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忠恪匪躬孝敬盡禮的意思

忠恪匪躬孝敬盡禮的意思

發布時間:2021-11-07 20:51:17

A. 司馬氏如何奪取曹魏天下

從三國志看,用的是禪讓的手段,實質是逼宮。

咸熙二年五月,立為晉王太子。八月辛卯,文帝崩,太子嗣相國、晉王位。下令寬刑宥罪,撫眾息役,國內行服三日。是月,長人見於襄武,長三丈,告縣人王始曰:「今當太平。」九月戊午,以魏司徒何曾為丞相,鎮南將軍王沈為御史大夫,中護軍賈充為衛將軍,議郎裴秀為尚書令、光祿大夫,皆開府。十一月,初置四護軍,以統城外諸軍。乙未,令諸郡中正以六條舉淹滯: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盡禮,三曰友於兄弟,四曰潔身勞謙,五曰信義可復,六曰學以為己。是時晉德既洽,四海宅心。於是天子知歷數有在,乃使太保鄭沖奉策曰:「咨爾晉王:我皇祖有虞氏誕膺靈運,受終於陶唐,亦以命於有夏。惟三後陟配於天,而咸用光敷聖德。自茲厥後,天又輯大命於漢。火德既衰,乃眷命我高祖。方軌虞夏四代之明顯,我不敢知。惟王乃祖乃父,服膺明哲,輔亮我皇家,勛德光於四海。格爾上下神祗,罔不克順,地平天成,萬邦以乂。應受上帝之命,協皇極之中。肆予一人,祗承天序,以敬授爾位,歷數實在爾躬。允執其中,天祿永終。於戲!王其欽順天命。率循訓典,底綏四國,用保天休,無替我二皇之弘烈。」帝初以禮讓,魏朝公卿何曾、王沈等固請,乃從之。
泰始元年冬十二月丙寅,設壇於南郊,百僚在位及匈奴南單於四夷會者數萬人,柴燎告類於上帝曰:「皇帝臣炎敢用玄牡明告於皇皇後帝:魏帝稽協皇運,紹天明命以命炎。昔者唐堯,熙隆大道,禪位虞舜,舜又以禪禹,邁德垂訓,多歷年載。暨漢德既衰,太祖武皇帝撥亂濟時,扶翼劉氏,又用受命於漢。粵在魏室,仍世多故,幾於顛墜,實賴有晉匡拯之德,用獲保厥肆祀,弘濟於艱難,此則晉之有大造於魏也。誕惟四方,罔不祗順,郭清梁岷,包懷揚越,八紘同軌,祥瑞屢臻,天人協應,無思不服。肆予憲章三後,用集大命於茲。炎維德不嗣,辭不獲命。於是群公卿士,百辟庶僚,黎獻陪隸,暨於百蠻君長,僉曰:『皇天鑒下,求人之瘼,既有成命,固非克讓所得距違。天序不可以無統,人神不可以曠主。』炎虔奉皇運。寅畏天威,敬簡元辰,升壇受禪,告類上帝,永答眾望。」禮畢,即洛陽宮幸太極前殿,詔曰:「昔朕皇祖宣王,聖哲欽明,誕應期運,熙帝之載,肇啟洪基。伯考景王,履道宣猷,緝熙諸夏。至於皇考文王,睿哲光遠,允協靈祗,應天順時,受茲明命。仁濟於宇宙,功格於上下。肆魏氏弘鑒於古訓,儀刑於唐虞,疇咨群後,爰輯大命於朕身。予一人畏天之命,用不敢違。惟朕寡德,負荷洪烈,托於王公之上,以君臨四海,惴惴惟懼,罔知所濟。惟爾股肱爪牙之佐,文武不貳之臣,乃祖乃父,實左右我先王,光隆我大業。思與萬國,共享休祚。」於是大赦,改元。賜天下爵,人五級;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谷,人五斛。復天下租賦及關市之稅一年,逋債宿負皆勿收。除舊嫌,解禁錮,亡官失爵者悉復之。丁卯,遣太僕劉原告於太廟。封魏帝為陳留王,邑萬戶,居於鄴宮;魏氏諸王皆為縣侯。迫尊宣王為宣皇帝,景王為景皇帝,文王為文皇帝,宣王妃張氏為宣穆皇後。尊太妃王氏曰皇太後,宮曰崇化。封皇叔祖父孚為安平王,皇叔父干為平原王,亮為扶風王,伷為東莞王,駿為汝陰王,肜為梁王,倫為琅邪王,皇弟攸為齊王,鑒為樂安王,幾為燕王,皇從伯父望為義陽王,皇從叔父輔為渤海王,晃為下邳王,瑰為太原王,圭為高陽王,衡為常山王,子文為沛王,泰為隴西王,權為彭城王,綏為范陽王,遂為濟南王,遜為譙王,睦為中山王,凌為北海王,斌為陳王,皇從父兄洪為河間王,皇從父弟茂為東平王。以驃騎將軍石苞為大司馬,封樂陵公,車騎將軍陳騫為高平公,衛將軍賈充為車騎將軍、魯公,尚書令裴秀為巨鹿公,侍中荀勖為濟北公,太保鄭沖為太傅、壽光公,太尉王祥為太保、睢陵公,丞相何曾為太尉、郎陵公,御史大夫王沈為驃騎將軍、博陵公,司空荀顗為臨淮公,鎮北大將軍衛瓘為菑陽公。其餘增封進爵各有差,文武普增位二等。改景初歷為太始歷,臘以酉,社以丑。戊辰,下詔大弘儉約,出御府珠玉玩好之物,頒賜王公以下各在差。置中軍將軍,以統宿衛七軍。己巳,詔陳留王載天子旌旗,備五時副車,行魏正朔,郊祀天地,禮樂制度皆如魏舊,上書不稱臣。賜山陽公劉康、安樂公劉禪子弟一人為附馬都尉。乙亥,以安平王孚為太宰、假黃鉞、大都督中外諸軍事。詔曰:「昔王凌謀廢齊王,而王竟不足以守位。鄧艾雖矜功失節,然束手受罪。今大赦其家,還使立後。興滅繼絕,約法省刑。除魏氏宗室禁錮。諸將吏遭三年喪者,遣寧終喪。百姓復其徭役。罷部曲將長吏以下質任。省郡國御調,禁樂府靡麗百戲之伎及雕文游畋之具。開直言之路,置諫官以掌之。」是月,鳳皇六、青龍三、

