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給父母跪拜禮的正確姿勢是什麼
第一.站立姿勢.輕輕合起雙掌,手指並攏,手肘自然彎曲,置於胸前約呈四十五度。合雙掌時,雙眼下垂目光注視合掌的指尖,能夠凝聚心神,排除妄念.站於蒲團之前,兩足作八字式,左右足 跟距離約二寸左右,足尖距離約八寸;
第二.分右掌向下,按於蒲團之中心,左掌不動,兩膝跨開,跪於蒲團上;
第三.左掌按於蒲團之前左邊;
第四.右掌從中心移於蒲團之前右邊,兩掌相離六寸許;以頭按於兩掌中間之蒲團上;
第五.以兩手掌向外邊翻轉(手心向上,意在以兩手承佛足,頭面接足禮);
第六.兩手曲指反轉,仍按於蒲團之原處;頭離蒲團由伏而起;右掌移於蒲團之中心;
第七.左掌離蒲團,置於胸前如合掌之狀;右掌用力撐起(兩膝同時離蒲團),合於左掌當胸,此為一拜;
附<問訊> 拜畢後尚有一禮,如世俗之作揖,名曰問訊1、首先虔誠地合起雙掌,目光注視中指指尖。2、然後向下彎腰約九十度,當要直起身子來時,合十的雙手也同時變換姿勢。3、以左手的中指、無名指、小指,蓋住右手的中指、無名指、小指;大拇指指尖輕輕相接觸,食指尖也輕輕相接觸,食指與大拇指剛好略呈三角形狀。4、此時,雙手的姿勢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就如同向佛菩薩供花一般,充滿了恭敬祥和。5、雙手維持這個姿勢經過胸前,一直舉高到眉心(但不觸到額頭),這也表示把佛菩薩供到頂上,有著虔誠、恭敬而謙虛的態度。6、隨後再輕輕將手放下,到胸前回復合十姿勢,然後放下雙掌。
『貳』 古代兒子如何給父母行禮
完全看年代。
在正坐(也就是跪坐)時期,這個基本上是先秦一直到唐代初專期(或南北朝末期,這屬個各地椅子的普及速度不一樣)。對父母主要的行禮就是稽首和頓首,按照現代的話就是磕頭,區別在於稽首更正式一點,頭在地上的時間長一點。頓首是頭觸底就抬起。頓首禮其實已經不算是下對上的禮了,在跪坐時期,同輩之間也可以行,所以正式點的話還是要稽首。但是一般居家么,估計也沒那麼正式。
唐代以後到清代的漢人禮儀(因為蒙古和滿族這個明顯不一樣):正式的行禮還是磕頭為主,也就是古人說的「拜」,非跪不能拜,你可以自行去看明清小說,中間經常出現「拜」這個詞。子拜父母是最正常不過的事了。但是因為當時已經不是跪坐了,下拜的運動量比較大,如果在一些非常不正式的行禮中,可能會出現作揖的情況。抱拳禮這種明顯是平輩間非正式的禮儀(還帶那麼一點江湖氣),是不會出現詩禮之家的父子之間的。
『叄』 拜天地丶父母丶夫妻互拜禮儀詞
一拜天地 一拜天地之靈氣,三生石上有姻緣;——一鞠躬! 二拜日月之精華,萬物生長全靠她;——二鞠躬! 再拜春夏和秋冬,風調雨順五穀豐!——三鞠躬! 二拜高堂 主持詞:水有源,樹有根,兒女不忘養育恩,今朝結婚成家業,尊老敬賢白發雙親,接下來是二拜高堂,父母雙親,一鞠躬,感謝養育之恩,再鞠躬,感謝撫養成人,三鞠躬,永遠孝敬老人! 一拜父母養我身,——一鞠躬! 再拜爹娘教我心,——二鞠躬! 尊老愛幼當銘記,和睦黃土變成金!——三鞠躬! 夫妻對拜 主持詞:接下來是夫妻對拜,二位新人向左向右轉,在咱們這里有這么一個風俗,夫妻對拜的時候啊誰鞠躬鞠得越深說明誰愛對方愛得越深: 一拜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白頭偕老,風雨同舟——一鞠躬,謝謝您選擇了我; 二拜夫妻恩愛,相敬如賓;早生貴子,光耀門庭——再鞠躬,白頭偕老; 三拜勤儉持家,同工同酬;志同道合,尊老愛幼 ——三鞠躬,永結同心! 