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孩子怕父母該怎樣做
因膽怯、怕生或做錯了事怕人嗤笑而心中不安或難為情的怕羞心理,大人也是常有的,孩子這種羞怯感更是常會出現。有的孩子持續的時間短,有的孩子持續的時間長;有的孩子出現的次數多,有的孩子出現的次數少;有的孩子為不值得的事也要怕羞。
正確認識怕羞
家長應該認識到孩子在陌生人面前怕羞,不肯出來,或說不出話來,這是一種正常的自我保護的心理反應。在沒有了解對方的情況下,誰都會這樣,應該給孩子觀察和了解對方的機會和時間;人多往往給人造成心理壓力,對自己的信心產生動搖,也會使孩子產生遲疑、不愛張口等羞怯心理;面臨新的環境,也會出現慌亂怕羞等現象。
孩子怕羞的原因和不當的處理方法
孩子出現羞怯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信心不足,缺乏勇氣和膽量。家長看到孩子這樣常常又急又氣,急的是:孩子因為怕羞而沒有得到表現的機會;氣的是:本來可以輕而易舉辦到的事,孩子偏偏不爭氣!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常常忍不住埋怨孩子:這么大了,還怕羞!還有的諷刺孩子:沒舌頭了,讓貓叼去了。甚至斥責、辱罵:沒用、見不得世面,「上不了檯面兒」、「熊包」、「窩囊」、「廢物」等等。這樣做不但於事無補,反而增加了孩子的懊惱和沮喪的心理,使他更覺得自己無用,從而失去自信心。
正確對待怕羞的孩子
面對怕羞、見不得世面的孩子,家長應該給孩子以安慰和鼓勵。讓孩子覺得「自己和別人一樣,別人能做的事情我也能做」;給孩子更多的交往機會,讓孩子與小夥伴接觸,有意無意地向勇敢不怕羞、大方活潑的同伴學習;讓孩子在游戲中充當角色,鼓勵他做出的「成就」,誇獎他扮演得很像,游戲進行得「成功」等;讓孩子在與大人接觸中學會禮貌待人,會稱呼,大方不扭怩;鼓勵孩子在同伴和大人面前表演節目。
讓孩子適應新環境。家長可以讓孩子主動邀請剛認識的小朋友做游戲,拿出圖書或玩具請新朋友看或玩,讓孩子主動前去向客人問好,或詢問新朋友的姓名,講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等等。
克服孩子的羞怯心理,並不等於讓孩子冒失莽撞、沒話找話。應該培養孩子處事審慎,允許孩子了解對方之後再確定自己的態度。當孩子因不喜歡這個人,而不願接近或交談時,也不要勉強。
有生理缺陷或有疾病的孩子自卑心理特別強烈,周圍成人或孩子的態度又能極大地影響和加強這種自卑心理。所以,家長要鼓勵這樣的孩子堅強,有毅力,做一個生活中的強者。
如果孩子突然出現異於往常的羞怯,家長應認真了解原因,對症處理,消除孩子產生羞怯的因素。假如是無緣無故地怕見人,或不願出門,總是愛躲起來。這時,應該考慮是否出現心理或精神問題,應該向醫生請教。這時,更不要喝斥或辱罵孩子。
㈡ 孩子害怕父母的態度,家長要怎樣正確對待,有效提高親子關系
很多家長說,孩子和我們的關系很差,平時還沒說兩句就不耐煩了,只有順著孩子、滿足孩子的時候才能說上幾句話,不知道怎麼才能和孩子有良好的親子關系。親子關系差有什麼表現呢?