B. 古人說的關於素質道德的話

治民先治吏,是歷代王朝共同的政治經驗。這是因為,官吏的管理與權力的運用相伴而行。因此,官吏既要具備普通社會道德和基本的職業道德,如忠於國家、忠於職守、勤於政事、揚清激濁、辦事公道、救危助困等,又應在權力運行的過程中養成官德,也就是權力道德,如清正廉潔、誠實無私、遵紀守法等。另外,中國古代的百姓視官如父母,因此,官吏的道德素質狀況不僅直接影響著國家的統治效能,而且對整個社會的道德狀況有廣泛影響。正所謂官德如風,民德如草,官風正則民風純。鑒於官吏在社會道德體系中的這種主導地位,歷代統治者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都始終把對官吏的道德素質要求放在一個十分突出的位置。

早在夏朝,統治者就有所謂「夙夜惟寅,直哉惟清」的廉政思想。西周在選拔官吏時,吸取夏商亡國的教訓,特別強調道德品行,以「六德」(即知、仁、聖、義、中、和)與「六行」(即孝、友、睦、姻、任、恤)作為選拔官吏的標准。由於司法官是社會公正的最後一道防線,所以西周在選拔司法官時更是強調必須遵循「有德惟刑」的標准,即司法官既要道德高尚,又要知刑懂法。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貴族世襲政體的崩潰,封建官僚政治逐步形成,任用官吏時更加重視能力與德行。管仲把禮、義、廉、恥視為維系國家的四大繩索,並強調「清潔於貨」是設置官吏的重要條件,即用官時必須考慮「清廉」之節。秦朝是我國歷史上典型的以法家學說為統治思想的王朝,在國家治理上反對「禮治」,「獨任法治」。但即便如此,秦朝在職官管理制度中仍十分注重官吏的道德素質。《雲夢秦簡·為吏之道》載:「為吏之道,必精潔正直,慎謹堅固,審悉無私,微密纖察,安靜毋苛,審當賞罰。」由此可見,秦朝的官吏守則中,道德要求占很大比重。此外,秦律中還規定了「五善」與「五失」的考課原則,「五善」即「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謗,三曰舉事審當,四曰喜為善行,五曰恭敬多讓」,可見其內容主要是對官吏道德品行的考察。

到漢代,伴隨著儒家思想占據統治地位,禮義道德教化也被置於治國的首位,對官吏的道德素養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漢朝選官的主要途徑是察舉制,其法定的主要標准為「四科取士」和「光祿四行」。「四科取士」為:「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四曰剛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光祿四行」為「質朴、敦厚、遜讓、節儉」。由此不難看出,漢朝選官是按照德、才、能的順序進行考察的,德被置於首位。三國時,曹魏創造了九品中正制的選官辦法,此法至隋才得以終止。盡管該法在選官標准上過於重門閥家世,但對才德亦有具體要求。如西晉咸熙二年頒行的《諸郡中正六條舉淹滯令》對官員的德行就有明確規定:「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盡禮,三曰友於兄弟,四曰潔身勞謙,五曰信義可復,六曰學以為己。」