新時期時興鞠躬,拜天地有了新的—— 一拜天地—— 耿窢鈍喝墁估惰台伐郡 一鞠躬,敬蒼天,佳偶天成; 二鞠躬,敬黃土,喜結連理; 三鞠躬,敬天地,地久天長。 二拜高堂—— 一鞠躬,敬父母,骨肉情,情如東海; 二鞠躬,謝父母,養育恩,恩重如山; 三鞠躬,祝父母,享天倫,長壽百年。 三拜來賓—— 一鞠躬,謝貴賓,大駕光臨; 二鞠躬,謝親朋,登堂賀慶; 三鞠躬,謝鄉鄰,捧場助興。 夫妻對拜—— 一鞠躬,男女平等,相敬如賓; 二鞠躬,永浴愛河,永結同心; 三鞠躬,紅花並蒂,心心相印。
『肆』 為父母祈福的方法
為父母抄祈福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選襲誦念佛經。
佛教經典都很殊勝的,建議看下其中的《妙法蓮華經觀世音普門品》或者《金剛經》經文短,易讀誦,祈福快。
自古至今,為父母子女祈福,一般都誦金剛經!因為金剛經講般若智,那才是真功德!用清凈心誦念,然後迴向某人,非常好!不過念經前,要先給神明燒香禮敬的,香作為和神明溝通的橋梁,好的香才能更好為你傳遞信息;一般都是在無相銅爐請幾盒祈福香,在誦念經文的時候點上,既禮敬神明。
除了念經文迴向給父母,也要帶著父母做些善事。善事做多了,自然有貴人相助,父母安康吉祥。
佛教能清靜人心、能造福大眾、能解世間苦。但是前提是我們必須實踐:信、願、行。
合十,祝福。
『伍』 中國古代禮儀跪拜禮表達對父母的感謝怎麼拜
中國古代禮儀跪拜禮最常用的有四種:稽首、頓首、空首、振動。
『陸』 農村結婚拜天地拜父母怎麼拜
1.結婚拜堂怎麼拜
拜堂又知稱拜天地。漢族婚姻習俗,起源約在北宋時期。流行於全國各地。在舉行婚禮時,新郎新娘參拜天地後,復拜祖先及男方父母、尊長的儀式。 也有將拜天地、拜祖先及父母和夫妻對拜都統稱為拜堂。
拜堂
新郎、新娘進門後,接著就要「拜堂」,又稱「拜天地」。拜堂的地方一般在洞房門前,設一張供桌,上面供有天地君親師的牌位,供桌後方懸掛祖宗神幔。新郎、新娘就位後,由兩位男賓引導,行三跪九叩禮,參拜天地、祖宗和父母。然後女東男西,行夫妻對拜禮。雁北大同一帶,拜堂時新郎拜,新娘卻不拜,與常俗殊為不同。
迎娶之日,新郎新娘舉行拜堂儀式。儐相二人分別以「引贊」和「通贊道」的身份出現。
拜堂意識程序如下:
引贊:新郎佇立於轎前。
通贊:啟轎,新人起。
引贊:新郎搭躬(拱手延請新娘)
引贊:新郎新娘直花堂前。
引贊:新郎新娘就位。
通贊:新郎新娘進香。
引贊:跪,獻香。
通贊: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然後就是電視劇裡面常見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最後才進洞房。
2.農村結婚拜堂詞怎麼說 農村結婚拜堂詞範文
結婚典禮儀式 一、鳴炮,奏樂,掌聲歡迎新郎新娘入場。
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金秋九月,丹桂飄香。到了秋天,一切都成熟了,正是燦爛的鮮花結出累累碩果的時候,在這個收獲的季節里,***先生和***小姐百年好合,喜結良緣。
今天,我們歡聚一堂,喜氣洋洋,參加他們的結婚慶典。下面,請鳴炮,奏樂,掌聲歡迎新郎新娘入場。
