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杜牧重陽節

杜牧重陽節

發布時間:2020-11-29 21:45:38

❶ 關於重陽節的古詩有哪些

關於重陽節的古詩有:

1、《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2、《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3、《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4、《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5、《九日齊安登高》——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6、《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唐·岑參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7、《採桑子·九日》——清·納蘭性德

深秋絕塞誰相憶,木葉蕭蕭。鄉路迢迢。六曲屏山和夢遙。 佳時倍惜風光別,不為登高。只覺魂銷。南雁歸時更寂寥。

8、《重陽席上賦白菊》——唐·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中國傳統節日。

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一般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

❷ 元朝的節日

第年第一個節氣:打春

(每年的第一個節氣就是「立春」,人們通常叫「打春」。為什麼這么叫呢?我國歷史上有這樣一種風俗,每年立春這一天,人們穿上節日的服裝,抬著一頭紙糊的大耕牛,載歌載舞上街遊行。遊行後,把紙糊的耕牛抬到縣衙的公堂上,由縣官新自執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趕緊耕種。因此,人們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蕭子雲《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元是開始,第一的意思;旦是會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陽,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線。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象徵一天的開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歷1月1日,是當今世界公認的元旦節。我國歷代的元旦,日期並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會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

(又稱「上元節」,即陰歷正月十五日。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古書中,這一天稱為「上元」,其夜稱「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由於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此外還有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等風俗。我國古代歷法和月相有密切的關系,每月十五,人們迎來了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這一天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漢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後來古人把正月十五稱「上元」,七月十五稱「中元」,十月十五稱「下元」。最遲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舉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視。到後來,中元、下元的慶典逐漸廢除,而上元經久不衰。)

三月八日:婦女節

三月十二:植樹節

清明節前一天:寒食

(舊俗中的一個節日,在清明節前一天[一說清明前兩天]。春秋時已出亡多年的晉國公子重耳回國即位[即晉文公],封賞隨其亡的臣子,唯獨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於是攜老母隱居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晉文公得知後欲加封賞,尋至綿山,找不到他,便想燒山逼他出來。但介之推堅持不出,結果母子二人俱被燒死。晉文公於是規定每年這一天禁止人們起火燒飯,以寒食表示悼念。後來便形成了在寒食這天寒食、掃墓的風俗。)

四月五日:清明節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五月一日:勞動節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

(陰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與「午」互為諧音而通用。是我國的一個古老節日。我國古代最早的愛國詩人屈原

遭讒言被放逐後,目睹楚國政治日益腐敗,又不得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無力拯救危亡的祖國,於是自投汩羅江以殉國。此後,人們為了不使魚蝦吃掉其屍體,紛紛用糯米和麵粉捏成各種形狀的餅子投入江心,這便成為後來端午節吃粽子、炸糕的來源。這風俗已傳到了國外。)

六月一日:兒童節

七月一日:中國共產黨建黨日

七月七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日

農歷七月初七:七夕情人節

(陰歷七月七日的晚上稱「七夕」。我國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此夜在天河鵲橋相會,後有婦女於此夜向織女星穿針乞巧等風俗。所謂乞巧,即在月光下對著織女星用綵線穿針,如能穿過七枚大小不同的針眼,就算很「巧」了。農諺上說「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鐮割好稻。」這又是磨鐮刀准備收割早稻的時候。)

農歷七月十三:敬老節

八月一日:中國建軍節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

(陰歷八月十五日,這一天正當秋季的正中,故稱「中秋」。到了晚上,月圓桂香,舊俗人們把它看作大團圓的象徵,要備上各種瓜果和熟食品,是賞月的佳節。中秋節還要吃月餅。據傳說,元朝末年,廣大人民為了推翻殘暴的元朝統治,把發起暴動的日期寫在紙條上,放在月餅餡子里,以便互相秘密傳遞,號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義。終於在這一天烘發了全國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翻了腐朽透頂的元朝統治。此後,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就更加廣泛地流傳開來。)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

(陰歷九月初九。我國古代以九為陽,九月九日正是陰月陽日,故名「重陽」。相傳東漢時汝南人桓影,聽到費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汝南將有大災難,趕快叫家裡人縫制小代,內裝茱萸,縛在臂上,登上高山,飲菊花酒,藉以避難。桓景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裡的雞、狗、羊全部死掉。從此,民間就有在重陽節做茱萸代、飲菊花酒、舉行廟會、登高等風俗。因「高」與「糕」音同,所以重陽節又有吃「重陽糕」的習俗。唐代詩人王維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記載了當時的風俗習慣。由於該詩感情真摯,至今膾炙人口。)

