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到中年 才知道當獨生子女有多苦逼 劉備我祖
Managershare:不是說只生一個好嗎?!
我算是七零後中的奇葩,1971年出生的,居然是獨生子,是父母提前響應國家的號召?對於國家號召這玩意,有個網友說得好,只要你不去響應它,遲早會有好處的。
提倡計劃生育的馬寅初都生了七個八個,平凡如我父母,當然不會如此先知先覺,之所以生我一個,時也勢也。
1、
我老爹年輕時是新華書店員工,因為受姑父被打成右派的牽連,下放農村;我老娘是知識青年,沒想到去響應老人家的號召,被動地下放了。
不知道是誰噴的,說人越少,人均資源就越多,生活水平就越高,你看美國、加拿大和澳洲,地廣人稀,富得流油,我就納悶了,我出生那會,中國人口才不過九億,真他媽的那個窮啊,我爺娘所在的生產隊每到過年,每家每戶過年發的過年物資也就半個橘餅,五六顆紅棗。
橘餅每戶只能發半個,於是拿把菜刀切,每戶切一半,這可是個技術活,切得不均勻,兩家還要打架。當地人姓毛的多,有一回有人切得不好,切餅的人發怒:「嫌老子切得不好,你叫毛主席他老人家來切啊。」
其實,家鄉土也肥沃,種什麼長什麼,水也甜美,地下還能刨出大把煤炭,當時人也不多,但這樣好的配備只有一個結果:窮。
一年的口糧有三分之一是地瓜,生產隊每人每年四百斤穀子,而且還未脫粒,濕濕的。要挑到水電站去打穀脫粒,水電站的打穀機時好時壞,時停時轉,打幾十斤穀子要等老半天。哎,那個窮啊。
大約是我四歲那年吧,記得父母和姑父姑媽帶我上街,我看見一家商店的玻璃壇子里有一個飽滿鮮紅的果子,我不知道是啥,但我知道它好吃,於是鬧著要吃,爺娘買不起,只好無視我的要求,幸虧姑父是國家幹部,掏錢買了一個,我一口咬下去,又甜又鮮,我抬頭看著縣電影院牆壁上的毛主席像,他老人家笑眯眯地看著我,我覺得好幸福啊。
那天,我才知道那個果子的學名:蘋果。
我六歲以前,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窮得沒有任何希望。因此爺娘商量好了:就生我一個。再多生大家連帶受苦。若干年前有記者說越窮越生,瞧那種高高在上做道德判斷的優越姿態!我真想撕他嘴,怎麼噴的你?
四人幫垮台,一聲春雷,父母回城了,父親安排在教師進修學校,母親安排在縣五金交電化公司,生活頓時兩重天,條件好了,爺娘想生第二胎,然而,國家計生政策趨硬:只能生一胎,否則回鄉下種地。
2、
那時城鄉生活水平區別特別大,窮怕了的父母,很珍惜得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於是母親結扎,領了獨生子女證,我歡歡喜喜做我的獨生子。
在計劃經濟時代,尤其是改革開放剛開始時的城市獨生子,確實很幸福,這一點我不能否認。
那時候五金交電化似乎是天下最牛掰的公司,縣法院院長為了買一輛鳳凰牌自行車,上門來求爺爺告奶奶,居然連五金公司經理的面都見不著。公司每年夏季會給員工發放大量的防暑水果,尤其是西瓜,每個夏季都會堆滿我家的床底。
我是獨生子,沒人跟我爭,我想怎麼吃就怎麼吃,花樣百出,就差煮熟了吃。
而隔壁彭叔叔家有三個孩子,為了爭吃最好的西瓜,老大老二兩個男孩子打得鼻青臉腫,打得西瓜滿地亂轉。
老三是妹妹,搶不到,坐在地上嬌滴滴地哭,兩個哥哥也不知道心疼她。也許是西瓜吃得少,這妹子後來出落得如花似玉,在縣比美大賽中進入十佳,再後來嫁到台北的大戶人家當少奶奶。
城市的獨生子,意味著物資不存在所謂的配給,父母拿回來的給孩子的福利,都是你一個人的。
我在同輩人羨慕的眼光中長大,從紅孩子班(那時的幼兒園)到高中,我都有一個綽號相隨始終:「獨生子」,其含義其實和現在的奇葩差不多。
殊不知,早年的享受也是要後來買單的,生活從來都是收支平衡,你享受獨生子女的幸福,就得擔當後來的應有的責任。
3、
獨生子女遠離父母工作,其實風險蠻大的,而我就犯了這個風險,我一直不知道我舍棄父母之邦,把父母扔在故鄉,南下廣州重新開始是不是對的,是不是我太自私,只為自己的前途著想,現在想起來都犯迷糊。