新郎**先生是人事局業務骨幹,新娘***小姐是人大機關的才女,經過幾年的相識,相知,相愛,相戀,在大家的關心、愛護和見證下,今天終於走上了神聖的婚姻殿堂,那麼,當著各位來賓的面,請問新郎:你願意娶***小姐為妻,海枯石爛,永不變心嗎?。
(請掌聲支持)請問新娘:你願意和***先生結為夫婦,恩恩愛愛,白頭諧老嗎?。
好的,新郎新娘當著大家的面發出了愛的誓言,他們是男才女貌,佳偶天成,恩恩愛愛,永結同心,祝他們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願他們愛情甜蜜,工作順利,家庭幸福,事業有成,下面,有請主婚人致辭。
二、請主婚人致辭;(掌聲有請) 三、請證婚人致辭;(掌聲有請) 剛才主婚人給一對新人送來了美好的祝福,證婚人也證明了他們夫妻的合法性,按照我們的傳統習俗,下面要進行拜堂儀式。 四、舉行拜堂儀式: 1、拜父母,送禮物。
請新郎父母上台就坐,一對新人向父母一叩首,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二叩首,保證以後永遠孝順;三叩首,祝父母身體永遠健康。下面,向父母敬酒。
新郎新娘叫父母。父母送紅包並發言。
2、拜來賓。向來賓一叩首,感謝大家的關心和支持;向來賓二叩首,祝來賓工作順利,家庭幸福,事業有成;向來賓三叩首,請親朋好友,領導同事以後對小兩口繼續關心。
3、夫妻對拜。請面對行禮,請大家監督,鞠躬程度深不深,檢驗感情深不深;鞠躬時間長,說明新郎愛新娘;誰的鞠躬時間短,洞房要跪踏腳板;只要鞠躬時間夠,年終一定評優秀。
好了,第一拜,夫妻恩恩又愛愛;第二拜,婚後繼續談戀愛;第三拜,地老天荒不分開。 行過三拜大禮,請小姐端上美酒,請夫妻雙雙喝交杯酒。
五、喝交杯酒,互送禮物。 喝一口,笑在臉上,喜在心頭; 喝兩口,今生今世,永遠牽手;喝三口,幸福生活,從今開頭。
我們看新娘是三杯美酒喝下去,兩朵桃花上臉來,那是一種幸福,一種陶醉。讓我們祝願他們生活有如甘蔗加糖甜如蜜,事業有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這時,他們都有為彼此准備了心愛的禮物,請雙方交換信物。 此時此刻,大家一定想知道,這對新人是怎麼相識相知相愛的吧,下面就請新郎新娘為大家介紹戀愛經過。
六、介紹戀愛經過,並表演節目。 。
.此時此刻,你最想說的一句是什麼?請你說一句發自內心的話,讓大家和你們都終生難忘的一句話,或者是一個詞,一個成語。為了更使你們難忘,我建議你們在前邊加一句,當著大家的面說出來,一定會讓你們和大家都終生難忘:我在新婚之夜。
新郎新娘說的這么好,我們要再看看新郎的表現,讓新郎抱著新娘轉幾圈,有三個選擇,轉三圈,表示三生有幸;轉六圈,表示六六大順;轉九圈,表示地久天長,永不分離,好不好?請你選擇. 古人說,人生有三大喜事,一是金榜題名,二是洞房花燭,三是喜得貴子,他們到今天已經完成了兩件任務,前邊的路正長,事正多,讓我們一起祝福,祝他們一生幸福,兩情相悅,三羊開泰,四季平安,五福臨門,六六大順,七星高照,八方來財,地久天長,十全十美,百年好合,千年等一回,萬事都有如意。
婚禮到此結束,我代表一對新人請來賓各就各位,共進午餐。請大家開懷暢飲,人逢喜事精神爽,千杯萬盞不會醉,一杯一杯再一杯,你沒喝好我找人陪。
七、典禮結束,請來賓入席。
3.農村結婚拜堂給錢說什麼順口溜好,如:越拜越有天長地久
