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退休人員 > 上海企業退休雙軌制

上海企業退休雙軌制

發布時間:2023-05-23 09:24:46

❶ 上海養老金核定表解讀

一、1992年底以前參加工作,繳費年限(含「虛賬實記」記賬年限)累計滿15年,基本養老金由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和過渡性養老金三部分組成。
1、基礎養老金月標准為:以辦理申領基本養老金手續時的上年度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和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的平均值為基數,繳費年限每滿1年發給1%。滿整年後的剩餘月數,每個月按照0.083%計發。
計算公式:基礎養老金=(辦理申領基本養老金手續時上年度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剩餘繳費月數×0.083%)
2、個人賬戶養老金月標准為:個人賬戶儲存額(不含「虛賬實記」的金額及其利息)除以國發(2005)38號規定的計發月數。
3、過渡性養老金月標准由以下兩部分相加而成:
(1)按照本人1992年底以前視同繳費年限每滿1年發給辦理申領基本養老金手續時上年度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的1.2%。
(2)按照本人辦理基本養老金申領手續時1993年到1997年5年內個人賬戶儲存額對應的「虛賬實記」總額除以120。
二、1993年1月1日起參加工作,繳費年限累計滿15年,基本養老金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兩部分組成。
1、基礎養老金月標准為:以辦理申領基本養老金手續時的上年度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和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的平均值為基數,繳費年限每滿1年發給1%。滿整年後的剩餘月數,每個月按照0.083%計發。
計算公式:基礎養老金=(辦理申領基本養老金手續時上年度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剩餘繳費月數×0.083%)
2、個人賬戶養老金月標准為:個人賬戶儲存額(不含「虛賬實記」的金額及其利息)除以國發(2005)38號規定的計發月數。
(1)上海企業退休雙軌制擴展閱讀:
基本養老金也稱退休費,是一種最主要的養老保險待遇。
2021年4月,印發《關於2021年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通知》。總體調整水平為2020年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的4.5%。
中國養老金主要分為兩類: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退休養老金和企業人員退休養老金。
二者實行的不同制度,被輿論廣泛稱為養老「雙軌制」,兩者待遇差距巨大,是一種歧視性的制度,在中國已經持續20年。
具體表現為三個不同:
一是統籌的辦法不一樣即企業人員是單位和職工本人按一定標准繳納,機關事業單位的則由財政統一籌資;
二是支付的渠道不一樣即企業人員由自籌賬戶上支付,而機關事業單位則由財政統一支付;
三是享受的標准不一樣即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金標准遠遠高於企業退休人員,差距大概是300%~500%。
企業與機關事業單位由於養老保障制度的不同而造成了兩者之間待遇差異較大,且這種差異已引起群眾的不滿,要求縮小差距、統一制度的呼聲日益高漲。
領取條件
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滿15年的,就可以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
也就是說,參加養老保險的職工要領取養老金必須符合兩個條件:
一是達到法定退休年齡;
二是累積繳納養老保險費滿15年。
所謂法定退休年齡,就是指職工退出工作崗位並有資格領取養老金的年齡。
按照相關規定,我國法定的企業職工退休年齡是:男年滿60周歲,女工人年滿50周歲,女幹部年滿55周歲。
從事井下、高空、高溫、特別繁重體力勞動或其他有害身體健康工作(以下稱特殊工種)的,退休年齡為男年滿55周歲、女年滿45周歲;因病或非因工緻殘,由醫院證明並經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退休年齡為男年滿55周歲、女年滿45周歲。
查詢方法
1、可以持本人身份證到當地社保局服務大廳列印繳費清單查詢[9]。
2、可打當地社保局咨詢電話查詢個人養老保險金繳費情況。
3、可以進入當地社保局網站查詢個人養老保險金繳費情況。
4、可以通過手機登陸社保查詢網站查詢個人養老金繳費情況。

❷ 上海2018年6月退休,怎麼是按15年規定辦法來計算,而不是按17年規定來計算

退休的規定是不變的,無論是社保個人信息數據統計辦法,還是退休金計算公式,有變化的是社會平均工資,這個任何一個地區尤其大都市上海,絕對不會用2015年的社平工資計算你的退休金,或許你在某些地方理解有誤。

1、退休金由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和過渡性養老金構成。因此總的退休金就是這三種養老金 之和。

2、基礎養老金的計算。基礎養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a+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 費工資)÷2×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1% 。其中a,根據本人月均繳費指數來確定,當 本人平均繳費指數大於等於0.6時,a=1。當本人平均繳費指數小於0.6時,a=本人平均繳費指 數÷0.6 。

