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狀元孝子是誰
乾隆在朝為政時,經常出京微服私訪。有一天,他來到古蔡蓍城今河南上蔡縣,見街市上生意興隆,黎民安居樂業,頗感欣慰。「娘啊,我那苦命的親娘啊……」突然一陣聲嘶力竭的哭叫聲,傳進乾隆的耳鼓。他抬頭一看,見前面圍著一群人,於是三腳兩步走近一看,只見街心一個二十多歲的小夥子,正搗蒜似的向著眾人磕頭。此情此景打動了乾隆。他把小夥子領到一家客店,問他姓甚名誰,家住哪裡,為何如此乞討於大街。小夥子見面前這位五十多歲的老頭,一身庶民打扮,滿臉潤氣紅光,心中暗暗盤算:這老頭大概是個有錢的老財,我若講得好了,或許能弄個千兒八百,就可再去賭博了。這樣想著,就見他綠豆眼一轉,淚水滾落下來,悲悲戚戚地說:」小的名叫胡編,家住本縣城北街。三歲時死了父親,靠母親拉棍要飯,養我長到十歲。烏鴉羊羔尚知報母恩,長大後,我就學捕魚撈蝦報娘之恩。每天賣魚回來,總要給娘捎點好吃的,可老娘於前夜驟逝,現停喪在家,我不堪用蘆葦裹屍掩埋,因而大街乞求,想給老娘買口棺材,乞求老伯開恩。」說著連連磕頭。
乾隆聽了,感慨萬千,脫口而出:「真乃孝子!為埋老母,不惜將頭磕破,皇上若見,必封你孝子狀元,到那時你便不必在街頭行乞了。」說完,乾隆皇帝取出白銀五百兩,交給胡編,叫他回家好好殯葬老娘。胡編撲通跪倒:「感謝老伯大恩大德!敢問恩伯仙鄉何處、尊姓大名,他日發跡,好上門報恩。」乾隆微微一笑,順手執筆在一張紙上寫了「孝子狀元」四字,又說道:你埋了老母,拿著這張紙條,到北京城一出示這個就找到我了。胡編把紙條裝在懷里,連連磕了三個響頭,辭別乾隆回家去了。
胡編掂著白花花、沉甸甸的銀子,像旋風似的先跑到一家酒店打了一壇酒,又到肉店買了鹵雞烤鴨。走到家門口,正好與小馬相撞,二人進屋喝著啃著,好一陣才說起話來。小馬開口問題:編哥,今天發大財啦,贏了多少銀子?胡編說:是發大財了,說著指了指身邊的白銀,又喝了一大口酒,拭拭嘴巴,這才把在大街乞討,遇上富翁給他銀子的經過一點不留倒個精光。小馬聽了,接過乾隆給胡編寫的字一看,想了想驚喜道:編哥,你不但發財,還要做駙馬官了。什麼駙馬官別瞎扯了。怎麼瞎扯?這老頭要麼是閣老宰相,要麼是萬歲皇爺。你想想他叫你拿到北京出示這張紙條就找到他了,他在北京不是大名鼎鼎嗎?」胡編聯想到老人的相貌舉止,以及他說的配皇姑做駙馬的話,也覺得小馬說的有道理,於是抱起酒壇轉了三圈,咕咚咕咚喝了幾口酒,宛若范進中舉,哈哈大笑,發瘋似的狂叫:我是當朝駙馬,皇姑是我老婆,哈哈……編哥,你別高興得太早了。你聽我慢慢說,你說伯母死了,可實際上她還活著,而且是你把她賣了。她如果知道你在北京當了駙馬,必定會進京找你,那時你可就完了,你欺騙了乾隆皇爺,皇爺非殺你不可。胡編一聽,立時癱倒在地嗚嗚地哭起來。光哭有啥用?還是想想辦法吧!胡編一聽,止住淚水不哭了,他搜腸刮肚地想了又想,好久,他一拍大腿,把小馬抓得緊緊地說道:此事非你不可,不知賢弟肯否幫我救我,你且說來。我把老娘賣給了王樓村的王正心,他家的地址你也知道。