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退休人員 > 退休職工社區個人先進事跡

退休職工社區個人先進事跡

發布時間:2020-12-15 17:12:52

『壹』 退休人員優秀黨員主要事跡怎麼寫

在過去的一年中,本人一直以一名合格黨員的標准要求自己,認真學習,努力工作,積極思考,力求在工作、學習上有進步,在黨性修養上有提高,在黨員模範作用上有發揮,現將先進事跡總結如下:
一、加強理論學習,在思想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加強理論學習,首先在思想上加以重視,而最為重要的是理論聯系實踐。在過去的四年中,我主動加強對政治理論知識的學習,主要包括繼續深入領會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並組織支部開展學習實踐活動,切實地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認識,同時注重加強對外界時政的了解,通過學習,提高了自己的政治敏銳性和鑒別能力,堅定了立場,堅定了信念,在大是大非問題面前,能夠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
08年10月,通過支部會議選舉,我被選為本科第十八支部書記。當選書記給了我更大的責任和義務。這時刻提醒著我注意,我是一名學生基層黨組織書記,什麼是一個黨員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這更促進了我的進步。我經常作自我批評,發現自己還有一些不足之處。如理論學習過於死板,不能靈活運用;工作中不夠謹慎,細心。不過我會盡我所能予以改正的,同時還請上級組織給與指導和幫助。
加強理論學習仍將是今後工作和生活中的一項主要的內容。不斷加強學習,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論素質,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二、切實做好本職工作,做好先鋒隊。
大一開始就一直當學生幹部,兩年來,擔任了測控071班班長、本科第十八支部組織委員、書記等職務。從班幹部,到黨員幹部,這是一個飛躍,也是一個挑戰,同時也是一份責任,更多的義務。自擔任支部書記以來,工作認真負責,以誠對待,得到支部成員的認可。組織了「參觀軍事博物館汶川地震」等多項黨日活動,組織了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理論學習。還積極組織策劃了開展了以「把青春豪情與汗水歡笑灑在京郊農村大地上」為主題的「紅色1+1」活動,與密雲縣上莊子村黨支部成功共建。
大學兩年的學生幹部生活,給我很大的收獲。我學到了如何處理學習與工作兩者之間的矛盾,學會了如何組織各類的活動,學會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還贏得工作上的一些夥伴的友誼,這都將影響我的一生。
三、學習刻苦,積極參加各類活動。
在不斷追求思想進步的同時,我時刻記得自己還是一名學生,學習是十分重要的。共產黨員只有精通自身的業務,才能在群眾中起到良好的模範帶頭作用。為此我努力學習好各門學科,不斷地改善學習方法,希望在有限的學生生涯中更多地學到點東西,為將來能更好地為人民服務作準備。獲得了2007-2008年度學習優秀三等獎學金。
此外,在學校和班級,黨支部組織的各項活動中,能積極參與並做好組織協助工作,努力鍛煉自己的能力。
四、嚴格要求自己,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進入大學的學習和生活,相對來說環境比較寬松,可也不能生活作息無規律。我深刻地感到,一個好習慣一生受益。注意將工作、學習、娛樂、休息有機的結合起來,將學習以外的時間合理的利用起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在生活中發揚艱苦樸素、勤儉耐勞、樂於助人的優良傳統,始終做到老老實實做人,勤勤懇懇做事,勤勞簡朴的生活,時刻牢記黨員的責任和義務,嚴格要求自己,在任何時候都要起到模範帶頭作用。
兩年的組織生活里,我認真學習、努力工作,政治思想覺悟和個人綜合素質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以後我會更加努力地學習黨的基本知識,學習科學、文化和業務知識,努力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本領。堅持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自覺遵守黨的紀律和國家法律,積極完成黨的任務,維護黨的團結和統一,切實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勇於揭露和糾正學習、工作、生活中的缺點、錯誤。
最後,今後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我要發揮帶頭作用,認真努力地完成自己的分內工作,注意生活中的細節繼承發揚好習慣,堅決摒棄壞習慣。嚴格按照黨員標准衡量自己,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在向周圍同學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當我回到村子裡時,總是有人問我:「你是陳煥二的孫女呀?你爺爺真是一個好人呀,你看這里的一條條道路都是他當年帶領我們修的,還有我們的豐產塘水庫也是他帶領我們一起修的。」聽著這些話語我感動,這是讓我們80後的人無法想像的場面,我們擁有的是對明星的熱愛和對別人的不屑,我們張狂著自己卻不會感動於身邊的人,而這一次爺爺讓我知道了朴實的美,發自內心的真正贊揚,我相信爺爺會在九泉之下看到這些,看到我的敬愛真情,看到他在我們這一輩人被感動的痕跡。

