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別讓愛變了味,做了「孩子奴」,3招教你擺脫「包辦」父母陰影
前段時間回老家探親,住在嬸嬸家,我看到了這樣一幕:
十九歲的堂弟今年讀大二,因為學校離家遠,他基本上只有寒暑假才回家。為了歡迎兒子回家,他父母提前打掃了房屋,還准備了不少好吃的,就想孩子好好陪陪自己,共享天倫。然而,高興日子沒兩天,天倫之樂變成了嘮叨埋怨。
原來,堂弟在家每天只知道躺在床上玩手機,叫他吃飯像是求他一樣,吃完飯碗筷往桌上一放,就拍拍屁股走人,從來沒想過幫父母幹家務分擔一下,又或者陪老人散散步、聊聊天,安慰一下。
對於他這種行為,他父母雖然很生氣,但總是一邊嘴上埋怨,卻又一邊心甘情願地幫兒子打理一切,還美其名曰「孩子還小,再大點就知道體諒父母的辛苦了」。
真的會這樣嗎?其實不然。
《正面管教魔法書》中告訴我們,如果父母總是把「他還小」、「不懂事」之類的話當作口頭禪,一遍又一遍地催眠自己,這樣子的「包辦」不僅會讓自己身體很累,還會讓自己心理很累。
《正面管教魔法書》是由美國著名早教專家艾米·麥克瑞迪所著,她是全球正面管教理念主要發起人之一。二十年來,她始終堅持通過電視節目、脫口秀、論壇、在線課程等形式積極推廣正面管教,幫助家長們用積極、正面、平和、有效的方式跟孩子互動。
在本書中,她揭示了, 為孩子「包辦」一切的父母,正在悄悄淪為孩子的「奴僕」,自己的辛勞背後隱藏著的是孩子自私自利、理所當然的心理。
包辦型父母在中國式家庭中並不少見,但是他們在辛苦操勞的同時,往往一點好都得不到。不信你看,孩子在享受著父母無微不至的服務的同時,又對父母的嘮叨、埋怨各種不領情、不耐煩,不願和父母溝通,不願承擔責任等等。
根源一:不讓孩子參與家務 活
一方面,不少父母都有這樣的想法:孩子不願洗碗、疊被子、洗襪子等等這些家務活,在父母看來是小事,他們會為孩子開脫,認為孩子平時功課太忙,做家務浪費了孩子的學習時間,不如就幫孩子把一切都打點清楚,讓孩子能夠安心學習。
另一方面,有些父母覺得叫孩子去做家務,孩子總是推三阻四、討價還價,有時候還鬧脾氣,倒不如自己干,速度還快,還省事兒,所以就不願再去問孩子願不願意嘗試。
最終導致了,家務活兒都是我們在做,無論孩子多大,都不會幫忙。
根源二:用金錢獎勵孩子
許多家長為了鼓勵孩子做某事,比如做作業、倒垃圾等,會用金錢去獎勵孩子。殊不知,金錢物化這些積極行為的同時,消磨了孩子對於自己應做之事的責任感,消磨了為家人做共享的歸屬感。
曾經聽過一個故事:一個老爺爺家門外有一片空地,有一群孩子總是會在午休時間,到他家外面踢易拉罐玩,老爺爺每天都被叮叮當當的聲音吵得睡不好覺,為此他想了一招。
這天他把孩子們都聚集起來,告訴他們,誰踢易拉罐踢得最遠,就給他獎勵十塊錢,孩子們很興奮,一個個爭相比賽。一連好幾天,老爺爺都有獎勵,直到有一天他說,爺爺沒錢了,以後不能獎勵你們了。
結果孩子們不幹了,他們想,沒有獎勵我們還踢什麼,浪費力氣,於是老爺爺的門外重回清凈。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用金錢獎勵孩子,會讓孩子覺得,踢易拉罐是為別人踢的,沒獎勵就不做。他們都忘了,自己一開始踢易拉罐是為了玩樂,覺得開心。
同理,要是父母獎勵自己做作業、做家務,孩子會覺得做作業是在替父母做,做家務是在替老師做。形成這樣的認知,對於獎勵的要求會越來越高,有一天父母無法滿足的時候,他們就不會再繼續做。
包辦的危害很嚴重
前段時間有一則新聞:一男子將懷孕4月的妻子騙到泰國,在某景區將妻子推下懸崖,只為了霸佔妻子的財產。多虧了妻子命大,活了下來,向警方揭露了事情的真相。
在得知男子被捕後,男子的母親在新聞采訪時說了一句話:「他還是個孩子。」這句話一出震驚全網,三四十歲的人了,還是個孩子?犯了錯,父母還企圖用這一借口,想讓錯誤一筆勾銷?,
通過這件事我們就能看出,父母對於孩子的「包辦」,其實不是在幫孩子,而是會在害了孩子。
包辦會讓孩子變成自私自利、只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會覺得自己所擁有的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他們不僅無法承擔自己的責任,履行自己的義務,還會淪為啃老族,成為威脅到社會安全的自私者。
此外,不少父母對於孩子的依賴也甘之如飴,更加促生了孩子自私自利心理的出現。若是父母能夠清醒認識到幫孩子做一切事情的危害,也許就會有所顧忌了。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不幫孩子「包辦」一切,更好地教養下一代呢?
