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們都以為,名校錄取是在挑孩子,其實是在挑父母
剛剛過去的兩天,2019年各省高考成績都陸續放榜了!
每年高考放榜之後,對於高考狀元家庭出生的研究便會層出不窮。2017年北京市文科狀元熊軒昂就曾直言不諱的說到:
「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裡厲害又有能力的人。我父母是外交官,從小就給我營造一種很好的家庭氛圍,包括對我學習習慣、性格上的培養,都是潛移默化的。 」
一個高考狀元的成功,不僅僅歸結於孩子的陪雹努力、老師的付出,其實更多的是父母日復一日在學習習慣、性格上的深遠影響!
我們都以為,名校錄取是在挑孩子,其實是在挑父母!因為父母前半生的樣子里,往往藏著孩子後半生的結局!
研究表明:孩子在18歲之前,家庭教育的影響比例超過60%,而學校的教育只佔30%,剩下的那不到10%,來自社會教育。
不可否認,一個人的家庭對他的發展起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從最開始的受教育水平,到未來的發展方向。
教育,說到底還是拼爹媽的!
記得在2018年 我參加的鼓勵咨詢小組的課程當中,我的導師,請我們每一位參加的學員認真思考自己和父母性格的優、缺點,並客觀地在紙條上一一列舉出來。
當我們認真地去思考這個問題時,在作業本記錄下來時,我們發現,自己的脾氣和性格,與父母的相似度簡直驚人。
回過頭再看看自己的孩子,面對的彷彿就是童年時期糟糕的自己。
家長是過去的孩子,孩子是未來的家長。
周五,周六,周日連續為小桔燈 將近400位的家長和孩子進行了春季結課,暨親子情緒團輔活動,塵亂神在活動中我帶導 家長們進行了「請跟我做」的一個 互動小游戲,在游戲中,我讓家長跟著我的引導詞去做動作,最後一步是把拇指跟食指做成OK的手勢,當我說,請把這個手勢放在下巴上,而我卻把這個手勢放在額頭上,下面2/3以上的家長都會模仿我的動作,把它放在額頭上。之後我讓家長分享了他們的感受,家長說:從這個游戲中,我知道了,行為的影響,絕對大過於說教。
從鏡像原理的角度,我們就知道孩子永遠都會模仿家長的行為。
也許你不願意承認,可事實上,家庭教育的潛移默化深入骨血,你的派虧孩子無法擺脫你的影響,他們的行為里永遠藏著你的影子。
被誇「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董卿,她在節目里說起自己的育兒論:
「回憶是時間的禮物,而孩子是給父母的禮物。你想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先做什麼樣的父母。」
如果我們自己不是好學上進的父母,卻要求孩子廢寢忘食,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很多時候,孩子與父母的關系就是——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你什麼樣,你孩子就什麼樣;你的眼界,決定著他邁出的腳步;你的行為,就是勾勒他人生的畫筆。
千萬句諄諄教誨,不如日復一日的耳濡目染。
養育孩子,從來不是易事,這場漫長的修行里,我們唯一需要堅持的事情就是做好自己,以身作則。
寫於結課活動後感想。
共勉!
Ⅱ 大家回答,一對父母只是大專生,卻要求女兒必須讀名校博士,而且還覺得讀博是很容易的事情。
都有錯誤。首先,父陵團母嚴格要求子女是沒有錯的,錯就錯在要求太高,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故事:父/母年輕的時候留下了某某遺憾,於是從小讓子女按照他們的夢想去做,讓自己的夢想強加到子女身激汪運上,結果多事不幸的。這個要求讀博士有一點不同,是自己學歷不好,不希望子女和自己一樣吃虧,注意,這個時候學歷已經是父母心中的一個疙瘩了,因為明顯年輕時因為學歷問題而吃虧了,這是才會嚴格要求子女。
其次,孩子也不對,不該去質問父母的學歷,明梁應該說出自己的想法,用緩和的語氣,質問這個詞語放在父母身上已經是不尊重了。
父母沒有考慮到子女的想法,將自己的夢想強加於孩子,是父母不對;孩子質問父母,認為父母學歷都不好,沒資格要求自己,是這個孩子的不對。家庭矛盾沒有永遠的對錯,要靜下心來多交流。
Ⅲ 為什麼父母一定要讓孩子上大學
天底下父母都一樣,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人中龍鳳,希望孩子以後能過得輕松。可是很少有父母告訴孩子,為什麼一定要考大學?可能父母學歷低,要說原因的話,也說不出什麼,但他們明白不吃學習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在我上高三那年,我的媽媽看著我很是一般的成績,語重心長的對我說了很多話,也讓我堅定了上個好大學的信心。到底為什麼父母一定要讓孩子上大學?
