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鳳尾竹莖起皺是什麼原因,十萬火急,求求養花高手救急
鳳尾竹是禾本科,簕竹屬孝順竹的變種。植株較高大,桿高可達6米,竿中空,小枝稍下彎,下部挺直,綠色;竿壁稍薄;節處稍隆起,無毛;葉鞘無毛,縱肋稍隆起,背部具脊;葉耳腎形,邊緣具波曲狀細長繸毛;葉舌圓拱形,葉片線形,上表面無毛,下表麵粉綠而密被短柔毛,小穗含小花,中間小花為兩性;外稃兩側稍不對稱,長圓狀披針形,先端急尖;內稃線形,脊上被短纖毛,花葯紫色,子房卵球形,羽毛狀。成熟穎果未見。
栽培技術
溫度
鳳尾竹為常綠叢生灌木。喜溫暖濕潤和半陰環境。耐寒性稍差,不耐強光曝曬,怕漬水,宜肥沃、疏鬆和排水良好的壤土.冬季溫度不低於0度。
光照
鳳尾竹喜光,稍耐陰,喜溫暖濕潤的氣候。喜歡潮濕和溫暖,還喜歡半通風和半陰。冬天應該搬到室內有陽光的地方。鳳尾竹喜向陽高爽之地,有「向陽則茂,宜種高台」之說;但也能耐陰,可作為室內觀葉賞姿的理想裝飾。春、夏、秋三季只需放置在窗口通風處,入冬放置在向陽處,就可良好生長。地栽的鳳尾竹,春後抽長新葉(這是畏寒之反映),在暖地則四季常青。
土壤
鳳尾竹喜酸性、微酸性或中性土壤,以pH4.5至7.0為宜,忌粘重、鹼性土壤。北方土壤鹼性強,可加入0.2%的硫酸亞鐵。土壤最好為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可用農田土拌紅黃壤、腐殖土與細沙。菲白竹如用普通盆土栽植成活率低,可用蛭石或泥炭拌珍珠岩作為基質,成活率較高。以保持姿態的優美對土壤的要求也不高,一般疏鬆的沙質土就可以了。
水分
鳳尾竹喜濕怕積水,裝盆後第一次水要澆透,以後保持盆土濕潤,不可澆水過多,否則易爛鞭爛根。從裝盆至成活階段還要經常向葉片噴水。如果盆土缺水,竹葉會捲曲,此時,應及時澆水,則竹葉又會展開。夏天平均1至2天澆水一次,冬天少澆水,但要保證盆土濕潤,以防「干凍」。
肥料
鳳尾竹肥料以拉姆拉水溶肥為主。水溶肥肥主要作為基肥,拌入盆土中混合使用,用量一般為盆土量的10%至15%。鳳尾竹生長期每月施入1-2次稀薄的氮肥即可。
② 叢生竹有多少種
具合軸型地下莖的竹類,地面竹稈呈叢生狀,稱為叢生竹。
如:孝順竹 、 小琴絲竹 、銀絲竹、鳳尾竹、梁山慈竹、麻竹、綠竹、小佛肚竹、雜交竹、大頭典竹、雲南黃竹、龍竹等。
③ 竹的地下部分哪些是根,哪些是莖
禾本科,竹亞科,用途、特徵、習性及種植方法見下:
全世界共有竹種70多屬,1000多種,而中國有竹種37屬,佔世界竹屬的50%多,竹種(含變種)500餘種,約佔世界竹種的42%。而竹種分布排世界第二的日本,只有13個屬,230餘種,可見,中國竹種具有高度豐富多樣性。並且據調查考證,許多竹種為我國特有,其中特有竹屬就有10個48個竹種。即酸竹屬(Acidosasa)7個種,懸竹屬(Ampelocalamus)1個種,巴山竹屬(Bashania)4個種,井岡寒竹屬(Gelidocalamus)11個種,鐵竹屬(Ferrocalamus)2個種,薄竹屬(Leptocanna)1個種,異枝竹屬(Metasasa)1個種,單枝竹屬(Monoclas)4個種,少穗竹屬(Oligostachyum)14個種,筇竹屬(Qiongzhuea)3個種。
中國竹子多樣性及其利用
http://www.ebamboo.cn/news_show.php?recid=1813
最高的竹