你今夜去他家,設計將我老娘騙出來,在偏僻之處把她殺了埋好,這事除我之外沒人追究,你就放心。現有紋銀二百兩你先用去,等事成之後再給你二百兩。說著雙膝跪倒,苦苦哀求著小馬。小馬呵呵笑著扶起胡編,說:咱哥倆從小在一起,是風雨同舟、肝膽相照的好朋友,何必如此呢?我一定兩肋插刀,為編哥效勞。這時已是二更天。小馬接過銀子說:事不宜遲,說干就干。於是辭別胡編,回家收拾停當,帶了一把刀,匆匆上路了。
小馬行走如飛,不多一會兒,來到王樓村,找到王正心家,貼近王正心房檐下,見房裡還點著燈,用舌尖舔破窗戶紙,見胡編他娘正獨自一人在燈下掉淚。伯母開門?誰?我是小馬。你來作甚?編哥回心轉意叫我請你回家,要好好侍奉你。胡編他娘一聽,忙站起身來打開門。小馬問題:「老頭子呢,進城沒回來。天賜良機,我背你快走。小馬腰圓背闊,背個老婆子像背捆燈草,霎時便來到北關,忽而轉身走進關帝廟,他一鬆手,把老婆子「咣」的扔在地上,老婆子被摔得哎喲大叫,小馬當即抽出朴刀,大叫你拿命過來吧,老婆子趴在地上,雙手拽著刀把,哭叫道:你我無仇無冤,殺我何故?你叫我死個明白。小馬厲聲道:自從編哥把你賣後,他假編慌言,說你死後沒錢買棺材,因此大街上乞求恩舍,巧遇當今皇上,皇上念他孝心出眾,封他為孝子狀元,並要讓他當駙馬,編哥怕你進京認子,叫他落個欺君之罪,因而命我來殺你,他好太太平平享受榮華富貴。你快拿命來吧!」老婆子嚇得渾身打顫,眼淚簌簌,邊哭邊罵:小畜生,我拉棍要飯,把你撫養長大,你卻胡作非為,終日賭博,兒媳被你氣死,你賣了女兒又賣了娘,還要欺騙當今皇上,如今又來殺娘,你簡直禽獸不如,今夜我縱被殺死,陰曹地府也要把冤伸,到那時管叫你馬小明也洗不清身。這一番話直說得小馬那鐵打的心軟了下來,他把刀扔在地上,心想:胡編胡作非為,不仁不義,為當駙馬殺他親娘,良心何在?我為虎作倀圖財害命又良心何在?常言說:殺一命不如救一命。我何不放她逃生,積點陰德?於是,忙說:伯母請起,伯母請起!一切都是我的不是。想那胡編做事確實怙惡不悛,你進京告狀去吧,萬歲爺知道後必會定他欺君之罪,宰了那個孬孫。老婆子說:進京千里迢迢,我老婆子這么大年紀,又沒有路費,怎能去得了呀。小馬心想:我何不好事做到底。就又說道:我願認你為乾娘,幫你進京告狀,幸好胡編給了我二百兩銀子,咱做路費,不知伯母意下如何?老婆子聽了忙道:我正求之不得,一百個願意。小馬和老婆子走走歇歇,日出三竿才到漯河,這樣走法啥時才能到京城呢?兩人一合計就到騾馬行買了兩匹大馬,各騎一匹奔京城而去。
這一天,來到北京西單,在一家客棧住下,喝罷湯,小馬和店主人閑聊起來,詢問附近有沒有代寫狀子的。店主人道:在下就會寫狀子,願為客官效勞。店主人說罷把小馬讓進套間,小馬把義母冤情說了個一清二楚。店主人聽了把小馬誇獎一番,接著說:當今相爺劉大人劉青天劉墉,每次上下朝都從本店門前經過,明早又該他朝王見駕,我今夜一定把狀子給你寫好,明晨你們就跪在店門前攔道喊冤。小馬連連致謝。