一拜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白頭偕老,風雨同舟;二拜夫妻恩愛,相敬如賓;早生貴子,光耀門庭;三拜勤儉持家,同工同酬;志同道合,尊老愛幼 !一拜天地——一鞠躬,敬蒼天,佳偶天成;二鞠躬,敬黃土,喜結連理;三鞠躬,敬天地,地久天長, 二拜高堂——一鞠躬,敬父母,骨肉情,情如東版海;二鞠躬,謝父母,養育恩,恩重如山;三鞠權躬,祝父母,享天倫,長壽百年。
三拜來賓——一鞠躬,謝貴賓,大駕光臨;二鞠躬,謝親朋,登堂賀慶;三鞠躬,謝鄉鄰,捧場助興。夫妻對拜——一鞠躬,男女平等,相敬如賓;二鞠躬,永浴愛河,永結同心;三鞠躬,紅花並蒂,心心相印。
4.拜天地怎麼拜
「拜天地」也稱拜堂。
古代婚禮儀式之一。中國婚禮儀式。
又稱拜高堂、拜花堂。舊時舉行婚禮時,新郎新娘參拜天地後,復拜祖先及男方父母、尊長的儀式。
也有將拜天地、拜祖先及父母和夫妻對拜都統稱為拜堂。唐代,新婚之婦見舅姑,俗名拜堂。
詳細解釋 1. 舊時婚禮的一種儀式。指新郎新娘參拜天地及其後的拜舅姑和夫婦互拜。
唐 王建 《失釵怨》詩:「雙杯行酒六親喜,我家新婦宜拜堂。」 吳祖光 《闖江湖》第二幕:「客人都到了,就等著接 靈芝 拜堂成親啦!」參閱 唐 封演 《封氏聞見錄·花燭》、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娶婦》、清 翟灝 《通俗編·儀節》、清 趙翼 《陔餘叢考·拜堂》。
2. 基督教教堂,稱為禮拜堂,或省稱拜堂。 梁啟超 《日本橫濱中國大同學校緣起》:「泰西通商之地,皆有拜堂以崇其教主。」
3. 佛教語。僧侶升大寺住持職、進入寺院時所行之禮。
5.結婚為何要拜天地拜高堂
古時候,孩子結婚就象徵著已經成家立業。中國古代萬事以孝為先,在結婚的日子裡,新人第一要感謝的是天地神靈,那麼第二就是要感謝有養育之恩的父母。 新人結婚,拜堂的時候,婚禮證婚人都會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拜天地指的是什麼?拜天地拜高堂就是拜父母,那麼為什麼要用到「高堂」這個詞呢?古人有「天地君親師」的排位。所謂"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 又說::"無君子則天地不理,禮義無統。上無君師,下無父子,夫是之謂至亂。"敬天地君親師,希望大家學仁義禮智信。】"天地君親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顯著特徵,突出體現了儒家倫理道德。
所以拜堂得先拜天地。 「堂」這個字,《說文解字》是這么解釋的:「堂,殿也。」也就是說,在最初,堂和殿是一碼事兒。但隨著封建社會出現,帝王越來越高貴,連字眼都要有專用的,所以從唐代之後,殿專門指帝王的居所,和堂就區別開了。老百姓住的屋子,有堂屋,就是正房。 「高堂」這個詞里的「堂」,指的是內堂。內堂是什麼地方呢?是父母的居所。過去的習慣,是要到父母的居處去問安,問候尊長的起居——您今天怎麼樣?是不是挺好的?至於這個「高」字,有一種解釋說,是因為要在高大的廳堂里拜見父母;而另一種說法認為,「高」字表示一種尊敬之意。不管怎麼解釋,「高堂」本來是指一種處所,是顯示父母之尊的地方,所以久而久之,就引申為父母的代稱了。「堂」這個字,經常被引申為母親的代稱。比如剛才說到的內堂,有時就專門指代母親。還有一種文雅的稱呼「萱堂」,也是對母親的敬稱。這個詞出自《詩經·衛風》中的一句詩,大意是說,要在北堂種上萱草。什麼是萱草呢?說起它的另外一個名字,大家肯定熟悉,就是忘憂草。也就是說,古人認為在北堂種萱草,可以忘憂。那麼這個「北堂」是指哪裡呢?一般就是母親所住的屋子。所以人們就用「萱堂」來指代母親的居所,引申為母親的代稱了。
