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重陽節的來歷連環畫

重陽節的來歷連環畫

發布時間:2022-05-28 09:40:45

A. 重陽節的來歷(簡略)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

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起源於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

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後,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1)重陽節的來歷連環畫擴展閱讀

1、戰國時代

重陽節已經是一個節日,但在當時僅在王室開展活動。

2、魏晉時代

節日氣氛漸濃,倍受文人墨客吟詠。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

3、唐朝時期

重陽節被定為正式節日,據記載,正式將農歷九月九日列為國家認定的節日是在唐德宗李適年間(公歷780年左右)重陽節與除夕、清明、中元節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從此,民間和宮廷共同慶祝重陽節,並且在這一天組織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

4、宋朝時期

重陽節已經成為一個比較重要的節日,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曾記載了北宋時重陽節的盛況。

B. 九九重陽節的來歷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重九節、「老年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在這一天舉行登高賞秋、感恩敬老等諸多活動。關於重陽節的由來,有著多種說法。


除了《續齊諧記》中的記載,重陽節的由來還有其他多種說法。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認為重陽節是人們為了養生長壽而舉行的一個節日。除此之外,重陽節還有祭祖、祭拜神靈、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等多重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意義。


C. 重陽節的來歷是什麼

中國有四大傳統祭祀節日是,分別是:除夕、清明、盂蘭盆會和重陽節。

關於重陽節為何會成為民間四大祭祀節日之一。與重陽節的傳統文化有關。這個習俗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

《呂氏春秋-古秋紀》中古書談到:九月命冢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

還有:」是月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從這些古書記載的內容來看,古人在農歷的9月9日重陽節,會用秋季豐收時的莊稼和果實等,舉行祭祀天帝、祭奠祖宗等活動。


這是因為有兩個原因:一是古人認為「九為老陽,陽極必變」,重陽節無論從月、日來講,都為老陽之數,不吉利;二是感恩的心情,在秋收成熟的季節後,人們到山中採集果子、葯材等果實,稱為「小秋收」,感恩大自然對人類的回饋。

綜上可見,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民間百姓,都對九九重陽節祭祀活動特別重視,主要目的都是為辟邪求吉、祈盼長壽。

開卷有益,原創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寫成,感謝大家訂閱專欄,閱讀完整內容。如果喜歡,歡迎轉發和評論,留言或私信互動。

參考文獻:《中國神話民間傳說》、《中國傳統文化》等;

D. 重陽節的意義及來歷

重陽節的意義: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

重陽節的來歷: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季秋豐收祭祀演變而來。「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

關於重陽習俗活動的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呂氏春秋·季秋紀》:「(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九月農作物秋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遠古時期,重陽節作為一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拜神祭祖及求長壽、飲宴等,構成了重陽節的基本內容。


(4)重陽節的來歷連環畫擴展閱讀:

各地習俗

1、廣西

隆安縣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說:「九月九,牛羊各自守」。清明是春祭,重陽作為秋祭,重陽拜山是嶺南風俗之一,慎終追遠、顧本思源的傳統數千年來沿襲至今。

2、福建

海澄縣重陽節放風箏為戲,稱為「風槎」。相傳九月初九是媽祖羽化升天之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3、海南

海南過重陽節有登高望遠、插茱萸、送「重陽糕」、「趕山貓」、洗艾葉水等習俗。

4、江蘇

重陽節,南京人家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於庭中。長洲縣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麵食。無錫市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E.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的起源: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

譯文:「集重陽進入皇帝宮啊,造訪旬始星到清都參觀」。

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譯文:每年去月來,忽然又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太陽和月亮都應,社會贊許他的名字,認為應在長時間,所以用宴會宴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

譯文:我閑居,愛重陽節的名字。秋菊滿園,但無酒由,空服九華山,寄託我的情懷。

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5)重陽節的來歷連環畫擴展閱讀

重陽節習俗:

1、重陽節登高遠眺

登高之所以受人重視,特別受老人重視,是因為人們認為登高意寓「登頂長壽「。除此之外,人們還相信登山能使人健康長壽。重陽節登高在唐代就開始盛行了。

2、重陽節賞菊花

菊花產自中國,最早記載始於公元前5世紀。菊花在陰歷九月盛開,它有一個美稱「長壽之花」。因此每年重陽節也是觀賞菊花的好時候。

3、重陽節飲菊花酒

菊花酒的釀造十分獨特。古時,人們在九月九日採摘新鮮的菊花和菊花葉,把它們和穀粒一起釀製成酒。等到來年的同一時間再打開品嘗。據說,菊花酒具有清神明目,減肥降血壓,治療胃病的功效。因此,可以飲菊花酒可以使人長壽。

F.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重陽」之名稱由來,得名於古籍《易經》中的『陽爻為九』。在《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謂「兩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謂之「重陽」。明代張岱著《夜航船》雲:「九為陽數,其日與月並應,故曰「重陽」。

「九」為老陽,是陽極數,兩個陽極數重在一起,九九歸一,一元肇始,萬象更新。因此古人認為重陽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飲宴祈壽之俗。在民俗觀念中,又因「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且「九九」與「久久」同音,所以賦予有天長地久、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



據現存史料考證,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遠古時代。《呂氏春秋·季秋紀》有載,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陽節起始於遠古,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重陽節」之名稱記載,見於三國時代;至魏晉時,節日氣氛漸濃,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倍受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列為國家認定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與除夕、清明、中元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G. 重陽節的來歷和傳說

1、重陽節的起源主要有三個不同的說法,一是來源於《易經》中九之陽數相重,二是來源於古代豐收祭天的活動,三是來源於古代的祭祀火星儀式。

2、傳說一:傳說重陽節登高之俗是始於秦始皇命術士鄭安期前往嶺南尋找長生不老葯,鄭安期在白雲山覓得九節菖蒲時,不幸墜崖,乘仙鶴飛升。

3、傳說二:登高山帶回雷電火種:古人認為山上雲霧繚繞,為呼風雨喚雷電之神龍所居。而且,高山的雷電可以帶來火種,利用火可以吃到化腥臊的熟食。

4、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H.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之名稱由來,得名於古籍《易經》中的『陽爻為九』。在《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謂「兩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謂之「重陽」。明代張岱著《夜航船》雲:「九為陽數,其日與月並應,故曰「重陽」。

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所以賦予有天長地久、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九九為陽極數,九九歸真,一元肇始,萬象更新;古人認為重陽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祥日子。在古代重陽節有飲宴祈壽之俗。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據《呂氏春秋·季秋紀》記載,古人於九月農作物秋收之時有祭天帝、祭祖的活動。這是遠古時期,古人擇九九重陽吉日舉行祭祀活動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形式。重陽與除夕、清明、中元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8)重陽節的來歷連環畫擴展閱讀

重陽節的起源傳說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恆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恆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

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梁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里曾有此記載。

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重陽節才被立為老人節。

I. 重陽節的來歷

1、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屈原的《遠游》詩中,就有「集重陽入帝官兮」之句。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重陽節的習俗農歷九月,金秋送爽,丹桂飄香,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熱鬧非凡。

2、到了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後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3、重陽節被正式定為節日,則始於唐代。此後的宋元明清,每逢九月初九,宮廷、民間都會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唐代的許多大詩人如王勃、孟浩然、李白、王維、杜甫等,都留下過關於重陽節的詩篇。

(9)重陽節的來歷連環畫擴展閱讀: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早晨,用片糕搭兒女的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之本意。重陽糕的製作古人比較講究,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有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意。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小紅紙旗,點蠟燭燈。意欲用「點燈」、「吃糕」來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點都稱之為重陽糕。