唐朝統治者在「德禮為政教之本」思想的指導下,更加強調德禮在治國中的作用。其時,從官員的選任到考績到監察等一整套職官管理制度中,每一個環節都高度重視官員的道德素質狀況。唐朝實行科舉選官制度,科舉考試及第者還須經吏部的考試,合格者才被授予官職。吏部考試主要從體貌、言詞、楷法和文理等四方面進行,若「四事皆可取,則先以德行,德行均以才,才均以勞」(《通典·選舉》)。唐朝對官吏考績的法定標准為「四善二十七最」,所謂「四善」專指品德 「一曰德義有聞,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稱,四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主要是根據不同部門的職責規定的具體標准,其中第三條是「揚清激濁、褒貶必當,為考校之最」(《唐六典·尚書吏部》)。唐朝對流外官則按四等第進行考核。《唐六典》規定:「流外官本司量行能功過,立四等第而免進之:清謹勤公,勘當明審為上;居官不怠,執事無私為中;不勤其職,數有愆犯為下;背公向私,貪濁有狀為下下。」另從唐玄宗時制定的監察法規——《六察法》的內容來看,六察中的第一察便是「察官人善惡」。由此可見,唐朝對職官的選任、考核和監察,都把道德品行放在首位。

唐以後的宋、元、明、清各朝在職官管理制度方面與唐有諸多相同或相似之處,如宋代的《守令四善四最》和金代的《四善十七最》在官吏考課方面,對「四善」的要求與唐代是完全一致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這位以重典治國治官著稱的明代開國君主,也認為「禮樂者治本之膏梁」,在察舉賢才時,「以德行為本,而文藝次之。」

通過以上考察可以看出,雖然中國古代的統治者和社會賢哲也強調「禮樂刑政,綜合為治」,但由於儒家倫理觀在中國古代社會始終居於支配地位,因而道德教化在治國理政中的作用也就被無限拔高了。無論是董仲舒提出的「刑者德之輔」,還是唐代律家倡導的「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或者康熙帝提出的「以德化民,以刑弼教」,其主旨無不在強調道德教化在綜合治理中的主導地位。統治者意圖通過突出道德教化來喚醒官員的良知和責任感,從而遠惡近善,不去違法,達到防患於未然的目的。盡管這一目的在中國古代的政治實踐中遠未達到,但強調道德教化這一手段對治理貪官、反對腐敗所起的作用還是應該肯定的,其中有些東西對今天也仍不失其借鑒意義。

C. 恪忠盡職的意思

出自於《孫子兵法》。解釋為恪:謹慎,恭敬。盡:完善。盡自己的努力,嚴守自己的職業或崗位。全詞解釋:負責做好本職工作,指謹慎認真地做好本職工作。細心、耐心地守住職位或崗位。

D. 什麼是官箴書

官箴書是中國古代為官者入仕必讀書。在中國古代社會,官箴書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在國家系統中,官德修養的好壞關繫到國家政權的興衰存亡,影響到社會風尚及民風的好壞。所以,就最高統治者而言,希望通過官箴加強各級官員的道德自律,約束官員的思想和行為;就官員自身來說,可以從官箴書中汲取前輩官員的為官從政之道。官箴書是各級官員進入仕途的必讀書。秦漢以後,「官箴書」的內容有了很大變化,從原來的規勸、勸誡君王,逐漸演變為文武百官的道德及行為准則。通過歷朝歷代對官員的要求,不難看出,官箴書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為指導,修身立德公正廉明始終被放在了重要位置。最主要的幾部官箴書:一是宋呂本中的《官箴》;二是元張養浩的《三事忠告》;三是清陳宏謀的《五種遺規》;四是清汪輝祖的《學治臆說》。

