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老朋友敘舊的句子
就別說是朋友了,即使是現在我們一個班的出去聚會都很有可能會出現那種沒人說話的尷尬場面,因為現代人出去都一人一個手機低著頭玩,所以在和朋友面對面的時候基本沒有什麼可聊的。那麼我們作為聚會時候的當事人,可以想出什麼避免尷尬的好辦法呢?
首先,在組織吃飯的時候就應該安排好,最好把所有人都安排到一起,不要把人們都分割成好幾桌,這樣更是會顯得特別生疏。然後呢就是在組織聚會的時候把你們班以前那些開心果,就是能把大家逗笑的人都叫來,他們的存在也會化解尷尬的局面。只要讓局面一直活躍起來,就不會出現那種冷場的情況。
我想說的是,朋友們一起出去的時候最好不要只是單純的吃飯,要讓所有的人都參與到活動中,在吃飯的時候要多加入一些游戲,讓所有人都活躍起來,最好可以搞一些回憶過去這樣的活動,這樣一來同學們就都能回憶起過去在一起度過的學生時光,然後就會有很多很多話題可以聊了。
最好不要把氣氛搞得過於緊張,讓大家處於放鬆狀態,都把最真實的自己帶來,朋友聚會本來就是為了敘敘舊,吃飯只是個形式,朋友多年來的感情才最重要。如果你是組織者,那你就要學的機靈點,靈活應對這種尷尬的局面,讓大家能感受到老朋友們的熱情與親切。聚會的時候多說說你們在學校的事情,畢竟那個都是你們的共同回憶,聊起來比較有興趣一些。
B. 關於昨天的感恩節的話題
從某個角度來說,西方的一些節日體現了與東方不同的文化內涵和人文意義,因此過過也無妨,當然這要看自己的喜好了,我對西方節日就沒有什麼興趣。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說,西方節日的大行其道其實反映了目前國際領域的現實:西方全方位的現實優勢,這種優勢也包括了文化領域的滲透,雖然現在一些東方節日也受到了西方的注意,但是西方更多地是一種觀察的眼光來對待,而很多東方人(包括中國人)對於西方節日的關注是關注節日本身而非其背後的文化內涵。
令人憂慮的是,我們的很多傳統節日也在走這個路,只重視節日本身而不重視節日內涵,端午節不就有「粽子節」的說法嗎?重陽節還有幾個人記得?春節更不必說了。
因此,過不過西方節日其實是次要的,關鍵的是怎麼對待自己的民族節日的問題,中國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本來完全可以更加充實自己的民族節日,但是由於種種因素,不少傳統文化都已經丟失了。現在國家也重視到了這個問題,正在努力恢復傳統文化的積極意義。對於每個普通人來說,其實要做的很簡單:過節的時候不要總想著放幾天假,應該更多的了解節日背後的文化意義,尤其是一些不放假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