2005年,父親查出大病,都已經是晚期了,必須得手術。按就近照顧原則,最好當然是接到廣州來看病開刀,可以一面工作,一面照料父親,兩不誤。
然而,按照經濟的原則而言則不然,爹的公費醫療在湖南才有效,對於我們這樣的中低層收入者而言,這一層因素是百分百要考慮的。
生死大事,固然不能以省錢為第一,但也不能多花冤枉錢。
這樣權衡下來的結果就是:我請假回湖南,將父親挪到長沙去住院動手術。長沙雖然是家鄉湖南的城市,其實這只是一個大范圍概念而已,從空間距離而言,根本就不算是家鄉,父母之邦雙峰縣距長沙兩百多公里,衣食之地廣州距長沙六百多公里,長沙根本就是一異鄉。
身在異鄉,我當時的心,惶惶如也。從來沒碰到過這種情況,當時還有點啃老心態,買了房,還想著從老人家那裡弄點裝修費,爹卻一不小心就老了,衰了,病了,病體侵蝕他的肌體,黑瘦,枯黃,憔悴,想著當年他和母親把一個個圓滾滾的西瓜全都拋給我,讓我獨自盡情享受,如今,吃了的西瓜轉化為責任,甜蜜轉化為苦澀和艱辛,兒呀兒,你得擔起責任了。
慌慌張張叫了一輛縣醫院的救護車,六百多元,到了長沙,不敢跟兩個老人家說,怕他們心疼我的錢,我當時還在供房,說熟人照顧,只花了三百元,說得老人家歡喜起來,說熟人真好。
4、
到長沙,將老爹送入一家專門醫院,正是深秋季節,落葉瑟瑟,老爹住院,我和老娘、老婆租那種每晚十元租金的民居,真鬧不清山清水秀的湖南怎麼這么多病人,醫院外面供病人家屬租住的房間遍地開花,租屋外面的湖面上浮滿泡沫垃圾,秋風一掃,臭不可聞,就在窗外。
本來人手緊巴巴的,老婆上班的學校,白雲區一所中學,校長來電話,催她回去上班,老婆說家公要動手術,校長說家公又不是直系家屬,你忙什麼忙,否則就按事假扣錢。
正在供房的我家怎敢輕易被扣錢,於是老婆第二天就買站票回廣州。
這個校長也是湖南人,學音樂的,真鬧不清,我到廣州以後,最喜歡我過不去的幾個人基本上是湖南人,尤其是湖南女人。老爹在廣州檢查身體之前,我心裡正七上八下,沒想到在辦公室被一個湖南衡陽籍的女領導罵得狗血淋頭,當著幾個辦公室的人罵,忍得我好辛苦,好辛苦。
後來陪老爹去看一個專科醫生,碰上開會,我硬著頭皮發簡訊請假,該女領導惡意地將一場會議分成上下兩場,只答應給我上半場的假,這待在廣州的個別湖南女人還是人嗎?
天可憐見,當時的大領導,也是女性,廣州人,卻宅心仁厚,說我回去是盡孝是天經地義的,快回去吧,莫擔心這里的工作,我的眼淚沒有在眼眶裡流,卻在心裡頭流淌,感嘆萬千地回了湖南。若不是她保護,我估計在職場不被老鄉迫害致死,也迫害致殘了。
還是說回老爹的事吧,老婆回廣州了,我真的有點慌,不對,不是有點慌,而是很慌很慌。
跑醫生那裡問老爹病情,每聽一次,心情就慌一次,沒有任何樂觀消息,但對著老爹,又得強顏歡笑:「沒事呢,醫生說。」慌!
又得去跑市場,買米買菜,娘也老了,很怕她老人家在長沙走丟了,娘在年輕時跟著老爹跑來跑去,現在年老了,只能跟著我跑來跑去,而我當時完全沒有主意。慌!
幸虧當時有一個發小在該醫院實習,總算能拉上開刀的醫生吃個飯,套套近乎。
老爹手術還順利,盡管帶了止痛棒,但晚上還是痛得厲害,哼哼地不能安睡,老娘和我不停地撫摸他,徒勞地給他止痛。老娘心疼我,要我早點睡,老爹哼著,哪裡敢睡。
直到下半夜,才去病房涼台上睡著,老娘卻還沒合眼,遠處黑魆魆的嶽麓山上涼風透過防盜網欄桿吹來,夢里涼涼的,心裡頭忽然冒出一個概念:弟妹。
有個弟妹可真好,大家可以輪流著來孝順,大家都有覺睡,父親床頭也不缺人照顧。
在湖南耽擱了這么久,得急著回去上班了,大領導雖然好,同事們也好,但按揭這事兒半點馬虎都來不得,再超過假期就得請事假了,但老爹的出院手術咋辦?
沒有弟弟,幸虧還有個表弟,在長沙工作。表弟也是弟啊,這時候真慶幸老娘並不是獨生女,還有姐弟,還有外甥,我還有表弟。
表弟答應幫老爹辦出院手續,並送老爹老娘去車站,我千感激萬感恩地離開長沙。
在坐車去長沙火車站的路上,忽然掉眼淚,簡直是爆眼淚,一直哭到火車上,火車又載著我的眼淚,一路到廣州。
想起父親的病,那位當醫生的發小說,最擔心復發,想起老娘的辛勞,我當初離開湖南到底對不對?
如果有個弟妹在身邊,哪怕要我去安慰他或者她,也會好一點吧,安慰兄弟姐妹,其實也是安慰自己,大家取暖,人皆有兄弟,何我獨無?