E. 忠恪匪躬 意思

忠恪:忠誠恭謹
匪躬:忠心耿耿,不顧自身
忠恪匪躬:即忠心耿耿,不顧自身的意思。

F. 唐選拔官員時對道德和才能方面的要求有何變化

我國是一個德治傳統深厚的國家,從業有道德,我國歷史上對師德與官德要求比其它任何職業都高。官德,是官員的政治操守和職業道德,是基本的從政德行,做人要以德為本,當官要以德為基,我國歷史上產生了十分豐富的官德思想。
一、官德的作用
官德正則民風淳,官德毀則民風毀。官德正,則吏治清,則風清氣正。對於官德的作用,古人有深刻認識,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對國家統治效能的影響。孔子認為以德治國才能真正治好國,以德理民才能真正理好民,實行德治才能長治久安,所以他力主德治,而將以刑罰治民視為德治過程中不得已而用之的一種手段,必須慎之又慎。這顯然是繼承和發展了周公「明德慎罰」的政治主張。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意為統治者實行德治,他就會像北極星一樣自居其位而群星都會環繞著它轉。又說:「道(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為統治者用政令來引導老百姓,用刑罰來整治老百姓,老百姓即使能老老實實不犯法,卻不能在思想上認識到違犯法律是可恥的行為;用道德來教化老百姓,再用禮制來規范約束他們,他們就會有知恥之心而自覺地走正道。
在孔子所創立的儒學的深刻影響下,先秦諸子百家中除法家外,其他各學派無不主張德治。漢以後兩千餘年間,儒學成為歷代統治者治國的指導思想,「德治」思想被奉為准則或法度。
如管子認為,官職「授有德則國安,授無德則國亂」。王符《潛夫論》認為,「德不稱其任,其禍必酷」。西漢司馬遷強調,「國君強大,有德者昌;弱小,飾詐者亡」,他在《史記》中《天官志》篇中把「修德」列為治國的三大方略之首,強調,「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正下無之。」
為什麼古人將官德置於這樣一種高度?因為官吏是國家機器的運轉者,是公務人員,其道德素質狀況直接影響著國家的統治效能,必須具備公正無私、清廉勤謹的道德素質才能幹好公務,保證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例如國家不能無法制,但法制是人制定的,是人執行的,無德者立法必無善法,無德者執行必亂成法。王安石指出,「吏不良,則有法而莫守」,就是這個道理,歷史也反復證明了這一點。南宋名相趙鼎也在《從政遺規》中,做出了「吏不善,政雖善不行」的診斷,認為沒有好的官德,國家就不能得到好的治理。官吏干公務,自然也需要一定的才能,但前提是官德好,否則其才越大其害越大。正如南宋胡宏《鬍子知言•好惡》中指出的那樣,「君子之游世也以德,故不患乎無位;小人之游世也以勢利,故患得患失,無所不為。」說的是無德小人依靠權勢爭奪利益,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唐朝的李林甫和明朝的嚴嵩就是典型。
二是對官員社會評價的影響。人生有三感,即生活上的歸屬感、工作上的成就感與社會上的榮譽感,而榮譽感來自社會對一個人的評價,對一個官員來說,社會的評價取決於一個人的才能、成就、道德等方面,在這所有的因素中,官德處於首要位置。《左傳》對為官之道作了這樣的排序:「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把官德修養列在建功創業、著書立說之前。朱元璋這位以重典治國治官著稱的明代開國君主,也認為「禮樂者治本之膏梁」,在察舉賢才時,「以德行為本,而文藝次之。」 康熙的德才觀也富有傳統色彩。他指出:「論才則必以德為本,故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他還強調說:「朕觀人必先心術,次才學。心術不善,縱有才學何用?」可以說品格高尚是一個人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前提。
三是對社會風氣的影響。中國有「以吏為師」的傳統,因此,官吏的道德素質狀況不僅直接影響著國家的統治效能,而且對整個社會的道德狀況有廣泛影響。正所謂官德如風,民德如草,官風正則民風純,官德有先導、表率作用。孟子說:「不仁者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唐太宗說:「用得正人,為善者皆勸;誤用惡人,不善者竟進。」選拔有德君子做官,則心正心善的好人會自我勉勵繼續行善;誤用邪惡之徒做官,則各種壞人就會爭先恐後地鑽進官府。所以,「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難致治。今所任用,必須以德行學識為本」。這就是唐太宗一類明君和政治家從總結歷史經驗中獲得的至理名言。西漢董仲舒在《對策》中向漢武帝建議:「古者修教訓之官,務以德善化民」,強調官德對社會風氣的引領作用。