第二天天不亮,小馬還在熟睡,店主人就來敲門,告訴他:劉大人快早朝了,你們快起來。小馬穿衣起床,攙起母親,拿著狀子,跪在道旁,片刻,果見劉墉乘著轎子,隨從打著燈籠由遠而近過來了。小馬母子連忙高呼:冤枉。劉墉聽到有人喊冤立即落了轎子,小馬母子跪在轎前道:」見過青天劉老爺,小民給大人叩頭。」劉墉命手下舉起燈籠,把他母子上下看了看,問道:下跪者姓甚名誰,家住哪裡,有何冤枉,從實訴來。老婆子把冤枉之事細細說了一遍。小馬趁勢呈上了狀子。劉墉看罷狀子,怒氣沖沖道:小子該殺。你們母子且隨我上殿面見君主。且說小馬走後,胡編想:小馬殺一個老婆子,不費吹灰之力,定會幹得干凈利索,這下我進京享受榮華富貴就再無後顧之憂了,你小馬回來再跟我要二百兩銀子,要個屁,你殺了人,絕不敢聲張,你啞巴吃黃連就苦到心裡邊吧。於是,背上銀子,興致勃勃地連夜進京了。這日午時胡編進了京城,他先在店房宿了一夜,次日一早起來便尋到御街,恰巧碰見和宛鳥上朝,和宛鳥見胡編遞上的孝子狀元字樣,知道是乾隆爺的御筆,忙請胡狀元上轎一同上朝。胡編也不客氣,昂首挺胸,坐上了和宛鳥的八抬大轎。
文武百官到齊,金鍾三聲響過,乾隆皇帝登上了寶殿,眾文武高呼萬歲參拜已畢,太監公公傳旨:有事早奏,無事散朝。劉墉高呼:臣劉墉有本奏。「劉愛卿有何本奏?」劉墉跪在金殿奏道:臣劉墉今日早朝,行至御街,接到河南上蔡縣馬小明和他義母劉氏,狀告胡編花語巧言欺騙聖上,為消蹤滅跡又命人殺母的罪行,因此案涉及萬歲,微臣不敢過問,請萬歲裁審。公公將狀子呈上龍案,乾隆閱過狀子,問劉墉:告狀人何在?「現在殿角。」馬小明和劉氏很快被傳上金殿,乾隆問了詳細情況。這時和宛鳥在一旁早已氣得不知所措,伸手把胡編搡出身後,胡編像死狗似的癱在地上,瑟瑟發抖。和宛鳥奏道:臣和宛鳥今日早朝,在御街遇見這個胡編,見他手持萬歲御筆,行蹤可疑,就把他帶上金殿來了。劉墉在一旁大聲小氣地說:你把轎都讓給他坐了,真有眼力。滿朝文武哄然大笑,和宛鳥滿面通紅,頭搖得像個撥浪鼓。公公傳上御筆紙條,乾隆氣得怒發沖冠,大喝:把胡編拉下去斬首。刀斧手即刻把胡編斬了。
過了一會兒,公公宣旨:馬小明行俠仗義,領義母劉氏進京告狀,使劉氏冤情大白,精神可嘉,特封孝子狀元令擇配公主。欽此。馬小明跪倒金殿高呼:謝父王隆恩。滿朝文武交口贊頌:皇上聖明。
② 狀元的母親可得到皇上什麼獎賞
乾隆皇帝生母是孝聖憲皇後。孝聖憲皇後(1692年—1777年),鈕專祜祿氏,生於1692年11月5日,滿洲鑲黃旗人,四屬品典儀官凌柱之女。十三歲時入侍雍親王府邸,號格格,為雍王胤禛藩邸格格。康熙五十年生弘歷,即乾隆皇帝。雍正元年封為熹妃,雍正八年封為熹貴妃。雍正十三年其子弘歷(乾隆皇帝)即位,尊為皇太後,上徽號曰崇慶皇太後。卒於1777年3月2日(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三),葬泰東陵。謚:孝聖慈宣康惠敦和誠徽仁穆敬天光聖憲皇後。孝聖皇後一生享盡了榮華富貴,她壽數之高,在清代皇太後中居於首位,在中國歷代皇太後中也是罕見的。
③ 古時兒子高中狀元,母親可以封為誥命夫人,那父親呢
