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高考狀元父母做什麼的

高考狀元父母做什麼的

發布時間:2022-03-16 18:04:39

㈠ 高考狀元的家長是怎麼做的 文章讀後感悟

我叫伍曉倩,是東安一中應屆畢業生,今年取得全市裸分(687分)第一的成績,名列全省理科第18名,原因是多方面的。我總結出以下七條高中學習的方法和體會,希望對正在拼搏的同學們有所啟發和幫助。
一、基礎要打好。很多同學在進入高中時抱有這樣的想法——我高一玩一年,等高二高三再學習。其實這是不妥的。因為學習是一個逐漸深入的過程,一開始學習的就是所謂基礎,基礎沒學好的話,之後復習的時候,就會感到很吃力,會很容易讓人產生放棄的念頭。二輪復習時,同學們也許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改變學習計劃,但在新課和這種專攻基礎的階段,還是要跟著老師的步伐來,這樣才能掌握全局。

㈡ 今年全國高考狀元都是什麼家庭出身

經過統計,全國高考狀元大部分都是教師和科技人員家庭出身。

高考考生成為高考狀元與其家庭背景、父母職業及學歷等關系極大,統計數據顯示,教師和公務員家庭背景出身的高考狀元最多。

㈢ 當高考狀元的母親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輔相成,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紅臉的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接受社會生活的規范,明辨是非,這也是每個孩子從「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的必經之路,而白臉的家長讓孩子更多感受來自父母的親情與愛,防止過度管教家長和子女間的所謂「針鋒相對」。

㈣ 高考狀元的家長是怎樣做的

王極盛,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心理學家,高考(微博)問題研究專家。從1995年連續潛心研究高考,多年深入高考第一線,訪問了400名省級高考狀元、百名高考狀元家長,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被稱作「高考狀元研究第一人」,希望他對狀元與高分學生家庭培養的研究分析能給大家帶來啟示和借鑒。

揭秘一:狀元們的三大共性

王教授認為,狀元們的成功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統一,他面對面、一對一采訪了400多位省級狀元之後,也總結了他們的共性。

共性一:德智體全面發展,綜合素質高

1999年高考改革以後,狀元們是素質教育的產物。王教授一直強調,高考改革後的狀元們在德智體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發展,綜合素質很高。

共性二:心理素質好

王教授說道:「心理素質好是狀元成功的關鍵。狀元們都有著陽光和辯證的心理。」王教授舉了一個例子:2009年江西省文科狀元李江雁,高三期末考試的時候是倒數第一。但是李江雁並沒有因此受打擊,她的心態特別好。她認為平時考得好值得高興,平時考得不好也應該慶幸。這就是辯證的心理,用辯證的心態來看待考試的得失。

共性三:多才多藝

王教授多年的采訪發現,高考狀元們大都多才多藝,他們有的熱愛唱歌,有的熱愛跳舞,有的熱愛畫畫。而且理科狀元大多獲過數理化競賽的獎項;文科狀元大多是學生會的骨幹,在演講比賽、徵文比賽中也屢獲殊榮。這些狀元們又能考試,又能競賽,可謂全才。

揭秘二:狀元的「高考成功公式」

王教授總結狀元們的成功經驗,提出了一個高考成功公式:高考成功約等於「實力+心態」。
「實力」就是科學文化素質,「心態」就是心理素質。這兩者都十分重要,缺一不可。但是老師和家長往往重視了「硬體」(考生實力),卻忽略了「軟體」(考生心態)。

王教授在采訪中發現,考生心態好,高考成績提高50~100分不是夢。王教授舉了個例子,2002年北京市的高考狀元陸程遠,一模成績598,二模成績604,高考成績704。陸程遠向王教授表示:「爸媽不施加壓力,我的心態很好,越考越放鬆,越考越順利。」

王教授還舉了一個反面例子:心態不好,有可能會得0分!一名考生平時成績很不錯,但是高考時心態不好,答題時手一直發抖;別人在寫字,可他卻在「打點」。這是典型的由於焦慮引起的書寫痙攣症狀。陸程遠就曾表示,一開始高考答題時他也有此症狀,但是後來由於自己心態調整好,也就恢復正常了。

揭秘三:培養高考狀元的家教秘笈

秘訣一:教孩子做人比要孩子考第一更重要

很多家長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上,天天叮囑孩子好好用功,爭取高分。但是王教授采訪的很多高考狀元都說,自己的父母認為做人比成績更重要。