九月十日:教師節

十月一日:國慶節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這里應該說明一點,在許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有數十萬軍民參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其實,人們頭腦中的這一印象並不準確。因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典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開國大典。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也就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早在當年10月1日之前一個星期就已經宣布過了。當時也不叫「開國大典」,而是稱作「開國盛典」。時間是1949年9月21日。這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主任毛澤東在政協第一屆會議上所致的開幕詞中就已經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

農歷十一月二十二:冬至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農歷臘月初八:臘八節

(古代十二月祭祀「眾神」叫臘,因此農歷十二月叫臘月。臘月初八這一天,舊俗要喝臘八粥。傳說釋迦牟尼在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這一天煮粥供佛,以後民間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農歷十二月大年三十:除夕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義是「去」,引申為「易」[交替];「夕」字的本義原是「日暮」,引申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舊歲到此而除,明日另換新歲」的意思。「除」乃除舊布新之意。除夕最早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除「疫癘之鬼」,來年才會無病無災。這就是「除夕」節的由來。「除夕」在古時還有許多別稱,如除夜、逐除、歲除、大除、大盡等等。稱呼雖多,但總不外乎送舊迎新、祛病消災的意思。)

農歷正月初一:春節

(是農歷的一歲之首,俗稱「大年」。春節的來歷,在我國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它是我國民間最熱鬧、最隆重的一個傳統節日。古代的春節,是指農歷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時節,南北朝以後才將春節改在一年歲末,並泛指整個春季,這時大地回春,萬象更新,人們便把它作為新的一年的開始。到了辛亥革命後的民國初年,改農歷為公歷[陽歷]後,便將正月初一定為春節。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為「春節」,因而至今仍有許多人將過春節叫過年。)

年:

(人人常把過春節說成「過年」,而「年」的最初含義與今天根本不同。據說,在很古的時候,世界上有一種最凶惡的野獸叫「年」。它生長得比駱駝還大。跑起來比風還快,吼起來比雷還響。它一出來,見人吃人,見畜傷畜,人們的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天神為了懲罰「年」,把它鎖進深山,只許它一年出山一次。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現了「年」有「三怕」——怕紅顏色、怕響聲、怕火光。於是,有一年臘月三十晚,大夥在門口貼上紅紙,不斷地敲鑼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裡徹夜點上燈。「年」晚上來了一看,家家燈光通明;一聽,處處放炮聲,嚇得它不敢進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來,見還是戶戶門上紅,遍地咚咚響,嚇得它膽顫心驚,調頭又跑回去了。從此後,「年」一直沒敢再來,據說餓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後來,人們才把防「年」、「驅年」,變成安安穩穩地過年了。「年」沒有了,但是過年的習俗仍保持著。鮮紅的春聯,輝煌的燈火,清脆的爆竹,響亮的鑼鼓,年年如此。)

傳統節日表
以下節日未特定說明皆按農歷(又稱夏歷、陰歷)來算:
1,正月初一春節,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種名稱
2,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元宵節)
3, 正月初五路神生日
4,二月初二 "春龍節" 又叫龍抬頭 青龍節
5,二月十五,花朝節
6,寒食節: 清明節的前一天
7,三月初三 上巳節 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
8, 清明節: 春分後十五日 現在一般定在陽歷四月五日
9,四月初八日 佛誕日,又有牛節之稱過了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 五月初五端午節
11,夏至節
12,六月六: 曬伏節"六月六,曬紅綠。" "姑姑節""六月六,請姑姑",在古代還是另外一個節日,名叫天貺(賜贈的意思)節 ,六月
六也是佛寺的一個節日,叫做翻經節.
13,七月七日,習稱七夕、七月七, 乞巧節
14,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又稱鬼節,盂蘭盆節.
15,七月三十 "地藏節"
16,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
17,九月九日為重陽節
18,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
19,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
20,冬至
21,十二月八日為臘八節
22,祭灶節:臘月二十三日為祀灶日,俗稱「過小年」,亦稱小年、小年下、小年節
23,年除日,臘月的最後一天為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節夜、大盡等,民間稱年三

❸ 有一首描寫重陽的詩,是杜牧的,好象有"菊花插滿頭"的意思,這是哪一首啊

九日齊山登高

作者: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薇2。

塵世難逢開口笑3,菊花須插滿頭歸4。

但將酩酊5酬佳節,不用登臨送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6。

全部注釋

1.九日:九月九日重陽節。齊山:今安徽省貴池縣。

2.翠薇:指山。菊花:此暗用典故。

3.塵世句:《莊子》:"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除病瘦死喪憂患,其中開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過四五日而已矣。"此言人生歡笑既難得,則更應善自寬慰,多方開解,切不可對一些煩惱事過於掛懷。