Ⅳ 成人自考的本科文憑有用嗎社會認可度高嗎
成人自考的本科到底有沒有用?這是很多考生擔心的問題。
其實成人自考是國家認可、學信網可查的學歷,在升職加薪、落戶就業上都有不小的用處。尤其是自考本科文憑,更是用處多多!
1、考研升學專科只能畢業2年後以同等學力報考研究生考試,院校專業選擇范圍窄,專科生考研難度高於本科生。如廣西大學碩士學位研究生簡章中,明確同等學力考生無法報考。
2、考公務員、教師等鐵飯碗公務員招考90%以上職位本科起步,最低學歷要求大專陵告,沒有學歷,考公路上寸步難行。
3、職稱晉升在國有機關、大中型企業中,評職稱、談晉升必不可少的就是學歷,這也是很多本科生即余昌使有了一份好工作也要在職讀研的原因。
4、升職加薪許多大型企業按照學歷定級工資,本科工資比專科工資高一檔次,員工晉升時都會參考學歷的高低。
5、考資格證證多不壓身!有了學歷,教師資格證、會計證、建造師證你都能考!
6、子女入學在中大城市、小孩上學,學校會登記父母學歷情況,或多或少在老師和同學心中會有間接影響,部分名校入學更是要求父母本人本科及以上學歷。
7、買房落戶不少一、二線城市積分落戶,學歷越高積分越高,落戶買房越簡單。
溫馨提示:現在不報考,畢業晚一豎汪扒年!猶豫和等待才是升本路上最大的障礙。關於提升學歷的任何問題都可以找我們,我們將竭誠為您服務!點擊底部咨詢獵考網
Ⅳ 為何在不少家長心中,學歷可以代表一切
因為思想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我們的父母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在那個年代,高中畢業就是高端人才了。但是學歷並不代表一切,學歷高也不意味著會賺錢,這兩個觀念不僅家長容易搞混,很多年輕人也是。
我們說要多讀書,是因為社會選擇人才的門檻是學歷,這是一種簡便識別人才的方法,效率也高。讀書好意味著粗散智商不低,肯努力,能夠學習進去,並且效果不錯。到社會上,這是最基本的,因為任何崗位都需要熟悉,熟能生巧。當然,一些特殊的行業,要求會稍微低一些,更側岩禪氏重經驗和實際操作能力。
簡單地說,學襲臘歷低,比如高中畢業,工作的選擇面就比較狹窄,多數是去廠里上班,做流水線。做文職的也很多,不過那個工作沒有技術含量,薪資不高,也沒有上升空間。而學歷高,一方面機會多,一方面成功的可能性大,優秀的人圈子、愛好、習慣和普通人不一樣,思想價值觀也不同。
而最關鍵的,就是教育的缺失了。這是學校、家長容易忽略的部分,也是學生欠缺的地方,比如排解壓力。很多家庭管教嚴格,子女沒達到父母的要求,就會受到責備、抱怨,接收負面能量。子女心理壓力大,也不知道如何排解,加上長輩不懂引導,造成自閉、憂郁、自虐,甚至自殺等情況的發生。
這方面我們要學習西方,在學習的同時,鍛煉學生的體格、耐力,培養適合自己的興趣,並且教育學生要持之以恆。人生的目標除了所謂的成功,還有完善自己,從心理、性格等方面。這些書里都有,熱愛看書的人,早晚都會明白的。
Ⅵ 父母都是清華或者本科畢業的孩子是一種什麼體驗
父母都是清華或者本科畢業的,那麼毫無疑問是學霸。孩子生活在這樣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里,將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呢?