四是對樹立權威的影響。作為官員,要令行禁止,需要一定的權威,權威的樹立,來自自身所處地位與才幹,但更重要的還是來自人格的魅力。魯國執政大臣李康子向孔子請教關於政治的問題,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率)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所謂政治,就是治國理民者心正身正腳步正,你們這些當官執政的人帶頭走正道,下面的人有誰敢走歪門邪道。孔子又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官員為人有德,正大光明,即使不對百姓強迫命令,百姓也會聽從;當官的為人無德,不走正道,即使強制百姓做這做那,百姓也不會真心信服聽從他。唐太宗李世民正是憑著人格的魅力,不戰而屈人之兵,降服了陰謀作亂的兵部尚書侯君集與突厥悍將阿史那斯摩。
二、官德的內涵
著名哲學家黑格爾說得好,「組成一個國家的不是物質,而是精神。」對一個國家精神形成起主導作用的就是官德。中國歷朝歷代關於官德的具體規定有所不同。如西周朝有知(智)、仁、聖、義、中、和「六德」和孝、友、睦、姻、任、恤「六行」;秦朝有忠信敬上、清廉毋謗、舉事審當、喜為善行、恭敬多讓等「五善」;漢朝有質朴敦厚、遜讓、節儉等「光祿四行」;晉朝有忠恪匪躬、孝敬盡禮、友於兄弟、潔身勞謙、信義可復、學以為己等「中正六條」;唐朝有德義有聞、清慎明著、公平可稱、恪勤匪懈等「四善」,宋元明清各朝的有關規定大體上與唐朝一樣,但具有共性的是公、善、慎、廉四個字。
一是公。即為官公正、正直,天下為公。歷代思想家、政治家和德高望重的名臣討論道德之內涵,首先都強調居官者必須具備「公正無私」之德。《尚書》說:「以公滅私,民其允懷」,「無偏無黨,王道盪盪」。就是說執政者能以公心滅私慾除私利,百姓才能信賴歸服;不為小圈子謀利,不結黨營私,國家的政令就能暢通,國家就能興旺發達。老子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荀子》說:「公生明,偏生暗。」《淮南子》說:「公正無私,一言而萬民齊。」意為居官從政者有公正無私之德,說一句話也能使萬民聽從,團結一致。清初朱舜水在《伯養說》中說:「公則生明,廉則生威」,說明為政必須用心公,持身廉。公以服人,公以治國,已成公論;如果不公,就如《管子•七法》所雲:「言是而不能立,言非而不能廢,有功而不能賞,有罪而不能誅,若是而能治民者,未之有也。」
二是善。即寬以待人,嚴以律己,與人為善。清初唐甄《潛書•抑尊》雲:「位在十人之上者,必處十人之下;位在百人之上者,必處在百人之下;位在天下之上者,必處在天下之下。」意謂無論哪一級官員,都必須謙虛謹慎,平易近人,絕不能自視高人一等。《左傳•定公五年》雲:「大德滅小怨,道也」,西晉陳壽所撰《三國志》中《吳志•孫皎傳》雲:「愛人多容,可以得眾」。《尚書•伊訓》雲:「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西漢楊雄《法言•修身》雲:「上交不諂,下交不驕,則可以有為矣。」北宋林逋《省心錄》雲:「處內以睦,處外以義,檢身以正,交際以誠。」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一》雲:「君子以細行律身,不以細行取人。」隋代王通《中說•天地篇》雲:「過而不文,犯而不校,有功而不伐。」強調的都是對別人不求全責備,而對自己要嚴格,這樣才能服眾,得到下屬與群眾的擁護與愛戴。否則一方面會脫離群眾,一方面容易樹敵。
三是慎。即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作為官員,一言一行關系各級政府機構乃至國家的前途、命運,因此說話、辦事必須謹慎,而不能隨意。三寸金蓮本是後唐皇帝李煜的一大畸形愛好,後來流入民間,相沿成習,成為摧殘中國婦女上千年的一種野蠻習俗。「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人。」「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明正德皇帝朱厚照是個老頑童,有一天拿著一根蔥葉吹著玩,從此以後宦官往宮內大車大車拉蔥,導致市面上蔥價飛漲,「向前蔥」。隋煬帝去甘泉宮避暑,嫌裡面沒有螢火蟲,第二天便有人拉來五車螢火蟲,照得甘泉宮如同白晝。故《禮記》、《大學》指出,「一人僨事,一人定國。」意思是官員一句錯話就可以使事業失敗,謹慎處事就可以使國家安定,說明治國者必須謹言慎行。明代張居正也強調,「懼則思,思則通微;懼則慎,慎則不敗。」講的就是慎言慎行。
四是廉。即廉潔從政,不謀私利。《皋陶謨》雲:「無教逸欲有邦。」意思是說,不使人們貪圖安逸,滋長私慾,國家就會長存。《荀子•儒致》也講:「志忍私然後能公。」意思是說,在意志上能夠抑制私慾然後才能為公。北宋張載《正蒙•有德篇》雲:「榮利非樂,忘榮利為樂。」意思是說,名利並不是可高興的事,只有頭腦中沒有名利才值得高興。春秋末孫武所撰軍事名著《孫子》中謀政》篇雲:「上下同欲者勝。」宋代胡宏《鬍子知言•紛華》雲:「一身之利無謀也,而利天下者則謀之。」宋代林逋《省心錄》中說:「為善者不雲利,逐利者不見善。」西晉傅玄《傅子•曲制篇》中說:「天下之福,莫大於無欲;天下之禍,無大於不知足。」
