反,有時幸福家庭的挫折和困難還比一般家庭要多,只是他們更能互相體諒、互相關心、共度難關。劉xx一家就是如此。

經過了十多年的幸福生活,2013年劉xx的父親因疾病半身癱瘓在床。母親也因年邁,無法獨自照顧。這一噩耗讓劉xx一度迷茫困惑,情緒低落。但是來自家庭和工作的雙重壓力並沒有擊倒這個堅強的女人。在丈夫的鼓勵和支持下,劉xx沒有灰心氣餒而是和兄弟姐妹們互相體諒、互相關心、共度難關!劉xx工作起來也越發認真緊張,為的就是在不耽誤工作的情況下,盡快趕回家中照顧父親母親。盡管自己的事情千頭萬緒,但他還是千方百計地抽出時間照顧父親。安慰母親、開導她、鼓勵她。盡管劉xx緊抓一切時間,還是無法對自己女兒無微不至的照顧。在女兒初中起,就開始住校。劉xx總說自己對女兒虧欠的太多。而劉xx的女兒將母親的辛苦看在眼裡,並沒有埋怨自己的母親,而是早早就的能夠獨立處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還能在放假的時候為父母承擔一些家務。這些讓劉xx很是欣慰。

作為女兒,劉xx無微不至照顧老人,不因外界的壓力給自己找各種理由。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家的溫馨。有了丈夫和女兒的理解和支持,還有兄弟姐妹們的互相扶持,劉xx的父親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病情也十分穩定。雖然困難和挫折給了這個家很多壓力,但是劉xx一家經受住了考驗,家依然是那個溫馨幸福的家。

愛如果僅停留在一家人之間,那麼這種愛還只是一種狹隘的,可劉xx一家卻把這種愛、這份情延伸到親朋鄰里、單位同事甚至素不相識的人。

街坊鄰居和單位的同事都說:「這樣好的家庭,要拿來做榜樣!」讓這樣的文明家庭感動更多的人,讓更多的家庭和睦美滿!

好家庭事跡材料6

有這樣的一個家庭,他們夫妻恩愛,互相提攜,尊老愛幼,禮讓鄰里,教子有方,精心培養下一代,家裡老人安享幸福晚年生活,他們用生活、工作中平平凡凡的事、點點滴滴的情詮釋了家作為愛的港灣的真諦,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評。這就是高橋鎮漕涇村沈進寶一家。

一、尊重老人,孝敬長輩

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種美德在沈進寶家中表現得更細致入微。沈進寶的母親孫彩鳳年事已高,身患糖尿病多年。沈進寶一家對老母親細心照料,夫妻倆平常只要下班後就馬上趕回家裡對老人噓寒問暖,端茶送水,照顧老人按時服葯,讓老人家身心健康、愉快。特別是沈進寶妻子郭愛,雖是一名外來媳婦,想到婆婆就是母親,孝敬老人和照料老人是晚輩義不容辭的責任,不顧自己每天在工廠打工,工作辛苦,起早晚睡,給婆婆洗澡搓背,擦身洗腳,無怨無悔地用真情、親情和熱情照料婆婆多年。

二、家庭和睦,夫妻恩愛

沈進寶夫婦結婚近30年,相敬如賓,非常恩愛,在家中相互間能搶挑重擔,任勞任怨、辛勤工作,全心全意為家庭、做好繁重的家務,子女教育和照顧老人的工作,把家裡打理得干凈整潔、井井有條,給全家創造了一個舒心安逸的生活環境,同時也受到鄰里的贊揚。在處理家庭的大事時,夫妻平等對待,互相通氣,共同磋商決定,只要是合理的建議,求大同,存小異,做到辦每件事情雙方都心情舒暢。

三、重視教育,培養子女

沈進寶夫婦同天下的父母一樣,對自己的兒子非常疼愛。然而,他們疼愛孩子,卻從不溺愛孩子。他們用朴實的語言教育孩子,用自己的言行影響著孩子。他們嚴格要求孩子,時時關心兒子沿著正道走,鼓勵兒子刻苦學習,要求上進、禮貌待人,教育引導兒子用愛心去善待別人,用勤奮扎實對待學習,用勤儉節約對待生活,做對社會有所作為、有所貢獻的人。沈進寶和郭愛的獨生子沈志遠,自小學習成績優異,初中畢業保送桐鄉高級中學,本科溫州醫學院畢業後,又進入復旦大學醫學院深造,現已進入復旦附屬醫院見習。

