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問手上正在使用OPPO手機的朋友,今早的待機屏保是否變成了重陽節的圖案了
您好,節日提醒功能是一個節日的溫馨提示,是手機系統自帶的功能,不產生任何費用,一到相關的節日,手機壁紙自動更換,這些漂亮的壁紙只有當天出現,尋找不到,也不可以保存的,請知悉哦。
Ⅱ 重陽節的手抄報上畫什麼圖案
重陽有放紙鳶,賞菊的習俗,所以可以畫紙鳶、菊花
Ⅲ 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的形象標識,請寫出構圖要素並說明圖形寓意,不超過80字
清華大學校徽是由三個同心圓構成的圓面。外環上下是英文校名;中環左右並列著"自強不息版"與"厚德載物權"兩個片語,出自《易》乾坤兩卦的大象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兩個片語基本上概括了《易經》的全部內涵,實際上也就體現了孔子對君子人格的基本要求。而清華大學能以此孔子名言作為辦學的精神標志,可見其在努力辦成世界第一流大學的同時,既注重加強對我國傳統教育的研究,也注重培養新型君子人格的教育。這無疑也將會使孔子古老的君子人格煥發青春,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更大的魅力。文中論述的小標題依次有:"君子"與"君子人格";智仁勇的統一;文質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集成的互補;造就君子人格的現實意義。
Ⅳ 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資料
傳統節日表
以下節日未特定說明皆按農歷(又稱夏歷、陰歷)來算:
1、正月初一春節,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種名稱
2、正月初五路神生日
3、正月十五日上元節(元宵節)
4、二月初二春龍節又叫龍抬頭青龍節
5、二月十五花朝節
6、清明節的前一天寒食節
7、三月初三上巳節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
8、春分後十五日清明節(現定陽歷四月五日)
9、四月初八日佛誕日,又有牛節之稱過了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五月初五端午節
11、夏至節
12、六月六曬伏節「六月六,曬紅綠。」「姑姑節」「六月六,請姑姑」,在古代還是另外一個節日,名叫天貺(賜贈的意思)節,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個節日,叫做翻經節。
13、七月七日,習稱七夕、七月七、乞巧節
14、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又稱鬼節,盂蘭盆節。
15、七月三十地藏節
16、八月十五日中秋節
17、九月九日重陽節
18、十月初一十月朝,又稱祭祖節
19、十月十五日下元節
20、十一月二十二日冬至
21、十二月八日臘八節
22、臘月二十三日祭灶節,祀灶日,俗稱「過小年」,亦稱小年、小年下、小年節
23、臘月的最後一天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節夜、大盡等,民間稱年三十、大年三十
還有幾位聖賢的誕辰日:
關帝誕:六月廿四
至聖先師孔子誕:八月二十七
蒼頡至聖先師誕:三月廿八
魯班公誕:六月十三日(五月初七)
伏羲誕辰:五月十三日(傳說中龍的生日)
炎帝神農誕:四月二十六日
黃帝誕辰:二月初二
諸葛孔明誕辰:七月二十三日
孟子誕辰:四月初二
岳飛誕辰:二月十五
老子誕辰:二月十五日
釋迦佛陀誕辰:四月初八
屈原誕辰:正月二十一
六祖慧能誕辰:二月初八
附1:
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
臘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
臘月二十九小除夕
正月初二祭財神
正月初三燒門神紙/穀子生日/小年朝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
正月初七人日/攤煎餅/吃七寶羹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
正月初八穀日/順星眾星下界之日也稱「祭星」、「接星」
正月初十石頭生日「石不動」「十不動」老鼠嫁女
附2:其它節日:
「半年節」有六月十五日的、六月十四的、六月六的、六月五日的、也有六月初一日之說!
觀音誕: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十一月十九,觀音菩薩的信仰已經超出了佛教的范圍,他是一種文化,是一種願望!
每年的農歷三月廿三日為媽祖的誕辰日!
七月初一日,俗稱開息門
填倉節:中國漢族民間傳統祭祀節日,在農歷正月二十五日。又叫添倉節、天倉節,是祭祀倉神的節日。
[
Ⅳ 中國民俗節日有哪些
臘八節:俗稱「臘八」 ,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為「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歷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節日。與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寒食節:在夏歷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詩人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七夕節:七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七夕節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gōng)等諸多習俗影響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元節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