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老人陽氣不足戴什麼會好一些
首先,想要提升陽氣,我個人都是通過佩戴適合自己的吉祥物提升陽氣的,效果回不錯;如果你答想提升陽氣,可以在紅繩周家官方網站一對一的專門定製一款適合你的吉祥物佩戴。雖然不是很容易訂到,但是訂到了必然是佳品。
其次,醋泡生薑是一種養生的方法,具有養胃、減肥、防脫發,防治慢性病,提升人體陽氣的功效。把半斤姜切成片,最好使用鮮姜,薑片不用切得太厚,但一定要切得均勻。放在瓶中,然後把米醋倒入瓶里。注意,生薑性熱,是補陽氣的最好食材,吃生薑最好的方式就是醋泡姜。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再放點紅糖,可以給人體補充陽氣,而且加了紅糖泡出來的姜酸酸甜甜的,非常好吃。但是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吃的,因人而定。
最後,老人家多出去曬太陽,晨運也是很好的提升陽氣的方法。
『貳』 春天陽氣上升老人會受不了,請詳細說明並指出理論依據 最後一道探究題,求大神啊,最好中西醫結合
春天陽氣上升 如何祛火防燥
每到換季時節,常聽人說「上火」了。專家表示,春天自然界萬物復甦,陽氣上升,易擾動人體肝、膽、胃腸蓄積的內熱,出現春燥等。那麼到底什麼是「火」呢,生活中該如何做才能防「火」呢?
人體之「火」分好壞
中醫常常會用取類比象的方法應用於其理論,「火」的理論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中醫所說的火,大致有三層意思:首先,火是維持人的正常生理活動的動力,叫做「少(shào)火」,是人體生長發育繁殖後代的能量,即生命活力;其次,過於旺盛的火,消耗人體的水液,消耗人體正氣,這叫做「壯火」,屬於病理的火;最後,火也包括外來的病因,如「火毒」,最常見的就是中暑。
人體里本身是有火的,如果沒有火那麼生命也就停止了,也就是所謂的生命之火。當然火也應該保持在一定的范圍內,比如體溫應該在37度左右,如果火過亢人就會不舒服,會出現很多紅、腫、熱、痛、煩等具體表現。從某種意義上說有火則生、無火則死,正常意義上說來火在一定的范圍內是必須的,超過正常范圍就是邪火。不正常的火又分為虛火和實火,正常人體陰陽是平衡的,對於實火來說陰是正常的但是陽過亢,這樣就顯為實火。另一種情況陽是正常的陰偏少,顯得陽過亢,這樣就顯示為虛火。
五臟六腑都會「上火」
在中醫看來,人體的五臟六腑都會上火,這其中又有實火和虛火之分。根據各個不同臟腑的症狀來分,又可大致將上火的類型分為以下五種:
心火:虛火、實火之分,可見心悸、失眠多夢、舌尖痛、口舌糜爛、尿黃灼熱等。實火多由邪熱內蘊、痰火內郁或情志所傷而致。若勞累過度,耗傷心之陰血,形成陰陽失衡,陽氣偏亢則會出現虛火。心火的實火表現為面色發紅,心煩失眠;虛火則表現為心悸盜汗,舌紅少津。鹿茸、人參等溫熱的補品吃得過多,都會導致心火。
胃火:表現為牙齦腫痛、口臭、易飢、便秘等,也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輕微咳嗽、飲食少、便秘、腹脹、舌紅少苔,「實火」表現為上腹不適、口乾口苦、大便干硬等。容易上火的人平時飲食應注意少吃辣的,避開胃火。
