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父母和孩子的關系如何

父母和孩子的關系如何

發布時間:2022-03-13 13:35:31

㈠ 父母和孩子的關系是什麼

不知道上輩子有多大的緣分,這輩子才能夠擁有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又正好是人一生中最寶貴的關系。因為人人都說,只有父母對子女才是一點也不自私的,對子女的好也是那種從來不求任何回報的。社會這么復雜,能遇到真正對你好又不求任何回報的人真的是太少了。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子女更加需要對自己的父母好,不會再有人比你的父母還愛你。也許有時候會覺得身邊的人都可能會離開,但是父母絕對不會隨便放棄你,這就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
從中國傳承的孝文化來看,子女對於父母的意義就是「為父母服務」,很多父母對於生兒育女的安全感也是來源於「養兒防老」,這在某種程度上說的是同一個意義——子女是沒有自我的,是圍繞父母周轉的一條生命體。
每對父母其實都是第一次做父母,跟剛畢業新上崗的員工狀況差不多,然而心態卻截然不同,新員工會覺得自己初來乍到,應該多多學習爭取進步;然而新做父母卻有一種天然的莫名其妙的優越感,覺得「反正這是我生的」,潛台詞就是我想怎麼對待就怎麼對待,我想怎麼養就怎麼養。
這樣導致了一個最直接的後果,也是國內最常見的一種父母與子女的模式,就是一對男女一旦成為了父母,就會開始失去自我。
這種失去自我有幾種表現,我們來列舉一下。
首先,開始變得不懂得認錯。
在長期教育孩子的途中,父母會不知不覺陷入一個不知名的誤區—— 「想要帶領孩子往正確的方向上走,我就必須得是正確的」。
這樣誤區的後果在孩子12歲之前表現並不算很明顯,然而孩子一旦到了叛逆初期,就會成為爭端的最銳處。
此時的孩子已經有了獨立思考能力,不再覺得父母無所不能,如果父母還是強行想將自己所有的行為都說成是對的,孩子就算表面不說,內在也會開始抵觸,無形中對父母形成「常有理」的新認知,孩子心底存在的那種對父母的天然認同感會發生動搖。
其次,將自己實現不了的期望付諸在孩子身上。
人的能動性是有限的,我們終其一生能夠實現的願望都是在自己能力范圍內的東西,剩下那些實現不了的就叫做遺憾。
有人的人生沒有遺憾,這個世界並不完美,在活著的時候,我們需要跟自己的遺憾和解,明白自己並不是無所不能的,卻會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做到最好,這樣反而能令我們心態健康,生活積極。
普通人一般都能做到去調整這樣的心態,然而可怕的是,這些普通人一旦做了父母,原本好端端的男人和女人,就會開始將自己的夢想或信仰嫁接到孩子身上,也不管孩子願意不願意,都會以「為你好」之名來綁架要求。
再者,失去了營造快樂氛圍的能力。
每對婚姻中的父母在成為父母之前都是男人和女人的關系,都會有自己性格的格調,有討人喜歡的魅力,哪怕是相親結婚的那種,在兩個人決定和對方成為夫妻時,肯定也是因為喜歡對方身上的某一點,是奔著愉悅而去,沒有人結婚是立志要給自己人生添堵的。
但是很多時候,一旦成為了父母之後,卻很容易失去自己原本處理事情的方式,在溝通中會變成教導,變成命令,甚至變成無休止的指責。這樣的狀況對於子女來說,家庭失去了內心獨有的那種歸宿感和安全感。
每對做父母的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都會不自覺的模仿祖輩,而我們祖輩總會將孩子當作「自己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全家的希望」。
這種思想無形中對孩子的一切抱有巨大的期待和掌控欲——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孩子就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的一個外在器官,跟自己的胳膊腿兒一樣,期望孩子指哪兒打哪兒。
他們並不能承認孩子是存在於世上的獨立個體。從孩子一出生,就戴著定製的框架去認識孩子、去期待孩子、去想像孩子,這樣潛意識推動下的父母會陷入一個迷局,而這個迷局最集中的表現就是試圖控制孩子。
成為了父母,是人生多了一個新的角色,是責任重量的真正體現,但是並不意味著人生劃上終點,所以父母與子女最好的關系是共同成長,從哺育和反哺之間來彼此支持實現自己人生所想。
而作為子女,愛父母最好的方法,我認為是有讓自己有脫離他們之後也能在這個世界上過的很好的本領。愛護自己的身體,有事做,有人愛,養得活自己,對社會有用。這是他們最最想看到的吧,畢竟父母生養我們,極少少是純屬為了養老。連自己都照顧不好自己的人,一輩子爹娘都要擔驚受怕。當然,關心自己爹娘,這是作為人最基本的良知。多多電話咯,耐心聽他們嘮叨,把工作中遇到的事分享給他們。過節日買買禮物。媽媽再老,女人就是女人,永遠愛美的。給她買衣服化妝品帶她去做頭發什麼的,開心的不得了。關心他們身體,逼他們去做身體檢查。把出去玩的照片給他們看,(他們幾乎會一天看一遍)。分享身邊一個故事,我朋友每次出去玩就把照片批量上傳空間,完全不論質量。。。後來問她為什麼,她說這樣爸媽就可以在家裡有海量照片看了。愛自己,愛父母。差不多就這樣了,如果是妻子或丈夫,愛自己父母,別忘了對方的父母。
共同成長吧!