在斯里蘭卡的貝拉迪尼亞植物園里,有幾株竹子其高度達30-35米,即為龍竹。在分類學上這屬於禾本科竹亞科牡竹屬。該屬約30種以上,均為喬木狀竹類,一般高24-30米,幼時常被白色蠟粉,地下走莖(竹鞭)粗短,桿叢生,竹梢常下垂。節間深綠或灰綠色,長約40厘米,直徑20-25厘米,鋸下一節就能製成一個不算大小的水桶。巨大的竹桿可作建築用材和引水管。本屬大部分種類產於亞洲東南部、印度、斯里蘭卡、緬甸等地,也常見栽培。中國約有10多種,分布於西南部和南部。1999年5月1日在昆明舉行的世界園藝博覽會上展出了世界最高的巨龍竹,它高達40米,竹竿粗30多厘米。
竹類(Bambusoideae)屬禾本科,竹亞科,由於它枝葉秀麗,幽雅別致,四季常青,在庭園中廣為應用,我國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
(一)形態特徵及種類
竹是多年生木質化植物,具地上莖(竹桿)和地下莖(竹鞭)。竹桿常為圓筒形,極少為四角形,由節間和節連接而成,節間常中空,少數實心,節由籜環和桿環構成。每節上分枝。葉有兩種,一為莖生葉,俗稱籜葉;另一為營養葉,披針形,大小隨品種而異。竹花由鱗被、雄蕊和雌蕊組成。果實多為穎果。竹類的一生中,大部分時間為營養生長階段,一旦開花結實後全部株叢即枯死而完成一個生活周期。
竹類植物根據地下莖的生長情況可分為三種生態型,即單軸散生型、合軸叢生型、復軸混合型。竹類的種類繁多,我國有500餘種,大多可供庭園觀賞。常見栽培觀賞竹有:散生型的紫竹(Phyllostachysnigra)、毛竹(Ph.pubescens)、剛竹(Ph.uiridis)、桂竹(Ph.bambusoides)、方竹(Chimonobam-busaquadrangularis)等,叢生型的佛肚竹(Bambusauentricosa)、孝順竹(B.multiplex)等,混生型的箬竹(Indocalamuslatifolius)、茶桿竹(Pseu-dosasaamabilis)等。
(二)生態習性
竹類大都喜溫暖濕潤的氣候,一般年平均溫度為12C~22C,年降水量1000毫米~2000毫米。竹子對水分的要求,高於對氣溫和土壤的要求,既要有充足的水分,又要排水良好。散生竹類的適應性,強於叢生竹類。由於散生竹類基本上是春季出筍,入冬前新竹已充分木質化,所以對乾旱和寒冷等不良氣候條件,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對土壤的要求也低於叢生竹和混生竹。叢生、混生竹類地下莖入土較淺,出筍期在夏、秋,新竹當年不能充分木質化,經不起寒冷和乾旱,故北方一般生長受到限制,他們對土壤的要求也高於散生竹。
(三)繁殖方法
不同類型的竹種,繁殖方法不同。一般叢生竹的竹兜、竹枝、竹桿上的芽,都具有繁殖能力,故可採用移竹、埋蔸、埋竿、插枝等方法;而散生竹類的竹桿和枝條沒有繁殖能力,只有竹蔸上的芽才能發育成竹鞭和竹子,故常採用移竹、移鞭等方法繁殖。
叢生及混生竹類的繁殖:
1.移竹法(分蔸栽植)選擇生長旺盛的1~2年生竹桿,在離其桿25厘米~30厘米外圍,扒開土壤,找出其桿柄,然後用利鑿切斷其桿柄,連蔸帶土掘起,小型竹類可3~5稈成叢挖起,留2~3盤枝,從節間斜形切斷,然後種植於早已挖好的穴中。