一直都想為爺爺寫點什麼,今天終於提筆了,為了爺爺也是為了和爺爺一樣的共產黨員。爺爺於1930年出生在江西省宜春市的一村子裡,他經歷了國家的一個相當長的困難時期,1950年開始在村裡當大隊長,1955年就入黨了,後來就是村裡的大隊書記。爺爺在位期間正好是家鄉的困難時期,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切都在恢復建設時期,為了讓村裡的人過上好的生活,他努力響應黨和毛主席的號召,帶領村民一起辛勤勞動,把村裡的基礎設施都建立好了。爺爺的一生應該是坎坷的,可是爺爺從來都不向他的孫女訴說什麼,我對他的了解也是通過爸爸和伯父。

爺爺於1985年退休,退休後在村裡開了家雜貨店維持爺爺和奶奶的生活,因為是基層幹部,爺爺每年只有十多元錢的退休金。聽爸爸說本來爺爺可以向黨申請國家幹部的退休金的,但是因為名額有限,爺爺把他讓給了更需要的人。在2000年的時候,爺爺的退休金都只有120元,後來爺爺學會了修自行車(當時爺爺都70歲了),加上開店生活也過得下去。爺爺是一個樂觀的人,即使在後來得了癌症以後也沒有向黨和國家要一分錢。

爺爺身上閃爍著許多光芒,雖然只讀了一年的書,但是由於平時的認真,爺爺累積了很多的知識,沒有人會知道他曾是文盲,他喜歡看報讀書,他關心政治大事,關心國家的大事,好像國家的事就是他的事一樣。我記得當時我笑著問爺爺為什麼把全國的事都裝在自己的心中,怎麼就是不把他的事給裝下來。後來我知道,那是因為他是真正的共產黨員。爺爺一生都沒有任何的豪言壯語,沒有給世人帶來多大的幸福,可他留下的是最真實的共產黨員給我們的最好的榜樣。

爺爺走了,但是他的共產黨形象卻永遠是我學習的榜樣。至今,老家爺爺的房間里還保存著他的黨員證和其他的遺物,更多的是他的一些經歷和他的回憶錄,希望有一天孫女可以把它公布於眾,讓世人都知道他們那一代共產黨員的辛苦歷程和忠誠的信仰。

爺爺,我向您敬禮,因為您平凡卻有著我們不可觸及的精神,您是普通的共產黨員卻不是普通的偉大。

、、、、、、、、、、、、、、、、、、、、、、、、、、、、、、、、、、、、、、、另一篇、、、、、、、、、、、、、、、、、
他們是生活在我身邊的共產黨員,默默無聞的工作在平凡崗位上,始終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理想執著,信念堅定;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與時俱進,他們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生動體現了共產黨人的本質特徵,體現了共產黨人的先進性。在新的歷史時期,共產黨員應該怎樣保持黨的先進性,怎樣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怎樣落實、實踐、體現「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他們用自己的言行,給我們做出了最好的註解。