第三,父母是學霸同樣也會給孩子寄予厚望,給孩子們在學習生活中制定高要求和高標准,所以孩子們面臨的壓力也很大。試想一想下父母都是高學歷畢業或者是名牌大學畢業,但是自己孩子卻不如自己,那麼孩子也會很羞愧。
我認為父母不管是明白大學畢業或者是高學歷,都應該花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給孩子們一個快樂的童年。
Ⅶ 985、211的名頭為什麼對父母來說那麼重要
現在很多的父母他們都讓自己的孩子努力讀書,等他們高考之後森兄能夠考上一所985211的大學。每一個父母他們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所以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進入到一所更好的大學,繼續去深究自己的學業。
985 211的大學的教育資源是更好的。自己的孩子進入了一所高等學府之後,他能夠在學校裡面學到更多的知識,同時也不斷擴大自己的孩子的視野,讓孩子變成一個更優秀的人。所以每個父母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一個優秀的人。
Ⅷ 為什麼一些學生他的父母只有初中學歷,而他卻可以考上清華北大
很高興受到邀請,這個問題正好是我的研究領域。父母初中學歷,孩子考上清華、北大這種現象,涉及到如何正確認識遺傳因素(天賦)的作用問題,作為大學老師,在給學生上課時經常討論這樣的問題。下面與各位網友分享自己的體會。
首先,從生物學角度來說,生物的親代與子代之間有相似和不相似的現象。相似的表現為遺傳,而不相似的表現為變異。有些孩子無論從外貌到內在心理特徵與父母都有些相似,而有些孩子則與父母差異較大。例如,有些大學教授的孩子連大學都考不上,而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父母,孩子卻能考上重點大學。
對於一些天賦普通父母生養聰明孩子的現象,有人做過相關研究。他們提出一個概念:生命周期節律歷。該研究指出,人的智力、體力、情緒都呈正弦曲線狀周期變化,其中體力周期23天,智力周期28天,情緒周期33天。如果受孕過程中, 夫妻雙方的智力、體力、情緒都處於高峰值,出生的孩子一般非常聰明。
另外,即便是遺傳現象,也有親子代遺傳(父母和子女)和隔代遺傳(祖父母和孫子女)兩種情況。孩子在某方面很有天賦,不一定隨父母,也有可能繼承了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先天特徵。
其次,從教育學角度來說,遺傳因素只是個體發展的基礎,對人的發展不起決定作用。遺傳素質對人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一是它為人的發展提供了生理基礎和朝某個方面發展的可能性。例如,身體素質好的人,當運動員更容易出成績;嗓子好的人,更有可能當歌唱家;抽象思維能力強的人,學數學和物理效率更高,形象思維能力強的人,更適合從事文學藝術工作。
二是它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人發展的上限。一些成就突出的人不但非常努力,而且非常有天賦。籃協主席姚明在談到周琦時認為:「以後你會越來越明白,巨星身上有些東西是練不出來的。」
在客觀承認遺傳素質作用的同時,也不能片面誇大。因為個體的發展除了受遺傳因素影響,還同時受 社會 環境、學校教育和個體主觀能動性的影響。
一個孩子即使很聰明,如果自己不努力,同時也不接受良好的教育,也很難取得突出成就。例如王安石在《傷仲永》一文中提到的仲永。
雙胞胎孩子遺傳素質相似度非常高,生活環境、學校教育等各方面條件是相同的,如果主觀努力程度不同,發展成就也會不同。例如,我家親戚有雙胞胎孩子,老大比較貪玩,成績中下游,老二學習很用心,在班內名列前茅。
綜上所述,既要承認先天素質的重要性,又不能將其片面誇大。能夠考上北大、清華的孩子,不管其父母出身如何,孩子本身應該是既聰明又勤奮的。孩子即便出身高知家庭,如果自己不愛學,也照樣考不上理想的大學。
一個人是否能夠成長成才,最根本的是好品質的養成,有些父母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們做人做事所表現出的優良品質,正是滋養孩子的精神養分,激勵著孩子勇敢向前。
我所在的學校每年都有十人左右能錄取清華和北大。
從學生的家庭情況來看,一半以上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但仍有不少出生普通人家,還有的是特困生。
貧寒人家的孩子照樣可以錄取清華北大,原因何在?
