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父母用什麼樣的方式教育,孩子就會有什麼樣的性格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不同的教養方式對孩子性格的發展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專制型父母
專制的父母把孩子看作自己的附庸,要求孩子絕對遵循父母制訂的規則,並嚴格執行對孩子的懲罰。
受這種教養方式的孩子從小 缺乏思考的訓練 , 又不能從父母那兒得到溫情,所以通常不懂得如何恰當表達自己的情緒、想法,在人際關系方面可能會碰到較多困難,表現出焦慮和喜怒無常等。
縱容放任型父母
孩子在父母眼中無足輕重。父母與孩子有各自的活動范圍及方向,父母不給孩子設立任何規矩和要求,只給予足夠的溫情。
這種教養方式不能給孩子提供做人處事的基本道理,孩子缺乏自製力,在與同伴交往時會將自己的地位放在最高,好勝斗強,出現攻擊行為。
拒絕否定型父母
在拒絕否定型父母的眼裡,孩子什麼都做不好。他們會給孩子設立苛刻的規矩,並一味地進行指責。
這種方式教育的孩子不懂得贊美別人,也學不會與人合作。
權威型父母
他們以合理、溫和的態度對待孩子,站在引導和幫助的立場,設立合理的標准,並解釋道理。這樣的父母既能高度控制孩子,又能積極鼓勵孩子獨立自主,孩子也容易形成穩定的依戀關系,與同伴良好相處。
總之,教養要尊重成熟的客觀規律。 即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家長及一切成人都應該與孩子一道成長,意識到並尊重每個人(包括孩子和成人)的發展過程。包括不要認為你的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完全是你的責任,因此抓緊每一分鍾去教育他; 學會欣賞孩子的成長,觀察並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出現的發展新現象
尊重孩子。
Ⅱ 什麼樣的父母就教育什麼樣的孩子 都是這樣嗎
是這樣,
佛門里常說,「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一個有福報的人,他無論身處哪裡,哪裡都是好風水;一個沒有福報的人,他就是住在再好的風水寶地,也是一場徒勞。因為,福報不是求來的,更不是搶來的,福報是自己修來的,只有積攢了足夠的善良與福德,好運才會常來光顧。
在佛家看來,有一種方式增福消業最快。這種方式就是孝順父母。孝順父母乃世間最大的福田,與其遠行燒功利之香,不如在家好好侍奉父母。佛說,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善,不會大過於孝;最大的惡,不會大過於不孝。一個不孝順父母的人,他的心是不善的,和佛心是背道而馳的,故而拜再多的佛、燒再高的香,也難以得到加持。
在佛門里常說,人生是一個了緣的過程,所謂無緣不聚、無債不來,這也可以理解為我們常說的因果。我們不管是為人父母,還是為人子女,父母和孩子的緣分要麼是來還債的,要麼是來要債的,相互拖欠,故而此生相遇,成為父母子女。佛說:若沒有佛,好好侍奉父母,侍奉父母就是侍奉佛,父母是三界內的最大勝福田。
所以,無論父母是否給過我們富餘的生活,是否讓我們吃穿不愁,我們都應該此生感恩父母,感恩父母辛苦把我們生下來,感恩父母含辛茹苦養育教導之恩。就如《三世因果》歌里寫的那樣,「今生聾啞為何因?前世惡口罵雙親」,「若是因果無感應,目連救母為何因」。
那有人就說了,我的父母從小沒有給過我好的生活條件,讓我吃了許多苦,也沒有給過我幸福的童年,甚至常常對我暴力相向,我現在的成就也都是我自己的努力得來的,與父母沒什麼關系。因此覺得父母未曾對自己有多大的恩,自己也就沒有必要回報他們。這是大錯特錯的。
老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縱然父母言行有失,我們也不應該去責難他們,父母把我們生下來已是對我們最大的恩。至於後己是享福還是受苦,難道不是自己的因緣果報嗎?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是。不論父母是對是錯,我們都不應該心生厭棄,而是應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孝心溫暖他們。
