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退休人員 > 退休人員心理

退休人員心理

發布時間:2021-10-12 04:44:49

㈠ 如何理解退休老人的心態

人到老年,機體各部分、各臟器包括大腦在內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老化,功能減退,如視力模糊、兩耳失聰、行動不便、皮膚多皺、毛發變白或脫落、代謝下降、免疫功能低下等,這是老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變,與此同時,也可發生心理方面的改變。
1、情緒改變:有些老人變得多疑善感,容易激動,可為小事而大發脾氣,對周圍事物總感到看不慣,不稱心;有的還固執己見,自以為是,倚老賣老;有的變得鬱郁寡歡,苦悶壓抑,情緒低落,或是顯得淡漠無情,凡事無動於衷。
2、智力改變:記憶力常有減退,以近時記憶較明顯,如昨天吃的什麼菜,幾天前有誰來看望過自己都會想不起來,東西放下就忘,經常要尋找鑰匙、眼鏡、鋼筆等小物件,見到熟人一下子想不起名字,自己也感精力和腦力不足,對空間概念和抽象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都減退,計算能力也會緩慢遲鈍,容易出錯,新的知識難以吸收。
3、性格改變:有的老人顯得嚕蘇,說話多重復,過於小心謹慎,唯恐出錯;有些變得不修邊幅,生活懶散,不注意個人衛生;也有的變得幼稚,喜與孩子們在一起,貪吃零食;或變得自私、貪婪,好佔小便宜。
當然,正常老人的這些改變有一定范圍,但若過分突出,尤其與一般同齡老人相比,若已明顯不同,則要考慮有無老年期精神疾病的可能。

㈡ 退休後如何調整心態

一般退休後的人會容易產生失衡的心態
因為突然從工作崗位上下來,會覺得好象一下沒事做了,每天過著無所事事的生活,感覺不到被別人,被社會需要了.
所以說退休後要多鼓勵他們不要待在家裡.子女多和他們聊天,從談話里發現他們還有哪些以往因為工作而耽擱的理想沒實現.
讓他們多參與社會活動.早晨鍛煉,散步,培養興趣愛好.轉移他們一退休後的空虛感.
如果他們本來從事一些技術含量較高的崗位也可以鼓勵他們在外面兼兼職,發揮下余熱.
切記.子女不要忽視他們的感受.剛退下來的人心裡其實比較敏感的.要多讓他們覺得他們還是很有用的.

退休人員如何進行心理保健

一位剛退休的老者,吃過早飯便習慣性地拿起公文包往外走,家人問題:「干什麼去呀?」老人說:「上班。」家人鬨堂大笑,老人這才恍然大悟,不無尷尬。

一位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的老幹部,看到小轎車開過來,以為是來接自己的,然而車卻從他面前徑直開過去。

這就是離退休、每個「幹了一輩子革命工作」的老人到晚年都要面臨的一個事實。也正因為離退休後的老人都或多或少地有開篇兩位那樣微妙的經歷,多數老人都會發生心理狀態的不同程度的改變。有些人對此能進行自我調適,很快便能適應;而有些老人,特別是思想准備不足的老人,如果加上性格不夠開朗,就容易發生適應不良,出現「離退休綜合征」,表現為孤獨、抑鬱、焦躁、情緒不穩、易怒,甚至發展為老年期抑鬱症,還有的老人表現為醫學檢查無異常發現的各種軀體不適,如頭暈、頭痛、乏力、胃口不好、肢體麻木等。要預防這種心理問題,離退休老人及其家庭,乃至社會,都該有所作為才是。

(1)改變認知,順利完成角色轉換。首先離退休老人不能認為退休是單位、社會對自己的拋棄,不能認為自己老了,「不中用了」,而應認識到這就像接力賽跑,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也就該把接力棒交給別人,自己「幹了一輩子革命工作,也該歇歇了!」工作了一輩子,從崗位上退下來,對老年人的健康更有益,而且退下來之後仍可通過多種途徑發揮自己的余熱,離退休可以意味著新的開始。