5、
2007年,父親的病又復發,當時他在廣州和母親一起給我帶小孩,他鬧著要帶孫兒一起睡,因為怕空調讓小孩受涼,他反正睡得警醒,可以給孫兒扇扇子,用他的話來說是葵扇的「微微風」可以不讓小孩受涼。
偏偏這個時候,他的病復發了,疼痛,尿道不通,進了某家軍醫院。一天到晚痛,醫生也不管,那家醫院的空調開得特別大,涼颼颼的,這讓父親更疼痛了。
我急著找熟人,看能不能對父親積極一點,找不到,母親很著急:「你老爸痛著,你想想辦法呀。」我也著急,可有什麼辦法呢?上天入地找不到熟人,對父親的慘狀,醫生的反應是,連個普通的指檢都很吝嗇得不肯出手。
我沒轍了,我只好在醫院走廊里悲憤地大吼:「你們領導呢,你們主治醫生呢,都死了嗎?都給我出來。」
吼聲驚動大樓,主治醫生很生氣,和我怒目相對,我也豁出去了,瞪著他,捏著拳頭,他總算心軟了,主動給我父親做檢查,但最終不了了之,一直沒弄清楚老人家疼痛的原因。只能斷定:復發。
廣州這里是沒轍了,趕緊回湖南,去長沙,有家百年老醫院,還可以有辦法。
當時兒子還才一歲多一點,老爹老娘和我回湖南,兒子沒人帶,老婆只好帶著他第二天晚上回湖南娘家,那裡還有外婆外公。
真可謂勞燕分飛,我帶著父母跑火車站,老爹一手還得牽著自己的身上導尿管,和正常人一樣,一路長跑步找車廂,跑得氣喘吁吁。
後來老婆告訴我,她也狼狽不堪,雖然是卧鋪,但每次上廁所,怕兒子被人抱走,都得抱在身上,尤其是蹲下來的時候,好不辛苦。
在長沙,暫時沒有鋪位,只好一家三口在走廊上睡著,白天熱得不行,那日頭淋下來如同開水,樹葉都燙得白花花的。走廊上擁擠,我只好花兩元錢一個小時去網吧補覺。
6、
父親做了很多檢查,核磁共振,PTCT,等等,要承認,這家老醫院的醫生負責多了,最後大致確認:病在腹部復發。
拿著父親的診斷書,我在走廊上急得半死,汗水和淚水滾燙地流著,心裡忽然幻想這世間有沒有靈丹妙葯,把老爹的麻煩一次性祛除。
還是熟人照顧,父親總算進了病房,有了病床。我和母親每天樓上樓下跑來跑去,老婆那邊又來電話,孩子總是發燒不退,說要我不告訴老人家,但父親耳朵尖,聽到了,在床上急得哆嗦。
這家醫院的醫生極其負責,每天查病房問得很仔細,雖然脾氣暴躁,一句話不對頭就把病人家屬甚至病人罵得狗血淋頭,但我也認了,只要他們認真負責。起碼父親進醫院才兩天,他們就查出了病情,不像在廣州一直耗著,痛著。
想著要不要送紅包,手裡拽著一千塊錢,在醫生辦公室外等著,卻怎麼也出不了手,醫生身邊總是擠滿了人,插針也得有根縫,這里連縫都沒有。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什麼,是你手裡拽著紅包,要送的對象就在咫尺間,卻怎麼也送不出去。
主治醫生沒送紅包,麻醉師也沒送紅包,我總疑心給父親找了最差的醫生,動了最差的手術,得到最壞的結果。
而一位同學說,他老媽生病動手術,因為兄弟姐妹多,大家商量著,辦法就多了,紅包也送了,也請醫生吃飯了,手術也滿意,聽得我慚愧加慚愧也。
在老人家關鍵時刻,能商量問題的,最好是兄弟姐妹。偏偏我是獨生子,父親則是獨子,兩代人都沒得商量。
當然,自己無能,也不能怪沒有兄弟姐妹。
7、
父親動完手術,切了一個腎,因為病已經走到腎臟。家屬去手術室領人,護士只負責帶路安排,不負責運送。
我和母親走到手術室旁邊一間大房間,但見陰風嗖嗖,陰氣沉沉,一大群術後的病人躺在那裡,一個個牙關和雙目都緊閉,神色慘淡,都是鬼門關闖過來的。
一床床帶輪子的病床縱橫擺列,老爹在何處?滿屋子找老爹,護士很嚴肅地說:「找到親人,就要喊,喊醒來,不然就睡過去和你們永別了。」這不是喊魂嗎?