3、個人賬戶養老金的計算。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累計儲存額÷計發月數(例:50歲195個 月、60歲139個月)。

4、過渡性養老金的計算。過渡性養老金=退休時本市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全部平均工 資指數×本人97年以前繳費年限(工齡)×1% 。

(2)上海企業退休雙軌制擴展閱讀:

中國養老金主要分為兩類: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退休養老金和企業人員退休養老金。二者實行的不同制度,被輿論廣泛稱為養老「雙軌制」,兩者待遇差距巨大,是一種歧視性的制度,在中國已經持續20年。具體表現為三個不同:

一是統籌的辦法不一樣即企業人員是單位和職工本人按一定標准繳納,機關事業單位的則由財政統一籌資;

二是支付的渠道不一樣即企業人員由自籌賬戶上支付,而機關事業單位則由財政統一支付;

三是享受的標准不一樣即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金標准遠遠高於企業退休人員,差距大概是300%~500%。

企業與機關事業單位由於養老保障制度的不同而造成了兩者之間待遇差異較大,且這種差異已引起群眾的不滿,要求縮小差距、統一制度的呼聲日益高漲。

❸ 什麼叫養老金雙軌制度

法律主觀:

什麼是 養老金 雙軌制?為什麼養老金雙軌制一直飽受爭議?養老金的改革迫在眉睫,那麼關於養老金雙軌制您又了解多少呢?如果您想更清楚的了解現階段養老金制度問題,那麼本文關於養老金雙軌制的解釋介紹對您了解 養老金政策 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小編祝您閱讀愉快! 養老金雙軌制概念 我國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退休養老金和企業人員退休養老金,實行兩種截然不同的制度。具體講表現為三個不同:一是統籌的辦法不一樣即企業人員是單位和職工本人按一定標准繳納,機關事業單位的則由財政統一籌資;二是支付的渠道不一樣即企業人員由自籌賬戶上支付,而機關事業單位則由財政統一支付;三是享受的標准不一樣,即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金標准遠遠高於企業退休人員,差距大概是300%~500%。 機關工作人員的退休收入替代率,已經遠遠超過80%,據網上披露的資料,高達92%-107%。但是, 養老保險 制度改革以來,由於種種原因,企業的養老金替代率卻呈現逐漸走低的趨勢,從改革初期的60%多降低至40%左右的低水平。 顯然,養老金替代率降低至40%左右,已經嚴重低於正常水平,說明企業的養老保險改革出現了嚴重問題。多年來,這種替代率超低的現象一再向我們發出種種警示。 首先,40%替代率警示我們,職工退休後養老金收入不到在職時工資額的一半,生活水平出現大幅下降。從全國范圍看,它意味著退休人員收入水平大幅低於在職人員的工資收入水平。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0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年 平均工資 37147元,月均3096元。而2010年全國企業養老金月平均水平僅為1300元。據此計算出的2010年全國企業養老金平均替代率僅為42%。我國勞動收入佔比連續20多年下降,本來在職時工資就很低,退休後養老金替代率又大幅降低至40%,可以想見他們的生活保障水平太低了。 其次,養老金40%替代率,養老金收入僅有人均1500元,警示我們企退職工的人均總收入已經遠低於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總收入,成為豎殲城鎮中的低收入群體。據新人社函〔2011〕204號文件公布,2010年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總收入為19109元。而據人社部宣布,2010年經過六次連調,企業養老金月人均1300元,年人均15600元。二者相比較,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總收入19109元,比企退職工年人均總收入15600元高出3509元,超出22.5%。這就是說,企退人員平均年收入已經遠低於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總收入,僅相當於後者的81.6%。表明企退職工已成為城鎮中的低收入群體,淪為 貧困 一族。 第三,40%養老金替代率警示我們,我國的養老保障水平已經遠遠低於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有關資料顯示,國際勞工組織《社會保障最低標准公約》目前規定,養老金的最低替代率為55%。首纖神78%的國家已超過60%,低於40%的只有海地(33%)一個國家,替代率在40%的也僅有6個國家。這說明我國養老金替代率不僅已經遠低於《社會保障最低標准公約》規定的55%的最低替代率,對照我國人均高達28%的世界最高繳費率,不難發現實際替代率水平已居於世界160多個國家排名的末位。 第四,與我國的高繳費率對照,40%替代率警示我們,養老金水平竟然只達到按繳費水平應達到的替代率水平的一半。我國的繳費率畸高,列世界180多個國家之首。按規定職工個人繳費8%,單位繳費20%,合計繳費率達28%。三比一的供養比(三人繳費供一人退休費用),三人的28%合計,繳費率達到84%。根據繳費率和供養比,合理的養老金替代率應該達到84%,而實際只有40%左右,說明替代率僅有合理的替代率的一半。這是一種極不公平極為反常的現者虧象。 第五,對照改革前企業退休費替代率的水平,40%的替代率警示我們,養老保險改革以來,企業退休人員的養老保障水平出現了明顯下降。改革前企業實行現收現付的制度,職工不繳費,工作滿三十年退休時可以拿到退休前工資的90%,保證了他們退休後生活水平得到了較好的保障。然而養老改革後,繳費負擔加重,替代率反而由改革前的90%大幅下降至40%左右,退休後的生活水平出現大幅下降。很明顯,這是有違養老制度改革的初衷的。