(2)合理安排,開始新生活。認識自己角色的改變之後,就該著手安排自己的新生活。挖掘自己過去少有時間從事的業余愛好,並合理飲食。可以動手撰寫回憶錄,定期與老朋友聚會,外出旅遊,養花植木,吟詩作畫,參加健身活動。有條件的還可以上老年大學,多接觸新人新事,更新知識,以防心理老化。

(3)子女要關心和尊重老人的生活權益,「常回家看看」,但卻不可把老人當做保姆,要盡最大可能讓他們身心健康,安享天倫。

(4)社會應多給予支持,組織鼓勵老人們參加各種有益的活動,減少孤獨和寂寞,定期去探望,特別是傳統節日,應給他們送去心理慰藉,使他們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5)一旦發生離退休綜合征,應送老人到正規的精神衛生機構就診,並積極配合治療。

總之,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才是老人快樂的源泉。

㈣ 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為什麼退休人員的抑鬱水平最高

那就只有努力地幹活,思想肯定不會僵化。更不會看不起窮人,自我感覺高人一等;也不會悲哀自己多餘的錢無法享受。v年輕人,學歷高,身體好,年富力強,學什麼都快。只要適應社會,與時俱進,一定會找到,自己心儀的工作的。不我覺得首先這些無業失業退休人員,之所以抑鬱水平高,大多數是找不到自我價值感,如果這部分人群能有一些自己的興趣愛好是董卿從央視退下來出去瀟灑玩的照片,你看她多麼高興啊!退休下來,休閑的日子看這樣那樣都不順眼,就靜下心來自己學會收拾,要善於化解不良情緒,使自己的情緒得到穩定,情緒不穩定的人,會增加三高高血壓心臟病要擔憂未來,更不要回憶過去,要活在當下,努力到無能為力,拼搏到感動自己,忙的都沒有時間抑鬱了。

有些人屬於事業型人格,在職時是工作狂,一切以工作為中心,很享受忙碌的工作帶給自身的充實感、成就感。這種人一旦退休,本身會產生一種失重感,覺得日常生活失去了方向,無所適存,覺得自己時過境遷沒用了,產生凄涼落寞的心情。其中,又有副科以上的在下崗時換崗,還有特殊工種等一批人,又佔了一部分滿意的群體,餘下不足三分之二的老人明白事理,體制不同,在職工資不同,為什麼到退休還與人家爭高低呢?所以,不少老人不想與他人相比,只與自已對比,的的確確。

㈤ 退休之後怎樣調整自己的心態

首先要面對現實,敢於接受既成的退休事實。重新設計安排自己的生活,盡快適應新的生活環境。還要善於控制情緒,保持良好心態。要想得開,放得下,要正確面對各種困難和挫折,以積極的心態擺脫不良心理的困擾。心情不好時要及時找親人、朋友談談,求得理解。使不良情緒盡快放鬆或轉移;多參加社交活動,與朋友禮尚往來,以誠相待,創造有利於自我心理調節的條件。另外,退休老人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的下降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在物質和精神上期望不應過高,要做到知足常樂、安享晚年。自我調節困難或不成功時,要及時做心理咨詢或請心理醫生治療。退休後應繼續學習新知識,看書讀報,關心國家大事,有條件者可參加老年大學,充實自己的生活,延緩大腦的衰老,預防痴呆的發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適當地參加體育鍛煉,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保持和培養有益身心健康的嗜好,如養花、養鳥、下棋、打牌、跳舞、唱戲等,與愛好相同的朋友一起活動,享受退休後的歡樂。夫妻之間要互相體諒、互相照顧,共度晚年。不要過分依賴或過多干預子女,要大事清楚,小事糊塗。要常與兒輩交談,創造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圍。有可能的話,要多關心、照顧孫輩,天真活潑的孩子會給老人帶來極大的樂趣,但不能過度溺愛,更不能幹涉他們父母的管教,充當保護傘的角色,否則會引起家庭矛盾。
退休是人生的一大轉折,它預示著原來的生活習慣、經濟收入、地位和名譽等將發生變化。退休後,離開了多年傾心、熱愛的工作崗位,多年適應的工作規律、生活環境及生活方式都會發生很大變化。如不適應這種變化,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如孤獨寂寞,情緒消沉,甚至出現偏離常態的行為等。 退休老人多思多慮,敏感性增加,加上年老所致的身體健康狀況下降,就會產生疑慮、焦躁心理。有人稱上述現象為「離退休綜合征」,它實際上是一組適應性的心理障礙,據統計,約24.6%退休老人有此障礙。這些不健康心理和不良情緒,會嚴重干擾和損害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影響神經、免疫、內分泌及其他各系統的功能,從而引發和加重各種心身疾病,加速衰老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因此退休老人要注意及時進行心理調節,正確面對退休這一重大生活變動,預防、克服和戰勝「離退休綜合征」。

