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青春期孩子遇到問題對父母大喊大叫,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在孩子們身體發育的過程中,他們的身心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著。到了青春期的時候,孩子們的脾氣跟以往就會有很大的差別。許多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後,脾氣都會變得非常暴躁,同時也不太喜歡跟自己的家長說話。這個時候,家長們就要引起重視。如果不加以引導的話,孩子們或許就會產生一些心理疾病。那麼,青春期孩子遇到問題對父母大喊大叫,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首先,是由於學習壓力越來越大造成的。其次,是由於沒有好好的跟自己的父母溝通所造成的。最後,孩子們覺得自己長大了,不需要再聽父母的話了,所以就會對父母大喊大叫。
有些處在青春期的孩子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所以遇到問題時自己可以給自己做任何決定,不需要父母的干預。因此,在父母想要跟孩子溝通的時候,他們就會對父母大喊大叫。
以上就是一些青春期孩子遇到問題就對父母大喊大叫的原因。大家覺得呢?
B. 孩子總是對父母說法話不厭其煩,是哪些原因導致的
孩子總是不聽大人的話,或者只是粗略地採取「無視」的態度。
對孩子大聲命令是最不明智的做法。因為此時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家長身上,而不是家長說的話,而是家長臉上憤怒的表情。事實上,父母說話越溫柔安靜,子女就越容易注意父母的話。
事實上,父母不必太擔心。根據外國的一項調查結果,一半以上的小學生都有這個問題。
C. 兒子經常對自己母親大喊大叫該怎辦
在教育這個階段的孩子時,父母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01丨不要使用暴力
很多父母總是指責孩子脾氣暴躁,但實際上很多父母在處於情緒失控的環境下,也會展現出自己暴躁的一面,孩子的暴躁很有可能就來自於平時的耳濡目染。
2
大家要清楚,「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一句非常不可取的話。
父母的確要在孩子面前設立一些懲罰機制,但這並不意味著要用暴力去鞭打孩子。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大一部分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暴躁時,會選擇依從孩子,寵愛孩子,他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平息孩子的吵鬧。
在答應孩子要求的時候,的確可以暫時讓他們停止哭鬧,但這種方法治標不治本。
如果孩子下次依舊發脾氣呢,家長還是如此嗎?
如果孩子要的東西越來越貴,孩子的要求越來越過分,那父母們都要一一同意嗎?
父母不可以使用暴力,同時也不能過於軟弱。
父母要用溫柔的語氣表達自己強硬的立場:爸爸媽媽尊重你的選擇,不會對你的生活指手畫腳,但是你也要有基本的底線,你必須要做的事情,一定要完成好。
03丨不要和孩子冷戰
很多時候父母的冷漠並沒有起到能讓孩子冷靜的效果,反而會讓孩子感受到他們的「冷暴力」。
很多父母會覺得,孩子在叛逆的時候聽不進去別人講的話,所以自己最好不要多說,以免讓孩子更加生氣。
還有一些年輕的父母會在心裡產生這樣的想法:你是我的孩子,你有什麼資格生氣?那我也不和你講話,看我們誰需要誰。
叛逆期的孩子,就如同一隻刺蝟一般,他們會用自己尖銳的刺保護自己。但這時候的父母如果害怕麻煩而選擇和孩子冷戰,絕對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喬西·西普曾經說過:你的孩子,比看上去更需要你。
即將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會有很多迷茫和困惑,這個時候的他們其實是非常需要父母的幫助的,而父母過來人的經驗可以幫助孩子在這條路上走得更加平坦,更加通順。
文章圖片7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格,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選擇適合自己孩子的方式進行教育。
D. 孩子15歲,不懂禮貌,和父母說話大聲吼叫還沒禮貌,把自己的小弟當出氣筒。還說父母只管他吃喝,這種孩
這種情況就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失敗,不要說孩子如何如何不聽話不服管,那是你在該教育的時候沒有正確引導,導致孩子的是非觀念混淆,已經15歲了,人格已經形成了。
E. 孩子對父母大吼大叫不尊重怎麼辦
孩子最害怕什麼?玩具丟失了?還是好吃的沒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擔心最害怕的都與父母有關,你們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擔心的事,然後以後注意不要再犯,別再傷害了孩子的心。
爸爸媽媽吵架了
曾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對3000餘名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查,其中有一條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麼」,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媽媽生氣,怕他們吵架」。
有一個答卷寫得很生動:「我最怕爸爸生氣,他生氣的樣子可凶啦!把媽媽都氣哭了,我嚇得像一隻小老鼠,心裡直撲騰,飯也吃不下去……」
爸爸媽媽又發脾氣了
孩子簡直像極了蠟筆小新,又在惡作劇了,當你都催了十遍他還是不動窩的時候,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吼了起來。
對孩子發脾氣,確實會讓孩子害怕。在恐懼中,孩子那些讓父母心煩的行為暫時看不見了。但他會怎麼樣呢?有這樣幾種可能:
乖乖地聽你指揮,你讓干什麼,就干什麼;
他被嚇呆了,愣在那兒不動;