『柒』 河南二十四拜怎麼行
前7,後8,中9拜,就是24拜,向左右頂謝者和司禮施禮之後,回到正位,在蘆席中間站定,彎腰一揖,挺直身子,邁步右跨至祭桌右角,先作揖,再下跪,挺直身子,再叩頭觸地,然後站起作揖,算是完成一拜之禮。
接著邁步,作揖,叩頭,作揖。三拜之後,才行到香案前,作揖下跪,上香,祭酒,叩頭,起身,作揖,右側身後退至祭桌左後角一禮,再退一步一禮,至祭桌左前角一禮,退回原位一禮。這樣循環三個回合,共磕二十四個頭,故稱「二十四拜」。
簡介:
二十四拜按步位分前中後三個步位,禮拜數分前七後八中九拜,前七拜中間第四拜時到貢案桌敬香,中九拜時第五拜時到貢桌敬酒,後八拜時第四或第五拜時到貢桌送紙錢。
二十四拜禮也叫『大禮』。行禮時須有嗩吶伴奏。行禮者面對供桌,從東南始,作一揖,四叩頭,站起;左腳向左前方跨一步,作一揖,四叩頭,站起;右腳向右前方跨一步,作一揖,四叩頭,站起。
右腳向右後方退一步,作一揖,四叩頭,站起;左腳向左後方退一步,作一姆,四叩頭,站起;右腳向右方平邁一步,作一揖,四叩頭,站起。因其共叩拜二十四下。
網路--二十四拜禮
『捌』 春節給長輩拜年禮儀
春節給長輩拜年禮儀
春節給長輩拜年禮儀,中國人自明清起始,對拜年禮儀定下了不成文的規矩,有著一定的次序,首拜天地神祗,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長。下面來看看春節給長輩拜年禮儀。
給長輩磕頭的禮儀形式
1、單純磕頭(單叩首),是兒童對長輩的常禮。
一般情況是兒童隨家長見到長輩,家長說:「過來見過XX(長輩),給XX磕頭。」孩子要先說句:「給XX磕頭啦。」而後雙膝先後彎曲跪下、手扶地、頭觸地,完成磕頭的動作,然後起立側身站著。長輩在接受孩子磕頭後,必須做兩件事,一是應當及時說:「好,起來吧。」一是要給孩子來點「賞賜」,例如小玩意兒,糖果等,或給個零錢,「頭」是不能白受的!舊時代許多人在孩子說磕頭還沒跪下時,及時說:「不用啦。」而阻止孩子磕頭,以免拿不出禮物的尷尬。
2、一拜一叩,是成年人拜見長輩的常禮。
一般是拜訪、或長輩來訪時,應當主動向前說:「我(自己名字或輩分、身份)給XX磕頭了。」並可以說句祝福的話,而後,正面對長輩拱手長揖,再屈膝下跪磕頭。長輩若接受了這一「頭」,也必須有所表示,大多要給錢的,並說句「給你喝壺茶(或喝壺酒)吧」,或者「買雙鞋穿吧」之類的話。否則(如表示謙虛或不想破費),就要在晚輩作揖後,及時說「不必磕啦」、「免磕了吧」等話語,最好同時伸手扶住對方身體以阻止繼續磕頭,因為只要「頭」磕下去就要掏錢的。
3、一拜三叩,這是隆重的禮節。
大多是以下場合,初次見面的長輩,見祖宗級的長輩,拜見德望高或身份地位高者,拜師,拜年,拜壽,拜謝等場合。其儀式是先做拱手長揖,再屈膝下跪,磕完第一個頭後,保持跪姿、直起上身,而後磕下第二個頭,同樣再磕下第三個頭,最後起立。不要像「搗蒜」似的,不直起上身就把頭接連觸地三次,那是失禮的(幼童可以)。
給老人拜年吉祥的拜年話
1、保持童心,開開心心,想想童年,天真可愛,童言無忌,不要在意,童心最純,生活最美,回到童年,快樂相伴,祝您春節快樂,天天開心。
2、吉祥如意、富貴安康;讓美麗的朝霞、彩霞、晚霞一起飛進您的生活,這就是我的祈願!
3、身體健康、長命百歲、後福無疆。
4、新春新年好!新的一年開始了。在此真誠地祝願您身體健康,生活美滿,笑口常開!