㈥ 如何應對退休老人心理落差

第一,對退休要有一個正確的看法。不管職位高下,人總有退休的一天,這是生專命歷程中一個必屬然經歷的過程。第二,讓心理與行為提前到位。在退休之前,適當地少管事,多找退休人員談談。做領導的,少坐些公車,少一些應酬。第三,退休老人應該多觀察社會現象,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發揮自己的余熱和特長。

㈦ 退休人員的心理狀況調查方法

退休人員的心理狀況調查方法?目的:了解離退休人員的心理狀況並加以分析。方法:採用流調用抑鬱自評量表(CESD),以問卷的形式對某單位86名離退休人員進行調查。結果:62.18%的離退休人員無抑鬱症狀,23.67%可能有,14.15%肯定有,說明少數離退休人員無法適應工作、生活的變化,出現消極的情緒;性別無差異;幹部中抑鬱症狀出現率高於工人;抑鬱症狀中以情緒低沉(6)、無愉快感(12)、孤獨(14)、空虛感(10)常見,出現頻度在65%以上。結論:離退休是長期工作的老年人生活中的一大轉折,無疑會引起心理沖突,以抑鬱症狀最為突出,如處理不當,易導致精神及心身疾病,應引起社會及心理工作者的關注。

㈧ 怎樣學會適應離退休後的心理

離退休以後,社會職能發生了變化,心理上會產生一些新的反應。對大版部分人來說,工權作不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與他的社會地位、人際關系、尊嚴、愉快和煩惱緊密相關。因此,離退休是生活中一次重大的變革,常常需要經過四個時期,才能在心理上適應而安定下來。

(1)期待期

即知道自己要離退休了,心理上在等待這一天到來。對離退休持不同態度的人,心情是不一樣的。此期情緒波動較大。

(2)離退休期

即正式離退休後離開工作崗位的時期。此期的心理反映比較矛盾,如有的老同志猛然間從緊張繁忙的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無所適從,有些不太適應,當回首往事的時候,往往愉快和留戀交織在一起。

(3)適應期

離退休以後,生活內容和節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很多老年人容易產生不安、抑鬱和茫然,不知所措的心理反應。閑散的生活有時也會給一些人以輕松舒適感,但對有些人來說,長期的懶散生活,只會使人厭倦,甚至有人發生一時性的情緒和心理機能失調。因此,必須以新的內容充實離退休生活,多尋找自己的樂趣,使生活富有色彩而逐步適應。

最後是穩定期。即建立了新生活秩序的時期。此期老年人的心理活動趨於穩定。

閱讀全文

與退休人員心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查出老年人的癌症 瀏覽:445
自動吸水盆怎麼養長壽花 瀏覽:978
中老年養老金怎麼籌劃 瀏覽:522
鄞州區雅戈爾養老院收費標准 瀏覽:272
上海夕陽愛心老年公寓 瀏覽:388
退休職工走失工資怎麼辦 瀏覽:865
60歲短棉襖 瀏覽:339
老年公寓孽待老人怎麼辦 瀏覽:795
懷孕應該體檢哪些項目 瀏覽:864
婦聯慰問敬老院的橫幅 瀏覽:535
蔡甸農村養老年審 瀏覽:791
孩子多少歲有意識父母不能辦事了 瀏覽:682
女人60歲被人強奸 瀏覽:747
孝敬父母內容500字 瀏覽:759
教育局召開重陽節 瀏覽:95
邯鄲養老金還能補交嗎 瀏覽:865
養生堂維生素c為什麼不酸 瀏覽:382
養老保險哪些是巨款 瀏覽:611
高頓教育入職體檢什麼情況不合格 瀏覽:826
委託繳納社保的退休 瀏覽: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