據我觀察,這些孩子除了自身的因素外,還有家長的因素和學校 社會 的因素。
一,最重要的是家長
父母是知識分子的話,孩子耳濡目染,從小經受過文化的熏陶和啟蒙,入門容易,學習也輕鬆些。
那些貧寒人家的父母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 就是;為人朴實,文化不高,情商較高。
別以為官宦人家的孩子和福貴人家的孩子情商一定更高,那些貧寒人家的父母雖不懂文化,不會講道理,卻將人生的基本道理滲透在平時的點點滴滴中。
某學生王同學,父親常年在外打工,母親沒文化,但到了長假,父親就帶孩子一起打工,在上海的工地上揮汗如雨。
他們站在高高的腳手架上,汗流浹背,臉被曬得通紅,低頭幹活,抬頭看到的是上海延至天邊的高樓大廈和一眼望不到頭的寬闊馬路,長龍般錯綜復雜的立交橋,下班後,當一對對身著時裝的情侶出入西餐廳時,父子倆只能去十元的小飯館,與那些打工仔一起胡亂地混一頓。
眼頭的景象給王同學強烈的對比,將來,自己是重蹈父親的命運,繼續窩居在工棚里?還是努力在大城市裡擁有自己的一張辦公桌、一間房?
父親不會說教,但他用活生生的現實在引導著孩子。
還有個學生楊同學,上初中的時候,每到周末就騎著自行車陪同父母往菜市場送自家培養的豆芽菜,路上遇見老師同學,從來沒有自卑的樣子,反而非常大方地打招呼,人小老成,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後來考取了清華。
還有一個女生顧同學,在父母的建議下,利用暑假到輔導班授課,掙的錢作下學期的學費。
有一個學生李同學的爺爺奶奶,沒有文化,每個節日,都挑些家裡種植的紅薯、大米等送給老師,面對這樣的「厚禮」,老師們無法拒絕,也很感動,平時對孩子更關心了。我親耳聽奶奶說過:雖然我們貧窮,但我家從來不會忽視老師的培養,我不能讓孩子在學校受人歧視,要讓孩子懂得尊重老師。
話很朴實,但比那些喜歡對學校橫挑鼻子豎挑眼的家長明白一些道理。
這些家長身體力行,引導孩子要懂事,要尊重他人,要發奮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二,孩子的因素
這些孩子有個共同的品質,就是從不迷戀物質生活,從不貪圖眼前的虛榮,目光高遠,自控力特強。
王同學對我說過,我現在的貧困是上帝對我的厚愛,他讓我懂得自小吃苦,將來才能成人成才。
楊同學的學習生活特別有規律,午睡只有二十分鍾,一分鍾也不肯多,當別人中午都在家午睡後到校時,他午飯一吃就到教室靜靜地學習,中午人少特別安靜,能靜靜地思考,然後就趴在桌子上休息。放學時,別人在校門口長長的隊伍中緩緩出門,他卻比別人晚走十分鍾,這十分鍾很安靜,能把半天所學的內容在大腦中過濾一遍。
李同學一到課間,就不見了,原來她躲在走廊的頂頭悄悄地背書,直到高考後她才告訴我真正的原因:課間周圍的同學習慣拿出牛奶麵包等食品分享,以補充能量,而她由於家境貧困從不帶食品,吃了別人的自己總要還個人情,但條件不允許,所以只好躲出去,另外她還怕 美食 的香味誘惑了自己,只好眼不見心不煩。
這些同學很強的自控力,不僅對勤奮學習有利,我想也必定對將來事業有成更有利。
三,老師學校和 社會 的幫助
老師們最敬佩的學生就是這類學生,學校有各種方式的困難補助, 社會 團體也有各種各樣的扶貧途徑。
但是,我發現,這些學生和家長都很有骨氣,不會追求這些補助。
有位考上北大的同學,政府要他協助辦理相關證明手續,好申請政府補助。
他卻不願辦理,說,我還能活著就行,接受補助只能讓自己習慣別人的同情,我要自立自強。
他的父親聽說要提供五保戶和鄉政府的證明,就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他的理由是,我不想讓別人知道我家庭的貧困,我也不想為了一點錢,求爺爺告奶奶(找政府有關部門),我不想讓孩子老是想著自己是貧困生,我們需要的不是憐憫和幫助,我們需要的是孩子的努力與勤奮!
當時我還有點不高興,但聽了他們的話,我不由得更加敬佩!
總之,能考上清華北大的孩子是懂得什麼是真正的自強不息的,他們的父母也是家窮志不窮,他們懂得高考是打破出身和門第,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不僅令我敬佩,也讓另一些學生膽寒。
他們的優良品質令人尊敬,作為老師,我也要向他們學習!