在一大堆人當中找到老爹,他臉色蒼白,雙目緊閉,如同死去,我和老娘嚇壞了,一路推車,一路喊,喊他游盪的魂。
從手術樓回住院部,端的不易也,好一道斜坡,運過去時,是下坡,怕病床下滑過快,把病人拋下來;運回來時,又變成上坡,拉得好吃勁,好似在跟死神比賽似的。
父親躺著,沒有反應。
有一位農民大哥,和我們同縣的,雖然人瘦,力氣卻大,他老婆運氣奇差,患腎癌,這據說是十萬分之一的比例。他先把老婆的車推上去,看我們吃力,走過來,一手猛力一拽,父親的病床就飛翔一般上了坡。
後來我跟他聊,他說:不曉得老婆吃了甚麼東西,得這么個病。現在想起來,幸好沒有聽政府的號召,而是和政府對著干,拆屋子也好,牽耕牛也好,把穀子挑走也好,他就是堅持要生崽,結果生了三個閨女,雖然未達成心願,但還是嘗到甜頭。這回老婆生病,家裡的事情全由三個閨女管,自己放放心心地管老婆。
說到這里,他吐了一大口煙,露出熏黃的牙齒,得意地笑:「幸虧生了三個,三個好閨女。」一種抗爭之後勝利的笑容。
和父親同病房的是湖南師大的保衛科幹部,六十來歲,復員軍人,老婆是省政府的,只有一個兒子,八零後,當時考上了香港大學,學的導演專業。
我每天跑上跑下,那位阿姨看在眼裡,忽然責備我爸媽說:「你們兩口子怎麼只生一個呢?你兒子好可憐呢,我都心疼他好久了。」
其實我當時沒覺得自己多慘,她這么一強調,我倒真的覺得自己夠慘。
這話不知怎麼地就傳出去了,那些只有一個子女的家長都過來看望父親,都過來同情我,然後大家都嘆息,其實也是為自己的將來嘆息:我們都只有一個孩子,老了怎麼辦,孩子將來負擔重怎麼辦?
我成反面教材了。
小時候父母單位同事那些艷羨的目光,此刻都消失遠去,模糊在地平線上,而取之而來的是冷酷的現實,焦灼的現實。
我那時確實很焦灼,一種單兵作戰的焦灼和惶恐。本來嗎,為人兒女,照顧父母,天經地義,但是,不得不承認,有個兄弟姐妹,確實要好過一點。
沒有過長夜浩嘆,不足以談論人生。
我想我是有資格談人生了。
我那時候,就常常地長夜浩嘆,感嘆沒有兄弟姐妹。這種感嘆,在老爹第二次動完手術尤其強烈。
8、
老爹第二次從鬼門關回來,身體就從來沒有清爽過,疼痛感一直不消停,起初用理療機還可以應付一陣,後來理療機也不管用,直接用嗎啡。隔三差五地住院,母親每次都得在醫院陪通宵,父親痛,母親就沒法睡,幫他按摩。
縣醫院條件差,晚間保暖措施不佳,一到傍晚,父親就催母親回去,說:你不能陪我睡這里,晚間感冒,你若病了,兒子又遠在廣州,那就兩個老人等著完蛋,你趕緊回去。
於是,母親每到傍晚,就拖著疲倦的身軀回去,看到別人一家子團團圓圓健健康康跳舞,上館子,心酸得直落淚。
我在廣州,也沒幾天開心日子,有時候和同事開玩笑,正要開懷大笑,一想到當天打電話回去問父親的病情,母親總是說父親還在痛,就實在沒有笑的心情。
我和老婆都得上班,孩子怎麼辦?把岳父岳母請過來,結果過來沒幾天,他們的孫女又病了,老兩口火急火燎地回湖南,沒了老人,我只好帶著兒子去上班,安置在辦公室。
記得有一回帶著兒子去單位食堂吃中飯,兒子鬧著要吃湯粉,我把他抱在胸前,去湯鍋前,同事們驚叫起來:「你也不怕熱湯濺到孩子身上嗎?」
居然狼狽至於斯!
這種情況實在沒法維持,父親在湖南著急起來,要把我母親趕到廣州來,母親說:我去廣州照顧孫兒,你老頭子咋辦?父親罵起來:我是個沒用的人了,你管我做甚麼?快去管我的孫寶,求你了。
母親一把眼淚地南下廣州,當時是隔壁的簡師母陪過來的,剛到廣州,簡師母家裡就傳來壞消息,說他兒媳婦腰疼,後來查出是腎癌,又是十萬分之一的概率,真是扯淡,沒有任何工業污染的家鄉,咋就這么多病!
母親一頭掛念著老爹,一頭管著孫,那時候父親自己掙扎著去醫院化療,是母親的朋友們幫著送飯。
我也焦慮著,經常夢見孩子不見了,找不著了,或者受傷了,夢里急得哭。
有一回夢見兒子的搖籃居然放在窗戶外面,高高地掛在八樓的外空間,兒子就這么高空睡著,我急得捶胸頓足,責備母親和老婆,夢里頭嗓子都喊破了。
父親在湖南病痛得實在不行,母親只能扔下這一頭的孫兒,回湖南照顧父親,而岳父岳母得在家鄉看管生病的孫女,這人手挪來挪去,總覺得不夠用,總覺得多一雙手就好了。老天爺,從哪裡增一雙手呢?又不能臨時製造。
當時先請了老婆的堂侄女當保姆,不久,岳母又拋開她的孫女,讓岳父在家鄉照顧,自己來廣州給我們帶小孩。
老天爺似乎專門挑倒霉的人下手,這么挪來挪去總算人手均衡了,結果岳母身體不適,發現是子宮癌!只得回家治病。好在老婆還有弟弟,岳母治病動手術全靠他照料,如果老婆也是獨生子女,想一想都冒冷汗。
9、
到2009年暑期,父親幾乎已經離不開醫院了,每天晚上都巨痛,母親則一天到晚沒法合眼睡覺,從家裡跑醫院,從醫院跑家裡,做飯做菜,送飯送菜,穿梭往來,疲於奔命。
可憐老爹老娘,兩條老命,一個為病,一個為照顧病人,就這么慘烈地耗著。
父母山窮水盡,我必須得回家了,休年假也好,請事假也好,扣錢也好,沒薪水發也好,我都得回去了。
