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十三歲的孩子總是向父母撒謊,作為父母該怎麼教育孩子做一個正直的人
家長以身作則
以身作則。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果父母言行不慎,不以身作則,愛撒謊,那麼孩子也會向父母學習撒謊。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自己都做不好,怎麼問孩子。多和孩子交流,多和孩子互動,增加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從而減少或擺脫說謊的問題。
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和願望
比如及時為孩子購買玩具、書籍和彩色筆。 讓孩子意識到自己需要什麼,只要合理,家庭力所能及,就會得到滿足。 這可以防止孩子因為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而在不告訴父母和孩子的情況下拿回別人的東西。
⑵ 已經成年了還很喜歡對父母說謊怎麼辦
這一點可能是從小時候的習慣引起的,但是有些時候我們還是需要說謊的,建議要根據情況來進行自己的行為調整。
所以說,總而言之,說謊還是不太好的。希望你以後能和父母坦誠相待,多交流,多溝通,勇敢地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父母還是這個世界上最為你未來著想的人,希望你能得到父母的支持!希望以上回答能幫助你!
⑶ 我對父母撒謊了,怎麼辦
實話實說是一個,另一個是講清事情經過,向父母坦白錯誤。
這種事情很多人小時候都有,跟父母說明,自然他們會原諒你的
⑷ 女兒喜歡在爸媽面前撒謊該怎麼辦
我們先來找找孩子撒謊的原因。 採取區別對待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1)「暗示」型撒謊這是一種由於成人語言暗示而引發的幼兒撒謊。現實生活中屬於這一類型的幼兒謊言屢見不鮮。譬如,見到孩子滿身污泥,家長質問:「是不是鄰居家的孩子弄的?」看到家裡的花瓶碎了,就責問孩子:「是不是小保姆打壞的廠……成人不正確、過於武斷或直覺式的歸因,總把自己的孩子往好處想,不能冷靜地、公正客觀地對待既發事實,而幼兒由於道德觀念模糊,生活經驗匱乏,極易受到成人的語言暗示,撒謊也就在所難免了。對於上面兩種情況,我們不妨這樣設想一下,如果家長改口問:「你是怎麼弄臟衣服的?」「是誰弄壞花瓶的情況可能就大不相同了。 對於「暗示」型撒謊行為,父母應當明白這不是孩子的過錯。幼兒本來是很純潔的,但由於家長不正確的語言引導而使孩子誤入「歧途」。 (2)「幻想」型撒謊幼兒興趣廣泛但不穩定,認知活動和思想發展都不夠成熟,容易將自己想像的世界和實際生活混同起來,說出一些與事實不合的「異想天開」的話來。例如有的孩子聽別人說昨晚做了一個夢,就說自己也做了夢,而且還能繪聲繪色地描述出來,其實他根本沒有做夢。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就不應該把這些天真幼稚的想像斥責為撒謊。另外,孩子因年齡小、知識經驗貧乏,往往對事物缺乏正確的判斷與理解,這就容易導致說話與事實不相符。如一父親讓兒子去看爐上的水開了沒有。兒子跑去一看,聽見水正「呼呼」地響,就回來報告說「水開了」。哪知父親過去一看水並沒有開,於是生氣地訓斥兒子:「你怎麼騙我?水根本沒開!」實際上孩子並非有意撒謊,而是由於不知道「開水不響,響水不開」的常識導致判斷上的失誤。 對於此類謊言,父母不必擔心,因為它只是兒童身心發展到某一特定階段的不成熟的產物,純屬無意撒謊。當發現孩子所說的話與事實不相符時,我們不能急躁,更不能斷然認定孩子在撒謊,而要通過分析了解,把兒童的無意撒謊與有意撒謊區別開來,採用引導談話法,幫助兒童從虛幻的世界裡走出來。同時,還要注意培養兒童細心觀察,准確表達的能力,教育兒童在記憶和表達客觀事物時,不隨意添上自己的主觀想像。 (3)「自衛」型撒謊有一名4歲的女孩將媽媽才買的一對新頭飾擺弄散了,就隨手丟進了紙簍里。幾天後,媽媽到處找都找不到,就問孩子:「你看見我買的新頭飾嗎?」孩於說:「頭飾壞了,我把它扔進丁紙簍里。」媽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馬上厲聲追問了一句:「你說什麼?」孩子一看母親的臉色「由晴轉陰」,馬上無所適從地改口說:「不知道。」這個小女孩就是在「說真話要吃虧和受懲罰」的片面認識影響下,為了逃避責任,進行自我保護而撒謊的。 面對這類撒謊的孩子,父母應當清楚體罰決不是糾正孩子撒謊的「靈丹妙葯」。相反,越是怕受皮肉之苦,孩子就越想撒謊,越要編瞎話來欺騙你。可以說,這也是一種「自衛」吧。從這個意義上講,這種類型孩子的撒謊是我們大人給「逼」出來的。對此,我們應鼓勵孩子勇於認錯,並使他感到不會因為認錯而受到懲罰,如果孩子承認了錯誤,講了真話,就應該對他的誠實予以肯定與表揚,並心平氣和地幫助他糾正錯誤。