理想是基石,信念是動力。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保持先進性的核心。入黨那一天起他們就抱定了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信念,從此再也沒有動搖過。他們堅定地認為:社會主義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讓大家過好日子。在他們看來經濟、物質搞不上去,人民群眾得不到實惠,得不到利益,就體現不出黨的領導好,體現不出黨的先進性。經濟搞上去,能夠代表先進的生產力,群眾就會跟黨走。正是對這種信念的執著,多少個日日夜夜為了抓好賓館的經營工作,他們早出晚歸,有時重病在身,有時累得嗓子嘶啞了,但還是親臨一線抓管理、抓質量。在他們的日程表中永遠都是工作日,幾乎沒有休息日。他們帶領賓館廣大幹部群眾鍥而不舍,艱苦奮斗,在短短一年間內就摘掉了賓館沉重的虧損帽子實現盈利。在他們的身上閃耀著理想的光輝,閃耀著共產主義的精神力量。讓群眾通過事實深切感受到了共產黨人的先進性和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他們堅持既要把群眾帶富,也要把群眾帶好,對於思想政治工作,他們做到根本性的問題經常抓,規律性的思想提前抓,新出現的苗頭思想及時抓,多下「及時雨」,讓群眾從內心愛黨、愛集體、愛社會主義。他們認為,企業建設關鍵是要有一個好的帶頭人,有一個好班子,有一支好的黨員隊伍。因此,無論多忙,他們總是擠時間帶領大家進行理論學習,通過示範帶動,帶出了好的黨風、民風。

保持黨的先進性,最根本的體現和要求就是要堅持不懈地發展生產力,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賓館作為一個年輕的股份制企業,體制改革中難免的會觸及一些個人利益,但是他們不記個人得失,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牢牢把握正確的航向,使賓館的改革少走彎路,真正調動起了廣大職工的熱情和積極性,解放和發展了企業的生產力。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為了打開賓館經營發展新局面,他們完成了很多人認為不可能完成的的任務:三個月內完成客房的建造和裝修,更新所有房間的傢具;一個月內完成康樂部的裝修、進貨和人員培訓。時間短任務重,可是沒有一個人叫累,即使家裡老母親重病也都沒有離開過工地一刻,沒有耽誤過一刻工作,因為他們知道共產黨員肩上的擔子有多重!他們有敢於突破的勇氣和智慧,他們有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動力!他們把帶領群眾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作為自己的責任!

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中國共產黨同其他政黨的根本區別,也是共產黨員先進性的核心內容。他們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把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過年了,他們早早備好年貨,送到退休職工手中。職工病了,他們及時為病人解決醫療費用的後顧之憂,他們和群眾同甘苦,共患難,心連心。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他們以實際行動密切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這就是我身邊優秀的共產黨員,他們自覺在艱苦奮斗的實踐中錘煉堅強的黨性,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蓬勃朝氣、昂揚銳氣、浩然正氣。他們用自己最朴實平凡的行動謳歌著共產黨員的靈魂,樹立著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

我為是一名共產黨員而無比榮耀,讓我們滿懷自豪、振臂高呼: 「我是一名共產黨員」!