感謝老婆選擇了老師這個職業,正好是暑假,她起碼能全身心照顧孩子了,我沒了這層包袱,總算可以放心回湖南。
當時的老爸,只有三十多公斤了,一身的骨頭,觸摸著都手痛,心更痛,母親也瘦得叫人揪心,滿頭白發如飛蓬,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如同癲婆子一般。
那時岳母已病入膏肓,幸虧有小舅子照顧著,父親已離死不遠,但他在總是安慰愁眉苦臉的我,反復用抱歉的語調說:「兒子,辛苦你了,等我病好了,一定到廣州去給你帶孩子,解除你的後顧之憂。」
我回去之後,其實並未減緩母親的辛勞,老婆帶孩子,煮飯菜,母親送飯菜,我陪父親,但也不能從早陪到晚,還是得和母親輪流看護。就是說,母親也要和我輪流熬夜看護父親,因為實在找不出第三個人來。
與父親同病房的是一位老教師,姓凌,女兒居然是我同學,那時的校花,如今的縣地震局局長。兒女成群,且都孝順,每天自朝至夕,輪流陪護,人手之多,每天居然不用重復,我那位女同學可以兩天來一次。
而同病房凌老師的老伴,有了兒女分憂,就不像我老娘那麼遭罪,連飯菜都不用送,白天陪著老頭子坐一坐聊一聊就可以了。
人多,力量果然大。
真不明白,有些別有用心的人總愛宣傳人多是負擔,連萬惡不赦的張春橋都說過:人不是負擔,人有腦子有手腳,能給社會創造財富,能生產,怎麼是負擔呢?
作為縣委退休幹部的姑父,也很生氣,有一次敲著桌子說:侄兒,你去找人民政府,要政府派看護人,既然你爺娘響應號召只生一個,那麼政府就得負責任,照料你的老爹,而不是讓你這樣狼狽不堪。
都是些廢話,氣話,老爹病著,又不是政府病著。
當然,如果政府病了,我是不會去當孝子的,去他媽的蛋。
父親一到晚間就劇痛,劇痛就打嗎啡,打完之後就發燒,翻來覆去,需要親人肢體上的撫摸,但母親累得連撫摸的力氣都沒有了。
那時候我終於感性地明白一個道理,一個社會的人口構成合不合理,不在於人口多少,而在於青壯年在人口中占的比例,比例大,社會就充滿生機。
我感嘆沒有兄弟姐妹,有人可能會反駁:兒女多有什麼用,如果都不孝順,不如不生。
這話在理,也不在理,兒女多未必是好事,但如果社會上年輕人不多,那肯定不是好事。年輕人就是社會的兒女,是全體老人共同的兒女,把范圍一擴大,問題就明晰了。
有一個很傻逼的說法:老人不靠兒女養老,靠政府養老。
政府公益服務行業是由什麼組成的?還不是由人組成的?主要是由年輕人組成的!現在的退休金從哪裡來,真以為是你年輕時候積攢的?非也!是從現在的年輕人中年人的手裡抽出來的。社會上青壯年不夠,誰來保證生產,誰來保證養老?
人手,重要的是人手。如果把我的家庭放大,放大成一個社會,這個道理就更明白了。我的家庭人手不夠,放大成一個社會,就是勞動力嚴重不夠。
10、
大道理不說了,還是說老爹的事。
陪了父親半個月,又得想著上班的事,但擔子全部落在母親身上是很殘忍的,老婆也得管一管岳母的事,沒有弟弟妹妹來頂,只好請護理工。
護理工是個中年婦女,我拚命地給她錢,求她多照管我老爹,她也拚命地答應。恰巧那時父親的疼痛嘎然截止,渾身輕松下來,胃口也好了,我和老娘很專業地高興起來,以為老人家又可以活一段長時間。
我居然忘記了一個成語,一個叫「迴光返照」的成語。看影視上的老人迴光返照,我們清醒得很,輪到自己父親迴光返照,我們卻盲目了。
畢竟是自己的親人,總會抱著良好的預期吧。
父親也覺得自己好了,於是催著我回廣州上班,不能再耽誤了,我也高興地說:爺,再過十來天是你生日,我先積攢幾天假,到時候可以回來給你做72歲的壽辰。
一家人都相信這個預期,於是我決定暫時回去上班。
那天,走出病房,不忍,又回過來看老爹,握著他的手,老爹不耐煩地說:回去吧,回去上班。
我一步三回頭,看著他瘦骨嶙峋地側卧著,面對牆壁,不由得眼淚刷刷地流,心裡直疼,想著一定要給他好好策劃一個生日,讓他高高興興度完最後一個生日。
沒想到,一走就是永別,生日的蛋糕只能燒給他了。
不到兩天,父親就在無人知曉中走了,不痛不掙扎地走了,請來的護工拿了我那麼多錢,居然推說要去洗澡,離開病房回家,母親當時在家做飯,接到醫院電話,說父親走了,具體時間不詳。
對於護工而言,反正又不是她老爹,什麼時候死的,關她什麼事。
如果當時是弟妹守著,絕對不會出這樣的事情。在中國這么一個看重送終的國度,我的罪行大了。
我去父親住過的病房喊魂,叫聲爺老倌,你跟我回去吧,這里不是你睡的地方。
心裡痛恨得自己不行,又幻想著如果有個弟妹,暫時替我陪護父親幾天也好,弟妹可以告訴我,父親走的時候怎麼樣,說過什麼話,有什麼表情,對我有什麼話要說…………
父親就這么無聲無息地走了。希望那一陣寂靜是安詳的,而不是在無人陪伴中充滿著對死亡的恐懼。
父親走後的第一個生日,他來了,來到我夢里,一身清爽,穿青衣,高興地說,我的身體都換過了,原來的病體扔了,好舒服。
如果,父親是活著說這句話,該多好啊。
我的兄弟姐妹們,你們說是嗎?