肝火:可表現為頭暈脹痛,面紅目赤,口苦咽干,急躁易怒,舌邊尖紅,脈數,甚則昏厥、發狂、嘔血等,有時還會感到心煩易怒、睡眠欠佳。肝火常因生氣或者抑鬱,或過食辛溫之品,或熱內蘊化火上逆所致。
肺火:多表現為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失眠、舌紅。實火的人往往氣喘,呼吸聲很粗,吐的痰又稠又黃;虛火的人痰比較少,但痰中可能帶血絲,而且聲音嘶啞,有盜汗,人也會越來越瘦。
腎火:腎火一般都是由腎陰虛引起的,所以沒有實火,全部為虛火,主要表現為眩暈耳鳴,失眠健忘,脫發,腰酸疼,咽干口燥,男性容易遺精,女性火大了則有可能導致閉經。
春天又是一個乾燥的季節,飲食不當易上火,春季降火氣吃現季的蔬果,還要多吃甘甜爽口的新鮮水果和鮮嫩蔬菜,少吃雞肉、臘肉等容易上火的食物。
中醫學認為,火是五行之一,火引起人體發病,則稱為火邪。人體「上火」,就火的性質而言有「虛火」與「實火」之分,就作用的部位而言,有心火、肝火、肺火、胃火和腎火的不同。
肝火:主要表現為頭暈脹痛、面紅目赤、口苦口乾、急躁易怒、耳鳴如潮、大便秘結、小便黃短、舌質紅、苔黃。大部分為實火,部分為虛火,虛火則在火熱症狀的基礎上,兼有陰虛證狀,如腰膝酸軟、耳鳴。
肺火旺比較常見:主要表現為發熱、口渴、咳嗽、氣喘、咽喉紅腫疼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等。
心火旺:表現為心煩易怒失眠、口舌赤爛疼痛、小便赤、澀、灼、痛,舌尖紅絳、苔黃。
節後腎火旺較少見:多為虛火,主要表現為牙齒松動、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睡眠不安、五心煩熱(兩手兩足及心區發熱)、形體消瘦、腰腿酸痛等症狀。
不同類型的火,去火方式不同:肝火旺者用龍膽草、白芍、黃芩和雪梨煮水喝;心火旺者吃蓮子、百合湯;胃火旺者喝綠豆粥或用山梔子、知母、石斛煲瘦肉水喝;肺火旺者用蓮子、銀耳泡軟,和冰糖、雪梨一起放在一個大碗里,加水蒸兩小時後食用,可以清肺、祛痰;腎火旺者喝點淡鹽水。
新鮮蔬菜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可解油膩,維持胃腸正常蠕動,預防便秘,維持人體新陳代謝的需要。
梨
「春燥」的起因是春天裡的空氣乾燥、濕度低,但是如果你身上出現了上火的跡象,那就說明你的新鮮水果和蔬菜攝入量還是不足哦!梨子是眾所周知的降火水果,多吃梨對撲滅你的「火氣」可是很有幫助的。
芹菜
芹菜也是寒性的蔬菜,它可以清熱解毒,而且芹菜含有大量粗纖維,可刺激腸胃蠕動,對通便排毒也很有好處。
草莓
草莓不但好吃,還有葯用價值。中醫認為它有「去火」功效,能清暑、解熱、除煩。否則很多營養成分都將被破壞。
西瓜
西瓜性涼,吃了不會引起「上火」、心煩,而且含有豐富鉀鹽,能彌補人體大量造成的體內鉀鹽缺乏。但注意西瓜放入冰箱不要超過3個小時。
桔子
人人喜歡吃桔子,但一天之內食量不宜超過3個,吃多了反而對口腔、牙齒有害。吃桔子過多,往往會出現咀唇生泡、口舌乾燥、咽喉疼痛、大便乾燥等症狀,俗稱「上火」。原因是桔子中營養成分較高,每1000克桔子能產生5820千焦耳(1390千卡)熱量。大量吃桔子後,產生的熱量不能全部轉化為脂肪貯存,也不能及時消耗掉,於是積聚而「上火」。
荔枝
荔枝性溫不可多食,多食則發熱上火;可引起牙齦腫痛、出血或鼻妞。在體內引起糖代謝紊亂。有人過食荔枝會得一種低血糖症的「荔枝病」,老年人多食荔枝可加重便秘。因此,凡陰虛火旺者不能吃或少吃,老年人少吃。