大哭起來,不會再干你不希望他乾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讓他乾的事;
學著你的樣子,也發起火來,把你心愛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對人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發脾氣,也一定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和情緒。
但是,孩子還弄不清,父母為什麼發脾氣。也就是說,在很多父母發脾氣的時候,孩子雖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為,但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發脾氣,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發了火,發完脾氣後,最好向孩子解釋清楚,孩子的問題到底是什麼,該怎麼做,同時還要通過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和愛護。
可能的話,發脾氣前最好提出預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發火了,你能趕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別……」。但是決不能因為發脾氣後的內疚,就放鬆對孩子的要求,該堅持的必須堅持。
在客人面前指責孩子
人來客往,親朋好友相聚,談論各自的孩子,常常成為重要話題之一。
很多父母喜歡在眾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別人訴苦,說自己教育這樣一個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顧著吹毛求疵地指責他的短處,這無形中,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沒人賞識他,例如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幹家務不行,讓家人為他受累,也覺得父母對自己不滿意,和父母逐步疏遠。
從以上七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難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應該有友愛、輕松、寬容、民主和活潑的氣氛。相反,他們最頭痛的是氣氛冷淡、緊張、沉悶、專橫、毫無生氣的家庭。
F. 當我們面對父母的大聲呵斥時候,怎麼解決與父母之間的爭執
方法/步驟
1、在第一時間和爸媽認錯:
不管自己的觀點多麼的新潮,不管自己的觀點多麼的時尚,都不應該拿自己的觀點來否決父母的想法,畢竟父母是成年人,對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和認識,這樣才能更好的幫助自己解決事情!所以一定要向父母道歉!
2、要是自己不好意思向父母當年道歉,一定要發一條簡訊:
不管是發的什麼內容一定要讓父母的心裡能夠順暢,只有這樣才能對得起我們的父母,所以說我們一定要懷著感恩的心去對待父母,多想想他們對自己的養育之恩!
3、父母是我們的大棉襖,怎麼忍心惹他們生氣?
父母用自己的一生來為我們而奮斗,用自己的積蓄幫我們上學,幫我們買新衣服,幫我們娶媳婦,不管這是不是他的責任,自己都不能不懂得感恩!
4、在你和父母大聲嚷嚷吵架時想想他們得有多難過,要是我們換位思考一下:
要是自己的孩子總是惹自己生氣,老是不管不顧自己的感受,隨意做任何事情,自己的內心得有多麼的痛!
5、父母和孩子之間沒有隔夜仇:
自己一定要了解父母的內心,一定要知道他們說某句話得意義,想某件事情的含義,總之一切只是為了自己,為了這個家!
6、懂得感恩,做個孝順孩子:
感恩對於我們來說必須被我們所理解了,我們一定要知道父母得良苦用心,為了對得起父母,我們必須做到父母安排的許多事情,讓他們開心,讓他們快樂,只有這樣你的奮斗和拼搏才更有意義!
(6)子女對父母大聲說話擴展閱讀
父母也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考慮問題:
1、理解孩子的感受,表現出共情。
長時間呆在家裡面不能出去,我們成人呆久了也覺得不好受,更何況是孩子,尤其是正處於青春期躁動的年紀,更容易出現負面情緒。我們在這非常時期與孩子相處時,懂得共情,對孩子的煩燥情緒表示理解。
2、給孩子多一點自主的空間。
父母適當放下自己內心的焦慮,不必一直盯著孩子學習,多商量少管制,可以與孩子一起制定每日的生活與學習計劃。孩子除了學習,也需要一些時間玩耍放鬆,勞逸結合更有利於孩子的學習效率。
3、父母過好自己的生活,做好自己的事,避免那些沒用的嘮叨。
中國公安人民大學李玫瑾說過,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十二歲之後,父母的話語就是垃圾。講道理不管用,他聽不進去的,他覺得我已經長大了。
4、處理好自己的情緒,避免讓孩子成為我們大人情緒的垃圾桶。
在網上看到一張關於疫情在家媽媽的一天,有不少網友直呼:太形象!人與人之間就像一面鏡子,你對他怎樣,他就怎樣對你。試想一個人每天都處於被罵的氛圍中,怎麼會有好情緒,好好說話、好好學習呢。
5、時通過協商討論解決親子間的不一致情況。
針對家長和孩子對學習或其他要求和期待不一致的情況,可以嘗試使用家庭例會的方式來共同討論,鼓勵彼此自由表達觀點和需求,通過協商達成一致,慢慢培養孩子自我表達、學會傾聽他人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在親子發生沖突的時候,可以互相表達真實的感受和情緒,彼此坦誠溝通。
6、沖突發生時,按下暫停鍵,事緩則圓。
當與孩子發生矛盾沖突時,家長不要跟孩子爭論不休。李玫瑾教授說,家長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就得忍,過了就好,這個階段你不要跟他急,你跟他發生沖突的時候,三到五句走開,他會調整的。
等孩子情緒平穩下來,家長自己也冷靜下來後,再來跟孩子談這個事,事緩則圓。都說「沖動是魔鬼」,家長不要在氣頭上非要跟孩子爭個誰對誰錯,以免一發不可收拾。
G. 孩子經常對家人大吼大叫怎麼辦
隨著孩子在家庭地位中的位置越來越高,孩子們的脾氣也與日俱增。如果稍有不順心,就會對父母大吼大叫,甚至責罵。這種情況,無論是在明星家庭(如王艷),還是在普通家庭,都有可能發生。包括我自己,我的孩子也會我大吼過。那麼,當孩子對我們大吼大叫時,我們應該怎麼回應比較好呢?