初中學歷的父母,孩子一樣可以考北大清華。孩子能不能考上北大清華和父母的學歷沒有絕對的關系。
01
孩子的父母雖然是初中學歷,這是和中國教育 歷史 相關,年紀稍大一點的都知道,我們經歷了十年內亂,撥亂反正之後才恢復了高考,這十年當中,有多少人失去了學習的機會,上山下鄉,他們沒有考大學的機會,並不是他們不聰明。而是那段特殊的 歷史 造就了這樣的結局。
但是他們的下一代正好趕上了恢復高考、中國的改革開放,有著良好的教育環境,所以再加上自己的個人努力,考上北大清華也是很正常的。
02
能考上北大清華的孩子,都是有非常好的學習習慣,有著堅強的毅力,他們也許並不是十分的聰明,但是一定會非常的用功。
我認識一個考上北大的孩子,還出生於農村,他的父母就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民,父親還常年卧病,這個孩子並不算是太聰明,但是特別的努力。
努力到什麼程度?干農活壓水的時候在看書,幫媽媽燒火做飯的時候在看書,火燒出來把褲腳都燒著了,都沒有感覺。當年所讀的學校還不是什麼重點高中,就在這種惡劣的條件下人家依然考上了北大中文系。
後來自學法律在北京又開了律師事務所。學中文的,後來能考過律師證,然後自己開律師事務所又出書,這需要多大的毅力!
考上北大清華的孩子,不一定父母有多大的背景,也不一定父母有多高的學歷,但是這個孩子本身一定有特別優秀的東西!
03
相反我還見過這樣的父母,父親是985的博士,母親是211的碩士,但是兩個孩子依然是班級的倒數第一和第二,從遺傳基因上來講,這兩個孩子也應該非常聰明,而且父母都是高學歷的人,在輔導孩子、教育孩子這一塊,也應該做的很好,但是現實就是這么殘酷。所以,父母的學歷真的不能決定孩子成績的好壞。
父母的學歷不能決定成績的好壞、家庭條件、學校的好壞,還有其他的影響都不能決定成績的好壞,最終決定成績好壞的在於孩子自身。
是不是有非常強的求學慾望,是不是有堅定的夢想,是不是有好的學習方法,是不是有極強的毅力,是不是有責任有擔當為國家富強而學習的高度。
在這樣一個國富民強的時代,需要更多的有知識,有文化,有夢想的孩子去參與更偉大的國家建設當中,成就自己,胸懷天下,志存高遠!
其次就是後天的勤奮和努力,再聰明的孩子不學習不上進也沒有大出息;而稟賦平常的人如果非常勤奮努力結果一定不會太差,至少能達到一般水平,但是這樣的人想要拔尖似乎可能性比較小。但是如果天生聰明又異常努力,那麼想要拔尖成績優異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了。
而大概率的講,聰明是可以遺傳的,父母文化低也許有各種原因造成的,可能是他們沒有機會讀下去或者受政治原因影響不允許讀書,也可能是太窮了等等。但不代表他們就不適合讀書讀不好書。
另一方面,父母的品質和教育對孩子有著巨大的影響,父母擁有勤奮努力的品質和追求,那麼自然就給孩子很好的示範,孩子大概率也會傳承這種優秀品質。
至於其他方面,現在這個開明的 社會 ,幾乎都不可能成為阻撓,比如沒錢讀書,可只要成績好學校都會爭著要,費用不是問題甚至還有獎金。比如課後輔導問題,只要你足夠優秀又積極主動,在學校里找任何老師他們都願意幫助!
所以父母和家庭能夠成為孩子的助力,也能成為阻力,但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良好的品質終究是讓孩子走的更遠的前提。
是「智力」因素,智商確實是存在的!