這樣才能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養成誠實坦白、勇於認錯的良好習慣。 (4)「模仿」型撒謊有些孩子撒謊,說穿了就是父母或老師教的。例如:帶孩子上公園或乘車,為了節省票錢,故意讓孩子變得「矮」一些。有客人來電話或拜訪,父母因故不願應酬,讓孩子說其不在家,於是就有了那句可笑而又誠實的謊言:「我媽媽說她不在家。」老師有時高興,對學生許諾某日去郊遊,學生一聽歡呼雀躍,可是真到了那一天,卻又找借口說不去了。這時,孩子心中便有了不平衡感,他們認為連自己一向尊敬的師長也說謊,說謊可能不是件壞事。久而久之,這種心理就漸漸泛化到孩子們的言行中去了。 英國著名教育理論家洛克曾說:「撒謊在形形色色的人群里很盛行,要使兒童不看到、不聽到別人撒謊是很困難的。孩子經常看到、聽到別人撒謊,又怎麼不學呢?」為此,我們父母應以身作則,切不可為了達到某種暫時的目的而欺騙孩子,對孩子撒謊,我們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應對孩子說真話,耐心地講清道理。此外,對孩子許下的諾言一定要兌現,做到言而有信。萬一忘記或無法兌現時,也應該向孩子道歉並說明原因,這也是尊重孩子的表現。 (5)「品質」型撒謊這類孩子是為了達到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而編造謊言,企圖矇混過關,教人相信。如一男孩在鄰居家玩耍時,看上了人家一輛精緻的玩具小汽車,心裡癢癢的,於是趁別人不在時就偷偷地將小汽車拿回家去,回家後卻對媽媽撒謊說是從外面撿來的。這是由於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是非觀念,知道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但又剋制不住自己的「佔有欲」,於是便用謊言來逃避父母的批評,達到佔有某種東西的目的。 對於此類謊言,父母既不能當眾訓斥、打罵孩子,又不能放任不管、順其自然,而應從正面教育引導。 總之,孩子的每一個不好的行為習慣都有他形成的原因。我們多觀察孩子才能找到這些原因,多思考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孩子是好孩子,只是某種行為做得不夠好,千萬不要否定孩子。孩子會在我們用心教育下健康快樂地成長起來的。
⑸ 多次對父母撒謊後因該怎麼道歉
一、爸爸媽媽,請你們原諒兒子的無知,因為對社會的了解太少,才會有今天這個結局;我對不起你們,請你們原諒兒子的這次行為,以後我一定不在犯同樣的錯誤。
二、我是真的錯了,我沖動的離開出走,來到這個殘酷的社會以後,我終於明白你們對我的關懷與關愛;爸爸媽媽,懇請你們原諒我吧!我會孝敬你們的。
三、你們從小把我拉扯到大,可是到了現在,我盡然跟你們這樣;感覺到心中真的很愧疚,爸爸媽媽,對不起,請接受我這真誠的道歉。
四、我一直都知道,你們就是我在這個社會上最親近的人,你們是我這輩子最愛的人;我的無意傷害,現在想想,我真的也很難過;所以在這里,請求你們諒解。
五、我知道這一切都是我的錯,你們哪親切的話語,總還回盪在我的身邊;這輩子,謝謝有你們,可是我還做出這樣的事情來,讓你們難過,讓你們傷心,真的好愧疚。
六、有些事情,總是在不經意間發生;就像這件事,也出乎我的意料,所以請二老原諒,我也真的是不得也,懇請你們能夠多多理解。
七、我親愛的雙親,這些日子以來,我一直在反思自己,我在想我所做的事情到底是對還是錯;想得越多,心裡就越難過,我覺得我錯了,真的錯了,請你們原諒我吧!
八、一輩子,不長,可是我盡然還怎麼不孝,傷害了你們二老,現在想想,我真的好無知,好幼稚,所以請求你們原諒我吧!我再也不會這樣做了。
九、想著哪么多的事情發生,心中有著萬千的感慨,想著讓你們流下的淚水,我感覺我真的不是一個人,爸媽,我錯了,你們一定要原諒我,原諒我這無知的行為吧!
十、其實我知道,你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好,可是我還是頭腦發暈,犯下了這彌天大錯,現在說什麼已經晚了,只懇求能夠得到你們二老的諒解。
十一、現在這個時候,我什麼都不想說,因為我已經懂得在這個世界上,誰對自己最好;這所有的一切,除了父母還有誰能夠真心善待自己呢?
十二、親愛的父母我錯了,我現在跪在地下,求你們的原諒,因為只有得到你們的原諒,我的心裡才會好受一些,不然的話,我將會一輩子不安了。向父母道歉的話
猜
⑹ 跟父母撒謊了怎麼辦
如果沒必要騙就不要騙父母了吧,他們是世界上最愛你的人呀,無論你做了什麼,他們都會支持你,不過最好告訴他們,以免他們擔心吧,當然,如果你是怕他們擔心,短時間內可以先隱瞞,但是,最後一定要說出來,並且給他們道個歉,陌生人祝你平安
⑺ 跟父母撒謊了怎麼辦
建議你跟你老爸坦白,畢竟是一家人,相信你爸爸會原諒你的。記住,不要再對你老爸說謊,因為謊言是需要很多個謊言去掩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