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南平重陽節

南平重陽節

發布時間:2021-11-08 20:07:03

1. 南平80歲老人高齡津貼如何發放

現在這種經濟補貼的話,直接是發到卡里的

2. 古今著名對聯

以下所列「絕對」,有的雖說已經有「對」,如「一孤舟」、「月照紗窗」、「好女子己酉生」等,但「絕對」之所以成「絕」,就是要求這些對聯必須是工對,寬對則不能視為成對,因此仍列於此。
皮背心
一物品,人體三器官
冰汽水
一食品,水的三形態
香香兩兩
據說這是朱熹的一個征聯出句,至今無偶。前一個「香」字為形容詞,作定語;後一個「香」字是名詞,作中心語。「兩」字則是前者為數詞,義同「二」,後者為量詞,實即「二兩」之意。另在閩南話中香香和兩兩,因詞性不同,二組中的同形詞讀音均有區別
冰比冰水冰
「冰」字三嵌,句意暢達
古文故人做
雙重合字對聯。馬蕭蕭先生曾在《對聯·民間對聯故事》1988年第l期著文,對以「志言志士心」,變合字為拆字,亦堪稱妙,只是詞性與出句不符
李姐理解禮節
同音巧對
農行行,行行行
此聯系中國農業銀行浙江省分行懸聯
李白居,易安居
聯嵌三古人名字
切切不能一刀切
「切切」,務必之意,末字的「切」讀平聲,和前面的「切」讀音不同,「刀」系「切」的偏旁
知母乳香金不換
句由三味中草葯名組成
蓮青李白李青蓮
迴文巧對;嵌唐代大詩人李白名、號
緣因對句對姻緣
迴文巧對,「因」、「姻」同音相諧
子女好大人可倚
合字巧妙
煙沿檐沿湮燕眼
同音(不同調)字巧對
吾同子吃梧桐籽
同音片語巧聯,「吾同子」又分別為「梧桐籽」的聲旁
晃岩日光照山石
析字巧對
岑溪山水今奚在
拆廣西地名「岑溪」,有人拆二字成上聯
寂寞寒窗空守寡
傳為古代一少女擇婿聯,因不得佳對憂忿而死。廣東余初立有一對:俊俏佳人伴伶仃
浦江清到清江浦
迴文妙對
田心見石思為硯
析字巧對
妙齡少女子好逑
析字巧對
歪山頭,山頭不正
「山頭」重詞,「歪」拆為「不正」。
花生,生花,落花生
「花生」,植物名;「生花」,是「花生」的顛倒,動賓片語;「落花生」即指花生的生長特性,又是花生之別名
中華文明聞名中外
「文明」與「聞名」,異形同音;又「中」字用兩次。
今世進士盡是近視
今、進、盡、近諧音,世、士、是、視同音
石獅市實施四十事
同音巧對
彈琴談情繪畫會話
同音巧對
賞中秋醉酒杏花村
今夕何夕,兩夕已多
民國初年拆字巧對
書架架書,書架書架
一字多義
石萬石授石州離石縣令
宋庄綽《雞肋編》錄此單聯。石萬石於神宗元祜年間(公元1086—1094年)派任當時的石州離石縣(今屬山西省)縣令,時人作此單聯。其中姓氏為石,人名帶石,州名是石,縣名含石,是為絕妙之「四石」
好女子女家嫁生男為甥
內容系指男到女家落戶,生男孩女方家稱其為甥。全句離合好、嫁、甥三字,自然巧妙
太大犬十五夜張口吃月
妙少女原心願配己酉郎
析字妙聯
火車失火,救火車救火車
明月天心,老照四方八角
「明月」指明月池,「天心」指天心閣,「老照」指老照壁,「四方」指四方塘,「八角」指八亭。以上均是長沙勝跡地名
一而二,二而三,三人為眾
寫其由單身一人成婚而為二人,由夫妻二人生子而成三人之事。巧用頂針、析字手法
陋室提鐳,居里居然居這里
復字巧聯。「居里」為法國科學家居里夫婦,名詞;「居然」,副詞;「居這里」之「居」為動詞
孫行者過太行山,肩挑行李
同字異音另解巧聯
鍾鼓樓中,終夜鍾聲撞不斷
同音異字妙聯
鐵瓮城西,金玉銀山三寶地
此聯相傳系王安石給蘇東坡出的三個上聯之一,蘇未能答出,成為歷史上遺留的絕對,鐵瓮城是古代的一城名,城西有金山、銀山、玉山,山上有廟宇勝跡。廣東余初立有一聯:華夏國中,孔孟墨子一聖人
炭去鹽歸,黑白分明山水貨
此聯系清代一賣炭翁所作,百年之後,雖有人曾以「竹橫麻豎,青黃交錯軟硬簾」為對,但欠工整,特別是炭出於山,鹽出於水要對仗甚工,確不容易
月照紗窗,個個孔明諸葛亮
此聯相傳為紀曉嵐之妻所作。當時,紀曉嵐有「天下未有不可對之對」的誇口,其妻不服,遂出上聯,紀竟不能對,雖有「風送幽香,鬱郁畹華梅蘭芳」等對句,但均不工整
霜降降霜,兒女無雙雙足冷
清初某落魄文人,於霜落之日以「諧音」撰
今朝重九,九重又遇一重陽
載《堅瓠首集》卷二。據說是明孝宗於重陽節所出的一個單聯。句中「重九」、「重陽」有相同字眼,二者均指九月九日重陽節,「九重」則為「重九」的倒語,指帝王所居
書生書生問先生,先生先生
栽《堅瓠五集》,句中「書生」出現兩次,「先生」出現三次,含義不盡相同。全句意為:書生對經書不熟悉,就問老師,因為老師是先出生的,亦有先生也不熟之意
江氏在江亭追悼江西江縣令
此聯出句寫當時江西南昌發生反抗天主教的事情,其知縣江某堅持正義,不幸被傳教士所殺,激憤了全國愛國志士,江亢虎在江亭(即北京陶然亭)悼江知縣時作此聯,曾有報紙懸賞下聯,但未有能對答者。廣東余初立有一對:沈老於沈庄接待沈陽沈處長
因火成煙,若不撇開終是苦
此為析字巧對
江鬲隔江,問巫馬期騎馬無
載宋庄綽《雞肋編》卷上。江鬲、巫馬期均是人名,隔江為江鬲的語音倒轉。鬲又是隔的聲旁。巫馬期、騎馬無,也是語音顛倒後相諧 七品衙門,五品官,四品服色
載於《堅瓠十集》卷一。明嘉靖庚寅年夏言任兵科都給事中,因議郊祀禮,加翰林學士銜,掌科事,又服四品服色,明代,給事中官七品,翰林學士五品,當時翰林檢討許誥用這一事作成出句
問門口何人可配己酉好女子
析字巧對
本庄欲滿清平,打出兩張一萬
雙關名聯。本庄,打麻將時當庄人自稱;清平,「門前清」與「平和」。全句意為:本當庄人意欲實現「門前清」和「平和」,連打出兩張「一萬」的牌。其另一層意思則是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中國東北的陰謀。本庄蕃,日本甲級戰犯,曾任駐華使館副武官。1931年任關東軍總司令,指揮侵佔東北。戰後自殺獄中。「滿清」,清王朝為滿族人所建,因習稱之,這里指溥儀傀儡政權統治下的「滿州國」。平,平靜,平服,沒有反抗者。「兩張一萬」指東北三省的三個軍閥:張作霖奉天督軍兼省長,東北三省巡閱使,由於沒有滿足日本人的需要,1928年6月被日本人炸死在沈陽皇姑屯。張作相,奉系主要骨幹,曾任吉林省長、政府主席,東北邊防軍副司令。「九·一八」事變後,退居天津。萬福麟,歷任奉軍旅、師、軍長,東北邊防軍副司令、黑龍江司令。東北淪陷,退至河北。是為「打出兩張一萬」。此聯通句雙關,表裡兩句皆通達清暢,結合巧妙,刁鑽詭怪
夏大禹,孔仲尼,姬旦,杜甫,劉錫禹
明代江南著名才子吳梅村,在秦淮名妓卞玉京宅中宴請諸名士。席間有人以「諧音」出一上聯,舉座無人能對。聯意為:下大雨,恐中泥,雞蛋,豆腐,留女婿。同時,五個人名按朝代先後排列,有時間順序
沙千里楊萬里,楊載沙汀周而復
以當代五位文學藝術界名人組句,無一關聯詞,句意暢達
烽山峰栽楓樹,風吹楓葉落豐城
同音、復字巧對
傾心清水青茶,輕聲親熱請親人
同音、復字巧對
山水畫畫水山,水水山山如畫畫
疊字妙聯,又含頂針、復字等手法
水星觀觀水星,水星不動水星動
「水星觀」為一道教廟宇,建於河邊,可在觀看水中之星。句中兩「觀」字一為廟宇之「現」,音guàn,一為觀看之「觀」,音guān。四個「水星」依次為觀名、觀中水與星、天
上水星、河中水與星
一張琴上七條弦,彈出五音六律
見於《堅瓠五集》卷四。其妙在於雖詠一物,卻同時用上了「一、七、五、六」四個數目字,且前後照應,毫不牽強