2.埋蔸、埋桿、埋節法選擇強壯的竹蔸,在其上留竹桿長30厘米~40厘米,斜埋於種植穴中,覆土15厘米~20厘米。在埋蔸時截下的竹桿,剪去各節的側枝,僅留主枝l~2節,作為埋桿或埋節的材料。埋時溝深20厘米~30厘米,將節上的芽向兩側,桿基部略低,梢部略高,微斜卧溝中,覆土10厘米~15厘米。略高於地面,再蓋草保濕。為了促使各節隱芽發筍生根,可在各節上方8厘米~10厘米處,鋸兩個環,深達竹青部分,經處理的竹桿節部的成苗率可以提高不少。
散生竹類的繁殖:
1.帶母竹繁殖選擇1~2年生、生長健壯、無病蟲害、帶有鮮黃竹鞭,其鞭芽飽滿、竹桿較低矮、胸徑不太粗的母竹,挖前要確定竹鞭走向,然後在距母竹30厘米~80厘米處截斷竹鞭。一般大型竹留來鞭30厘米~40厘米,去鞭70厘米~80厘米;中型竹留來鞭20厘米~30厘米,去鞭50厘米~60厘米。挖時不能動搖竹桿,用利刀截去其上部,一般保留5~7檔竹枝、然後栽人於預先挖好的穴中。入土深度比母竹原來入土部分稍深3厘米~5厘米。栽後及時澆水,覆草,開好排水溝,並設支架,以防風吹搖動根部,影響紮根。
2.移鞭繁殖選2~4年生的健壯竹鞭,在竹鞭出筍前1個月左右進行。挖出竹鞭後,切成60厘米~100厘米為一段,多帶宿土,保護好根芽,種植於穴中,將竹鞭卧平,覆土10厘米~15厘米,並覆草以防水分蒸發,一般夏季可長出細小新竹。為防止新竹枯萎,可剪去1/3竹鞘,保留6~7盤枝葉。
3.實生苗繁殖採收成熟種子,以當年播種為宜,一般毛竹種子在一年後幾乎全部喪失發芽力。
(四)栽培方法
竹子的地下莖在土壤中生長,既要有充分的水分,又要有足夠的空氣,所以既要保持土壤濕潤,防止土壤缺水,又要注意排除竹林中的積水。竹性喜土壤肥沃,一般冬季宜施人糞尿、廄肥等,生長季節宜施速效化肥。成片竹林可以劈山扶育,即在夏季砍除林內雜草,使其腐爛成肥料,同時疏鬆林地表層,改善物理性能,促進竹子生長,老竹園每隔數年要進行一次挖除老蔸的清園工作,尤其是叢生竹竹林。合理砍伐對竹林養護也很重要,採伐年齡一般毛竹6~8年,中小型竹4年左右。採伐季節以冬季最好。
----------------------------------------------
漫話竹子(一)琳琅滿目竹世界
竹,屬於單子葉植物中禾本科的竹亞科,它形態特殊,非草非木,莖有節且中空,一般呈常綠喬木狀或灌木狀,早在人類誕生之前,竹子就已經在地球上生根發芽,茁壯成長了。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全世界大約有70多屬,1200多種竹子,總面積1400多萬公頃。竹子在全球分布廣泛,就分布量而言,亞洲居第一位,其它依次是南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歐洲境內的竹林都是人工引種而非自然分布。
目前竹子在中國分布廣泛,以竹子種植和竹產品深加工為核心的竹產業蓬勃發展,號稱"中國十大竹鄉"之一的浙江省安吉縣依託當地竹業資源的優勢,發展竹產業,宏揚竹文化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
張吉新:安吉的竹子開發利用的歷史比較悠久,據我查資料看到,遠在宋代的時候,安吉的竹子已經是主要的稅收來源。到了明代、清代的時候已經基本形成完整的、傳統的栽培技術。