法律客觀:

「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說。社保改革「雙軌制」終將合並統一機關事業單位人員與企業人員在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方面的待遇「雙軌制」長期以來飽受社會詬病。以養老金為例,「企業退休人員熱熱鬧鬧幾百元、機關退休人員不聲不響幾千元」雖不完全准確,但也反映出這種差距確實存在。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介紹,以養老保險制度為例,2008年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了《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方案》,確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廣東、重慶5省市先期開展試點,與事業單位分類改革配套推進。《社會保障「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在試點的基礎上,積極穩妥地推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無論是養老還是醫療,很多事業單位包括機關的社會保險制度改革正在穩步推進,其人員與企業職工一樣逐步參加了各類社會保險。隨著社保標準的提高和改革的不斷推進,「雙軌制」終將合並統一。「下一步,我們將改革和完善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險制度,在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基礎上,同步推進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險制度改革。」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說,「實現企業與機關事業單位各項社會保險制度的有效銜接,實現新老制度的平穩過渡。」養老金建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介紹,自2005年起,國家連續8年較大幅度調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2012年調整後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達到1721元,與2005年調整前相比較,企業退休人員的總體待遇水平翻了一番多。待遇雖然連年提高,但由於養老金調整的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一方面提高幅度難以把握,另一方面每年也讓人覺得「心裡不踏實」,因此從長遠發展趨勢來看,建立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正常的調整機制勢在必行。「下一步,我們要根據職工工資和居民收入增長以及物價變動等因素,建立完善基本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說,「同時,制定和完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的銜接辦法。」養老保險職工養老保險省級統籌「我們將繼續促進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在總結13個做實個人賬戶試點省份經驗做法的基礎上,繼續推動做實個人賬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說。「下一步,我們要全面落實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提高新農保基金管理層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說,「按照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要求,擴大社會保障基金籌資渠道,建立社會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制度,確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城鄉醫保醫保將統籌城鄉目前,在全國大部分地區,覆蓋城鎮居民的醫療保險和覆蓋農村居民的新農合的起付線、報銷比例、葯品目錄、報銷封頂線等都不盡相同。「在醫療保險方面,下一步的主要任務是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實現城鄉居民在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上的平等和管理資源的共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說,「為此,將建立兼顧各類人員的社會保障待遇確定機制和正常調整機制,合理確定社會保障水平,實現社會保障待遇與經濟社會發展相聯系的持續、有序、合理增長。」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強調,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農合在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支付比例要達到75%左右。