2. 由於我從小到大,我家富得流油。爸媽從小管我管的嚴,導致我現在21歲了還沒談過戀愛。什麼都不讓我做,
家裡有錢當然好,可以少奮斗二十年,但不能成為啥也不會乾的理由。與你父母有直接關系。管得嚴不見得是壞事,你什麼也不學,什麼也不會,衣來張手飯來張口,不就成窩囊廢了嗎?
人都是活這一回,你得認識到這一點,從現在開始,要規劃自己的人生,不能白活這一回,努力工作,學習,大膽去嘗試戀愛的感覺,擺脫父母的桎酷,做一個積極向上的有為青年,真正意義上的高大上或白富美!
3. 談談獨生子女現象
「獨生子女」,當代中國的一個普遍而特殊的群體。
「獨生子女現象」,當代中國一個獨特的社會文化現象。
「獨生子女教育」,當代中國社會、學校、家庭、個人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和進步,現在大部分家庭是獨生子女家庭,獨生子女家庭中的長輩們圍繞著獨根獨苗的生長、發育和成材轉,望子成龍,盼女成鳳,所以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享有更多更優越的物質和精神方面的有利條件。比如:父母和社會可以給他們更多的愛撫和關心,能以較多的精力關心他們,使他們體智德美,全面發展,培養多樣化的興趣和愛好,這樣便形成了獨生子女特有的優點:身體健康、活潑樂觀、聰明好學、積極向上、興趣廣泛等。一般說來,現在的獨生子女有著優良的素質,掌握著現代科技知識,擅長運用網路、成長平順;他們關注自身發展、敢於冒險、富有激情、重視權利。他們更注重規則意識,知識面廣,表現出了極好的學習、接納能力。但是,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由於時代、家庭、社會的影響,他們又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
1.「不好協作」:獨生子女的心高氣盛、好高騖遠、目中無人是自我為中心意識的強烈表現。在學習和工作中就表現出缺乏責任心、不尊重夥伴和合作對象,缺乏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
2.「不守紀律」: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被無限遷就和放縱,缺乏紀律和約束。在學習中就出現了不願意接受紀律和制度的約束、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沒有組織和集體的觀念,嬌氣、感情脆弱、缺乏心理承受力、不願意接受批評等現象。
3.「動手能力差」: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被過度包辦和代替,其生活的知識和能力相對低下;過度的保護,使其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也「發育不足」。因此,在學習和生活中表現出了應對實際工作和解決具體問題能力的不足和欠缺。獨立能力弱、依賴心理強。
情感上、智力上、物質上優裕是獨生子女健康成長的有利因素,但如果家長不給予正確引導和教育,則會對獨生子女發展造成影響和障礙。比如:父母過分溺愛、事事有求必應、明知不對,因怕孩子哭鬧、撒潑而無原則地遷就,有些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就過多地灌輸書本知識,使孩子失去愛玩天性,還有家長不注意孩子飲食習慣,吃零食,偏食,致使營養不全面、消化不良,身體不佳,此外,多數父母還沒認識到獨生子女結伴玩耍的重要性等等諸多不利因素,也形成了獨生子女特有的缺點,固執、任性、自私、孤僻、獨斷專行、事事以我為中心。目前,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已經引起了許多家庭的重視,成功的家庭也不少。但是,目前很苦惱的家庭也不在少數。困難和問題同在,希望和可能並存,喜憂參半,有些事情說也說不清楚,最鬧心的還是爸爸媽媽。任性——對抗——傷感——失管——放棄,這種惡性循環常常纏繞著長輩們。鑒於以上情況,對於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做家長都應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把握分寸,揚長避短,做到恰到好處。下面,我結合教育兒子和學生的實踐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擺平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
有很多家長愛用「小太陽」、「小皇帝」、「小霸王」字眼來比喻獨生子女,這無疑把獨生子女放在了一個特殊、不可侵犯的位置,要知道,獨生子女不是生來就與非獨生子女不同的,孩子間,先天素質差別人人都有,並沒有什麼特別地方。如果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心理特徵上有所不同,那也是後天的環境和教育條件造成的,而這些差別都是可以改變。