何所長何所長,有何所長當所長
首「何所長」三字指姓何的所長,「所長」為職務。接下的「何所長」指有什麼特長。後七字意為有什麼特長配當所長。句中的「何」一作姓氏,一作疑問詞,「長」亦是同形異音詞
前中山,後中山,前後中山葬鍾山
「前中山」指明初名將徐達,死後追封中山王;「後中山」即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鍾山」即紫金山,在江蘇南京市區東。「中」與「鍾」同音
月下漁人,西江打魚,網碎西江月
先分別出現「月」和「西江」於句尾合成詞牌名《西江月》;另有「漁」、「魚」二同音字
清河、新河、香河,三河河間涉青龍
此聯由河北省七個縣名組成,涉,指涉縣
武松恩施救施恩,恩施施恩於恩施
同字異解巧對
石山岩下古木枯,此木為柴山山出
析字巧對
俊俏佳人偕伴侶,作佰代俍儔伉儷偶
全句字均含「人」字,佰通百;俍完美
涓涓溪流,淺淺深深澎澎湃湃匯江海
同旁巧對
白河流白水,白水戲黃龍,翹首邀丹鳳
白河、白水、黃龍、丹鳳為陝西四個縣名。句中含白、黃、丹三色
黃土高坡,青石頭,黑木炭,燒出白石灰
句中嵌「黃」、「青」、「黑」、「白」四種顏色
攜錫壺,游西湖,錫壺墜西湖,惜乎錫壺
此聯相傳系一秀才所作,後世無人能對。傳朱熹過南平買景泰藍瓶,有人成一對:過南平,
買藍瓶,藍瓶得南平,難逢藍瓶
蔡元培黃炎培培養出一代炎黃元元才子
姓名、復字巧對
福桔滿山紅,建蘭四季青,珍果名花福建富
福桔為水果名,建蘭為花卉名,均產於福建。滿山紅、四季青均中葯名,富與福的聲旁相同,語音相諧
峰上一株楓,楓上一窩蜂,風打楓,蜂飛逃四方
據《同安文史資料》第二輯介紹,這是南宋朱熹任同安主簿時的征聯出句。句中「峰、楓、蜂、風」四字系同音。閩南方言中「方」亦與前四字同音,另「峰、蜂」聲旁相同,「風」則是「楓」的聲旁
次女姿容,少女妙齡,伶俐出眾,眾人言謄好女子
析字巧對
由山而城,由城而陂,由陂而河,由河而海,每況愈下
復字嵌名諷刺巧聯。分別指孫中山、袁世凱(河南項城人)、黎元洪(湖北黃陂人)、馮國璋(河北河間人)、徐世昌(江蘇東海人)
望江樓,望江流,望江樓上望江流,江樓千古,江流千古
此聯有「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萬年,月影萬年」對句,另有一對:賽詩台,賽詩才,賽詩台上賽詩才,詩台絕世,詩才絕世
省曰黔省,江曰烏江,神曰黑神,緣何地近南天,卻佔北方正色
清嘉慶年間,禮部尚書李宗仿於貴州遵義城外烏江渡口撰一上聯,無人能對。上聯中黔字,烏字,兩字都含「黑」意,而在方位上,「黑」是代表北方的色彩,然而地處我國最南端的貴州省,省名,江名,神名都以主北方的黑色命名,這是為什麼?面對這樣一句上聯,要求工穩的答對非常不易
大涼山山山小,小涼山山山大,不論大山小山,都是錦綉河山
四川彝族居住地在大涼山、小涼山,大涼山佔地面積遠不如小涼山,當地人為此成一上聯
家住長安,出仕東安,貌比潘安,才比謝安,修己以安人,修已安百姓
句合六個「安」字,嵌地名「長安」、「東安」,嵌人名「潘安」、「謝安」;「修已……」二句出自《論語·憲問》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葉風篷,下九江,還有十里
此聯相傳為嘉慶八年為一船工所作,求人對答,但無人能對。解放後,曾有以「十里運,九里香,八七六五號輪,雖走四三年舊道,只二日,勝似一年」對答,但詞類和韻均不工整,嚴格講,仍屬絕對
峰上楓,楓上蜂,秀峰頂上生楓樹,楓樹結蜂巢,風吹楓葉封蜂戶,蜂歸無路
同音、復字巧對
駕一葉扁舟,盪兩支槳,支三四片篷,坐五六個客,過七里灘,到八里湖,離九江已剩十里
數字巧對
一樓名天下,兩字最關情,收三湘四水五湖六合風光,邀七步八仙騷客,頌巍峨九州十億堯舜
數字巧對 。
以下所列「絕對」,有的雖說已經有「對」,如「一孤舟」、「月照紗窗」、「好女子己酉生」等,但「絕對」之所以成「絕」,就是要求這些對聯必須是工對,寬對則不能視為成對,因此仍列於此。
皮背心
一物品,人體三器官
冰汽水
一食品,水的三形態
香香兩兩
據說這是朱熹的一個征聯出句,至今無偶。前一個「香」字為形容詞,作定語;後一個「香」字是名詞,作中心語。「兩」字則是前者為數詞,義同「二」,後者為量詞,實即「二兩」之意。另在閩南話中香香和兩兩,因詞性不同,二組中的同形詞讀音均有區別
冰比冰水冰
「冰」字三嵌,句意暢達
古文故人做
雙重合字對聯。馬蕭蕭先生曾在《對聯·民間對聯故事》1988年第l期著文,對以「志言志士心」,變合字為拆字,亦堪稱妙,只是詞性與出句不符
李姐理解禮節
同音巧對
農行行,行行行
此聯系中國農業銀行浙江省分行懸聯
李白居,易安居
聯嵌三古人名字
切切不能一刀切
「切切」,務必之意,末字的「切」讀平聲,和前面的「切」讀音不同,「刀」系「切」的偏旁
知母乳香金不換
句由三味中草葯名組成
蓮青李白李青蓮
迴文巧對;嵌唐代大詩人李白名、號
緣因對句對姻緣
迴文巧對,「因」、「姻」同音相諧
子女好大人可倚
合字巧妙
煙沿檐沿湮燕眼
同音(不同調)字巧對
吾同子吃梧桐籽
同音片語巧聯,「吾同子」又分別為「梧桐籽」的聲旁
晃岩日光照山石
析字巧對
岑溪山水今奚在
拆廣西地名「岑溪」,有人拆二字成上聯
寂寞寒窗空守寡
傳為古代一少女擇婿聯,因不得佳對憂忿而死。廣東余初立有一對:俊俏佳人伴伶仃
浦江清到清江浦
迴文妙對
田心見石思為硯
析字巧對
妙齡少女子好逑
析字巧對
歪山頭,山頭不正
「山頭」重詞,「歪」拆為「不正」。
花生,生花,落花生
「花生」,植物名;「生花」,是「花生」的顛倒,動賓片語;「落花生」即指花生的生長特性,又是花生之別名
中華文明聞名中外
「文明」與「聞名」,異形同音;又「中」字用兩次。
今世進士盡是近視
今、進、盡、近諧音,世、士、是、視同音
石獅市實施四十事
同音巧對
彈琴談情繪畫會話
同音巧對
賞中秋醉酒杏花村
今夕何夕,兩夕已多
民國初年拆字巧對
書架架書,書架書架
一字多義
石萬石授石州離石縣令
宋庄綽《雞肋編》錄此單聯。石萬石於神宗元祜年間(公元1086—1094年)派任當時的石州離石縣(今屬山西省)縣令,時人作此單聯。其中姓氏為石,人名帶石,州名是石,縣名含石,是為絕妙之「四石」
好女子女家嫁生男為甥
內容系指男到女家落戶,生男孩女方家稱其為甥。全句離合好、嫁、甥三字,自然巧妙
太大犬十五夜張口吃月
妙少女原心願配己酉郎
析字妙聯
火車失火,救火車救火車
明月天心,老照四方八角
「明月」指明月池,「天心」指天心閣,「老照」指老照壁,「四方」指四方塘,「八角」指八亭。以上均是長沙勝跡地名
一而二,二而三,三人為眾
寫其由單身一人成婚而為二人,由夫妻二人生子而成三人之事。巧用頂針、析字手法
陋室提鐳,居里居然居這里
復字巧聯。「居里」為法國科學家居里夫婦,名詞;「居然」,副詞;「居這里」之「居」為動詞
孫行者過太行山,肩挑行李
同字異音另解巧聯
鍾鼓樓中,終夜鍾聲撞不斷
同音異字妙聯
鐵瓮城西,金玉銀山三寶地
此聯相傳系王安石給蘇東坡出的三個上聯之一,蘇未能答出,成為歷史上遺留的絕對,鐵瓮城是古代的一城名,城西有金山、銀山、玉山,山上有廟宇勝跡。廣東余初立有一聯:華夏國中,孔孟墨子一聖人
炭去鹽歸,黑白分明山水貨
此聯系清代一賣炭翁所作,百年之後,雖有人曾以「竹橫麻豎,青黃交錯軟硬簾」為對,但欠工整,特別是炭出於山,鹽出於水要對仗甚工,確不容易