安吉的竹林資源很豐富,有7個屬49種,總面積有98萬畝,占安吉縣土地總面積的33.4%,形成了連綿100多公里的竹海。除了大面積的野生竹林外,在安吉竹種園里引種的當地和外來竹子品種達300多種,其中有修長挺撥的毛竹;有黃綠相間的珍貴觀賞竹種花毛竹;有形狀奇特的龜背竹,看上去酷似一個個烏龜殼相連;紫竹,青青竹葉掩映下,紫色的竹桿幾分凝重,幾分神秘,安吉人視其為吉祥之物,按當地過去的風俗,嫁女兒一定要選用紫竹來做帳竿;還有產自湖南的斑竹,又稱湘妃竹,相傳舜帝死後,他的兩個妃子娥皇和女英千里尋夫,直至哭得眼睛流出了鮮血,血淚灑在了江邊的竹子上,留下了這斑斑點點的痕跡,一段古老的傳說賦予了斑竹濃厚的神話色彩。此外還有像高節竹、茶稈竹、佛肚竹、黃稈京竹、鳳尾竹、羅漢竹,真是舉不勝舉,來到了安吉竹種園,就走進了琳琅滿目的竹的世界。
竹種園中的安吉竹子博物館,內設"竹史"、"竹資源"、"安吉竹業"、"竹萃"等主題展廳,以豐富的館藏實物和史料匯聚古今中外竹子的精華,展示了竹子龐大的家族體系,竹子與人類物質和文化生活之間密不可分的緊密聯系。
張吉新:對於我們安吉人來說,對竹子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我們是長在竹林里,生在竹林里。每天跟竹子打交道,吃穿住行哪一樣都離不開竹子,哪一天都離不開竹子。
漫話竹子(二)竹節竹品映風骨
是安吉使我們又認識了不少種類的竹子,或者說是各式各樣的竹子,令我們了解了安吉這個江南的竹鄉。在中國竹子與梅、蘭、菊被並稱為花中"四君子",它以其中空、有節、挺拔的特性歷來為中國人所稱道,成為中國人所推崇的謙虛、有氣節、剛直不阿等美德的生動寫照。
著名學者、楚辭專家 文懷沙:在我們國家裡面,古典文學傳統有一個表現的手段叫緣物寄情,通過物來表達感情。那麼就把這個花花草草的性格跟人的世界所追求的真、善、美相結合,然後得到表現。這個竹子在中華民族裡我們的詩詞里頭,它地位很高的,竹子它沒有什麼香味,如果聞到了(那是)一股清氣、清香,去聞它還沒有什麼香味,但是竹子在中國文人的理想世界裡,給它附麗上了很高的品格。 從《詩經》我們知道《衛風》里頭就有歌頌它的詩,就是《淇奧》(篇),那麼他在贊美一個英雄人物,一個保衛周王朝的衛武公,他就用竹子來起興,用竹子的整個生長過程來說明一個偉大人格的整個的(形成)過程。
中國的文人裡面,在晉朝專門講清談的時候有七個了不起的文學家,稱之為"竹林七賢",因為這七個賢人是在竹林裡面的,用竹林來反映七個文人的人品,又用七個人的文采來附麗在竹子身上,人文同自然相互映照。
陳子昂就用了極大的熱情在歌頌竹子的節,他怎麼說的呢?"春木"春天的樹木,有榮竭,木本的東西它會有凋謝的時候,也會有它繁榮的時候,但是有一樣東西就不同,"此節無凋零",竹子的節它是沒有凋零這個概念的;"始願與金石",我願意什麼呢?這個節與金石同在,金石,金屬品的金,石頭的石,金石是不會變形的,這個節也不會變形的,"終古保堅貞","終古保堅貞"這個詩是陳子昂,就是(寫)"前不見古人"的這位偉大詩人,他對竹子的節的歌頌。
梅蘭芳先生,他是屬馬的,甲午年生的,1894年就是甲午海戰那年生的,那一年是抗日的那一年,那麼他生的這一年就是抗日的,所以日本佔領了上海的時候,他拒絕唱戲,他把鬍子留起來,我在他牆上看到一幅畫,畫的是竹子,寫了兩句話: "傲骨迎風舞",那麼下頭就寫"虛懷抱竹堅",抱著竹子一個堅貞不屈的樣子,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也可以說是梅蘭芳先生他從竹子的性格里想到當時的遭遇而且要學竹子的那種品格。