J. 如何傳承傳統文化經典

一、挖掘經典中的傳統文化資源
經典中富含傳統文化。我們以節日詩歌為例,如唐代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在誦讀這首詩時,我們在充分誦讀、體會詩人思念家鄉和親人的情感的基礎上,可以挖掘唐代人民是怎樣過重陽節的。除了詩中寫的登高望遠、爬山、插茱萸外,通過查找資料,我們還知道了重陽節的來歷及歷史傳承。重陽節這天習俗眾多,包括秋遊賞景、臨水玩樂、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是一個非常溫馨的傳統節日。隨著時代的發展,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新的含義:尊老、敬老、愛老、助老,寓意平安和諧、生命長久和健康長壽。我們在學習時,號召學生回家和家長一起按傳統方式過重陽節,傳承古老的傳統。
又如宋代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誦讀的同時,我們體會到古人過年時要放鞭炮、換桃符和歡天喜地心情,可以挖掘春節的來歷、傳說及傳統習俗讓學生知曉,並要求學生將這些來歷、傳說講給他人聽,將傳統習俗付諸實踐。
像這樣的古詩詞很多,如唐朝杜牧的《清明》、唐朝宋之問的《途中寒食》、唐朝林傑的《乞巧》、元代元好問的《京都元夕》、漢代關於七夕節的詩詞等,幾乎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詩詞歌賦,從這些詩詞歌賦中都能挖掘出很多傳統文化資源。
二、再現經典中的傳統文化畫面
經典詩詞歌賦的畫面感都很強,我們可以在誦讀時用不同方式分門別類地再現。再現的方式很多,我們可以根據詩詞歌賦的內容,選擇合適或喜歡的方式加以呈現。
詩配畫:幾乎所有經典詩詞都可以用此種方式再現畫面,尤以寫景類、敘事類為佳。配的畫可以是單幅的,也可以是多幅的連環畫,讓濃濃的詩情變成生動鮮明的圖畫。教師組織鑒賞和評比,激發孩子的創作興趣。
詩配樂: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先生早已給很多唐詩譜上了曲子,成為人們爭相傳唱的歌曲,並出了專輯《讀唐詩》,收錄了《登鸛雀樓》、《春居》、《紅豆》等名篇。我們在誦讀這些經典詩詞時可以欣賞、學唱,甚至把這些由古詩詞編排的歌曲編成舞蹈,讓這些詩詞變成童謠,永生難忘。
講詩文故事:很多經典中都蘊含有趣的傳說、故事,在誦讀經典時可以有意識地積累,開「經典中的傳說」故事會,通過這種方式,將源遠流長的故事流傳下去。
演一演:敘事類、送別類作品都可以演出來,比如課本中的《楊氏之子》、《送元二使安西》,我們在學習時把它們改編成了小劇本,在課堂上表演。當學生身著古裝、羽扇綸巾、滿腹經綸地「勸君更進一杯酒」時,你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們離文明又進了一步,不得不感嘆經典的魅力。
奏一奏:在素質教育的號召下,大多數孩子都學了一兩門樂器。我們可以把樂器和詩詞結合起來,比如學習《伯牙絕弦》,我們在弄懂文言文的意思後,把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楚,用表演的形式再現這個故事,演出時還請學古箏的同學演奏古箏曲《高山流水》。
三、加強經典中的傳統文化實踐
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經典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很多,創作時的背景、情境、傳說,經典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哲理甚至思維習慣,精神上的鼓舞、氣節上的鞭策、文學上的各種修辭手法運用等,都值得我們用心體會和模仿。它們是那樣鮮活,喜怒哀樂,時隔千年,仍然讓我們感同身受。比如古詩中那些富含哲理的句子的應用:「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閱讀全文

與重陽節的來歷連環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國養老保險覆蓋率 瀏覽:83
老年人膝蓋痛看什麼科 瀏覽:165
老國企退休工資是多少 瀏覽:435
邯鄲60元體檢查什麼 瀏覽:316
農村養老保險怎麼取 瀏覽:231
你知道父母受了多少委屈 瀏覽:406
老年痴呆症光身子 瀏覽:805
徵兵體檢醫生怎麼界定瘢痕體質 瀏覽:821
如何為老人處理大小便 瀏覽:654
村隊重陽節 瀏覽:724
2018年退休工人工資上調 瀏覽:498
老人腿部浮腫吃什麼葯 瀏覽:566
男70歲70燒傷第二2日 瀏覽:347
普工退休工資待遇 瀏覽:468
老人燒五七到墳上拿什麼貢品 瀏覽:138
癱瘓老人小便少怎麼辦 瀏覽:382
90歲日本yamatoo血凈 瀏覽:551
從大腳趾看老年痴呆 瀏覽:248
老年人持續發燒的原因 瀏覽:981
兒子要父母離婚是什麼心態 瀏覽: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