以上四個方面,是不同朝代居官從政者都要遵守的職業道德,也是不同朝代官員運用權力、執行公務過程中都要遵守的行為准則。
三、如何加強官德修養
高尚的官德不是於生懼來的,而是通過後天學習和從政實踐而成的。歷史上一切清官廉吏無不重視自身的官德修養,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堅定不移,持之以恆,贏得清廉美譽,流芳千古。
一要培養崇高的氣節。儒家講修身,怎樣修身?公孫丑問孟子:「敢問夫子惡乎長?」孟子回答是「善養吾浩然之氣」。這浩然之氣其實就是氣節,要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意思是得志的時候,便與老百姓一同前進;不得志的時候,便獨自堅持自己的原則。富貴不能使其驕奢淫逸,貧賤不能使其改移節操,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這樣才叫做大丈夫。具有大無畏的精神,為他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心憂天下,這便是傳統的士大夫精神。我們常說,得志的時候將別人當人,不得志的時候將自己當人,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二要樹立報效國家、造福百姓的偉大理想。古人強調的修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為了「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因此「致君堯舜,使民小康」成為封建士大夫的最高理想。他們認為民為天下之本,民生則國生,民富則國強,故藏富於民乃生民之大道。故養民是養政之方,急民事是治政事之策。民不得其養,則民情險急、禍亂叢生,居心叵測者窺其位而競相為之,國家有傾覆之虞,社稷有柱之維艱之險。一切清官廉吏,無論管位大小,都是真正的大丈夫,都有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為人民謀福祉、淡泊個人名利、務求高風亮節的寬廣胸懷和遠大志向。由於立定了這樣的雄心壯志,他們的官德修養才有自覺性和持久性,才能節節升華,直達高峰。這實際上涉及的是做官為政的動機問題,為公則有大志,為私則無大志,還會產生邪念惡行。對清官廉吏來說,做官不是他們的人生目的,不是他們的生活目標。他們的目的是通過居官從政這一途徑濟世益民,他們的目標是在居官從政實踐中為聖為賢。
三要時刻自警自勵,「不以小善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從點點滴滴做起。這就是古人所倡導的官德修養功夫。他們為此發明了許多頗有效驗的方法,如記功過格,置座右銘,寫官箴、自成約,懸官署對聯自勵,定期瞻拜先賢祠,日日自省其身,甚至經常征詢同僚、吏民意見,虛心接受批評並作自我檢討,等等。清官的「自責書」與明君的「罪已詔」屢見於史書,從中可以看出清官明君的臣德、君德修養是大有講究的,在封建專制的歷史條件下能做到這一步也是相當開明的表現。
若論官德修養功夫,清朝一位著名清官孫嘉淦的「居官八約」很有代表性。孫嘉淦當官四十年,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擔任過學政、直隸總督、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要職,敢於只諫,在打擊豪強、興修水利、發展經濟等方面貢獻卓著。他為自己立下了《居官八約》:「事君篤而不顯;與人共而不驕;勢避其所爭;功藏於無名;事止於能去;言刪其無用;以守獨避人;以清費廉取。」大意是:對國君忠誠而不自我炫耀;對同僚尊重而不自高自大;不爭權奪勢;不追逐功名;辦事務求興利除弊;說話務求簡明扼要;不結黨營私;勤儉節約、艱苦奮斗以保持清政廉明。
孫嘉淦始終恪守《八約》,即使被貶為小吏也不改初衷,贏得皇帝的尊敬和百姓的愛戴。乾隆剛繼位時,他就上了一篇《三習一弊疏》,指出:「目習於所見,則喜柔而惡(厭惡)剛」;「耳習」於山呼海頌,則「喜諛而惡直」;「心習」於唯唯諾諾,則「雄才而易事」,即自以為雄才大略而恣意妄為。「三習」既成,必生「喜小人而厭君子」一弊。國君被小人包圍,則過必亂,君必危。孫嘉淦剖析「三習」的成因在於「自是」——自以為是,自以為聖明,一貫正確。所以要根除「三習」,必須經常清醒地、客觀地反視自己,能夠「自以為非」而「從人之是」。晚清大臣曾國藩對此疏非常推崇,認為不僅「君德」修養需要破除自以為是和「三習」,他要求子弟錄寫《三習一弊疏》,作為做官的座右銘,經常對照個人,反躬自省,以提高官德水平。
中國古代的官德思想對喚醒官吏的良知、反對官場的腐化墮落起到了一定作用,其中一些思想和做法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鑒意義。

