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簿是什麼官
主薄是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
據《文獻通考》卷六十三記載:「蓋古者官府皆有主簿一官,上自三公及御史府,下至九寺五監以至郡縣皆有之。」隋、唐以前,因為長官的親吏,權勢頗重。
魏、晉以下統兵開府之大臣幕府中,主簿常參機要,總領府事。習鑿齒曾為桓溫的主簿,時人曰「三十年看儒書,不如一詣習主簿」。此為主簿權勢最盛之時。
(1)河內溫縣孝敬里擴展閱讀:
主簿在隋唐後的發展:
隋、唐以後,主簿是部分官署與地方政府的事務官。隋、唐三省六部不設主簿,惟御史台、諸寺等署有之。唐諸州以錄事參軍取代主簿。南宋中葉後,御史台也不設主簿。元諸寺、監、院有關人員,或稱主簿,或改稱典簿,縣主簿簡稱為簿。明、清太僕、鴻臚二寺及欽天監稱主簿,太常、光祿二寺及國子監稱典簿,縣署則仍稱主簿。均系低級之事務官。
明清時期主簿由貢監及吏員拔擢除授,是知縣的佐貳官,別稱「書記」「三尹」等,秩正九品,主管戶籍、緝捕、文書辦理事務,在主簿廨辦公,下設攢典1人辦助辦公。
2. 三國演義裡面的人物有哪些
1、諸葛亮:
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贊他。
但《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誇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2、劉備:
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徵著力描畫,極盡誇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一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
3、關羽:
歷史上的關羽為「萬人之敵」一虎將,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義著稱,但「剛而自矜」,勇猛有餘,智略不足。
在《三國演義》中,因為他是劉備陣營中的人,又有講信義的特點,所以,就被塑造成「義」的化身。他跟隨劉備,不避艱險。
總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是不惜筆墨,把關羽刻畫成「義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嚴重的扭曲了。
4、曹操:
歷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復雜,有人認為曹操在三國歷史上「明略最優」。曹操御軍三十餘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於詩文、草書、圍棋。
生活節儉,不好華服。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但是,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品德中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對他殘忍、奸詐的一面又誇大了。
因此,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是奸詐、殘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5、周瑜:
歷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謙讓服人,有「雅量高致」。但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成了諸葛亮的墊底人物。寫周瑜,是為了抬高諸葛亮。
因此,《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氣量狹小,智謀也總是遜諸葛亮一籌,根本不像蘇軾所歌頌的周瑜「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千古風流人物」,成了《三國演義》中蒙受最大冤屈的人物。
6、魯肅:
魯肅這個人在《三國演義》中除了名字外幾乎就全是杜撰了。歷史上的魯肅「雖在軍陣,手不釋卷」。
他初見孫權,就提出了建國方針:鼎足江東,北拒曹操,待機剿除黃祖,進發劉表,竟長江而有之,然後建號稱帝以圖天下。
但在《三國演義》中,魯肅成了諸葛亮與周瑜兩人智斗的犧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7、張飛:
少時即與關羽共事劉備。曾在虎牢關與關羽、劉備一起迎戰呂布。長坂坡橋頭上一聲吼,嚇退曹操五千精騎,入川義釋嚴顏,分定州縣,率精兵萬多人,敗張郃大軍,劉備稱王後;
拜為右將軍,稱帝後,拜為車騎將軍,封西鄉侯。公元221年為替關羽報仇,同劉備起兵攻伐東吳。臨行前,因被部將范疆、張達刺殺,死時只有五十五歲。
8、趙雲:
趙雲戎馬一生,驍勇善戰,膽略過人,劉備稱其一身是膽,軍士呼其虎威將軍。趙雲見識卓遠,清楚認識到吳蜀關系為唇齒相依,力主維護孫、劉聯盟;
為人剛毅謹細,諸葛亮對其德行十分贊賞。趙雲為國,不被天姿國色所迷,為民,不為良田豪宅所動,時人與後人皆敬其德。
9、郭嘉:
曹操帳下第一謀士,才華橫溢,放盪不羈,不修邊幅,愛嗑葯!在那個時代真正的屬於離經叛道的典型了但其軍事才華卻是有目共睹的。
10、賈詡:
曹操五大謀士之一,深諳保身之道,三國局面的真正締造者,軍事才能卓著。
一、諸葛亮簡介:
張飛(約166-221)字益德(《三國演義》作翼德),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氏,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因其勇武過人,而與關羽並稱為「萬人敵」。
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張飛與關羽一起加入,隨劉備輾轉各地。