『貳』 學習楊善洲先進事跡,爭做優秀共產黨員,演講稿。

向楊善洲同志學習演講稿:創先爭優當先鋒

最近,認真學習了楊善洲同志的先進事跡,使我深有感觸。我們要學習他始終如一的堅守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操,要學習他一輩子淡泊名利、地位,一輩子公而忘私、廉潔奉公,學習他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
一、堅守信念 綠染大亮山
人們真正體會到楊善洲造林之舉的功德無量是在這場百年一遇的旱災中。2010年春天,已持續半年的乾旱讓雲南很多地方群眾的飲水變得異常困難,施甸縣大亮山附近群眾家裡的水管卻依然有清甜的泉水流出,他們的水源地正是大亮山林場。近些年,隨著大亮山植被狀況明顯改善,山林的水源涵養功效得以很好發揮,附近村委會架起水管,將泉水從林場引到村裡,通到各家各戶,村民再也不用為吃水犯愁。受曠日持久的乾旱影響,水管里的流水較之以往細小了很多,但足以讓附近的村民心滿意足,也讓他們對楊善洲的功勞更加念念不忘:"多虧了老書記啊,要不是他,不知道現在會是什麼樣子。"
1988年3月,61歲的楊善洲從保山地委書記的崗位上退休,婉拒了時任省委書記普朝柱勸其搬至昆明安度晚年的邀請,執意選擇回到家鄉施甸縣種樹。20多年過去了,曾經山禿水枯的大亮山完全變了模樣:森林鬱郁蔥蔥,溪流四季不斷;林下山珍遍地,枝頭鶯鳴燕歌……
一位地委書記,為何退休後選擇到異常艱苦的地方去種樹?植樹造林20餘年,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挑戰?究竟是什麼力量支撐著他讓夕陽人生散發出炫目的光彩?
二、給鄉親的承諾總得兌現
擔任地委領導期間,有鄉親不止一次找上門,讓我為家鄉辦點事情。我是保山地區的書記,哪能光想著自己的家鄉,但畢竟心裡過意不去呀,是家鄉養育了我。於是我就向他們承諾,等退休後,一定幫家鄉辦點實事。關於種樹,年逾八旬的楊善洲這樣解釋。
為了實現「幫家鄉辦點實事」的承諾,楊善洲把目光鎖定在施甸縣城東南44公里處的大亮山。楊善洲的家鄉就在大亮山腳下的姚關鎮陡坡村,兒時,母親常帶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葯等到集市上賣。原來這里林木參天,當年大煉鋼鐵時大量砍伐樹木,後來當地貧困農民又大規模毀林開荒,原本翠綠的大亮山變得山禿水枯,生態遭到嚴重破壞,周邊十幾個村寨陷入了「一人種一畝,三畝吃不飽」的困難境地。「再這么下去,子孫後代的日子可怎麼過?」楊善洲憂心忡忡。
退休前,楊善洲到大亮山實地考察,家鄉的人聽說他要回來種樹就勸他:「你到別處去種吧,這地方連野櫻桃樹和杞木樹都不長。」然而,他還是來了,他以普通大山之子的身份帶著一顆赤子之心回來了。退休當天,楊善洲背起鋪蓋,趕到了離大亮山最近的黃泥溝。翌日,大亮山國社聯營林場正式掛牌成立,那天,他們人挑馬馱把糧食、行李搬到離公路14公里遠的打水桿坪子,臨時搭建了一個簡易棚安營紮寨。深夜,狂風四起,棚子被掀翻,傾盆大雨又不期而至,幾個人只好鑽到馬鞍下,躲過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就這樣,楊善洲帶著縣里抽調的幾個同志開始了艱苦創業。
很多年之後,人們都還記得楊善洲初上大亮山時的情景。那時他住在用樹杈搭起的窩棚里,腳上穿著草鞋,儼然是一個放牧的老人。後來,得益於省里的資金支持,林場終於蓋了一排簡易的油毛氈房,楊善洲和工人們在裡面一住就是近10年。10年後,當他們用磚瓦平房取代油毛氈房時,破敗不堪的油毛氈房已被四周的綠蔭所掩蓋。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給樹修枝時,楊善洲不幸踩著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後他又執意爬上了大亮山。從此,他再也離不開拐杖了。
2009年4月,楊善洲把自己用20年時間辛苦創辦的大亮山林場的經營管理權,正式無償移交給施甸縣林業局。有人算過一筆賬:大亮山林場共佔地7.2萬畝,其中5.8萬畝華山松中有3萬畝已郁閉成林,按1畝地種200棵樹,一棵樹按最低價30元計算,大亮山林場的活立木蓄積量價值已經超過3億元。
