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是濰坊臨朐,我2017年12月份退休,2018年1月份領工資的時候有取暖費嗎
12月份退休並已在領取養老金的是今年養老金調整的對象,可以增加養老金。內如果12月份容退休,而在2017年1月份領取養老金的,今年不能增加養老金了,但是1月份領取養老金的應該是按照2015年本地在崗職工平均工資計算基礎養老金的,所以等2016年本地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公布後是重新計算基礎養老金的,差額部分應該會補發。
❷ 2018年濰坊事業單位各個崗位退休工資計算方法
1982年7月工作,2013年3月退休,事業單位高級工人,1963年3月生,這次工資應該怎麼調,調多少?謝謝!
❸ 濰坊市坊子區今年6月份的退休人員(個人交費)什麼時間辦理退休手續
個人交費的人員,達到退休標准時,基本上都是提前一個月開始辦理相關手續,六月份退休的話,至少應該在五月份開始辦理了,這個規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規定,建議到當地社保局咨詢。
❹ 濰坊市2019年企業逯休人員什麼時間發到正式退休工資
退休人員工資在正式退休後次月發放,如果你2019年退休而現在還沒有到賬,是因為多種原因都會出現問題,去社保中心查一下。
❺ 濰坊2019年2月辦理退休退休金怎麼計算
養老金不是幾句話能說清的。參考以下企業職工養老金的演算法。
養老金與繳費金額、總繳費年限、退休年齡、地區社會平均工資 等因素有關。
一般,退休人員養老金待遇是:個人賬戶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其他津貼。
(1)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資金總額 除以 某個數字,這個數字按退休時的年齡決定。
退休年齡 數字(個人賬戶養老金計發月數)
45 216
50 195
55 170
60 139
65 101
假設:60歲退休,退休時個人賬戶里有139000元。個人賬戶養老金=139000 / 139= 1000 元。
(2)基礎養老金。為繳費年限 乘以 1% 乘以 退休那一年的當地社會平均月工資。
假設:當地社會平均月工資為6000元、繳費年限25年。
基礎養老金 = 25年 * 1% * 6000元 = 1500 元/月。
注意1:這是假設一直按當地平均工資水平繳費的,繳費高的話,1%這個數字(依據個人繳費基數和社會平均工資算出的)會高,比如1.2%,繳費低的話,會不足1%,比如0.7% 。
注意2:一般是1992年才開始個人繳費的。1992年之前的工齡,只要有合同、檔案等證明,全部算做已經繳費,叫做視同繳費年限。
以上(1)和(2)舉例的情況下,兩項合計是每月:1000+1500=2500元/月。
(3)其他津貼。高工(有些地方已取消此津貼)、勞模、獨生子女、地方補充、高齡津貼、過渡津貼、繳費年限津貼等。
以上全部,構成退休第一個月的養老金。一般每年上調一定比例,2018年上調5% 。
❻ 濰坊市濰城區企業退休人員2020年養老金是在哪個銀行發放是改到社保卡發放嗎
企業退休人員還是在原來銀行發放退休金,機關事業單位改在建設銀行發放
❼ 濰坊奎文區退休職工的工資是屬於哪個部門發放
你好!你這個問題可以到當地的行政服務中心大廳去一問就明白了。
❽ 濰坊為啥企業退休人員三月份發兩次工資,請問四月份還有工資嗎
濰坊街退休人員3月份兒發兩次工資,你可以看看是什麼情況發的,可能是補發的,4月份在有沒有問問相關人員。
❾ 濰坊市退休職工獨生子女有補貼嗎
有補貼。
根據《山東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第二十六條:獲得《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或者符合國家和省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的夫妻,享受以下獎勵或者扶助:
( 一 ) 從申請當月起至子女年滿十八周歲止,每月領取不少於十元的獎勵費。獎勵費由夫妻雙方所在單位各發百分之五十。機關、事業組織工作人員的獎勵費由所在單位從行政事業費中列支;
企業職工的獎勵費由所在單位從企業公益金中列支;其他人員的獎勵費由所在街道辦事處或者鄉鎮人民政府負責兌現,確有困難的,由縣(市、區)人民政府財政予以適當補助。
( 二 ) 獨生子女父母為機關、事業組織職工的,退休時按照省有關規定給予本人一次性退休補貼,其經費從原渠道列支。獨生子女父母為企業職工的,退休時由所在單位按照設區的市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的百分之三十發給一次性養老補助。
( 三 ) 對農村年滿六十周歲,符合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條件的夫妻,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給予獎勵扶助。獨生子女父母為城鎮其他居民的,由縣(市、區)人民政府參照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給予獎勵扶助。
(9)維坊供水公司18年2月退休人員表擴展閱讀:
夫妻可以自行選擇生育第一個子女的時間,依法享受母嬰保健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在生育後三個月內應當持《出生醫學證明》到一方戶籍所在地或者現居住地的鄉(鎮)人民政府或者街道辦事處進行生育登記,享受計劃生育優先優惠服務。生育登記實行首接負責制。
❿ 濰坊退休費查詢如何查詢退休金每月多少
撥打12333查詢;根據銀行賬戶查詢;登錄社保網查詢;使用社保卡在社保機構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