㈡ 父母與孩子之間是怎樣的關系

不單只是撫養,更是教育。父母和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即使長幼,又是師生,更是朋友。到底,呢? 親子關系可以說就是人際交往中的情感因素。人們常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親子之愛的情感與信任為紐帶組成的生活共同體,親子關系是人類中最具有情感色彩的,它的特點是任何情感都不可能代替的,是任何一種愛都無法比擬的。 1.親子間的血緣性與權威性 子女與父母具有血緣聯系,家長肩負著培養、教育子女的重擔,對子女就有了深沉的愛和期望,成為教育子女的天然教師。另外,家長對孩子來說,既是教養者、管理者,又是監護人,所以具有自然的權力性影響力。但家長不能認為「我是爸爸、媽媽,你就得聽從我」,這樣會抑制幼兒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使孩子的發展受到影響。作為家長,要充分發揮、合理使用好自然具備的血緣因素的權威性,讓孩子健康成長。 2.教育中的長期性與滲透性 孩子與家庭的聯系是終生的,孩子一生中可以有許多位教師,然而親生的爸爸、媽媽是終生的,不能更換的,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深遠的,具有長期性。另外家庭教育與家庭生活密切結合,它滲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無論家長是否意識到對孩子的教育,這種教育影響是實實在在存在著,並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發展。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是教材,作為家長,要有高度的教育意識,隨時隨地,自覺地發現教材,捕捉時機,及時對孩子進行教育。 3.情感的無私性與親切性 父母對子女的愛發自天性,是奉獻,是給予,這種愛是不索取任何回報的,所以它是無私的崇高的。子女依戀父母,這是人之常情。從孩子出生起,母親的懷抱,父親的眼神,親人的逗弄,使他們感受到父愛母愛,並在美好的感受中引起快樂的情感體驗,所以作為父母,要接近孩子,化時間與孩子聊聊,進行感情投資,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了解和關心。同時父母要學會以傾聽,並作出積極反應,使孩子覺得自已受到了父母的重視,並感受到父母愛心的支持,這種情感的交流,就會使孩子對父母產生親切感,從而進一步提高親子關系。親密的親子關系及其友好交往,是父母和子女共同的心理需要,也是家庭有效發揮教育職能的重要前提。 NLP十月寄語:)希望這篇文章能給你帶來幫助,無論如何請記得——你的生命可以變得更美好,你的孩子也會因為你而成長得更健康!如何通過學習,讓孩子成為最優秀的自己?