5、祝您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心想事成。
首先用敬語「您」以示尊重。很多地方還有除夕或大年初一給父母長輩拜年的習俗,通常是跪地磕頭,以示感恩。好友需要注意的就是長輩給紅包時,要雙手接過並感謝,別當面拆,這樣是不禮貌的行為。
過年拜年的順序
首先拜家裡長輩。 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好友就是不能忘記的是向鄰居長輩拜年。中國有句古話:遠親不如近鄰。所以向鄰居長輩拜年僅次於本屬長輩,一般說,鄰居長輩也會給「壓歲錢」的。
其次是走親戚拜年。 初一或初二必須到岳父、母家,並須帶賀禮。進門後首先向長輩們打招呼,拿出自己准備的禮品。
接著就是禮節性的拜年了。 如給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一般情況下,不宜多逗留,客套話完了就要告辭。主人街道來訪拜年之後,也應擇日回拜。
拜年時的需要注意的禮儀
拜年前提前打電話告知
提前說好的時間,不要和主人的其他拜年客在同一天或是因主人也出門拜年而跑空趟,同時也給主人一個提前准備的時間。預約時間最好給主人有選擇的餘地,不要自己單方面定一個時間,共同約定的這個時間最好雙方都比較方便為宜。
拜年的時間選擇上午最佳
一般向長輩拜年多選擇上午,節日期間不要過早,由於平時勞碌,年節期間人們一般起得較晚。若過早登門拜年,往往沒有充足的准備時間。如果被拜 年者有年飯的招待,可根據飯局的時間來確定拜年的時間,要提前到達,不要 等開飯的時間再到,應該留有寒暄問候聊天的時間。
春節拜年禮儀常識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我們通常只知道的是正月初一時,家長帶領小輩出門謁見親戚、朋友、尊長,朋友們也互致新年快樂,以吉祥之語互賀祝新春。卑幼者並須叩頭致禮,謂之「拜年」。主人家則以點心、糖食、紅包熱情款待。其實,春節拜年學問很多,春節文化元素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展示。
「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也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健康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到同輩親友,也要施禮互賀。至今未曾改變這種禮儀,只是在形式上更多元化了。
年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中國人自明清起始,對拜年禮儀定下了不成文的`規矩,有著一定的次序:首拜天地神祗,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長,最後全家按輩份次序互拜。對尊長要行大禮,對孩童要給賞賜。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 「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拜親朋也講究次序
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這種習俗早在宋朝時就已流行。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雲:「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到了清朝年間,拜年禮儀有了升華。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一般說來,平輩間拜年則拱手致語就行了。
首先拜家裡長輩。 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當然,長輩受拜以後,一定會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不能忘記的是向鄰居長輩拜年。中國有句古話:遠親不如近鄰。所以向鄰居長輩拜年僅次於本屬長輩,一般說,鄰居長輩也會給「壓歲錢」的。
其次是走親戚拜年。 初一或初二必須到岳父、母家,並須帶賀禮。進門後還得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
接著就是禮節性的拜年了。 如給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一般情況下,不宜久坐,客套話完了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也應擇日回拜。
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發簡訊、寄賀卡、禮儀電話和電報,都是一種新的拜年形式。寄賀卡時,也會同時寄上自己的名片。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某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古代文人雅士則流行互送拜年鑽。拜年鑽就是如今的賀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變而成。據清代趙翼考證,西漢時沒有紙,削竹木為刺,上書名姓,叫「名刺」。後來還用大紅絨線在織錦上綉字為「名片」。東漢後用紙代木,叫做「名紙」。六朝時簡稱為「名」,唐代叫「門狀」。宋代還別稱「手刺」、「門刺」。
拜年首先要選擇合適的時間,這是拜年的第一要素。
由於平時勞碌,年節期間人們一般起得較晚。若過早登門拜年,往往讓主人措手不及。有人喜歡選擇晚上拜年,一坐好幾小時,也難免影響主人休息。作客逗留時間一般以半小時至40分鍾為宜,這樣,既不失禮貌,又不影響主人接待其他客人。拜年時,若進門問聲「新年好」,旋即匆匆離去,也會給人以「缺少誠意」 的感覺。
送賀禮也十分講究,這也是禮物也拜年要素之一。
賀禮一定要送的得體。給長輩、教師、師傅拜年時,應適當帶點禮物。禮物既不宜太昂貴豪華,又應能「拿得出手」。捧上一束鮮花,送上一張精美的賀卡,近年已成為都市現代人浪漫溫馨的拜年方式。
拜年賀禮物還應講究衛生、安全。比如,別人送給自己的糕點,一般不宜轉送他人,否則食品在「旅遊」中難免會腐爛變質;給年邁或患病者拜年,所送的水果等應該有益於對方強身健康,以免造成浪費甚至引起誤解;贈送花炮之類,則萬萬不能去購買偽劣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