❹ 上海養老金交滿多少年可以領取

上海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滿15年的,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也就是說,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養老保險的最低繳費年限要達到15年才符合養老待遇申領條件。
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人員,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不足15年的,可以延長繳費至滿15年。社會保險法實施前參保、延長繳費5年後仍不足15年的,可以一次性補繳至滿15年。
對於未繼續繳費或者延長繳費後累計繳費年限仍不足15年的人員,可以申請轉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或者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享受相應的養老保險待遇。對於不願意延長繳費至滿15年,也不願意轉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或者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的,可以申請將其個人賬戶儲存額一次性支付給本人。
一、中國養老金分類:
中國養老金主要分為兩類: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退休養老金和企業人員退休養老金。二者實行的不同制度,被輿論廣泛稱為養老「雙軌制」,兩者待遇差距巨大,是一種歧視性的制度,在中國已經持續20年。具體表現為三個不同:一是統籌的辦法不一樣即企業人員是單位和職工本人按一定標准繳納,機關事業單位的則由財政統一籌資;二是支付的渠道不一樣即企業人員由自籌賬戶上支付,而機關事業單位則由財政統一支付;三是享受的標准不一樣即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金標准遠遠高於企業退休人員,差距大概是300%~500%。
二、領取條件:
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滿15年的,就可以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也就是說,參加養老保險的職工要領取養老金必須符合兩個條件:一是達到法定退休年齡;二是累積繳納養老保險費滿15年。所謂法定退休年齡,就是指職工退出工作崗位並有資格領取養老金的年齡。按照相關規定,我國法定的企業職工退休年齡是:男年滿60周歲,女工人年滿50周歲,女幹部年滿55周歲。從事井下、高空、高溫、特別繁重體力勞動或其他有害身體健康工作(以下稱特殊工種)的,退休年齡為男年滿55周歲、女年滿45周歲;因病或非因工緻殘,由醫院證明並經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退休年齡為男年滿55周歲、女年滿45周歲。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第十六條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滿十五年的,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
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繳費至滿十五年,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也可以轉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或者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按照國務院規定享受相應的養老保險待遇。

❺ 上海2018年退休金上調方案

2018年3月5日,人社部、財政部聯合下發《關於2018年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通知》,明確從2018年1月1日起,為2017年底前已按規定辦理退休手續並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的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提高基本養老金水平,總體調整水平為2017年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的5%左右。

具體辦法為:一是每人定額增加60元;二是按本人職保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每滿1年增加2元,不足30元的按30元計算;三是以本人2017年12月的基本養老金為基數增加2.1%。

另外,為體現對高齡人員的關懷,上海市2018年繼續對企業退休人員中2017年底男滿65歲、女滿60歲的高齡人員在以上三項的基礎上再增加20元。

(5)上海企業退休雙軌制擴展閱讀:

中國養老金主要分為兩類: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退休養老金和企業人員退休養老金。二者實行的不同制度,被輿論廣泛稱為養老「雙軌制」,兩者待遇差距巨大,是一種歧視性的制度,在中國已經持續20年。具體表現為三個不同:

一是統籌的辦法不一樣即企業人員是單位和職工本人按一定標准繳納,機關事業單位的則由財政統一籌資;

二是支付的渠道不一樣即企業人員由自籌賬戶上支付,而機關事業單位則由財政統一支付;

三是享受的標准不一樣即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金標准遠遠高於企業退休人員,差距大概是300%~500%。

企業與機關事業單位由於養老保障制度的不同而造成了兩者之間待遇差異較大,且這種差異已引起群眾的不滿,要求縮小差距、統一制度的呼聲日益高漲。

資料來源:網路—養老金

❻ 據說上海市今年企業退休職工不滿退休是雙軌制上告到國務院,是真的嗎

對於退休雙規制合並不滿意,這是完全有可能的,因為雙規制合並肯定對一些人不利,對另外一些人不利,另外一些人會感到不公,肯定會不滿意,也情有可原,至於是否上告至國務院,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不要相信盜聽途說。

❼ 什麼叫退休金雙軌制

法律主觀:

我們都知道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期中國在退休政策上實行的是一軌制。「雙軌制」問題始於1995年,國家率先對企業養老制度拿兄進行社會保障改革,實行企業和個人共同承擔為內核的「統賬結合」模式。一、退休金雙軌制的含義所謂「退休養老金雙軌制」,是指不同用工性質的人員採取不同的退休養老金制度。從總體上說,退休養老金雙軌制是計劃經濟時代向市場經濟轉型期的特殊產物。這是因為我國城鎮養老保險的改革是從企業開始的,企業先實行了社會化,而機關和事業單位仍然是單位管理,在這個過程中,就形成了一個差距。具體說來,我國城鎮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以及「退休養老金雙軌制」的形成主要有三個階段。一是傳統型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階段(1951-1978年);二是對養老保險制度實行社會統籌的探索階段(1978-1991年);三是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的實踐階段(1991年至2014年)。2015年1月14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1]決定從2014年10月1日起對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進行改革,機關事業單位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由單位和個人共同繳費。這標志存在了近20年的養老金「雙軌制」的終結,近4000萬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將和企業職工一樣繳納養老金。二、退休金雙軌制的差異中國現行的是「退休金雙軌制」,有兩套並行的養老金體系,一套是政府部門、事業單位的退休制度,由財政統一支付「吃皇糧的人民公僕」的養老金;另一套是社會企業單位的「繳費型」統籌制度,是單位和職工本人按一定標准繳納。機關事業單位退下來的養老金和企業人員退下來的養老金,具體講表現為三個不同:一是統籌的辦法不一樣,即企業人員是單位和職工本人按一定標准繳納,機關事業單位的則由國家財政統一籌資;二是支付的渠道不一樣,即企業人員由自籌賬戶上支付,而機關事業單位則由國家財政統一支付;三是享受的標准不一樣,即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金標准遠遠高於企業退休人員,差距大概是3~5倍。養老金待遇最高相差50倍,從被訪者來看,最低為200元,最高為10000元。退休養老金雙軌制,是指不同用工性質的人員採取不同的退休養老金制度。從總體上說,退休養老金雙軌制是計劃經濟時代向市場經濟轉型期的特殊產物。一套是政府部門、事業單位的退休制度,由財政統一支付「吃皇糧的人民公僕」的養老金;另一套是社會企業單位的「繳費型」統籌制度,是單位和職工本人按一定標准繳納。

