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孝順的重要性

孝順的重要性

發布時間:2020-11-28 17:15:52

Ⅰ 為何要講孝道,孝道在現代仍然有重要意義

孝的倫理觀念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基因,是中華文化的價值內核之一。任何一個民族的發展都不可能割斷歷史。孝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固然有「父為子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等需要批判和摒棄的東西,但其積極方面對於我們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建設仍然具有重要價值。

孝作為一種親情,蘊含著父母養育未成年子女的責任和子女贍養年老父母的義務。這種責任和義務關系既不是契約關系,也不是任何意義上的等價交換,而是親情的自然產物,是一種不可推卸的道德責任和義務。

促進個體關懷他人和社會。在傳統孝文化看來,父母對子女的無私之愛,有助於培育子女對父母等親人的愛,進而外推到對其他社會成員以至民族和祖國的愛。這就是孟子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此,為父母盡孝是一切教化之本。

現代社會是所謂的「陌生人社會」,傳統社會中那種鄰里守望相助的局面發生了很大改變。在這種新形勢下,我們可以合理借鑒和弘揚傳統社會中由近及遠、由己及人的「大孝」精神。

(1)孝順的重要性擴展閱讀:

「孝」的歷史作用:

1、修身養性;

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因此,儒家歷來以修身為基礎。在今天,倡導孝道,並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融合家庭;

從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范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調用孝道規范家庭。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3、報國敬業;

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在封建時代,君與國有時候是同一個意思。據此,儒家認為,實行孝道,就必須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於至高無上的國君。雖然其對國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蘊藏其中的報效國家和愛國敬業的思想則是積極進步的。

4、凝聚社會;

儒家思想產生於亂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規范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的一些制度,調節人際關系,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客觀地講,孝道思想為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為中國的一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塑造文化;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於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統領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在於孝道文化。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成為古代世界文明延續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於孝道文化。

Ⅱ 「孝」的意義

孝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對做人、立身、處世的基本要求。在中華文明史中,孝文化以其強勁的活力歷久彌堅、世代傳承。那麼,在當今社會談孝有何意義呢?省社科院副院長劉玉堂教授表示,在當今談孝文化有著深刻的新時代內涵和現實意義。<BR> 劉教授說,公民道德建設提出「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裡面的「明禮」等內容就包含有孝的內涵;孝對構建現代和諧社會同樣具有現實意義。劉教授認為,一個和諧的社會應該包含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在人與人的和諧裡面必然有父母與子女的關系,那麼父母慈愛、子女孝順也就構成了家庭的基本和諧。這樣,由家庭細胞構成的社會做到和諧也就不難了。那麼人與自然如何和諧呢?劉教授認為,大自然里動植物都是有生命的,如果人們能用孝的精神善待一棵老樹、善待大自然,那麼人與自然也就很容易做到和諧共存了。<BR> 孝文化的傳承,對青少年教育意義重大。讓孩子們懂得愛父母,由此做到愛家鄉故土、愛社會民族。劉教授同時表示,孝文化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同樣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他說,有人形容現在的農村有些地方是「38、61、99」,青壯年外出打工,農村只剩下婦女、兒童、老人,好多是隔代撫養,那麼講孝對於家庭和睦意義尤其重大。<BR> 劉教授強調,講孝道、孝義、孝心當然很好,對新時代也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但孝也必須在道德和法律的規范之下,講孝也要講法律的底線,講孝要有遵守法規的前提。

Ⅲ 傳遞孝心的意義

傳遞孝心的意義,小到愛家、愛父母,大到愛大家、愛祖國。尊老愛幼,充滿愛心,為家為社會充滿正能量。只要大家都努力進取,傳遞孝心,民順國強。
僅供參考!傳遞孝心,幸福一生!