月照紗窗,個個孔明諸葛亮
此聯相傳為紀曉嵐之妻所作。當時,紀曉嵐有「天下未有不可對之對」的誇口,其妻不服,遂出上聯,紀竟不能對,雖有「風送幽香,鬱郁畹華梅蘭芳」等對句,但均不工整
霜降降霜,兒女無雙雙足冷
清初某落魄文人,於霜落之日以「諧音」撰
今朝重九,九重又遇一重陽
載《堅瓠首集》卷二。據說是明孝宗於重陽節所出的一個單聯。句中「重九」、「重陽」有相同字眼,二者均指九月九日重陽節,「九重」則為「重九」的倒語,指帝王所居
書生書生問先生,先生先生
栽《堅瓠五集》,句中「書生」出現兩次,「先生」出現三次,含義不盡相同。全句意為:書生對經書不熟悉,就問老師,因為老師是先出生的,亦有先生也不熟之意
江氏在江亭追悼江西江縣令
此聯出句寫當時江西南昌發生反抗天主教的事情,其知縣江某堅持正義,不幸被傳教士所殺,激憤了全國愛國志士,江亢虎在江亭(即北京陶然亭)悼江知縣時作此聯,曾有報紙懸賞下聯,但未有能對答者。廣東余初立有一對:沈老於沈庄接待沈陽沈處長
因火成煙,若不撇開終是苦
此為析字巧對
江鬲隔江,問巫馬期騎馬無
載宋庄綽《雞肋編》卷上。江鬲、巫馬期均是人名,隔江為江鬲的語音倒轉。鬲又是隔的聲旁。巫馬期、騎馬無,也是語音顛倒後相諧 七品衙門,五品官,四品服色
載於《堅瓠十集》卷一。明嘉靖庚寅年夏言任兵科都給事中,因議郊祀禮,加翰林學士銜,掌科事,又服四品服色,明代,給事中官七品,翰林學士五品,當時翰林檢討許誥用這一事作成出句
問門口何人可配己酉好女子
析字巧對
本庄欲滿清平,打出兩張一萬
雙關名聯。本庄,打麻將時當庄人自稱;清平,「門前清」與「平和」。全句意為:本當庄人意欲實現「門前清」和「平和」,連打出兩張「一萬」的牌。其另一層意思則是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中國東北的陰謀。本庄蕃,日本甲級戰犯,曾任駐華使館副武官。1931年任關東軍總司令,指揮侵佔東北。戰後自殺獄中。「滿清」,清王朝為滿族人所建,因習稱之,這里指溥儀傀儡政權統治下的「滿州國」。平,平靜,平服,沒有反抗者。「兩張一萬」指東北三省的三個軍閥:張作霖奉天督軍兼省長,東北三省巡閱使,由於沒有滿足日本人的需要,1928年6月被日本人炸死在沈陽皇姑屯。張作相,奉系主要骨幹,曾任吉林省長、政府主席,東北邊防軍副司令。「九·一八」事變後,退居天津。萬福麟,歷任奉軍旅、師、軍長,東北邊防軍副司令、黑龍江司令。東北淪陷,退至河北。是為「打出兩張一萬」。此聯通句雙關,表裡兩句皆通達清暢,結合巧妙,刁鑽詭怪
夏大禹,孔仲尼,姬旦,杜甫,劉錫禹
明代江南著名才子吳梅村,在秦淮名妓卞玉京宅中宴請諸名士。席間有人以「諧音」出一上聯,舉座無人能對。聯意為:下大雨,恐中泥,雞蛋,豆腐,留女婿。同時,五個人名按朝代先後排列,有時間順序
沙千里楊萬里,楊載沙汀周而復
以當代五位文學藝術界名人組句,無一關聯詞,句意暢達
烽山峰栽楓樹,風吹楓葉落豐城
同音、復字巧對
傾心清水青茶,輕聲親熱請親人
同音、復字巧對
山水畫畫水山,水水山山如畫畫
疊字妙聯,又含頂針、復字等手法
水星觀觀水星,水星不動水星動
「水星觀」為一道教廟宇,建於河邊,可在觀看水中之星。句中兩「觀」字一為廟宇之「現」,音guàn,一為觀看之「觀」,音guān。四個「水星」依次為觀名、觀中水與星、天
上水星、河中水與星
一張琴上七條弦,彈出五音六律
見於《堅瓠五集》卷四。其妙在於雖詠一物,卻同時用上了「一、七、五、六」四個數目字,且前後照應,毫不牽強
何所長何所長,有何所長當所長
首「何所長」三字指姓何的所長,「所長」為職務。接下的「何所長」指有什麼特長。後七字意為有什麼特長配當所長。句中的「何」一作姓氏,一作疑問詞,「長」亦是同形異音詞
前中山,後中山,前後中山葬鍾山
「前中山」指明初名將徐達,死後追封中山王;「後中山」即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鍾山」即紫金山,在江蘇南京市區東。「中」與「鍾」同音
月下漁人,西江打魚,網碎西江月
先分別出現「月」和「西江」於句尾合成詞牌名《西江月》;另有「漁」、「魚」二同音字
清河、新河、香河,三河河間涉青龍
此聯由河北省七個縣名組成,涉,指涉縣
武松恩施救施恩,恩施施恩於恩施
同字異解巧對
石山岩下古木枯,此木為柴山山出
析字巧對
俊俏佳人偕伴侶,作佰代俍儔伉儷偶
全句字均含「人」字,佰通百;俍完美
涓涓溪流,淺淺深深澎澎湃湃匯江海
同旁巧對
白河流白水,白水戲黃龍,翹首邀丹鳳
白河、白水、黃龍、丹鳳為陝西四個縣名。句中含白、黃、丹三色
黃土高坡,青石頭,黑木炭,燒出白石灰
句中嵌「黃」、「青」、「黑」、「白」四種顏色
攜錫壺,游西湖,錫壺墜西湖,惜乎錫壺
此聯相傳系一秀才所作,後世無人能對。傳朱熹過南平買景泰藍瓶,有人成一對:過南平,
買藍瓶,藍瓶得南平,難逢藍瓶
蔡元培黃炎培培養出一代炎黃元元才子
姓名、復字巧對
福桔滿山紅,建蘭四季青,珍果名花福建富
福桔為水果名,建蘭為花卉名,均產於福建。滿山紅、四季青均中葯名,富與福的聲旁相同,語音相諧
峰上一株楓,楓上一窩蜂,風打楓,蜂飛逃四方
據《同安文史資料》第二輯介紹,這是南宋朱熹任同安主簿時的征聯出句。句中「峰、楓、蜂、風」四字系同音。閩南方言中「方」亦與前四字同音,另「峰、蜂」聲旁相同,「風」則是「楓」的聲旁
次女姿容,少女妙齡,伶俐出眾,眾人言謄好女子
析字巧對
由山而城,由城而陂,由陂而河,由河而海,每況愈下
復字嵌名諷刺巧聯。分別指孫中山、袁世凱(河南項城人)、黎元洪(湖北黃陂人)、馮國璋(河北河間人)、徐世昌(江蘇東海人)
望江樓,望江流,望江樓上望江流,江樓千古,江流千古
此聯有「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萬年,月影萬年」對句,另有一對:賽詩台,賽詩才,賽詩台上賽詩才,詩台絕世,詩才絕世
省曰黔省,江曰烏江,神曰黑神,緣何地近南天,卻佔北方正色
清嘉慶年間,禮部尚書李宗仿於貴州遵義城外烏江渡口撰一上聯,無人能對。上聯中黔字,烏字,兩字都含「黑」意,而在方位上,「黑」是代表北方的色彩,然而地處我國最南端的貴州省,省名,江名,神名都以主北方的黑色命名,這是為什麼?面對這樣一句上聯,要求工穩的答對非常不易
大涼山山山小,小涼山山山大,不論大山小山,都是錦綉河山
四川彝族居住地在大涼山、小涼山,大涼山佔地面積遠不如小涼山,當地人為此成一上聯
家住長安,出仕東安,貌比潘安,才比謝安,修己以安人,修已安百姓
句合六個「安」字,嵌地名「長安」、「東安」,嵌人名「潘安」、「謝安」;「修已……」二句出自《論語·憲問》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葉風篷,下九江,還有十里
此聯相傳為嘉慶八年為一船工所作,求人對答,但無人能對。解放後,曾有以「十里運,九里香,八七六五號輪,雖走四三年舊道,只二日,勝似一年」對答,但詞類和韻均不工整,嚴格講,仍屬絕對
峰上楓,楓上蜂,秀峰頂上生楓樹,楓樹結蜂巢,風吹楓葉封蜂戶,蜂歸無路
同音、復字巧對
駕一葉扁舟,盪兩支槳,支三四片篷,坐五六個客,過七里灘,到八里湖,離九江已剩十里
數字巧對
一樓名天下,兩字最關情,收三湘四水五湖六合風光,邀七步八仙騷客,頌巍峨九州十億堯舜
數字巧對 。