春天,因為皮膚腠理疏鬆,邪氣易侵入人體,稍有不適,邪氣就會入里化熱。大家要加強防範。
古人認為大自然中的陰陽是交互變化的,要想健康,就要順應這種陰陽變化。春天,白天開始逐漸變長,陽光也越來越充足,陽氣生發;到了秋天,白天開始越來越短,天氣變得寒冷,陽氣收藏。這是一年裡面的陰陽變化,立春以後,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總的來說,春天到了,人們對氣候感覺最明顯的應該是在南方,真正意義上進入春季的應該是華南,但是,全國都會有所感覺。晚上六點天還沒黑,這是我在北京的感覺。
所以,養生就不能一刀切,不能華南華北都一樣,那就會出問題,所以我談談總的原則。
中醫認為,春季對應肝,所以,這個時候應注意這方面問題。此時,陰虛的人開始出現一些病症,比如很多人出現口腔潰瘍,這是陰虛虛火上炎,或者是虛陽浮越,這種陰虛的人,陰液不足,所以在春天比較難過,此即葉天士所謂『能冬不能夏』。古代醫生診病很重視這個,他們會根據節氣判斷一個人的病情轉歸。此時肝氣要生發,如同樹木要生長,但是陰液不足,就沒有水了,樹木生長就會出問題。
尤其是老年人需要事先預防,有此類徵兆的要服用些滋陰的方子。
除了葯物,我介紹一個食療方:生地9克,制何首烏9克,豬脊骨一節,在一起熬湯,喝湯吃肉,盡量少放花椒等調料,只放一點鹽即可,一周可以用兩次。適應於陰虛者,一般以舌紅,苔薄,脈細數為標准,這是陰虛的舌脈,如果同時有口乾,口渴,心煩,手腳心熱(有的夏天熱,冬天涼)更可以判斷。
這個食療湯大冷的天不要用,等天氣溫暖了,覺得自己的汗開始多了,就可以用。但不用長期吃,和做菜一樣,想起來吃一兩次就行了。生地滋養腎陰,制首烏滋養肝陰,兩者肝腎同養,我在開方時,每遇到陰虛者,或者擔心葯物會傷陰的,都會加入這兩味葯。
有人問,不是春天陽氣生發嗎?為什麼會用滋陰的葯物呢?這就是陰陽互生的理論了,陽氣生發要用陰氣做後盾。如果陰不足,陽氣就會出問題。
春天時,天氣雖然變化多端,但是主要是開始轉暖,人體的腠理變得疏鬆,此時要注意防護。最近,感冒又開始流行,主要就是天氣暖,陽氣開始發泄,汗出得多了,如果不注意,出門時汗沒有乾,結果就易患感冒。最近,我也感冒了,我用了丹梔射郁湯加減,用了兩天,把邪氣解掉。我體會到,一旦有了感覺,就要第一時間處理,不能由著邪氣深入。
所以,春天時要注意,因為皮膚腠理疏鬆,邪氣易侵入人體,稍有不適,邪氣就會入里化熱。大家要加強防範。
《黃帝內經》裡面說,春三月,要『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這是古人的人與天地相參的思想,春天萬物生發,此時人也應該順應,要保護生發之性,不能戧逆,實際上,這也是一種養心的方法,按照這種思路去做事兒了,我們的心境一定是舒暢的:賞賜別人,不罰;保護生命,不殺。這種愉悅的狀態,可令肝氣舒暢,也是養生的最佳狀態。所以,古人雖沒有直接說養心,但用了一些行為方式來說明。
『叄』 老人陽氣不足怎麼辦
『肆』 老人在死之前會吸活著人的陽氣嗎
這種說法沒有任何道理,他不會吸人的陽氣。
『伍』 老人如何保養陽氣