4.菊花句:《藝文類聚》卷四引《續晉陽秋》:"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久留,見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後歸。"

5.酩酊:大醉。

6.牛山:《晏子春秋·內篇諫上》:"(齊)景公游於牛山,北臨其國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據皆從而泣。"

此詩以曠達(甚至頹廢)之意來消解人生多憂、生死無常的悲哀。起二句興寄高遠,以高秋寫高情,頗顯名士風范。三四句即引古名士莊周、陶潛以為解釋。後四句直言縱飲銷憂、曠達處世,不必憂生傷逝。據說詩中的"客"是詩人張祜。此詩風格既爽利俊健,又含思凄惻,因而讀來頗覺頓挫跌宕,風神搖曳。

❹ 杜牧的詩關於重陽節的是哪首

九日齊山登高

作者: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薇。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送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❺ 重陽節的來歷是怎樣的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的源頭,早在《呂氏春秋》中就有記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由此可見,在當時,就已經有了以慶祝豐收為名的祭祀天地神靈、祖宗的活動,用來感謝天地、祖先的饋贈。
到了漢朝,《西京雜記》中就有記載,在重陽節這天佩戴茱萸、飲菊花酒,以求長壽的習俗。與此同時,還有各種大型的宴會,這都是先秦時期慶祝豐收的祭祀活動演變發展而來的,這便是早期的重陽節的雛形。

❻ 與傳統節日相關的詩句,我知道王安石「元旦」、杜牧「清明」、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你們還知道哪

1. 有關除夕的: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2. 有關春節的: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3. 有關元宵節的: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4. 有關清明節的: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5. 有關端午節的:
《五月五日》
【宋】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6. 有關七夕節的: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綉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7. 有關中秋節的: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8. 有關重陽節的: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❼ 杜牧的《重陽節》是何意

九日齊山登高
作者: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薇2。
塵世難逢開口笑3,菊花須插滿頭歸4。
但將酩酊5酬佳節,不用登臨送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6。
全部注釋
1.九日:九月九日重陽節。齊山:今安徽省貴池縣。
2.翠薇:指山。菊花:此暗用典故。
3.塵世句:《莊子》:"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除病瘦死喪憂患,其中開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過四五日而已矣。"此言人生歡笑既難得,則更應善自寬慰,多方開解,切不可對一些煩惱事過於掛懷。
4.菊花句:《藝文類聚》卷四引《續晉陽秋》:"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久留,見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後歸。"
5.酩酊:大醉。
6.牛山:《晏子春秋·內篇諫上》:"(齊)景公游於牛山,北臨其國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據皆從而泣。"
此詩以曠達(甚至頹廢)之意來消解人生多憂、生死無常的悲哀。起二句興寄高遠,以高秋寫高情,頗顯名士風范。三四句即引古名士莊周、陶潛以為解釋。後四句直言縱飲銷憂、曠達處世,不必憂生傷逝。據說詩中的"客"是詩人張祜。此詩風格既爽利俊健,又含思凄惻,因而讀來頗覺頓挫跌宕,風神搖曳。

❽ 關於春節、重陽節、清明節的詩句

1、關於春節的詩句:宋代王安石《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唐代戴叔倫《除夜宿石頭驛》的「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在這一年將盡的除夕之夜,萬家團聚,可我這離家萬里的遊子還滯留在旅途之中。詩句以悠遠的時間性與廣漠的空間感相對照,突出旅人孤單冷落的凄苦心情。

唐代高適《除夜作》的「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大意是在這除夕之夜,故鄉的親人一定想念著千里之外的我;明天又開始新的一年了,斑白的兩鬢又將因思念之苦而增添新的白發。詩人巧妙運用「對寫法」,不說自己思鄉而說故鄉思念自己,把深摯的情思抒發得更為婉曲含蘊。

2、關於重陽節的詩句:毛澤東的《採桑子重陽》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唐代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代杜牧——《九日齊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3、關於清明節的詩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清明》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晏殊《破陣子·春景》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黃庭堅《清明》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高翥《清明日對酒》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高啟《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❾ 有哪些詩詞句寫重陽

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應該是所有寫重陽節的詩詞中最為人熟知的一首了,寫這首詩的時候王維才17歲,當時的他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王維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