3. 客家有些地方,八月十五中秋節祭祖,有什麼典故

我們漢族有習俗:清明時節要祭祖,重陽時節也要祭祖,做為一種風俗,幾千年來一直沿習到今天,但是客家有些地方,卻是八月十五中秋節祭祖,這又有什麼典故呢?

客家祭祖儀式十分的隆重,在祭祖時先會在祠堂舉行祭祖儀式,要殺豬、宰羊,還要請鼓手吹奏,並邀請禮生念祭文,還要行三獻禮。全族與全村的人都要出動,規模很大,甚至達到上千人。祭祖先是掃各個姓氏宗族的始祖墓,然後祭掃支系的祖墓,再祭掃家族私墓,而宗族的族親一般一起共同祭掃,結束後,還會在宗祠共進午餐,也就是所謂的“祭墓酒”。

4. 連江的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重陽節、重五節。
在福建,人們都認為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與包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這兩項活動成了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此外還有掛艾葉、菖蒲,飲雄黃酒等。各地區還有一些不同的習俗。
端午節期間,從閩南到閩北,從閩東到閩西,海濱湖汊,大江小河,幾乎都能看到競渡的龍舟,都能聽到喧天的鑼鼓。龍舟競渡俗稱「扒龍船」,龍舟的樣式、參賽人員和比賽方式等,全省各地大同小異。
福州重龍舟競渡,舊時台江、西湖皆有之,而蘇岐特盛,龍舟長3丈多,寬5尺左右,首尾如龍形,兩側繪有五彩的龍身。劃舟手28至30人,加上司舵、執旗、鑼鼓手、放鞭炮者,合計有34至38人之多。福州沿江及臨湖的鄉社,都擁有自己的龍舟。端午節前,准備「扒龍船」的鄉社便開始集資。人們敲鑼打鼓,帶著本鄉龍舟的旗幟,挨戶募捐,俗稱「采蓮」。鄉間大戶出錢請「扒龍船」者宴飲的,就可坐「龍船」頭,這是一件很風光的事。坐龍船頭的人,還負責背本鄉龍船神(各鄉的龍船都奉有一種神)的香火袋,成為本鄉龍船的領頭人。「扒龍船」的場面熱烈壯觀,清代有詩雲:「涼船過處水生風,鰲鼓聲喧萬槳同。若個錦標先奪得,蒲葵扇系手巾紅。」詩作者自註:「土音呼斗龍舟為扒涼船。好事者以中扇為標系竹竿,插岸上。眾舟鼓木世爭先,以得為榮。鼓聲、鑼聲為與人聲共闐,水為之沸。」(清·董平章:《秦川焚余草》中《榕城端午竹枝詞》)現在,福州的賽龍舟依然紅火。雖然象「采蓮」及掛香火袋的習俗不多見了,但在人員組成、訓練及參賽等事宜,仍然由各鄉村農民自發組織。
莆田龍舟船首的造型大有講究。雕成龍頭的,說明龍舟所屬的村子出過舉人,船頭齊平,上畫有龍頭的,表示這個村沒有出過舉人;船頭齊平、上畫著太陽的,表明出過孝子;船頭齊平、畫著龍頭,但龍鼻子卻又是雕成的,則表示這村出過貴人。唐代梅妃故鄉江東村的龍舟便是如此。莆田龍舟最短的是「九對」,有18名劃手,加上司鼓、司鑼、掌舵各1人,全船共21人。最長的是』十五對」,即全船劃手30人,外加3人,共33人。莆田以木蘭溪為界分南北兩洋。北洋龍舟,掌舵者是舟上的總指揮,以村中頭面人物充任。南洋龍舟,司鑼者為舟上的總指揮,也是村裡的頭面人物。競賽時,北洋在終點處立一標竿,上系綵球,以得球者勝。南洋則無,僅以先到達終點者勝。民間有《龍船歌》道:「天時好,天時好,早稻收了田插好。田工閑,扒龍船,是輸是贏無『單倒』(方言,意為沒關系)。搶龍珠,跳龍門,『扶背』(方言,即掌舵)須要用心思。你也爭,伊也搶,搶起大家試本事。要同心,要協力,第一船漿要齊落,你也扒,我也扒,比賽一了也就過。伊請你,你請伊,大家齊唱龍船歌」。《龍船歌》描繪了莆田龍舟競渡活動既激烈又和諧的場面。
閩南一帶龍舟競渡更為盛行。廈門、漳州、泉州每年都有規模很大的賽事,參賽者除本地之外,還有來自鄰近縣區的龍舟。龍舟造型呈長而狹的柳葉狀,船頭雕刻大龍頭,須眉齊全,雙目炯炯。龍頭上披掛綵綢,船兩側彩繪鱗甲。有的龍嘴還能張能合,舌頭能伸能縮。整條龍舟如活龍一般。龍舟因顏色不同而有「白龍」、「黃龍」、「青龍」、「黑龍」等名稱。也有些地方船頭安上蛙、蝦、虎等模型,稱為「蛙龍」、「蝦龍」、「虎龍」等。據道光版《廈門志》「歲時」(卷15)載:端午「競渡於海濱,龍船分五色,惟黑龍不出。富人以銀錢、扇帕懸紅旗招之,名曰『插標』,即古錦標意。」廈門、漳州等地還在競渡終點停泊「標船」,以鴨子為標。競賽開始,一艘艘龍舟如箭離弦,飛速破浪前進,岸上觀戰者人山人海,鼓掌喝彩。當龍舟到達終點時,「標船」把鴨子投入水中。龍舟上的健兒紛紛跳往水中追捉,觀眾吶喊助威,極為熱鬧。
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倡導的集美學村龍舟賽,蜚聲海內外。他生前在集美學村親自設計和修建了寬300米、長800米的龍舟池,並建造了可容16名劃手的龍舟10艘,每年舉行龍舟賽會。1957年端午節,陳嘉庚曾親自主持龍舟賽會,邀請同安、海滄、杏林等鄰近90多個社鄉龍舟隊,男女運動員2000多人參加。1987年端午節,首屆「嘉庚杯」國際龍舟邀請賽在集美舉行,參賽的除福建省隊、廈門市隊外,還有日本、澳大利亞、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的代表隊參加。1988年6月24日,在福清東張水庫也舉辦過國際龍舟邀請賽,是規模空前的一次龍舟國際盛會。
各地龍舟競渡還有不同的習俗。在長樂,龍舟一般按親族建造。小姓的以一族為單位,大姓的以族之下的房為單位,甚至細分到房以下的派系,大致幾十戶或上百戶擁有一艘龍舟。新船竣工後,人們抬舟游鄉,而後放到河裡「試水」。坐船頭者和司舵、司鑼、司鼓的都要「投標」決定,即誰出的錢多誰當。新船試水後,便舉行邀請賽,由本族青壯年分成幾組與外姓的龍舟比賽,俗稱「請二班」。在泰寧,從五月初五至六月初六都屬賽龍舟的日子。最熱鬧的是五月廿七的廟會。賽事全由農民自發組織。比賽分甲、乙兩隊,甲隊為青龍船公,乙為黃龍船媽,每舟設司鼓、司鑼、司舵各1人,劃手8人。與別處不同的是,比賽時應逆水而上。龍舟上的司鼓是村中德高望重者,不論比賽輸贏,司鼓者都得請賽手晚餐宴飲,以示慰問。在霞浦的一些地方,龍舟競渡時還把粽子拋入水中。在漳平,從四月初一起就有試龍舟的鼓聲,俗稱「龍船鼓」。男女老少聽到第一聲「龍船鼓」,都要在原地跳幾下,據傳說這樣可以抖掉身上的跳蚤,不會再被跳蚤咬了。在清流,緊張激烈的龍舟競渡後,有別開生面的游花船。花船上搭著平台,四周飾以綵帶紙花,演員身著古裝表演。表演之後,還有捉鴨活動(即把鴨子拋入水中讓人去捉),與他處不同的是,無論龍舟上的劃手,還是岸上的觀眾,均可入水追捉,誰捉到歸誰。一時熱鬧非凡,平添許多節日喜慶氣氛。在沙縣,競渡之後在木排上表演肩膀戲,以盡觀眾余興。在上杭,龍舟分黃色的黃龍和黑色的烏龍兩種。另有神船,祀神並司號令,且有鼓樂隊。開賽時,神船令下,黃、黑兩舟鼓槳猛進。此時神船上鼓樂齊鳴,場面熱烈壯觀。龍舟以先達終點者為勝。又有用豬膀胱(俗稱「豬尿泡」)吹如氣球,染紅黃各色,上寫發獎者名號,投入江中,漂流而下。龍舟競渡爭奪,奪得的憑此向給獎者取獎。在平和,舊時龍舟賽時間分二天。初四叫「劃水花」,地點在南山大塘,先把水攪渾,至有魚跳上龍舟為止,然後把魚蒸熟祭江。初五舉行決賽。
1949年之後,除了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外,全省各地每年都有規模不等的龍舟競賽,並且大多是民間自發組織。現在人們已把賽龍舟視為一項水上競賽的體育活動。1984年國家體委把賽龍舟列為正式的體育比賽項目,更推動了這一活動的開展。
包粽子是端午節的又一大習俗。粽子古稱「角黍」,舊時相傳是為紀念屈原的,現在已成為節日的時令美食。粽子從五月初一起就開始製作,其方法是:以稻草灰鹼水、或豆殼灰鹼水、或其他植物鹼水浸糯米(現有以食用鹼,味道稍遜),待浸透後用俗稱「粽葉」的狹長竹葉包成三角錐體狀,再以一種細韌的草(福州稱蒯草)或小麻繩紮好,10個1串或50個一串,放入鍋中煮熟即可。
省內各地粽子品種多樣,風味迥殊。按外部造型分,有牛頭粽(即三角粽,又稱牛角粽,是最普通的一種)、四角粽、尖尾粽,以及用筍殼葉裹成的大粽(將樂一帶俗稱「棕母」)等。據記載,古時還有九子粽、百索粽、筒粽、秤椎粽(清·乾隆《福州府志》卷24《風俗》),現已不見。
按用料分,有咸粽、豆粽、鹼粽等。鹼粽又稱肉粽,其用料除糯米外,還有精肉或蝦仁、或牡蠣干、或香菇丁等。講究的人家還先把浸透的糯米拌上好醬油或鹵肉汁,放在鍋里炒過,然後再加上豬肉、香菇、栗子等佳品,包成粽子。豆粽則是在糯米中加上豇豆或黃豆、或花生,所以福州地區也稱「花生粽」。在長泰,豆粽又稱赤米粽,製法特殊,即先把黃豆磨碎,然後同粘性不強的赤米混拌,並注入少許鹽水包成粽子。講究的則拌以蔥花、五香、油炒五花肉等,吃起來又香又脆。咸粽又稱甜粽,僅以糯米浸鹼水,並無其它佐料,最為普及。煮熟後剝開竹葉,顏色淺黃、晶瑩透亮,蘸上蜂蜜或白糖,吃起來涼滑爽口。鹼粽可久貯不變質。涼成的鹼粽干還可以煮成鹼粽甜湯,有助於消化,因此人們常以鹼粽干消積。這是咸粽與豆粽所不及的。