比方竹子之於盲人很重要,盲人走路他要用竹子的。我就想到我的好朋友,已故的大畫家蔣兆和大師,他畫人物畫很了不起,那麼這張畫兒畫的是舊社會,他通過這張畫又有諷刺,又有寄託了他一些痛苦、一種郁悶、寄託他的一種憤懣,這張畫畫的是一個盲人手上拿一根竹子,盲人走路就靠這個竹子杵著走,畫完了以後,他意味深長地題了一首詩,"莫笑吾無目",你不要笑我沒有眼睛,"但憑這只竹","人間黑暗地"人間說得是舊社會,這個地方那麼黑暗,"有目豈吾如",有眼睛哪裡比得上我呢?因為我還有一根竹子在帶著我走路,這個里頭雙關,一個是盲人出來用個竹,那麼另外一個說明了畫家所追求的那個竹所帶他走的那條路,竹走的路是一條高尚的路,就是紋路都是很直的,而且有節,而且是虛心抱竹堅,這樣一條路。蔣兆和先生畫畫的好,這首詩我也沒有忘記。
漫話竹子(三)衣食住行竹為伴
文懷沙先生的一席話讓我們對竹子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從人們的精神世界中走出,讓我們回到現實生活中來,看一看竹子與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到底有著怎樣密切的聯系。
據專家介紹,在中國人們用竹子製成各種勞動工具和生活用品的歷史幾乎與人類的歷史一樣久遠。特別是在盛產竹子的江南,竹子幾乎是最普遍、最廉價、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材料,直至今日竹子在中國許多地方人們的生活中依然不可或缺。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此類推,"靠竹吃竹"的說法應該可以成立,而事實也是如此,在那些盛產竹子的地方以竹子種植、竹材輸出和竹產品深加工為核心的竹產業,早已成為了人們主要的經濟來源和支柱。
特別是在中國的許多竹鄉,人們的日常生活里,哪一天、哪一樣都離不開竹子。用竹子做成的搖車是無數孩童美夢開始的地方,孩子們從小吃著鮮嫩的竹筍與竹林一起長高,學習文化用的也是竹製的筆和紙張,上學背的是竹製的書包。居住有竹樓,使用有竹桌竹椅,過河走竹橋,垂釣用竹竿,至於其它用竹子製成的生活用品和工藝品多得簡直無法一一例舉。
用竹子編製成衣服和飾物,在中國古已有之。上個世紀末隨著人們提出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生活主張,在服裝界也出現了一股崇尚自然的設計潮流,竹服飾便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一度成為了時裝領域的一個新的時尚現象,數年後的今天依然受到人們的喜愛。
服裝設計師 閻玉仲:竹子是一個天然的原料,我們怎麼樣用這種天然的原料來表現服飾文化,我們希望把這種失傳的東西逐步地挽救過來,然後結合現代的一些設計要求,按照新的思想意識把這個傳統的和現代的融合起來,作為竹服飾文化來講,怎麼樣在開發竹子的特性上,把它融在服裝設計中間,怎麼樣能夠為服裝設計來服務,用它來代替其它的面料,這個就是我們的一個嘗試。
竹服飾充分利用竹材的天然特性和自然紋理,以對竹材最少的加工,將其最大限度地運用於現代服裝設計理念之中,創造出了古韻新風相輔相成、相映成趣的服裝服飾作品,經過表演台上模特的演繹,讓人不禁感嘆是那麼的別開生面,又是如此的自然天成。
漫話竹子(四)竹影婆娑入畫來
中國的傳統書畫藝術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竹子很早便進入了畫家們的視野而成為了中國繪畫的傳統題材。千百年來中國人寫竹、畫竹,並且把這一富有審美情趣的藝術創作過程升華為觀照社會與民生、塑造精神與品格的過程。