Ⅳ 請說說我們孝敬父母的必要性

百善孝為先
反哺感恩是一個人的義務和優良品質
想一想含辛茹苦的父母
我們真的需要回報和孝敬他們

Ⅳ 孝的意義是什麼

孝是中華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良心意願,使他們不至於行差踏錯,是一種穩定倫常關系表現。所謂「百善孝為先」,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等。孝順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而對父母的肯定,從而遵從父母的指點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
「孝」作為一個倫理觀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義有:一、尊祖敬宗。施孝(盡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廟通過奉獻供品祭祀祖先,盡孝的對象是死去的人,這帶有一定的宗教形式。二、傳宗接代。在西周人看來,祖先是我輩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續下去,生生不息。《易經》:「先祖者,類之本也,無先祖,惡出?」
中國自西周開始就開始有孝道。影響最廣的,是以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而最讓人熟悉的就是——《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把孟子的話翻譯成現代漢語,意思是:「不孝有三種,以不守後代之責為大。舜沒有告知父母就結婚了,這就是無後,但君子以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堯要把女兒嫁給他)。」也就是說,孟子的原話里,並不是大眾所謬傳的——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而是認為最不孝的,是對長輩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孟子原話中並沒有說其它的兩種不孝是什麼。
後來漢代趙岐寫了《十三經注》。闡述了他個人對於孟子這段話的理解:「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翻譯成現代文: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即最大的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可見趙歧也不是說斷絕後代為最不孝。他認為最不孝的就是容忍父母去干不義之事,而作為後代不勸說。後又經過不明真像的群眾以訛傳訛,就有了如今的這種錯誤解釋。翻看原文可以得知,我們的理解如同「秀才認字認半邊」。
正因為這種誤傳,而使得封建社會中識字不多的老百姓都信以為真,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都曲解為「沒有傳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為主題的封建時代,這句話就有了無上的魔力。老百姓為了不斷後,無論世家還是貧民,都無所不用其極。隨之產生的便有過繼等一系列特殊的社會現象。
雖然孔孟是一道,但是孟子時代的儒家思想,已經較孔子時代的有一些進步了。從儒家學者趙歧所說的不孝的第一條,即最不孝——「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就可以看出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而在孔子時代,孝和忠的表現,就是哪怕明知道長輩有錯,也要認可,不能指出。不管父母說的對與錯,都要全盤接受,不得反抗。由此可見,孔子思想對人倫(人權)的壓制。從現代的眼光看,儒家對孔子的修正、補充是一種進步。
對於第二條,也是與孔子時代的思想相背道。孔子的思想是認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如此看來,「無後」反而排在第三位,並不是什麼真正的「為大」。我們可以通過孔、孟儒家思想的發展,看出「不孝」定義的發展。當然,孟子的 《離婁上》也好,孔子的《孝經》也好,其所宣揚的孝道,與當時的政治利用也不無關系。所以現代社會看待孝這個問題,要辯證的看待。

Ⅵ 如何理解孝道

百善孝為先。收集相關資料,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著作《爾雅》是這樣定義:「善事父母為孝」。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的解釋: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許慎認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體,和「子」字組合而成的一個會意字。「孝」的古文字形與「善事父母」 之義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輩在處理與長輩的關系時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和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



這種字面上的意思我們都知道,從知道到達懂得還是有一定距離的。


聖人孔子在《孝經》中說:「夫孝,德之本也」「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為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可見孔子對孝道的看重與推崇。


記得在一個電視劇裡面看到這樣的情況,年輕人對自己的寵物狗狗那叫一個好,每天給吃好的喝好的,每天帶著逛街,吃飯,玩耍。但是對家中的老人都是愛理不理,基本在一起聊天吃飯什麼的機會都沒有,連狗狗的待遇都不如。當然不是說對狗狗有愛心不好,而是分不清楚主次了。我想沒有自己經歷是不知道如何關愛老人的,養兒方知父母恩,很多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長大了才知道孝道的重要性。父母不撫養孩子會被很多人責罵,但是子女不贍養的老人很多人只是一句帶過,這應該就是孝道美德的缺失吧。


孝道的教育需要從小培養,弘揚孝道,每人都是血肉之軀,都有老的時候,下一輩會撿上一輩的樣,所以成年人也應該以身作則,不但知道孝敬的道理,還要懂得如何做。

Ⅶ 對長輩的孝順很重要,該專門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嗎

對於孝順的重要性,我是非常認同的;但是是否要因此而設置專門的課程,我認為沒有這個必要。

因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身教不如言教」,說的是家長即便把道理講給孩子聽千百遍,但是事實上對於孩子來說,也不如耳濡目染的教育來得重要。

如果和祖輩不住在一起的話,父母可以利用雙休日的時間,多帶孩子去看看老人;既增進祖孫間的感情,同時也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孝順教育。

還可以在遇到各種節日的時候,比如重陽節、春節等,更不要忘記給老人一份禮物;不論金額大小,也是一種關心老人尊重老人的具體體現。孩子會把父母的這些行為看在眼裡,同時也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的。

Ⅷ 百善孝為先的意義是什麼呢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源。 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則生平極不欲為者,皆不難為!
孝是中華傳統文化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種穩定倫常關系的表現。所謂「百行孝為先」,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
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等。孝順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而對父母權威的肯定,從而遵從父母的指點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

Ⅸ 孝敬父母是重要性是什麼

孝敬父母最重要的是尊敬父母和愛戴父母.這是子女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是子女對父母應盡的道德義務、法律義務。

閱讀全文

與孝順的重要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懷孕了不能做什麼體檢 瀏覽:970
遵義老年大學地址查詢 瀏覽:833
泰州老年大學網課 瀏覽:426
老年人對小孩子說賞析 瀏覽:986
孝順的虞順 瀏覽:761
長江養老添年享為什麼不能贖回了 瀏覽:882
2016農村基本養老保險 瀏覽:212
無為無城養老院 瀏覽:760
駐馬店養老院招聘 瀏覽:624
濟南市老年大學2020年報名 瀏覽:691
徐州24小時陪護老人要多少錢 瀏覽:128
老人說孩子丑是什麼意思 瀏覽:963
信陽婚前體檢需要准備哪些材料 瀏覽:545
巧克力怎麼養生 瀏覽:237
父母要做什麼體檢 瀏覽:875
老人不給看孩子怎麼辦 瀏覽:629
辦理退休當天就開始算工資嗎 瀏覽:185
買完惠州15年社保能拿多少退休金 瀏覽:820
哈市退休工資計算 瀏覽:221
肺病的老年人白細胞控制多少合適 瀏覽: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