互相饋送粽子之俗,省內很普遍,俗稱饋節、分節或送節。將樂有俗語稱:「斗米粽,家家送。」在山村,學生提粽送老師,晚輩提粽送長輩,以示對師長的敬意。凡有新喪的人家,該年端午不包粽子,由親戚(多數是對門親家)送粽。在詔安,送此類粽子固定在初一這天,其他地方在端午節之前均可。而在福州一帶,上年紀者至今篤信端午不能送粽(送終)。舊時,海澄的一些地方在半夜裡把粽子沉入江中,以祭屈原,據說這樣蛟龍便無所得。今無此俗。在莆田、福鼎、大田、尤溪、南平、壽寧、霞浦等地,粽子是節日祀祖先必可不少的供品。
畲族同胞在端午節也有包粽子的習俗,其粽子更具特色。取菅草葉包裹,俗稱「五節粽」。據民國版《霞浦縣志》「禮俗」(卷24)記載:「山鄉畲民制粽橫式,謂之『橫巴』。米亦糯,而鹼獨佳,故質柔韌,較尋常的角式者更可口,俗稱『畲婆粽』。亦互相饋送如常儀。」
漳平的端午節還包「假粽」和「乖粽」。所謂「假粽」是用竹葉包穀皮,然後送到屋外去,據說這是為送蚊送蟲,以避免蟲蟻的叮咬。所謂「乖粽」,是專門包給小孩子吃的,據說小孩吃了後便會變乖,很聽話。「乖粽」用料與一般粽子相同,只不過包粽時間提前些。
端午節除粽子外,各地還有不同的應時食品。廈門舊時有食黃鱔之俗,目的是「驅邪」。福安人吃大螺,俗稱「炒鬼眼」,也有辟邪之意。「泉、莆是日多食鸜鵒螺,以能明目。」(明·何喬遠:《閩書》卷38《風俗志》)在泉州一帶,吃「煎�」(煎海蠣),拌菜煎的又稱「菜�」。端午煎�據說是為了補天。傳說女蝸煉石補天處有裂隙,因此陰雨連綿(閩南此時正是多雨季節),於是大家煎�補天。此外,泉州一帶還吃「潤菜餅」。�與潤菜餅同時是祭祀祀祖先與諸神必不可少的供品。
莆田有俗語說:「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蛋」(有些地稱「初五扒」,即扒龍船)。這概括了該地賽龍舟之外的端午節所有習俗。「初一糕」指的是五月初一莆田民間做米糕。糕的樣式雖有不同,但製作的原料與方法大致相同,都以大米磨成粉,後加糖、香料、花生等蒸制而成,叫「早米糕」;也有以佐料特徵命名的「薄荷糕」等。「初二粽」指的是初二包粽子,其製作與其他地方大致相同,只是多為四角粽。「初三螺」指的是初三時,民間百姓大多要吃螺,意在明目。「初四艾」指的是初四這天,家家在門上插艾葉、菖蒲避邪,也有的認為初四插艾會使人清醒。「初五蛋」指的是初五這天要煮蛋、吃蛋。清晨,人們採集香草、菖蒲、石榴枝、桃枝、柑桔枝等,統稱「午時草」。中午,「午時草」與雞蛋一起煮,味道芬香。人們以煮蛋的湯水洗澡,浴後換上夏令新裝,每人再吃上兩個雞蛋,以圖吉利。小孩子在浴後要在肚臍和額頭上點雄黃,藉以驅邪除病。有的小孩身上還掛著裝上染成紅色雞蛋的小網兜。
福清也有一首概括端午節事內容的民謠:「初一釘門蔥(按:門蔥指艾、蒲);初二起炸猛(福清方言,起炸是米麥粉發酵製成的甜果。猛,即發酵。)初三煎麵餅,初四做節仔,初五曬午時,龍船賽起來。」
端午懸艾插蒲的習俗在全省各地普遍流行。一船做法是初五這天,采艾葉、菖蒲,以紅紙條卷束,懸掛門首(或釘於門柱兩邊)。因艾形似虎,蒲形如劍,可藉以驅魅壓邪。實際上艾與菖蒲均為中草葯,葯用功能頗多,故有健身祛病的效果。在閩南,除艾、蒲之外,有的還懸插帶綠葉的榕枝或桃枝,有的還懸插松、柳、大蒜頭。諺語說:「插艾身手健,插松壯如龍」。在光澤、將樂,與艾、蒲同懸門戶的還有葛藤,謂可壓凶禁蛇。艾、蒲不但用於懸、插,而且還用於熏、灑。在政和,「取菖蒲根及雄黃石磨酒,噴室中,並燃艾揮熏,相傳能辟蛇蠍」(民國《政和縣志》20《禮俗》)。在光澤,「切菖蒲根泡酒,硃砂雄黃末調服,謂可延年,用以塗足噴床,辟蛇解毒。」(清·乾隆《光澤縣志》卷4《輿地誌·風俗》)在福州地區,「以蒲與雄黃入酒飲之,並制雄黃為筒,燃於屋壁床帳之上。小兒則以其末塗耳鼻,雲避百毒」(清·乾隆《福州府志》卷24《風俗》)。現在,大家知道雄黃酒有害健康,因此不再飲用。舊時,武平有「泛蒲觴」之俗,即以菖蒲酒密封於瓶中,放在溪河上游,任其逐流而下,再取而飲之,今已無此俗。
福建民間尤重端午節的中午時分,因此有采「午時草」、「午時茶」,取「午時水」、寫「午時書」與「曬午時」之俗。
「午時草」有兩種類型:一是初五清晨便上山採集各種應時中草葯,曬到午時,或用於燒水沐浴,或用於煮蛋,或製成葯貯藏備用,莆田、仙游等地即屬此。另一是指午時採集的葯草,「傍午采蓄葯物,為『午時草』」(清·乾隆《福鼎縣志》卷2《風俗》),閩東的福鼎等地即屬此。「午時茶」實際上與「午時草」相類似,也是以多種中草葯合成,並非是茶葉。福州地區常稱「葯」為「茶」,以避不吉利,「午時茶」即此義。古田端午節「飲蒲酒,合葯配製午時茶。」(民國《古田府志》卷21《禮俗志》)崇安端午「采葯作午時茶」(清·康熙《崇安縣志》卷1《風俗》)。在將樂,初五午時,許多婦女上山採集「午時茶」,以備全年消毒滅病之用。福州地區及閩北各地,此俗至今仍相沿不改。
「午時水」也有兩種,一種是以「午時草」熬的湯,「午時取草煎湯,曰『午時水』」(民國《龍岩縣志》卷21《禮俗志》),用於沐浴,可以祛毒除病。此俗在全省流行很廣。另一種「午時水」指的是初五日午時的井水。據說這時水質最好,人們趕緊從井裡汲水,裝到瓮里保存起來,說是不會變質,可當葯用;用這種「午時水」沐浴,百姓認為能祛濁除病。這一習俗主要流行於閩南,漳平亦有此俗。汲完午時水,人們便趁此時清洗水井,因此閩南便有端午清井的習慣。在福州,人們卻忌於端午節中午汲井水,傳說此時天神降毒水,不宜汲用。
「午時書」是初五午時正所寫的對聯。如同春聯一般,以紅紙寫成(居喪之家用素色紙),貼在門戶上,以避邪祛魅。「午時書」的內容大多是納福迎祥、驅邪消災之類,也有涉及地方風物習俗,各地不同。福州通用的句子是:「海國中天傳令節,江城五月落梅花」,「談忠說孝,飲酒讀騷」,「端取乎正,午得其中」等等。江濱人家寫:「十丈龍旗,此日奪標應在我;滿江鼉鼓,中流擊楫有何人」。也有詠節日風俗的:「無事陶情,四日先支五日酒;不能免俗,未時才寫午時書」。福州的「午時書」之俗在本世紀三四十年代尚有,今已很少見到。南靖多寫:「龍舟下水千災散,虎艾懸門百福臻」。或有「五月五日午時書,千祥萬福集門閭」等對聯貼於門上。在建寧、泰寧、政和,門邊張貼的是:「艾葉如旗招百福,菖蒲似劍斬千邪」。在漳平,以紅紙條寫著:「五月五日午時書,四海龍王進寶珠。孔子筆頭千斤重,掃盡蟲蟻永消除。」只是這些紅紙條不是貼在門戶上,而是貼在牆壁上。在連城,以黃紙條寫「五月五日天中節,行病鬼王口吐血」,「五月五日送毛娘(即毛蟲),毛娘一去不返鄉」,「五月五日午時書,四海龍王進寶珠」等等,張貼於廳堂、廚房各處。在大田,也有「書門貼,粘棖間」之舉(民國《大田縣志》卷5《禮俗志》)這與福州的「午時書」,有相似之處。
端午之前的三四月多為黃梅雨季,屋裡屋外陰濕霉變,雜菌蟲豸滋生。端午來臨,天氣轉晴,正是清污的日子。初五是端午節衛生活動的高潮。在福清,清晨,人們便把洗干凈的傢具、被帳等,放到屋頂、陽台或屋前的空地上曬,一直到午時陽光直射為止。這就是「曬午時」。據說,曬過午時的被帳傢具不生蟲豸。
端午節時,各地還流行用石灰撒牆根壁角,以除蟲蟻。有的則以雄黃粉末製成小紙炮,稱「黃煙」,於中午在室內點燃,以熏煙驅除蚊蟲。在建陽,婦女與小孩以粽葉折成小船,內放五六枚螺殼,將其置與床下,說是可以送跳蚤。在上杭,民間以方形白紙寫上24個「白」字,繞成一個圓圈,圈中寫「祛病驅邪」4字,圓圈兩旁,寫上「董老仙人真口訣,二十四字白如雪,艾旗蒲劍逐妖魔,除蟲斬蟻無蹤跡」字句。待中午祀神時,以雄黃酒噴上,張貼於房中牆上。連城、龍岩亦有此俗。據民國版《龍岩縣志》「禮俗志」(卷21)載:「溶雄黃於酒,塗兒童手、面,以為可辟蟲也。書寫廚壁,以為可避蟲蟻也。書雲:『五月五日午,天師騎艾虎。口舌上天台,蟲蟻歸地府』,或書雲:『五月五日午時節,董仲仙師傳口訣。二十四字白如雪,驅蟲逐蟻走無跡。』」在廈門、同安、金門等地,端陽午時,民間以紙為人,寫上一家生辰,送水邊焚之,名為「辟瘟」。
在福建民間,端午節還有些專屬於兒童習俗。一是為孩子們系「長命縷」。「長命縷」實為五色絲線,於端午時系在手腕處,須到七夕方能解下,意在祈求小孩平安成長。這一習俗在各地普遍流行。二是以雄黃酒在孩子的額頭上寫個「王」字,據說可以驅邪避祟。三是佩香囊。香囊多以彩色絲線結織而成,有三角形、球形、菱形,內裝沉香、硃砂或樟腦丸,或以白芷、丁香、木香等研磨成的細粉,清香四溢,用以祛穢逐疫。
端午節是個傳統的重要節日,現在仍為人們所重視。古時福州及閩北一些地區,端午節是在五月初四過的,據說因王審知死於五月五日而避之。現在,除個別地區(如永定的洪坑等)外,都在初五過節。