4、導致兒童敏感自卑
如果父母以讓孩子害怕的方式教育他們,他們只會讓孩子在做事之前首先考慮這樣做是否會有不好的結果。如果是這樣,我最好不要這樣做,這將限制孩子前進的步伐和探索的勇氣。為了避免失敗,孩子們甚至會失去嘗試的勇氣。他們怎麼能取得優異的成績呢?一個害怕父母的孩子感受不到愛。他只感到疏遠和恐懼,很容易變得自卑。
㈢ 孩子幼小的心靈最害怕父母做什麼
1、父母吵架 曾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對3000餘名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查,其中有一條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麼」,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媽媽生氣,怕他們吵架」。有一個答卷寫得很生動:「我最怕爸爸生氣,他生氣的樣子可凶啦!把媽媽都氣哭了,我嚇得像一隻小老鼠,心裡直撲騰,飯也吃不下去……」 父母以為孩子還小,夫妻間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對小孩子是無所謂的。其實,孩子們那一雙雙亮晶晶的大眼睛,早已把父母在他們面前的一切言行都記錄下來了。有些家庭,夫妻間爭吵不休,滿嘴粗話,甚至動手動腳,家庭氣氛經常處於緊張狀態,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壓力;有些父母,長期感情不合,在家裡寡言少語,在這種氣氛中生活的孩子很壓抑,時間久了勢必損害他們的心理健康,會使孩子變得冷漠、孤獨、執拗、粗野,成為心理方面的畸形兒。 因此,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氣氛,是每一位有愛心的年輕父母應該謹記的。 2、父母發脾氣 孩子簡直像極了蠟筆小新,又在惡作劇了,當你都催了十遍他還是不動窩的時候,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吼了起來。對孩子發脾氣,確實會讓孩子害怕。在恐懼中,孩子那些讓父母心煩的行為暫時看不見了。但他會怎麼樣呢?有這樣幾種可能: 乖乖地聽你指揮,你讓干什麼,就干什麼; 他被嚇呆了,愣在那兒不動; 大哭起來,不會再干你不希望他乾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讓他乾的事; 學著你的樣子,也發起火來,把你心愛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對人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發脾氣,也一定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和情緒。但是,孩子還弄不清,父母為什麼發脾氣。也就是說,在很多父母發脾氣的時候,孩子雖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為,但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發脾氣,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發了火,發完脾氣後,最好向孩子解釋清楚,孩子的問題到底是什麼,該怎麼做,同時還要通過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和愛護。可能的話,發脾氣前最好提出預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發火了,你能趕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別……」。但是決不能因為發脾氣後的內疚,就放鬆對孩子的要求,該堅持的必須堅持。
㈣ 孩子特別害怕爸爸,孩子對爸爸有恐懼心理,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
孩子害怕爸爸,這是大多數家庭的現狀。爸爸比較內向,感情細膩,大多忙於工作,與孩子的關系比較疏離。在這種情況下,其實你可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讓爸爸媽媽陪寶寶玩,然後慢慢媽媽可以說寶寶媽媽要做什麼了,爸爸先陪你一會兒,讓孩子慢慢來適應,爸爸也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寶寶說話,看動畫片,玩游戲。
5、爸爸媽媽多溝通,多展示孩子的優點,孩子的小進步耐心告訴爸爸,讓爸爸給孩子鼓勵。比如口頭表揚,送一些小禮物等等都可以,如果爸爸沒有時間做,那麼媽媽可以為爸爸做,並告訴孩子,那就是爸爸對你的愛。
6、媽媽要帶動家庭氛圍,創造全家人都可以參與的游戲,在游戲的過程中,引導爸爸和孩子互動,讓孩子看到爸爸輕松的一面,然後藉此機會讓孩子和父親增進感情。
㈤ 孩子心理懼怕父母要怎麼辦
有可能是父母關系不太好,經常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憤怒的態度,孩子會以為這是他的錯,才導致你們憤怒,時間長了,這種恐懼就會愈演愈烈。變成抵觸,在轉變為叛逆,最後會墮落。
影響孩子的一生,想改變的話,以後千萬不要帶著情緒給孩子說話,首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你在問題中說的孩子不知多大歲數了?會有哪些具體的「懼怕」表現?
1、有因為曾經犯錯而被嚴厲懲罰的經歷
在孩子犯錯後,有一些父母不問原因,不聽解釋,只進行懲罰。罰過之後也不幫助孩子分析錯誤產生的原因和規避再犯的方法。
長此以往,這種做法不但會導致孩子內心的自卑和恐懼感,還會讓孩子為逃避懲罰想方設法的去掩蓋錯誤。
2、父母關系緊張,經常在孩子面前相互指責甚至大打出手。
不和諧的夫妻關系,容易讓孩子誤認為是由於自己不好,才會導致了父母的矛盾和爭執。因此產生了懼怕的心理。這種懼怕,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擔心被父母拋棄的不安全感。
3、與父母分離生活時間較長,對父母感到陌生,不知道如何相處。
這種情況多出現在由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從小帶大的孩子身上。
在孩子的心裡,父母作為重要他人的角色已經被上一輩人替代。在突然轉變的新環境里,孩子因為不熟悉而感到害怕。
1、反思自己處理孩子犯錯時的方式方法。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是發生在認知和閱歷都尚淺顯的孩子身上。
我並非提倡「不懲罰」的教育方式,但應該根據孩子的情況實施,要「罰的適度」,「罰的明白」。
如果孩子已經因為犯錯遭到懲罰而產生了懼怕心理,並且開始為掩蓋錯誤尋找理由。此時作為父母首要的是修正自己的不恰的做法。先引導孩子如實說出自己犯得錯誤,並肯定敢於孩子承認錯誤的勇氣,再幫助孩子分析錯誤產生的原因和避免重復的方法。
2、創造和諧的家庭氛圍,給孩子安全感。
身教大於言傳。父母之間如何對待彼此的錯誤,是孩子學習處理錯誤的一種重要方式。
對出現的錯誤, 不猜臆,不誇大,不推諉,不牽涉其他無關因素。只是如實的陳述事情的經過,對錯誤進行積極的反思和補救。
孩子從父母的這種處理方式上學到的是實事求是,是一份責任和擔當。
3、留給孩子一段重新熟悉和接納父母的時間
如果之前曾經由於不得已的原因沒有陪伴孩子成長,那麼現在父母也必須接受孩子的這種陌生和疏離感。
很多想跳過這個階段快速拉進距離的做法,會讓孩子感到父母很功利,從而逃得更遠。
多陪伴孩子。有時候不需要說什麼或做什麼,只是靜靜陪伴就好。
多肯定孩子。對孩子取得的成績無論大小,都實時給予回應和肯定。
多接觸孩子。向孩子表達自己接觸的願望或主動申請加入到孩子的 游戲 中,和孩子一起玩。
例如:媽媽希望抱抱你,可以么?爸爸也想加入到你這個 游戲 里,可以么?