秘訣二:父母堅韌的品格具有榜樣作用

調查發現,狀元的父母大多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據王教授對狀元父母的分析,狀元們的父母60%~70%是工人、農民、司機。他舉了一個典型的例子:1999年浙江省文科狀元陳春仙的爸爸只有小學四年級的文化程度,母親不識字,但他們非常勤勞、勇敢,總是以堅韌不拔的精神面對困難。陳春仙在父母的榜樣作用下,十分努力學習,堅強地面對困難,最終圓了入讀北大的夢想。

秘訣三:大多數狀元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溫暖、理解、民主型的

王教授做了1800份父母教養方式的心理量表測定,發現父母的教育方式主要有四大類。

過分保護型大約佔30%。南京一位考研(微博)考生還鬧了一個笑話,因為找不到考研教室,打車回家找媽媽,這都是父母對孩子的事包辦代替的結果。

過分監督型大約佔30%。這些父母採用畫地為牢的方法,讓孩子聽父母的指揮。

嚴厲懲罰型大約佔10%。這些父母會打罵孩子。相關研究表明,嚴厲懲罰型教育容易導致孩子走入唯唯諾諾或狂妄自大的兩個極端。

還有大約30%是溫暖、理解、民主型。這些孩子和父母的關系是互相尊重、互相平等的,孩子與父母成為了朋友。王教授在采訪中發現,2009年的15個狀元中,有14個狀元父母的教育方式都是溫暖、理解、民主型的。

秘訣四:相信孩子,學習上不加壓

王教授在跟蹤研究中發現,很多狀元的父母甚至在孩子上初中以後,就不怎麼管孩子學習了。非常信任孩子,不給他們施加壓力,順其自然。但是這些狀元的父母往往很重視讓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提高自主學習的質量與效率。

名家觀點:

狀元高分是素質教育的培養成果,確有可借鑒之處

有很多人認為高考狀元在數十年後,並沒有起到領軍人物的作用,王教授認為這個觀點是有所偏頗的。他說,不能單從數量上來看狀元在數十年後的成就,應該用統計學方法來分析。從比例上來看,狀元們在數十年後出成績的比例還是很高的。

多年來,王教授與狀元們保持著聯系。王教授在采訪中發現,高考狀元們的素質還是很高的,大多數狀元在清華北大都能進入第一梯隊。本科畢業之後,出國或者留校讀研的人佔了大多數。

「認為高考狀元是書獃子、高分低能、是應試教育的產物,這些也是人們對狀元認識的誤區。」王教授指出,1999年以後的高考狀元是我國實行素質教育的結果。他們符合素質教育的目標,是高分的傑出代表,狀元們確實有很多自己的心得,他們身上有許多地方值得大家學習與借鑒。

㈤ 高考狀元們的家庭背景都是怎樣的

1、調查發現,全國新科高考狀元中,來自「知識分子」家庭背景的狀元比以往增多,部分狀元更是來自高級知識分子家庭。
2、分析原因主要在於,「90後」新科狀元父母大多是「60後」,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相對較高,相對來講,從小就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知識熏陶;而相比之下,來自農村以及社會經濟狀況欠佳家庭的狀元比例有所下降。可以預見,隨著我國高考競爭激烈程度的提高,考生的高考成績除了考生本身努力之外,考生所擁有的社會與家庭資源因素的影響勢必增加。

㈥ 什麼樣的家庭最容易培養出高考狀元1 父母職業都是什麼

平時與父母溝通順暢的高考狀元超過50%。父母的教育方式偏向於鼓勵贊美的達到了93.1%,嚴厲鞭策的佔比僅為6.9%。

閱讀全文

與高考狀元父母做什麼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長壽花修剪過頭怎麼辦 瀏覽:986
為什麼老人家喜歡給小孩把屎把尿 瀏覽:499
老人家開胃的東西有哪些 瀏覽:410
寧夏老年大學合唱 瀏覽:852
2016鄭州市退休工資 瀏覽:335
社保剛好買15年可以拿多少退休金 瀏覽:921
辦理城鎮養老保險需要什麼條件 瀏覽:784
60歲老人有什麼在家的手工可以做 瀏覽:342
對去世老人的孝順詞語 瀏覽:555
社區重陽節唱紅歌活動 瀏覽:591
南通長壽村在中國什麼地方 瀏覽:577
老人家腰椎一度滑脫 瀏覽:993
什麼是孝敬父母怎麼做 瀏覽:665
古代出嫁女給父母送終叫什麼 瀏覽:616
養老保險開支有什麼用 瀏覽:721
杭州市退休金上調 瀏覽:312
四川省失獨父母領多少錢 瀏覽:63
重陽節老幹部活動新聞稿 瀏覽:131
他的長壽秘訣是什麼 瀏覽:400
成都現代醫院養老院 瀏覽: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