5. 飲酒相關的詩詞

1、《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宋代:蘇軾: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復醒,醒而復醉,當他回臨皋寓所時,自然很晚了。「歸來彷彿三更」,「彷彿」 二字,傳神地畫出了詞人醉眼朦朧的情態。

2、《月下獨酌四首·其一》唐代:李白: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過來,連他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就熱鬧起來了。這是「立」。

3、《問劉十九》唐代:白居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我家新釀的米酒還未過濾,酒面上泛起一層綠泡,香氣撲鼻。用紅泥燒製成的燙酒用的小火爐也已准備好了。

4、《涼州詞二首》唐代: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葡萄美酒倒滿了華貴的酒杯,正要暢飲的時候,歌伎們彈奏起急促歡快的琵琶聲助興催飲,想到即將跨馬奔赴沙場殺敵報國,戰士們個個豪情滿懷。

5、《九日》唐代:李白:今日雲景好,水綠秋山明。攜壺酌流霞,搴菊泛寒榮。

反映了重陽登高飲菊花酒的風俗,也表現了詩人雖在政治上遭挫折多年,卻怡情自然的曠達襟懷。

6. 麻煩各位幫我找找一些對聯,越多越好!!!!!!!!!謝謝!

對聯1:樓外青山皆入眼 幾度夕陽 今朝分外紅
舍內紅顏悉動心,數處梧桐,明日尤是青
對聯2:半帆風月清江醉
一瓢春水夕陽紅

對聯3:生性淡泊,客來惟有茶當酒
逝歸輝煌,人去只能言追念

對聯4:千年古木幾近死,甘霖數降,而今喜見發春花
萬世基業將當滅,明才臨扶,至此樂賞生枝椏

東風迎新歲
瑞雪兆豐年
春草滿庭吐秀
百花遍地飄香
東風吹出千山綠
春雨灑來萬象新
削平山嶺鋪大道
跨越江河架宏橋
山青水秀風光好
人壽年豐喜事多

笛弄梅花曲
鶯啼楊柳風
春到碧桃樹上
鶯歌綠柳樓前
洞庭自有千重浪
世上今逢萬里潮
滿懷生意春風藹
一點公心秋月明
瑞雪映兆豐稔歲
神駒騰躍吉祥年

鶯遷金谷曉
花發錦城春
春暖風和日麗
第豐物阜民歡
枝頭梅綻新春麗
海角龍騰偉業興
大地時時騰紫瑞
春風處處醉芳菲
千山齊唱迎春曲
萬水同吟幸福歌

桃紅映人面
水綠織克光
爆竹一聲除舊
桃符萬戶更新
雪愛梅花人愛雪
春回大地我回春
一言九鼎山河動
萬戶千村日月新
玉龍吐寶慶吉日
金鳳含珠賀新年

雪映豐收果
梅傳喜慶年
樂滋滋為四化
笑盈盈迎顧客
春滿神州蘇萬物
文昌藝苑譜千篇
室內聲屏觀世界
樓前竹柏寫人生
禹地花明春柳綠
堯天日麗曉霞丹

處處春光好
家家氣象新
縮千里為咫尺
聯兩地為一家
元日有杯皆進酒
春來無處不飛花
海島春融花競放
南天日暖鳥爭鳴
正是江南逢化雨
只緣冀北送春風

和風吹綠柳
時雨潤春苗
喜報英雄門第
春到光榮人家
希望工程播希望
文明國度創文明
美酒歡心杯起舞
春風得意筆生花
爆竹聲聲春訊早
桃符處處歲時新

人勤三春昌
地肥五穀豐
提高醫療質量
增進人民健康
四面青山看畫展
三溪碧水聽詩吟
春潮湧起千江雪
海域探來萬斛珠
院庭不大聚財富
柴門雖低出人才

大地春光好
農村氣象新
春風春雨春色
新年新歲新景
春臨玉宇繁花艷
福到門庭喜氣盈
幾行柳綠山川秀
一樹梅紅天地春
百貨風行財政裕
顧客雲集市聲歡

黃鶯鳴翠柳
紫燕剪春風
紅梅錚骨傲雪
桃李笑顏迎春
新春喜飲豐收酒
佳節樂吟改革詩
生意興隆通四海
財源茂盛達三江
三春草木如人意
萬里河流似利源

爆竹傳笑語
臘梅吐幽香
春滿勤勞門第
喜融幸福人家
窗前細雨傳春訊
枝上黃鸝送好音
學海無涯勤可渡
書山萬仞志能攀
術業宜從勤學始
韶華不為少年留

錦秀山河美
光輝大地春 冬去山明水秀
春來鳥語花香
春風吹綠千枝柳
時雨催紅萬樹花 樓外春陰鳩喚雨
庭前日暖蝶翻風
雨洗杏花紅欲滴
日烘楊柳綠初浮

春光遍草木
佳氣滿山川 笑盈盈辭舊歲
喜滋滋迎新春
江山永因人民福
澤國長安大地春
福澤百姓方為好
綠遍九州始是春
處處桃花頻送暖
年年春色去還來

艷陽照大地
春色滿人間 春自寒梅喚起
香由乳燕銜來
人壽年豐家家樂
國泰民安處處春
千里春風勞驛使
三秋芳訊寄郵人
彩龍起舞迎春到
金鳳騰飛報喜來

寒盡桃花嫩
春歸柳葉新 日暖風凋雨順
家和人壽年豐
高天冬去蘇萬物
大地春回放面花
春妝祖國春不老
喜看僑鄉喜氣多
兩手繭花芳歲月
一身農藝富山鄉

春情寄柳色
日影泛槐煙 國強家富人壽
花好月圓年豐
花承朝露千枝發
鶯感春風百囀鳴
風卷雪花辭臘去
香隨梅蕊送春來
麗日驅寒梅早放
春風送暖柳先舒

有天皆麗日
無地不春風 好山好水好景
新歲新春新人
臘梅吐芳迎紅日
綠柳展枝舞春風
人壽年豐歌盛世
山歡水笑慶新春
最是一年春好處
樂為兩岸月圓時

風移蘭氣入
春逐鳥聲來 年豐人壽福滿
鳥語花香春濃
窮而有志思壯舉
學不自滿求創新
清風明月本無價
近水遙山皆有情
雄雞三唱送臘去
喜鵲一聲迎春來

地暖花長發
村幽鳥任歌 旭日橫空出世
臘梅做雪迎春
燕翻玉剪穿紅雨
鶯擲金梭破綠煙
沾墨才題梅似雪
揮毫又賦柳如煙
慶豐收全家歡樂
迎新春滿院生輝

巧理千家事
溫暖萬人心 年豐德茂福盛
家旺國興人和
晴綠乍添垂柳色
春流時泛落花香
珠樹自繞千古色
筆花開遍四時春
只因一夜春風到
頓教滿園瑞草喧

風景這邊 好
江山如此嬌 共慶春回大地
同歌喜到人間
階前春色濃如許
戶外風光翠欲流
九天日月開新運
萬里笙歌樂太平
江山似畫鶯啼序
歲月如詩蝶戀花

錦秀山河美
光輝大地春 冬去山明水秀
春來鳥語花香
春風吹綠千枝柳
時雨催紅萬樹花 樓外春陰鳩喚雨
庭前日暖蝶翻風
雨洗杏花紅欲滴
日烘楊柳綠初浮

春光遍草木
佳氣滿山川 笑盈盈辭舊歲
喜滋滋迎新春
江山永因人民福
澤國長安大地春
福澤百姓方為好
