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生活中父母怎麼做才能給足孩子安全感
孩子在小的時候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孩子如果在小的時候就有安全感的話,長大之後做任何事情都會非常的有信心,但是如果一個孩子小的時候都沒有安全感,長大之後給別人相處的時候就會特別容易自卑,經常會自怨自艾,對孩子的性格和以後的成長都非常不好。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說一說,在生活中,父母如何給足孩子安全感。
家長如果想幫孩子樹立自信心,幫助孩子找到安全感,平時就要多發掘孩子的興趣和孩子的閃光點,並且要多鼓勵孩子多稱贊孩子的優點,這樣的孩子就會非常有自信。這樣的鼓勵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大多數孩子在小的時候自信心都是來源於父母的鼓勵和稱贊,所以這樣如果發現孩子有什麼優點和缺點發揚光大。
B. 父母如何給孩子安全感心得體會
媽媽擔心:我自己一直缺乏安全感,容易焦慮、擔憂,我兒子才4歲,也像我小時候,容易受驚嚇,膽小不敢跟人玩。
孩子是遺傳我的嗎?
我怎樣給孩子安全感?
不讓他跟我一樣!
難道,安全感是代代相傳的嗎?
也對,也不對!
每一代人的成長,既受上一代的影響,又影響著下一代。
好消息是,我們可以改變和不斷發展出「獲得性安全」。
這是我在《由內而外的教養》一書中,
了解到成人的依戀模式與孩子安全感的關系,
復盤提煉出有助家長安全感提升的方法和步驟。
01/ 安全感, 不由自主地傳承著
如果媽媽小時候經常變換不同照顧者,
在多子女、留守兒童等處境中,覺得自己沒被照顧到,
她成人後,內心總是充滿焦慮、不確定性,
對人想親近又害怕,帶著懷疑,缺乏信任。
媽媽是糾結型的成人依戀模式,
孩子也就容易成為矛盾型依戀。
他們覺得與他人的關系都是不靠譜的。
在《由內而外的教養》中,
倡導「做好父母,從接納自己開始」。
教養,首先要提升家長內在的覺察和成長。
研究團隊經過大量的成人依戀訪談,
發現家長與孩子安全感類型的高度相似:
當家長發現孩子既想親近自己,
但當你靠近,又掙脫離開或發脾氣,
孩子很可能是屬於「矛盾型依戀」。
這種孩子對安全感是不確定的。
如果隨之發展,長大也會成為糾結的人。
我該不該主動去結識他呢?
老闆太不公平了,就看不到我的努力!
這個人,信不信得過呢?
……
可喜的是,家長可以給孩子更積極的影響!
通過加深對自我的理解和認識,改變自己,
促成孩子形成安全依戀,
不再復制家長的不安全感。
02/ 成人安全感的覺知與提升
家長怎麼做,才能協調自己、提升孩子安全感呢?
1、回顧自身童年歷程,加深對自我的理解
重新回顧過往早期經歷,體會內心的感受,直面它!
你可以把過去的經歷和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聯系起來。
比如,我為什麼會對另一半陪孩子,感到自己被冷落?
為什麼同事說的那句話,其他人沒反應,我就這么受傷?
這些失落、受傷、不公平……的感受,
喚起我哪些童年的記憶?
哪些過往場景,也郁結著這些情緒記憶?
通過感覺的線索,我們找到內在情結,
一層層剝開,情結才能漸漸消解。
無論是羞恥還是無助,那都是小時候的自己,
當我能夠分辨出痛苦回憶帶著的脆弱和敏感,
其實就是在接納生命中不願面對的那部分。
回憶和接納,就像在做自我擁抱一樣,
讓人變成完整、輕松,卸下防禦的鎧甲。
孩子在你身邊,自然感受到放鬆、安心、穩定、自信,凝成整體的「安全感」。
2、通過」父母自我反思12問「,幫助我們認識自我,調解自我。
(摘自《由內而外的教養》p113)
這是一個覺知自己與家庭、環境、外界關系的機會。
能夠改善我們與他人的關系,重建與孩子健康的互動,
C. 家長怎樣給孩子建立好足夠的安全感
怎麼建立寶寶的安全感
和諧的家庭更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寶寶,做家長的要做好表率作用,你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小孩子造成影響。所以不要在小孩子面前爭吵,有情緒要控制住,實在忍不住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應該對小孩進行迴避。要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行,對孩子進行正面的影響。
即使是出於善意的考慮,也盡量不要對孩子撒謊,不要因為不耐煩就對小孩進行敷衍,如果小孩子感覺到父母都在欺騙自己,那麼就會埋下了不信任的種子,當他面對社會的時候也會產生不信任感,因為連自己最應該相信的人都在欺騙自己。沒有信任感,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所以,我們如果對小孩做出了承諾那麼就要盡力去實現,實現不了的要和他耐心的溝通。不要說他不懂事無理取鬧,有時候你不答應他,他就不會有希望,既然答應沒有做到,那麼就是家長錯了。