二、《蜀中九日》(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這首詩的解析可參考下面的第三首《九月九日登玄武山》,兩首正好可以參讀。


三、《九月九日登玄武山》(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公元699年,時任沛王府修撰的王勃,因寫的《斗雞檄》觸怒高宗,被趕出沛王府,於是年六月遠游到了西蜀。同一年,盧照鄰來到益州新都任職,是年秋,盧照鄰從益州來到梓州,九月九日重陽節當天,在蜀地任官的邵大震與王勃、盧照鄰三人同游玄武山,互相酬唱。王、盧的這兩首《九日》詩,雖然構思相似,但王勃表達的是他對南方生活的厭倦,而盧照鄰表達的是人不可北歸的鄉思。

四、《浣溪沙·重九舊韻》(北宋·蘇軾)

白雪清詞出坐間,愛君才器兩俱全。異鄉風景卻依然。
可恨相逢能幾日,不知重會是何年。茱萸子細更重看。

這是蘇軾在九月九日與楊繪(字元素,蘇軾好友)分別時寫下的送別詞,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寫離愁別緒。可恨彼此相聚能有幾多時光,這一次分別之後,不知到哪一年才能重逢。字里行間充分表露了對相逢短暫、後會難期的悵恨。


五、《九日齊山登高》(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公元845年,張祜來池州拜訪杜牧,他們倆都懷才不遇,同命相憐,所以在九九重陽這天同登齊山,感慨萬千之下作了這首詩。

六、《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由詩題可知,這是李白在重陽節後一天龍山(在今安徽當塗縣)登高時所作的。而其實在前一天,也就是九日重陽節當天,他已經登過一次龍山了,因重陽節有採菊宴賞的習俗,所以他才感嘆菊花連續兩天遭到採摘。這其實是李白聯想到自己兩入長安都遭到政治上重創,有感而發的。


七、《採桑子·九日》(清·納蘭性德)

深秋絕塞誰相憶,木葉蕭蕭。鄉路迢迢,六曲屏山和夢遙。
佳時倍惜風光別,不為登高。只覺魂銷,南雁歸時更寂寥。

公元1682年八月,28歲的納蘭性德與郎談出使梭龍(今黑龍江),使至塞外,正值九九重陽,自然佳節思親,倍感形單影只、孤獨寂寞,於是寫了這首詞以寄鄉情。

八、《重陽席上賦白菊》(唐·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這是白居易晚年在一個重陽日與客飲酒賞菊有感而作的,全詩表達了詩人雖然年老但仍有少年的情趣。白居易能隨時留心觀察生活,他看到滿園金黃的菊花中有一叢白色的,然後由花聯想到酒席上相似的情形,將自己喻為白菊,比喻自然貼切,頗有情趣。


九、《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首詞寫於南渡之前,是李清照前期的一首懷人之作,公元1101年,18歲的詞人嫁給了趙明誠,婚後不久,丈夫便「負笈遠游」,深閨寂寞,她深深思念著遠行的丈夫。公元1103年的重陽,所謂逢節倍思親,她寫了這首詞寄給趙明誠。

十、《採桑子·重陽》(近代·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廖廓江天萬里霜。

1929年,毛澤東離開紅四軍的領導崗位,他深入上杭、永定的農村,一邊養病,一邊領導地方土地革命斗爭。這一年的重陽,他來到上杭,這時的閩西山區,黃色的野菊花競相開放,面對怒放的野菊花,他寫下了這首詞。

閱讀全文

與杜牧重陽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陌生老人稱呼什麼 瀏覽:295
親戚給父母掃墓怎麼答謝 瀏覽:458
老河口駕駛員體檢在哪裡 瀏覽:285
重陽節郊遊通訊稿 瀏覽:563
現代人長壽的是 瀏覽:80
富順哪裡有養生 瀏覽:608
浦北為什麼有長壽之鄉 瀏覽:729
父母都在工地受傷了該怎麼辦 瀏覽:537
農村養老費多少 瀏覽:897
新聞中心走進老年大學拍攝 瀏覽:525
累計繳納社保多少年可以辦理退休 瀏覽:115
癌症體檢怎麼做最有效 瀏覽:575
今年徵兵體檢在哪裡河北 瀏覽:391
老年人肺臟主要變化 瀏覽:31
老人不聽話怎麼辦視頻 瀏覽:123
長壽是指 瀏覽:165
2017至2020山東養老金上調多少 瀏覽:753
社保繳15年未到退休年齡怎麼辦 瀏覽:837
養老院常用物品清潔消毒制度 瀏覽:878
花葉長壽花是什麼品種 瀏覽: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