G. 在隋朝科舉之前任職官員的途徑是怎麼樣的

主要是察舉制。
由漢武帝於元光元年確立。察舉制不同於以先秦的世襲和後來隋唐的科舉制,主要特徵為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及選取人才,推薦予上級或者中央,被試用及考核後,再任命為官職。
察舉制是漢代至隋代的一種選官制,度,王朝根據不同需要設立各種科目,指定有關官員擔任舉主,依規定薦舉相應人才,經朝廷檢驗後給予錄用或升遷。定期的察舉科目稱為常科或歲舉,如孝廉、秀才科;由皇帝不定期地下詔要求貢舉的為特科、制科或詔舉,如賢良、文學、明經、有道等科。察舉的對象,既有平民,也有現任的吏員。孝廉科是漢代最主要官,員來源。
從察舉科目的可以看出它是封,建,倫,理,道,德為中心,注重聲名取士。它的另一個特點是以薦舉為主,考試為輔。
察舉制是在中國古代產生的第一個系統的選官制,度,它對當時社會以及後來的選官制,度產生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在隋唐時期,察舉演變成了影響中國一千多年的科舉制。
中國古代的官吏選拔制,度主要經歷了世襲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這幾個階段。
先秦時期中國的世族在社會上有重要地位,幾乎全部官位的重職、要職都有世族成員擔任,雖然這一時期也有所謂鄉興賢能制的選舉,但這只是選拔伍長、鄉吏等小官,如孔子之仕「委吏乘田」,皆為小吏。在這種制度下,只有王公貴族子弟才能世代為官。
從西漢開始建立完善察舉制來作用主要的仕方法,徵辟製作為察舉制的補充。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選拔制度,比漢代多了一條以推薦考核為選官途徑的九品中正制,它是在對東漢察舉制的反思與改進的基礎上創設的。
察舉製作為中國古代第一個系統的選官制度,先後約持續了約八百多年,對中國古代的社會有深刻的影響。
秦代和漢初用人,承襲了戰國以來政,府獎勵軍功的政,策,主要憑軍功賜爵。但隨著形勢的發展,特別是為了削弱貴族的勢,力,西漢前期逐步建立完善察舉,大舉納入人才並大膽果斷地打破了漢興以來非列侯不拜相的慣例,任命沒有封爵的公孫弘為丞相,然後再封他為平津侯,這對貴族勢力企圖長期把持高官顯位,是一個強有力的打擊。漢武帝通過健全察舉取士標准,親自選用干練有實才的官吏充任三公九卿及高級軍,事,職,務,如桑弘羊、張湯、張騫、李廣、衛青、霍去病等都曾官居高職。特別是兩漢時期,察舉制在大部分時間里起著積極的作用,它帶來了漢代英才輩出、功業興盛的局面,對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的發展與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漢王朝之所以能在華夏文明史上成為一個強盛的封建王朝,成為當時舉世無雙的文明大帝國,這也與察舉得人密切相關。
魏晉南北朝時期,察舉仍是基本入仕途徑之一,西晉時,察舉形成了秀才對策而孝廉試經的格局。但曹魏以後,門閥士族勢力日益發展,與之相適應,在選官上產生了九品中正制,察舉制的地位開始下降。由察舉入仕者,多為普通士人,高門權貴子弟一般是憑借門第獲得上品,並由一些被視為「清官」的官位直接起家為官。東晉時,察舉已相當衰落。南北朝時,察舉又趨復興。但此時之察舉,特別是秀才一途,大多為門閥士族占據。北朝後期,隨門閥制,度的衰落,察舉中的普通士人再度增多。南北朝時期,秀才、孝廉在任用上不再先拜郎署之郎官等待遷調,而是直接任命為博士、秘書郎、著作郎、員外散騎侍郎、奉朝請、縣令等,或為公府、軍府、王國和州府的僚屬。
在南北朝,考試日益成為決定被舉者得官與否的中心環節。人們對秀才的注目,主要是對策時文辭的優美,孝廉則在於經學的精湛。唐代初年,王朝規定參加科目考試者可以自由報名,員額上沒有限制。這樣,察舉制也就由一種地方長官的推薦制度,經漫長演變,變成了一種中央設科招考、士人自由投考的科舉制度。
察舉制在實行的數百年間,不斷增減調整,逐步建立起一系列察舉科目,成為兩漢取士的主要來源。
漢代察舉科目繁多,大而言之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經常舉行的科目,稱常科;另一類是不經常舉行的科目,這種科目是皇帝根據需要臨時指定的特別選舉科目,稱特科或特舉。
孝廉是察舉常科中最主要的科目。常科中還有秀才、明經等科目。秀才最初為特科,到了西漢後期秀才科也成了歲舉的常科。明經科察舉通曉儒經的人才。另外還有選拔12至17歲之間的「博通經典」者的童子科。
察舉製作為中國古代最早的系統的選官制,度,經過局部變更產生曹魏以後的九品中正制。特別是隋唐時期,為了彌補察舉客觀性差的弊病,逐步加大考試在其中的比例,最終形成了後期的科舉制。它對中國的教,育,制,度、人才選拔,制,度、官吏制,度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察舉各科設置之初,頗能體現選賢任能的原則,也的確選拔出不少濟世之材。同時極大地促進了講習儒經的社會風氣的形成和教育的發展。但是察舉的主要特點是以主管官,員(地方長官和中,央,各,部,門,長,官)的推薦為前提。加上察舉薦舉為主、考試為輔的特點,以及對倫,理,道,德的要求,導致察舉制主觀性很強,客觀性差。因此到了實施後期,「聲望」是很重要的,於是,士人便沽名釣譽,弄虛作假,或者攀附權貴,賄賂請托。因而,士風日下,察舉不實。
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府的一種官員選拔制度。東漢延康元年(220年)曹魏建立前夕,由吏部尚書陳群提出。《三國志·魏志·陳群傳》:「文帝在東宮,深敬器焉,(中略)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為尚書。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
最早漢代推行察舉制,因缺乏客觀標准,長久以來為門閥把持,乃至賄選之風極盛。曹魏時,以陳群之議,定九品中正制以選拔人才。其主要內容是,在各州郡選擇「賢有識見」的官員任「中正」,中正必須是二品現任中央官,中正以簿世(譜牒家世)、行狀(才幹、道德)、鄉品(中正鑒定)為標准查訪評定州郡人士,將他們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中正給鄉品前先列某一層次,即所謂「輩目」,先由小中正(郡)列入記錄,再報大中正(州),最後轉呈司徒,作為吏部授官的依據,曹魏時對人才的提升和使用有重要作用,如中正王嘉狀吉茂為「德優能少」。西晉時,中正王濟狀孫楚為「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大中正亦可推薦小中正,但無權任免。陶侃亦曾任中正。咸熙二年(264年)以六條作舉薦標准:忠恪匪躬,孝敬盡禮,友於兄弟,潔身勞謙,信義可復,學以為己。
中正制每隔三年清理調整一次,有所上下,言行有修者則升之,如由五升四,道義有虧者則下之,如自五退六。
九品中正制是要改進漢末察舉之頹風,漢末人口流徙,戶籍紊亂,鄉論不能行,於是以該地賢者,評論當地之人士優劣,以代鄉論。但到了西晉時實際上官員都從世家大族中選定,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情況。為防止庶族假冒士族,世家大族便編寫譜牒(家譜),譜牒學成為一門學問。
中正制只重家世,不問賢愚,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都以此制選,官,久之造成社會風氣浮靡,世族弟子終日清談,不問國事。世族為維持門第血統,婚姻必擇門當戶對。到了隋代,隨著門閥制,度的衰落和科舉制實現,此制終被廢除。