這就是一位老地委書記幫家鄉辦的實事。
三、沒錢買苗木,只好去街上撿果核
在楊善洲最早種樹的山坡上,我們看到了一些造型優美的大樹,很像巨型盆景。盆景要是能長這么大就好了。我和當地宣傳部的同志開玩笑說。算你說對了,這些樹還真是盆景移栽過來的。他們應道。啊?我驚訝地張大了嘴巴。
要把大亮山變成林海,需要大量的樹苗,可沒有資金去哪弄樹苗呢?楊善洲可謂絞盡了腦汁。很長一段時間里,他每天和林工們帶上工具,到處尋找樹苗。樹苗太缺了,以至於他不得不把平時種下的幾十盆盆景也全部移種到大亮山上。這些原來擺放在家裡的雪松、白梅、銀杏,從此在山上盡情地汲取雨露和養分,自由自在地生長,如今這些庭院花木都已經成為挺拔的大樹,成為裝點大亮山的一抹別致的色彩。
最讓人震撼的還不是這些巨型盆景,而是20年前楊善洲從街上撿回來的果核,如今已經成長為一大片繁茂的樹林。
當時沒錢買苗木,怎麼辦呢,只好去街上撿果核。拄著拐杖站在大亮山上最初種樹的地方,楊善洲指著一大片林子說。在資金極其短缺的創業之初,撿果核育苗栽種成為楊善洲破解苗木困局的主要途徑。每次回到城裡,他就到馬路上撿別人隨意扔掉的果核,然後放到家裡用麻袋裝好,積少成多後便用馬馱到山上。
原地委書記到大街上撿別人扔掉的果核,這在當時成為轟動保山地區的新聞。可是楊善洲不在乎,林場資金緊,省一個是一個。「可你是地委書記啊,在大街上撿別人吃剩的果核,大家會怎麼想?」有人開導他。那是他們的事,不花錢就能弄到種子,我覺得沒有什麼不好。他說。一次在街上撿果核時,楊善洲不小心撞到了一個小夥子的自行車上,小夥子大發雷霆,沖著老人破口大罵。旁邊有人趕緊過來把小夥子拉到一邊,告訴他那位老人就是原來的地委書記。小夥子頓時傻了,他怎麼都不會想到這個毫不起眼的在他看來甚至有些卑微的老人會當過那麼大的官。楊善洲卻絲毫不理會旁邊發生的一切,依然低著頭自顧自地撿他的果核。每年的端陽花市是保山的傳統節日,也是果核最多的季節。每每這個時候,楊善洲就會發動全場林工,一起到街上去撿果核。如今一個個小小的果核,都已在歲月輪回中演變成為一棵棵枝繁葉茂的果樹。
「正是因為有老書記帶著干,我們才能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中一步步挺了過來。」林場的工人說。
20多年前,初上大亮山的楊善洲頭發只是灰黑,如今卻已滿頭飄雪……
四、黨員的身份永不退休
大亮山林場帶給當地群眾的好處隨著時間推移逐漸顯現和顯著起來。創辦林場之初,省林業廳、財政廳給大亮山林場撥付了100多萬元,對楊善洲造林之舉給予支持。當時,需要用錢的地方實在太多,慎重考慮後,楊善洲用這筆錢在大亮山修了一條18公里的林區公路,架起了5公里長的高壓線,蓋了一排簡易的油毛氈房,並擠出7萬元為附近的四平寨通了電。通路、通電為植樹造林奠定了基礎,也大大推動了當地群眾發展生產、改善生活。
大亮山林場最顯著的社會效益表現在有效解決了當地群眾的人畜飲水難題。場長董繼軍告訴我們:"林場現在承擔著3個鄉鎮11個村委會70個村民小組2.5萬人的飲水供給任務和兩個糖廠的蔗區灌溉任務。"
我們來到了距離大亮山林場20多公里的陡坡村大柳水自然村,楊善洲就出生在這里。"新中國成立前,因為飲水太困難,這里的村民婚喪嫁娶,用水都要納入人情簿子。"老書記說。可是,走家串戶後,我實在難以相信這個地方曾經飲水困難到那種程度,我們看到的情況是,各家各戶都通了自來水管,擰開開關就有清泉汩汩流出。
大亮山林場採取的是"國社合作"營運模式,即由村社集體為單位出林地,由國家進行植樹造林,產生的經濟利潤按一定比例雙方分成。"這些年,大亮山林場都只是進行撫育型間伐,帶給當地老百姓的經濟效益不是很明顯。2006年到2008年,林場共支付給村集體4萬多元的分紅。"董繼軍說。2006年,林場建起了一所木材加工廠,加工撫育間伐的林材。到2008年3年間,林場共支付給當地村民間伐林木、加工林材的勞務費超過了36萬元。
不久前,施甸縣政府用大亮山林場做抵押,貸款1.7億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其中1億元已經支付到位。
發端於大亮山林場的植樹造林熱情還波及到了更廣的范圍:"這些年,感覺整個施甸縣的植樹造林熱情都在上漲。"穿行在林海中,縣委宣傳部的同志感慨地說。我們從林業部門了解到這樣一組數據:1988年施甸縣的森林覆蓋率為17.1%,2009年提高到了44.8%。