第一,培養孩子 參與家務勞動
我閨蜜女兒今年6歲,學校布置孩子回家幫助媽媽做一項家務活,並讓家長簽字。孩子一開始很積極,閨蜜也想鼓勵孩子幹活,就讓她幫忙洗碗,誰知道孩子不小心摔壞兩個碗,閨蜜趕緊把她攔開:「小心點啊,那麼笨手笨腳的,媽媽來,你去學習吧,一會兒媽媽幫你簽字就行,你就跟老師說你洗碗了。」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小,幹家務活相當於添麻煩,其實是剝奪了孩子的很多機會,比如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挑戰獲得成就感的機會,體驗為家人付出的歸屬感和地位感等等。
如果我們一切都為孩子代勞,打擊孩子自己的努力,無異於對他說:「你只會把事情搞糟。」或是「你太小了,幫不上任何忙。」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排斥在家庭勞動之外,更容易養成自私自利心理。
所以,從小培養孩子做點家務,不要一味打擊孩子,放手讓孩子去做,在做的過程中引導孩子正確解決問題,這是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一個很好的途徑。
第二,堅持原則,拒絕孩子討價還價
不少父母都困擾,每次給孩子布置任務或者制定規則,孩子總會和父母討價還價,或者是用哭鬧讓我們妥協。
比如平時都要求孩子晚上9點睡覺,結果暑假了,孩子玩得嗨,央求父母,我們又允許孩子推遲到10點,甚至11點才睡。
這樣的做法其實會給孩子一種錯覺,規則是可以改變的,我可以和父母討價還價。如此一來,孩子會在各種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上討價還價,比如這道數學題不會做,爸爸能不能幫我算算看;我不喜歡倒垃圾,能不能不倒。
如果父母不能堅持原則,那麼孩子對於遵守規則的意識就會淡薄,從而不願意去遵守約定。
第三, 善使用「只有……才能……」句式
艾米·麥克瑞迪,美國著名早教專家曾在他的《正面管教魔法書》中提到一個方法,或許父母都用過,但是卻沒有意識都它的作用,那就是善使用「只有……才能……」句式。
當孩子排斥做某事時,用「只有……才能……」的句式,可以讓孩子乖乖接受我們的建議。比如只有整理好自己的房間,周末才能和我們去玩;只有做完家庭作業,才能夠看半小時電視等等。簡單來說,就是把孩子不太想做的事情安排在他樂於做的事情前面。
通過這樣的方法,讓孩子意識到每個人都是有自己的責任的,都要做事,不能理所當然地坐享其成。
《育兒術入門》中有一句話我時時拿來警惕自己: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你絕不可替他做一個事事依賴的孩子,往往也是一個性格專橫的孩子,如果我們不給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他就會成為沒有責任心的人。
願和你共勉,做一個能給孩子正面引導,支持和鼓勵孩子用於擔當、有責任心的媽媽。願我們的孩子逐漸學會為家人做事,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成為更快樂、更優秀的人。
�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