H. 竭忠盡智,恪守職位的意思應該怎麼回答

可以用殫精竭慮,恪盡職守來回答。

I.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慈父事君臣子篤匪躬之誼作忠以孝國家弘揚之 在清朝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你這段如何斷句的????慈父事君,臣子篤匪躬之,誼作忠以孝國家,弘揚之?回
慈父事君臣,子篤匪答躬之,誼作忠以孝,國家弘揚之?
慈父,事君臣,子篤匪躬之,誼作忠以孝,國家弘揚之?
慈父,事君,臣子篤匪躬之,誼作忠,以孝國家,弘揚之?
得有個斷法啊!!!

閱讀全文

與忠恪匪躬孝敬盡禮的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農民一般能領多少養老金 瀏覽:951
老年人腰重是為什麼 瀏覽:325
養老保險經辦機構統一管理 瀏覽:30
男性吃什麼能延長壽命 瀏覽:852
養生堂維生素a多少錢一盒 瀏覽:730
縣級入額女副檢察長退休年齡 瀏覽:200
老年痴呆症自己難受嗎 瀏覽:217
失業養老醫療住房保險怎麼查 瀏覽:282
湖北退休養老金基數 瀏覽:985
80歲生日訂幾層蛋糕好 瀏覽:869
女孩養老保險什麼時候交好 瀏覽:195
強制執行退休金規定出台 瀏覽:663
跳廣場舞可以預防老年痴呆 瀏覽:822
2018年昆明補發養老金 瀏覽:582
桂林養老金2020年每月增加多少 瀏覽:767
做入職體檢最後什麼時候去 瀏覽:878
退休人員公司補貼社保怎麼寫合同 瀏覽:902
大學普通體檢項目有哪些 瀏覽:179
衛龍體檢什麼 瀏覽:552
榮成養老公寓怎麼樣 瀏覽: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