法律客觀:

退休金雙軌制是計劃經濟時代向市場經濟轉型期的特殊產物。所謂「雙軌制」是指不同用工性質的人員採取不同的退休養老金制度。退休金雙軌制基本信息機關事業單位退下來的養老金和企業人員退下來的養老金,是兩軌道上跑的車,走的不是一條道。具體講表現為三個不同:一是統籌的辦法不一樣即企業人員是單位和職工本人按一定標准繳納,機關事業單位的則由國家財政統一籌資;二是支付的渠道不一樣即企業人員由自籌賬戶上支付,而機關事業單位則由國家財政統一支付;三是享受的標准不一樣即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金標准遠遠高於企業退休人員,目前差距大概是3~5倍。退休金雙軌制是當今中國社會最大的不公平、不合法政策,違背了社會主義宗旨,從制度上將中國社會劃分了蘆螞兩個類似封建社會的社會階消嘩襲級,為機關事業單位編制職工規定了達到正常待遇三到五倍的超國民待遇,貶低了企業職工及其他從業者的社會地位與尊嚴,一定程度上激發了社會矛盾,並為青少年的樹立良好的職業理想產生了負面影響。因為機關事業單位不繳納或很少繳納社會保險,直接從國家財政支出退休金,所以從本質上來講,退休金雙軌制是一種歧視性的剝削政策,是以剝削所有納稅人為基礎的。退休金雙軌制發展弊端雙軌制,「雙軌制」的弊端也越來越明顯,它的不合理性、不合法性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為此,不少專家學者、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在一些公開場合多次呼籲,強烈要求廢止「雙軌制」。企業退休人員是我國工人階級的主力軍,是衣食父母,不能因為改革開放把這些「有功之臣」邊緣化。沒有電力工人全天段保電力,沒有石油工人冒著天寒地凍開採石油,沒有鋼鐵工人戰高溫大煉鋼鐵,沒有煤礦工人冒著生命危險採煤,沒有紡織工人的不辭辛苦的勞作,哪有生活缺少不了的基本,哪有中國石油的今天,哪有鋼鐵大打翻身仗,哪有改革開放的今天。企業職工辛苦一生,一方面為國家戰勝貧窮積累了資金,另一方面也夢想在「強國」中能安享晚年。退休金雙軌制是對做出同等貢獻的企業職工的嚴重不公,「本是同根生,貢獻也相同,待遇低三倍,何以論公平」。政策背景:改革應加大步伐提高保障水平2008年2月29日,國務院出台《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確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廣東、重慶五省(市)進行試點。五年過去,五大試點省市改革並無實質進展,幾近原地踏步。2011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積極推進機關和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人保部也作出回應,表示將促進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當年,人社部出台《事業單位職業年金試行辦法》,明確了職業年金協商方式、個人繳費比例、領取條件、基金管理等內容。2011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養老等各類社會保險覆蓋范圍,提高統籌層次和保障水平,落實好各項保障措施和救助機制。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重點提出,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加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穩步提高保障水平。2012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社會保障覆蓋范圍繼續擴大,全國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人數大幅增加。2147個縣(市、區)實施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1334萬人參保,641萬人領取養老金。2343個縣(市、區)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3.58億人參保,9880萬人領取養老金,覆蓋面擴大到60%以上。解決了500多萬名集體企業退休人員養老保障的歷史遺留問題。將312萬名企業「老工傷」人員和工亡職工供養親屬納入工傷保險統籌管理。養老保險跨地區轉移接續工作有序推進。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向制度全覆蓋邁出重大步伐。2013年1月9日,國務院會議決定,自1月1日起,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提高幅度按2012年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的10%,這是中國連續第九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