人體的陽氣經過一冬天的蟄伏,要在春天生發直至旺盛。對於老年人而言,陽氣本來就在減少,因此日常尤其要在五個方面勞逸適度,才能保養陽氣。 久坐傷肉。長期坐著,易發生肌纖維萎縮,肌肉力量減弱。老人入座時,動作要輕、平穩,入座後姿勢要端正,上身正直,自然放鬆,下肢自然屈曲,不要含胸弓背,更不要蹺「二郎腿」。坐一段時間後應起來走動一下,使被牽拉的肌肉和韌帶得以放鬆。 久立傷骨。久站不動,軀體重量全由下肢承擔,易發生下肢靜脈血液上行迴流不暢,不僅使腳軟、足麻,足背踝部浮腫,且易引起小腿靜脈曲張、腰腿部關節炎等病。老人站立時,身體應自然、平穩、端正,上肢自然下垂,挺胸收腹,上身不要傾斜,下肢均勻受力。 久卧傷氣。睡覺時新陳代謝降低,體表及內臟血管收縮,血流緩慢,氣血運行不暢,易造成精神不振。老人的床不宜太軟,以硬板床加較軟較厚的褥墊為宜,睡眠8小時足矣。 久行傷筋。不拘形式的大步走,可使全身關節筋骨得到適度運動,對身體的新陳代謝會有良好的促進作用,有利於提高肌體的抗病能力。但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不管不顧的長途步行,容易發生腳筋扭傷,跌倒或其他心血管意外疾病。 久視傷血。看書及觀賞山水風景等,可以使人精神愉快、脾胃健康,這就是「視養血」的道理。不過「久視則傷血」,必須注意掌握分寸。中醫認為「目得血而能視」,人到老年,眼睛本已昏花,倘若用眼過度,不僅會損傷眼睛的視物功能,還會傷血耗氣,導致眼睛疲勞、目眩、頭暈、心悸、失眠。
『陸』 生病的老人是否能吸走年輕人的陽氣
當然不會,迷信說法。不過如果年輕人由於照顧生病的老人太過勞累,會顯得精力沒有那麼旺盛,身體疲憊就會顯得缺少陽氣似的。
『柒』 小時候上火時家裡老人為反而給我補陽氣養陽氣 一年都沒生病 凡事存在都有道理 我想知道為什麼 具體
陽氣來源有二:一為先天性的,來自於父親和母親,二為後天性,主要從專食物中吸收的屬水谷精氣轉化而來。而人的正常機體運轉、工作、運動、性生活、情緒波動、適應氣溫變化、修復創傷等各項活動都是需要消耗陽氣的。
陽氣是人體物質代謝和生理功能的原動力,是人體生殖、生長、發育、衰老和死亡的決定因素。人的正常生存需要陽氣支持,所謂「得陽者生,失陽者亡」。「陽氣」越充足,人體越強壯。陽氣不足,人就會生病。陽氣完全耗盡,人就會死亡。它具有溫養全身組織、維護臟腑功能的作用。陽氣虛就會出現生理活動減弱和衰退,導致身體禦寒能力下降。《內經·靈樞》上稱:「人到四十,陽氣不足。損與日至。」意思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陽氣會逐漸虧耗。
陽
保陽氣,益陰精。保養陽氣和補益陰精,這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一條重要原則。萬物之生由乎陽,萬物之死亦由乎陽。人之生長壯老,皆由陽氣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陽氣為之化:所以,「陽強則壽,陽衰則夭」,養生必須養陽。但善養生者,又必須保其精。因為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
『捌』 老人陽氣不足怎麼辦
乳鴿 1隻,肉桂3克。乳鴿整凈,切塊,與肉桂一起入燉盅,加水適量,蓋緊蓋,隔水燉熟,飲湯吃肉,隔天或數日1劑。
功效:溫腎壯陽,通利血脈,適用於中老年人陽氣不足,面色蒼白,氣短懶言,聲音低怯,肢體欠溫,夜尿頻多,舌淡脈沉等。
『玖』 生病的老人是否能吸走年輕人的陽氣
會的,親身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