(三)分析事情與態度
孩子情緒平和了一些之後,家長才可以與孩子討論態度問題。
千萬不能操之過急。
不要在孩子大吼以後馬上對他說:「我是你媽媽!你不能對我大吼!太沒禮貌了!」這種話只會把孩子的情緒壓抑下去,傷害身體;或者讓孩子更憤怒,吼聲更大。
這兩個結果都不是很好。
我們要耐心的通過第一步和第二步,讓孩子的情緒先得到理解與舒緩,讓孩子情緒恢復平和,再討論態度問題。我會對淏仔說:「淏仔,媽媽理解你生氣的感覺,可是,你對媽媽大吼,媽媽心裡會難過的。這樣對媽媽說話,媽媽感覺你沒有做到對媽媽尊重,媽媽有些傷心。」
父母要把孩子的關注點轉移到父母的情緒上,讓孩子認識到,對父母發怒後,父母的情緒是不好的,這個後果是需要他承擔責任的。
如果我這樣對淏仔說,淏仔會說:「媽媽,對不起。」
當孩子道歉後,家長不要只說一句「沒關系」就完了。
最好與孩子這樣溝通一下:
「寶貝,沒關系。每個人都有情緒,媽媽即使這么大了,也有控制不了發脾氣的時候。你才七歲半,控制不好是正常的。以後我們一起努力,把情緒控制的越來越好,好不好?」
這樣說,孩子沒有太多的愧疚感。
孩子會正確理解發脾氣,會明白發脾氣不是大錯特錯的事情,只是情感發泄的一種方式,不會給孩子帶來挫敗感。
而且,能和媽媽一起改善,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四)解決問題,是最重要的環節
當態度上我們達成一致後,那麼,接下來就是很重要的環節了。
要讓孩子明白:
發脾氣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要啟發孩子:
除了發脾氣,還有沒有其他辦法解決問題?
我會對淏仔說:
「淏仔,那我們現在想一想,除了發脾氣,怎樣能解決這個問題?還有沒有其他辦法呢?」
淏仔也許會說:「我不知道。我不想寫作業。」
孩子是很有可能說不知道的,尤其是家長第一次做這樣的啟發式提問。
這時,家長要繼續引導孩子思考問題的方向。
可以啟發式提問:「那我們一起來看看還剩下多少時間,我們都需要做什麼,我們做個小計劃,好不好?」
然後,和孩子一起把要做的事情,需要的時間,都寫在紙上。
把選擇權交個孩子,讓孩子感覺是自己做的計劃。
可以這樣說:「算下來,你應該有二十分鍾的玩耍時間。淏仔,你自己選擇一下,怎麼安排比較好?」
孩子無論是選擇先玩還是先做題,家長都給予尊重。
相信孩子的決定,並相信孩子能做好。
當孩子仍舊有些許情緒時,家長可以陪著一起做,畢竟孩子小,慢慢引導,當心理素質越來越好時,家長自然會越來越輕松的。
晚上可以在睡覺對孩子來個肯定的總結:「淏仔,今天晚上你安排的很不錯喲!果然解決問題比發脾氣好很多呢!是不是?」
如此,孩子不但知道發脾氣解決不了問題,也明白了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是一舉多得的事情。
H. 當孩子對我們大吼大叫時,作為家長該如何回應
(一)平和的說出孩子的情緒
當兒子對我大吼後,我裝作有點受傷的樣子,默默的看著他幾秒鍾,然後對孩子說:「兒子,媽媽看到你很生氣,對我大吼了。」
顯而易見,這句話不會再次激怒孩子。
但是,這句話能讓孩子把關注點轉移到自己的情緒上,他聽到後會反思一下:我生氣了?大吼了?同時父母表情到位的話,也會讓孩子及時反省自己的態度。這樣孩子的的音調馬上就降下來一些。
(二)理解孩子的情緒
孩子生氣時,在場的家長應該知道發生了什麼。當孩子語調降下來一些後,我會把孩子拉到自己的身邊,摟著他,對他說:「寶貝,媽媽知道你已經做了兩個多小時的作業了,有點累了,不想再做了,可是媽媽還是繼續讓你做,你很生氣,對不對?」
不要小瞧這種描述式的話語,彷彿沒有任何技術含量。可是,這樣的話卻是有魔力的。(家長們可以試一下)
當家長替孩子說出生氣的原因時,孩子就會感覺到自己被理解,他會覺得自己的情緒被父母接納了。
如果第一步沒有奏效,這第二步一說,孩子就會停止大吼大叫的。
(三)分析事情與態度
等孩子情緒平和了一些之後,家長才可以與孩子討論態度問題。不能操之過急!