❽ 中國養老保險雙軌制形成的原因

近期,在人民日報和人民網聯合推出的「兩會」熱點調查中,社會保障問題廣受關注,廣大網友就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雙軌制是否合理展開激辯,投票結果是94%網友認為不合理。網路民意似乎某種程度上體現著社會共識。養老雙軌制要不要改,如何改,是把雙軌制變成統一制度,還是打通制度通道,縮小兩者差距?還需要認真研究。
對此,我們不能單純取經於國際,因為世界上實行公務員單獨保障和統一制度的國家,數量上幾乎相當,還需要客觀分析我國養老雙軌制形成的歷史原因。
企業養老保險是按照社會保險的基本原理建立起來的,以職工平均工資和繳費年限為基數;機關事業單位是以退休前的最高工資和工齡為基數,一般退休金相當於退休前工資的70%以上,並且還有一定的津貼,兩種制度之間不能互相轉換。
這兩種制度造成的結果就是,企業職工退休後收入大概相當於工作時50%左右,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退休後收入相當於工作時80%左右,由此導致企業與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退休待遇差距較大。如果再考慮到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還有津貼,這個差距可能還會加大。
養老金雙軌制確實需要改革。不過它既然是歷史形成的產物,要改變這一長期積淀的制度安排,就很難畢其功於一役,一蹴而就,需要在尊重歷史的原則下逐步調整、打通制度。必須明確的是,一些企業退休人員的心態可以理解為「不患寡而患不均」,但養老保障制度改革的目的卻不應是簡單地實現「均貧富」,而應當是實現社會公平。
公平不是結果的平均,而是制度設計中體現出兩者待遇差距的縮小及制度之間可轉換性。如果養老保險制度之間的差距得不到彌合,最終受損的是政府的公信力和社會的公平。如果養老保險制度之間不能轉換,不利於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統一勞動力市場的形成,也就不利於人的合理流動與全面發展。
因此,改革養老雙軌制不在於追求養老金水平的平均化,而重在縮小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的待遇差距;不在於追求完全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而重在讓兩種制度安排類似、能夠互相流通和銜接。
從這一起點出發,首先應是縮小待遇差距,重點在提高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水平,建立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正常增長機制,使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待遇按照統籌地區職工工資、物價上漲指數、養老保險基金承受能力等綜合因素的變化來確定,逐步縮小其與機關事業單位的差距,保證企業退休人員能夠分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與此相應的是,對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障設計類似企業的制度安排。目前國家已開始著手改革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目標就是類似基礎養老金加職業年金;有的地方如上海啟動公務員養老保險改革試點,為公職人員建立基本養老金,退休人員津補貼被專門的職業年金或年功年金所替代,保證基本待遇不大幅下降。在這樣一個基礎上,逐步實現企業職工和機關事業單位職工身份轉換時,順利轉移接續。
通過理性漸進的改革,讓養老保險待遇不再亂花漸欲迷人眼,而像太陽的光輝公平地普照到每一個退休人員身上,這應該是養老保險未來的發展方向。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❾ 養老金雙軌制是什麼

第一 養老抄金雙軌制就是單位和個人繳納分別不同的部分

第二 同時還有就是商業保險和社會保險相互補充的方式來繳納這樣更好的服務到相關的個人

第三 同時你還可以咨詢下相關的企業或者相關的部門做個了解和說明 電話是12333

第四 網上回答五花八門 只有當地解答最權威 最准確

第五 祝福你工作順利 事業發達 生活安康 家庭幸福

❿ 2019「養老雙軌制」並軌為延遲退休掃清障礙

如果說“漸進性”和“彈性”是推進延遲退休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那麼,“養老雙軌制”並軌和鼓勵延遲退休的制度設計,就是延遲退休改革順利實施的前提條件。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這意味著以延遲退休為突破口,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乃至社會保障制度將面臨再次調整。然而,延遲退休年齡關乎每個勞動者的切身利益,政策細節可謂眾口難調。延遲退休究竟是決策者的一廂情願,還是大勢所趨?