綠遍九州始是春
處處桃花頻送暖
年年春色去還來

艷陽照大地
春色滿人間 春自寒梅喚起
香由乳燕銜來
人壽年豐家家樂
國泰民安處處春
千里春風勞驛使
三秋芳訊寄郵人
彩龍起舞迎春到
金鳳騰飛報喜來

寒盡桃花嫩
春歸柳葉新 日暖風凋雨順
家和人壽年豐
高天冬去蘇萬物
大地春回放面花
春妝祖國春不老
喜看僑鄉喜氣多
兩手繭花芳歲月
一身農藝富山鄉

春情寄柳色
日影泛槐煙 國強家富人壽
花好月圓年豐
花承朝露千枝發
鶯感春風百囀鳴
風卷雪花辭臘去
香隨梅蕊送春來
麗日驅寒梅早放
春風送暖柳先舒

有天皆麗日
無地不春風 好山好水好景
新歲新春新人
臘梅吐芳迎紅日
綠柳展枝舞春風
人壽年豐歌盛世
山歡水笑慶新春
最是一年春好處
樂為兩岸月圓時

風移蘭氣入
春逐鳥聲來 年豐人壽福滿
鳥語花香春濃
窮而有志思壯舉
學不自滿求創新
清風明月本無價
近水遙山皆有情
雄雞三唱送臘去
喜鵲一聲迎春來

地暖花長發
村幽鳥任歌 旭日橫空出世
臘梅做雪迎春
燕翻玉剪穿紅雨
鶯擲金梭破綠煙
沾墨才題梅似雪
揮毫又賦柳如煙
慶豐收全家歡樂
迎新春滿院生輝

巧理千家事
溫暖萬人心 年豐德茂福盛
家旺國興人和
晴綠乍添垂柳色
春流時泛落花香
珠樹自繞千古色
筆花開遍四時春
只因一夜春風到
頓教滿園瑞草喧

風景這邊 好
江山分外嬌 共慶春回大地
同歌喜到人間
階前春色濃如許
戶外風光翠欲流
九天日月開新運
萬里笙歌樂太平
江山似畫鶯啼序
歲月如詩蝶戀花

節日人人共樂
江山處處皆春
虎踞龍盤雄宇宙
山青水秀壯乾坤
析春鄰里傳捷報
佳節鑼鼓慶功臣
人梯巧搭登攀路
心血勤澆棟梁材
旭日融和開柳眼
春風搖曳送鶯喉

到處山歡海笑
遍地虎躍龍騰
白雪紛飛梅吐艷
紅霞綺麗歲爭榮
春風綠染千山秀
善政輝昭萬戶新
柳綠花繁春早到
豬多肥足歲豐盈
昨夜春風才入戶
今朝楊柳半垂堤

為江山溺秀色
與日月爭光輝
北國冰封籠大地
南疆雪化始新春
四面春山懸畫卷
三江碧水涌詩濤
邦基永固農為本
國運長興教領先
解趣黃鸝頻送韻
知情綠柳漸拖絲

歲歲風調雨順
年年韌阜民康
三峽冰消舟放膽
五湖水暖鴨知春
一身正氣好公僕
滿腹才華作棟梁
五嶽紅梅開盛世
九州瑞雪兆豐年
歲自更新春不老
花多增艷水長流

履洪濤如平地
擁大海作良田
尊師愛生風尚美
勤學苦練氣象新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一家和睦一家福
四季平安四季春
萬樹欣隨春水流
百花爭向艷陽紅

日麗鳳和人樂
國強民富年豐
兢兢業業育桃李
勤勤懇懇做園丁
儲蓄不嫌存錢少
節省經常積累多
軍民團結家家樂
黨政清廉戶戶歡
一片彩霞迎旭日
萬條金縷帶春煙

冬去山青水秀
春來鳥語花香
開源能引千泓水
節流可聚萬盤金
春到山鄉處處喜
喜臨農家院院春
開發財源為民致富
唯才是舉替國進賢
冬雪欲白千里草
春暉又紅萬朵花

慶幸一元夏始
祝福萬戶更新
軍屬門上光榮匾
戰士胸前英雄光
運際昇平人共樂
氣當和淑鳥知春
靈活經營財源茂盛
薄利多銷生意興隆
柳眼才舒芳草地
桃腮正暈碧雲天

昨夜春風入戶
今朝喜氣盈門
天增歲月人增壽
春滿人間福滿門
校園沸騰春來早
師生團結佳話多
水陸舟車四通八達
城鄉客貨紛至沓來
風吹楊柳千門綠
雨泣桃花萬樹紅

香梅含苞怒放
瑞雪吐絮迎春
春回大地千峰秀
日暖神州萬木榮
勞動門第春常在
勤儉人家慶有餘
保家衛國全民有責
當兵服役滿院增光
勤飼養六畜興旺
多積肥五穀豐登

幾點梅花添逸興
數聲鳥語助吟懷
鶯梭織出添花錦
燕剪裁來特色春
淑氣千重山水秀
春光萬里畫圖新
東風吹暖英雄門第
喜報映紅光榮人家

國逢安定百事好
時際芳春萬象新
山河有幸花爭放
天地無私春又歸
花香滿院花覺趣
鳥語飄林鳥知春
桔井泉香杏林春暖
芝田露潤蓬島花濃

五湖四海皆春色
萬水千山盡朝暉
綠柳千條征淑氣
紅梅萬點綴新春
漁歌唱平千頃浪
螺號喚醒萬家春
注意衛生延年益壽
講究科學祛病去災

冬去猶留詩意在
春來身入畫圖中
嶄新歲月春天地
喜慶年頭壽山川
旭日壽星贈五福
東風彩筆繪三春
燕舞鶯歌喜盈在地
桃歡李笑春滿校園

漁歌曉迎紅日出
風帆暮載錦鱗歸
蛇盤玉兔年有吉
雪舞紅梅院多祥
風回山野波爭舞
春到人間花怒開
布穀鳴春人勤物阜
瑞獅舞彩國富年豐

堤外波光萬里碧
海上漁舟千擔銀
天泰地泰三陽泰
家和人和萬事和
天上月明千里共
人間春色九州同
為人師表誨而不倦
替國樹才教必有方

點點輕舟騰巨浪
陣陣漁歌卷春風
翻騰稻菽千重浪
笑綻工商萬朵花
剛嘗盛世開懷酒
又賦春風得意詩
指點江山春光滿目
激揚文字彩筆生花

春來處處綠成海
花放枝枝紅到樓
山經春雨清如洗
柳坐東風翠欲流
桃花已恨三層浪
玉樹長含萬里風
樹雄心攻克科學堡壘
立壯志攀登世界高峰

和風舞動門前柳
喜雨催開苑裡花
商業繁榮迎客笑
葯都珍草祝人康
萬里和風吹柳綠
九州春色映桃紅
常備不懈苦練過硬本領
緊握鋼槍守衛大好河山

紫筍破冰辭舊歲
紅梅得意鬧新春
玉樹暖迎滄海日
珠花光動錦城春
槽邊不乏千里馬
倉內常存萬石糧
企業自主幹群意氣奮發
質量優先生產捷報頻傳

兩制策啟千秋業
五星旗開一統天
芳草多情人益壽
鳴禽得意世昇平
百問不煩百拿不變
笑容常在笑口常開
貨架上下朵朵紅梅爭艷
櫃台內外張張笑臉迎春

八方財富八方景
十里春風十里街 花開彩檻呈春色
鶯囀芳林報好音
人民軍隊所向無敵
鋼鐵長城堅不可摧
世上無難事無心人不就
科學有真諦有志者竟成

造林直上千重嶺
築壩橫阻萬頃波
碧岸雨收鶯語柳
藍天日暖玉生香
民族正氣山川增色
功臣喜報門第生輝
文明經商門庭若市春滿店
禮貌待客賓至如家暖人心

屋滿春風春滿屋
門盈喜氣喜盈門
春風盪盪河山秀
旭晶瞳瞳大地新
民擁軍意比泰山重
軍愛民情似東海深
麗日懸天臘盡春回華廈美
神州翹首山呼水喚遊子歸

喜看五湖添秀色
欣聞三峽放高歌
千帆競發風和順
萬馬爭馳路康莊
祖國風光鶯歌燕舞
僑鄉面貌月異日新
陽光普照園丁心坎春意暖
雨露滋潤桃李枝頭蓓蕾紅
回答者:271180108 - 助理 三級 7-7 09:54