千萬不要在孩子大吼以後馬上對他說:「我是你媽媽!你不能對我大吼!太沒禮貌了!」這種話只會把孩子的情緒壓抑下去,傷害身體;或者讓孩子更憤怒,吼聲更大。這兩個結果都不是好的。
我們要耐心的通過第一步和第二步,讓孩子的情緒先得到理解與舒緩,讓孩子情緒恢復平和,再討論態度問題。
我會對孩子說:「寶貝,媽媽理解你生氣的感覺,可是,你對媽媽大吼,媽媽心裡會很難受的。這樣對媽媽說話,媽媽感覺你沒有做到對媽媽尊重,媽媽有些傷心。」
父母要把孩子的關注點轉移到父母的情緒上,讓孩子認識到,對父母發怒後,父母的情緒是不好的,這個後果是需要他承擔責任的。
如果我這樣對孩子說,孩子會說:「媽媽,對不起。」當孩子道歉後,家長不要只說一句「沒關系」就完了。最好與孩子這樣溝通一下:
「寶貝,沒關系。每個人都有情緒,媽媽即使這么大了,也有控制不了發脾氣的時候。你更小,控制不好是正常的。以後我們一起努力,把情緒控制的越來越好,好不好?」
這樣說,孩子沒有太多的愧疚感。孩子會正確理解發脾氣,會明白發脾氣不是大錯特錯的事情,只是情感發泄的一種方式,不會給孩子帶來挫敗感。
反而覺得,能和媽媽一起改善,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四)解決問題,是最重要的環節
當態度上我們達成一致後,那麼,接下來就是很重要的環節了。
要讓孩子明白:發脾氣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要啟發孩子:除了發脾氣,是不是還有其他辦法解決問題?
我會對孩子說:「寶貝,那我們現在想一想,除了發脾氣,怎樣能解決這個問題?還有沒有其他辦法呢?」孩子也許會說:「我不知道。我不想寫作業。」(孩子很有可能說不知道,尤其是家長第一次做這樣的啟發式提問時)
這時,家長要繼續引導孩子思考問題的方向。可以啟發式提問:「那我們一起來看看還剩下多少時間,我們都需要做什麼,我們做個小計劃,好不好?」然後,和孩子一起把要做的事情,需要的時間,都寫在紙上。把選擇權交給孩子,讓孩子感覺是自己在做的計劃,而不是父母強制。可以這樣說:「算下來,你應該有二十分鍾的玩耍時間。寶貝,你自己選擇一下,怎麼安排比較好?」
孩子無論是選擇先玩還是先做題,家長都給予尊重。相信孩子的決定,並相信孩子能做好。
當孩子仍舊有些許情緒時,家長可以陪著一起做,畢竟孩子小,慢慢引導,當心理素質越來越好時,家長自然會越來越輕松的。
晚上可以在睡覺前給孩子來個肯定的總結:「寶貝,今天晚上你安排的很不錯喲!果然解決問題比發脾氣好很多呢!是不是?」
如此,孩子不但知道發脾氣解決不了問題,也明白了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不是一舉多得的事情嗎?
I. 青春期兒子對父母說話不滿摔門該怎麼辦
幫您解答青春期的時候孩子和父母的相處方式,青春期孩子的身體和心理都有變化,情緒也是比較敏感,當孩子和父母意見不合,或者有語言沖突的時候,家長應該做的是冷靜。面對孩子青春期叛逆期都應該有意識的,孩子摔門也是情緒的一種發泄,當時家長你不要多說什麼。事後就要和孩子有一個深入的溝通,如果家長說教不同,咨詢心理老師,一些心理上的變化,能讓孩子的行為有些不一樣,記住當孩子情緒發泄完之後,就一定要說這個事情,而不是置之不理,這樣會慣孩子壞毛病的。希望孩子能夠和父母和睦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