四、樸素節約、勤儉持家

沈進寶家庭生活十分節儉,合理安排生活,從不鋪張浪費,他們省吃儉用,一分一厘、一釘一鉚、一草一木都合理使用,利用掙得的工資將家庭裝扮得整潔、大方、溫馨。鄰里之間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維護本村本組的公共衛生和公共利益。

沈進寶家庭是千萬普通家庭中的一個,他們互敬互助、尊老愛幼、相互支持、盡職工作,並以自己的言行渾渾地感摯著別人,他們在教育子女、贍養老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方面,為無數個家庭作出了表率,在村裡只要提到這一家,人們總愛伸出大拇指:「這一家沒得說」。

;

F. 「忠」、「孝」的核心各是什麼

忠;忠於君主。孝;孝順父母
孝」是儒學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之一。孔孟時期,出現了闡發儒家孝道觀的經典著作《孝經》。歷代儒學之士都大力宣揚「孝道」;封建帝王也利用「孝道」來為自己的統治服務;這二者的合力在民間的影響就是《二十四孝》的產生和流傳。 關鍵詞:孝儒學倫理道德《孝經》 以孝事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在當今社會孝悌觀念出現了日下的勢頭,因此,重新探討和正確闡發儒家孝道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孝」字簡釋 「孝」的觀念產生較早。「孝」字,古作,上面為一老人,下面為一小孩。康殷說;「象『子』用頭承老人手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表示『孝』。」[1](P39)東漢許慎則解釋說:「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清段玉裁註:「《禮記》『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謂畜。」[2](P398)這些解釋雖然是從不同的角度出發,但是意思完全一樣,都認為「孝」是尊敬長輩,侍老奉親。《禮記·禮運》也說;「何為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因此,「孝」首先是一種社會道德原則,是處理家庭中長輩和兒女間關系的准則。然而,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演變,「孝」被封建帝王利用來為他們的統治服務。這樣,「孝」就由道德范疇擴展到了政治范疇。 二闡發儒家孝道觀的主要經典著作《孝經》 在儒家經典十三經中,《孝經》「是一部字數最少,內容最淺,而影響最大,引起的爭議最多的著作」。[3](P1)其巨大的影響不是在學術價值上,而是在社會價值上。以致其面世以來,上自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爭相傳習,備加尊崇,影響所及遠至日本、朝鮮等鄰國異族。 《孝經》成書於何時,歷來有不同的觀點,但「今文《孝經》經過劉向整理後,才確定了後來流行本的規模」。[3](P11)東漢時,《孝經》就被列為儒家七經之一,當時流行的是孔安國傳鄭玄注。自那以後,《孝經》一直受到歷代統治者的高度重視。到唐代,玄宗親自為之作注,更是大力倡行。宋朝學者邢昺為之作疏。現今流行的《孝經》本子,就是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的本子。由於《孝經》將家庭與社會人倫道德緊密結合,加上統治者的積極宣揚,故《孝經》幾乎成了封建時代家喻戶曉的儒家經典。 對於《孝經》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因而也引起了一系列證偽的官司。筆者則認為《孝經》是孔子和曾子所作,我們且看兩例有力的證據。西漢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曾參,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死於魯。」司馬遷是位大史學家,治學嚴謹,考證確鑿,加上離春秋戰國時代較近,資料轉抄訛誤甚少,當不會有錯。東漢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也說:「《孝經》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漢書》言「為曾子陳孝道」,即《史記》載「故授之業」。從馬、班兩位史學大家的記載可以看出,《孝經》的最初作者實際上應為兩人:一是孔子;一是曾子。孔子將孝道口述給曾子,曾子將其記錄整理下來,間或插有自己的心得體會。這就是所謂的孔子「述而不作」。他們兩人的關系類似於當今某篇文章口述者和整理者的關系。故筆者認為《孝經》的最初作者應是孔子和曾子。當然,曾子的門人可能也參與了整理《孝經》的工作,於是也有他們的觀點及其在書中對他們先生的尊稱。 今本《孝經》僅一千七百九十九字,凡十八章。 對於《孝經》的內容,宋代理學家朱熹認為「篇首六七章為本經,其後皆傳文」。[4](卷八十二) 《孝經》一書,對於從帝王將相到黎民百姓之間的各個階層的孝行都有明確規定。但其基本傾向是以倫理道德教育為政治服務,那就是以孝勸忠,以孝治天下,從而達到《大學》里所說的「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高政治目的。正因為如此,它才得到歷代帝王的極力推崇。 三孝為德之本歷代儒學之士大力宣揚 孔孟儒學認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源泉。《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就載: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為德之本的思想在儒家其他著作里也有所反映。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5](P71)認為孝是仁的基礎。孟子則說:「親親,仁也。」[5](P430)又說:「仁之實,事親是也。」[5](P359)將侍老奉親之孝作為仁的實質。《大戴禮記·曾子大孝》載:「夫孝者,