延遲退休政策信號為何“遇冷”

要問民意輿情對延遲退休是支持還是反對,坦率地說,多數人對延遲退休抱有抵觸態度。無論是官方調研,還是民間媒體的社會調查,結論大都表明,多數人並不支持延遲退休。而上海市“柔性延遲領取養老金”政策,自試點以來,僅有數千人自願參與,與上海現有的數百萬退休職工相比,這一可憐的數字表明大部分在職員工對延遲退休“新政”並不感冒。

實際上,每一項政策的實施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不同群體的利益,甚至會形成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再分配。高層不斷釋放延遲退休的信號,卻頻頻遇冷,表明普通勞動者對延遲退休會損害自身利益的擔憂。

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確立了針對企業職工的養老保險社會統籌制度,與之前的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退休金制度並立,形成了極具社會轉型色彩的“養老雙軌制”。在“養老雙軌制”下,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退休金不需要本人在退休前繳納,全部由財政負責;而企業退休員工的養老金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在其退休前共同繳納。而且,從現實來看,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退休金可達到在職工資的八九成,而企業退休員工的養老金只能達到在職工資的四至六成,替代率嚴重偏低。

“養老雙軌制”猶如一道藩籬,人為地將勞動者劃分為體制內和體制外。對於體制外的普通企業員工,特別是勞動強度大的員工而言,延遲退休將意味著他們在退休前要繳納更多的養老保險費,退休前的生活負擔因此而增加,雖然理論上退休後會獲得更高的養老金,但“羊毛出在羊身上”,而且,領取養老金的時間縮短了。對於體制內的退休人員,延遲退休不僅意味著他們正在享受的零養老保險費待遇得到延長,還意味著他們的權力、聲望等身份屬性能夠繼續得以保有,而退休後卻可以享受多於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的退休金。況且,延遲退休政策的制定者又恰恰屬於機關事業單位人員范疇,這也難怪為何高層屢次以延遲退休試探民意,卻得不到大多數民意輿情上的支持。

從主觀方面來看,企業和企業普通員工對延遲退休的積極性都不高。對於在企業低層次崗位工作的群體來說,他們的在職收入較低,養老金和在職工資差距不大,作為理性人,都不願意延遲退休,多繳納幾年養老保險費。對於在企業高層次崗位工作的群體來說,退休後往往可以被用人單位返聘,可以獲得養老金和返聘報酬雙重收入,他們顯然更願意按時退休。而且,企業返聘退休員工的人工成本,由於不必為其支付養老保險費,反而更低。

另一個反對延遲退休的群體來自需要就業的年輕人,特別是高校畢業生。雖然延遲退休人員的工作崗位和性質,與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的工作崗位和性質,並不一一對應,但從就業崗位總量上看,延遲退休還是減少了閑置崗位的供給,而且減緩了年輕人的晉升步伐。國家人社部的研究數據表明,我國每年新增的1000萬左右就業崗位中,三分之一來自退休人員的更替。延遲退休年齡,不僅是年輕人不願接受的,主管全國就業工作的人社部也將承擔巨大的壓力。

如此說來,延遲退休的決策似乎是一廂情願,然而,《社會保障“十二五”規劃綱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以及人社部官員面對媒體時的多次表態,卻為何多次表明准備實施延遲退休政策的堅定立場?其實,靜心推敲,不難理解這背後的政策焦慮。

延遲退休是“情非得已”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愈發嚴峻,人均預期壽命不斷延長,並且繼續延長的趨勢還將長期存在。國家統計局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表明,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74.83歲,而2000年我國這一數字僅為71.4歲。我國現行的退休年齡政策基本沿用了上世紀50年代的規定。人均預期壽命有了大幅提高,退休年齡卻仍然根據60多年前的人均預期壽命標准確定,這也確實有違人口和社會發展規律。因為,人口預期壽命的延長,意味著領取養老金的群體不斷擴大,單個退休勞動者領取養老金的年限也將增加。而延遲退休可以很好地緩解這一狀況。

老年人口占總人口和勞動者總數的比重越來越大,等待領取養老金的群體規模不斷膨脹,較低的退休年齡使得個體退休者獲得的社會養老保險總額相對較大,這使得我國社會養老保險支付面臨的壓力驟增。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先富後老”是應對老齡化形勢的理想狀態。而目前,我國面臨的是“未富先老”的窘境,由於人口基數過大,人均財富還遠不足以支撐建立雄厚的社會養老保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逐漸建立起來的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由於種種原因,在其成立之初就存在很多“空賬”。社會養老保險支付壓力大,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先天不足,這就是我國在迎接老齡化社會到來時的真實處境。而延遲退休則可以在減輕養老保險支付壓力的同時,為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贏得時間。