世界上只有一個牛頓,只有一個愛因斯坦,只有一個霍金 …………
此外,還有環境條件,自身的努力等原因。
我在高中就有這樣的例子。
高中坐在前面的同學,是少年班的,比班級同學都小2歲,上課常常看見他看課桌里的卡通書,或者打瞌睡。
高考成績出來,5門科比我多30分,少年班高考考5門科: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考取了中科大少年班。
而我們天天背單詞、背語文、刷數學題,還是考不過他,感覺被按在地上摩擦,摩擦,再摩擦。
很正常,不奇怪!是否會讀書學習,遺傳基因有一定的影響,但非絕對!再者父母學歷低也許並不是不會讀,而是其它原因所致。
答:初中學歷的父母一般因為嘗盡了沒有文化的苦果,便更加重視教育,希望將來能夠考好點的大學。於是再苦再累他們也要把孩子們供供出來,通過知識改變命運。
其次父母是初中學歷,相對來說也不能找到什麼省力的工作。省力的工作賺錢多,吃苦的工作反而賺錢少。那麼除了累,他們還節約。正是父母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中孩子肯定都會將這些看在眼裡,孩子將會從父母身上看到堅定的信念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是值得他們學習的。
當然除了父母的教育,更多的是他們自己的努力,才能考上這么好的大學。父母從小把孩子習慣養好了,孩子肯吃苦,遇到困難不退縮,為了省錢,人家補課他自己鑽研。在成績上一點一滴都是他付出的血汗,強烈的求學慾望和堅定的毅力,好的學習方法,以及考個好大學便是他夢寐以求的目標。
因此,父母的學歷不高並不能決定孩子成績的好壞,關鍵是父母把孩子的習慣培養好了,後天決定成績的應該是自己。
謝謝悟空邀請,這個問答不科學,甚至還有偏見,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莫言小學畢業還獲得諾貝爾獎呢。我更覺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1)出問題的人有歧視思想,為何初中學歷的兒女就不能考北大清華,難道一定要是高學歷的兒女才能考北大清華,有些文盲的兒女也照樣可考北大清華呢!
2)出問題的人無非就是想描述父母是初中學歷的兒女能夠考起北大清華,為何一些高學歷的兒女卻考不起?
3)這個問題也反應了我國高考是目前選拔人才的最佳手段和每個公民平等享受教育的權利。
4)初中學歷的父母或許在教育孩子過程中,以自己的親身體會告訴自己的兒女,沒有高學歷,沒有考好大學將會很難過上「好日子」,讓自己的兒女努力學習,自然也就可以考上北大清華,相反,有些高學歷的家長,現在可能生活地位都很好,在兒女教育方面忽視了學習動力的引導,有可能沒有考起北大清華;
5)北大清華這樣名牌的大學不僅有隻有初中學歷父母的兒女,也有其他高學歷的兒女。
6)是否能夠考入北大清華與父母的學歷沒有任何關系,主要是根據學生的學習動力, 社會 環境,個人因素等決定的;
7)在中國很多農村孩子把高考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把考入大學成為很多年青人命運的分水嶺,實際上這種學習動力帶有一定局限性,有時考入大學不一定會改變什麼啊,包括考入北大清華,北大清華還有被迫退學的呢!
8)我覺得應該把北大清華作為一個事業的奮斗目標會比較好,也就是告訴大家,這個 社會 ,只要肯努力,無論家庭背景怎麼樣,終究會有成功的機會!
總之,這個 社會 是競爭的 社會 ,誰努力,誰拼搏,誰將會取得成功!
從哲學的角度講:"知識的獲得是先天與後天獲得的問題,實質提出這個問題就說基因起多大作用的問題。本人認為基因天賦不能抹殺,但後天的勤奮是主因,另外象毛澤東這樣的偉人父母也沒多高的學歷,同樣成為世界級頂尖人物!象施一公,顏寧搞生命科學研究是世界上頂尖人物,父母也沒多高學歷。但有學歷高的父母,祖輩對孩子成才,肯定有影響,實際不是主因。總之我的觀點是天斌加勤奮,是進名校的主因!
Ⅸ 為什麼很多家長從小就要求孩子上名校
因為名校擁有普通學校沒有的資源。
3.環境資源
名校的硬體環境自不必說。名校的軟環境也比普通學校好。
名校會擁有更多跟其他名校交流的機會。
朋友的兒子就在我們市一個名校上學。他兒子那個班是名校中的名班,經常會有專家過來借班上課。他們的老師也很優秀,經常面向全市上展示課。
經歷得多了,孩子的見識、沖喚膽量當然會大一些。同樣,他們的任課老師因為有機會得到鍛煉,教育理念、教育經驗也會更豐富,最終孩子也會受益。
我是橙小慧,一個會犯錯誤,也會改正的媽媽。世界很美,很高興與你相遇。如果我的回答你有一點點滿意,請動動手指點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