G. 中學生應該怎樣孝敬父母

作為中學生,首先要好好學習,只有你好好學習,父母才會放心,其次多和父母溝通,表達你對父母的愛意,而且幫父母做一些家務活,做到這樣就是孝敬父母了。
想必很多同學都是這樣,步入學堂的十幾年來,每天都是在和家長無聲的戰斗,似乎只要學習起來,氛圍就十分濃重,這時候與家長溝通就顯得很重要了,那麼,和家長溝通的障礙是什麼呢?如何和家長溝通,有什麼好辦法呢?

01

和家長的溝通障礙

    雙方溝通的障礙主要源於雙方都不自覺地高標准要求對方,家長會將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作比較,人家如何用功了,成績有多好了等等,在比較中產生失落感,孩子也會將自己的家長和別人的家長作比較,人家家長如何做了,照顧周到不讓人煩,懂孩子需要什麼,你們為什麼做不到?啥也不懂瞎指揮。這樣矛盾就產生了。

02

和家長溝通的方式有什麼?

    同學們和家長溝通交流時首先要說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並且不要自己一味的在傾訴,適當的做一位傾聽者也是和父母溝通的關鍵所在,要讓家長有回答的時間和機會。溝通是雙向思想情感上的交流,而不是單方訴苦,同學們要將心比心,充分理解父母的初衷。

    另外,同學們在找家長溝通時不能言辭過激,說話時要尊重自己的家長,要知道所有的家長都是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發展才可能會做出一些讓孩子接受不了甚至厭倦的事情來。同學們要在理解家長的情緒上擺正自己的姿態,心平氣和地和家長交流。

03

和家長溝通時應該注意什麼?

    要在語氣上尊重家長,可以時常找父母散心或是聊天,在平常生活中及時溝通交流,而不是等矛盾激化或是問題變大時才想起來與家長溝通。

    和父母溝通要講究方式方法,家長的思維方式和思想脈絡都較為傳統古板,這時候孩子就要嘗試,為家長灌輸新思想新知識,潛移默化的改變家長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避免在日後的溝通中出現代溝。

H. 孝敬父母的事例 500字

二十四孝_忠孝雙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將沉至緒,有一個獨生女兒,名叫沈雲英。自小聰明好學,跟父親學得一身好武藝。因其父率兵迎異軍死在戰場上,當時沈雲英才十七歲,她登上高處大聲呼曰:「我雖然是一個小女子,為完成父親守城的遺志,我要決一死戰。希望全體軍民保衛家鄉。」大家深受感動,發誓要奪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圍,取得了勝利。沈雲英找到父親的屍體,大聲痛哭,全體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緒為副總兵,並任命沈雲英為游擊將軍,繼續守衛道州府。後來人們為她建了一座忠孝雙全的紀念祠。有詩頌曰:

異軍攻城圍義兵,娥眉汗馬解圍城;父仇圍難兩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雲思親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傑的人,從小家庭貧困,勤奮好學,後來做了丞相K

閱讀全文

與孝敬父母關鍵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父母如何試教 瀏覽:529
高血壓體檢都體檢什麼 瀏覽:154
養老金南水北調的優缺點 瀏覽:503
協警退休年齡范圍 瀏覽:252
退休金是十三薪嗎 瀏覽:688
長壽花怎麼保養最好 瀏覽:40
表明孝敬 瀏覽:804
金源養老院 瀏覽:849
伊春廠辦集體退休金 瀏覽:428
父母一方死亡兒子戶口怎麼遷出 瀏覽:13
冰雪大世界60歲 瀏覽:585
百色2015年養老保險政策 瀏覽:279
怎麼與老年人交流溝通 瀏覽:801
山東省公務員退休工資 瀏覽:699
養生白酒有哪些大品牌 瀏覽:80
局級女幹部退休年齡 瀏覽:787
社會實踐敬老院照片 瀏覽:855
房子小父母來看望住不下怎麼辦 瀏覽:73
延長退休年齡干預了人力市場自由 瀏覽:523
廣東省養老機構規范化建設指引 瀏覽: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