要在孩子同意後才可以產生接觸。即使沒有獲得允許,也不必在意。因為在TA心裡,已經感受到了父母的愛和尊重。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小天使。在來到這個世界上之前,她們最喜歡做的事就是趴在雲彩上找爸爸媽媽。
為了和我們的這一場相遇,孩子們放棄自己最珍愛的小翅膀。
作為被選擇的父母,我們應該給TA們一些什麼呢?
不管之前發生了什麼,今天的對自己的覺察和改變才是最重要的。
愛和包容,將會消解一切的恐懼。
願為人父母的我們學會愛,學會如何愛。
小孩怕父母,這個大都是父母的過激行為和言語多次累加造成的。小孩沒有分辨能力,沒有很好的舒解渠道,所以對小孩心靈的成長有很大的傷害。父母要特別注意的是夫妻兩個不能同時給小孩施加壓力,要有個人能靠近孩子,跟孩子能很好的溝通,幫助他建立安全感。如果父母雙方都把矛頭對准孩子,對孩子來說有點殘忍,他會感覺無助和絕望,人格成長後往往會有缺陷,如報復心理,焦慮,缺乏安全感,自卑等。希望看到的父母能引起重視!
家長們首先要明白一個道理:
孩子和父母的相處模式、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都是父母自己建立的。
如果孩子懼怕父母,那一定是父母做了什麼讓孩子害怕的事情。
比如打罵、孤立、威脅、冷暴力、疏遠等等......
情況各不相同,但總有共同點,好好回憶下作為父母的你們和孩子相處的點點滴滴,
答案並沒有那麼復雜。
當然,這個問題要分開來說,
首先:孩子該不該害怕父母?
當然應該害怕,但是有度,一旦害怕變成了畏懼就會起到反向作用——
疏遠、隔閡、反抗心理、心理障礙甚至心理疾病。
所以,你家的情況屬於哪一種呢?
適度的愛、適當的怕都是孩子和父母之間最好的粘合劑,比例一定要適當哦!
小孩子的心靈是不是脆弱的,他們的脆弱,不是說我們大人的就比較堅強,小孩子就比較脆弱。這是因為我們絕大多數的人的心理碎片都是在13歲之前所創造出來的,13歲之後只是童年的碎片的重播。這就是我們一般人會認為「為什麼兒童的心理比較脆弱」的原因,因為每個人小時候的心靈原本都是完整的。我們長大以後,我們的心靈就像一個破了的東西,它再破,再碎,大家也不介意,但是小孩子是一個完整的心理。
所以當讓他受到創傷,碎片的時候,我們會覺得他們是特別的脆弱。其實就只是因為他們是完美的,它是沒有瑕疵的。孩子心靈的成長也會受到各種各樣的創傷,這是必然的。即使父母親不給他任何的創傷,還有同學,有老師,有爺爺,奶奶、好朋友都會給他心靈在不經意的情況下,或者是故意的情況之下帶來一些傷害。比如有的時候父母親會公然在小孩子面前說謊話,孩子在旁邊聽到父母親說謊,他們就學會說謊了。這就是小孩子的心靈,他們就像一張白紙,在這裡面父母親能夠做到最好的就是以身作則。教會小孩子學會溝通啊,負責任啊等等……
每個小孩子的心裡都有一些自己不同的療愈方法,所以就像孔老夫子講的,要因材施教。總之:沒有完美的父母親,也沒有完美的小孩。
那我經常在我的課程裡面講,父母親可以給小孩子最棒的禮物是教會小孩子如何去面對問題的態度。當小孩子在心理上面有問題的時候,他碰到狀況的時候, 如果父母親永遠都是用樂觀積極的態度去處理問題,小孩子也就會學會用積極樂觀去處理心理上面所受到的創傷 。所以父母親以身作則,我會認為是在這個孩子成長的環境裡面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要知道,父母是自己最親的人,當你在和父母遭遇糾紛的時候,試著與他們溝通,溝通在親人之間是必不可少的,在現在這個年紀,可能你會與父母有很多的分歧,這很正常,因為畢竟你們之間從小的經歷不同,所以試著了解對方,親近對方,家人之間不會有莫大的仇恨或者討厭,相信你們會好起來的,如果你害怕,可以運用寫的方式,不必完全正面的交流,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