推進延遲退休實施的另一個客觀因素,是我國勞動者受教育年限的延長。高校擴招以來,我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規模空前擴大,勞動者為在就業市場中獲得更強的競爭力,傾向於不斷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參與更廣范圍的培訓。這使得我國初次就業勞動者的平均年齡,較之以前有所推遲,繼續維持目前的退休年齡政策,意味著我國高校擴招以來初次就業群體的勞動年限縮短。而這些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者,在臨近退休時,他們的經驗、技能和專業素質仍有年輕勞動者無法比擬的優勢。因此,從長遠來看,延遲退休對於我國勞動者人力資本的開發和充分利用具有積極意義。

這樣來看,延遲退休的確是適應我國人口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之大勢。分析國外退休年齡改革政策實踐,美國、日本、法國和巴西等國,大都選擇延遲退休年齡來應對老齡化快速發展帶來的財政養老壓力。考慮到激進地延遲退休政策會對社會不同階層群體利益帶來沖擊,國外延遲退休改革均採取漸進式,政策實施之前較長時間的“預告期”也有效地減輕了改革推進的阻力。同時,富有彈性的退休年齡政策,有利於勞動者自由選擇自己的退休年齡。此外,為了鼓勵勞動者延遲退休,實施在經濟上富有激勵效果的階梯式退休金領取制度也必不可少。

遵循兩個原則,實現“雙軌制”並軌

國外的施政經驗和國內人口、社會發展大勢,都凸顯出推進延遲退休實施的必要性。然而,正處於社會轉型期的現實,卻使得我國延遲退休改革面臨的形勢尤為復雜。

“漸進式”和“彈性”是其他國家在探索延遲退休年齡改革實踐中普遍遵循的原則,這兩條帶有普適性的經驗,同樣適用於我國的退休年齡制度改革。“漸進式”可以起到“緩沖劑”的效果,為傾聽和吸收民意以及政策的及時調整創造空間,從而減輕政策實施阻力。而“彈性”原則可以盡可能地照顧到不同群體的利益,尊重不同個體自由選擇退休年齡的權利,從而減少反對的聲音。

但要真正扭轉民意輿情對延遲退休改革的抵觸態度,還要在“養老雙軌制”並軌和鼓勵延遲退休的激勵機制上下功夫。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鼓勵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和商業保險。這意味著,以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為契機,備受爭議的“養老雙軌制”並軌將有可能取得實質性進展。“養老雙軌制”並軌,並不是單純地將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統一納入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社會統籌中來,更不是將企業退休人員納入機關事業單位的退休金體系,而是建立一個統一的、覆蓋體制內外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具體來說,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養老保障體系由基本養老保險、職業年金構成,企業職工的養老保障體系由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和商業保險構成。其中,所有勞動者都享有的基本養老保險體現了公平性,而職業年金和企業年金體現了體制內外公益性和營利性的差異。

如果說“漸進性”和“彈性”是推進延遲退休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那麼,“養老雙軌制”並軌和鼓勵延遲退休的制度設計,就是延遲退休改革順利實施的前提條件。在掃清了體制和機制上的障礙之後,延遲退休就可水到渠成。
更多推薦:
2015為何養老金並軌卻不能同道
關於2015養老金並軌原則的消息
2015熱門敏感話題:養老金並軌問題
養老金並軌關鍵是廢除公務員終身制
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養老保險雙軌制並軌改革歷程

閱讀全文

與上海企業退休雙軌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值班時老年痴呆半夜不睡覺 瀏覽:985
離婚了如何隱瞞父母 瀏覽:264
80歲老人的體重 瀏覽:922
養老保險的行業細分 瀏覽:247
成都老年人洗澡 瀏覽:976
節和生活中的開頭一重陽節 瀏覽:531
培訓需要做體檢的證明去哪裡開 瀏覽:824
長春企業養老和失業險怎麼繳納 瀏覽:26
社保養老保險買哪種好 瀏覽:29
南京養老機構招聘信息平台 瀏覽:477
自己去做體檢怎麼弄 瀏覽:204
養老保險哪些人不領還要退回 瀏覽:457
為國解憂永不退休不領社保 瀏覽:839
重陽節宣言 瀏覽:991
80歲老人肺氣腫吸氧設備 瀏覽:861
什麼是脫離父母的管教 瀏覽:994
敬老院助殘日活動 瀏覽:622
老年大學品牌打造 瀏覽:864
農民社保卡土地養老金怎麼查詢 瀏覽:424
遼寧農民養老金是多少錢 瀏覽: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