三人情同兄弟,寢則同床,劉備出席各種宴會時,和關羽終日侍立在劉備身旁。197年在曹操進攻呂布,呂布敗亡之後,張飛被任命為中郎將。
3. 司馬家族做了幾代皇帝 後來又是誰推翻的司馬家族 推翻之後是誰做的皇帝 什麼朝代
司馬家族從265年晉武帝司馬炎繼位到東晉最後一任皇帝司馬德文結束,歷經16任皇帝。
公元420年,劉裕推翻東晉,建立劉宋,這也是南朝的開端,自此進入南北朝時期。
(3)河內溫縣孝敬里擴展閱讀:
司馬氏在三國時期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變後掌握魏國政權 。
晉宣帝司馬懿:三國的終結者 西晉王朝奠基人。
司馬懿(179-251年),字仲達,漢族,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
對屯田、修水利等經濟有重要貢獻。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謚號「宣文」;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後,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
晉景帝司馬師:控制曹魏政權的曠世梟雄。
司馬師(208-255年),字子元,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權臣,官至大將軍。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司馬懿與張春華的長子,太祖司馬昭的兄長,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的伯父。
司馬師沉著堅強,雄才大略。他繼承父親的權力,廢魏帝曹芳,平定淮南三叛,擊滅東吳諸葛恪的大軍。基本控制了曹魏政權。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師為景皇帝,廟號世宗。
晉文帝司馬昭:滅蜀漢 為統一全國奠定基礎。
司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司馬懿與張春華的次子,司馬師的弟弟,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的父親。
司馬昭繼承父兄的權力,弒魏帝曹髦,徹底控制了曹魏政權。掌權期間派鍾會、鄧艾滅蜀。其子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昭為文皇帝。有著名的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備註:上述三人為司馬炎稱帝後追尊的皇帝,這三人並未正式稱帝。
265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 ,史稱晉武帝。290年,司馬炎第二子司馬衷繼位,改元永熙。307年被司馬越毒死,終年48歲。
其次是晉懷帝司馬熾307年—313年在位7年。西晉孝愍帝司馬鄴313年—317年在位5年。公元317年西晉滅亡。
317年4月司馬睿在建康正式稱王,改元建武(即晉王位,尚未稱帝)。於次年318年正式稱帝,成為東晉的開國皇帝。元帝即位後,矛盾四伏,憂憤而死,時年47歲。
東晉晉元帝司馬睿318年—322年在位6年。晉明帝司馬紹322年—325年在位4年。
司馬紹,字道畿,東晉的第二代皇帝,晉元帝長子,廟號肅宗。他從小就聰明伶俐,為人豪爽,即位後,平定王敦叛亂,鞏固了東晉的統治,在位期間曾經中興。病死,終年27歲。
晉成帝司馬衍325年—342年在位18年。晉康帝司馬岳342年—344年在位2年。晉穆帝司馬聃344年—361年在位17年。晉哀帝司馬丕361年—365年在位5年。晉廢帝司馬奕365年—371年在位6年。晉簡文帝司馬昱371年—372年在位2年。晉孝武帝司馬曜372年—396年在位25年。晉安帝司馬德宗396年—419年在位23年。
晉恭帝司馬德文418年—420年在位3年。東晉的末代皇帝,晉孝武帝次子,晉安帝同母弟弟,最早封琅邪王,後被封為中軍將軍、散騎常侍、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領司徒、錄尚書六條事等職。
桓玄之亂後,劉裕當政,司馬德文知道劉裕有篡位與殺害晉安帝的企圖,而且晉安帝本人不辨飢寒,司馬德文便隨侍於晉安帝左右;直到有一次司馬德文因病出宮,劉裕才派人殺害晉安帝。
劉裕本人有意自稱皇帝,但由於圖讖所言「昌明(晉孝武帝)之後有二帝」,於是劉裕為符合圖讖所言,便於418年改立司馬德文為皇帝,次年改年號為元熙。
420年,劉裕逼迫晉恭帝將皇位「禪讓」給他,建立劉宋,這也是南朝的開始,東晉自此滅亡。
4. 三國時期所有的名將
一、吳國名將:
1、周瑜
周瑜(175年-年),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省合肥市舒縣)人。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
身體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追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
2、司馬懿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軍事謀略家,魏國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贅閹遺丑」,司馬懿一度拒絕曹操授予的官職,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後,強行辟司馬懿為文學掾。因司馬懿曾支持曹操稱帝,所以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司馬懿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3、鄧艾
4、張遼
5、許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