據現有史料記載,竹子成為繪畫題材進入到中國傳統繪畫領域最早是在唐朝,像唐朝著名的文學家、詩人王維就非常喜歡竹子,也喜歡畫竹。雖然時至今日我們已經尋不到唐代竹畫的真跡,但大詩人白居易的一首詩可以讓我們對當時竹畫作品水平之高有所了解:"不從根生從意生,不自筍成自筆成,抬頭猛看不似畫,低頭靜聽你有聲"。
學者、畫家 李燕: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畫竹最早的真跡那是宋代的,其中以著名的畫家文同他畫竹子為最代表,文同這位畫家應該說在中國畫竹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這樣說,他畫竹的風格影響到以後幾百年直到現在人們畫竹的風格。
畫竹在每一個時代都有畫家自己的精神的烙印,他的精神的烙印也是時代的烙印。比如清代一位著名的畫竹的畫家鄭板橋,他號稱"揚州八怪"之首,他是一位清官,他非常體恤老百姓的痛苦,所以在他畫竹這樣的題材中間,也表現出這種思想,有一開很小的冊頁,這幅畫我們已經見不到它了,它上面據說只有兩三片竹葉,而上面那首詩卻恰恰給這兩三片竹葉做了最好的詮釋,他這首詩是這樣寫的:"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訴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什麼意思呢?我在衙門里頭休息,聽到窗外竹子"沙沙沙沙"響,好像是老百姓在跟我訴苦,可是我芝麻大的小州縣吏,我怎麼能給他們解決這么多的切身的問題呢?不過即便如此,他們的一點點的疾苦都是連著我的心的,"一枝一葉總關情",這句話太好了,作為鄭板橋這樣一位有著民本思想的清官,他透過畫竹來體會民情的苦難,我覺得實在在歷史上是值得書一筆的,這樣一位偉大的畫家。
竹畫雖美,但還要會欣賞。首先要看畫中竹子的整體資質和造型,在中國傳統水墨畫中,那是一種剪影美、輪廓美,是一種氣勢和神韻的美;其次在畫界人們更習慣將畫竹稱作寫竹,這是因為在竹畫作品中漢字書法的筆趣和妙意隨處可見。
李燕:比如畫它的竹稈,要表現它的剛中有柔,一般來說要用隸書或者是楷書來畫竹桿,大的竹稈,竹節要用隸書來畫,那麼竹的小枝用行草,行書草書之間的那麼一種書法,這樣顯得很挺拔,而畫竹葉一般來說要用楷書,一筆是一筆,筆筆送到家。中國的寫意畫在畫竹這種題材的繪畫中間,表現書法筆趣,應該說是淋漓盡致,反過來說如果不具備書法審美的那樣一種觀點,你來看畫竹,恐怕就難以體會到這一層的它的美學含蘊。
詩言志,畫傳情,當代中國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影響著畫家的思想心胸,改變著竹畫的風格氣質和內涵。著名國畫大師李苦禪生前應邀為北京人民大會堂繪制的巨幅竹畫氣勢恢弘,散發著強烈的時代氣息,這樣的竹畫作品早已脫離了傳統文人畫對竹子一枝一葉的描摹和對個人情懷的抒發,而具有了更加開闊的視野和博大深刻的主題。
著名畫家崔惠民師從國畫大師董壽平,在繼承先師藝術精髓的同時,他在竹畫創作上潛心鑽研,博採眾長,獨辟蹊徑地走出了一條個性之路。畫案前的崔惠民未曾下筆,已是胸有成竹,畫筆落處可謂筆隨心行,心隨神往,心力所至,一氣呵成。所以崔惠民創作的墨竹,氣韻生動,栩栩如生,堪稱竹畫中的上乘之作。