要關注理解寶寶的需求,由於表達能力有限,寶寶並不能正確的表述自己的需求,你只有正確的理解了孩子發出的信號,孩子自然會感到溫暖和安全。為什麼有些家長整體呆在孩子身邊,孩子卻不怎麼和他親近;有些家長沒有太多時間陪伴,卻總能和孩子相處融洽。原因就在於,家長能不能讀懂孩子的信號,小孩子會本能的靠近容易理解自己的人,能准確知道自己需求的人。
有時間多帶寶寶出去活動,有意識的培養寶寶的抗挫折能力。平時力所能及的事情要多鼓勵他自己完成,既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也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培養孩子的能力,讓他明白自己的能力,也是一種去除孩子不安全感的有效手段。
D. 父母該怎麼給孩子安全感
安全感是心理需要中的第一要素,是人格中最基礎、最重要的成分。安全感的建立是在幼年,特別是一歲之內的時候,這時安全感的建立是從父母特別是母親那裡獲得的。因此,父母的影響特別重要,父母們需要在孩子的幼年小心地呵護孩子的安全感。所以,我們需要了解,怎樣的父母會讓孩子沒安全感呢?假如把危險歸類,可以認為孩子受到的傷害可能來自身心兩方面。也就是說,故意損害孩子身體健康的父母,故意損害孩子心理健康的父母,都會直接給孩子帶來傷害。還有無法滿足孩子生理需求的父母,無法滿足孩子心理需求的父母,都會讓孩子感到壞境的不確定和難以控制,缺乏安全感-安寶寶安全座椅提供信息。
E. 作為家長,怎麼能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1.1歲半之前提供充滿愛心的、敏感的細心的照顧
出生的前3個月,白天只要孩子醒著,就進行交流,告訴他所發生的一切。如果媽媽想讓孩子有心理安全感,一定要做到「一哭就抱」。因為哭泣是孩子唯一的交流途徑,他哭時,置之不理,阻礙了孩子和父母的交流,讓他感到無助。
2.陪伴但不幹預孩子的活動
1歲半以後,寶寶的獨立性大大發展,特別希望擺脫大人的限制,自己鑽鑽爬爬、走走摸摸,好奇心和探索欲比較強烈。這時,父母為寶寶提供安全感,但不要過度保護。也就是說,陪伴但不過分干預。他需要時,大人及時參與;不需要時,大人就在旁邊干點自己的事兒。
7.誠實面對孩子,信守承諾
當媽媽有事外出,千萬不能偷偷溜走,而是要如實告知孩子外出原因,以及何時歸來。不用說幾小時,因為孩子聽不懂,但可以以孩子的生活節律為標准,比如,告訴孩子「媽媽在你吃晚飯的時候/洗漱准備睡覺的時候/做游戲的時候回來。」而且一定要信守諾言,言出必行。
F. 父母應該如何給予孩子安全感
父母要復給孩子一個和諧寬松的制家庭環境,讓孩子時常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給孩子一個快樂、安全的童年。
爸爸媽媽盡量不要長期和孩子分開,多抽出時間和孩子一起玩耍,和孩子一起做做游戲。
爸爸媽媽有事情出去,一定要告訴孩子對孩子說一聲再見,不要因為怕孩子哭鬧就偷偷的離開,這樣反而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時候爸爸媽媽就會突然不見了。無論爸爸媽媽到哪去一定要告訴孩子,並且告訴孩子回來的時間。這樣孩子就會知道爸爸媽媽只是短暫的離開還會回來的。
G. 什麼樣的父母能給孩子安全感
在孩子受到傷害時,不指責不教訓,而是能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形,讓他能安心舔舐自己的傷口,能在你這里找到安全的感覺。這就是能給出安全感的父母應該做的。
三,不安全的感覺會一直留在對方心裡。
好比一隻小狗受了傷,想要回到狗窩舔舔自己的傷口,沒想到狗窩反咬一口,這樣一次兩次,就算是狗也知道不會再回去了。何況是小孩。
不僅小孩如此,親密的人之間都是如此。如果親人之間只有攻擊謾罵嘲笑,對方便不會再把自己的傷疤給你看,你和他之間從此便有了一堵牆。
H.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父母該如何給孩子安全感呢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父母該如何給孩子安全感呢?
一、多向孩子表達愛
平時多和小孩說說心裡話,分享你的想法,也認真地了解小孩的內心。小孩安全感的缺失,更多的是愛的缺失,了解小孩希望被愛的心理,用更直白的方式表達你對孩子的愛。每個家庭都很艱苦,都需求經營。每個媽媽都不簡單,都需求學習和生長。但別讓我們的不容易毀了小孩的安全感,期望大家克服困難,在小孩需求陪同的年紀盡量陪在孩子身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