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古代的時候皇帝為了選拔人才而進行的科舉考試,正是因為科舉考試的出現才讓普通的百姓有了入朝為官的可能性。而在古代的讀書人幾乎都是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讀書了,而他們的目的就是參加科舉考試能夠中榜。科舉考試的前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和探花,而一旦取得這些成績的人幾乎是一步登天,不僅僅是自己可以獲得皇上的封賜,就連家中的母親也能得到好處,但是對於他的父親而言卻是沒有任何的封賜的。
而一般狀元的父親是沒有任何的封賜的,但是如果這個人在朝廷中有很大的功勞,那麼皇上才有可能對這個人的父親進行封賜,但是品級並不會很高。如果這個人原本在朝廷中的職位很高的話,那麼才有可能被誥封。
④ 宴客對狀元父母致辭
恭喜令郎(女稱令愛)魚躍龍門,獨占鰲頭。
⑤ 一母三狀元的故事來源
四川有個南部縣,南部有個「三狀元」。在陳氏故里南部縣,「三狀元」的故事,由宋至今傳頌愈千年。
歐陽修的名篇《賣油翁》,曾記載「三狀元」的趣事——「陳康肅公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嘗射於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陳康肅公,是「三狀元」中的小弟陳堯咨。年少輕狂的陳堯咨,被賣油翁教訓一通後,發憤圖強,很快高中狀元,最終官至翰林學士兼龍圖閣學士,謚號「康肅」。
說到一門榮耀,世人多知「三蘇」,但知「三陳」者甚少。蘇洵、蘇軾、蘇轍,「一門三學士」名滿天下,殊不知,陳堯叟、陳堯佐、陳堯咨,「一門三狀元」,更是了得。
三兄弟中的大哥陳堯叟,29歲即中狀元。據傳,陳堯叟器宇軒昂,舉止大方得體。當時的皇帝宋太宗,見陳堯叟口齒清晰,辭意暢達,非常欣賞。於是問:「這個年輕人是誰的兒子?」大臣王沔答:「他是樓煩縣縣令陳省華的兒子。」太宗興起,覺得能教育出如此出色的兒子的陳省華也是個人才,於是招陳省華進京,做了太子允中。
陳堯叟起點高,進步快,官做得很大,最終成了一人之下的宰相。
宋真宗時,陳堯叟患腳疾,行走困難,因此他請求辭去宰相職務,宋真宗不同意。陳堯叟告假在家養病,宋真宗車駕親臨其府第探視。後來陳堯叟一再請辭,宋真宗才同意,讓他到河陽作通判。他出京前,坐轎去向皇帝辭行。皇上特許他的小轎一直抬到便殿,又讓他的兒子把他扶到皇上近前,並叫他不要下拜,還賜他坐著談話。
不過,三兄弟中最聰明的是陳堯佐。
陳堯佐很小的時候,常站在旁邊聽父親陳省華教哥哥陳堯叟讀書。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邊「科班」的陳堯叟還沒讀熟,那邊「客串旁聽」的陳堯佐卻已背熟。