愛孩子,是家長的天性和職責,但不能任意嬌寵、不加約束,使孩子形成以自我為「核心」,全家人都得圍著他打轉,自己說一不二,產生目無尊長的特殊觀念和優越感,但是也不能對於那些明辨是非能力差、情緒變化無常的孩子施以壓制、侮辱和體罰的方式來迫使他們就範,順從。做為家長首先應該創造一個和諧家庭氣氛,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樂趣,然後通過日常生活讓孩子深切體會到父母是他們尊敬的長輩也是他們敬愛的老師,更是他們最親密的朋友。讓孩子養成尊敬長輩、關心家人的病痛和冷暖,樂於為長輩服務,與別人分享食物、用品的良好習慣,使孩子懂得每個家庭成員在家庭里的地位,知道每人在家裡都有一定的權利和義務,養成尊重別人,剋制自己,服從全家這個整體的良好意識。我的兒子在他們兄弟五個中排位最小,加之我們是與公婆在一塊生活,自然他便成了家中的「小霸王」,記得他兩歲半那年,一次,他的哥哥到家來,我隨手給侄子從冰箱里拿了一根雪糕,兒子發現了,當即從哥哥手裡奪過雪糕,大聲嚷:「這是我的雪糕,不讓哥哥吃!」爺爺見狀順手把雪糕又拿過來給了我侄子,兒子一看,使出絕招了,一屁股坐在地上哇哇大哭。奶奶說:「算了,孩子還小。」又對我侄子說:「一會兒奶奶給你買一根。你是哥哥,應讓著弟弟。」 當時,侄子也很懂事,說:「哥哥不吃了,留給你吃吧!」本來這事到此可以不了了之,可我還是把兒子抱起來,耐心地給他講:「哥哥把他的最喜愛的書也讓你看了,把他的衣服也讓你穿了,你到他家他也捨得讓你吃東西,為什麼你連根雪糕也不讓人家吃呢?好吃的大家一起吃才香甜。」兒子一聽,想了想,隨後主動拿了一根雪糕給了哥哥。從此,侄子一到我家,兒子就會把最好吃的東西拿給哥哥吃。不但如此,每次吃好吃的,兒子都能考慮到家裡的人,經常先給爺爺、奶奶吃。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對獨生子女進行勞動教育。
由於是獨生子女,家長把寶寶看得都很重,真可謂捧在手時里怕飛,含在嘴裡怕化,所有的家務活,多數都是家長包辦,我曾經看過這樣一幅漫畫:有一個十三、四歲的小女孩,面對著煤火上燒開了的一壺水張著嘴、瞪著眼,顯得手足無措,漫畫的下面 有一句話:媽媽,水開啦!這副漫畫雖然有些誇張,但從中可以看到普遍的現象:現在獨生子女的自理能力相當差,試問:一個連自己都照顧不了的人將來對社會、對國家能貢獻出什麼呢?將來的社會是進步還是倒退?
作為家長應該給孩子從小鍛煉的機會,讓他自己的事情自己來做,能做的事情就讓他來做,從洗手帕,洗 襪子到洗衣服,不但洗自己的,還要洗家人的,既鍛煉了幼兒動手的能力,又培養了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從擺放碗筷到收拾洗涮餐具,教育孩子關心、幫助別人,又能體會到勞動的意義和樂趣,在家中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要讓他親自動手摸一摸,試一試,即使做的不好,也無關緊要,家長應給予支持和鼓勵,從小養成愛勞動的習慣將使孩子受益終生。
第三。給獨生子女尋找游戲夥伴。
我是多年代低段學生的老師,我發現現在的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姊妹在一起相處,往往缺乏相互競爭、忍讓、分享食物、玩具的樂趣,時間久了,容易產生孤僻、自私、膽小、不合群等毛病,所以在家庭中為獨生子女尋找游戲夥伴是很重要的。
1、讓玩具充當孩子中的角色,家長可以賦予玩具的生命,如家長提示:你看那邊有輛小汽車在等你呢?娃娃的臉臟了,我們來給她洗一洗吧。小貓餓了,你來給小貓釣一條魚吧,在家長的啟發誘導下,孩子主動被玩具所吸引,不會感到孤僻,認為這些玩具都願意陪他,都是他的朋友,所以玩具能給孩子帶來無窮的樂趣。
2、鼓勵孩子同別人交往,對孩子良好個性的形成會產 生很好很大的影響。比如:走出家門去和夥伴一起玩耍,或邀請夥伴來家玩,讓孩子把糖果拿出來和夥伴一起分享,共同做游戲,主動把心愛的玩具讓給夥伴玩,游戲中尊重別人的建議,遵守游戲規則,游戲結束後共同收拾好玩具……,在整個玩的過程中,有僅培養了孩子關心他人相互謙讓、活潑開朗的良好品德的個性,而且訓練了孩子和自我服務、自我控制能力。
3、家長和孩子共同游戲,家長應該尋求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與材料與孩子進行游戲,這樣,不但可以增強體質,開闊視野,活躍思維,而且可以增進家長和孩子間的感情。在游戲當中,家長可以當配角,聽從孩子安排,充分發揮孩子的聰明才知,有時,也可以提一些合理的建議,啟發引導孩子去思考、創造發明等,有了家長參與,孩子會很高興和自豪,也使他們游戲因此而更有意義。我經常利用接孩子的路上時間與孩子玩「對句子」游戲。比如,我是小花花,我是小瓜瓜。我會種花,我會種瓜。我教你種花,我教你種瓜。你教我種瓜,你教我種花。我的花紅,我的瓜大。這樣,在游戲中不但發展了兒子的語言,還發展了兒子的思維。我還把人們深惡痛絕的麻將作為與兒子游戲的玩具,我拿出麻將中的「一筒」對他說:「這像什麼?」兒子說:「像太陽。」我說:「你能找到其他的三個太陽嗎?」兒子蠻有興致地找出了其他三塊「一筒」。麻將成了訓練分類的好學具,分好類以後還可以訓練排列,或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我經常利用麻將跟兒子玩捉迷藏游戲,找10塊麻將,讓他看一會兒,然後閉目,我藏一塊讓他猜我藏的是什麼。開始兒子猜的不是很准,我引導他先分類就能記住,猜的時候一一排除。有了方法後,兒子總能猜對。
總之,未來社會,「獨生子女」是社會的主體,是構成社會的最基本的元素。因此,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將是一個長期的問題,並將隨著獨生子女群體的變化而變化。我們對獨生子女教育的研究,也將是一個長期的工作,是一個隨時代變化而變化的工作,是一個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對自己至關重要的工作。讓我們共同祝願這些獨苗苗茁壯成長!