Ⅲ 為什麼說什麼樣的父母就能教育出什麼樣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小孩子從出生開始接觸最多最頻繁的就是父母,所以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會潛移默化影響到孩子,所以很多人都說孩子身上可以看到父母的縮影。就是這個道理。
Ⅳ 什麼樣的父母教出什麼樣的子女
孩子一出生,就是一張白紙,要給這張白紙上什麼顏色,就得看父母怎麼教育了。是赤還是墨,全是父母一手決定。
Ⅳ 父母什麼樣孩子就是什麼樣嘛
這個不一定。
首先看看世界名人的後代,他們出色的並不多;
再看看這些名人的上一代,他們出名的也不多。
孩子怎麼樣,一部分取決於父母的教育,一部分取決於生活的環境。
有些基因可以來自父母,比如智商、顏值,但這些並不能決定孩子會怎麼樣。
聰明的孩子不一定學習好,也許是一個高智商罪犯,或者是壞蛋。
長的好看不一定能做明星,也許……
Ⅵ 什麼樣的父母 教出什麼樣的孩子
這是必然的。 小孩子就是一張白紙,父母怎麼為人處事,小孩就會覺得這是理所當然。
Ⅶ 我覺得什麼樣的父母教出什麼樣的子女
我認同大多數情況下這種說法是成立的,因為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總在一起潛移漠化的影響是很大的。當然也有另外一種現象就是孩子的性格,行為和父母不一樣,甚至相反,所謂「出淤泥而不染」就是這個道理。
Ⅷ 有什麼樣父母就教育出什麼樣的孩子
我可以舉自己的例子。
在高考的時候,我第一年沒考上,第二年沒考上,第三年才考上了。我用了三年的時間和我的同學拼了一年,我在北大畢業的時候,我們全班50個同學,我是全班倒數第五名,但成績並沒有阻礙我做成自己的事業。
人的成長是一輩子的事情,絕對不是你在小學、大學所得的分數決定的。分數對於孩子來說很重要,但是不能因為孩子分數低就認為孩子沒出息。
請家長一定要改一改判斷成功的標准。
孩子分數高是成功的標准之一,但是千萬不要把它當作是必然的標准,更不能當做是惟一的標准。
否則你的孩子就會受到無數的傷害,因為任何一次考試只有一個第一名。
如果一個班裡有40名學生,難道除了第一名,其餘的39個孩子都是笨蛋嗎?都是失敗者嗎?絕對不是!
所以我有一種自我解嘲說法:其實當第一名也確實不容易,因為他走得很辛苦,往前面一看,一個追趕的人都沒有,往後面一看,全班都在追自己,追的自己半死不活,所以第一名沒有什麼好當的。
當最後一名多幸福呀,往前一看,都是被自己追的半死不活的人,往後一看,一個追自己的人都沒有,你想這種生活多瀟灑呀!
當然這種觀點不能和孩子說,你一定要學會怎麼鼓勵孩子。這次考倒數第一,下次我會鼓勵他考倒數第二,這次他考20分,下次我會鼓勵他考30分。千萬不要說你的孩子,這次考了60分,你告訴他下次不考90分就別進家門。
你這么說,有的孩子當然會拚命學,但有的孩子拼了命也到不了90分,那他怎麼辦呢?難道真的不讓他進家門么?你肯定讓他進家門,你讓他進家門就意味著你說話不算數,孩子以後就知道了,我爸爸媽媽是說話不算數的,那我以後就無所謂了,他反正不會不讓我進家門,父母就這么被孩子刺中了。
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記清楚,絕對不能讓孩子吃住你,絕對不能要什麼給什麼。
比如說這個孩子愛吃麥當勞,你就可以把它當成一種誘惑,答應孩子考到10分,就帶他去吃麥當勞,然後再把孩子的分數一點一點加上去。比如說你的孩子考了60分,你千萬不要說下回你要考到90分,或者把孩子臭罵一頓。
你要對孩子說,60分已經不錯了,下回你能不能考到70分,我不把你跟班裡的同學比,我只看你今天要比昨天進步,你明天要比今天進步,這個孩子的分數在潛移默化中就上去了。
他每上去一點,你都要鼓勵他。
當分數考得更低的時候,你要告訴孩子,這次可能是偶然的失誤,爸爸媽媽支持你,千萬不要傷害孩子學習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