宋真宗時,陳堯佐到潮州擔任通判,當地鱷魚為害嚴重,而潮州官民都以鱷魚為神物,不敢冒犯。為破除迷信,陳堯佐表現出其從小就聰慧的一面:僱傭一批精壯之士,用鐵網捕捉了幾頭巨鱷,拖到潮州城內,當著老百姓的面殺掉。自此,鱷魚徹底跌落神壇,魚患遂絕。
一千年後,在電影《讓子彈飛》里,為讓鵝城居民解除對惡霸黃四郎的恐懼,編劇也設計了類似的橋段。其實,這種智慧並非今人原創。
陳堯佐和哥哥陳堯叟一樣,最後也做了宋朝的宰相。
一門三狀元,一門兩宰相,父以子貴,大橋鎮陳氏的傳奇還不止於此。
三兄弟自小家教嚴格。客人來訪,「堯叟、堯佐、堯咨列待,客不安」。陳父說:「學生列待,常也。」不過,教育三兄弟的不止陳省華,還有其妻陳馮氏。
「陳馮氏,南部人,陳省華妻,多智術,有賢行,教子以禮法,以堯叟貴,封鄢國夫人。」
在南部縣大橋鎮,現在還留存著一個書岩灣。灣內有一長38米、深3米、高4米左右的彎月形天然岩洞:漱玉岩。灣內竹木茂盛,清幽絕俗,洞頂有不少突出的小石孔,相傳就是陳氏兄弟「頭懸梁,錐刺股」苦讀留下的遺跡。
⑥ 盡孝道割股取肉為母治病的孝子史大成,為何被皇上選為狀元
其實史大成之所以被皇帝欽點為狀元,一方面是他自己的學識原因,另一方面還有他自己的品行方面。史大成可以說是出了名的孝順,當初為了自己的母親可以說是不惜一切哪怕是自己的肉也一樣!史大成兒時家裡是很親窮的,他出身於一個農民家庭,他的父親史紹南這個人可以說是粗通文墨對於文可以說是略懂一些。史大成這個人自幼聰穎好學,為人努力為了學習不分寒暑,刻苦讀書。
在史大成參加廷試以後,最開始的讀卷大臣其實並未將他的打卷作為首卷,而是只將他的卷子列為第三。但是在順治帝閱罷他的卷子以後,說此卷「文氣光昌,字法敬慎,必端人也。」於是殿試中,史大成可以說是如有神助,最後竟被順治帝破格特拔,成功的奪得一甲第一名,時年40歲。
⑦ 自己的兒子在古代高中狀元,母親會被封為誥命夫人嗎
從唐高祖到光緒帝,科舉考試經歷了近1300年的歷史,而在這期間產生的文武狀元總數也不到八百人,這些人中官居高位的又佔了不到十分之一。即便是身居高位,也是一輩子在官場拚命換來的地位,他們的母親或許有機會成為誥命夫人。而絕大多數的狀元郎在史籍中都沒有留下痕跡,這些人的母親是沒有資格成為誥命夫人的。
這些都是視情況而定的,並非沒有特例。至於說到父親這一塊,情況可能就會更加復雜了。外戚這一塊的話,父親一般都會因為女兒的尊貴而得個官職,實職或者虛職是要根據這個人的才能來授予的。但如果兒子是高官,而父以子貴的情況並不多見。大部分是父以子榮,而不是父以子貴。
當然不是說這種情況沒有,而是比較少,而且多是死後的追贈,活著的則多是虛職,即有個榮譽稱號,算是對其兒子對朝廷有功的嘉獎。
唐朝的武狀元、名將郭子儀的父親就因為郭子儀的赫赫戰功而在死後有了追封,因為郭子儀在安史之亂的功績,其父郭敬之被追封為正一品的太保,爵位是正一品的祁國貞懿公。而實際上郭敬之生前對朝廷的功並不大,一直都是在地方上任刺史,死後有這樣的殊榮自然是因為郭子儀這個兒子的關系。
⑧ 古代狀元回家先敬父親,母親
八個人 還有騎馬的吧
⑨ 壯元考母餅的來歷是什麼啊!!!!!!!!!!!