4. 現在獨生子女的父母是不是都是比較有錢的
LZ現在這種「沒有錢的子女出去打工」的太多老!LZ生活在富裕家庭可能就以為「現在八零後的獨生子女的父母是不是都是有錢的」
5. 為什麼有的獨生子女家長感覺自己有優越感
因為有的獨生子女家庭只有一個孩子,所以說對他們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也注重他們的培養,因為只有一個孩子,不會說把愛分享給其他人,然後可能就是培養的孩子發展的比較好。所以有一些優越感。
6. 真的很多人到中年,都會發現獨生子女的家庭大都過的很好,這種說法對嗎
是的,是有這種情況,以前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家庭,他們只要關注一個小孩的成長與家庭。但是事實上,人到中年過得好不好,其實跟獨生子女家庭沒多大關系。年輕的時候把小孩教育好了,不管生幾個等老了都過得挺好。
7. 為什麼現在獨生子女家都比較有錢
獨生子女家都比較有錢是因為他們的父母會有更多的時間去工作、去努力、去掙錢,而二胎或三胎家庭大部分會讓媽媽在家照顧孩子們,爸爸一個人工作掙錢 ,畢竟一人掙錢四、五人花和兩人掙錢三人花是懸殊很大的。
現在的社會養一個孩子花費真的很高,不僅僅是健康成長還要注重教育。我身邊大部分的家庭都是把一大半的收入花在了孩子身上,輔導班、興趣班、保險、吃喝玩樂。
法律法規:
《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第二十七條:
在國家提倡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子女期間,自願終身只生育一個子女的夫妻,國家發給《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獲得《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的夫妻,按照國家和省、自治區、直轄市有關規定享受獨生子女父母獎勵。
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給予獲得《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的夫妻獎勵的措施中由其所在單位落實的,有關單位應當執行。
獲得《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的夫妻,獨生子女發生意外傷殘、死亡的,按照規定獲得扶助。在國家提倡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子女期間,按照規定應當享受計劃生育家庭老年人獎勵扶助的,繼續享受相關獎勵扶助。
8. 為什麼許多人說獨生子女條件好,難道獨生子女就沒有家裡窮的
因為養育孩子是需要用錢來培養的,說難聽點,一個孩子長大成人是用錢堆出來的。
如果少生一個,就省下了這筆錢,或說給自己積累了這筆財富。有這筆錢可以提高自己的經濟生活水平。
所以說,獨生子女家庭條件好。
當然,也有一些賺錢少,生活水平相對落後的獨生子女家庭。
9. 獨生子女家庭有哪些好處又有哪些短板
我們90後這一代,因為計劃生育大部分的人都是獨生子女,很多人都會覺得自己很孤獨,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獨生子女家庭有哪些好處?又有哪些短板呢?
我最好的閨密就是一個獨生女,爸爸媽媽生她的時候,年紀已經很大了,所以她畢業以後,只能回到自己的家鄉發展,在爸爸去世之後,媽媽的身體越發不好,為了方便照顧自己的媽媽,閨蜜也只能就近選擇自己的結婚對象,閨密總是感到自己特別累,在我們一起出來聚餐的時候,因為要照顧媽媽,閨蜜總是不能出門。所以閨密總是跟我們說,為了減輕自己孩子的負擔,千萬要多生一個孩子。
10. 人到中年才發現,獨生子女的家庭大都過得很好,你怎麼看這句話
據我觀察了解得知,很多人到中年才發現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他們都遺憾只生了一個孩子,非常羨慕多子家庭。尤其是獨生子女長大缺少兄弟姊妹陪伴成長,倍感孤獨,在性格養成上出現巨大偏差。讓他們遇重大問題上缺少商議的對象。
中年遺憾只養一個孩子的缺失。有兄弟姊妹的孩子,他們的壓力沒獨子女大。
一旦父母老人有個病痛有個商量對象,可以抽身去照顧。
而獨生子女家庭就不一樣了,孩子面對幾個老人,一旦離太遠或工作離不開就愛莫能助,有心無力。
這也是獨子中年人最擔心最遺憾的事,成為心中無法迴避的痛。
所以說多養一個子女沒錯,年輕時吃點苦,咬咬呀就過來了。年老時會收獲更多的幸福,先苦後甜。