在擔任大亮山林場義務承包人的20年間,楊善洲接受的唯一報酬是:每月70元的伙食補助,1996年,隨著物價上漲,林場將補助標准提高到了100元。2009年底,保山市委、市政府為楊善洲頒發特別貢獻獎,並給予一次性獎勵20萬元。今年5月,楊善洲將其中的10萬元捐給了保山一中,6萬元捐給了林場和附近的村子搞建設。
"我只是在盡一名黨員的職責,只要活著,我就有義務和責任幫群眾辦實事。"楊善洲說,"實在干不動了,只好把林場交還給國家,但這不是說我就退休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還是要接著幫老百姓辦,共產黨員的身份永不退休"。
楊善洲有3個女兒:大女兒至今務農;二女兒在縣城當小學教師;33歲的小女兒楊惠琴是保山煙草公司的普通員工。楊惠琴對父親的記憶是:小時候總是很晚回家,第二天早早就走了……「但是我們全家都敬愛父親,知道他全心全意投入了工作」
楊善洲說:「愧對我的妻子和女兒啊!過去長期在區、縣、地崗位上工作,沒有顧得上家裡,沒有盡到做丈夫和父親的責任,欠下了永遠還不清的債。現在,我每月的工資,主要都給她們。我也抽出一些時間關心她們。」
楊善洲的妻子張玉珍至今還是鄉間農婦。15年前我訪問過他們家,常年辛苦的田間勞作使妻子比楊善洲顯老。那時楊善洲就告訴我,妻子「農轉非」的報告都被他「壓住了」。因為手下有不少局長、處長的妻子還沒轉,地委書記的妻子就不應該先轉。
在向楊善洲老書記事跡學習中,我認為作為一名幹部職工,我們應該以楊善洲同志為榜樣,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利益觀,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更加扎實的工作作風,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首先要愛崗敬業,艱苦奮斗。農業工作是立足農業、面對農村、服務農民,就應該圍繞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確定自己的定位,搭建黨委政府與農民之間、城鄉之間的橋梁,努力成為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力量。每一位同志要安於平凡,淡泊名利,它的平凡才能創造出不平凡的事跡,沒有悠閑自在的舒適和安逸,只有默默無聞的奉獻,認真負責,必須像楊善洲一樣,在一行,愛一行,用平凡的工作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
其次要像楊善洲一樣淡泊名利,志存高遠展示著一個新時期農業工作者崇高的價值取向,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繼承和發揚「扁擔精神」,強化為三農服務的宗旨意識,真心實意、一心一意地為農民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才能無愧於人民對我們的殷切希望。
再有,要學習楊善洲積極進取的精神,樹立既不屈服於艱難困苦,也不懈怠於富足安逸,胸懷全局、搶抓機遇、開拓創新的精神狀態,堅定排除萬難、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堅強信念,堅持在逆境中奮起,不消極、不沮喪,積極進取,力爭有所作為的態度。
同時,要學習楊善洲甘於清貧、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要塑造不懈追求,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頭腦,用社會主義榮辱觀規范行為,用「扁擔精神」激勵工作熱情,腳踏實地、艱苦奮斗,以服務三農為己任,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偉大事業中發展壯大、建功立業。
更多精彩原創文章,盡在中國演講網(www.yanjiangwnag.com)