樓外青山皆入眼 幾度夕陽 今朝分外紅
望中碧水恍如夢 萬里鄉關 昨夜何其遠

半帆風月清江醉
一簾雲雨明月羞

生性淡泊,客來惟有茶當酒
居所寧靜,香溢自因墨似花

千年古木幾近死,甘霖數降,而今喜見發春花
一夜東風復得蘇,旭日重升,此後尚期種秋實

7. 端午節福建人是怎麼過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重陽節、重五節。在福建,人們都認為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與包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這兩項活動成了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此外還有掛艾葉、菖蒲,飲雄黃酒等。各地區還有一些不同的習俗。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稱為「端陽節」
端午節期間,從閩南到閩北,從閩東到閩西,海濱湖汊,大江小河,幾乎都能看到競渡的龍舟,都能聽到喧天的鑼鼓。龍舟競渡俗稱「扒龍船」,龍舟的樣式、參賽人員和比賽方式等,全省各地大同小異。
福州重龍舟競渡,舊時台江、西湖皆有之,而蘇岐特盛,龍舟長3丈多,寬5尺左右,首尾如龍形,兩側繪有五彩的龍身。劃舟手28至30人,加上司舵、執旗、鑼鼓手、放鞭炮者,合計有34至38人之多。福州沿江及臨湖的鄉社,都擁有自己的龍舟。端午節前,准備「扒龍船」的鄉社便開始集資。人們敲鑼打鼓,帶著本鄉龍舟的旗幟,挨戶募捐,俗稱「采蓮」。鄉間大戶出錢請「扒龍船」者宴飲的,就可坐「龍船」頭,這是一件很風光的事。坐龍船頭的人,還負責背本鄉龍船神(各鄉的龍船都奉有一種神)的香火袋,成為本鄉龍船的領頭人。「扒龍船」的場面熱烈壯觀,清代有詩雲:「涼船過處水生風,鰲鼓聲喧萬槳同。若個錦標先奪得,蒲葵扇系手巾紅。」詩作者自註:「土音呼斗龍舟為扒涼船。好事者以中扇為標系竹竿,插岸上。眾舟鼓木世爭先,以得為榮。鼓聲、鑼聲為與人聲共闐,水為之沸。」(清·董平章:《秦川焚余草》中《榕城端午竹枝詞》)現在,福州的賽龍舟依然紅火。雖然象「采蓮」及掛香火袋的習俗不多見了,但在人員組成、訓練及參賽等事宜,仍然由各鄉村農民自發組織。
莆田龍舟船首的造型大有講究。雕成龍頭的,說明龍舟所屬的村子出過舉人,船頭齊平,上畫有龍頭的,表示這個村沒有出過舉人;船頭齊平、上畫著太陽的,表明出過孝子;船頭齊平、畫著龍頭,但龍鼻子卻又是雕成的,則表示這村出過貴人。唐代梅妃故鄉江東村的龍舟便是如此。莆田龍舟最短的是「九對」,有18名劃手,加上司鼓、司鑼、掌舵各1人,全船共21人。最長的是』十五對」,即全船劃手30人,外加3人,共33人。莆田以木蘭溪為界分南北兩洋。北洋龍舟,掌舵者是舟上的總指揮,以村中頭面人物充任。南洋龍舟,司鑼者為舟上的總指揮,也是村裡的頭面人物。競賽時,北洋在終點處立一標竿,上系綵球,以得球者勝。南洋則無,僅以先到達終點者勝。民間有《龍船歌》道:「天時好,天時好,早稻收了田插好。田工閑,扒龍船,是輸是贏無『單倒』(方言,意為沒關系)。搶龍珠,跳龍門,『扶背』(方言,即掌舵)須要用心思。你也爭,伊也搶,搶起大家試本事。要同心,要協力,第一船漿要齊落,你也扒,我也扒,比賽一了也就過。伊請你,你請伊,大家齊唱龍船歌」。《龍船歌》描繪了莆田龍舟競渡活動既激烈又和諧的場面。
閩南各地還有各自獨特的端午習俗。據介紹,廈門、漳州等地還在競渡終點停泊「標船」,以鴨子為標。競賽開始,一艘艘龍舟如箭離弦,飛速破浪前進,岸上觀戰者人山人海,鼓掌喝彩。當龍舟到達終點時,「標船」把鴨子投入水中。龍舟上的健兒紛紛跳往水中追捉,觀眾吶喊助威,極為熱鬧。 漳州市詔安縣數百年來走「貢王」的民俗為當地鄉親喜聞樂見。每逢端午節,當地鄉人分別從兩廟中抬沈世紀、李伯瑤二將的神像出行,環繞北關遊街時,由廟宇燈籠前導,刀斧戈戟羅列雙行,社眾排隊隨後,齊唱原名龍船鼓歌的「貢王歌」,十分熱鬧。清代進士黃開泰有一首《端陽走貢王竹枝詞》記其盛況:「滿城競唱貢王歌,結隊遊街鼓伴鑼。端午舁神因底事?開漳英烈績難磨。」 泉州端午節有很多祈福消災習俗,包括門楣插「五瑞」(即五種植物)、小孩胸佩香袋、泡雄黃酒、炒午時鹽等。另外還有一種諧趣的驅邪消災的習俗叫「采蓮」,采蓮隊伍中有鋪兵、鑼鼓陣、花童或男扮女裝的提花婆,由一位扮相邋遢不堪、手舉長桿幡旗的「醉漢」充當前導,最後由四人抬著一具木雕龍頭壓陣,為沿途的民眾入室舞旗拂掃。
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倡導的集美學村龍舟賽,蜚聲海內外。他生前在集美學村親自設計和修建了寬300米、長800米的龍舟池,並建造了可容16名劃手的龍舟10艘,每年舉行龍舟賽會。1957年端午節,陳嘉庚曾親自主持龍舟賽會,邀請同安、海滄、杏林等鄰近90多個社鄉龍舟隊,男女運動員2000多人參加。1987年端午節,首屆「嘉庚杯」國際龍舟邀請賽在集美舉行,參賽的除福建省隊、廈門市隊外,還有日本、澳大利亞、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的代表隊參加。1988年6月24日,在福清東張水庫也舉辦過國際龍舟邀請賽,是規模空前的一次龍舟國際盛會。
包粽子是端午節的又一大習俗。粽子古稱「角黍」,舊時相傳是為紀念屈原的,現在已成為節日的時令美食。粽子從五月初一起就開始製作,其方法是:以稻草灰鹼水、或豆殼灰鹼水、或其他植物鹼水浸糯米(現有以食用鹼,味道稍遜),待浸透後用俗稱「粽葉」的狹長竹葉包成三角錐體狀,再以一種細韌的草(福州稱蒯草)或小麻繩紮好,10個1串或50個一串,放入鍋中煮熟即可。
省內各地粽子品種多樣,風味迥殊。按外部造型分,有牛頭粽(即三角粽,又稱牛角粽,是最普通的一種)、四角粽、尖尾粽,以及用筍殼葉裹成的大粽(將樂一帶俗稱「棕母」)等。據記載,古時還有九子粽、百索粽、筒粽、秤椎粽(清·乾隆《福州府志》卷24《風俗》),現已不見。
按用料分,有咸粽、豆粽、鹼粽等。鹼粽又稱肉粽,其用料除糯米外,還有精肉或蝦仁、或牡蠣干、或香菇丁等。講究的人家還先把浸透的糯米拌上好醬油或鹵肉汁,放在鍋里炒過,然後再加上豬肉、香菇、栗子等佳品,包成粽子。豆粽則是在糯米中加上豇豆或黃豆、或花生,所以福州地區也稱「花生粽」。在長泰,豆粽又稱赤米粽,製法特殊,即先把黃豆磨碎,然後同粘性不強的赤米混拌,並注入少許鹽水包成粽子。講究的則拌以蔥花、五香、油炒五花肉等,吃起來又香又脆。咸粽又稱甜粽,僅以糯米浸鹼水,並無其它佐料,最為普及。煮熟後剝開竹葉,顏色淺黃、晶瑩透亮,蘸上蜂蜜或白糖,吃起來涼滑爽口。鹼粽可久貯不變質。涼成的鹼粽干還可以煮成鹼粽甜湯,有助於消化,因此人們常以鹼粽干消積。這是咸粽與豆粽所不及的。
互相饋送粽子之俗,省內很普遍,俗稱饋節、分節或送節。將樂有俗語稱:「斗米粽,家家送。」在山村,學生提粽送老師,晚輩提粽送長輩,以示對師長的敬意。凡有新喪的人家,該年端午不包粽子,由親戚(多數是對門親家)送粽。在詔安,送此類粽子固定在初一這天,其他地方在端午節之前均可。而在福州一帶,上年紀者至今篤信端午不能送粽(送終)。舊時,海澄的一些地方在半夜裡把粽子沉入江中,以祭屈原,據說這樣蛟龍便無所得。今無此俗。在莆田、福鼎、大田、尤溪、南平、壽寧、霞浦等地,粽子是節日祀祖先必可不少的供品。
福建的傳統文化尤其是閩南文化都是在中國北方已經失傳的古代中國漢文化!

8. 時值九九的翼南平原。的九九啥意思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 倍思親。」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歷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 陽」。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 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 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重陽節的來歷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是一個紀念先人及掃墓的節日。

9. 請幫我查一些對聯謝謝

學海無涯勤是岸 雲程有路志為梯
少年不經勤學苦 老來方悔讀書遲
腳下行程千里遠 腹中貯書萬卷多
寶劍鋒從磨礪出 梅花香自苦寒來
胸藏萬匯憑吞吐 筆有千鈞任翕張
筆底一詩可撼世 中庭半弓能容天
白菊開時習作畫 黃鸝囀後效吟詩
雖雲智慧生靈府 更須功夫在筆端
臨老常有身健日 讀書偏愛夜長時
常德德山山有德 長沙沙水水無沙

10. 重陽節,九月九,聚朋友,再回首打三個數字

999

閱讀全文

與南平重陽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陽節寧波景區優惠 瀏覽:565
2016上海市養老金調整 瀏覽:647
長壽二十四孝背夫出嫁 瀏覽:378
孔子子貢孝順分辨 瀏覽:225
重陽節活動現場載歌載舞 瀏覽:50
老人家吃苦 瀏覽:598
老人機如何用手機傳視頻 瀏覽:781
哪裡是個養生的好地方 瀏覽:354
失能老人如何喂葯 瀏覽:213
河北企業職工退休金 瀏覽:951
沙孟海長壽 瀏覽:929
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轉農村養老保險嗎 瀏覽:601
長壽金逸國際影城 瀏覽:632
夢見老人復活什麼意思 瀏覽:746
長壽松果實 瀏覽:702
春節期間帶老人去哪裡玩 瀏覽:573
重陽節演出背景圖片 瀏覽:890
重陽節古詩獨在異鄉為異客 瀏覽:668
養老金4025 瀏覽:733
社保基數與退休工資什麼比例 瀏覽: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