㈢ 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應該是怎樣的

陪孩子成長,卻未必要求孩子伺我到老。父母的努力不全是為了孩子,而是在一起的日子,孩子覺得高興,父母看著高興,就已經足夠。其實,真正有智慧的父母都知道,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內心很強大,但也很敏感,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

㈣ 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系應該是怎樣的呢

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在學習的時候,家長能夠比較嚴肅的對待,在玩耍的時候又可以開心的玩耍,在平時的生活當中,又可以變得親密無間,家長要適應變換不同的角色和孩子相處,讓孩子既能夠對家長充滿尊敬,又能夠同時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對等的關系才是最好的關系。

三、在平時玩耍和生活當中,家長和孩子要親密一些,讓孩子對家長充滿信任感。

在平時的相處中,如果家長和孩子能夠玩到一起,那麼孩子就會把家長當成一個大朋友一樣相處,自己在學校里和同學之間發生的事情,也會講給家長聽,家長要學會傾聽,有的時候並不一定要幫助孩子去拿主意,而是讓孩子說出自己的內心想法,說出他自己想處理事情的意見,家長只要傾聽和給予支持就夠了。

家長和孩子相處也是一門學問,家長也需要去學,所以做家長也需要耐心和上進心。

㈤ 父母和子女之間是一種什麼樣的關系

【資料來自:學佛網 濟群法師學佛問答】問:從佛教的角度來看,父母和子女之間是一種什麼樣的關系呢? 答:從中國傳統的倫理來看,父母對子女具有絕對權威。這種權威從哪裡來?其實是建立在強烈的貪著和佔有之上。換言之,很多父母是把子女納入自我的一部分,而不是將之作為獨立個體看待。從而造成一種扭曲、失衡的關系,痛苦也就在所難免。 而從佛教的角度來看,父母和兒女只是因為緣分走到一起,並沒有必然的從屬關系。任何一方,都沒有權力來主宰另一方。父母不能要求子女絕對服從,子女也不能要求父母滿足自己的一切要求。雙方都是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雖然有親情,有血緣,但也應該彼此尊重,而不是以這種親情和血緣作為佔有對方的砝碼。 在尊重的同時,佛教也提倡惜緣。佛教認為,在父母和兒女之間,必然有著特別深厚的緣分。有道是:「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不論來的是什麼,終歸是有它的緣由,有它千絲萬縷的宿世糾葛,所以要安然接受。如果是順緣,固然要心存感恩。如果是逆緣,同樣要心存感恩,因為當下就是化解往昔惡業的機會。把握這個機會,才能轉逆緣為順緣,而不是讓這種不良關系帶入未來生命,生生世世地互相纏繞。 所以說,佛教在看待父母和子女的關系時,是以彼此尊重為前提,以珍惜緣分為原則,以心存感恩為重點。

㈥ 理想中父母和孩子的關系是怎樣的

做好孩子的榜樣,和他要保持平等,經常溝通,足夠的信任,遇事要表現出家長的強大。

㈦ 你認為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應該是怎樣的

父母和孩子的關系就要像朋友關系一樣,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多溝通多諒解,相互激勵,互相幫助,共同促進家庭和睦,建設快樂幸福的家庭。

父母與孩子之間不單只是撫養,更是教育。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既是長幼,又是師生,更是朋友。親子關系可以說就是人際交往中的情感因素。

父母與子女,應該是平等的關系、所謂的平等,即父母需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願,了解孩子內心的需求,父母也需要去引導孩子,給予孩子正確的人生方向,但不是強制性的,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他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想法,不去剝奪孩子的人生。

人們常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親子之愛的情感與信任為紐帶組成的生活共同體,親子關系是人類中最具有情感色彩的,它的特點是任何情感都不可能代替的,是任何一種愛都無法比擬的。

如何促進父母與孩子的關系:

1.首先,多主動和孩子交流。當下社會信息大爆炸,孩子每天都在接受很多信息,有一些還是孩子無法判斷的信息,因此父母一定要定期和孩子嘮嘮嗑,了解孩子最近喜歡的東西以及近期碰到的事情,只有和孩子保持一個良好的溝通,才能進一步地了解。

2.其次,不要只詢問孩子的學習情況。除了關系孩子的學習之外,還要和孩子交流一些其他東西。比如問問孩子在學校一天下來發生了什麼,或者是和孩子談談你的一天,讓你們雙方更了解對方的生活,而不是做最熟悉的陌生人。

3.最後,不要不把孩子的煩惱當回事。當孩子主動和你談及煩惱時,要耐心聽完孩子的述說並表示理解,然後和孩子一起商量解決方法。一定是要一起商量,不要是你決定要怎麼做然後要孩子照著去做哦,只有雙方商量出來的才有效!