『叄』 高中市級優秀學生幹部事跡怎麼寫

在學習上,她能積極要求上進,認識到: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里,只有不斷地充實自己,才能使自己融入這個社會。高中的學習與初中相比,學科多、速度快、時間緊、難度大。她面對這種情況沒有退縮,而是通過適應、調整、不斷總結,摸索出了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不僅在學習上不斷進步,而且能注重個人思想品德修養。生活儉朴、以人為善、關心他人,樂於奉獻。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在學習上,都能積極幫助他人,與同學們共同進步。她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

『肆』 請大家幫忙,起一個書名。書的內容是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先進事跡交流材料匯編。

讓社會參與老有所養。

『伍』 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羅官章的先進事跡有哪些

羅官章,男,土家族,1937年月出生,1956年10月入黨,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2016年7月被中組部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其主要事跡是退休後回到農村,發展農村經濟,幫助村民致富。

堅守
1997年12月20日,寒意料峭。剛從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位置上退休的羅官章,悄悄回到牛庄村的老房子。
第二天一早,羅官章就去爬山了。從屋前的招風岩,到屋後的廟灣嶺,他每天早出晚歸,盡往山裡鑽。左鄰右舍笑著議論說:「羅老在城裡呆久了,回鄉來鍛煉身體享清福。」雖然心中藏著個「大秘密」,他卻是笑而不語。
1977年前,人們記憶猶新:「電燈不亮,廣播不響,公路不通,牛庄就像『無人區』」。
時任書記的羅官章,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決心乾乾看,自己修建金山水電站。說干就干。沒有公路,羅官章就與50餘名村民親自拖著半噸重的變壓器和設備材料在大山裡行進,一身雨,一身泥。「拉旱船,叫一個號子,板子和機械一起往下面嗦一下」。如今,金山電站已發展成一個擁有三級電站,裝機容量1.3萬千瓦,年納稅70萬元的綜合型電站。
羅官章,回來了。
「在任上的那些年,我們解決了鄉親們的『糧袋子』,始終沒有解決鄉親們的『錢袋子』。老百姓吃飽了,荷包是癟的」。多年來,羅官章始終對鄉親們有種「虧欠」感。正如他所說,「不讓鄉親們的荷包里有錢,死了也閉不上眼」。
家在他對面的村民朱坤最有發言權,「從羅老回鄉起,他就沒閑過,不是在種什麼,就是在養什麼。」朱坤是跟著羅官章發家致富的,村裡的百萬元戶,縣里的「拔尖人才」。
九里坪村農民楊緒超三兄弟,原先住的是茅草屋,輪著穿一雙破球鞋。1999年初,羅官章登門動員他們種天麻,幫助貸款3000元,並免費提供部分菌種和技術指導。當年,三兄弟凈賺1萬多元,將茅草房換成7間磚瓦房。8年後,楊緒超又建新房,還買了電視、冰櫃、太陽能熱水器等,日子過的蒸蒸日上。
羅官章就像一個燒不盡的「火種」,點燃了鄉親們「挖窮根」的激情。19年間,跟著羅官章種煙葉、葯材、蔬菜的1500多個農戶,累計增收5.1億元。牛庄鄉原副鄉長李思達感嘆:「老百姓的荷包能鼓起來,羅老有大半的功勞。」

執著
在羅官章家裡,面積最大、布置最好的是書房。近2000冊書籍,十幾種報刊。這里,應是宜昌海拔最高的農村書屋。
「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為人」, 「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羅老奉行一生。
1998年春節剛過,積雪未化。老羅和老陳懷揣15000元,遠赴陝西、山西學習天麻種植技術。
這個老陳,正是羅官章的兒時朋友,從陝西地質調查隊退休回鄉的工程師陳孔煥。天麻,作為名貴中葯材,人工栽培難在突破有性繁殖關。「既然退休了,就別折騰了。何況技術難度大,搞不好,你這把老骨頭會賠在大山裡。」陳孔煥好心勸他。那晚,圍著火爐,羅官章和陳孔煥談到深夜。
面對掌握致富的「金鑰匙」,羅官章取經途中四處碰壁。「別處能繁殖成功,牛庄也能行。」羅官章和陳孔煥一股「牛脾氣」爆發,決定在自家搞天麻有性繁殖試驗。
第一年,失敗。第二年,再失敗。第三年,成功。2000年5月,終於在冰凍期長達4個月的高山上,成功繁殖了天麻的第一粒種子。此時,試驗已進行100多次,觀察記錄寫了整整三大本。
與此付出的,還有羅官章的兩個手指。「鋸掉的兩個手指頭落進一大堆鋸末,找了半天沒找到。」談起這事,羅官章的老伴李傳春眼圈紅了,「如果住在縣城,就不會這把年紀還弄丟了手指頭。」
如今,牛庄鄉天麻種植面積從19年前的220平方米發展到去年的1.68萬多平方米,共增收1.8億元。
靠山吃山,還得以山養山。幾十年從政經歷讓羅官章痛切地感到,前些年急於脫貧,對山林砍伐過度,欠下了不少「生態債」,綠色發展,產業轉型迫在眉睫。
「這個老頭子,為督促我們栽樹,脾氣犟得很。」和朱坤一樣,一到年底,特別是開春,牛庄的天麻種植大戶們,都會被羅官章逼著多栽樹。近五年來,該鄉累計補植林木10萬株,完成植樹造林、通道綠化、退耕還林近萬畝。