崔惠民:古語有句話"半生畫蘭,一生畫竹"。畫竹子"畫到生時是熟時",所以作者越不敢下筆,但是畫技也好,作者的思想也好就逐步又提高了一個境界。我想我這輩子在竹子上面還是學不完,畫不完。 李燕:竹從古到今它的自然生態沒有什麼大的變化,但是由於時代變化,因此畫竹也有時代的印跡,有很大的變化。
是的,多少年來中國人從未停止過親近竹子,贊美竹子,竹子更是成為了中國繪畫常畫常新的不老題材。
漫話竹子(五)絲竹悅耳繞梁聲
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開展,中國的許多民族樂器也和中國的民族音樂作品一道被越來越多的外國朋友和海外華人華僑認識和喜愛,這其中不少用竹子做成的樂器,以其與眾不同的造型、優美獨特的音色和非凡的表現力,征服了世界各地許許多多的人們,給中國的民族音樂藝術憑添了無窮的魅力。
中國煤礦文工團的民樂演奏家佟富功先生擅長演奏竹製的民族樂器,他精通的竹樂不下十餘種,近些年來佟先生更是把中國的竹製樂器連同優美的民族音樂作品一道,介紹到了世界不少的國家和地區。佟富功先生現在正在吹奏的樂器是十分古老的笙,也叫蘆笙,在中國除了漢族以外,還有十多個少數民族也擁有這件樂器,不同民族的笙發聲原理相近,在外形上也是大同小異。
中國煤礦文工團民樂演奏家耳 佟富功:這是中國非常古老的樂器,大約有七千多年的歷史,這個樂器的名字叫篪。篪看起來很像笛子,但是演奏和製作完全不同,笛子是這樣演奏,篪是雙手心朝內的演奏方法,中國古代有仕女演奏圖這種的歷史資料。
口笛,古代稱之為"骨哨",在浙江河姆渡遺址和黃河上游"卡窯"文化遺址都有發現,大約有七千多年歷史。口笛能吹奏非常歡快的旋律,特別是能夠模仿各種鳥叫的聲音。
佟富功:這是中國古老的樂器叫"龍頭弓笛",這個樂器龍頭龍尾,是彎弓形的,怡似咱們中國古老的一張弓,弓笛起初流傳在四川,在唐代大足石雕的圖像啟示下研製而成的,弓笛的音色渾厚柔美,古香古色,特別適合演奏古老的樂曲。
這種用竹子做成的樂器叫梆笛,起先是用於為河北梆子作戲曲伴奏,後來發展成為一件獨奏樂器,梆笛的發音明亮高亢,適合演奏非常歡快的旋律。
佟富功:這就是竹製的"曲笛",曲笛起初為崑曲伴奏,後來也發展成獨奏的樂器,曲笛的音色渾厚柔美。
不要認為這件樂器是笛子,請注意它的演奏方法,豎吹的是簫,橫吹的才叫笛。簫也稱作洞簫,它古色古香的音色,令人過耳難忘。
這是竹製的排簫,傳說為堯、舜所造,唐代以後經絲綢之路流傳到了中亞和歐洲。
竹製的巴烏,是傣族和苗族的代表樂器,音色渾厚柔美。
佟富功:這就是竹製的"葫蘆絲",是傣族傣家的特有風情的樂器,葫蘆絲是多管、雙管的樂器,能同時發出兩個聲音,音色非常美麗,聽到葫蘆絲的聲音就彷彿置身在西雙版納。
和您一樣,我也被這些竹製樂器所吸引,也因這美妙的樂聲而陶醉,其實啊好看而又好聽的竹製樂器還有很多……
④ 竹子長高了怎麼修剪
從基礎部剪切掉以減少枝條數,使得樹形流暢。只留下1節(視情況不同也可以留2~3節)將枝條的餘下部分剪掉。
⑤ 誰知道竹子的特徵
竹子,禾本科竹亞科植物的統稱。是一類木質化的草本植物。
根為版須根。
莖分兩類:權地下莖橫走,稱「竹鞭」,地上莖直立,一般比較高大,木質化,但不同於木本植物的是無形成層,故長出後不再增粗。莖上分節明顯,節間中空。
葉,記不清了,似乎有互生與簇生兩種情況。主幹上葉互生,有鞘,分枝上則簇生帶柄的小葉吧。
花,果,與禾本科其它植物相似,惟通常不開花,開花結果則標志著生命周期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