㈧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怎麼處理呢

1、多商量、少命令
比如請孩子給家長做一件事情,可以說:「你能幫我把那件衣服拿過來嗎?而不是說,把那件衣服給我遞過來!」孩子幫你做了事情,你還要記得說一聲「謝謝」。這樣孩子就會覺得你尊重他,心情很愉快,而且也願意聽家長的話。
2、要多引導、少訓斥
家長對待孩子,不要有一點錯就板著臉指責他,而應該委婉地指出來,盡量避免傷害他的自尊心。
3、多交心、少結怨
很多孩子特別反感家長看自己的書包,看自己的日記。家長這么做,主要是想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擔心孩子有什麼事情隱瞞,不利於及時教育。家長的想法沒有錯,畢竟孩子需要引導,但沒有其他的辦法了嗎?或許家長應多抽時間陪孩子聊天、交心,問孩子在學校的事情和人際關系情況,對一些事的看法,對孩子遇到的一些人生困惑,要耐心給予指導和幫助,釋疑解惑。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和信任,也會越來越信任父母,就會把父母當成傾訴的對象,而不是保密的對象。
對家庭教育的十點建議
孩子在場,父母不要吵架;父母對每個孩子都要給予同樣的愛;父母之間要互相謙讓、諒解;父母不要對孩子撒謊;父母與孩子之間要親密無間;孩子的朋友來家做客,父母要歡迎;父母要盡量答復孩子提出的問題;在孩子朋友面前,不講孩子的過錯;肯定孩子的優點,不過分強調其缺點;對孩子的愛要穩定。其實,孩子的成長注重提高學習成績之外,還要多方面培養孩子品格、健康、個性、創新力、吃苦、勤奮、勇敢等,現在的教育體製片面注重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孩子的特長和愛好,這種教育簡直是扼殺孩子的天性和能力。大家要有正確評價,努力給孩子營造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生活氛圍,還要讓孩子在諸如jint的快速閱讀學習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滿意望採納,謝謝。

㈨ 子女和父母之間到底是怎樣的關系存在

父母和孩子是相互獨立的個體,我們曾經彼此依賴,共同前行過一段路程,為的是在生命中彼此成全,各自綻放,然後,遠遠的欣賞。


是啊,這也是我在自己當了媽媽之後才有的想法。站在各自的角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也並無對錯之分。

我想,這對父母和女兒之間,一定還是有些問題,看得出,女兒並不信任父母,假期不回至少要跟父母打個招呼,這是健康的親子關系最起碼該有的溝通。

閱讀全文

與父母和孩子的關系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反復和父母說不要吃什麼 瀏覽:520
老年大學主要職責范圍 瀏覽:791
70歲老頭吃偉哥 瀏覽:393
重陽節作文給爺爺洗腳 瀏覽:807
大棚里的長壽花是怎麼養的 瀏覽:116
體檢結果紅黴素偏低怎麼辦 瀏覽:378
小明孝敬老人的一段話 瀏覽:532
近水體檢中心怎麼樣 瀏覽:795
如何加入老年人社保 瀏覽:6
社會實踐孝順父母 瀏覽:778
孩子敬老院慰問 瀏覽:85
寶雞老年大學學費是以 瀏覽:284
老婆出軌孝順 瀏覽:685
老年人說話聲輕怎麼回事 瀏覽:287
養生店泡腳多少錢 瀏覽:27
長壽習慣是什麼意思 瀏覽:754
中年人上老年大學條件 瀏覽:957
鹽城市養老保險處 瀏覽:304
又什麼枸杞養生 瀏覽:662
重慶長壽老賴 瀏覽: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