圓夢
黨員幹部帶頭干,勇於擔責做示範,這是羅官章堅持了幾十年的產業扶貧「訣竅」。
2000年,羅官章在產業扶貧路上,遭遇最大的一次失敗。
當年8月底的一天,羅官章的小院里突然變成了蔬菜市場。幾十戶農民把賣不出去的蘿卜拖到他家,要他包銷。

原來,羅官章引進反季節蔬菜品種白玉春蘿卜,在牛庄村116個農戶推廣種植了196畝。在9月份收購時,外出必經之路採花鄉蓼葉池路段垮塌,大量蘿卜滯留家中。一天召開五次會議,想盡一切辦法聯系老闆外運,羅官章一刻也沒有停。「老百姓的賣了,安心了,我的不要緊」,最終羅老自家的8萬斤蘿卜全部爛在了田裡。村民李寬全種的9.6畝沒有賣完,羅官章自掏腰包,拿出15500元,賠償種子、地膜和肥料。
雖然「栽了跟頭賠了錢」,但羅官章堅定地認為,搞活特殊產業,才是脫貧的「造血機」,高山蔬菜非搞不可。
第二年,他吸取經驗教訓,組織村民成立專業合作社,與大批發市場簽訂銷售合同。白玉春蘿卜種植面積超過8000畝,先後建設了23個冷庫,農民增收2000多萬元。
牛庄人至今津津樂道的,還有羅官章領導的「白色革命」。在全鄉發展地膜包穀5000多畝,單產提高100多公斤,大大解決了百姓糧食緊缺問題。
19年來,羅官章帶領村民先後試種過香菌、白肋煙、中葯材、蔬菜、魔芋、百合等品種,還嘗試養豬、養羊、養雞和特種養殖,最終形成了煙葉、葯材、蔬菜三個支柱產業。2015,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508元,比20年前增長了近106倍。

閱讀全文

與退休職工社區個人先進事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年大學提供二胡嗎 瀏覽:181
東明縣老年大學網站 瀏覽:307
中學生表格填寫父母經商怎麼填寫 瀏覽:650
浙江省2021年退休養老金領多少 瀏覽:666
7旬老人問什麼時候生活會變好 瀏覽:506
關於4050養老金補貼需要什麼手續 瀏覽:533
老人應多吃什麼食物好 瀏覽:822
十堰市老年大學管網 瀏覽:428
寶寶長壽花怎麼養 瀏覽:113
養老保險打折 瀏覽:470
駕駛證自助體檢一般在哪裡 瀏覽:536
宜春老年大學有人說不要養老金 瀏覽:505
女60歲失地保險 瀏覽:55
長春市開養老院政策 瀏覽:792
四川綿陽萬人養老院 瀏覽:654
慰問敬老院活動簡介 瀏覽:831
養老金企業和個人 瀏覽:70
關於重陽節的口訣 瀏覽:519
用冰糖雪梨孝敬長輩們的作文 瀏覽:307
70歲以上還能買車嗎 瀏覽: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