這種獨一無二的民俗特產,經典之說以「狀元餅」的來歷最為考究:「乾隆初年,江漢平原大多是湖泊、沼澤,數百里開外,九灣十八泊。唯多寶灣突現其中,猶如掌上明珠,這里土地肥沃,鳥語花香,的確是一塊風水寶地。但美中不足的是路不通天,百年難出一秀才。有一少年,從小聰明利智,鎮上人都視為己出,各盡所能,供其修書,盼其能為灣里人爭得一口氣。時逢進京趕考之期,眾人爭先恐後,打造帆船,整理行裝,配製干糧。有一膳師花了三天三夜製得一餅,道與書生:「此餅與眾不同,需隨身攜帶,不到萬不得以,不得食用。」書生緊記在心,擇日出行。不料半路遇上狂風暴雨,被困湖中七七四十九天,所帶干糧大多霉變,無法食用。幸膳師所制之餅得以保住性命。書生十分感激,百倍發奮,終於
狀元餅
金榜奪魁。狀元不忘膳師再生之恩,高中返鄉,回敬膳師重禮一份,打開一看,原來是用紅絲綢系花,乾隆御題「狀元餅」,三個金字的酥餅一合。全鎮老小頓悟其中之意,個個屈身謝拜膳師。「狀元餅」因而得名。人們為了感謝膳師大恩大德,每逢過年過節均如法炮製,把自己精心加工的「狀元餅」,當成最為敬意的美食佳品,互送拜年或孝敬老人。這種獨特的風俗從此沿襲至今。
⑩ 《明史》中忠孝狀元用中文怎麼翻譯
《明史》中「忠孝狀元」指的是舒芬,以下為原文節選及其翻譯。
原文:
舒芬,字國裳,進賢人。正德十二年舉進士第一,授修撰。
時武宗數微行,畋游無度。其明年,孝貞皇後崩甫逾月,欲幸宣府。託言往視山陵,罷沿道兵衛。芬上言:「陛下三年之內當深居不出,雖釋服之後,固儼然煢疚也。且自古萬乘之重,非奔竄逃匿,未有不嚴侍衛者。」不聽。
孝貞山陵畢,迎主祔廟,自長安門入。芬又言:「祖宗之制,既葬迎主,必入正門。昨孝貞之主,顧從陛下駕由旁門入,將使孝貞有不得正終之嫌,其何以解於天下後世?昨祔廟之夕,疾風迅雷甚雨,意者儆告陛下也。陛下宜即明詔中外,以示改過。」不報。遂乞歸養,不許。
明年三月,帝議南巡。時寧王宸濠久蓄異謀,與近幸相結,人情惶懼。言官伏闕諫,忤旨被責讓。芬憂之,與吏部員外郎夏良勝、禮部主事萬潮連章入諫,疏入,陸完迎謂曰:「上聞有諫者輒恚,欲自引決。諸君且休,勿歸過君上,沽直名。」芬等不應而出。有頃,良勝、潮過芬,扼腕恨完。芬因酌之酒曰:「匹夫不可奪志,君輩可遂已乎?」明日遂偕諸曹連疏入。帝大怒,命跪闕下五日,期滿復杖之三十。芬創甚,幾斃,舁至翰林院中。掌院者懼得罪,命摽出之,芬曰:「吾官此,即死此耳。」竟謫福建市舶副提舉,裹創就道。
世宗即位,召復故官。嘉靖三年春,昭聖太後壽旦,詔免諸命婦朝賀。芬言:「前者興國太後令旦,命婦朝賀如儀。今遇皇太後壽節,忽行傳免,恐失輕重之宜。乞收成命,以彰聖孝。」帝怒,奪俸三月。未幾,復偕同官伏左順門哭爭。帝怒,下獄廷杖。旋遭母喪歸,卒於家,年四十四。世稱「忠孝狀元」。
芬豐神玉立,負氣峻厲。端居竟日無倦容,夜則計過自訟,以倡明絕學為己任。
翻譯:
舒芬,字國裳,進賢人。正德十二年考取進士第一名,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職。
當時明武宗屢次微服出行,打獵游樂沒有限度。第二年,孝貞皇後去世剛剛一個月,武宗想要親臨宣府。借口去視察皇後的陵墓,摒除沿路護衛的兵士。舒芬進言說:「陛下三年之內應當深居簡出,即使是脫去喪服之後,也本應當嚴肅莊重,因孤獨而感到憂傷。況且自古以來以皇帝的威儀,如果不是奔竄出逃的原因,沒有不整飭侍衛的。」(武宗)不聽從(他的意見)。
孝貞皇後的陵墓封陵完畢,迎接孝貞皇後的牌位祭祀於先祖的宗廟,從長安門進入。舒芬又進言道:「按照祖宗的制度,已經安葬迎接牌位,一定要從正門進入。昨天孝貞皇後的牌位,卻跟隨著陛下的車輛從旁門進入,這將使得孝貞皇後有不是壽終正寢的嫌疑,將怎樣向天下後世交代呢?昨天傍晚在宗廟祭祀的時候,颳起了狂風且雷雨大作,恐怖正是在告誡陛下啊。陛下應當立刻明確詔告天下,以表現出改正過失的心意。」不被答復,於是乞求回家奉養父母,(武宗)不允許。
第二年三月,皇帝商議南巡。當時寧王朱宸濠一直懷著謀反的企圖,與皇帝的寵臣相勾結,人心驚慌恐懼。言官司們拜伏在宮闕下進諫,因為違反皇帝旨意而受責備。舒芬對此感到憂慮,與吏部員外郎夏良勝、禮部主事萬潮聯名上疏進諫。諫疏准備呈上,陸完迎上來告訴他們說:「皇上聽說有進諫的就會發怒,想要自殺。你們暫且停手,不要再推罪給皇上,換取正直的名聲。」舒芬等人沒有回答退了出來。不久,夏良勝、萬潮拜訪舒芬,都扼腕痛恨陸完。舒芬於是為他們斟酒並說:「平常人滑不可以被強行改變志向,您二們豈可就這樣停止了呢?」第二天便連同各部官司員聯名上書進諫。皇帝大怒,命令眾人在宮闕之下連跪五天,達到期限後再施杖刑三十。舒芬受傷很重,幾乎要斃命,被抬到了翰林院中。掌管翰林院的人怕受到牽連獲罪,命令把舒芬丟棄出去,舒芬說:「我在這里做官,就死在這里罷了。」最終被貶為福建市舶副提舉,包紮完傷品就動身了。
明世宗即位,又召他回來仍擔任原來的官職。嘉靖三年的春天,昭聖太後壽誕,皇帝下詔取消眾誥命夫人朝賀的禮儀。舒芬進言說:「從前興國太後壽誕,誥命夫人按照禮儀朝賀。而今趕上皇太後慶壽之日,突然做出傳命取消的事情,恐怖有失輕重的尺度。乞求陛下收回成命,以彰顯陛下的孝敬之意。」皇帝震怒,罰扣他三個月的俸祿。沒有多久,(舒芬)又與官司員們一起趴在左順門哭著規勸。皇帝大怒,把他關進牢里罰以杖刑。(舒芬)不久遭遇母親去世,回家後就在家裡去世了,享年四十四歲,世人稱他為「忠孝狀元」。
舒芬氣度不凡,體貌修養,恃其意氣而不肯屈於人下,嚴正不徇情。閑居時整天沒有厭倦的樣子,晚上就反思過失自責,把倡導和闡明成就獨到的學說作為自己的責任。
求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